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刑17

    唐刀,日本刀,苗刀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我首先把基本的一目瞭然的區別指出來:

    一、唐刀:

    唐刀種類很多,有陌刀、儀刀、橫刀、障刀。我就當你說的是和日本刀最接近的唐橫刀,也就是通常說的唐大刀。這沒說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刃是直的!

    而且唐大刀不僅刃是直的,甚至很多刀尖都是劍型(也有幾何刀尖)。

    所以,最基本的唐橫刀你就知道了:直刃刀,保留了劍的大部分直刺功能。實際上,你把它當成單面開刃的劍,更適合。

    二、日本刀。

    這個種類也多了去了,這裡你說的是武士刀,我就當你說的是武士最通常用的打刀:

    一看就清楚,這刀是彎的,刀身弧度很大,基本上側重於劈砍,直刺功能已經很小了。其實你練過刀法就知道,那就是在不停的劈柴禾、敲木魚。

    三、苗刀。

    也有長短等品種。我就當你說的是和日本刀最相似的雙手苗刀。怎麼說呢,苗刀刀身不是唐刀那麼直,也不是日本刀那麼彎。刀柄比日本刀還要長。

    一張圖就能說明問題了吧?這就是個把唐大刀,加長柄保持了直刺功能,然後再有一定弧度好劈砍的結合性兵器。

    總之,重點是刀身弧度,和刀柄長度。

    要說哪種威力大的問題,個人推薦苗刀:長度夠,既可以劈砍,直刺功能也不弱。

  • 2 # 考拉123397996

    按照實戰來說,都不實用,這種全開刃的對砍幾下就刀口崩了,而且太輕,太脆,碰到鈍器,重刀,都要完蛋,根本擋不住,實戰都是鈍兵器,只有前段開刃,比如狼牙棒,對付日本刀,當年戚繼光就研究過,結果做出的武器比日本刀長一個手掌,而且只在到前邊一掌開刃,其他地方就不開刃,打起來一隻手可以握著刀身,這樣雙手持刀,還能控制刀揮出去長短,對砍不怕崩刃,專門剋制日本刀。

  • 3 # 做小事也是事業

    沒什麼區別,就是鐵塊燒紅打成鐵片,地區和時間的不同導致樣子和成分有一些區別。如果非要說哪個厲害,還是用現代科技打造的剔骨菜刀厲害。

  • 4 # 秋水長刀

    唐刀是中國刀具中的一個里程碑!它代表了一個時期的冶金及軍事的盛世!三把刀各有特色,沒有最厲害,只有最適合!

  • 5 # 人渣嘯西風

    我首先得說“唐刀”這個詞就是不準確的,因為唐代的刀種類並非只有一種,《唐六典》記載:“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這還是記錄中的就有四種,而唐早期和唐晚期的刀型還不一樣。目前中國唐墓發現的很少,而唐代又不允許兵器陪葬,這就導致目前唐代兵器出土量極少,這就導致唐制四刀究竟是什麼形制現在都沒有一個定論。但是從目前出土的實物來看,唐代刀和隋代刀,甚至和南北朝時期的刀都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唐代也沒有革新出什麼新型的鍛刀技術,所以“唐刀”這個詞根本只是網文和商家炒作的一個偽概念。目前出土儲存最為完好的一把唐代刀,是中國於1991年在竇繳墓出土的唐環首刀

    這把刀和隋代刀並沒什麼區別

    上圖為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於1929年河南洛陽北邙山隋代皇室墓地出土的環首刀,可以看到從刀型來說沒什麼太大區別。唐代到並沒有發展出與其他朝代不一樣的特色出來。

