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豪星會
-
2 # 莽夫的世界
漢高祖劉邦可以說是歷史上第一個稱為皇帝的人,從一個小小的亭長到一個國家的郡主,從打敗一個個的競爭對手,包括項羽被劉邦的大將灌嬰所殺,消滅各大屬國的力量,可以說是一代梟雄,從跟隨自己開國的韓信、蕭何等大臣都是功不可沒的,在建國的慶功宴上劉邦說:“張良決勝千里之外,運籌帷幄,蕭何在打仗時能保證糧道暢通,韓信指揮百萬雄兵,戰無不勝,”這三個人可以說決定了劉邦稱帝的資本,劉邦能夠一統天下與這些人是分不開的。
韓信被殺都源於自己的胡亂猜疑,都源於自己的心胸狹窄,韓信造反的根本原因是被剝奪了討伐諸侯的權力,而在小人的推波助瀾,手握大權,自己的手下有個人叫士說,韓信現在手握兵權,如果劉邦懷疑你造反,你就大鬧臨頭了,而韓信沒有放在心上,直到劉邦剝奪了他的權力,而且在陰差陽錯的推使下,韓信還被皇太后騙到宮中殺害。
蕭何坐牢也是因為衷心,敢於覲見說真話,惹怒了劉邦,劉邦就把蕭何關進了大牢,但是,在大臣的建議下,蕭何還是被劉邦釋放,並且劉邦還向蕭何道了謙,就是因為蕭何阻止劉邦不立呂皇后的兒子為太子,就因為這樣的事情頂撞了劉邦。
張良能夠安然老去可以說是非常明智的,張良並沒有陷入到權力爭鬥之中,永遠的對劉邦衷心,但是,在歷史中凡是跟隨一起打天下的將軍來說,能有張良的人生也算是可喜可賀的,張良也是為劉邦攻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並沒有居功自傲,才得以安穩度過餘生。陳平確實沒有什麼過人的功績,但是,在劉邦管理天下時確實建言獻策,而且在劉邦的身邊出事小心,也是因為只是一個參謀的角色,,沒有兵權,劉邦也不會怕他怎麼樣,反而處處為劉邦排憂解難,這樣的人想不升官都難。
-
3 # 亦有所思
韓信性驕不忠,蕭何名重功高,張良無奈半隱,唯有陳平才是謀心之人!
張良之才,在於陽謀,判決形勢,權衡利弊,擇優而事。
陳平之能,在於陰謀,策劃人心,明晰人性,隨欲而行。
顯然,太平盛世,當外敵已除,陳平的作用要顯然高於張良。雖然張良故意不碰軍權,但陳平也是如此,甚至連戰事策略都不涉及,其自保之力,遠遠高於張良數籌。
劉邦顧忌張良,只因張良有奪國之才。所以大坑小坑不斷地挖過來,張良也一來二去地避過去。
但劉邦卻無須小心陳平,因為陳平為其做下許多陰私之事,眾臣也是皆知。如此陰謀狡詐之人,必然無親,無友,無故,無信,無德,斷然不會奪取劉氏江山。若說功名,就算是輔佐另一位,到頭來也不過一相國而已。何況,天下之大,又能誰敢用這一位隨時隨地可以誅心之人臣呢?
張良低調,可是陳平更加低調。陳平的低調就是尸位素餐,整天混日子,大事不管,小事不決,經常是一幅甩手掌櫃的架式。但是,當你真正需要他的時候,他必然會為你露出絕世的鋒芒!
妙計一出,顛倒乾坤!
陳平懶得整那些民生,經濟,事務等瑣碎無比的事情。這更讓統治階級喜歡,一個連自己的勢力網都懶得搭建的謀士,你還能苛求他什麼呢?
