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啥總是西漢的公主嫁到匈奴,卻從沒見過匈奴公主嫁來西漢
6
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整個漢朝時期,共有十多位公主(或者是被封為“公主”的漢族女子)遠嫁匈奴和親,但是卻沒有一例匈奴公主嫁給漢朝皇帝的情況。這是怎麼回事呢?

    (古代和親場景)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匈奴女子長得醜,漢朝皇帝瞧不上。

    這個說法顯然是不對的。其實,任何一個民族都有美女,也有醜女。這既是一個機率問題,也是一種審美的問題。說是一個機率問題,大家都明白。說是審美問題可能有人不懂。意思就是說,人類的審美應該都是差不多的。匈奴人如果覺得漂亮,那麼,漢人也會覺得漂亮。更何況,司馬遷在《史記》中早就說過,匈奴人和漢人是同根同源的、。

    還有一點,公主應該都是比較漂亮的。這是遺傳的原因形成的。因為所有匈奴的王公貴族,娶的基本上都是漂亮女子。就算匈奴王公貴族最早的男子是很醜的,但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延續下來,後代只可能越長越漂亮。

    有人可能又會說,這是因為匈奴女子身上帶味兒,漢朝皇帝聞不慣。

    匈奴人長期與馬牛羊等牲畜打交道,吃的食物也是這種帶很大味道的食物,因此,身上帶味兒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身上帶味兒,只可能是匈奴貧苦人家的女子,王公貴族的女子,身上是不可能帶味兒的。一是她們從來不會宰殺牲口及下廚,就算吃飯也有人伺候,因此她們根本就沒有機會身上帶味兒。二是香料在古代使用的是很普遍的,古代遮擋味道的方式,也主要是香料。匈奴公主身份貴重,使用的香料,肯定是最多也是最好的。因此她們身上是不會帶味兒的。

    (匈奴公主)

    其實,以上兩種說法,只是我們的猜測而已。這個猜測,是不符合實情的。因為根本就沒有匈奴公主嫁給漢朝皇帝這樣的事情發生。如果有匈奴公主嫁給漢朝皇帝了,漢朝皇帝發現她們長得很醜,聞到了她們身上有特別的味兒,然後覺得上當倒黴了,從此漢朝皇帝再也不娶匈奴公主,這還說得過去。但是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顯然這樣說就沒道理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理解什麼叫“和親”。

    實際上,在漢朝,只有漢朝公主嫁給匈奴王公貴族,這才叫“和親”,而匈奴公主,嫁給漢朝皇帝,卻不叫“和親”。

    網民們對於漢朝和親政策是有意見的,認為這是因為漢朝打不贏匈奴,因此才送出女人來換取和平,明顯是一種示弱的表現。

    當然了,其實這種理解,也不只是現在的一種看法,古人實際上也是這麼認為的。朱棣自豪地說,他的大明王朝從來不做割地、賠款、和親這樣的軟蛋事情。可見明朝也是認為“和親”是一種用女人換取和平的做法。

    而且,當漢武帝對匈奴採取積極打擊的時候,漢武帝也沒有把任何一個漢朝公主嫁到匈奴去和親。

    (漢武帝)

    不過,雖然“和親”政策飽受詬病。但是當漢朝在實施這個政策的時候,卻並不是這樣認為的。他們認為,“和親”的政策有極大的好處。

    其一,表明了漢朝皇室比匈奴王室高人一等。

    古代的宗藩體系,就是少數民族的政權,奉漢人政權為宗主,然後漢人政權賜給少數民族政權糧食、布匹等日用品。

    因為古代統治者認為,全天下人所能享受到的恩惠,都是皇帝賜予的。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應該對皇帝感恩。如果漢朝皇帝把糧食、布匹賜給匈奴王室,那麼,匈奴王室也就成了漢朝皇室的老百姓,他們應該對漢朝皇室感恩。