    而所謂的日本武士刀也並不是一種刀,只要是日本武士用的刀都可以稱為日本武士刀,種類相當多,大太刀、小太刀、太刀、打刀、脅差、懷劍、鎧通、薙刀、長卷等等都可以稱為日本武士刀。至於題主問題描述裡所發的,是一把太刀。太刀是日本平安時代後期出現的刀型,特徵是弧度彎曲比較大,而且是刀柄也向後彎曲。不過問題描述裡的太刀一看就是中國產廉價仿品,我上一張江戶中期1864年製作的金梨子地系卷太刀的圖吧。

    至於苗刀,苗刀這個名字是民國時期出現的,而苗刀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稱之為單刀或是長刀。一般現在我們說一般稱為明長刀。明長刀是仿製日本的大太刀出現的,但是做了中國本土化的修改,日本野太刀的刀柄跟太刀一樣是彎的,而且弧度也很大。但是明長刀的刀柄是直的,同時刀身弧度也比較小。這裡順便辟謠,因為不少人以訛傳訛說戚繼光仿製日本刀做出戚家刀並且專剋日本刀,這其實是錯誤的,戚繼光並沒有發明任何刀,早在朱元璋時期,在洪武十三年設定“軍器局”,所製作的各類刀中就有“倭滾刀”。戚繼光也不過是沿用明長刀,而且明長刀也並非是日本刀的剋星,甚至於明長刀根本都不是主戰兵器,戚繼光只是拿它來給鳥銃手當做近戰刺刀用的備用武器。

    “今如獨用則無衛,唯鳥銃手賊遠發銃,賊至近身,再無他器可以攻刺,如兼殺器,則銃重藥子又多,勢所不能。唯此刀輕而且長可以兼用,以備臨身棄銃用此,況有殺手當鋒,故用長刀備之耳。”——戚繼光《紀效新書》

    我本人有一把按照存世的明長刀復刻的刀。可以看看明長刀的樣子

    到了民國時期,苗刀與明長刀最大的區別就是尺寸被改小了,明長刀一般全長一米五、六左右。而苗刀一般全長一米三、四左右,其他並無太大區別。

    至於說什麼刀厲害,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苗刀尺寸遠長於唐代刀和日本太刀。從單挑的角度來說,三個身體素質與訓練程度基本相當的人分別拿唐代刀、日本太刀和苗刀進行對抗,拿苗刀的一方優勢最大。

  • 6 # 例外狀態

    冷兵器時代的產物,都可以致命,只不過不同民族國家鍛造和使用的習慣不同,在真實作戰時,可能各有優劣。

    一般所說的唐刀,其實只是一個總稱,是為了方便使用的概念,由於製作工藝和唐代的陪葬制度,在考古發掘中,很少有真正完好的唐刀問世,目前似乎只有一個可以看到完整的。事實上,所謂唐刀,有四種,分別是儀刀、障刀、橫刀和陌刀。

    而日本的武士刀其實也是一個總稱概念,因為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巨大,因此日本武士刀直接受到橫刀影響,這種刀是一種直形刀,後來被日本人改造成有弧度的刀。日本武士刀其實也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因為鍛造技術要求很高,不是一般人能用的起的。從知名度上說,武士刀在世界更為知名。

    至於苗刀,則是有一點弧度,介於唐刀和武士刀之間。它實際上並不是一般誤解的是苗族人使用的刀,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御林軍刀,它與民族英雄戚繼光有關,殺傷力很大,因此在實戰中很有用。

  • 7 # 時光之雨4

    唐刀和日本刀還是有區別的,唐刀是用於破甲的,而日本刀要比唐刀鋒利,但是破甲方面要弱於唐刀,苗刀我個人不是很瞭解。

  • 8 # knife名刀

    唐刀,是唐代四種軍刀制式的總稱,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唐橫刀。現代流行的所謂“唐刀”,一般刀身狹直,小鐔,長柄,可以雙手握持,它的直接原型是日本正倉院收藏的“金銀鈿裝唐大刀”。

