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路水軍大都督

    王賁很有意思,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王賁勇為先鋒,縱橫六國,所向披靡,風頭甚至蓋過了其父王翦,成為當時戰場上最耀眼的一顆明星。

    然而,在王賁隨秦始皇東巡陳地後,便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緊隨其後,爆發秦楚戰爭,昌平君反叛等一系列事件,一說楚國曾短暫被秦滅亡,楚將項燕扶立昌平君為楚王,起兵反秦。

    然後,這場戰爭按理說應該由屢戰屢勝的王賁領軍作戰最為合適。但出乎意料,秦始皇沒有任用王賁,開始時也沒用王翦,而是用了王賁之前的副將李信,其中耐人尋味。

    另外,或許有人會說王賁已經死了。但以王賁在秦國的地位,如果是正常死亡,為什麼會沒有記載呢?

  • 2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先說蒙恬,史記記載李信20萬攻楚,與蒙恬各領一支部隊,蒙恬在2年後才成為將軍,按理不該獨領一支部隊,但是李信應該喜歡用年輕將領,不太可能是蒙武,多數是蒙恬領兵。所以蒙恬參加了滅楚,後來又因為滅齊立功,成為將軍!蒙恬的軍事能力不是頂尖的,他的祖父蒙驁是秦國當之無愧的戰神!只是和龐涓一樣不走運! 再說李信,李信和李牧同出於隴西李家,李牧一家都是秦國大官,李信可能是他的子侄輩,李信的兵法沒準是跟李牧學的!李信打仗的風格確實極像李牧,李信居然沒有和李牧交過手,也是值得懷疑的!李信攻楚,所向披靡,楚國根本抵擋不住,昌平君在後方叛秦歸楚,斷了李信的糧道,李信應該是回去平叛!楚夾擊大敗李信部隊!李信回師的時候會不防備楚國的夾擊嗎?不可能!從之後沒有了李信的記載,李信多半死了,主帥死,部隊失去指揮,崩潰了!很有可能李信身邊有昌平君安插的死士!這也是為什麼嬴政只能上門求王翦,捱罵了還得笑臉相迎!因為李信死了,沒人了!

  • 3 # 文史經緯

    首先蒙恬不是不能用來統兵消滅六國,只是當時蒙恬還沒有怎麼展露頭角,而秦始皇在下一步更大的棋,秦始皇為實現全國統一,其目的並不限於“禽滅六王”,亦包括向北河和南海的軍事拓進。而秦帝國版圖的規模,於是也遠遠超越了秦本土與“六王”故地。秦對於“北邊”的關注由來已久。秦昭襄王時代“伐滅義渠”,據有上郡,對於“秦地半天下”以及“昭襄業帝”歷史變化的形成有重要意義。而秦始皇時代蒙恬經營“北邊”對於東方史乃至世界史的影響。

    蒙恬是大秦的忠臣、名將,為秦朝的鞏固建立了赫赫戰功。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讚歎蒙恬“為秦開地益眾,北靡匈奴,據河為寒,因山為固,建榆中”概述了蒙恬對秦王朝建立的卓越戰功。

    蒙恬的戰功,主要集中在秦王朝鞏固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練,蒙恬已經成長為能征善戰的優秀將領。《蒙恬列傳》雲:“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匈奴傳》又云:“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雲陽。”

    在這裡,司馬遷概述了蒙恬三方面的功績:一是抗擊匈奴,守衛邊疆;二是修築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保障了北方人民安定的生產和生活;三是修築了寬闊的直道,加強了北方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4 # 貓眼觀史

    秦始皇的滅國大戰並不是只信賴王翦王賁父子,一方面是秦始皇知人善任,另一方面就是王翦和其他人並不在一個小時期。但是你敢說秦始皇不信蒙恬嗎?只能說前期王翦後期蒙恬。但問題問的是滅國大戰,當然得用王翦,那時候蒙恬還年輕,可能資歷不夠。秦統一六國王翦王賁父子絕對的最大貢獻者,功不可沒!

