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男科王傳航教授

    "溼氣"一詞,是中醫理論六淫邪氣之一,醫者透過望舌苔、面色,診脈,問病史,聞氣味等中醫手段能夠判斷一個人是否被溼氣纏繞。

    有一些從事健康管理的非醫學從事者,他們透過拔罐,根據灌印判斷溼氣,但很多這樣的從事者往往經過幾天的培訓上崗,他們未必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溼氣就妄下定論。其實“溼氣”一說是很嚴謹的,是有特定舌苔、脈象反應的,並不像非醫學從事者說的那樣,透過拔罐出現深印就是溼氣重。那麼什麼是溼氣?溼氣反應在人體有哪些表現呢?

    何為溼氣?

    溼氣是具有粘滯、重濁、趨下且易阻礙人體氣機的六淫邪氣之一。一般久居溼地、涉水淋雨之人最易被溼邪困擾,一旦溼氣久困,則纏綿難愈。

    溼氣反應在人體有哪些表現?

    溼氣阻上:溼氣侵襲頭面等部,容易出現頭重如裹、昏沉嗜睡、眼鼻等分泌物增多,頭、背、前胸等部位遍發溼疹。

    溼氣阻中:溼氣阻遏中焦,易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口臭、食慾減退等症狀。

    溼氣下注:可出現裡急後重、大便臭穢粘膩等症狀。男性可出現陰囊潮溼、尿頻、尿急等症狀,女性可出現白帶增多,月經不調等疾病。

    如何治療?

    除溼是一個很重大的工程,中醫除溼分為中藥、拔罐、艾灸等治療方法。中藥方面,臨床上中醫除溼分為溫化寒溼、燥溼、利溼、滲溼等治法,比如藿香正氣散、平胃散、龍膽瀉肝湯、三仁湯等都是常用的除溼之劑。切記拔罐時不可在溼盛之地行之,比如澡堂、下雨天,艾灸適合寒溼之體,對於溼熱體質者,不建議艾灸。另外,平時還可透過食療長期抗溼,比如紅豆薏米湯、冬瓜湯、南瓜湯、鯽魚湯等。

    溼氣對於非中醫者來說,像是天方夜譚,但經過時間的沉澱,慢慢被證明其存在。中醫來看,溼邪可單獨致病,亦可夾雜致病,比如風溼、寒溼、溼熱、暑溼等,其中溼熱證的研究較多,與西醫所說的炎症類似。

    文:盧鼕鼕/王傳航教授

  • 2 # 寒夜望海131998643

    我很納悶外國人沒有講"溼氣",也沒有講"溫寒",他們都活的好好的。尤其從小就開始吃冷食,冷水。其壽命不見的比中國短。

  • 3 # 另類高階營養師

    我相信,作為南方人,每年的四五月份腳上都長那種癢癢的水痘。把它擠出來,塗藥膏就脫皮。每年都長,吃什麼都沒辦法根治。我知道我身體溼氣重,吃什麼都沒辦法很好去祛溼。今年我就吃了十條薑黃飲品,變成這樣子了,而且兩隻腳不長了。也不脫皮了。可以薑黃,維生素c祛溼快,重要的根治了。

  • 4 # 中醫博士臧運華

    溼邪在現在人身上很容易出現,但是也沒有那麼可怕。溼邪有內溼外溼之分,都屬於陰寒之邪,特性是重濁黏膩。溼邪是漸漸積聚,可以在經絡、肌肉、筋骨。常吃生冷、瓜果、生冷、冷飲,而且大量的吃,容易生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也是常見生溼的途徑,這是有病機有症狀的,豈能造假。

