回覆列表
  • 1 # 愛物管

    人們對人工智慧最大的擔心來自於未來可能有大量的崗位、職業被代替。

    目前在物業管理行業,在出入口人臉識別、物流機器人、清潔機器人等已經開始用上了人工智慧技術,實現了部分人員的減少。、

    但這些仍然只是停留在基層,且以目前的狀況不可能實現所有基層服務及一線人員的替代。

    人工智慧其強大的學習和演算法能力能使其高效快速地處理對於人類而言較為困難、複雜的事,因而這種能力,其實可以運用得更深,滲透到管理中去。

    隨著大資料、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的應用有了更多的可能。

    如果應用在勞動密集度高、深受人力成本之痛的傳統物管行業中,最大的變化將是人工智慧完全取代 “人盯人”的管理模式,深刻影響物業管理的兩個核心成本——人力成本和能源成本。

    又如業主可節省掉需要支付給BMS工程經理高價薪資,因為AI將自動用超出人類10000倍的精度調控出節能又舒適的建築環境。

    實現的方式正是智慧替代。

    同樣意識到人盯人管理需要被擯棄的還有業內的巨頭,在日前萬科更名的釋出會上,朱保全就提到,萬科希望未來的裝置管理、人員的排程不再是需要人管人、人盯人的過程。

    為什麼人盯人要被取締,或者說物管行業為什麼要做智慧替代呢?

    從人力成本方面,管理成本高企是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全國平均工資資料顯示,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平均工資最高,是全部就業人員平均水平的2.12倍;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平均工資最低,是全部就業人員平均水平的80%。這個對比在物管行業的薪酬體系上尤其明顯,據2019年物業不同崗位工資資料顯示,中層主管平均最高工資可到7000元以上,而一線勞務人員平均工資最低只有2000多元。

    從管理學方面,管理學家認為80%的團隊問題源自於平庸的管理人員。傳統物企的專案中層管理團隊主要負責排班、人員考核等工作,實際工作量並不飽和。且由於缺乏監管和管理過程的不透明,其在考勤、質量驗收等環節中權力較大,容易造成很多人為導致的疏忽與服務的不到位。

    最重要的是,這是在這個時代,在人工智慧強大演算法和資料庫的加持下才可以做到的事。數字化物業管理與傳統物管最大的區別,就是底層邏輯的不同——

    傳統物管:“人”用“系統”= 提升效率

    數字新物管:“系統” 取代 “人” = 提升效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頸椎痛用什麼睡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