    秦始皇滅六國只用了十年的時間,其中除了南韓王翦父子沒有參與之外,其餘五國王翦父子都有參與的。

    1.前230年滅南韓,南韓國力最弱,秦派內史騰領兵攻,韓亡。

    2.前228年滅趙國,秦始皇派王翦攻打趙國,秦軍入邯鄲,趙亡。

    3.前225年滅魏國,秦始皇派王賁領兵攻魏,引河水和溝水灌魏都大梁, 魏王假投降,魏亡。

    4.前223年滅楚國,秦始皇用新人李信、蒙恬,李信先勝後敗,最後派老將王翦領兵六十萬攻打楚國,楚王負傷被俘,楚亡。

    5.前227年,燕太子派荊軻刺殺秦王,但是沒有成功,秦王政憤,乘機於前226年攻下燕都蘇城,燕王喜遷到遼東,至前222年,秦派王賁進攻遼東,燕王喜兵敗被俘,燕亡。

    6.前221年滅齊國,秦始皇派王賁領兵由北向南攻齊,齊王建最後兵敗被俘虜,齊亡。

    雖說滅六國王翦王賁父子功勞最大,但並不能代表就信人他們,在李信和蒙恬兵敗之後,秦始皇去請王翦出馬,王翦是要六十萬兵馬出戰楚國才有可能取勝,全國兵力都交於王翦,王翦擔心秦始皇不相信自己,往返五次派人向嬴政索要封地,稱自己老了,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謀取福利,這才打消了秦始皇的疑慮。統一六國後期,秦始皇則開始重用蒙氏家族,尤其是蒙恬。章邯我就不說了,那時候他才多大。

    所以說並不存在信不信任,就是知人善用!

  • 5 # 奕天讀歷史

    這個問題不是秦始皇信任誰的問題,而是誰能幫秦始皇解決問題達到目的的問題,所謂的信任是要靠能力來換取的

    王翦、王賁父子能夠幫秦王政成功的解決統一六國的問題;而蒙恬、李信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能力相比王翦、王賁父子差太多。如果我們是秦王政,選擇用誰,答案很明顯,必然選擇王翦、王賁父子。而章邯當時官職雖然很高,但主要負責財政和手工業相關的管理工作,統一六國時期在軍事上完全沒有表現的機會。

    秦王政統一六國,是要靠戰爭來實現的,那麼要得到秦王政的信任就要靠打贏戰爭的軍事能力來爭取

    王翦資歷很深,從秦昭王開始,歷經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和秦王政的秦國四朝元老。王翦在秦王政很小的時候,就侍奉嬴政,被嬴政尊為“師”,有了一個好的起步。

    但在秦王政初期,王翦並未得到重用,對外的戰爭主要還是依靠蒙驁、王齕等老一輩秦國將領。在這些老將紛紛去世之後,秦王政啟用了他的同父異母弟弟長安君成蟜領軍,還是沒有任用王翦。一直到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命令成蟜率軍攻打趙國,而成蟜在其副將樊於期的慫恿下叛亂。王翦成功抓住了機會,一舉幫秦王政平定了成蟜叛亂,從此得到了秦王政的進一步信任。

    王翦在公元前238年,又幫秦王政剷除了專權的呂不韋和嫪毐,秦王政得以親政。如果我們是秦王政,這時候還能信任誰呢?當然是信任王翦了。

    從此之後,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開始了建功立業的開掛人生。公元前236年,王翦率軍攻下了趙國的閼與,及趙國其他九座城市;公元前229年,王翦率軍與趙國李牧相持一年,用反間計,在公元前228年滅趙國;公元前227年,秦王發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王翦率軍攻陷燕國,燕王喜逃亡,燕國名存實亡;公元前226年,王賁又大敗楚軍,奪城十幾座;公元前225年,王賁趁勝楚之勢,攻滅了魏國;公元前224年,王翦再次出山,公元前223年伐滅楚國(題外話,蒙恬的父親蒙武作為裨將軍跟隨王翦一起出徵);公元前222年,王賁進攻燕國遼東,燕國滅亡;公元前221年,王賁再滅齊國。也就是在滅六國之戰中,除了南韓是公元前230年,由內史騰攻滅以外,其他五國都是王翦、王賁父子作為主將攻滅的。如果我們是秦王政,該信任誰呢?當然是王翦、王賁父子了。他們得到的信任是靠真實的軍事能力換來的。