    唐刀的形制源自漢代環首刀,早期的唐刀均保留著環首,刀身筆直。它的作戰特點主要是破甲以及耐用。破甲需要硬度,耐用則需要一定的韌性。一般認為唐刀採用了當時十分先進的包鋼工藝,以熟鐵為外皮,中間夾百鍊鋼,刃口區域性淬火,即是所謂的覆土燒刃。這樣一來,刃口堅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時刀身有韌性,不容易變形,經久耐用。這也是唐刀和日本刀最大的區別。

    日本武士刀,起源於中國的唐橫刀,然後根據日本自身的礦石特點、冶煉鍛造技術進行了長期的改進。日本人用自鍊鋼料,在熔爐中煉出鋼、生鐵、熟鐵等不同品種。這樣鑄出的鋼材送到刀匠手裡,還不能直接鍛造成刀劍。需要進爐脫碳,或者進行滲碳處理,然後熔鑄為條形。再把條形鋼加熱進行錘鍛,反覆摺疊,將原料中的雜物析出,並使鋼質勻稱。日本武士刀的做工十分講究,這與他們的民族性格有一定關係,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資源相對匱乏,只好在製作工藝上多做文章。

    至於說這三把刀哪個更厲害,首先要明白這些刀是如何出名的。

    唐刀在形制上與此前的環首刀相比,並沒有太大的改進,但是唐刀聞名於世,被包括日本在內的很多國家效仿。為什麼呢?因為唐朝厲害啊。

    日本武士刀,與這個民族在近代史上的軍國主義行為有很大關係。殘酷,暴虐,崇尚武力。

    明代御林軍,錦衣衛,東廠西廠,成就了苗刀的傳奇。

    因此,哪個刀厲害(出名),主要還是看使用它的人是誰,厲害不厲害。波斯大馬士革刀舉世聞名,被西方譽為“世界第一名刃”,主要是十字軍東征時期,歐洲軍隊吃盡了波斯軍隊的苦頭。

    刀,是好刀。厲害不厲害,還要看是什麼人在用。而且決定一把刀厲害不厲害,不光要考慮形制,還要具體到什麼是用什麼原料和方法以什麼樣的心態來製作。

  • 9 # 東邪大師1

    說起唐刀是日本刀的祖宗!日本刀在唐朝學會了覆土燒刃,可它沒約會唐刀的最核心技術,——包鋼鍛造,而是採用了夾鋼鍛造加覆土燒人刃,才形成了帶弧度的日本刀雛形,。後來,小日本發現弧度的刀身適用於劈砍,就發展到今天。唐刀的刃厚度要大於日本武士刀,但很鋒利!這是日本刀永遠辦不到的!白江口一戰,唐刀就教會了小日本怎麼做人,如何敬祖宗!苗刀的長處在於把腰刀和朴刀結合起來了,更長,砍殺更有利,馬上步下都適合,就簡單說這麼多吧。

  • 10 # 火器工坊

    一個一個說吧。

    唐刀

    唐刀不是一個確切的刀名,而是唐代常用的四類刀的統稱。《唐六典衛尉宗正寺·武庫令》記載,唐刀制有四:

    “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

    首先是儀刀,《唐六典》原注曰:

    “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以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也就是說儀刀歷史可以追溯到晉朝的班劍,是專門用於護衛高階官僚出行的儀仗用具。有專家認為,唐後期的儀刀可能連刃都沒開,因為只作為禮器而不用於實戰,故而節省成本。

    然後是橫刀,原注曰:

    “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於隋。”

    說明橫刀就是士兵隨身佩戴的戰刀。在初唐,橫刀人手一把。中唐,比例是80%。橫刀的前身是環首刀,這點是根據初唐的橫刀多環首判斷的。盛唐以後,環首被取消。橫刀的長度跟用途有關,軍士所用的橫刀多是介於67.2-89.6CM。將官的佩刀可以到90-115CM。橫刀刀身筆直,鑄造工藝精細,採用雙淬火,既保證了刀刃的鋒利,又保證了刀身的韌性。

