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r史海拾遺
-
2 # 由然265
主要是蘇聯航天之父死了
至於是不是和美國猶太人有關係的這得要俄羅斯去查
不過中國的郭永懷是被謀殺的
-
3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1969年,尼爾·阿姆斯特朗發表了他的“他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演講,宣佈美國在登月競賽中獲勝。蘇聯被打敗是因為資金限制和關鍵航天器設計師之間的分歧。 在60年代早期蘇聯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太空探索的領先者。
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人造衛星,1957年),並將第一個人送上了太空(東方號火箭1961年4月12日)。蘇聯贏得了早期太空中的大多數競賽,第一條狗,第一個男人,第一個女人,第一顆衛星,第一個空間站,美國緊隨其後。但登月競賽,蘇聯人沒有獲勝。
為了扭轉局面,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在加加林進入太空43天后宣佈,美國的主要目標是在十年內發射載人登月。兩個世界超級大國之間開始了一場新的太空競賽,美國最終將在1969年贏得這場競賽。但是蘇聯為什麼會輸?
尼基塔·赫魯曉夫在1953年至1964年間領導蘇聯,他是一個情緒化、不可預測的人,他對登月計劃的態度也不例外。蘇聯首席工程師和宇宙飛船設計師謝爾蓋·科羅廖夫在發射人造衛星和東方號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赫魯曉夫在會見他時告訴他,國家用於月球計劃的資金正在枯竭。 然而,僅僅一年後的1964年他又告訴科羅廖夫:“我們不會把月球交給美國人!拿走你需要的一切資源!”
但是,蘇聯政府和科學家沒有集中資源,而是啟動了兩個相互競爭的專案,為登月開發運載火箭。一個由科羅廖夫領導,另一個由瓦列裡·切洛梅領導。 這種方法註定要失敗,科羅廖夫和切洛梅之間非常複雜的關係和競爭損害了登月計劃。 在競爭對手科學家的批評聲中,科羅廖夫被迫簡化他的專案(N1火箭)並緊縮預算。結果是個錯誤。
赫魯曉夫於1964年被趕下臺,更重要的是,科羅廖夫於1966年去世。對蘇聯登月計劃來說,這幾乎是世界末日。在科羅廖夫死後,蘇聯當局開始忽視登月計劃。 60年代是美蘇之間關係嚴重緊張的時期,世界正處於核戰爭的邊緣。雖然蘇聯在太空競賽早期中佔了上風,但美國擁有的核武器是蘇聯的20倍。蘇聯感到受到威脅,被迫採取行動,以減少太空探索為代價,分配越來越多的資源擴充其核武庫(赫魯曉夫及其後的領導人都是如此)。
這導致蘇聯在空間技術方面落後於美國。美國土星五號火箭於1969年將阿波羅11號送入太空,運載能力可達140噸,而科羅廖夫和他的繼任者設計的N-1只能運載75噸。此外,美國火箭使用液氫,液氫比蘇聯使用的煤油燃料產生更多的能量。 隨後,蘇聯發射的四枚試驗火箭全部失敗。至於美國人,他們在1969年7月20日登上了月球。
-
4 # 海鸚鵡
最核心的原因是,技術實力和財力(計劃經濟)跟美國比都差了一口氣。
這不單單體現在登月這件事上。
-
5 # 海若193060947
蘇聯宇航員沒有登上月球,的是蘇聯的飛行器在月球上加入過很多次,並且取回了月球的樣本。娶回月球樣本的目的已經達到,何必再派人上去呢?完全沒有那個必要。
-
6 # 蘭臺
表面原因:火箭技術達不到要求,專門為登月設計的大推力火箭N1所有試射全部失敗,連一款可靠的運載火箭都沒有,怎麼送登月艙上天?
深層次原因:蘇聯科學技術和生產工藝遠遠落後於西方。
是的,如果要說的話,能找出幾百條理由解釋蘇聯為什麼N1火箭試射全部失敗,比如內部混亂,最多的時候曾經有三十多個小組設計登月火箭,蘇聯最偉大的科學家和管理學家科羅廖夫意外早逝等等。
但是這些都不是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就是一個,蘇聯在基礎的科學技術領域全面落後於西方,尤其是美國,蘇聯也許可以在個別單項上領先西方,但是整體上是遠遠落後於西方的。
這一點,就連我們的專家都看得很清楚。
我這裡簡單舉一個例子,原“一汽第一名職工”、二汽總工程師陳祖濤,他被譽為“新中國汽車工業奠基者”,他是在蘇聯長大的,所以他對蘇聯的技術水準應該是有很準確的認識的。
他在回憶蘇聯援建“一汽”時表示,“蘇聯汽車廠當時的很多裝置都是從美國買來的,現在支援中國的建設,不能再從美國買,所以,他們供應給我們的裝置都是自己設計製造的,其中有很多裝置都是第一次製造,難度很大。”
蘇聯當時工業材料方面有多落後呢?
