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門不帶刀
-
2 # 知未是也
漢景帝,姓名劉啟,西漢王朝第六代皇帝,高祖劉邦嫡孫,漢文帝劉恆之子,母親竇氏,與文帝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為漢武盛世掃清了障礙,打下了基礎,是西漢王朝一位啟上承下的皇帝。
作為皇帝,漢景帝雖然沒有其爺爺劉邦的開國之功,也沒有其父親劉恆撥亂反正之作為,更沒有其兒子劉徹之開疆拓土和文治武功,但漢景帝無為而治,政治上削藩平亂,限制諸王權力,削減諸王封地,收交諸王行政權和司法權,把諸侯國變為受中央政府管制的地方郡縣,從政治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避免了國中有國、容易導致大漢王朝四分五裂、諸王割據的混亂局面,為後來漢武帝有所作為奠定了穩固的政權基礎。
但作為一個自然人,漢景帝人品不敢讓人恭維。一是作人比較衝動。為了下棋,和吳王之子劉賢發生爭吵,用棋盤打死劉賢一事,就是劉啟作人比較衝動的具體表現;漢景帝做事魯莽,缺乏認真考慮還表現在削藩問題上,由於做事激進,引起了以吳王為首的七國的反對和叛亂,後又誤聽袁盎之言,不加思索地殺了主張削藩的晁錯,不但沒有讓七國之亂得到平息,反而還讓吳王等人變本加厲的和朝廷作對,幸虧周亞夫挺身而出,用計謀平息了七國之亂,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二是作人出爾反爾。削藩雖然是晁錯提出的,但沒有漢景帝的認同和審批晁錯萬萬不敢越俎代庖,當削藩導致七國叛亂後,漢景帝為了安定天下,接受袁盎之建議,用誅殺晁錯來換取天下太平,直接讓人懷疑漢景帝作為君王的反覆無常。漢景帝朝令夕改的事情比較多,因薄後無子嗣而廢之,聽信其姐長公主讒言而廢掉太子劉榮,並將其逼死等,無不反映了劉啟自私無情和偏聽偏信。三是不能善待功臣。周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了大功,其父周勃在漢王朝的建立和剷除呂氏諸亂時居功至偉,但漢景帝為了給兒子劉徹以後執政掃除障礙,不惜逼死周亞夫於大牢之中。
漢景帝是一個成功的皇帝和父親,他承上啟下,開闢了文景之治,奠定了漢武盛世,但看他作為一個人的人品,確實不值得讓人稱道,自私、多變和冷酷無情,這也許正是作為一個帝王不能和一個普通人相提並論的地方。
-
3 # 東吳周郎
既然是評價人品,而不是歷史上的功過,那麼我們就從人品角度分析一下漢景帝。
總而言之,漢景帝人品很差,刻薄寡恩,心腸狠辣。
從兩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
1、漢景帝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曾經和吳國世子劉賢下圍棋,結果下棋起了爭執,劉啟直接拿起棋盤把劉賢打死了。
照常理說,少年輕狂,表兄弟或者堂兄弟之間打打鬧鬧很正常,但竟然下死手打死對方,非心腸狠辣是不可能做到的。劉啟在揮舞棋盤出氣的時候,就沒考慮過後果,自己尊嚴受到冒犯了,非出口氣不行,全不顧兄弟之情,任由內心惡念和情緒發揮,這人品是有多差。
不客氣的說,也就多虧劉啟是太子,他要是區區一介平民,這輩子就是個吃牢飯的。
2、處死晁錯的方式
晁錯,生卒年是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54年。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已經登上帝位三年多,晁錯向漢景帝提議削藩。晁錯此人,非常有才華,堪稱是西漢前期最優秀的軍事理論家,公元前169年,年僅31歲的晁錯上疏漢文帝,系統的闡述了對待匈奴的戰略佈局。
晁錯從將領,地形,士兵,戰備四方面進行分析,不但邏輯清晰深刻,而且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戰略思路,真是非常了不起。
可見,儘管晁錯性格偏激,做事容易衝動,但他對漢朝,對國家滿懷熱忱,是真的愛國者。同理,晁錯提出削藩的建議,也是從整個國家利益層面考慮的,他並沒有計較個人利害。
結果當吳王劉濞為首的諸侯公開造反,步步逼近朝廷時,漢景帝害怕了,退縮了,他在晁錯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打算用晁錯的人頭來平息這段戰禍。
然而,漢景帝作為老謀深算的帝王,竟然沒有判斷出,即使交出晁錯的人頭,吳王劉濞也不可能停手,諸侯造反,志在奪權。
漢景帝這一錯誤判斷,不像是失了智,更像是被豬油蒙了心。更讓人震撼的是,漢景帝誅殺晁錯時,選擇的是誘捕晁錯後,直接押到鬧市公開行刑,處以腰斬之刑!