    第三個是障刀,現象對鄣刀的定義還不明確,也沒有參考形制,根據指紋烽火工作室的研究,認為鄣刀可能是自衛用的短刀,因為太小,而且可能很常見,固沒有過多解釋。

    第四是陌刀,《唐六典》原注曰: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其形制,國內大多采信《新唐書·闞稜傳》:

    “闞稜,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拍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

    不過現下學術界認為陌刀的裝備時間是713-714年,而闞稜死於624年,因此“拍刀”是陌刀,顯然不成立。而且拍刀的復原模式採用的是宋代的掉刀,這是騎兵刀,不是給步兵用的。

    既然唐六典說陌刀類似斷馬劍,那應該就是雙手長刀,而不是長柄刀,在《唐通典》裡面記載過,陌刀主要配給弓弩手的,這就間接說明,陌刀應該非常輕便。在唐代,陌有百文錢的意思,因此陌刀可能是指百文錢相連長度的長刀,也就是斤2.5米。這個長度與黑漆平文大刀長度一致,故而猜測,陌刀應該長度在1.6米以上,但是沒法大規模裝備。

    日本武士刀

    武士刀我就不說的那麼詳細了,武士刀的確是出自唐橫刀,在日語發音裡,橫刀、大刀、太刀都是“たち”,因此最初在日本,橫刀被稱為“唐大刀”,再後來演化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太刀”。太刀長度不一,最大的野太刀可以有1.5-1.6米長,比當時的日本人要高出來一塊。據說太刀起初也是為了對付騎兵,尤其是日本的馬匹矮小,就跟一直加肥的阿拉斯加犬一樣,所以太刀對付騎兵很有優勢。鎌倉幕府以後,太刀逐漸失去市場,武士道精神興起,武士需要一些更為趁手的兵器,於是短版的武士刀-打刀出現了。打刀通常在60-80CM,這也符合當時日本人的身高,打刀和太刀一樣,都是有輕微的弧度,這樣便於出刀,還是因為日本人個子矮才這麼設計的。戰國之後,足輕興起,打刀還專門設計出給足輕用的版本,但是不能稱之為武士刀。

    正面槓用打刀,還可以突然捅短刀子,也就是肋釵,武士有三把刀,把打刀,兩把肋釵,金屬的肋釵是配合打刀出戰,類似於中國的鄣刀和法國的左手短劍。木質肋釵用於切腹自盡。

    苗刀

    苗刀得名於細長類似禾苗,是仿自倭刀,但是要更長,大概120-160CM,這更符合華人的身高。苗刀迴歸的時候,中國正處於明代,此時以無長刀,故而戚繼光也說“中國本無長刀”。苗刀出現以後,在明代得到了推廣,北可抵禦蒙古,南可抵禦倭寇,在京軍裡也廣泛裝備,甚至成了御刀。清代,苗刀衰落,但是沒有斷代。民國以後,苗刀以武術用具的形式復興。