“車身生產急需的薄板,蘇聯自己也生產不了”,蘇聯一位外貿部副部長坦率的告訴陳祖濤“這種薄板我們也靠進口,現在確實供應不上。”
然後這位外貿部副部長讓陳祖濤去東歐看看,結果陳祖濤等人跑遍了捷克、波蘭、東德等東歐工業強國,都沒辦法解決“薄板”問題。
最後是因為一個很偶然的因素,國內聯絡到了西德的賓士公司,賓士公司在西德幫忙聯絡了生產這種“薄板”的廠家,並不是什麼高精尖企業,就是西德普通的賓士公司的鋼材供應廠商。陳祖濤把需求告訴了廠商後,西德這家廠商很痛快的就答應了,並且表示“薄板不成問題,要多少給多少。”最後困擾了“一汽”好幾個月,就連整個社會主義陣營都沒辦法解決的合格的“汽車車身薄板”問題,就這麼輕鬆的被西德一家普通廠家給解決了。
從陳總工程師的這個親身經歷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出當時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和西方國家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工藝上的巨大差距,困擾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材料問題,西德的一家工廠就能輕鬆解決。
蘇聯N1火箭之所以在1976年正式下馬,就是因為當時蘇聯整體科技水平落後於西方的,當美華人搞出土星5號這樣超越1960年代科技水平的火箭時,蘇聯就跟不上了。
為什麼蘇聯在1980年代終於研製成功了合格的登月火箭?
不是因為蘇聯科技水平有什麼進步,而是從1970年代開始,西方經濟又陷入蕭條,所以1974年到1975年,西方國家元首輪番訪問蘇聯,希望蘇聯可以購買他們的技術產品,緩解經濟衰退的壓力。蘇聯趁機購買和引進了大量西方技術產品和幾百臺大型電子計算機和幾萬臺精密機床以及大批成套裝置,正是因為這一次“大采購”才讓蘇聯科技水平上了一個臺階,在1980年代研製出了合格的登月火箭“能源”。
而當美國在1979年正式搞出《出口管理與控制法》,正式對蘇聯進行全面技術封鎖後,蘇聯科學技術水平就再一次一落千丈。
-
7 # 李三萬的三萬裡
底蘊不足,科學的事情,靠精神原子彈蠻幹,一點屁用沒有,好在蘇聯這個國家的人,無論喝多瞭如何像野獸,但清醒時還是有起碼的科學素養的。人類都有一個星辰大海的夢想,不幸的是美蘇冷戰時期的太空競爭,其實就是殘酷的洲際導彈研發競爭而已,太空開發什麼的都是浮雲。科學發展到當時的程度,地球軌道衛星是競爭標配,沒有不行,但登月則是看著高大上,其實完全不具備現實意義,完全是超高投入,卻只有當前無用的技術積累,以及超長脫空期的未來收益。美國六十年代頭腦發熱登月了,而後半個世紀再也不去考慮這件事情,太空探索這塊上,老老實實發無人探測器,再不玩登月的梗。蘇聯在太空競爭中做了很多事情,深知送人登月的代價,也深知有人登月除政治炫耀外,沒有實際利益在裡面,而且有人登月計劃本身所需的技術儲備,卻是也不是蘇聯當時可以達到的,而且差距足以讓最傲慢的領袖頭腦清醒下來,清醒了是好事,蘇聯也踏實的選擇在地球軌道建立太空實驗艙,常年有人在上面收集外太空情報資料,為太空技術做基礎積累,看著是沒登月風光耀眼,但對人類的太空發展,比登月踏實有益的多。即使到今天,我依然覺得,登月計劃的費用,也不及拿來建立維護太空艙更實惠。
-
8 # 還有沒有能用的暱稱了
前面的老哥回答的很全面了,簡單說就是實力不足,僅此而已。蘇聯就是個糙哥,不僅登月火箭N1的四發四炸,之前的月球探測器,之後的火星探測器也是輸多勝少,月球探測器60次發射31次失敗,火星探測器更是20次發射沒有一次成功,這樣的成功率載人登月。。。
美國的登月器可以說十分寒磣了,再對比下蘇聯的。。。
-
9 # 憤怒的小野豬
#蘇聯# #歷史# #軍事#
因為蘇聯當時的火箭發動機技術不夠強大。
當年肯尼迪發誓要將美華人送上月球的話說完了以後,美華人可是下了血本的。
當年美國登月用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的研發費用是64億美元。
射一發的費用是1.8億美元,換算成現在的幣值,研發費用大概是500億美元,而每發射一次大概是12億美元。現在美國的一艘核動力航母的造價也就是100億美元,還要兢兢業業的用上50年。當年土星五號光載人飛行就進行了7次,一艘超級航母兩年就燒沒了。
重金打造之下,美國研製出了優秀的F1發動機。這玩意兒逆天到什麼程度呢,它的空重為8.4噸,但推力可以達到770噸!五個F1發動機就可以推動3000噸的土星五號!