可惜晁錯伏法時還穿著朝衣,何其諷刺的畫面。誅殺晁錯後,漢景帝並沒有放過晁錯的家人,將他們全部處死。
難道晁錯對大漢的功勞一文不值嗎?作為朝廷重臣,卻不經過審訊,不聽取當事人自辨,直接當成一條狗拖出去宰了,漢景帝的內心到底在想些什麼,還有沒有人情味?細思恐極!
單從人品而言,漢景帝的做法完全可以用“下作”形容。
蘇軾曾經如此評價漢景帝:“漢之賢君,皆曰文、景。文帝寬仁大度,有高帝之風。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晁錯始與帝謀削諸侯,帝違眾而用之,及七國反,袁盎一說,譎而斬之東市,曾不之恤。”
好一句“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形容的再貼切不過了。
-
4 # 史學達人
漢景帝這個人確實不咋的,說白一點就是他太自私了。
你看他在當太子的時候,和遠房親戚吳王劉濞的兒子下棋時,因為口舌之爭,他拿起棋盤來就把劉濞的兒子給砸死了。
後來的吳楚七國之亂為什麼會爆發?可以說這個也是誘因之一,畢竟漢景帝砸死的是吳王劉濞的長子,也是劉濞最喜愛的兒子,劉濞怎麼可能不恨漢景帝呢?
還有一個叫鄧通的,也是被漢景帝殺死的。
鄧通是漢文帝的寵臣,因為算命的說鄧通這個人命不好,他會因為飢餓而死,漢文帝不信,因為他覺得自己是皇帝,自己可以保證鄧通世世代代富貴下去。為此,漢文帝還賞給了鄧通一座銅山,允許他造錢。
可是,在漢文帝死後,鄧通還真應驗了算命人的話,他被漢景帝抄了家,流宿街頭而死。
漢景帝問什麼會和鄧透過不去呢?
因為鄧通無疑中得罪了他,那時候他還在當太子,漢文帝因為身上長了瘡,流了濃,鄧通看到後就用嘴把漢文帝身上的濃給吸出來了。
漢文帝覺得鄧通是世界上對他最好的人,於是他就問鄧通,你覺得世界上對我最好得人是誰?
鄧通想都沒想就說,當然是太子了,漢文帝為了考驗太子對自己真的有那麼好嗎?於是,他在見了太子之後,就讓太子給他吸濃。
父皇的命令漢景帝不敢違背,他忍住惡臭,還是給漢文帝吸了。
但,事後漢景帝越想越噁心,他就開始打聽,好好的父皇為何要讓我用嘴給他吸濃?結果知道是鄧通在搞鬼。所以他就記住了鄧通。
等到漢文帝一死,他剛一繼位就開始抄了鄧通的家,並讓他露宿街頭去了,鄧通最後被餓死了。
要說這些人因為得罪漢景帝,而被漢景帝殺死,那也情有可原,可是,晁錯犯了什麼錯呢?漢景帝還是把他給殺死了。
晁錯是漢景帝做太子時候的老師,他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最鐵。
起先漢景帝有什麼大事都是先和晁錯商議完,然後在和群臣以及宰相商議。為此,晁錯還得罪過很多朝中大臣。
晁錯因為是漢景帝身邊第一紅人,他仗著漢景帝的寵幸,開始為大漢江山的穩固考慮了,最後晁錯得出來的結論就是削藩,漢景帝對這一舉措大大的支援。
晁錯的父親得知這件事後,就專門從老家河南趕到朝中,他告訴晁錯,你可不能削藩呀,你這分明在挑撥人家親人之間的關係。
晁錯不聽,他說若是地方勢力無限的大下去,就會威脅到中央,那樣中央就危險了。
晁錯的父親告訴他,你若是堅決這樣做,漢家的江山是穩固了,但是,我們晁家就離滅族不遠了。
晁錯還是不聽,晁錯的父親回到家就自殺了。他決的晁錯這麼做,早晚會被滅族的。
晁錯繼續和漢景帝共同削藩,維護漢中央的政權。
但是,令漢景帝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削藩引起了吳楚七國的叛亂,漢景帝被嚇得不輕。他又聽說,若是殺掉晁錯,吳楚七國就會退兵,結果漢景帝毫不猶豫的把晁錯騙到了菜市場給腰斬了。
那時候晁錯還穿著朝服,他還以為漢景帝是找他商議事情呢,結果卻是殺害他。
緊接著他的家族被滅,應驗了他父親的話。
當然漢景帝殺了晁錯之後,吳楚七國也沒有退兵,殺晁錯只是他們起兵的藉口,沒想到自私的漢景帝,竟然為了自己的安危,把這麼一個大的功臣給殺害了,還滅了人家的族。
公道自在人心,你覺得漢景帝是什麼人呢?
