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文淵閣007

    公元23年,劉秀率領綠林軍於昆陽大戰中挫敗王莽的軍隊,致使新朝滅亡,之後收服了各地的割據小政權,於公元25年,建立了東漢,從光武帝即位起,到公元220年被曹丕的魏國取代,東漢在歷史上存在了195年,與西漢相差無幾,但是從國力上比較,遠遠不如西漢,東漢衰落的原因,追根溯源的話,其實就是與建立者劉秀有關。

    東漢的衰落之始

    光武帝作為一個有才能的政治家,戰爭結束之後,與民休養生息,大力裁減官吏,精兵簡政,劉秀秉持“嚴以察吏,寬以馭民”的方式來治理天下,所以他在位時政治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創造了東漢的盛世“光武中興”。公元57年,光武帝去世,明帝、章帝相繼都能繼承遺志,東漢都能安穩地發展下去,被稱為東漢治平之世時期。公元89年,章帝崩了,年幼的和帝繼位,由太后竇氏垂簾聽政,當時正值匈奴犯邊,太后於是讓自家兄弟竇憲作為大將軍,領兵北擊匈奴,經過幾年時間大破匈奴,使其向北或往西狂奔幾千裡,於是消除了自戰國時期以來北方匈奴引起的外患,竇氏作為外戚由此積累了許多戰功,於是牢牢把控著東漢權柄,為後來外戚的專權作了政治準備,也就是從和帝開始東漢走向了衰敗之路。

    皇帝權力被架空

    東漢的衰落的根源在於外戚勢力的坐大,漢和帝之後,繼位的皇帝年紀都偏小,於是就造就了一種司空見慣的形象,太后干政,也即所謂的母后臨朝,鑑於宗室勢力的威脅,於是大多劉姓宗室都被分封在外地,而朝廷中央的政權就被外戚掌控,其實外戚專權在西漢呂后時期,以及王莽時期都出現過,但影響有限,當時因為未爆發影響全域性的制度崩潰,所以一般認為這是爭權奪利的個人行為,從而忽視了制度上的缺陷。

    到東漢時期太后垂簾聽政,已然固定成為一種制度,當這種行為影響到大局時,人們依然當作常態化對待,於是外戚專權就變得名正言順了。皇帝也是人,長大後也希望擺脫別人的控制,因為深居宮中,當然有被外戚限制活動範圍的嫌疑,因為皇帝在外戚視線內更加好控制,從而穩固自己的權力。皇帝在名義上地位是如此之高,在宮中又養尊處優,所以同大臣們更是顯得極其疏遠,於是大臣們與皇帝被重重障礙隔離開來,想要結交他們對抗外戚並不可能,於是皇帝只得找上身邊的宦官了,和帝長大後,就與宦官合謀團滅了竇氏,他作為東漢時期,皇帝和宦官合謀誅殺外戚的第一人,竇氏勢力被清除後,宦官於是就佔據了政權的中央位置。

    和帝崩後,不到一歲的殤帝繼位,不到一年就死了,後來安帝在鄧太后支援下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導致宦官勢力下降,外戚勢力又捲土重來,鄧太后死後,安帝得以親政,安帝耍出兩面派手段,即任用皇后方面的外戚,又寵信身邊的宦官,希望他們相互牽制,想法是好的,但最後造成了政局的混亂。125年,安帝死後,宦官孫程等人將順帝扶上位,宦官勢力於是又權傾朝野,勢力膨脹後順帝感到不安,重用皇后的兄弟梁冀對抗宦官,梁冀其人恣意妄為,把持朝政,為歷代以來最飛揚跋扈的一個外戚了,順帝死後,其先後廢立了東漢的三位皇帝:衝帝、質帝、桓帝,使皇權被架空達到頂峰。桓帝長大後對梁冀深惡痛絕,暗中和宦官合謀把梁冀殺掉,自此宦官又扭轉局面,在朝中作威作福。