這就是已經變成老頭子的馮布勞恩和他負責的F1發動機的合影。
而蘇聯則沒有像馮布勞恩這樣的牛人,即便是舉全國之力也沒能研發出同樣級別的火箭發動機,甚至能達到一半的也沒有。當然,也不能笑話蘇聯,中國現在的長征五號用的發動機推力也才不到80噸。
但是時間緊任務急,蘇聯人就把能拿得出手的NK-15發動機裝到N1火箭上了,為了保證推力足夠,一共裝了30臺!
這對飛行控制來說簡直就是噩夢!如何協調眾多發動機同步點火,燃燒速率一致,即便在現在控制手段先進得多的情況下,也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蘇聯人真的是不信邪,就讓屁股上扣著個蓮花座的N1火箭開始了發射實驗,真是發射一次炸一次,不炸都對不起這種呆萌的感覺!
雖然經歷了N此爆炸後蘇聯暫停了N1的發射實驗,但鬼才知道這有可能是伊萬把存貨打光了造成的。如果不是美華人登月成功了,蘇聯N1這種厄運火箭不知道還要發射多少次才算完。
最後放一個土星五號和N1的對比圖吧,美華人投入太多,他們成功了。蘇聯人敢想敢幹,他們造出來了。不得不說,兩者都是人類科技的結晶,都很壯觀!
縱然當年坎坷難行
但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10 # 軍迷愛軍
原因很多,舉一個官僚主義的例子。60年代蘇聯格魯什科設計局和庫茲列佐夫設計局競爭登月火箭主發動機,格魯什科拿出已經開始試車的推力640噸的RD270發動機,與土星五號用的推力670噸F-1發動機很接近,而庫局拿出RD170還處於圖紙階段,可登月計劃總設計師科羅繆夫和庫局關係好,還是選擇了庫局作為發動機承包商,RD270的研製被迫終止。可RD170研製進度嚴重落後,庫只好用NK15拼湊大推力,結果是四發全敗。
-
11 # 歷史神秘人
美蘇太空競賽終極目標就是登月,美國登了幾次,蘇聯沒有登過月。蘇聯之所以登不了月除了技術不過關,就是政策的需要了。
蘇聯不同美國技術積累的那麼深厚,很多技術蘇聯並沒有解決,最關鍵的技術就是登月火箭的開發。其實美蘇登月競賽是同時起步的,想登月必須要有大推力的火箭,不然就不能把飛船發射到地月轉移軌道上。美國有土星5號大推力火箭,而土星5號的設計者正是馮.布勞恩,這個可是鼎鼎大名的火箭科學家啊,當年德國領先世界的v2導彈就是他搞出來的,後來德國戰敗,他就去了美國,幫美國搞航天了。馮.布勞恩確實是個天才,加上美國雄厚的技術和經濟,土星五號最終搞出來了,為登月打下最堅實的基礎。反觀蘇聯這邊,由於之前的天才航空科學家科羅廖夫病死了,接任的人沒有他那種極強的能力,最關鍵的是蘇聯登月火箭發動機技術不過關。登月火箭要有大推力,發動機就是關鍵了,發動機單臺推力大,那就能更大的載荷送上太空,登月飛船也就送上太空了。可是由於蘇聯技術不夠深厚,火箭單臺發動機的推力遠比不上美國的發動機,要推動更重的飛船,只能透過增加發動機的數量來彌補推力不足的問題。可問題是數量夠了,多臺發動機的聯動就是問題了,多臺發動機如何同時啟動,同時關閉,如何整體化管理就是個難題,因為哪怕差個千分之一秒的時間差,火箭就會墜毀,說白了就是個控制問題,而蘇聯在這方面的技術真的很薄弱,解決不了。蘇聯為登月設計的N1火箭就是因為幾十臺發動機太多,控制不了同時工作,導致發射幾次都失敗了,都是一發射沒有幾十秒就爆炸了,而美國由於技術高,單臺發動機推力大,土星5號不像蘇聯那樣用太多的發動機並聯,所以就沒有蘇聯那個問題,自然就成功了。
還有一個就是政策問題啦,美國為了登月,那是肯尼迪總統親自發動支援的,整個政府集中財力物力人力,必須要搞出來,國家和民眾都支援,力氣大了,自然也就搞出來了。而蘇聯卻沒有美國政府那麼堅決支援了,本來蘇聯的經濟和技術就沒有美國那麼雄厚,政府決策層對登月並不是全部支援的,蘇聯當權者認為,國家沒有那麼多錢,登月實在太浪費了,就為了去月球旅遊一下,顯擺一下的面子工程,實在沒那個必要,蘇聯的探測器不就去過月球嘛,人去不去就無所謂了,錢不多,就應該花在刀刃上。蘇聯政府認為把錢花在導彈上威脅美國比登月強的多,於是在登月火箭發射失敗後,蘇聯政府也就不再撥款了,沒錢也就搞不下去了。美國肯尼迪被殺後,繼任的總統並沒有停止登月計劃,而是繼續撥款,資金到位了,沒有斷絕,登月也就搞出來了,所以美國登月成功了,蘇聯失敗了。
縱觀整個美蘇登月競賽,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是付出了慘痛代價,雙方為了贏對方,倉促上馬,造成了許多事故和付出了許多生命,因此美國成功登月背後是深刻的反思。人類肯定要走向宇宙,中國也會登月,但是太空畢竟充滿變數,危險是有的,因此必須慎之又慎,容不得一點馬虎,為了第一的虛名用人命去拼,值得嗎,畢竟生命是最寶貴的!