    當然這不能說秦王政就不信任蒙恬和李信了,秦王政對他們還是信任有嘉的,只是他們兩個的能力實在是不如王翦、王賁父子,所以,就顯得不是那麼閃耀。

    李信,秦王政時期的少壯派。公元前228年,李信隨王翦一起出兵,攻滅趙國。公元前226年,又跟隨王翦一起攻破燕國,迫使燕王喜退守遼東,得到秦王的信任。但在公元前225年的伐楚戰役中,被楚國將領項燕擊敗,惹得秦王政大怒,這才有了公元前224年,王翦復出攻滅楚國之戰。這裡也可以看出來,秦王政不是信任不信任誰的問題,是誰有能力就用誰來解決問題。而且這次之後,秦王政並沒有放棄李信,公元前222年,李信隨王賁攻滅燕國。公元前221年,李信又跟隨王賁一起滅齊國。李信參加了攻滅四國的行動,所以,不能說秦王不信任李信,只能說李信的實力相比王翦、王賁差了點,只能做隨軍將領,不適宜做主帥罷了。

    蒙恬,此人看上去似乎很牛,但是感覺戰績真的很一般,考慮原因主要是受了蒙驁、蒙武的蔭惠,還有蒙毅在朝內地位的影響吧,所以,深得秦始皇信任。公元前225年,跟隨李信一起伐楚,戰敗。公元前221年,跟隨王賁伐齊,初獲戰功。秦朝統一後,蒙恬率領30萬秦朝最強盛時期的精銳之師,擊敗十餘萬還處於發展期的匈奴軍隊,實在讓人看不出什麼過人之處呀。讓王翦之孫、副將王離單獨統軍,也照樣可以趕走匈奴,可以威懾匈奴十幾年。所以,北擊匈奴這個功勞純粹是秦始皇故意給蒙恬的。蒙恬之後的工作就是做監工,修長城,建直道,始皇死後服毒身死。統一大業已成,秦始皇對蒙恬還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王離應該是北方戍邊主將才對。而秦始皇這時候已經忌憚王翦家族的功績了,伐楚時王翦的一系列要封賞的舉動已經說明了一切,這才讓蒙恬有了領軍30萬的機會。

    章邯,秦始皇時期主要是做文職工作,如果沒有陳勝、吳廣的義軍進攻咸陽,估計永遠都是默默無聞的一個人。章邯是靠自己的能力才走到了歷史舞臺的前臺的,獻策秦二世組織驪山囚徒為軍,先擊敗周文數十萬大軍,再圍攻魏王,破齊楚聯軍,擊殺項梁,展示了非凡的軍事實力。此後又同王離配合,圍攻鉅鹿。即使在鉅鹿之戰,對陣項羽,那也是九戰之後才被擊退,退卻時十餘萬軍力尚在,跟項羽軍繼續隔漳水對峙。就憑這個實力,就應該在蒙恬之上。章邯敗退後,實力尚在,但是卻沒有救援被項羽攻打的王離軍,致使王離被俘,王離軍損失慘重,不知道章邯當時是怎麼考慮的。章邯最終因為害怕被趙高迫害,投降項羽,被封為三秦雍王,終為韓信所敗,在廢丘自殺。這是一個比較矛盾的人,不知道該怎麼評價他了,大家可以說說自己的看法。