    宦官專權擾亂政局

    因宦官的得勢,於是激起了朝中文官大臣的不滿,社會上的人們還將宦官當作另一種人看待,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文人士大夫,更是瞧不起身體殘缺之人,當時的很多宦官多有子弟親戚,這些人倚仗宦官權勢在地方做官暴虐,橫行鄉里,文官士大夫們乘機打起輿論牌,來反對他們,矛盾焦點直指宮中大宦官,這樣士大夫和宦官就幹上了,士大夫們為了壯大勢力,互相吹噓,互相結交,當時洛陽城中的太學,作為他們的大本營,一來此地接近政治中心,二來可以結交京中達官貴人,風氣一起,結黨拉派便成為了大氣候。宦官針鋒相對,指責他們為黨人,在桓帝耳邊吹風,強制加以禁錮,桓帝當時要依靠宦官防止外戚奪權,於是將許多文人士大夫抓起來,以示懲戒,至此士大夫在東漢都抬不起頭來,從而不能有效地制衡宦官專權。

    167年,桓帝死後,靈帝繼位,其更加信任宦官,任由宦官把持朝政,擾亂政局,所以東漢末年出現了權傾朝野的“十常侍”,由於他們的專權導致政治腐敗、社會混亂,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信仰轉移導致割據局面

    當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時,就希望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寄託,於是封建迷信就會大行其道,因為人們經常受習慣和傳統思想的支配,這就是所謂的迷信思想,給迷信新增一種力量,就會發展成為宗教。

    在東漢時期的底層社會,各種迷信思想逐漸結合,並形成我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張角等人抓住民眾希望改變現實的心理,創立了太平道,此外張陵創立了五斗米道,人們之所以信教,就是因為信仰的缺失,以前他們信仰高高在上的皇帝會給他們帶來幸福,之後遭到殘酷打擊,只能在精神層面另尋他途,於是張角等人能夠以符咒治病等手段煽動農民與他們一起奪取政權,改變命運。

    張角發動的黃巾軍起義聲勢浩大,起義隊伍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但張角似乎只是善於煽惑人心,而並沒有什麼政治能力,所以不久之後叛亂就被平定,雖然黃巾軍起義被鎮壓了,但帶來了一系列的後遺症,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監管,防止農民再次暴亂,於是東漢政府將地方刺史改為州牧,以前的刺史主要是監督地方並無實權,而州牧則擁有軍政等大權,東漢中央政府衰弱後,州牧的勢力逐漸膨脹起來,甚至不聽從朝廷的命令,儼然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黃巾軍起義導致州牧割據的局面,從而加速了東漢王朝的瓦解。

    結語:東漢的衰落,由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引發,東漢走向滅亡,由民眾信仰轉移加速,東漢的瓦解由地方割據造成,一個政權的興衰反應出了這個時代的特性。東漢衰落直至滅亡的根源,還得從東漢的建立者劉秀身上找,為了加強皇權,他以內朝的尚書檯制衡外朝的掌管軍政大權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同時又不設丞相,於是尚書檯既削弱了“三公”權力,使其成為虛位,此外又擴大了尚書檯的職權,成為皇帝發號施令的執行機構,以便所有權力集於皇帝一身。其導致的結果是中央“三公”只是有名無權,當繼位的皇帝年幼或智力遲鈍時,宰相們就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以維持大局,權柄就很容易落到外戚或宦官手中,這些人倚仗權勢,為非作歹,禍亂朝政,於是引發蝴蝶效應,激起農民起義,導致州牧割據,形成三國鼎力,最終曹魏取代了東漢。

  • 2 # 使用者55213537977

    直接原因肯定是: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標誌東漢滅亡。

    間接原因有:

    1、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無休止的爭鬥亂政。

    2、後宮干政,東漢皇帝普遍短命,但是皇后卻普遍長壽。(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3、土地兼併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農民沒有地,沒有活路,肯定要造反。

    4、地主豪勢力強大,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比如袁紹家之前在河北就是有名的大地主。

    5、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 3 # 雲中雲山

    據說是袁紹與毒士賈吧

    東漢滅亡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自身原因,基本上中國歷史王朝週期性存在。東漢到了關鍵兩百年時間,同樣矛盾出現。一是自身腐朽,統治黑暗腐敗,民不聊生。二是人口增多人地矛盾。最後,黃天當立