    而賜給婚姻,那是一種最神聖的賜予,是比賜給糧食、布匹還要大的恩惠,匈奴的王公貴族們,更應該感恩。

    只要他們表達了感恩,這樣就會歸順漢朝了。

    其二,對匈奴皇室進行人種改造。

    把漢朝公主嫁到匈奴王室去,如果漢朝公主在匈奴生了子女,那麼,漢朝皇室與匈奴王室就具有了血親的關係。也就是說,兩家就是親戚了,要是再打來打去,就不恰當了。

    不僅如此,如果漢朝公主生育的兒子,將來能夠當匈奴的可汗。那麼也就意味著,匈奴的可汗是漢朝皇室的後代。漢朝不僅僅是一種宗主國,而且還是一種老子國。匈奴今後如果再和漢朝開戰,就是打老子國,倫理上是說不過去的。

    以上咱們談了兩點“和親”的意義。如果反過來,匈奴公主嫁給漢朝皇帝,那麼“和親”的意義不是就完全變了嗎?不是意味著匈奴將是漢朝的宗主國及老子國了嗎?顯然,這是漢朝無法接受的。

    自然,匈奴公主嫁給漢朝皇帝,這樣的事情就不可能發生了。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等)

  • 2 # 平安讀歷史

    大家可以看出來,在整個漢朝期間,漢朝的皇帝曾經將多個公主或者是冒牌的公主嫁給了匈奴的單于。不過,大漢朝的皇帝卻從來沒有接受過來自於匈奴的女子,事實上,這是有諸多原因的。

    也許有人說是因為匈奴的女子都太醜,或者是她們身上有味道,不過我覺得匈奴即使女子普遍比較醜,但是從眾多的匈奴人當中,肯定還能找出一些美女出來的。而且匈奴之中也有貴族,她們不用去幹什麼活,身上肯定不會有什麼味道。也就是說,以這兩個原因拒絕匈奴女子進宮是沒有多大道理的。

    所以我覺得沒漢朝皇帝沒有接受來自於匈奴的美女,恐怕是因為文化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因為匈奴的女子沒有進行過文化方面的學習,做不到知書達理,所以和漢朝的皇帝是無法進行有效的交流的。想一想吧,皇帝面對一個無法進行對話的女人,估計是很憋屈的。

    還有一點就是匈奴勢力相當的強大,在漢朝初年的時候,甚至能威脅漢朝的安全。把這樣強大勢力的公主娶進宮裡,到時候宮中恐怕都會成為她的天下。因為皇帝可能忌憚匈奴單于的實力而不敢去管這個女人,而這個女人有了來自於匈奴勢力的支援,可能會在宮中作威作福。無論哪一點,都不是皇帝所樂於見到的。

  • 3 # 棲鴻看紅樓

    異族公主,嫁給中原皇帝,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比如明朝有多位朝鮮妃子,甚至袁世凱也有朝鮮小妾——如果把八十一天鬧劇當作當皇帝的話,這也算異族妃嬪吧。

    房夫人大義凜然,為捍衛一夫一妻的婚姻而毅然飲下毒酒,其實是一杯酸醋。於是,“吃醋”就成為在男女關係中嫉妒的代稱。

    從這些事例來看,異族公主(有時候也不是公主,選擇美女進貢,頂上個公主的名義而已)嫁給中原皇帝,多是弱國向強國的臣服姿態。

    我沒有研究過漢史,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沒有匈奴公主嫁給漢朝皇帝。如果真的沒有,那也只是因為匈奴強而漢朝弱,是漢向匈奴貢獻美女的傳統。

  • 4 # 朋至斯孚

    我不通曆史,所言僅一孔之見,以拋磚引玉。

    據我所知,西漢公主“下嫁”匈奴,是因為彼時漢朝弱而匈奴強,不得已而為之,此所謂“和親”,以“下嫁”換取“和平”,歷史上最有名者如“昭君出塞”。

    所以,不見匈奴“公主”嫁入漢宮。

    “聯姻”是政治活動的一種方式,中外歷史上,比比皆是!