    按照史實,除了章邯當時沒有表現軍事能力的機會以外,秦始皇對於王翦、王賁、李信、蒙恬都是非常信任的,只是王翦、王賁父子的能力太強,掩蓋了其他將領的光芒

  • 6 # 新知傳習閣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奇怪,不過還是站出來回答一下吧,權當普及歷史知識了。

    首先我們來看蒙恬。

    蒙恬父親蒙武、祖父蒙驁,都是秦國的一代名將。他的父親曾跟隨王翦,聯手滅掉楚國。

    也就是說,蒙恬是軍事世家出身,深受家庭環境的薰陶,熟讀兵書,有較高的軍事素養。

    秦國統一六國後,蒙田曾統帥30萬大軍背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

    如果說蒙恬為什麼沒有參加滅國大戰呢?我們可以很明確的回答,並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生不逢時。

    公元前221年,蒙恬才被封為將軍,正式走上秦國的軍事舞臺。但這時,秦始皇已統一六國,已經沒有什麼滅國戰役可以給他打了。

    秦始皇願意把北部邊境的防務交給蒙恬,說明還是充分相信他的。如果還有什麼滅國戰役要打,肯定會交給他去的,問題是當時沒有了。

    接下來我們看李信。

    我們不能不說,李信也是一員名將,但只是一名年輕的名將,勇氣有餘,但不管是經驗還是歷練都不夠。

    李信在秦國滅燕的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曾經千里追擊燕王,迫使他殺掉太子丹。

    在秦滅楚國的時候,李信誇下海口,說20萬人就可以滅掉楚國。他忽略了一點,楚國到處都是水澤之地,不利於北方計程車兵作戰。再加上出國的地方太大,每攻下一座城池都要設防,很容易被驍勇善戰的楚軍各個擊破。

    最後李信果然被項羽的爺爺項燕打敗,20萬人幾乎全軍覆沒。

    從這一點來看不是秦始皇不信任李信,而是他自己能力不足。

    再下來,我們看章邯。

    公元前208年,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章邯不過是少府職務。

    當週章的大軍殺向關中的時候,章邯才第一次走上軍事舞臺,他率領囚犯組成的大軍,成功的擊敗周章。

    隨後他又成功的打垮齊楚聯軍,在定陶殺死了項羽的叔叔項梁。

    最後在鉅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然後就投降了。

    也就是說,章邯同樣是生不逢時,出生的太晚,沒有機會能趕得上滅國大戰。甚至我們可以說,秦始皇根本就不認識他。

    章邯確實是一員名將,如果早出生幾十年的話,他也許有機會能趕得上滅國大戰。

    王翦王賁父子能多次參加滅國大戰,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在秦國開始滅國大戰的時候,王翦父子正值軍事經驗和能力都非常高的時候,身體條件也比較好,能夠扛得住幾場大戰的考驗。在面對複雜多變的戰場環境中,能夠冷靜的作出正確判斷,擊潰敵軍。

    秦國的將軍們忠誠度都比較高,再加上能力比較強,秦始皇沒有理由不相信他們,不重用他們。

    王翦父子能夠趕得上多場滅國大戰,首先是自己夠努力,能力強,其次也是自己命好,一切都剛剛好,需要一個英雄的時候,他們正好站了出來,也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

    在我們的一生中,能力是根本,運氣也是非常重要的。

  • 7 # 三叔小記

    我認為這是資歷下時代作用的結果,也就是強悍能力碰到機遇的結果。

    王剪,四朝元老,資歷夠老,秦始皇還把他當做老師。另外,在嬴政親政前剷除呂不韋和嫪毐中,王剪扮演著關鍵角色。六國的具體形勢,嬴政不可能不知道,放著這麼穩當擁有著強悍能力的王剪不用,怎麼建立“功蓋五帝”的偉大業?