陳平只看利益,不看對錯,更沒有忠心。劉邦要樊噲的人頭,OK,我出計策!可真抓到樊噲,陳平就找理由不殺,終其原因,無非不想得罪呂后。因為呂后勢大,呂后年輕,劉邦一死,呂后必當權。果然還沒能把樊噲押到長安,劉邦就崩了。於是順水推舟放了樊噲,還落得一個人情。
呂后死後,陳平明知眾大臣必然反呂,卻也不去做當出頭之鳥,跟在周勃後面順勢而為。
要風頭何用?
劉邦評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
“難獨任!”,這就是陳平受到當時各帝王信任的最大原因。
太史公評陳平:“非知謀孰能當此者乎?”顯然更進了一層,一是肯定其謀,二則是不是也在暗示陳平的“難獨任”是裝出來的呢?
真正的謀士,從來只把謀劃之才隱藏起來,需要的時候還只表現出來三分左右,比如陳平,比如賈詡。
連自己都謀不到平安逍遙,還算什麼謀士呢?
以謀而論,陳平勝過張良!
-
4 # 14885143955
因為陳平與劉邦一樣,窮苦人出生,不從事勞動,混社會與劉邦一樣,臭味相同,貪淫好色,一樣的貨色。劉邦查獲陳平貪汙,不處罰還加工資,還提升為大軍總保宮,周勃和灌嬰無可奈何,他是劉邦第二謀士,曾獻計擒韓信劉邦視為心腹,劉邦讓他去殺樊噲,殺改押,多聰明,擔心被呂后迫害,在劉邦靈前痛哭一場,保全了自己,野心巨大的臣子,還升了官,這就是陳平會討劉邦喜歡,圓滑於官場,善於避其鋒芒,左右逢源吃香的原因。宮改官。
-
5 # 圍爐品茗人
陳平是西漢開國功臣,某種程度可以說是除了蕭何、韓信、張良之外最有名的開國功臣了。史載他六出奇計幫劉邦打天下、安天下,從中也可以看出此人的能力有多強。按理說,這麼有能力的人應該逃不過劉邦的屠刀的。畢竟西漢的開國功臣能不受打壓的的確不多,而陳平卻不退還升,後來還拜相封侯(劉邦死後),這樣來看的確很牛。但我個人認為陳平能這麼牛,有其個人特殊原因和特殊優勢。
首先,也是最要緊的一點,就是大BOSS劉邦對陳平的看法是什麼。如果劉邦認為你威脅很大,你陳平縱使再牛,估計最多也只能做到張良那樣隱退山林,甚至可能想功成身退都很難。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就有劉邦對陳平的評價:“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可以看出劉邦對陳平的看法很明確,這是一個智謀型的輔助人才,但是沒有獨擋一面的領導能力。也正是出於這種看法,劉邦對陳平在使用上也基本是一個幕府謀士的定位,同樣的在漢初劉邦清除打壓開國功臣時,對陳平的危險等級評估估計也沒有特別高(主要是韓信等人的威脅太大了,你陳平當然先放一放)。