  • 5 # 今古講堂

    —、和親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戰爭。

    它是一種政治聯姻。漢高祖時,曾經對匈奴作戰。在白登之戰中,漢高祖劉邦差點送命。從此領教了匈奴的厲害。漢朝初年,天下初定,士卒疲於征戰,無法維持對匈奴的長期戰爭。劉邦採用婁敬建議,以漢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為閼氏,並送一定量的絮、繒、酒、食等給匈奴;雙方約為兄弟;開放“關市”,互通貿易。

    遊牧民族歷來是中原王朝的外患。由於他們居無定所,經常深入到中原腹地進行搶劫殺人。他們往往是在中國軍隊薄弱地區,長驅而入。搶一把就走。其根本目的在於劫財,不以佔有土地為目的。對於他們這種流動性的作戰,中原王朝往往難以防範。其維持邊境戰爭的代價是巨大的。

    二、和親是漢朝不得已的一種選擇。

    漢朝拿匈奴沒有辦法:既無法消滅它,又難以派兵深入到匈奴的腹地作戰,建國初期又亟需休養生息無法維持戰爭。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匈奴的不定期的打劫無法避免。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按照漢朝的想法:你匈奴來搶劫,也就是為了幾個錢。現在我給你一部分錢,並且把我女兒嫁給你。這樣你匈奴單于就是我漢朝皇帝的女婿,等到生個兒子當了單于,就是我的外孫。女婿對丈人,外孫對外公。總不能整天沒事找事找我打仗。

    至於嫁出去幾個公主,給點錢匈奴。和大規模戰爭的消耗相比,畢竟損失是要少得多。更何況,戰爭是要死人的。

    三、和親是既給錢,又給人,重點是給錢物。

    中原王朝為了對付遊牧民族,又是修長城,又是移民到邊疆戍邊,等等。能想到的辦法都想過了。漢朝前後十幾個宗室公主和親匈奴,但匈奴並沒有一個公主嫁給漢朝的皇帝。漢公主嫁給匈奴時都要給上一大筆的嫁妝。包括大量的糧食,絹帛等。

    匈奴入境打劫,其目的也就是為了錢財。現在漢朝主動給點。其目的就是你不要出兵,你要的好處,我主動給你一點。大家相安無事。至於陪嫁的公主,那是漢朝打的一個感情牌。希望匈奴看在親戚的份上,做事不要太過分。其實也沒有幾個是真正皇帝的女兒,基本上都是從宗室中選一個。匈奴對嫁過來的公主身份也不是太計較。

    四、和親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儘管漢朝又是嫁公主,又是給嫁妝。但是匈奴並不是那麼講信譽,他們一旦遇到災荒或者人口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透過遊牧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活需要,就會再次的大規模入侵搶劫。

    漢高祖、文帝、景帝都堅持和親政策。到了漢武帝時,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國力得到了恢復,具備了與匈作戰的能力。漢武帝之所以發動對匈奴的戰爭,也是忍無可忍。漢武帝想:我們漢朝又是嫁公主,又是給嫁妝,但匈奴人還不斷的入侵搶劫。現在中國力又強大了,可以跟你打了。於是從“馬邑之謀”,意圖誘騙匈奴入境聚殲開始,發動了對匈戰爭。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和親是漢朝單方面的息事寧人,是對匈奴採取守勢的一種必然選擇。而匈奴作為主動入侵方,不找漢朝的麻煩,漢朝就謝天謝地了。怎麼可能他又嫁公主再給嫁妝給漢朝呢?