    對此,我認為,王剪在滅六國中的定位絕對是挑大樑的角色,而其他人,我認為他們是新一代將中被著重培養的物件。

    對於王賁,我認為他是享父親王剪的福,首先王賁有強悍的能力,這裡的福是指機遇,這樣機遇下,王賁大放異彩,開頭還是王剪帶著,後面更是成帥上戰場,未曾讓嬴政失望。持續不斷帶來利益,嬴政也持續信任。一個多次勝利的將軍,和一個一兩次勝利的將軍,你會選擇誰?

    這裡,也可以從滅楚國中看出,李信20萬和王剪60萬滅楚國,最終嬴政選擇李信,說明嬴政十分看中利益、成效。

    李信也是如此,在滅六國中不像王剪王賁父子那樣大放異彩,也是不斷嶄露頭角,最終被嬴政看上,承擔滅楚國的大任,最後還是讓嬴政失望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嬴政想平衡勢力!結果也是失望,無奈只好親自又去找退休的王剪,同時也讓王剪看出了嬴政的手段,使其滅楚後,果斷退休。

    這樣一分析後,就能夠說明王剪王賁父子受重用的原因了。而蒙恬,我只能說他沒那麼強悍的能力,自然也沒這個機遇,他的父親蒙武都沒受重用,何況兒子了,也不排除因先祖是齊華人而祖父投靠秦昭王,以致於被受信任這種原因。

    但也是重點培養物件,他也夠厲害,脫穎而出,在此基礎上才被嬴政派往北方打匈奴,收復河南之地,也讓秦始皇更加信任。

    至於章邯,在秦二世時任少府,後來農民起義,時代選擇了他,章邯成為平亂的大將軍,大放異彩。由此,我認為,他參加過滅六國之戰,而秦始皇有可能不怎麼認識他,被其餘將領所掩蓋。

    最後,我認為,苦練絕技,等待機遇,這是王道。當然,運氣何嘗不是一種能力呢?

  • 8 # 劉一千五

    在秦始皇手頭幹活就是你有能力你就去幹,沒幾板斧頭,你靠邊站。所以,秉承這能力至上的原則,這個國家強勢得讓鄰居發抖。

    王翦王賁,這是上陣父子兵的楷模。生生地打下五個國家。蒙恬,是蒙家三代中的極品,其父蒙鶩,其弟蒙毅,都是秦始皇的心腹之將。李信,後起之秀,李家世將,自然將種之後無弱兵。至於章邯,在秦始皇時只是一箇中下層官吏而己,不可與前幾位相提並論。他的平臺是陳涉起義給的,得感謝起義軍鬧出的機會。

    秦始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秦兵所及之處少有敗績。秦始皇的用人手段是區別對待,後來店上,培養後繼人才為主要任務。蒙恬與李信平楚失敗,站一邊去,找王翦,王翦使盡手段,要兵六十萬,要田要房要糧草,秦始皇都供給不乏。這看出秦始皇行大事不拘細節,成大禮不辭小讓的胸襟是極其開闊的。結果,李信去平燕,蒙恬去守長城,王家父子收楚齊。至於章邯,該幹嘛幹嘛去,做好基層工作也是對帝國作貢獻。

    所以說,題目的提法以偏概全,讓秦始皇在地下窩火。章邯都來報到了,這陳涉起義難道提前了不成?若撞在秦始皇手裡,那才是自找晦氣,非死即亡的命運。

  • 9 # 王浩田1

    為什麼說王翦這麼牛呢!王翦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佐秦始皇共同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他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可以這麼說假設沒有王翦父子秦始皇能不能共同六國仍是一回事兒呢?就算共同了六國估量也要晚上幾年或幾十年。你就可以夢想下王翦的軍事才幹有多麼厲害了.