其次,陳平個人一些特殊特點導致劉邦並不急於拿陳平來開刀。一是陳平的個人道德被當時的世人所詬病,典型的是他剛開始進入劉邦集團時,就有人質疑他盜嫂受金。當然你可以說這種東西無關緊要,劉邦本人還流氓出身呢。但是打天下的時候或許可以說以才為先,但是當時漢帝國已經建立的情況,你要跳出來反叛,首先就有強大的大義名分的壓力,再加上個人道德有把柄的話,你的號召力就會大打折扣。你看蕭何後來為了躲避劉邦的屠刀,不也用了受賄自汙的手段嗎?二是陳平在漢初的開國功臣集團中應該算是一個“孤臣”,沒有多少自己的勢力班底。剛才講的劉邦對陳平的定位就是一個類似張良的謀士,所以陳平手裡是沒有軍權的。再加上剛才說了陳平的個人道德被同僚質疑,可以想見陳平在劉邦集團內部的號召力也很有限。更厲害的是劉邦用人很絕,既然你陳平有才,同僚又不認可他,乾脆你陳平就來任護軍中尉,專門監督諸將(得罪同僚的事就讓你來幹),可以想象陳平估計是開國功臣裡最沒有朋友的了。從這些陳平的個人特色來看,劉邦對他的危險係數評估也應該是大大降低了。
第三,陳平個人在漢初的定位和發揮也的確很出色。西漢開國的時候,功臣首推漢初三傑,同時以韓信為首的異姓諸侯王也時刻讓劉邦感到威脅。張良功成身退之後,能為劉邦出謀劃策消除這些威脅的頭號人選就是陳平了。雖然殺韓信的是呂后和蕭何,但是用計謀把韓信從楚王的位置上拉下來並抓回長安,使韓信變成沒牙的老虎就是陳平的功勞。由此可見,當時陳平不僅因為上訴的兩個原因使劉邦的屠刀沒有對著他,反而讓自己成為劉邦的屠刀。因為只有你在大BOSS劉邦那裡還有利用價值你就是最安全的。
最後,陳平在呂后集團中也結了善緣。劉邦在臨死之前曾讓陳平去除掉統兵出征的樊噲,但是陳平的政治智慧和手段非常高明,他沒有死板的立即處死樊噲,而是把他押送入京讓劉邦自己去處置。而當路上聽說劉邦駕崩後,立馬先行入京借哭靈的機會把自己保全了樊噲的訊息透露給了呂后,在呂后那裡賣了好,因為樊噲的老婆就是呂后的妹妹。這也就為陳平自己在呂后當權的時候的安全上了保險。
綜上,陳平能在漢初的時候躲過政治清洗有其個人特有的原因,這些原因是不可複製的,所以即使漢初三傑或者漢初的其他開國功臣都是牛人,但是他們的結局也很難做到陳平那麼好。
-
6 # 難忘歷史的改變
陳平陰謀出身,他能策劃人心,清楚人性;那麼他擅於看風使舵,隨欲而行。所以不但無災無難,而且還可以升官封候。
-
7 # 慵懶國王
陳平出道晚,年齡比以上諸位都比較小,而且跟劉邦混的時間比較短。建國以後,陳平封侯排名靠後,在後期才真正顯現光芒。
一、漢初三傑地位無可替代陳平相對於韓信、張良、蕭何等三傑,年齡尚淺,性格輕浮,做事不穩,閱歷不足,參加革命的時間不長,資歷和名望無論是在劉邦內部,還是在天下間,都不足以成為劉邦的棟樑之材,更別提心腹大患了。
漢初三傑是一個地位的象徵,一個能力的標榜,一個功勞的記錄簿。不是有兵有地的七大異姓王可比擬的,也是豐沛嫡系們望洋興嘆的存在。劉邦視其為肱骨,韓信統領漢軍百戰百勝,張良決勝於千里之外,蕭何是安定天下和後方的治政能臣,這都是劉邦爭奪天下最需要的人才。
而陳平的到來,是錦上添花,但只能出一些陰謀詭計,對於大局只能推波助瀾。漢初三傑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陳平這類人才雖然不多,但是也不缺,對於戰局的影響並不是很大,所以陳平的作用在楚漢戰爭時是有限的。