    第二方面原因,有上面原因引發黃天當立的黃巾之亂 ,導致將以上原因全部暴露出來了。然後剿滅黃巾之亂,一是消耗國力,二是軍權下方,後面三國重要人物都是靠黃巾之亂起家掌握軍權。其次,讓某些野心家有了想法,看到機會。

    第三方面,何進十常內鬥董卓入京。黃巾之亂平息後,發生內鬥,這個時候袁紹出現了。本來內鬥正常,關鍵有底線,偏偏何進沒有在袁紹幫助下應是幹得沒底線,導致兩方矛盾激化到你死我活階段。然後何進在袁紹推手下被殺,爆發動亂。這個時候董卓入京,本來董是來平衡政局,那知來了,雙方火拼全死了,自己一家獨大掌握政權。

    董卓昏招盡出,導致各方面有反對起兵理由,後面歷史都知道了,打了起來。最後,導致中央威信盡失,各地方打著打著形成割據。

    最後說一下,董死後本來還有機會 。當時董部將向王充投降,但王不允許。當時部將計劃走路,這時賈反對教嗦他們殺回去,導致整個中央徹底完蛋,皇帝都只能跑路被曹操救。

  • 4 # 風雨中的梅雲

    漢靈帝是東漢崩潰滅亡的罪魁禍首。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對於外戚和宦官引起的黨爭,他沒有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任其發展。最終引發動搖漢室基業的黃巾之亂。面對黃巾之亂,漢靈帝的措施是讓各個州牧刺史自行募兵抵抗。這無異於驅虎吞狼。之後,漢靈帝竟然賞罰不公,買賣官職。在他死後,大漢朝已經被他折騰的病入膏肓了。漢獻帝雖然想有作為,但面對千瘡百孔的大漢朝,他一個爺爺不疼,姥姥不愛的小孩子,在面對一幫子野心家。他也是回天乏術了。試問,一個小孩子,從小就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九歲以前,何進的妹妹何皇后對他虎視眈眈。九歲以後,雖然登基為皇帝。但面對殘暴的董卓。他一個小孩子能做到不尿褲子就已經算是很勇敢了。董卓死後,他被更加殘暴的李傕郭汜爭來搶去。好不容易逃出虎口。卻又遇著曹操這個亂世梟雄。掉進了狼窩。坦白說,在諸多的諸侯刺史當中,曹操還算是對漢獻帝最好的一個。要說到漢朝的滅亡,表面上是曹丕逼著漢獻帝禪讓的。但實際上來說。自從漢靈帝死後。漢朝就已經是名存實亡了。漢少帝和漢獻帝只不過是個傀儡。而漢獻帝則更是為漢朝披麻戴孝的送終者。因為到了漢獻帝手裡,他雖然還是名義上的皇帝。但他也是諸侯刺史手中的玩物。曹丕雖然是逼迫漢獻帝禪讓的人。但也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在這裡,我並不評論誰對誰錯。只是就事論事而已。

  • 5 # 三漠胡楊

    東漢的滅亡,有各種因素,主要因素在我看來還是地方豪強勢力過於強大,中央不足以鎮服各地;而這個問題自劉秀平定天下建立東漢起始就已經存在,後期越發嚴重,並且當時的官員起用遵從察舉制,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這樣極易形成地方官僚勢力,而豪強同地方官員結合就形成了主政一方的集團勢力--軍閥,中央一旦開始衰弱,地方肯定做大並形成混戰局面,漢章帝之後的戚宦之爭嚴重削弱中央勢力,導致群雄並起,逐鹿天下,並最終造成東漢王朝覆滅。

  • 6 # 周雨530

    《三國演義》開篇,著重描寫了黃巾、董卓之亂。給人一錯覺,漢朝亡於黃巾軍和董卓。 不能不說,關係確實很大。但據史料,黃金起義“起於2月,終於十一月”,其實不到一年時間就被剿滅了。而董卓之所以入京,初衷卻是為剿滅皇宮裡的幾個宦官,殺雞何以用牛刀?