    如果漢朝的皇帝真要找一個匈奴女,倒也不是難事。但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從骨子眼裡瞧不起遊牧民族,漢朝有這麼多的美女,為什麼要找你匈奴的女人?更何況匈奴的那種收繼婚制度,父親死了,兒子把父親的老婆(不包括自己的親生母親)娶過來,哥哥死了,弟弟把哥哥的老婆娶過來的。這在漢朝皇帝看來都是無法理解的。

  • 6 # 周郎顧天下覆

    為什麼從來沒有匈奴公主嫁給過漢朝皇帝?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提的好,不易察覺的問題,細細思考之後就可能會有很多的發現。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兩點看法,也分為兩個階段:一漢朝初期,漢朝單方面屈辱的和親。雄心勃勃的漢高祖一統天下後也曾經聚集大軍想要和匈奴人一決勝負,其結果是一時失誤被匈奴人困於白登。一戰而敗之後漢朝政府對匈政策就改為守勢。自此之後漢朝為了緩解北方匈奴的進攻與時常的騷擾只能放低姿態,屈辱的把公主當成謀求安寧的禮物與誠意送給匈奴王。

    二漢武帝之後,漢朝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以及中央政權的一統,使得漢武帝有了一展雄風的機會。漢武帝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再加上自己的雄才偉略,數次擊敗匈奴軍隊,匈奴大部被迫遷徙。自此以後匈奴不再成為大漢王朝屈辱的歷史,而是勝利和征服。這時漢朝的皇帝也從沒要求過匈奴送公主過來,因為至始至終漢朝就視匈奴為未開化的野蠻之地,其人也是兇狠殘暴,也不認同他們嫁娶的習俗,所以沒有皇帝願意去去一個匈奴人。昭君出塞是當時漢朝皇帝對南歸匈奴王展示出的一種誠意,一種安撫。

  • 7 # 月淡風青

    謝邀。你說的這種情況是和親。和親又叫“和戎”或“和蕃”。從字面就能看出來,是自以為天朝上國要和諧“戎”的策略。和的媒介當然得是公主,這樣才能表現出和的誠意。“和親”在中國是有悠久歷史的。現在說的“秦晉之好”,其實就是一個和親的例子。

    晉文公還叫重耳的時候,躲到秦國,已是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把親閨女嫁給了重耳,重耳借秦穆公之力,當上了晉國國君,成為晉文公——春秋五霸下一任霸主。只不過這是和親都是周王室的屬臣,“文明人兒”。

    到了西漢,和親才正式變成和“戎”。

    冒頓單于一統北方,經常南下搗亂,劉邦想著收拾冒頓,結果給圍在了白登山。流氓的心思流氓懂。我認慫,給你一個公主,再給你點兒東西。你消停消停。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和親,漢儒死要面子,非得叫“和戎”。結果,光是冒頓,就“和”了三次。老中青三代,冒頓果然好牙口。冒頓死了,漢帝卻“和”習慣了,接著“和”。老上單于和了倆,軍臣單于和了四個。

    結果烏孫國看出了門道,派人去求親。武帝劉徹改變了策略,不但送公主,還幫忙打仗。怎麼解釋?習慣了。這樣一來,強也和,弱也和,和著和著,中原皇帝們就忘記了和親的原罪。把它當成了智慧,把它當成了恩賜。像隋朝和親突厥,唐朝和親吐蕃。以此同時也有了聯盟的意思。 文成公主進藏

    一大群男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一個女人就輕鬆解決。犧牲一個她,幸福千萬家。大家都這麼想,從漢朝到清朝,大家一直這麼用,誰也沒覺得有啥不好意思。

    只有一個例外,就是討飯出身的朱元璋,覺得這是個丟人事兒。

    和什麼親,自己的閨女送給敵人,還要不要點兒臉?男人的事男人解決。一頓操作猛如虎,元朝幹成了北元,北元幹成了韃靼。結果還是栽在了“戎”(靺鞨)的手裡。

    這就是和親的內幕,不過是面子好看,用犧牲女人的方法維持了和平。
  • 8 # 摯守靜篤

    在整個漢朝,有十多位公主嫁給了匈奴的可汗,但從來沒有匈奴的公主嫁給漢朝皇帝,是什麼原因?難道是匈奴的公主長得很醜,拿不出手嗎?