二、陳平給劉邦的三個人情陳平在鴻門宴上見過劉邦,就認為劉邦必成大器。鴻門宴結束後,劉邦雖被封王,但是被項羽軟禁,必須跟隨項羽左右,可謂是有名無實。張良和陳平也有交情,兩人設計了一場大戲,讓項羽放劉邦去漢中。劉邦心裡可是記著陳平這個大人情。
劉邦還定三秦時,陳平立馬從楚國陣營逃跑到劉邦陣營裡。劉邦要打造任人唯賢的形象,又要做好加速楚華人才流失的工程,便拜陳平為都尉,地位驟升。陳平成為了劉邦的謀士,掌管了劉邦的黑暗力量-間諜。但由於陳平不是劉邦嫡系,又是西楚過來的,在劉邦內部地位受到質疑。
陳平第二個人情就是反間西楚君臣,救劉邦一命。劉邦被楚軍困在滎陽一年,項羽又不同意和談,情勢岌岌可危。陳平挺身而出,先是動用4萬斤黃金買通楚軍將領,離間項羽與大將鍾離昧。然後派使者出使楚營,演出一樁雙簧,再度成功離間項羽與首席謀士范增。這兩步從內部打垮了楚軍的團結。第三步,同時用詐降、美人計、金蟬脫殼三大計策,讓劉邦等一眾將相逃出生天。
陳平第三個人情就是在白登之圍。劉邦被匈奴大軍圍困了七天七夜,指望不了沛縣的那幫老兄弟了,陳平再出美人計,打起了匈奴王后的主意,結果枕頭風一吹,讓劉邦再次逃出生天。
可以說,這三個人情都對劉邦有著救命之恩。只要陳平不謀反,劉邦必要保他一世的榮華富貴。
三、陳平的缺點是劉邦可控的這小子雖然一肚子壞水,但很對劉邦的胃口。一來陳平油嘴滑舌,最能討劉邦的歡心。二來兩者都愛黃老之術,政治主張相投,陳平是劉邦治國的幫手,尤其是剪除異姓王行動。三來陳平和劉邦性格很像,都不喜愛從事農業生產,都有一顆逐夢的心。
在劉邦的眼裡,陳平是一塊未雕琢的璞玉,需要時間來加以培養。從陳平投劉邦開始,劉邦就把陳平帶著身邊,培養這個有前途的年輕人。
尤其是張良退隱後,陳平替代了張良的位置,開始開啟了他的光芒。在日後的論功行賞上,將昔日與洛陽並肩的曲逆五千戶封給了陳平。
劉邦寵陳平,讓陳平遭到了沛縣老兄弟們的妒忌。周勃、灌嬰等人在劉邦面前進饞,說陳平盜嫂受金,品行不端,不可重用。但在魏無知的勸言下,意思表明了:現在是戰爭的關鍵期,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劉邦最終還是重用了陳平。
這件事給劉邦一個壞印象:陳平這小子性格輕浮,做事不夠穩重,日後要好好敲打一下,暫時不能重用。陳平的升遷之路經歷了一道難關,資歷還是需要慢慢熬的,不能像韓信那樣一飛沖天。
陳平有著戰略家級別的敏銳洞察力,比起張良也只差一籌。張良畢竟還是有名師帶進門,難能可貴的是陳平無師自通。楚漢戰爭的尾端,陳平能抓住時機,設計封韓信為齊王,再利用韓信殺項羽,最後設計陳州捉韓信,一套這一套,不得不說陳平太優秀了。
在劉邦彌留之際,要為帝國選擇輔政大臣。首席是蕭何,次者曹參,然後說到陳平,評價其為“智有餘,然難獨任”。不過有穩重的王陵幫他,還是可以勝任的,可見陳平在劉邦心目中是可控的。