-
5 # 文蹤旅跡
漢景帝劉啟註定是一個過渡式的人物,和祖輩、父輩、字輩相比,他似乎有些黯淡失色。他爺爺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建立西漢政權,擁有開國之功。他父親漢文帝劉恆安民固本、德仁贏人。他兒子漢武帝劉徹一統天下、文治武功都在高處。但漢景帝劉啟的削藩平亂、強化皇權、與民休養等政策,客觀上為後來漢武帝時代西漢的大發展做了鋪墊。
要評價他,腰斬晁錯於東市,冤死周亞夫、殺了鄧通等事情是不能夠撇開的。對於劉啟而言,晁錯作為啟蒙老師之一,知無不言、盡忠盡力。作為景帝劉啟執政後的內史,晁錯建議削藩立法,曾經深得信任。但是作為皇帝的心腹人物,七國之亂時期,危險慢慢睇逼近晁錯。在袁盎等人的離間下,劉啟下令腰斬了晁錯。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看到了一個薄情寡義的劉啟,為人之君,竟然這麼輕易地殺了自己的恩人,這事無亂如何說不過去。
說起周勃、周亞夫父子,那可真是對劉漢天下立了大功。劉啟時代,周亞夫嚴於治軍。劉啟的父親文帝劉恆在離開人世的時候告訴兒子,如果國家遇到危難,周亞夫是一個可以擔當重任的人物。漢文帝說得沒錯,七國之亂髮生後,周亞夫巧謀智思,最後取得了勝利。就是這樣一個效忠漢庭的人物,卻因為性格耿直,愛說實話,被景帝劉啟慢慢疏遠。最後因為兒子為他準備的喪具而蒙冤飲恨,吐血而亡。
“謹其身以媚上”的鄧通,深得漢文帝喜歡,得勢後鑄錢斂財,名聲很是不好。但是他不忘文帝的幫攜之恩,精心侍奉。景帝劉啟因此心裡泛酸,即位後,對鄧通革了職,收了財。讓鄧通這個富人最後卻窮死了。
關於當了皇帝的劉啟,宋代人蘇轍有一段話,我把這段話搬過來吧。“漢之賢君,皆曰文、景。文帝寬仁大度,有高帝之風。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在這段評價裡,蘇轍說了自己對劉啟處理鄧通、晁錯、周亞夫等人的看法。忘恩負義、心胸狹窄似乎就是漢景帝劉啟的人品了。
需要贅述的是,評價皇帝的人品問題,這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當然,我也一直覺功過和人品隔不開。
-
6 # 君山話史
首先,必須承認漢景帝還是個不錯的皇帝。儘管他無論在人格修養上還是政治才幹上,都不及漢文帝,不過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繼承父親遺留下來的仁政傳統,使得西漢的黃金時代得到延續,後世把文帝、景帝的時代稱為“文景之治”,成為二千年專制時代中最具人性化色彩的時代。
但是,一旦他的權力受到威脅,就可以冷酷無情地犧牲他人,哪怕是為他竭忠盡力的臣子。在對待晁錯、周亞夫等人上,都可以看出漢景帝的刻薄寡恩。
漢景帝繼位後,重用晁錯,大力推行削藩政策。然而,事態的發展卻遠遠超出他的預料,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漢景帝措手不及。