    細思起來,太多不解。 於是開始查閱資料。如果恰好你也有相似的疑惑,想必能幫助一二,如果不能,權當我為自己和某娃整理的<三國導讀>,總有益處。 回到開篇的問題。此時的東漢彷彿百足之蟲,內部百毒侵體,但僵而不死,所以純粹的外部危險如黃巾起義並不足以致命,但由此引發的嚴重的“併發症”,卻是致命的,由此存了400多年的威武雄壯的大漢朝崩潰瓦解。

    對東漢的幾條病根,黃仁宇教授在《中國大歷史》(第六章《名士成為軍閥》)裡總結了幾條,乍看時我也摸不著頭腦,待資料看的差不多了,又覺得確實如此。 (1)後漢朝廷在制度與組織上的缺陷。(2)私人財產之膨脹。 (3)儒家重人身關係,不嚴格尊重法治,產生不正規的影響。 (4)後漢在維持現狀和不事更革的狀態之下,又加以當日半似宗教性的信仰,朝廷也無從廓然更張向某一方向邁進。 (5)地方政府之權力日漸凌夷。 (6)黨錮之禍。 (7)皇室家庭內衝突作導火線,擴張了權力鬥爭,將所有有關的社會問題一齊掀動。

    其論述有一定道理(限於篇幅不再展開,感興趣的可以讀我的參考文獻)。但不足也由此而來。面面俱到就難重點突出。他說的好幾點其他盛世何嘗就沒有? 我們現在常說,“企業沒有人才就沒有未來。”但其實,“沒有好領導的企業就沒有未來”,從古至今,都是真理。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對漢朝帝國的瓦解,劉備“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把東漢滅亡的責任歸結於桓帝和靈帝。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深以為然。

    更明確的說,拋開漢朝政治制度組織設計缺陷、儒家影響等共性(歷史)因素,桓、靈兩帝的個性責任,正是使國家政治秩序陷入混亂的“黨錮之禍”。 在這個內因之外,是東漢末年的天災、人禍等外因都登峰造極。

    由此,內有外戚專權、宦官縱橫,黨錮之禍,皇帝也沒閒著,沉迷於賣官鬻爵;外部是羌人叛亂、地震、大水、饑荒接連不斷。尤其平叛羌人的戰爭,僅桓帝時期較大規模的就有五次,以致國庫虧空,民不聊生。 不知是否因此桓、靈帝才賣官鬻爵?

    西晉大臣劉毅曾直諫晉武帝,批評他賣官入私門,就是拿桓靈帝做例子。“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 不管初衷如何,上行下效,東漢從根上開了腐敗之風。 據史,“社稷之楨幹”盧植鎮壓黃巾軍時,因不向宦官行賄而被罷免官職(後由董卓接任北中郎將);張飛怒打督郵,起因是劉備拒絕行賄,督郵給他小鞋穿。後面的“十常侍之亂”,大將軍何進被殺前,宦官張讓罵他,“卿言省內穢濁,公卿以下忠清者為誰? ” (貪汙腐敗何止宦官,滿朝文武忠清者有誰?) 可知當時的政治腐敗、官吏貪汙,非常普遍。

    此外,商人兼併,加上戰爭、自然災害頻發,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無以為生。他們從農村湧入城市,開始總有辦法生存下去。一旦超過飽和點,城市也無法過活,就成為流民,且聚集程度高。黃巾暴動正是走投無路的流民被“太平道”、“五斗米道”等宗教利用的結果。

  • 7 # 星火辰

    東漢滅亡,分為三國,當真是因為桓靈二帝荒淫無道?