-
12 # 軍武吐槽君
蘇聯雖然沒有實現載人登月,但是其返回式探測器卻實現了從月球取樣再送回地球的壯舉,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蘇聯人也算是到月球一遊。不過相比於美華人在1961年到1972年實施的阿波羅計劃,總共讓12個人親自踏上了月球表面,蘇聯的探測器登月仍舊是黯然失色。蘇聯在航天史上曾經長期領先於美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第一名太空飛行員尤里加加林都是由蘇聯創造的輝煌紀錄,然而進入六十年代以來,面對美國的追趕,蘇聯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以至於在登月競爭中一敗再敗,這其中的原因讓人深思!▲阿波羅計劃成功登月
很多人把蘇聯登月計劃的失敗歸結於N1火箭的失敗,雖然它的4600噸的推力和接近100噸的逃逸軌道運載能力絲毫不遜色於美國的土星5號,但是很不幸的四次發射試驗全部宣告失敗。N1火箭之所以失敗,直接原因就是因為其第一級和第二級推進段總共採用了多達38臺的NK-15小型火箭發動機進行並聯使用,這麼多的火箭發動機一起執行,稍微出現一點推力不均勻和點火順序不一致,都會導致火箭姿態失衡,最終發生墜毀,而四次試驗的每次失敗基本上都與這一設計有關。▲龐大的N1火箭
那麼我們不能不問,為什麼N1火箭就不能使用美國土星5號那樣的大推力火箭發動機進行並聯,減少數量,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呢?是什麼更深層次的原因導致了蘇聯登月計劃的失敗呢?▲蘇聯N1火箭第二次試驗,在發射臺直接爆炸,現場150多人全部死亡
首先第一個就是蘇聯內部矛盾導致對登月計劃的重視程度不足,當時蘇聯已經在多個航天領域領先於美國,因此很多內部認識認為登月計劃是一個徒有其表的面子工程,其實際意義並不大。因此雖然在五十年代已經有人提出了登月計劃,但是直到1961年美國向全世界宣佈阿波羅計劃,蘇聯才正式啟動登月計劃,而在時間上一味的講究趕超速度,片面捨棄了其他複雜方案,直接採用小推力的小型火箭進行整合的方案,導致了其技術水平從起步就比美國要落後不少,也為發射失敗埋下了巨大隱患。▲肯尼迪宣佈美國實施阿波羅登月計劃
第二個則是蘇聯整體經濟實力太差,美國藉助於強勁的經濟基礎,在整個阿波羅計劃中投入了225億美元,而蘇聯在1970年的GDP總量也才4000億美元出頭,N1火箭的四次失敗已經耗費了大量金錢,因此蘇聯已經沒有多餘的財力再支援這麼一個不那麼重要,並且屢次失敗的專案了。如果蘇聯的經濟足夠強大,也許能夠在N1火箭上一條道走到黑,直到成功,但是歷史沒有如果。第三個則是蘇聯航空領軍人物科羅廖夫的逝世,N1火箭是科羅廖夫在1959年提出的用於發射太空空間站組建以及進行登月計劃,但是科羅廖夫卻在提出計劃後不久的1961年與世長辭,該計劃最終由科羅廖夫的副手瓦西里·米辛領導,但是米辛的才能明顯比不上科羅廖夫,N1火箭多次試射卻仍舊沒有找到最終解決的辦法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有人說科羅廖夫的逝世讓蘇聯航天技術退步了15年,也有人說如果科羅廖夫沒有逝世,第一個登月的也許不是美國。▲科羅廖夫(右)和尤里加加林(左)
雖然蘇聯載人登月計劃失敗,但是從六十年代中期起為載人登月打前站的返回式月球探測器計劃卻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從1959年到1976年,蘇聯總共發射了24個月球系列探測器,其中月球16號第一次從月球表面採集了0.11千克月球岩石樣本並帶回地球,而最後的月球24號探測器使用自帶的小型鑽探機更是從月壤以下2米深度帶回了0.17千克的岩石樣本,無論從何種角度分析,這一系列計劃都是堪稱偉大的成就!但是遺憾的是,這些成就在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成功後依舊顯得黯然失色!▲蘇聯月球車一號▲月球16號採集的月球岩石標本,總重0.2克,在蘇富比拍賣行拍出44.25萬美元的天價
-
13 # 好玩的時候112
蘇聯當時工業方面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材料啊,製作工藝,基建裝置,科技支援能力與歐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車身生產急需的薄板金屬,蘇聯自己也生產不了”,蘇聯一位外貿部副部長坦率說到:“這種金屬薄板其實大部分是從其他國家購買,以我們現在的生產線確實供應不上”。很顯然登月計劃需要較強的重工業基礎,與航空航天技術的支援,而當時的蘇聯並不能完全掌握,
-
14 # 浮生若夢sk
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蘇聯人一度佔盡了優勢,似乎總是與一連串的第一次聯絡在一起:第一次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名