    公元前238年嬴政仍是親政,在根除國內的要挾之後,就初步著手準備共同六國的作業。秦王嬴政採取了魏繚提出的一起戰略。既撮合燕齊,穩住楚魏,消除韓趙,拖延各個擊破。在這種戰略方針指導下,一場空前的共同戰爭拉開了序幕。

    公元前226年秦王問諸將攻楚需要多少兵力,老蔣王翦以為楚國地廣兵強,必須有60戎行才幹伐楚,而驍將李信則說只用20萬戎行就能攻下楚國。秦王以為王翦因垂暮怯戰,沒有聽取他的定見,派李信和蒙武率20萬大軍,乘楚國內訌之機,分兵倆路進攻楚國。李信攻擊平與,蒙恬攻擊寢邑,大敗楚軍。李信接著進攻鄢郢,又拿了下來,所以帶領部隊向西行進,要與蒙恬在城父會師。其實,楚軍正在跟蹤追擊他們,連著三天三夜不停息,效果大敗李信部隊,秦軍大敗而逃。

    秦始皇聽到這個音訊,大為盛怒,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見到王翦抱歉說:“我由於沒選用您的策略,李信果然使秦軍蒙受了羞恥。現在風聞楚軍一天天向西逼進,將軍儘管患病,莫非狠心扔掉了我嗎!”王翦說:“大王必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滿口答應說:“就只聽將軍的謀劃了。”

    所以公元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60萬大軍在攻楚國。效果我們都知道了王翦和蒙武滅掉了楚國。

    王翦是秦國超卓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作為秦代超卓的軍事家,王翦首要戰績有破趙國國都邯鄲,消除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除楚國,與其子王賁同時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超卓的軍事指揮才幹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一生征戰許多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其時屠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

  • 10 # 暗夜142661592

    蒙王兩家是秦國的兵家豪族,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關中頻陽東鄉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所到之處不是被王翦所滅就是被其子王奔所克。是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蒙驁是蒙恬的祖父,秦昭襄王時期就嶄露頭角了。一共在這短短的九年時間裡,蒙驁幾乎每年都出過兵,打過仗,一共為秦國攻克的城池高達七十多座。蒙武,秦國將領。公元前224年,蒙武擔任副將,跟隨王翦率軍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斬殺楚將項燕。公元前223年,蒙武再度與王翦率軍攻打楚國,擊敗楚軍,俘虜楚,滅亡楚國。所以不論威望還是資格都是非常高的。而蒙恬,李信,章邯都是後起之秀。李信滅楚兵敗,王翦被重用。之後蒙恬與其弟蒙毅深受秦皇重用,而王奔之子王離反不如蒙恬官位高,王家也稍顯不如蒙家。

  • 11 # 張不叄讀秦史

    並不是“只信賴王翦王賁父子”,而是其他將領領兵,都沒能像這對父子一樣,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滅六國的將領各自如下:

    南韓:將軍“騰”所滅,他曾先後當過內史、南郡守,政才顯然是有的,但除了滅韓不見其他戰績,南韓又是最弱的,這場滅國之戰不說明任何問題。

    趙國:王翦是主力,滅趙的意義眾所周知,後期基本是六國中最強的,領軍的還是和王翦同一等級的超級名將李牧,這一戰的勝利足見王翦將才。楊端和、羌瘣、李信也都參與了滅趙,但作用都不大。當然,後面還有滅代作為餘波,那是王賁打的。

    燕國:依舊是王翦領兵,不過這一戰李信最為出彩,是他的千里追擊,逼迫燕王喜斬殺太子丹,並由此在秦王政心中地位迅速上升。數年後,王賁李信一同領軍,徹底滅亡燕國餘部。

    魏國:王賁獨立領軍,秦軍水淹大梁,幾乎兵不血刃。

    楚國:大家都知道李信第一次滅楚、王翦第二次滅楚,但嚴格來說,滅楚經歷了三次戰役。李信王翦之前,還有王賁在滅魏前的一次伐楚,一下攻取楚國十座城邑。可以說王翦王賁父子在滅楚之戰發揮了關鍵作用,而李信蒙恬(另一種說法是蒙武)的慘敗,也徹底打消了秦王政“提拔新人,均分戰功”的想法——滅國大戰已進入關鍵時刻,假如再像李信伐楚那樣冒險啟用新人,搞不好統一又得推遲多年。