    其實,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民族,都有長得醜的,自然也有長得美的。若大個匈奴,總不至於一個長得美的都找不出,匈奴公主出自王室,遺傳基因肯定不錯,總會有幾個美的。

    所以,說匈奴公主長醜而沒嫁到漢朝是很牽強的。

    又有人認為,遊牧民族的女子長期與牛羊打交通,吃牛羊肉,又很少洗澡,身上肯定很髒,又有一股子不好聞的怪味,我們大漢朝的皇帝自然不會喜歡了。

    但這種說法,靜篤認為更不靠譜。草原上缺水,但對於貴為公主的女子來說,要找點洗澡水應該不是問題。女孩子天生就愛美,貧苦人家的女孩子那是沒辦法,可這對公主來說那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吧。

    至於說到與牛羊打交通,沾上點氣味是難免的。但公主其實直接和牛羊打交通的可能性小吧,吃牛羊肉帶來的氣味,只要勤洗澡,應該不會有的。並且,古代貴族人家的女子,都會使用香料來薰衣服,還有化妝的香料。

    所以,匈奴的公主如果要嫁給漢朝的皇帝,她肯定能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收拾得香噴噴的,你說是不是?

    那讀到這裡,你可能要問,你說了這麼多,漢朝皇帝不娶匈奴公主的原因究竟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要明白一個道理,好歹皇帝也是政治人物,他娶媳婦也算是一項政治活動,不是想娶誰就娶誰的。這是需要認真考慮的政治問題。

    關於這一點,有人可能會不理解,皇帝貴為天下之主,看上了哪個女人,還不是一句話的事,誰還敢不從。這是對的,可那隻能算是找一個x交的物件,真是正式娶女人(也就是冊妃或立後),那可是很正式要精心考慮才能決定的。

    (就好像,前段時間有人說,中國古人一直是實行的一夫一妻制,其實貌似有點道理,因為古人的妻確實只有一個,這是要講究門當戶對,明媒正娶的。而其他小妾,身份就無所謂貴賤了,只要好看就行。)

    我們明白了,漢朝皇帝的娶親是政治問題,那漢朝皇帝不娶匈奴女子就好理解多了。

    在漢朝的看來,嫁公主給匈奴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恩惠”,是天朝上國對匈奴這樣的蠻荒下國的“施恩”。上國的皇帝娶了下國的公主,那顯然門不當,戶不對了。

    大漢朝的“和親”,我們很多人認為,是大漢朝的男人們在戰場上不行,要用女人去換取和平。其實,在大漢朝顯然不是這樣看的。

    大漢朝的人認為,把漢朝的公主嫁到匈奴去,是漢朝皇帝對匈奴恩典的表現。就好像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喜歡把公主嫁給要籠絡的大臣一樣,這是一種安撫的手段。

    漢朝對匈奴,一直實行的是“打撫”相結合的方式,我們的公主,就是去蠻荒之地傳播中原文明的,是“撫”這種手段中的一環。

    關於這點,我們也要以從司馬遷的《史記》中找到端倪。《史記》把匈奴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安排在了“列傳”這種體例下,而未用“本紀”或“世家”,就說明,在漢朝人的思維中,匈奴非與大漢朝平等的王國。

    所以,漢朝公主下嫁可以,體現了一種高高在上的恩惠,而匈奴公主嫁漢朝皇帝,那可是“上嫁”了,這明顯是抬舉匈奴,這樣的事,漢朝皇帝肯定不會去做。

  • 9 # 王義君

    謝謝!公元一世紀被東漢擊潰的北匈奴西遷,經中亞細亞,至公元四世紀到達東歐。四世紀後期,匈奴人戰勝阿蘭人、東哥德人等,後又擊敗東羅馬帝國,侵入中歐,以班諾尼亞為中心,進行活動。這就是當時匈奴帝國的概況,由此,客觀上也反映出了當時為什麼沒有匈奴公主嫁給漢朝皇帝‘和親’現象出現的時代背景。謝謝!