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蘇聯人一度佔盡了優勢,似乎總是與一連串的“第一次”聯絡在一起:第一次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名女宇航員上天,等等。但是,出乎當時人們的意料,最早登上月球的卻是美華人。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了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飛船,率先跨出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步”。
人們不禁要問,當美華人緊鑼密鼓地實施“阿波羅計劃”的時候,曾號稱世界頭號航天巨人的蘇聯難道在打盹嗎?率先實現載人登月這一“光榮與夢想”的,為什麼不是蘇聯人?長期以來,這都是一個不解之謎。近日,這個謎最終解開了——蘇聯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就悄悄地在做載人登月的準備,只是由於其N1號登月火箭存在致命的設計缺陷,連續數次發射失敗令蘇聯載人登月的夢想化為泡影。
從登月服到登月車,蘇聯人為登月做了充分的準備
在加加林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太空旅行後,蘇聯就把目光聚焦到月球上,力求再創造一個“第一次”———率先實現載人登月!為此,蘇聯科學家做了充分的準備,不僅發射了環繞月球飛行的人造衛星,還研製了大量的登月工具,從由地面遙控的無人月球探測器到無人登月車,再到宇航員的登月服,應有盡有。
1958年到1976年間,蘇聯科學家完成了人造衛星、登月車的試製、試執行,並且發射了無人飛船環繞月球飛行,實現了無人月球探測器在月球表面的登陸和漫遊。其中,1966年至1969年,“聯盟”號飛船和“宇宙”號衛星在地球軌道上完成了登月飛行器的測試工作;1968年9月,首次實現無人飛船繞月球飛行併成功返回地球;1970年至1973年,研製成功了由地面遙控的無人月球探測器,3部無人月球探測器不僅從月球表面採集了土樣,而且將它們送回了地球。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研製的無人登月車分別在1970年和1973年兩次成功地登上了月球。與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車相比,蘇聯的無人登月車體積只是前者的一半,重量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而且可以自動對月球地貌進行拍照並分析岩石、土壤樣品,不像美國“阿波羅計劃”那樣,要靠登月宇航員親自完成。
N1號火箭屢屢出事,蘇聯登月計劃最終化為泡影
蘇聯擁有了繞月亮飛行的人造衛星,研製出了登月車以及登月服,可謂是“萬事俱備”。但為什麼蘇聯人還不登月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只欠東風”———蘇聯人始終沒能製造出像美國“阿波羅計劃”的“土星”5號那樣功率強大而且效能穩定的運載火箭。
蘇聯為登月計劃而設計的火箭名為N1號,共製造了10枚。設計這種“巨無霸”式的N1號火箭的最初目的,是將代號為“蘇聯月亮”的人造衛星送入太空。說N1號火箭是“巨無霸”絕對名副其實,其第一級發動機是由30臺使用煤油和液氧作燃料的大功率火箭發動機組成的,但是,從空氣動力學角度來看,一枚火箭使用這麼多發動機無疑存在著致命的缺陷:一方面,發動機組的眾多發動機之間根本無法做到助推力的有效平衡;另一方面,為這些發動機分別新增燃料更是件令人頭痛的事情,極易出現事故。結果,這種承載了蘇聯人太多期望的“巨無霸”,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中心總共試射了4次,每次都以悲劇和災難收場。
1976年,耗資巨大的N1號火箭專案被迫下馬,蘇聯太空署署長黯然下令將剩餘的N1號火箭硬體設施全部拆毀。可是,它們中的相當一部分還是被陰差陽錯地保留了下來。也許是歷史開了個玩笑,到了1997年,94臺未被銷燬的N1號火箭發動機被賣給了美國的一家公司,它們最終又被組裝進了美國研製的新型火箭中。
-
15 # 軒講歷史故事
關於蘇聯為什麼登月失敗,在國外的學術界一直是爭論的熱點;其中,有說主要是技術因素造成的,與政治因素關係不大;還有說是經費短缺導致了登月失敗,也有說是政治因素和技術因素雙重作用下的結果。而我則認為登月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的失誤,而技術的原因也應該歸於政治上的失誤。
在蘇聯解體後,美國航天技術人員利用蘇聯當時的混亂局面,走訪了大量蘇聯時期的火箭發射基地和航天設計部門,試圖揭開這個秘密;在航空城薩馬拉,美國技術人員找到了證據,N1火箭的實物,興奮異常的美國技術人員當即以4.5億美元的價格買走了90臺嶄新的發動機。
經過測試,結果令人大吃一驚,這些在1974年就封存的火箭發動機,在重新點火後工作狀態良好,沒有出現任何的故障,發動機的質量優於美國發動機,推力比美國同型號的發動機高出10%,機構輕巧簡單,製造成本更加低廉。
