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來我不是大廚神
-
2 # 理科博士再學習
作為研究生導師來回答這個問題。
由於自己和日本、法國、新加坡的幾位教授開展過實質性的合作,因此對他們指導學生的情況還是頗為了解。由於新加坡的博士生導師是華裔,即其為中國內地學術移民到新加坡的老師,這位老師對學生的指導方式與國內無異,在此就不贅述了。至於其他的兩位老師,都是土生土長的日本人和法國人。由於他們各自的文化背景與中國有所差異,因此其對於學生的指導與中國導師相比較,還是有所差異的。個人感覺,兩個國家導師的執教風格都與自己的社會文明特點相關。
合作的日本教授是一位頗具學術背景的長者,其學術水平很高。雖然這位老爺子年歲已高,但是對我們這些合作者一直平等對待,交往起來頗為謙遜有禮。但是感覺日本的師生關係,卻特別注重“等級”差異。也就是說,老師必須維護其高高在上的位置,學生則要充分表達他們對師長的尊重。除此之外,日本文化所盛行的“匠人”精神,也是導師教育的一個重點。老爺子對學生要求極其嚴格,無論是學術上的細枝末節,還是任何形式上的小細節。這種要求甚至到了一種苛刻的程度。然而,正所謂嚴師出高徒,這種有些出格的教育方式卻鍛煉出了一批批以學術嚴謹著稱的學生。現如今,老爺子的學生也是“桃李滿天下”,遍佈日本諸大名校,其中不乏業內著名教授。總之,日本大學老師的指導風格給我的感覺是有些古板、頗為嚴格,友好度雖不高但是確然嚴謹。
合作的法國教授是一位中年人,年歲稍長,行事充滿了法國的味道——稍帶散漫,但是思想性很強,頗有創造力。這為法國教授學術水平也甚高,年紀輕輕時即升任正教授。要知道,他所在的院系中在法國排名第一,前前後後培養出了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儘管如此,感覺這位教授的對待學生確甚為民主。平日裡和學生的相處也沒有什麼架子,溝通、交流都如普通常人一般,甚是平等。每逢週末開完組會後,他和助理就帶著學生去酒吧小酌,席間更是談笑風生。從個人喜好而言,我本人倒是挺喜歡這種歐洲風格——學習,基本上是學生自己的事情,老師則更多地發揮引導、啟發的作用。我感覺這種開放、平等的交流可促使學生更多地依賴自己的力量,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更容易激發出學生的潛質和創造力。
儘管所接觸的國外導師不是很多,但是我個人感覺不同的國家中老師的指導風格都多多少少受他們主流社會文明的影響,都帶有不同社會文化的烙印。但是,作為知名教授,他們的共性是對待學術問題非常嚴謹、而且平日裡都以身作則,非常勤奮和努力。因此,其實不管哪個國家,無論不同社會文化的表現形式差異多大,優秀的老師們都會在學業上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生。所以,其實走到哪裡,對學生而言,所面臨的學習要求和標準都差不多。
-
3 # 高校人才真經
我本人沒有在國外上過博士,不過,做招聘工作十來年,招聘的海外博士超過百人。這些博士畢業於美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日本南韓香港、英法德、荷蘭挪威西班牙等等,基本上涵蓋了中國學生的主流留學地。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也大概窺視到國外博士的培養的一些門道。
總的來看,國外博士導師在博士培養的方式上跟國內導師並沒有什麼不同,不同國家不同學校不同導師可能在管理的寬鬆程度上不太一樣,但同樣會有考勤考核、個別指導,定期組會,定期彙報等等。很多985高校碩士畢業出國讀博的學生回來,都提到國外實驗室的氛圍跟國內差不多。很多學生稱導師為老闆,甚至老頭,多半是親切,沒有任何不敬的意思。
不過我們也發現,國外博士人才培養質量高於國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環境而非導師個人力量。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
首先是培養體制。國內的導師和博士是師生關係,從學校角度,導師更多的是教育培養的職責和義務,即博士培養質量好壞在導師。而國外導師和博士的關係更像是一種僱傭關係,導師給錢給條件,其餘都是博士自己的事情了。博士不但要做自己的研究,還有義務給老師打工做專案。當然,如果博士覺得導師不好,可以fire導師,同樣,導師如果覺得博士很難做下去,為了不浪費資源,也會fire博士。也就是說,壓力都在博士身上,博士必須拼命。