四、陳平在後期成為了政治老油條陳平很會搞關係,在劉邦這個大腹黑的薰陶下,迅速成為了官場上的老油條。以前周勃等人詆譭他,他並不計較,反而不計前嫌地與沛縣兄弟團搞好關係。
比如智釋樊噲這件事,一來完美解決劉邦交代的任務,二來搞好了樊噲等沛縣兄弟團的關係,三來得到了呂后的賞識,可以說又是一個一石三鳥之計。這件事情也成為了陳平在呂后執政八年時的政治資本。
呂后病逝,西漢王朝的繼承又出了問題,是劉氏延續,還是呂氏取而代之?在當時又是一個極為棘手的站隊問題。陳平與周勃聯手,快刀斬亂麻,直接將呂氏清除,擁立文帝即位,成為了從龍之臣,陳平再次高升,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
陳平又在丞相上玩了一手,資歷不足為由,將右丞相讓給了周勃,自己做左丞相。事後,文帝考察兩位執政能力,陳平與周勃的能力高下可見一斑,陳平為周勃說好話,周勃就坡下驢,辭了丞相之職,陳平成為了唯一的丞相。
陳平由一個舉止輕浮的小子到大漢王朝的頂尖棟樑,劉邦在地府裡也要慶幸自己培養了這麼優秀的人才,為漢室傳承,國家安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8 # 狼主1970
人生於世,名來利往。
自古凡屬英雄者,生有蓋世英才,死有悲壯之舉。英雄二字,血淚書成。漢初三傑,韓信可謂之英雄。
身居相位,恪盡職守。自汙釋疑,猶有牢獄之災,何也?其長者仁風,多有美譽。天下恩澤皆出天子,九州惠利奪譽必疑。名利雙收而有微疑者蕭何是也。
謀有奇正,謀正者名揚,子房淡名利,壯志得酬,則功成身退。有陶朱之遺風,名垂竹帛,留古今之佳話。
陳平謀奇,漸闢陰邪。離間策反,賄金買叛。為計陰險,累傷陽德。善明哲保身,精緻利己主義者陳平是也!
成孤勢釋疑,遊刃於名利之間。偶有奇謀不失其位重;玩樂自恣昭世人佻輕。若以位比魚,行則為熊掌,欲兼得而不招忌,其可得乎?能戒急用忍,韜晦藏形,幾扶社稷危亡。小隱於山林,大隱於鬧市。廟堂之隱方為聖哲之隱。其謀也深,其略也遠,完之謀而全其身者,陳平是也!
十面埋伏百戰心
半生噬血種禍因
一掃強秦酬壯志
知機思退全此身
成敗榮辱天下計
命安職守忘春深
審時度勢常韜晦
機變詭譎陌上雲
-
9 # 劉光輝167206141
陳平能在劉邦面前混得不錯,還再於處事圓滑!這跟陳平早年混社會的底層經歷有關。巧的是,劉邦早年也是一個小混混!二人臭味相投!陳平六出奇計,都是在漢家王朝危急時刻來的,比較下三爛!如反間計弄死范增大爺,美人計助劉邦脫困等!都很合劉邦口味。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看透人心和權衡時勢上,陳平比蕭何還要出色!所以,能謀家謀國運作的周全。比如,在殺樊噲這事上,就比較老練!周勃要殺,他趕忙攔住,說等等看!結果一等,劉邦死了!他倆才把樊噲綁去,裝著要殺!給呂后賣了個大大的人情,保了自己的命也保了周勃的命,為以後反呂復漢儲存了實力!