透過以上的結論,我們就不能把蘇聯登月失敗的主要原因歸於技術了,說明了蘇聯登月失敗的原因是極其複雜的,其中涉及到政治、經濟、管理和內部等多面因素。
蘇聯的決策層面就出現了問題,當肯尼迪在1961年提出登月計劃時,蘇聯仍然以為美國在開玩笑,直到兩年以後,蘇聯仍然沒有制定出載人登月計劃。1964年,才通過了決議檔案,66年才確立了具體的方案,67年才審批透過;此時距離阿波羅11號登月已經不足30個月。可見,蘇聯的高層決策方面就落後於美國。
蘇聯的經濟和美國差距是比較明顯額,在美蘇登月競爭的過程中,蘇聯的GDP只相當於美國的一半;當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1957年,蘇聯只有2100億美元,而美國為4500億美元,而1969年,美國成功登月,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9300億,蘇聯只有4070億,比例不升反降。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在11年的時間裡,共耗資254億美元(大概相當於2003年的1030億美元),有2萬家企業,200所大學,80多科研機構和30萬技術人員參加,在美國曆史上,可能只有巴拿馬運河和曼哈頓工程可以相提並論。而蘇聯資金就拮据多了,整個投資只有29億盧布(摺合45億美元)。
美國在登月計劃實施後把國家航空航天局獨立出來,直接服從美國總統的領導,航天局在重要的問題上享有較大的決策權。蘇聯則要層層進行審批,內部矛盾重重,蘇聯國防部長曾經說,我反對載人登月,所以我不會提供任何支援。
-
16 # 李公子談歷史
為了登月,美國和蘇聯都花了多少錢?
美國
1961年5月25日,時任美國總統的約翰·肯尼迪首次對外公佈了美國的登月計劃,即“阿波羅登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從1961年5月開始到1972年12月結束,歷時11年!這期間的開銷約為240億美元。
在當時,佈雷頓森林體系還沒解體,35美元=1盎司黃金,換算一下1美元等同於0.888671克黃金。稍微計算一下,美國登月這240億美元的經費等價於21328.104噸的黃金。
若是以今日的金價來算(1盎司黃金=1971.5美元),美國這11年間,為了登月計劃一共燒了14832.1206億美元。
蘇聯
蘇聯在1966年-1970年這期間內為外層空間專案一共投入了79億盧布的資金。但是這麼多資金當中,只有20%是用於進行登月計劃的,這20%相當於48億美元。
240億對48億,這差別確實大得很!
蘇聯除了經費比美國少之外,技術方面也不如美國!
以當時的條件,實現載人登月必須要求火箭最少擁有超過106噸的運載能力,為了有足夠的安全餘量,實際要求火箭的運載能力要超過130噸。火箭的運載能力要超過130噸,其起飛重量必須在3000噸以上!美國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運載能力達到了130噸左右,其起飛重量達到了3038.5噸!
美國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一共安裝了5臺發動機,每臺發動機可以提供接近800噸的推力,總起飛推力達到了3900多噸。
同時期,蘇聯推力最大的火箭發動機的推力僅為154噸,和美國的接近800噸差距巨大!
對此蘇聯的解決方案是數量不夠質量來湊!
蘇聯用於登月的N1火箭一共並聯了30臺發動機,總起飛推力達到了4620噸。從紙面資料上來看,蘇聯的N1火箭是優於美國的土星五號的!
然而N1火箭的30臺發動機使得火箭控制系統的複雜程度大大提升,出現問題的機率大大的提升!
N1火箭一共發射了4次,4次都失敗了!
1969年2月21日:由於燃氣發生器意外地高頻振動,一處導管裂開,導致發動機失火。火勢延伸到發動機控制系統,於是在飛行68.7秒後,發動機停車。火箭在69秒後在12,200米高空爆炸。
1969年7月3日:一顆鬆動螺柱被吸入燃料泵,導致控制系統停止了30臺中的29臺發動機, 發動機停機23秒後火箭爆炸,炸燬了發射塔,成為火箭應用史上最大規模的爆炸。
1971年6月24日:起飛後就不正常轉動,且超過了控制系統的可調範圍,51秒後火箭在1千米高空爆炸。
1972年11月23日:40千米高空處,其中一臺發動機遭遇縱向耦合振動,其他發動機程式性停車,導致4號發動機爆炸。
原本N1火箭計劃發射12次的,但最終只發射了4次,而且這四次發射都失敗了!這4次的發射失敗讓蘇聯徹底對這款火箭失去了信心,在1976年,蘇聯取消了載人登陸計劃。
N1火箭的失敗促使蘇聯成功地研發了RD-170系列火箭發動機。RD-170系列火箭發動機推力涵蓋190噸-1000噸,可以說有史以來最強的火箭發動機。
載人登月可謂是政治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美國在好多年就把宇航員送上了月球,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政治上考慮,蘇聯都再無進行載人登月的必要了!所以就算蘇聯的RD-170系列火箭發動機的效能完全支援進行載人登月,但蘇聯再也沒有進行過載人登月了!