他緊急召晁錯商議軍事。晁錯胸有成竹,他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然而,其政敵袁盎卻密告漢景帝:“諸侯反叛的原因,就在於晁錯削奪其地。只要陛下能殺晁錯,赦免吳楚等七國,恢復其領土,那麼可兵不血刃結束戰爭了。”
專制者的眼中只有利益,所謂伴君如伴虎是也。晁錯過高估計了自己在漢景帝心中的分量,其實他只是帝王的一隻獵犬罷了,放出去與獅子搏鬥,鬥得贏就有利用價值,鬥不贏就牲犧獵犬了。漢景帝最終決定犧牲晁錯,以此作為賭注。
皇帝派人召晁錯上朝,懵然無知的晁錯穿著上朝的衣服,卻被帶到東市,突然一群人將他拉下車,綁赴刑臺,宣佈其罪狀,立即執行死刑。這個自以為深得皇帝信任的人,現在才明白,他是多麼微不足道,他為專制者擁有更大的權力而奔走,可是卻被拋棄了。皇帝送的最後禮物,是讓他死得痛苦不堪。他被處於腰斬,一截兩斷。幾分鐘前,他還是朝廷一手遮天的重臣,幾分鐘後,他已是一刀兩斷了。當然,皇帝還額外送了一份禮物,只是晁錯沒有看到,他的妻兒老母兄弟,無論老幼,全部砍頭了。
晃錯之死,並沒有結束七國的叛亂,最終還是得依靠武力解決。關鍵時刻,是周亞夫挺身而出,平定七國之亂。然而,為國家立下不世之功的周亞夫,下場並不比晁錯好多少。
周亞夫是戰場上的一員虎將,但在政壇上卻非常勝將軍。在他擔任宰相時,發生了皇太子劉榮被廢黜一事,周亞夫沒有洞悉到廢立太子背後複雜的政治鬥爭,他只是以對帝國的忠誠之心,向漢景帝極力爭辯,企圖保全皇太子。周亞夫完全站錯了立場,他的抗爭吃力不討好。漢景帝失去了耐心,他對周亞夫從信任轉而疏遠。
當週亞夫陷入困境時,又得罪了新冊立的皇后王娡。竇太后親自向漢景帝提出,封王娡的哥哥王信為侯,周亞夫卻搬出漢高帝劉邦的規定:“非劉氏不可封王,非有功不可封侯。”進而諫道:“王信雖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沒有功勞,封侯有違高帝的規定。”景帝聽罷默然,對周亞夫的固執,他越來不喜歡了。
在多次得罪漢景帝后,周亞夫索性稱病。公元前147年,他被免去丞相一職。
由於周亞夫多次牴觸聖意,漢景帝對他一百個不放心,這個不放心可以歸結為四個字:“功高震主”。周亞夫是天才將領,可是不聽話。不聽話,就可能有叛反之心,這是皇帝的邏輯。
漢景帝想了個辦法來考驗周亞夫。
這個辦法說起來十分可笑。皇帝召見周亞夫,賜給他食物,在案几上放置有大塊的肉,既沒有切開,也沒有筷子。這怎麼吃呢,難道堂堂前任帝國宰相,就用手抓著吃不成?他轉頭向負責送餐的官員喊話,要求拿雙筷子。這時,漢景帝陰森森地說:“這樣還不能滿足你嗎?”這句話有弦外之音:朕賜給你的,你可以要;朕不給你的,你不能要。
周亞夫聽了皇帝此言,趕緊叩首謝罪。漢景帝說:“起來吧。”周亞夫乘機起身告退了。望著周亞夫遠去的背影,漢景帝認定他滿腹牢騷多,不能成為少主的大臣,於是殺機畢露。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很快,漢景帝找到把柄。周亞夫退出政治漩渦,不問政事,他甚至為自己準備了後事,預先購買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但不曾想到,這居然成為謀反的罪名。