    《三國演義》當頭就說:“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治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東漢滅亡,天下大亂,魏蜀吳三國興起,難道真的只是因為漢桓帝、漢靈帝昏庸無能、荒淫無道,以及那些十常侍專權亂政所致嗎?至少《三國演義》的第一段就是這個意思了。

    不可否認,漢桓帝有五千多個老婆,漢靈帝甚至發明的宮裝版開襠褲,兩個是夠荒淫無恥的。十常侍也確實掌握了東漢帝國的部分大權,貪汙受賄、賣官鬻爵也是有明確記載的。但僅僅這樣便說他們能夠把慣性執行一百多年的東漢帝國國家機器給搞垮、搞爛,真是把他們抬得太高了些。

    一、先說天下大勢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好正確,但其實是句廢話。)

    東周列國交戰,小國被大國吞併,數百後終於併為戰國七雄,直到大秦一統天下。秦朝興滅之間,不過十五六年,而後是楚漢相爭,漢高祖劉邦最終取得了勝利,建立了大漢。說起來,漢的國號是一條江的名字,意思頗好,有“天漢”的意思,指的是天上的銀河。銀河帝國,其實早就有了,只是大漢不會起得如此俗氣、如此直白罷了。西漢兩百多年,王莽篡漢後,也不過十多年時間,西漢的遠房皇族劉秀崛起,建立了東漢。

    兩漢加起來四百年,東漢將近兩百年。

    通常都說東漢混亂的根由,在於桓、靈二帝,這兩個昏君造成了東漢的滅亡。桓靈之時,有宦官迫害士大夫的黨錮之禍,到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被宦官曹節等人謀害後,東漢彷彿進入了太監們的統治時代,也就是所謂的十常侍專權。歷史記載,那時候災害頻繁,還時時爆發妖異事件,且不說狐狸鬼怪、大雨冰雹之類的,光是靈帝時代的東漢首都洛陽地區,一年到頭出生兩頭四臂畸形兒的事件就不斷的發生,讓人懷疑那個時代洛陽的環境汙染已經到了極為嚴重的地步。

    然而,實際情況是,直到桓、靈二帝駕崩前的那一刻,他們還牢牢掌控著國家的權力(桓帝還親手從外戚手中奪回了皇權),宦官不過是其家奴而已。

    靈帝末年爆發的黃巾之亂,不到一年就被朝廷剿殺,帝國並非馬上就會土崩瓦解。

    二、再看東漢歷史

    整體來看,東漢大部分時間是個無聊的王朝,只有首尾兩頭能引起大家的興趣。

    開國時期,有漢光武帝和他的雲臺二十八將(實際應該是三十二大功臣),傳說他們是天上的星宿下凡。這些大功臣裡的馬、竇、鄧、梁幾大家族,與劉家皇族一起,幾乎表演了之後將近二百年裡東漢宮廷裡的所有劇情。

    劇情高度重複,無外乎是皇帝荒淫無恥死得早,即位的皇帝年幼無法親政,作為皇后家族的馬、竇、鄧、梁等外戚相繼掌握天下大權;皇帝長大了要奪回權力,就藉助身邊的太監們打倒外戚,然後又是荒淫早死、外戚專權、太監幫助下位皇帝奪回皇權,如此迴圈往復。這種無聊的劇情,直到大將軍何進被宦官們砍了頭,袁紹、袁術兄弟放火燒宮、殺盡宦官,才有了新的發展。

    其實,相比於這些事情,光武帝的兒子漢明帝倒是有一項彪炳千古的政績,那就是讓王莽時期就決口的黃河終於封住了口,拯救了不知道幾百萬的黃河中下游人民,但大家對這些往往不會太感興趣。

    除了皇帝與外戚的鬥爭,東漢一朝最大的問題在於做為朝臣的清流們在政治上的無聊和無力感,以及在帝國西北地區的古羌族的叛亂始終不曾停息。前者,讓朝堂政治缺乏遠見和創意,讓東漢成為了最沉悶朝代之一。後者,因為在西北部地區的百年平叛戰爭,最終拖垮了東漢的財政。隨著州牧政治的實施,地方諸侯掌握軍政大權,最終讓東漢王朝四分五裂。