    總打來說唐橫刀最早,刀身筆直,刀尖與刀身幾乎同寬。苗刀略帶弧形,刀末端細尖,刀身長。武士刀帶弧形,比苗刀短,刀末端與刀身幾乎同寬。

    說誰厲害,沒有絕對的,冷兵器厲不厲害,關鍵還是看使用者的技術。

  • 11 # funcsee

    個人認為是武士刀。並不是我崇洋媚外,讓我給大家說說我的分析。

    1.首先分析一下三把刀的打造方法。唐刀和武士刀都採用了三大非常先進的方法:摺疊鍛打,灌鋼法和覆土淬火。鐵其實是鐵單質與碳的合金,而碳元素含量對碳鐵合金效能的影響非常大。一般來說,碳元素含量越高,鐵硬度越高,但是也越脆,碳元素含量越低,硬度越低,但韌性會增加而且更不易生鏽。最早的鐵製武器,是將一大塊鐵鍛打成長條狀,然後淬火研磨。在鍛打過程裡鐵中的雜質和碳會去除,鐵會增加韌性。但以這樣的方法最多也就鍛打幾十次,大量碳元素依然存留其中,所以製作出的鐵刀很脆,很容易斷裂。而所謂的摺疊鍛打,就算當鐵被打成長條狀後,再將其折成團狀,再打成長條狀,依此反覆多次。這樣就可以成倍的增加鍛打次數,使鐵的韌性大大增強,製作出的刀劍耐繡不易斷。但這樣又會有一個問題,鍛造太多次硬度不夠,鍛造次數少些韌性又不夠,所以又出現了灌鋼法,就是將幾塊不同硬度的鐵打造成一塊,從而達到韌性硬度兼備的功效。在這點上唐刀和武士刀略有不同。唐刀是硬包軟,而武士刀是刀背軟刀刃硬,可以說是異曲同工。最後一個是覆土淬火,淬火時鐵會和水發生反應生存玄鐵(四氧化三鐵),玄鐵硬度極高且不會生鏽,但是韌性很差。而將刀背覆土只讓刀刃淬火就能使刀刃更堅硬鋒利而刀整體韌性不會受到影響。可見,唐刀和武士刀都採用了十分先進的鍛造方法,可謂是不分上下。至於苗刀的鍛造方法我不是很清楚,但必不會在前二者之上。

    2.再分析一下刀刃形狀,唐刀有橫刀儀刀陌刀等分類,武士刀也有簇刀,太刀,野太刀,肋差,打刀等分類,這裡我只比較一下唐橫刀,太刀和打刀。唐刀、太刀、打刀均為日式開刃,苗刀的開刃方法似乎略有不同(可能是蒙古式開刃,我記不太清了)但應該不會遜色於日式開刃。此外唐橫刀是直刃,太刀、打刀、苗刀則均為彎刃,但彎的程度又有不同,太刀在刀鐔附近彎曲度最大,打刀在刀刃中間處彎曲最大,苗刀在靠近刀尖處彎曲最大。彎刃可以使劈砍時接觸面積更小,使劈砍時壓強變大,刀也就更鋒利,而且更不容易發生變形。此外彎刃可以使拔劍更順暢,更快,刀與鞘磨蹭更少。但是直刃卻更適合刺擊。由此來看,打刀、太刀刀尖附近的刀刃幾乎是直的,極大的保留了刺擊的能力,而苗刀的刺擊能力就很弱。所以綜合來說,拔刀速度、劈砍能力打刀、太刀必然要在唐橫刀之上,而刺擊能力稍遜於唐刀。

    3.最後再分析一下佩戴方式的不同:唐刀、太刀採用兩點懸掛、刀刃向下、刀柄超前的方法。這樣的佩戴方法使得正手拔刀後需要舉刀再斬擊或者拔刀後自下而上斬擊。打刀採用腰帶斜插、刀刃向上、刀柄朝前的方法。這樣的佩戴方法能夠撇腕正手拔刀後自上而下順勢斬擊。顯然,打刀的佩戴方法更為有利。

    總結來說,我覺得日本打刀要略優於唐刀和苗刀。

  • 12 # 燕風茶刀

    唐刀

    是唐代常用的四類刀的統稱(儀刀-護衛高階官僚出行的儀仗用具;鄣刀-自衛用的短刀;橫刀-士兵隨身佩戴的戰刀;陌刀-雙手長刀),其中屬橫刀流傳最廣。

    橫刀刀身筆直,長度多介於67.2-89.6CM之間。它採用了當時十分先進的包鋼工藝,採用雙淬火,既保證了刀刃的鋒利,又保證了刀身的韌性,使得刀身整體不容易變形,經久耐用。

    日本武士刀

    日本武士刀是基於唐橫刀改造而來的。我們一般說的武士刀指的是太刀,特徵是刀身彎曲弧度比較大,刀柄向後彎曲,最長可以達到1.5米長。這種比當時的日本人個子都高的長刀,更適合用以對付騎兵。