-
10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無月在前陣子也想過。之前回答過關於韓信、蕭何、張良三人不同結局的問題,回答的時候,也想到了陳平這個人,他也很貪戀權柄,可卻順風順水,這樣的另類,是值得思考的。
無月想了想,覺得可能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功勞不是最大陳平的功勞其實挺大,但還是不夠大。
劉邦曾經說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從這裡可以看出,在劉邦眼裡,這三人分別在三個方面做到了第一,因此這三個人的功勞都是分別最大的。
而陳平呢?陳平主要的工作是謀士,但相比張良,則還是差的遠了一些。
所謂槍打出頭鳥,並未做到第一的陳平,自然少了一些被當做靶子的機會。
根基也不夠深劉邦起事靠的是沛縣集團,這幫老夥計幫劉邦打下江山,無論是在朝堂上,還是在漢軍中,都擁有極高的威信,有一定的擁護者,這是為統治者所忌憚的。
而陳平是從楚軍半路投靠劉邦的,平時主要是給劉邦出主意,也不帶兵打仗,對劉邦的威脅自然就小了很多。
見風使舵,足夠機靈這是陳平得以在充滿風險的政治生涯中得以保全的最關鍵原因。
陳平懂得主上的心思和喜好,總是瞅準風向,選擇勝利的一方站隊,因此得以保全自己。
從陳平智釋樊噲這個故事就可以看出陳平這個人的心思有多玲瓏了。
公元前195年,高祖劉邦擊敗叛軍英布歸來,創傷發作病倒了。剛回到長安,又聽說燕王盧涫叛變,就派樊噲以相國的身份率軍去討伐。樊噲走後,有人對高祖說:“樊噲跟呂后串通一氣,想等皇上百年之後圖謀不軌。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高祖對呂后干預朝政,早已不滿,聽說呂后又跟她妹夫樊噲串通一氣,立時覺得情況嚴重了,他決意臨陣換將,與陳平計議此事,最後,採用陳平的計謀,以陳平的名義前往樊噲軍中傳詔,在車中暗載大將周勃,等到了軍營裡,才宣佈立斬樊噲,由周勃奪印代替。
高祖要陳平儘快地把樊噲的頭取來,讓他檢驗。陳平、周勃當即動身,在途中邊走邊細心合計。陳平說:“樊噲是皇帝的老部下,勞苦功高。況且他又是呂后的妹夫,可以說是皇親國戚,位高爵顯。眼下,皇帝正在氣頭上,萬一他後悔了,我們怎麼辦?再說皇帝病得這麼厲害,再加上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她們姐妹二人必然會在皇帝身旁搬弄是非,到那時難免會歸罪於咱們兩人。”周勃一時沒有了主張,便問:“難道把樊噲放了?”陳平說:“放是不能放的,咱們不如把他綁上囚車,送到長安,或殺或免,讓皇上自己決定。”周勃也認為這是個好主意。到了樊噲的軍營前,陳平命人築起一座高臺,作為傳旨的地方,另外又派人持節(一種信符)去叫樊噲。樊噲得知只有文官陳平一個人前來,認為只是傳達平常的敕令,也沒多想,立即一個人騎馬趕來接詔。
不料,臺後忽然轉出武將周勃,當即將樊噲拿下,釘入囚車。周勃又立即趕到中軍大帳,代替樊噲,由陳平押解囚車返回長安。當走到半路,陳平忽然聽說劉邦病故。他想:朝中必然由呂后主持政事,這可糟了。唯一可喜的是,幸虧先前未斬樊噲,還好向呂后交待。可即便如此,也怕夜長夢多,會有人在呂后面前說他的壞話,一定要先趕到長安,把自己的事解釋清楚。他立即策馬趕往長安,路上遇到使者傳詔,讓他屯戍滎陽。
於是,他又生一計,跌跌撞撞地跑入宮中,跪倒在漢高祖的靈前,放聲大哭,邊哭邊說:“您讓我就地斬決樊噲,我不敢輕易處置大臣,現在已經把樊噲押解回來了。”這明明是說給活人聽的,是在向呂后表功。呂后姐妹聽說樊噲沒死,都鬆了一口氣。看著陳平淚流滿面的樣子,就寬慰陳平。陳平又趁機請求留在長安,呂后也答應了,還拜他為郎中令,輔助新皇。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1 # 尹禾
感謝邀請,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陳平的成功在於善於展露優勢和缺點,並且能夠正確選擇路線。