  • 5 # 挖掘中醫中藥者

    誰不信溼氣太無知了,提起溼氣很多人第一反應就聯想到中醫,其即中醫理論裡的溼氣是存在的,每個人都經歷過秋天那種幹(照)的天氣,鼻孔幹嘴唇乾臉皮緊的感覺,那是人體內溼氣漸漸減少產生的一種現象。溼氣在地球上無處不在,影響一切動植物,尤其在農業生產方面都考慮到農作物,哪種適應溼度高的哪種適應溼度低的,如人為改變溼度溫度的種植大棚,溼氣不是你信就有不信是無,溼氣是固定存在空氣裡,在物體裡,如山頂的石頭和地下的石頭,它們的溼度就是不同。

  • 6 # 證悟5003

    關於溼氣一說,如果是一箇中醫,都知道中醫中的‘脾主溼’的基本知識,所以,在診斷疾病時就會重視‘溼’的這一病因,比如風溼,溼熱而對症治療。但是,如果不明白這一基礎,則會因為這個所謂的‘溼氣’,既化驗不出,又檢測不到,用科學的技術拍片等等也拍不出來,純粹就是胡說八道了,當然,也就不會相信了,這也沒有什麼奇怪的,各人的看法不同而已。

  • 7 # 李仁軍談健康

    溼氣,是中醫把人體感受外界的六淫之氣之一。溼氣侵入體會造成人體睏倦沉重。另外,中醫認為脾不健運,脾氣虛弱,也會造成睏倦乏力,食少納呆。中醫看事情具有整體觀,不是把一點水就叫溼。因此,現代醫學儀器檢查不出來。

  • 8 # 你好夏都

    我相信溼氣一說!

    我看了很多次中醫,醫生都說我有溼氣,大姨媽來時肚子非常痛,醫生讓我每晚泡腳,平時穿暖和~不吃涼的~

    下個月大姨媽來的時候會舒服一點~

  • 9 # 只有營養師知道

    “溼氣”一說來源於傳統中醫學,現代醫學的確是不存在的說法,不過中醫學上的溼氣這種狀態還是描述得挺惟妙惟肖的,我個人還是相信的。“溼”這個狀態在中醫學上來說就是身體的水溼調節出了問題,如果掉進水坑再爬起來起來大家都會覺得好像被水拖住一樣,身體沉重,行動變得困難緩慢,中醫上也正是如此,“溼邪”是描述溼氣的說法,如果身體有溼邪的話,就會出現“停滯”、“粘膩”、“遲緩”的狀態。所以中醫上說有溼氣的人可能會有精神欠佳,行動遲緩,特別是起床後感覺身體像灌了鉛似的沉重,懶於行動;食物更容易停滯在中部,不進脾胃運化,總會覺得沒吃多少就感覺吃飽了,肚子總脹脹的,儘管這樣還容易長胖,進餐體驗極差。中醫學是一種經驗醫學,也是一種根據自然的生命順應出的醫學,這些描述的確很符合溼氣的感覺,所以還是值得肯定的。

    中醫上還有“五行”的說法,一般溼氣重會和“脾虛”聯絡起來,而脾臟在五行上屬“土”,水來土掩,所以土是可以制約水的存在,脾臟健康的人一般不會出現溼氣重的情況,因為脾臟像一個堤壩一樣,能夠阻擋水溼叨擾身體,一旦脾臟虛了,堤壩一垮,自然水溼又會開始作祟了。脾臟雖然是身體的最大淋巴系統,起到免疫功能,同時它也承擔一個“養分分配”的作用,把消化得來的養分分到它們各自要去的地方,像一個快遞中轉站,脾臟有了問題,意味著身體的運化出問題,比如我們吃食物消化來的養分不知道分配到哪去,滯留在“中焦”,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所以才會出現前文說到的肚子總覺得脹,吃東西吃不多,總沒胃口,還容易發胖。滯留的精微(食物消化的食糜、養分等物質在中醫上的說法)化溼,讓身體的水溼難以調節。如果脾臟好,運化佳,水溼不會莫名而來,身體通常,胃口也好了,做事也有精氣神了,這樣的說法也的確符合解釋,讓人信服。