司法官員以謀反罪逮捕周亞夫,審問道:“你打算造反嗎?”周亞夫回答說:“我只不過買了一些殉葬品,怎麼說要造反?”該司法官員吼叫道:“你就算不在活著時造反,死了後也想造反吧。”
這是什麼荒唐的邏輯?這就是專制君主鷹犬們的邏輯,羅織罪狀,目的就是致周亞夫於死地。剛強的周亞夫豈能忍容筆刀吏的凌辱,他憤而絕食,五日後吐血身亡。這位一代名將,就這樣成為殘酷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了。
從晁錯、周亞夫等人的事例中可以看出,漢景帝表面寬厚,實則深刻。在不觸犯自己至高無上權力的前提下,他還是有所作為,維持政治清明與盛世局面。然而,一旦觸動到權力,他就翻臉不認人,甚至落井下石,忘恩負義。因此,從人格上說,他是遠遠不及漢文帝的。
-
7 # 歷史簡單說
漢朝(包括西漢、東漢、蜀漢)有三祖五宗,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世祖光武帝劉秀、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漢太宗文帝劉恆、漢世宗武帝劉徹、漢中宗宣帝劉詢、漢顯宗明帝劉莊、漢肅宗章皇帝劉炟,這些都是漢朝有廟號的皇帝。
我們也知道文景之治是漢文帝與漢景帝這對父子,那為什麼漢文帝有廟號,而漢景帝沒有廟號呢?顯然對漢文帝的評價要比漢景帝的要高多了,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有一點,那就是漢景帝的人品比較不好,漢景帝比較薄情。
我們可以從漢景帝對三個人的態度可以看出來。
晁錯,西漢初年實行的是諸侯王分封制,漢景帝在晁錯的建議下進行削藩,結果吳楚等七個諸侯王以誅晁錯的名義造反,漢景帝問計於袁盎,袁盎跟漢景帝說,只要殺了晁錯,再恢復之前被削除的封地,那麼吳楚七國之亂就能解決了。
漢景帝決定用晁錯的死(而且還是腰斬)來換取吳楚七王的退兵,可是吳楚七王並沒有退兵,漢景帝做了一件親者恨,仇者快的事情,最後還是用周亞夫和竇嬰平定了這個七王之亂,由此可見漢景帝是何等的薄情寡義。
鄧通,鄧通是漢文帝的寵臣,漢文帝甚至把蜀郡的銅山送給了鄧通,鄧通能夠自己鑄錢,富可敵國。漢文帝患了癰,鄧通為其吸癰,漢文帝問鄧通:天下誰最愛我呢?鄧通說:那當然是您的太子劉啟了。
太子劉啟進宮後,漢文帝讓其吸癰,劉啟十分為難,劉啟聽說鄧通為漢文帝吸癰,覺得鄧通的這個做法顯得自己這個做兒子,還不如鄧通,劉啟就開始記恨鄧通了。劉啟繼位之後,就把漢文帝給鄧通的東西通通都收回去了,最後鄧通餓死於街頭了。由此可以看出,漢景帝確實比較小心眼。
周亞夫,為漢景帝,平定了吳楚七王之亂,有一天,漢景帝宴請周亞夫,請周亞夫吃肉,但是沒有筷子,周亞夫就找人要筷子,而漢景帝卻說:你還不滿足呀,還要筷子?
周亞夫的兒子偷偷的買了五百個甲盾,想在周亞夫死的時候,做為陪葬品,漢景帝知道這個事情後就派廷尉去審問周亞夫,廷尉問:君侯為什麼要造反呀?周亞夫說:這些都是殉葬品,怎麼能說我要造反呢?