    齊國:王賁蒙恬一同領兵滅齊,同樣是兵不血刃。

    從滅六國的程序來看,除了最弱的南韓,其他五國都是王翦王賁父子作為主導,李信蒙恬等將不是沒有機會,也都有參與,但要麼表現平平,要麼甚至吃了敗仗,都不足以與王翦王賁相提並論。

  • 12 # 陳超175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之信任他二人,之前也排過其他的將領出徵,但是失敗了,才請的王翦王賁父子。而且,我們不能從後來往前推,在後來他們確實是名將,但在王翦王賁父子的時候,還不是名將,不管是才能還是資歷都遠遠不夠,他們有的也參與了戰爭,但是都不像王翦王賁父子那樣的耀眼。所以,王翦才一戰封神,成為著名的戰國大名將,因而,不是說不用其他人,而是王翦王賁父子太厲害了,用不到其他人就平定了天下。

  • 13 # 0漢尼拔0

    秦始皇死後蒙恬被逼自殺年齡還不到四十,滅六國時應該很年輕,那時候如果需要蒙家帶兵也應該他爹蒙驁,可能是老了或者是病了,還有一個可能就是蒙家是從齊國投奔到秦國,統一的關鍵時刻秦始皇可能有所顧忌。所以蒙家並沒有得到這個機會。蒙恬的戰績主要是在北方秦對匈奴作戰中取得的。至於韓信說蒙恬20萬人打敗了6萬匈奴是小兒科,那是他胡吹牛皮,為了哄騙蕭何。李信不是得不到信任,而是滅楚的時候先用他統帥二十萬秦軍,結果被項燕打敗了,秦始皇不得已才去找的王翦並把全國的兵馬幾乎都給了王翦,可見秦始皇對這位老將的信任。雖然王翦為了打消秦始皇的猜忌,出征前要房要地要官要錢女人估計也要了,但是如果沒有充分的信任秦始皇是不會把傾國之兵交給王翦的,換成蒙家的無論要啥都不太可能。李信後來就沒有再出現過,想來是戰死或者自殺了。王賁有王家這個背景,王翦這顆大樹,秦始皇的信任度自是沒有問題。王賁本身也是具有軍事才能,統一戰爭中沒有敗績,但仔細研究會發現王賁指揮的都是戰役性的。章邯是在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才有了表現機會,當時他只是個地方小吏。始皇死後,什麼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等英雄都跑出來了,秦國防軍卻在北方守長城打擊匈奴(二十多萬)和在南方開疆擴土(四十多萬)。有空統兵的將領也基本上被二世和趙高給霍霍了。沒辦法的情況下啟用了章邯。結果這位老兄生猛的狠,帶領一幫囚徒和正在施工的農民就幾乎滅了那幫英雄。韓信吹的地動山搖,其實他連秦正規軍都沒遇到。

  • 14 # 大申說一一一徐州往事

    我是王翦的第71世孫,新安琅琊王氏後裔。司馬遷在史記裡說:王翦是秦始皇的老師。王賁是秦始皇的女婿。把那麼多的軍隊給兩人帶,既要有本事,也要有忠心,關鍵在於秦始皇要相信你的忠心。師生關係有助於建立信任,姻緣親關係也有助於建立信任。

  • 15 # 朱袁張天下無敵

    王翦在秦國中資格老、功勞大,眼光要比其他將領看的遠、看的深。蒙恬、李信屬於後起之秀,經驗欠缺,看問題比較膚淺。滅楚國時,李信盲目自大,認為只要20萬兵力即可滅楚,王翦認為至少要60萬。事實證明王翦是正確的。李信用20萬伐楚,大敗。秦王重新起用王翦,出兵60萬,才滅了楚國。滅了楚國後,王賁已成長起來,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後來的統一戰爭由他指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親經常長口腔潰瘍“寢食難安”,讓他去醫院又不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