    與其說東漢滅亡是桓、靈二帝造成的,不如說是漢光武帝的小農意識(古代帝國建立後,其立國規模、格局往往是開國皇帝就決定了的。東漢西北部的動亂不斷,和劉秀大肆削弱河西、隴右的軍事力量有很大關係),歷代皇帝、宦官、外戚、朝臣、邊將共同的貪婪,以及後來作為益州牧的劉焉的私心,共同將東漢帶入了分崩離析的三國時代。

    三、東漢帝國分裂最重要的觸發原因

    從古至今,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有著良好的名聲,他既謙遜有謀、又大敵能戰,既御臣有方、又不濫殺功臣,然而光武帝的確是缺乏開創性的。他只想延續統治,基本沒有什麼創新發展。因此,他對有能耐的功臣內心裡是極為忌憚的,基本不讓他們掌握朝廷權力,全用一些啃故紙書的儒生來幫助理政。

    儒生的好處就是聽話、善於妥協,他們能做的,就是起草詔書、編造祥瑞、吹噓功績之類的,但對維持局面已經足夠了。皇家在天命、在道義上的權威被儒生們樹立起來,因此,無論之後的外戚如何強大,繼位的皇帝透過一群無卵的太監們的幫助,往往還是能夠重新奪回政權的。

    但無論東漢王朝的掌權者是誰,它整體殘酷放肆的剝削體系絲毫沒有改變。皇帝、宦官、外戚、朝臣、邊將他們內部的鬥爭雖然激烈,但對黎民百姓的壓榨才是王朝的主題,以至於越演越烈,這才是東漢羌亂(其實西北動亂不光是羌族,還有許多的漢族和混血兒,後來演變為馬騰、韓遂等人的勢力)始終不能完全平定的根本原因。當東漢的財政體系最終在不斷打擊羌亂的耗費中崩潰掉時,朝廷並沒有馬上垮臺,直到吸乾黎民百姓的最後一滴血之前,東漢王朝仍然能夠挺立。

    有一天,做為皇族劉焉,從望氣師那裡得知蜀地有王者之氣,能夠出皇帝。出於私心,他向漢靈帝建議實行州牧全權治理地方的制度,大意就是將地方上的各大州交給州牧總負其責,實行州牧掌控下的軍政一體制,這樣才有利於統一指揮、打擊四方蜂起的盜賊匪患。

    漢靈帝一想,這個辦法或許不錯,地方的匪患治理全都交給州牧,責其功成,不成功治罪就是了,朝廷倒是可以省事不少,也能大大節約中央財政支出,於是就同意了。不久後,漢靈帝病死,朝廷陡然間失去了控制,何皇后(當時已是太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招董卓入京,朝野隨之大亂。就這樣,天下徹底分裂了,皇帝無法對不稱職的州牧治罪,強大的州牧卻往往可以要了皇帝的命。

    劉焉成了益州牧,傳給了兒子劉璋,後來給劉備做了嫁衣。在這場地方權力改革中,皇帝可謂大敗虧輸:忠於皇帝的幽州牧劉虞,最終成為了公孫瓚的口中肉;冀州、豫州、兗州等等落入各派勢力的爭奪絞殺之中,直到袁本初、曹孟德雙雄崛起;徐州有陶謙;荊州、益州被身為皇族的劉表、劉焉掌控;袁術起家於光武帝的老家南陽,也想爭奪中原,被打敗後向江淮之間流竄;雍涼是西北諸將的戰場;孫氏父子最終在江東打下一片天下。

    皇帝還有什麼呢?最後,連洛陽、長安二京都無法保住,徒有虛名而已。

    說起來,惡賊董卓不過加快了這一程序,漢室在實行州牧政治時早決定了之後的結局。赤壁之戰後,天下鼎足三分。不久,徒有虛名的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被廢黜(美其名曰禪位),三國時代到來。

    相對來說,孫氏父子白手起家,自己打下一片江山,得國最正,可惜被演義給毀了,成了“江東鼠輩”;曹孟德世之奸雄,這名聲改不了了,彷彿一奸可以吃四方,然而事實恐怕並非僅此而已;劉備仁義,卻比呂奉先還要三姓家奴,且專吃自己的同宗兄弟,然而別人卻是正統。世間的事兒,也真不好說。