  • 10 # 蕭郎君

    理科男答歷史。

    這種關係叫“和親”,出現於西漢時期。從那時候開始就是漢朝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的。

    在《史記·劉敬傳》中有這樣一句話,“控弦之士三十餘萬”。這句話說的是匈奴,表達了當時匈奴的強大。

    西漢初匈奴的統治者是冒頓單于,他們不斷地侵擾漢族邊界,並且掠奪財富,以及抓捕奴隸。

    因為西漢當時剛剛建立,並不穩定,所以不足以抵抗這些匈奴。沒辦法,只能以“和親”來爭取時間,恢復實力。

    在《漢書》中有句話很好的表達了“和親”的內在含義:封建君主為了免於戰爭與邊疆異族統治者通婚和好與漢和親。

    和親的目的就是為了停止兩族之間的戰爭,建立友好關係。當然這種關係是經過各方面協商所得來的。

    和親是一種處理民族之間關係的最佳手段,可以達到推遲戰爭的目的,並且還能夠促進民族之間各方面的交流,比如文化、經濟方面。

    當然,不是所有的和親都是積極的,我們來看西漢初的和親,這個和親是西漢在隱忍,但是卻讓匈奴更加囂張,所以總的來說,這次和親是失敗的。沒有帶來想象中的效果。

    和親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帶有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首先從經濟上來說,和親肯定會促進兩個民族之間的貿易,由此經濟也會得到發展。同時,出嫁的公主也會帶著一些技術、人才等去往匈奴,這樣的話,匈奴就有了農業的發展,而不是單一的遊牧。漢族呢,畜牧業也會有所發展。經濟上產生了互補。

    其次便是血緣,漢朝和親公主嫁到匈奴,之後所生下來的後代會有漢族和遊牧民族的特點,如果百姓也效仿,那麼便會讓兩個民族有共同的血緣,由此也會減少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看為什麼西漢時候的和親都是漢朝公主嫁給匈奴單于,而不是匈奴公主嫁給漢朝皇帝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西漢初實力弱,沒有資格娶匈奴的女人。女人在當時的地位是非常低的,把漢朝的女人嫁給匈奴,其實就是在示弱,說自己地位比較低。

    第二個原因,西漢的皇室不想破壞皇家血統。如果讓漢朝的皇帝娶匈奴的女人,萬一所生的後代成為了太子,那麼西漢的血統就非常的不純正了。

    第三個原因,匈奴想學習漢人的知識。把漢族的女人嫁到匈奴,那麼這個女人會攜帶很多漢人的東西到匈奴,並且傳播,這會讓匈奴發展的更快。假如是匈奴的女人嫁到了漢朝,那麼學到漢族知識的也就只有這一個匈奴女人。

    從以上三個原因來看,我們就能清楚為什麼沒有匈奴公主嫁給漢朝皇帝的原因了。

  • 11 # 田客

    這個情況,從漢朝的角度來看,叫“和親”,從匈奴的角度來看,那叫“孝敬”。

    歷史上,匈奴是遊牧民族,擅長機動,打得過就搶,打不過就跑,讓漢朝煩不勝煩。因為漢朝初立,各方面都被動,所以漢朝選擇“和親”,是為了教保護費,麻痺匈奴,贏得發展的時間,從而內外兼修,強身健體,伺機報復。

    終於,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重拳出擊,一雪前恥,打得匈奴一蹶不振,逃跑去禍害西方了。