    苗刀

    苗刀,因為刀身修長,望之如麥苗,故被稱為苗刀。苗刀是仿製日本大太刀出現的,刀身弧度比較小,介於唐刀和武士刀之間,但長度比大太刀更長,大概120-160CM。

    苗刀在明代得到了推廣,曾經是皇家御林軍的標準裝備。北可抵禦蒙古,南可抵禦倭寇,在實戰中作用很大。

    總之,以刀身弧度來說,日本武士刀>苗刀>唐橫刀,以刀身長度來說,苗刀>日本武士刀>唐橫刀,而以開刃面積來說,則是日本武士刀>苗刀>唐橫刀。

    可見,這三把刀的使命從根本上就是不同的。唐刀堅而重,更注重劈砍破甲能力;武士刀則輕盈鋒利,更注重切割能力;苗刀則是武士刀的加強版。

    那麼究竟哪把刀更厲害呢?

    如果是兩名體力耐力觀察力都完全一樣的大俠,那自然是要遵循“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拿最長的刀(苗刀)的人優勢最大。

    但事實上,這樣的可能極為少見,追根究底,武器的厲害程度還是遠遠比不過人自身的身體素質和應變能力。要知道,厲害的永遠是拿刀的人,而不是武器本身

    匠人工坊手鍛大馬士革刀:大博伊

  • 13 # 米缸摟著麥芽糖

    看過央視科普古代兵刃的節目,裡面高頻率提到唐刀和武士刀,同時比較了砍殺效果,記得是用屠宰場的大塊頭豬肉進行懸掛試刀,從結果看,兩種刀殺傷效果無論在鋒利程度還是在砍殺效果上都非常驚人。不過,要個人看,世界上優秀的刀劍很多,除了唐刀、武士刀以外,其它還有很多兵刃都很實用,比如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刀,蒙古彎刀,馬來刀,甚至中世紀歐洲騎士用的大長柄鈍劍,無論哪種兵刃,只要使用者訓練有素,對敵人就能造成重大殺傷力,如果使用者是廢柴一個,就算給他星球大戰黑白武士用的鐳射劍也不頂用。冷兵器時代,在兵器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比的是步騎戰力,比的兵法戰術。

    唐刀是直刀,擅長劈砍,是中國高水準的軍隊級制式兵器,比所謂龍泉寶劍要實用。就連日本武士刀,也是吸收了中國唐刀精華才發明出來,而被稱為御林軍刀的苗刀,刀身修長和日本武士刀類似,也怕重兵器撞擊斷裂,比如西方鈍劍,如果戰場上有三個人分別手持唐刀、日本刀和苗刀,在體力和刀法相等的情況下互砍,預計唐刀更容易勝出。

  • 14 # 讀史鑑往

      要比較這三把到的話首先要明白唐刀並不是單一的一種刀,而是分為四種:儀刀、障刀、橫刀和陌刀。

      一、儀刀

      從字面上來看是禮儀所用的刀,儀刀早在南北朝的時候就出現了,一般被稱為御刀、長刀,配有龍鳳環。而龍鳳是皇室的象徵所以一般都是配備給禁衛軍千牛衛和儀仗使用。

      二、障刀

      根據《唐六典》對障刀的記載:蓋用障身以禦敵。因為唐刀已失傳因此也沒人知道障刀到底是什麼樣的。根據記載大致有兩種猜測:

      一種認為障刀是像匕首一樣的短刀,用以貼身的近戰武器。障者,隱蔽之物。

      二種認為障刀是寬刃唐刀,是寬刃砍刀的前身,用刀身禦敵。障者,掃清障礙。

      三、橫刀

      我們一般所指的唐刀就是橫刀,橫刀傳承自漢代的環首刀是隋唐時代的兵士佩刀。

      四、陌刀

      陌刀是長柄刀,用以對騎兵時所用,威力巨大。相傳陌刀可以連同戰馬和人一起斬斷。《新唐書·張興傳》記載陌刀重五十斤重,相當於今天的十一千克。這種重量對於人的體能也是一大考驗,一般人也用不了,在古代也是裝備給相當於特種部隊的兵器。