  • 8 # 人生如夢99945601

    家族企業,接班人年少,沒有才能。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由興到衰的過程。沒有長勝將軍,沒有長生不死的人。

  • 9 # 淡看天上月

    一個國家的興亡從來都不是一個某某人或者某一件事就能百分百決定的,必然是一系列的原因綜合到一起才引發,只是某某人、某件事成了觸發其或者承擔了其果實而已。

    近八十年的光輝

    東漢最興盛的時期,就是東漢之初的四個皇帝,光武、明、章、和四帝。之後從殤帝開始,外戚和宦官就輪流的干涉著東漢的朝政。從而使得東漢步步走向衰落。

    外戚勢大

    東漢的開國功臣和西漢的開國功臣待遇又不太一樣,劉邦基本上都給核心功臣封了侯,並且還給了政治實權。所以西漢初年這些軍功受益者掌握政治實權。漢武帝之後就加強了中央集權,軍功受益者的政治權力基本上就消散了。

    而劉秀雖然也是封了不少侯,但是給這些侯的政治實權甚少。不過東漢對待功臣的套路則是聯姻,這聯姻其實不要緊。問題是東漢諸多皇帝不給力,幼帝即位或者短命,當然就給了這些聯了姻的功臣後裔壯大自己政治權力的機會。所以先後有鄧、梁、竇氏等外戚權傾朝野。

    宦官與黨錮之禍

    皇帝想從外戚手中奪回權力,該怎麼辦?當然就是壯大皇權的衍生品宦官。所以宦官這時候就開始壯大,最終壓過外戚。成了東漢王朝的干政者。到最後外戚勢小,外戚想聯合新興計程車族來抗衡外戚,結果引發了黨錮之禍,造成了士族的犧牲。

    東漢的中後期就在這外戚和宦官的輪流爭鬥中度過,其中的皇帝有幾個有權力來實現自己的抱負?所以皇帝也是越來越不行。

    外戚和宦官鬥歸鬥,又不像呂后當年那樣,朝廷內鬥,百姓休養生息恢復經濟。東漢中後期的國力也是層層下跌,各種矛盾接踵,所以先是黃巾起義,最終三分天下,東漢滅亡。

    要說東漢滅亡的罪魁禍首,東漢中後期的皇帝不給力,外戚和宦官的私慾哪個不是導致東漢滅亡的重要原因呢?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說道: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按照諸葛亮的說法,是漢桓帝與漢靈帝導致大漢的衰弱,但東漢從第四位皇帝開始的外戚與宦官輪流執政,導致朝政腐敗,是桓、靈二帝造成的嗎?顯然不是。

    引發東漢朝政大亂的是國賊是董卓,董卓是大將軍何進招來的,何進為什麼要招董卓進京?是袁紹建議的。

    引發一系列蝴蝶效應,最後導致東漢王朝名存實亡,皆由袁紹的建議引發,那麼袁紹為什麼建議何進招董卓進京呢?

    因為袁紹想剷除宦官集團,而且是把所有的宦官全部斬盡殺絕。支撐東漢朝政屹立不倒主要是三股勢力:外戚、宦官、士族。這三股勢力相互制衡,形成相對的平衡,剷除宦官等於是挖掘東漢朝廷的基石,基石不存,大廈將傾。

    在東漢近兩百年的歷史上,外戚與宦官輪流執政,而士族處於從屬地位,按照袁紹的想法,除掉宦官,朝廷只有兩股勢力:外戚與士族。如此士族將登上歷史的舞臺,而袁紹正是士族中的傑出代表,將因此而受益。

    士族又稱門第、門閥,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佔有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壟斷了朝廷的人才推薦,控制了社會輿論,由於越來越強大的影響力,在政治上又淪為外戚與宦官鬥爭的犧牲品,士族透過鬥爭獲取權力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漢桓帝、漢靈帝時,由於宦官掌權,因為權力之爭,宦官對以士族出身為主計程車大夫和貴族階層進行打擊,實行著名的黨錮之禍,宦官們以結黨為由,將士族出身的官吏進行禁錮打擊,使其終生不能參政。