在歷史上經常有一種有趣的噱頭,叫做上、中、下三計。英布起兵造反,前楚令尹薛公為劉邦分析,擺在英布面前的上中下三計,後來英布走了下計,被劉邦所滅;劉備入蜀,龐統獻上中下三計,劉備選擇了中計,雖然折了龐統,但是卻達成心願;楊玄感起義反隋,李密為其分析上中下三計,楊玄感選擇了下計,最終失敗。
功臣求活,也有三計:上計曰功成身退、中計曰示之以弱、下計曰示之以強。張良、蕭何、韓信分別採取了上中下三計,陳平凌駕在這三計之上,因為他不僅僅是求活,還求權勢富貴。
陳平的經歷,好有一比,就是建國初期的葉帥,有人說葉劍英是穿越到那個時代的,因為他在近代中國和新中國最風譎雲詭的時期,能夠成功躲避開幾乎所有危險,他的每一次選擇都無比正確,能夠屹立政壇而不倒,葉氏家族也枝繁葉茂。
陳平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戰時和戰後,始終能夠正確的認識局面,沒有因為敵我鬥爭勝利而放鬆警惕,也沒有恃功驕橫,他清醒的認識到,戰鬥遠遠沒有停息,沒有硝煙的鬥爭更加可怕。
下面我們來分析陳平的成功之路:
黃老之學在漢朝“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以前,黃老之學一直在統治階層占主導地位。所謂黃老之學,是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的合稱,除老莊之學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其既有豐富的理論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感。
陳平少年時,便修習黃老之學。這是一門高深的哲學,還包含很多實用科學,在後世有一個更加貼切的說法,叫做“帝王術”。修習這套法門,不僅讓陳平獲得宰相之才,還讓他擁有了洞穿世事之心。我們後世手捧著歷史,觀看封建社會的終結,可以輕易的執筆書寫各種結論。但是身處其中,包圍在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封建王朝內部,很少有人能夠跳出歷史架構,站在棋盤之外平心而看雲展雲舒。
陳平,做到了。憑藉自己對歷史和時事的探究,洞察事物發展的規律,這為他今後的每一步選擇都打下堅實的基礎。
示之以弱但凡有鬥爭,就有對立,有對立,就需要拉攏人才。陳平自信自己就是他們需要的人才。問題是,鬥爭雙方如何能夠認可並相信這個人才?這是真正智慧的體現。
劉邦:“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 ——《史記·高祖本紀》夠了,這點評價就已經足夠了。陳平不會因為“然”而感到被輕視,反而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安身立命的資本。他不僅跳出了“保命三計”的束縛,還將其靈活運用,歷來上計都是為了襯托中計,下計都是為了抬高中計,其實往往中計才是“三計”中的精髓所在。陳平從操作者的角度,將“中計”運用得淋漓盡致——示之以弱。讓劉邦充分肯定自己的才華,但是用起來還十分放心,因為陳平不足以單獨成事,必須依附皇權,才能發揮作用,就像一柄有把手的鋒利寶劍,誰不喜歡呢?
陳平的定位十分明確,這就是他能最終平安的根本原因。
洞察實勢各朝開國初期,必定伴隨權力分配和洗牌,身居要位且妄圖分一杯羹者,便會爭得頭破血流,這就是歷史不變的鐵律。也正是因此才有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絕唱。
我們前面說過,就算是要進行權力洗牌,各方也都需要幫手,這裡便蘊藏著無限的機遇,但是也有極高的風險,踏錯一步便是深淵。
此時的陳平,宛如手握倚天劍,腳踏北斗星,在劉邦稍顯勢孤時協助劉邦解掉韓信兵權;在白登之圍時機智救主;在劉邦病危時示好呂后,解救呂后的妹夫樊噲;在新皇登基後緊隨帝側……
一次次的政治投機都得到了積極的迴應,這樣的人,要麼是眼光精準,能夠看清時局,要麼就是能力非凡,能夠左右因果。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都體現出無與倫比的大格局、大智慧。