      《太白陰經》記載:虞候某強弩、陌刀相繼而至,鋒刃所加,流血漂杵;

      《舊唐書》記載: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嗣業先登奮命,所向摧靡。

      在唐朝時期與日本發生了一次戰役,這就是白江口戰役。當時唐朝的鍛造技術領先世界利用包鋼工藝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唐刀,在這一戰中日本見識到了唐軍的厲害於是派遣遣唐使過來唐朝學習,其中就包括武器裝備,日本的武士刀也是在唐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日本武士刀雖然是由唐橫刀的基礎發展而來,但也有很多改變。唐橫刀為直身刀,刀背更加寬厚適用於破甲和穿刺能力。而武士刀是彎刀,刀背較窄更注重鋒利和劈砍。

      中央臺曾出過一個節目《古代兵器大揭秘》就分別試驗過唐橫刀和武士刀的鋒利度。演示中唐橫刀輕易的就斬斷了半扇豬,武士刀測試的是兩塊豬排疊放在一起一刀下去一塊豬排沒有徹底斬斷。但這並不能比較兩者的優劣,畢竟測試也有侷限性。況且兩者的用途也不太相同,唐橫刀主要是士兵作戰用,而武士刀更多用來單兵作戰和收藏使用。

      苗刀並不是苗族用的刀,而是漢人習武用的刀。在明朝以前苗刀都是皇家御林軍所用,這個和唐儀刀的作用差不多。到了明朝有了適用於苗刀的武術,苗刀也逐漸配備軍隊所用,因為苗刀兼具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因此既可以用於步戰也可以用於馬戰。

      這三種刀各有其特點,用處也不太相同無所謂誰更厲害。況且唐刀已經失傳沒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武士刀和苗刀一直髮展至今擁有了更好的技術優勢。

  • 15 # 人和VIVA

    別的我就不多說了,其他人都說了很多,我就單獨說說苗刀吧。其實苗刀就是日本人的野太刀,民初才改成叫苗刀的,戚繼光拿野太刀砍倭寇的時候紀效新書裡就是叫倭刀的,後來程宗猷的單刀法選裡改叫單刀。這個例子是典型的日本人的東西結果華人拿來以後玩的比日本人還厲害的例項,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 16 # 阿欄得籠

    各有特點,不能說誰更好,看什麼環境下使用。唐刀適合古代戰場上劈砍和捅刺破甲並殺傷敵人,武士刀不適合破甲,適合削砍,就是切肉效果好,苗刀處於前兩者之間的作用。

  • 17 # 上進的妍如玉

    如果是兩名體力耐力觀察力都完全一樣的大俠,那自然是要遵循“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拿最長的刀(苗刀)的人優勢最大。

    事實上,這樣的可能極為少見,追根究底,武器的厲害程度還是遠遠比不過人自身的身體素質和應變能力。要知道,厲害的永遠是拿刀的人,而不是武器本身。

  • 18 # 瘋語者007

    唐直刀適合軍陣,刺擊威力更大。日本刀適合劈砍,對付無甲敵人非常有效,對付鐵甲幾乎無用。苗刀跟日本刀比需要看打造工藝了。。。

  • 19 # Fengqingying

    主要是曲度不一樣。中國刀除了直刀外。都是在靠近刀頭的地方彎曲,方便馬戰,和步戰的粘刀技法,同時中國刀技主要用的就是刀頭那一段。而且反曲刀,和總和效能更好的s型刀是日本刀沒有的。而日本刀是整個彎,或者靠近刀盤的地方彎。方便步戰大力劈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呼籲孩子跟母親姓本身就是合情合理,為什麼一大堆男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