    另外,五行上心臟屬火,而火能“生土”,也就是說,心臟對於脾臟來說是一個摯友,能幫助它提高健康,想要脾臟健康,加強運化,那麼心臟的鍛鍊是不可少的。心肺功能的鍛鍊有助提高心臟泵血,心肺功能的提高能增加基礎代謝能力,代謝能力快則食物的消化能力也能提高,脾臟運化能力加強。中醫學上:心火能蒸騰水溼減輕水溼壓力,腎臟(屬水,代謝水液)水液蒸騰溫潤脾臟,對脾臟也是有利的。所以適當的鍛鍊有助提高心肺功能,有助健脾。我們的脾臟虛弱還歸功於日常飲食的不節制,暴飲暴食,高油高脂高糖飲食,這樣的飲食習慣會增加脾臟負荷,長期如此脾臟被削弱,自然消化能力下降,食慾降低,肚子總覺得鼓脹不化。所以中醫上也說暴飲暴食飲食不節也會生溼。

  • 10 # 幸福生活健康佰年

    為什麼會有溼氣

    1、內在原因:脾是運化水溼的,脾胃功能出現異常,水溼運化就會受阻,自然就形成了溼。影響脾胃功能的原因有很多,暴飲暴食、三餐不定、過油過鹹等等這些都在傷害腸胃,長久下去就會使體內溼氣堆積,影響健康。

    2、外在原因:如果經常淋雨、穿半乾衣服、頭髮不吹乾、著涼、居住環境過於潮溼,這些都會讓你染上溼邪。

    不是什麼溼都叫“大溼”,看看你有資格晉級麼:

    殿堂級大溼:

    面部:浮腫;每當早起臉面或者眼皮都會變的豐滿性感。

    腿腳:浮腫;每到晚上都覺靴子變小腿脹、或腳踝總有很深的襪印;手腳冒汗;腳氣。  

    面板:面板瘙癢;溼疹。

    口舌:舌苔黃膩;睡覺流口水,說話唾沫星子漫天飛。 

    四肢:身體常沉重痠痛,關節炎。

    如何祛溼?

    1、背部刮痧,散熱祛溼

    容易受風的部位通常是人體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區域。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細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於身體散熱祛溼。

    具體操作方法是:使用刮痧板或瓷勺蘸少量精油或橄欖油以起到潤滑作用,從背部沿脊柱從上往下單向地刮,再沿著距離脊柱1.5寸寬的地方從上往下刮,然後再選擇距離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樣的方法由上往下刮。大概每個區域刮5-8下即可。

    2、艾灸養生,祛溼補陽

    艾灸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有開鬱、祛溼、補陽氣的作用,特別適合祛溼。

    艾灸取穴

    1.關元穴:

    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命門穴:

    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儀灸療30分鐘。

    3.中脘穴:

    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儀灸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足三里穴:

    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儀灸30分鐘。

    5.豐隆穴:

    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溼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灸儀灸30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溼。

    6.解溪穴:

    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溼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 11 # 運動醫學碩士談瘦身

    水溼痰濁是由於高糖高熱量飲食導致內分泌紊亂,使細胞對相關激素敏感性下降從而使糖、脂肪,蛋白質,核酸。無法進入細胞徹底氧化代謝,而是停留在細胞外以中間分解狀態存在,這些中間狀態的營養物質就是水溼痰濁,透過合理搭配飲食解除內分泌紊亂就可使這些營養物質進入細胞代謝,無需吃藥,就是吃藥源頭上飲食搭配不合理,痰溼也不能去除。

  • 12 # 易象邏輯

    長話短說,“溼氣”不是生化物質。

    脾經&胃經不合,運化出現問題,能量場總體呈現磁滯的狀態,有人溼熱:痰多,睡眠不好,腸胃潰瘍。有人溼寒:消化不良,噯氣脹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45歲以上的人難找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