小計我們熟知“漢初三傑”,是因為這三個人被劉邦所重視和依仗,有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君王對臣子的評價。然而連劉邦自己都不知道,他忽略了一個人,此人一生“六出奇計”,為劉邦奪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
其一:離間項羽、范增,楚勢由此頹衰。
其二:喬裝誘敵,使劉邦從滎陽安全撤退。
其三:封韓信王郊,使韓信耿心效命劉邦。
其四:聯齊滅楚,劉邦於是戰勝項羽。
其五:計擒韓信,使劉邦翦滅異姓王而固其劉家天下。
其六:解白登之圍,使劉邦脫離匈奴險境。
就是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奇謀智士,卻成功的給劉邦留下“然難獨任”的印象,只能說英明如高祖者,也難與之對弈。
良弓只待狩時用,善始還須得善終。
-
12 # 秋水浣紗
這個問題非常好。正好近期有對陳平的瞭解,從他的人生軌跡來看,從均分肉的小事上展示出均天下的報負,從娶妻的故事中可看出他目標明確,從他的局勢判斷上,具有審時度勢、靈活多變的手段,因此他不強不愚,能適應各種政治環境,重要的是能堅守初衷,不被政治局面左右,為漢朝把握了發展方向。
回覆列表
韓信國士無雙,卻被人唆使謀反而被滅族。蕭何功高蓋主還善待百姓,皇帝心生懷疑,直接把蕭何打入大牢。張良看淡名利,自請為留候,功成身退。
但陳平能屈能伸,三次擇主,六出奇謀,此時早已功高蓋主。可劉邦為帝,坐穩天下,大殺功臣時,他保住自己,後來還反倒翻身成了丞相,這人太牛了!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居功而不傲楚漢相爭之時,陳平原先背魏降楚,後投靠漢王。劉邦見到他時,都警惕地問他,你這樣的人靠得住嗎?
陳平就講,我其實只是一直沒遇到明主,魏王不睬我,霸王不信任我,如今聽漢王善於用人,才來到您這。我是一塊會發光的金子,只是沒人看好我。
就這樣,劉邦重用了他。的確,陳平是一塊會發光的金子,一路走來,出謀無數。略施巧計就讓項羽對范增心生懷疑,范增一路走,一路氣地生了個毒瘤,就一命嗚呼了。
韓信也不幸遇到陳平這個人,早先韓信想稱王,陳平成全了他。但後來,韓信被一個叫蒯通的人唆使造反。不料,皇上假裝來雲夢澤遊玩,他卻啥也不知道地去拜見皇上,直接被拿下滅族,任何反抗都沒用了!這計劃是陳平私下跟皇上講的。
功成身不退一路高升的陳平,官至左丞相,可謂風光無限。回首數年前,陳平分肉時講的一番話,“假使我陳平能有機會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樣恰當、稱職。”那時他只是個沒娶媳婦的窮小子,哪知今日這般富貴。
丞相正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西漢時期卻並非如此,身為左丞相的他,卻還比右丞相的周勃要低一級。
周勃,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正直、忠誠、嚴格,但陳平也許並不想爭那點地位。他和周勃一起去奉命斬樊噲,但謹慎起見,怕皇上一時腦熱,只是把他給綁到皇帝面前,聽候處置。
恰時高祖病故,呂后掌權,見樊噲未死,心中大喜。陳平也因此得益,呂后大封諸呂為王,他也保全了自己,做了個沒有實權的郎中令。
他那時是跪倒在高祖靈前大哭,才得以沒掉腦袋。否則先把樊噲斬首,呂后必定大怒。那樊噲究竟是誰呢?呂后妹夫。
以退為進諸呂之亂,陳平和周勃聯手平定,已是權力非常大了。陳平覺得自己做的貢獻不如周勃多,退位讓賢,還是一個左丞相。
幾年過後,兩人皆已是三朝元老。漢文帝向兩人問各種事情,周勃耿直,一問三不知。不過陳平也是不知道,都很狡猾地說,這些問題應該向管這事的人問,一個丞相哪會啥都知道?
是以周勃自以為慚愧,不如陳平,讓出右丞相之職,陳平專為丞相!
陳平是一個居功而不自傲,機智聰敏,善於審時度勢的人,是一塊會發光的金子,一位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