廷尉說:你沒在地上造反,你也會到地下去造反呀。廷尉這樣說,就實在是蠻不講理了,周亞夫氣憤不過,最後絕食五日而死。由此可見,漢景帝的人品真的不怎麼樣。
-
8 # 趣談國史
雖然“文景之治”彪炳千秋,但漢景帝這個人的人品確實很差,至少當得起刻薄寡恩、忘恩負義的評價。
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這個特點就露出一點端倪了。有一回,吳王劉濞派兒子劉賢到長安拜見漢文帝。劉濞是漢文帝的堂兄弟,劉賢自然和漢景帝平輩。於是,漢文帝便讓當時還是太子的漢景帝招待一下劉賢,帶他玩耍玩耍。
漢景帝便和劉賢一起下棋。結果下著下著,二人因為悔棋的事情起了爭執。然後,漢景帝幹了一件特別了不起的事情:他用棋盤把劉賢給打死了。
下個棋而已,竟然鬧出了人命。吳王劉濞當然很憤怒了。所以,當劉賢的棺槨被送到吳國時,劉濞拒絕接收,以示抗議。於是,劉賢的屍體又被送回了的長安,並安葬在了那裡。
後來的七國之亂,吳王劉濞就是領頭者。
七國之亂爆發前,漢景帝採納大臣晁錯的建議削藩。引發七國之亂後,漢景帝覺得自己打不過這七國,於是就把削藩的屎盆子全都扣在了晁錯頭上,把他給腰斬了。
可是,這並沒有平息七國的憤怒,他們繼續向長安進發。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特別牛的將軍,打退了七國,保住了漢景帝的江山,此人就是開國功臣周勃的兒子周亞夫。
面對拯救者周亞夫,漢景帝最終是怎麼對待他的呢?他以周亞夫造反為藉口,把周亞夫關進了大獄,活活把他給餓死了。
這就是漢景帝。雞毛小事,可以打死自己的堂兄弟;面對危險,可以獻出自己的小夥伴;面對恩人,可以把他餓死。
噫吁戲,千古一帝也。
-
9 # 千古名將英雄夢
腰斬恩師晁錯,逼死功臣周亞夫算什麼,漢景帝還殺了自己的親兒子。
原來,漢景帝很早就立了太子,那就是長子劉榮。但後來由於小人的挑撥,無非是後宮女人爭風吃醋之類,劉啟慢慢開始不喜歡劉榮的母親慄姬,覺得此等人不可母儀天下,所以劉榮也就連帶著不能再當太子了。於是,在公元前150年三月,漢景帝廢劉榮太子之位,將其貶為臨江王。而慄姬在京居住的所有親屬,也一律被漢景帝派酷吏郅都逮捕處死。連番打擊之下,慄姬憂憤抑鬱而死,倒算是省了劉啟的事兒。
一個多月後,也就是公元前150年四月十九日,劉啟改立皇十子劉徹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漢武帝。劉徹的母親王娡也被封為皇后,是為王皇后。
又過了兩年,臨江王劉榮因為侵佔太廟用地而得罪,景帝將他召來長安,出發之時車軸突然斷了,見此不祥之兆,江陵父老都落淚道:“吾王不反矣!”劉榮來到長安,卻連父皇的面都沒見到,便直接被交由酷吏郅都審理。郅都對劉榮嚴刑拷問,並禁止劉榮向景帝上書申訴。郅都為啥總這麼屌呢?原來此人性情酷烈,以不講情面聞名天下,其銳眼毒辣,利爪橫空,號稱蒼鷹,孰人不懼?所以景帝專門罷免了性情敦厚的原中尉衛綰,而提拔了郅都進京來幫自己幹髒活,對其寵信之至。
圖:郅都塑像
所以,劉榮最終絕望了,於是他在獄中給漢景帝留下書信陳述自己的冤情,然後自殺,算是遂了父皇的願。劉榮死後葬在藍田,史載當日有成群的燕子銜著泥土往他的墳塚上填土,百姓無不痛哭流涕。
侵佔太廟用地,並非什麼十惡不赦的大罪。當初,漢景帝的寵臣晁錯就幹過這種勾當(而且更狠,把圍牆都給鑿了),劉啟卻認為稀鬆平常,根本不加處理。臣子都沒關係,何況親兒子?
因為劉榮必須死的,廢太子最容易被心懷不軌之人攛掇著去謀反,現在不反,以後也有可能反,劉啟亦不得不防。
宮廷爭鬥,就是這麼冷血殘忍,沒有任何親情可講。所走的法律程式,也只不過是張煞有介事的遮羞布,為政治迫害裝裝樣子罷了。而酷吏郅都最後的下場也很慘,因為竇太后對自己長孫的死一直耿耿於懷,最後終於找了個機會將其逮捕欲殺之,漢景帝忙替他辯解:“郅都忠臣也。”而竇太后慘然道:“臨江王獨非忠臣邪?”漢景帝從中聽出了母親對自己的恨,只得棄卒保車,將替罪羊郅都斬首了事。
圖:今山西省洪洞縣郅都墓
郅都的悲劇告訴我們:替領導幹髒活的,也很容易被當成破髒抹布扔掉。
回覆列表
論行不誅心,誅心世上無完人。漢景帝無非腰殺了個晁錯,殺了個周亞夫、殺了鄧通。於是2000多年,再加上蘇洵的一個評價克忌少恩,這竟歸結到一個帝王人品上了?