    當時,匈奴有意送公主和美女求和,但漢武帝拒絕了,光霍去病俘獲的匈奴妃子、公主都為數不少。

    另外,漢朝嫁到匈奴的公主基本上是西貝貨,比如王昭君;而匈奴曾多次把公主嫁給漢朝將領,比如李陵。

  • 12 # 小小司馬遷

    這主要還是因為“華夷之辨”的觀念造成的。

    漢朝和親制度的產生和變化。

    漢朝首開歷代王朝的和親制度,這與“白登之圍”有著莫大的關係。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絡。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白登之圍 "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裡,採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因此,可以看出,在早期的時候,採取和親政策是不得已而為之,是因為中原王朝實力弱小,採取的緩兵之計,從那時開始變不斷有漢朝的公主遠嫁草原,屈身狼窩。直到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等人追亡逐北,大敗匈奴,這一形式才得以完全扭轉,這以後和親的主動權就掌握在了漢朝的手中,而此時和親的目的則在於離散匈奴部落,拉一派打一派,也即是後面王昭君出塞的原因。

    為什麼沒有匈奴公主和親;因為“華夷之辯”的思想

    縱觀史冊,只見有匈奴王子在漢朝當人質,卻未見匈奴公主和親漢朝,個人認為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漢朝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而在漢朝佔據和親主動權的時期,也是儒家思想開始全方位滲透漢庭方方面面的時候,天子貴有四海,要保持血統的高貴,怎麼能和匈奴人結婚生子呢,萬一有匈奴血統的皇子繼承大統,豈不貽笑萬年。而這種情況的改變一直要等到魏晉南北朝之後,民族發生大融合,這種華夷之辯才有所減弱,以致隋唐兩個王朝血脈中都有胡人的血統,唐朝時,四方民族的公主嫁給唐王室的例子也不再少數。

  • 1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很簡單,因為漢朝皇帝看不上。不是看不上匈奴公主本人,而是看不上匈奴,不願意讓匈奴的血統加入皇家。

    封建時期,皇家嫁女是賞賜,皇帝娶親是殊榮,漢室可不想給匈奴這種殊榮。

    哪怕當時匈奴的軍事力量很強大,漢朝有時候打不過他們,但在心裡都是鄙視的,以天朝上國自居,視匈奴為蠻夷,怎麼可能讓匈奴公主成為皇帝的後宮?就算皇帝本人願意,大臣們也不願意。

    萬一這匈奴公主長得漂亮很得皇帝寵愛怎麼辦?更可怕的是,萬一她生下的兒子成為了太子,混淆皇室血脈還是小事,匈奴藉此插手漢朝朝政才是大事!

    當然啦,漢朝皇帝們更不會願意。從漢朝建立開始,匈奴就一直進犯邊境,白登之圍時漢高祖劉邦差點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抓回去了,過了幾年劉邦去世,冒頓還寫信調戲呂后。

    開國帝后被匈奴人如此欺辱,可想而知老劉家對匈奴是個什麼感觀,根本不可能娶那邊的女子。

    那為什麼又送公主去和親呢?

    一方面是因為打不過,如果聯姻能保幾年太平,多給漢朝幾年休養生息的時間,這筆買賣漢朝願意做;

    另一方面是重男輕女的思想,女兒是別人家的,不管嫁給誰都不會影響到自家的血統。

    不過,最主要的是,和親的“公主”們基本都不是皇帝的女兒,而是各宗室女或者宮女。

    比如漢元帝時期的王昭君,就是宮女出身。因身份太低封不了公主,只能封號“昭君”,真名叫什麼無法確定,史書上一會說叫王嬙,一會兒說叫王皓月。

    那匈奴為什麼能接受這些不是公主的姑娘們呢?因為他們求親的時候雖說求的是公主,其實心裡也不抱太大希望,能有個得到漢室承認的姑娘嫁過來就行了,只要嫁妝給得足,她本人是不是皇帝的女兒或姐妹根本不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年蘇聯為什麼沒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