-
17 # 老勒看軍事
在1969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成為率先踏上另一個天體的人類,創造了歷史,算是在那場太空競賽中徹底擊敗了蘇聯。
當然,蘇聯從來都沒實現把人送上月球。但是為什麼呢?畢竟,在太空研發的很多方面,蘇聯都跑在前頭,蘇聯人開始研究什麼美國就迎頭趕超。他們是第一個把衛星送入軌道,並實現人類第一次載人登月,也是第一個發射航天器繞月球軌道運動,並首次拍到了月球背面的照片。當然,即使蘇聯最終沒有贏得太空競賽,但他們已經接近終點線。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使蘇聯的載人登月破產?
本質上來說,其原因就是政治陰謀、基礎設施落後和技術不穩定的結合。當時的蘇聯內部存在不斷的內鬥,他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即使他們在對抗美國,他們也同時相互對抗。不同的研究小組同時開發競爭登月火箭設計,而不是一起協同工作。曾經一度有三十種不同的火箭設計,共同爭奪克里姆林宮的批准。
美華人發射臺上的土星V
最終,這份工作交給科羅廖夫,他是蘇聯宇航事業的偉大先驅,曾負責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的發射以及第一位宇航員尤里·加加林的太空飛行。他的任務是建造一種強大的火箭,能把宇航員送往月球。但是,他遇到了一個問題。蘇聯沒有基礎設施能建造用於建造登月火箭(N1火箭)的大推力發動機,而美國則有條件造出強大的土星五號火箭。他們被迫為N1火箭建造更小的發動機,最終使火箭裝上一圈多達30臺的發動機。
這些較小的發動機必須使用閉式迴圈系統或分級燃燒法,在過熱風險下產生更大的推力。而NASA能夠在土星五號上使用更可靠,但推力稍弱的開放迴圈系統。
發射中的N-1火箭
雖然蘇聯最終建造出了N1火箭,併發射四枚進行測試飛行,但每一次發射均以失敗告終,火箭全部毀掉。在這些失敗的發射後,由於成本問題,整個專案宣告破產。蘇聯從來沒有成功地把N1火箭發射到外太空。
N-1火箭則是前蘇聯為了與美國土星V型火箭競爭而推出的型號,是一種五級火箭。
幾年後,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購買了幾臺這種閉式迴圈發動機,並且發現蘇聯的科技比任何人都想得都更先進。工程師設法解決了不穩定性問題,並生產了世界上推力最強、燃料效率最高的發動機。這些技術後來被用於放大型的RD-180發動機,它為擎天神五號運載火箭提供動力。
-
18 # 象郡講歷史故事
蘇聯雖然沒有實現載人登月,但是其返回式探測器卻實現了從月球取樣再送回地球的壯舉,
很多人把蘇聯登月計劃的失敗歸結於N1火箭的失敗,雖然它的4600噸的推力和接近100噸的逃逸軌道運載能力絲毫不遜色於美國的土星5號,但是很不幸的四次發射試驗全部宣告失敗。N1火箭之所以失敗,直接原因就是因為其第一級和第二級推進段總共採用了多達38臺的NK-15小型火箭發動機進行並聯使用,這麼多的火箭發動機一起執行,稍微出現一點推力不均勻和點火順序不一致,都會導致火箭姿態失衡,最終發生墜毀,而四次試驗的每次失敗基本上都與這一設計有關。首先第一個就是蘇聯內部矛盾導致對登月計劃的重視程度不足,當時蘇聯已經在多個航天領域領先於美國,因此很多內部認識認為登月計劃是一個徒有其表的面子工程,其實際意義並不大。因此雖然在五十年代已經有人提出了登月計劃,但是直到1961年美國向全世界宣佈阿波羅計劃,蘇聯才正式啟動登月計劃,而在時間上一味的講究趕超速度,片面捨棄了其他複雜方案,直接採用小推力的小型火箭進行整合的方案,導致了其技術水平從起步就比美國要落後不少,也為發射失敗埋下了巨大隱患。
第二個則是蘇聯整體經濟實力太差,美國藉助於強勁的經濟基礎,在整個阿波羅計劃中投入了225億美元,而蘇聯在1970年的GDP總量也才4000億美元出頭,N1火箭的四次失敗已經耗費了大量金錢,因此蘇聯已經沒有多餘的財力再支援這麼一個不那麼重要,並且屢次失敗的專案了。如果蘇聯的經濟足夠強大,也許能夠在N1火箭上一條道走到黑,直到成功,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第三個則是蘇聯航空領軍人物科羅廖夫的逝世,N1火箭是科羅廖夫在1959年提出的用於發射太空空間站組建以及進行登月計劃,但是科羅廖夫卻在提出計劃後不久的1961年與世長辭,該計劃最終由科羅廖夫的副手瓦西里·米辛領導,但是米辛的才能明顯比不上科羅廖夫,N1火箭多次試射卻仍舊沒有找到最終解決的辦法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有人說科羅廖夫的逝世讓蘇聯航天技術退步了15年,也有人說如果科羅廖夫沒有逝世,第一個登月的也許不是美國。