形容帝王的詞可以有胸懷天下,睥睨四方,懷柔百姓等褒義詞,也可以有鷹視狼顧,刻薄寡恩,陰險猜忌等貶義詞。但是如論好壞一定不能歸結到人品的問題上。他們的所作所為與人品沒有任何一點關係。
從後世人看漢景帝所處的位置,是很尷尬的。
他上面是寬仁的漢文帝,下面是霸氣的漢武帝,一位是高祖遺風,一位是繼往開來。處在中間這個不上不下的位置,他怎麼做?無論做的多好,都不會出彩的。
就算漢景帝真的一事無成,不可否認的是,漢景帝依舊有兩樣天大的功勞:第一,從漢文帝手中接過了這貌似盛世實則千瘡百孔的江山。第二,將這千瘡百孔的江山治理的井井有條,交給了自己的下一任皇帝漢武帝。
後世的雍正皇帝跟漢景帝劉啟是一模一樣的。做的最多,但功勞都是他的爸爸和兒子的。
做的對的,這叫祖上陰功,做的錯了,這叫不給子孫積德。真的很尷尬。
今天說一說漢武帝為什麼要殺晁錯殺周亞夫殺鄧通
殺晁錯:作為第一個為漢武帝提出要削藩,並以法令形式通告天下的是漢景帝的師父晁錯。
削藩令肯定是正確的。因為諸侯國的權力越大,中央集權能力越差。
這麼正確的政令,卻因為一個生不逢時,貨物的時間提出了正確的看法,而導致發生了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也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這樣的旗號。天下洶洶,蠢蠢欲動,如果漢景帝不當機立斷,將晁錯殺掉。江山都坐不穩,因為給人家口實了。
殺了也就殺了,哪個廟裡沒有冤死的鬼?作為臣子享受榮華富貴的同時,就應該有捨生取義的這份心。
這和漢景帝的人品有什麼關係呢?
殺周亞夫:周亞夫絕對有大功,從細柳營練兵到平定七國之亂,上馬定乾坤提筆安天下,出將入相風頭一時無兩。
那是不是殺周亞夫殺錯了呢?
周亞夫作為漢文帝時的老臣,都已經在細柳營練兵的時候,只認將令不認君命。以甲冑在身,拒絕向漢文帝行禮。
做了漢景帝的丞相之後,干涉漢景帝對其他大臣的封賞,
又把當時的太子漢武帝劉徹不放在眼裡,這樣的大臣雖然沒有跋扈,但他具備跋扈的資本。而漢景帝當時是準備將周亞夫留給漢武帝劉徹用的。後來被逼的說了一句話,這樣的臣子年幼的皇帝怎麼能夠駕馭的了?
最後殺周亞夫也是他違反了國家法律。漢朝法律明確規定,私人不得藏盔甲。而周亞夫也製備了500副盔甲,準備用來百年之後陪葬用。
說他沒有造反的心,誰信?而這樣的強勢的臣子,當爹的怎麼會把這個麻煩留給兒子來處理呢?所以殺了也就殺了,這跟人品又有什麼關係呢?
殺鄧通:如果說漢景帝殺周亞夫殺晁錯,還有那麼一絲錯誤的話,那他把鄧松殺掉,卻做的是相當正確的。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鄧通是處在列傳當中的,列傳可不是什麼光榮的列傳?而是《史記·佞幸列傳》
鄧通與漢文帝是同性戀,他是漢文帝的男寵。
就衝這條殺他就不為過。最重要的是鄧彤依靠著漢文帝的寵幸,私自印製銅錢,富可敵國。
財富這個東西如果德不配位,招來殺身之禍,這不很正常嗎?
這又和漢文帝的人品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