    黨錮之禍中,士族大多支援外戚,反對宦官,袁紹此舉,就是借外戚(大將軍何進)之手,消滅宦官,為士族階層掌權鋪平道路,如果此舉動能使外戚與宦官火拼,兩敗俱傷的話,士族們就能專權,這是以袁紹為首計程車族的天大陰謀。

    黨錮之禍中,士族大多支援外戚,反對宦官,袁紹此舉,就是借外戚(大將軍何進)之手,消滅宦官,為士族階層掌權鋪平道路,如果此舉動能使外戚與宦官火拼,兩敗俱傷的話,士族們就能專權,這是以袁紹為首計程車族的天大陰謀。

    何進聽從袁紹的建議後,召董卓進京,結果引起宦官們的垂死反撲,何進被宦官殺害,然後袁紹、袁術及何進部下又殺盡宦官,最後董卓進竊取勝利的果實,開啟了漢末三國的大亂世,導致東漢滅亡,而罪魁禍首就是袁紹。

  • 11 # 謀士說

    我們都知道東漢滅亡於宦官專權和外戚亂政,而在西漢時期,最多出現外戚專權的局面,而到了東漢,卻出現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東漢滅亡的根源與當時的宦官專權其實有很大的關係,而罪魁禍首就是東漢的第四任皇帝漢和帝。因為從漢和帝開始,宦官就進入了東漢的政治機構,開始干預朝政,所以東漢走向衰退,最終滅亡,漢和帝脫不了干係。

    東漢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皇帝繼位年齡都很小,所以大權就被外戚勢力把持。所以,東漢很多皇帝死後,新皇帝繼位權力就被外戚勢力架空了。漢章帝去世以後,10歲的兒子劉肇繼位,即漢和帝。漢和帝劉肇母親梁貴人在劉肇出生後不久被竇皇后誣陷致死,由竇皇后撫養。劉肇繼位以後,尊嫡母竇皇后為皇太后,因劉肇在當時還是一個小毛孩不懂事,由竇太后臨朝稱制。

    竇太后臨朝稱制以後,他的哥哥竇憲被提拔為侍中,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一個掌管朝廷機密,一個統領皇帝的禁軍,可以說東漢大權被竇氏家族把控。尤其是竇憲大破北匈奴,名聲大噪,因此掌握朝政大權,可以說飛揚跋扈還養刺客專門暗殺那些與政見不同的官僚。由於竇太后對竇氏兄弟的放縱,導致朝廷很多正直的大臣不滿。且竇憲的女婿郭舉因為竇太后的寵信,曾謀劃刺殺漢和帝。漢和帝知道了他們的陰謀,打算奪權。公元92年,當時漢和帝只有14歲,權力已經被架空,且沒有親政,沒有兵權。漢和帝劉肇想除掉竇氏家族,卻無法與外界聯絡,他只好依靠宦官中常侍鄭眾合謀除掉竇憲。由於竇憲在外帶兵,不在京城,漢和帝怕竇憲作亂,暫時沒有發兵。

    當時清河王劉慶,經常進入宮廷看望劉肇,一次在皇宮留下住宿。漢和帝為了聯絡劉慶,派鄭眾傳話將此事告訴給了劉慶,讓其協助除掉竇憲。公元92年6月23日,漢和帝劉肇臨幸北宮,命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駐守南宮和北宮,等竇憲進入京城,即刻關閉城門,就這樣竇憲同黨被除掉。而竇憲被降級回到封國,不久自殺。竇憲家族被除掉以後,漢和帝掌握大權,而宦官鄭眾因為有功,受到漢和帝寵信且管理後宮一切事務,連國家大事都會與鄭眾商量。所以,漢和帝開啟了宦官干政的先河。此後,皇帝的權力只要被外戚架空,皇帝就會拉攏宦官。所以的,東漢末年出現“十常侍作亂”宦官與外戚何進火併,結果東漢大權落入藩鎮之手,最終導致東漢走向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220V電壓電到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