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夢人64838530

    淺解:菩提樹,佛塑身。本(自己)。明鏡臺,佛點悟。亦(即見)。塵埃,何處(哪裡),垃圾粉未。惹(因果)。細點世人,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先知、先覺,只有在現實裡自悟、自通。自然就不見哪裡有不好的東西被影響到自身。(追夢人主見)

  • 2 # 風鈴1777

    這大概是佛門最有名的偈子之一了。

    《六祖壇經》記載,五祖大師要傳法給門人,讓弟子們都作偈,看看大家證悟的深淺。五祖大師的上座弟子神秀作了這樣一個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大師的評價是:“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六祖大師聽到這個偈子知道神秀大師沒有真正見性,於是做了一個針對的偈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哇,這個真的是,直接透底呀!把各種妄想一棍子打沒了。還什麼菩提樹,明鏡臺,囉囉嗦嗦糾纏這些名相,還怎麼見性!神秀那個偈子就是典型的頭上安頭。自性本自圓成、本來清淨,妙用現成,無需修修造造,縫縫補補。所有的禍患都是妄想來的。放下妄想、執著,本來就ok。這個真如本性的確是本無一物,本自清淨,又怎麼能惹塵埃吶!哪裡用得著成天擦呢!《心經》說的多清楚: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哪裡還惹什麼塵埃!還在那裡天天擦!所以五祖大師說神秀不見性。六祖大師這個是說到最根本處了,直截了當。可是五祖大師為了保護他,說這個也未見性。現在有些人講《六祖壇經》居然說這個偈子也不見性!真的是奇了怪了!看看《壇經》上怎麼說:“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話說的多清楚啊。五祖那樣說是為了保護六祖。說六祖大師這個偈子不見性的理由,一般是說:真如明明有啊,怎麼能說本來無一物呢?他忘了:真如就是無一物的真如。六祖大師從來就沒有否認過自性的存在。且看師徒倆剛見面的情景: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六祖開口佛性、閉口自心,什麼時候否認過自性的存在啊?這段對話足以證明六祖這個時候就已經悟道了。後面那首著名的偈子,水到渠成而已。

  • 3 # 神經在發燒

    我回答“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沒有哪位大師能夠進行詳細解釋?。是對佛法的領悟。他的故事是。第五代佛祖準備選接班人,讓寺院裡修行的弟子各作一偈,看看他們誰能擔當六代佛祖,神秀和尚先作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佛祖說,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慧能法師作的偈。慧能也就是第六代佛祖。佛祖說這是識佛的本性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效能生萬法。”

  • 4 # 7思妙想L無名小卒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

    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

    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

    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

    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裡?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 5 # 使用者6252448051019

    六祖慧能,小時受苦,無字(不識字),然機緣,成就了佛。在下卑微,只想說:先有楊修的,身是菩提樹,才有了,菩提本無樹。有因有果。很好,做個善良的人就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老公的姐姐的孩子沒家教,你們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