回覆列表
原因在於,蘇聯的技術缺陷,而又想與美帝抗衡,結果被人家牽著鼻子走。
蘇聯航天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急功近利,很多隱患從冷戰開始前就埋下了。
首先,提到蘇聯航天的首要功勳人物科羅廖夫,他是圖波列夫的學生,但是在斯大林時期被關進了監獄,由於二戰緊迫,需要武器專家研發新式武器,於是科羅廖夫憑藉自己的火箭技術優勢,投入了火箭助推飛機專案,並在戰後接收了德國V2工廠團隊,負責開發蘇版V2——R2導彈。但是在監獄裡的時候科羅廖夫和當時很多人一樣,攀咬了其他人,把自己曾經的好搭檔格魯什科拖下水了。格魯什科,蘇聯著名的火箭發動機專家,從R7洲際導彈到聯盟號系列火箭,一直都在用他領導的團隊所開發的發動機,標誌性的一臺發動機多個燃燒室提升燃燒穩定性的方法就是他發明的。
二戰以後,這兩位蘇聯火箭領域最傑出的專家,在蘇聯政府的要求下繼續合作了多年,但是由於落後的質量管理體系,火箭發射時有失敗,科羅廖夫和格魯什科也總是互相指責,如果不是格魯什科的發動機太優秀,科羅廖夫也未必喜歡。
當然,蘇聯的火箭發動機專家不止格魯什科這個團隊,庫茲涅佐夫的團隊也鼎鼎大名,這個團隊的代表作品就是NK-33發動機。NK-33的效能非常優越,在梅林1D+出現之前,一直都是推重比最佳的發動機,要知道SpaceX獵鷹重型用的就是27臺梅林1D+。而且NK-33使用分級燃燒迴圈,燃料利用率比梅林1D+要好。而NK-33的前身就是蘇聯登月計劃使用的NK-15,有了庫茲涅佐夫優秀的火箭發動機,科羅廖夫終於可以擺脫了格魯什科。
但是蘇聯的質量管理體系太爛,使用30臺NK-15並聯的N1火箭遠遠超出了蘇聯當時的自動控制水平和質量管理能力,N1火箭屢射屢敗,反覆失敗讓蘇聯付出了更高昂的專案成本但專案收益卻少之又少,加之科羅廖夫的突然去世,也讓整個N1專案管理問題重重。
事實上登月方案主要有三大型別,分別是地球軌道集合、月球軌道集合、月面集合三個方案。
首先來聊聊月面集合方案,是指把進行月面勘測、返回所需的載荷先以無人的方式發射至月面登陸,然後將載人飛船發射至環月軌道,著陸到先前載荷的著陸區附近,然後再返回地球,可想而知,在月球表面兩個相近區域著陸的難度有多大,美蘇都放棄了這一方案。
然後是月球軌道集合,首先用重型火箭一次性的把載人飛船以及登月返回設施傳送到環月軌道,然後使用登月艙登陸月球,考察完後登月艙在環月軌道與載人飛船交會對接,宇航員乘坐載人飛船返回地球。這一方案需要重型運載火箭一次性把所有載荷全部發送,對火箭的挑戰最大,但是整個考察任務耗時最短,對飛船的生命維持及能源消耗最少,對宇航員來說安全性無疑是最高的。土星5號和N1都是為這一方案設計的。
地球軌道集合方案是使用大型火箭將登月飛船以及助推級分多次發射到近地軌道,透過交會對接組合以後在靠助推級加速到地月轉移軌道實施登月,由於載荷分成多次發射,每次都可以用近地發射能力不算太強的火箭進行實施,蘇聯的質子號和美國的土星1B都能實現這一方案。但這一方案對於宇航員長期駐留太空以及多次交會對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當美國已經率先登月成功,蘇聯已經失去了先手,而且N1屢戰屢敗,那麼再去競爭月球軌道集合方案登月對蘇聯來講已經得不償失,而且登月型聯盟號由於體積更小,只能維持兩名宇航員的需求,也讓整個任務更加冒險。
回頭再看看這時候蘇聯幹了什麼?用質子號和聯盟號火箭多次發射近地載荷,實現禮炮號與聯盟飛船多次交會對接,實現宇航員多人太空長期駐守,有沒有覺得很熟悉?這一系列都是地球軌道集合方案的技術要求,換句話說,蘇聯在搞空間站專案的時候未必放棄了登月的可能。
然而,美國人又開始在新的領域發起挑戰——太空梭。蘇聯只能應戰,並被一步步拖向深淵。哪怕格魯什科開發出了推力比F1還要強大的RD170系列發動機,蘇聯也再沒有精力投入到登月火箭的研製中,相反讓能源號舉起暴風雪號要更為緊迫。
然而能源號與暴風雪號也隨著蘇聯解體而被迫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