其次在培養條件上。如果說上面一點大家感覺還不明顯的話。那培養條件差距就相當明顯了。雖然近年來,國內高校的研究條件有明顯提升,但整體上與國外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另外,在國際化程度上,差距更是明顯,在國外讀博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是常態,是必修課,但在國內,很多博士幾年下來也就參加過一兩次在國內舉行的“國際會議”,很難接觸到前沿的思想和進展。還有在博士課程設計上,國內博士的文化課學習大多都是水課,似乎學校預設博士專業基礎紮實,但國外的文化課難度卻非常大,考試也很嚴格,可能每門課都不亞於國內的一次本科畢業設計。還有博士的待遇,在美國等國家,博士生的收入完全可以養家餬口,讀博期間博士不用操心生計問題,可以更專注研究。透過這些途徑的全面鍛鍊,國外博士的培養質量肯定會更高一些。
最後是學術環境上。整體來說,西方國家的在學術方面的人情因素更少一些,評價更公正,在導向上也更合理。像美國,雖然也很看重論文,但學術評價上更加看重你具體做了什麼,博士期間即便沒有發表論文,或者只發表了一些普通期刊論文,但只要導師或其他專家認為你做的工作很有前瞻性開拓性,且卓有成效,就會認可你的學術水平。這種沒有量化指標的定性評價需要嚴謹客觀公正的學術風氣,這點在國內就很難實現。除此之外,國外高校也很少有亂七八糟的事情來騷擾博士,有事情也會由秘書郵件通知,或者幫忙處理,讓博士分心的事情很少,這也是大多數海外博士在外面感覺舒心的原因。
總的來說,中國在博士培養上雖然一直在趕超,但存在比較嚴重的瓶頸。中國的導師不差、學生不差、條件也不差,不足的還是管理體制、人才理念和學術環境。
-
4 # 俄小鵝
我的博導
小鵝的博導是一個七十多歲、身體機能偏弱、性格極差、講話超嚴厲能把女生說到哭的老太太。首先導師會給小鵝制定一個三年的學習計劃,比如一年發表多少文章,參加幾次會議,論文的研究等等。然後剩下的事就博士生自己完成。每寫完文章要發給她看,她只會告訴你過與不過,原因都不會說更別說給你改了。寫的爛就直接開喊,如果一學期下來會議參加的少文章發表的不夠那語言就更犀利了,反正小鵝每次去見她都會心驚膽戰。
還有每個博導是真的忙啊,我博導有好幾個博士生要帶,她還身兼多職,還要上課,年紀又大,身體還不好,也真是不容易,所以每次她跟我發脾氣的時候小鵝都是這麼來想,安慰自己一下下。而且通常一個月只能見她3-4次,每次都要提前預約,我不去找她,她會說我不積極,我去找她稍微勤點又會告訴我不要沒事總去找她,她很忙!總之你永遠不會做到令她滿意,除非你文章發表的到位了。
總結一下,博導只會給你博士生涯作一個大方向的指導,剩下90%的工作都需要博士自己來完成。但是博導不重要嘛?當然不是,他們就好比是路標,會告訴你哪條道通,哪條道前面是懸崖。還有選博導的時候也要信一下面相學,看著溫柔的不定性格也溫柔,但是看著不溫柔的那性格一定好不到哪去。『偷笑』
-
5 # 懂計算機安全的假駭客
說說我的經驗。找個topic, 讓博士生讀文獻。我大概給個方向,學生做實驗,我檢查結果,調整演算法,學生寫文章,我改。
-
6 # 梧桐23870885
理工,留學。除去吃飯,睡覺。就泡在實驗室,自習室,圖書館,餐廳……奧,睡覺的時候總是夢在處理資料中……
導師很忙,但回覆郵件很快。
回覆列表
沒有在國外攻讀博士學位,感謝國家資助在外公派留學近兩年,在我眼中,外導工作非常勤奮,週一到週六早九,晚上就不確定了,一般八點多開車回家,成天在辦公室備課、修改論文等,周天去教堂禮拜,通常會叫學生去修改論文。每週有組會,討論學生課題進度,及時糾正學生遇到的問題。學生的一篇論文,教授能改十幾二十遍,跟教授討論時,常常被問的汗流浹背,論文裡的問題都要搞清楚,不能有什麼模稜兩可的情況,如果你拿出實驗或參考文獻的證據,教授會很高興,論文準備週期挺長的,但是投稿結果都比較好。整個博士學習階段,教授會結合你的興趣制定研究方向,期間教授會大力估計學生參加國際會議,而且教授不會顧忌學生找工作的問題,會給學生去引薦。在教授實驗室有時候感覺有點累,安排的比較滿,凌晨一二三四五點的月亮,伴著自己回家。雖然我是大學渣,但還是非常感激教授的指導,更感激祖國讓我出來開拓視野,願回到祖國能踏踏實實做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