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看鑑

    那些古老的民間禁忌

    生活中的禁忌是少不了的,就比如在屋子中不能打傘,應該算是中國廣為流傳的禁忌,小時候偶爾頑皮,撐著傘在屋裡走,溫柔點的大人會搶過傘,嚇唬說會長不高,而粗暴的,直接上手一頓胖揍。

    關於這點,古今中外禁忌大概一致。據說,傘最早是古埃及王室用來保護他們免受太陽神熾熱光線照射的,在陰涼的地方打傘是對神的褻瀆,會受到懲罰。

    而中國關於屋中不能打傘的解釋是容易讓屋頂漏雨,若是有人在屋子裡打傘,山神的庇護就會失效,屋頂就會漏雨。

    既然晴天屋子中不能打傘,那去屋外打總行了吧,還是不行,因為會招鬼!

    這種禁忌習俗起源於明清時期,許多志怪和演義小說都記述,鬼魂是怕陽光的,必須躲在傘下才能四處走動。

    就比如名氣最大的《聊齋》,少不了女鬼夜晚打傘外出看見某個精神小夥,上前一個勾搭,衣袖一招,小手一撩,就會有人失蹤。

    如果是白天,鬼實在飢渴難耐,哪裡沒有陽光自然往哪裡躥,大白天打傘,不相當於給它們製造機會嗎?

    除了關於人的禁忌值得一提的還有樹的禁忌。“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院子不栽鬼拍手”說的就是民間的五大鬼樹,桑、柳、楊、槐和苦楝。

    “桑”與“喪”同音,屋前不再“桑”,喪事不進門,抬頭一片清明,不見有“桑”,說的也就是一個美好的意願。

    “後不栽柳”也是如此,“柳”和“流”、“留”音相近,院後不再“柳”一是想留住財寶,免得它跑了,二是柳樹作為招鬼驅鬼的樹木,如果栽在院子後面難免不安心。

    而“院子不栽鬼拍手”是說的楊樹,一到夜晚,如果風吹雨打,掌形的葉子就會嘩啦啦地擺手,聽起來就像是“鬼拍手”,讓人聯想到不好的忌諱。

    中國最早關於禁忌的記載是在漢朝。《漢書·藝文志》雲:“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時而鬼神。”這裡的禁忌是“禁止”、“抑制”的意思。

    官方的推選再加上民間的傳說,禁忌,數不勝數,它漸漸成為人類普遍具有的文化現象。

    它一方面是指“神聖的”、“不潔的”或者“危險的”一些事物,另一方面則是《漢書·藝文志》中指的言行“禁止”和心理的“抑制”,這種模式往往與社會意識形態的產生伴生。

    所以,我們不難推測,在風俗習慣中,“禁忌”是建立在共同信仰的基礎上的,也就是俗稱的“入國問禁,入鄉隨俗。”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

    而若是要將“禁忌”分化開來,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即對神靈的崇拜和畏懼,因未知、不解、恐懼而產生的禁忌,比如有關於孕婦的,不能參加婚禮或者葬禮,不能搬家,不可拿剪刀,不然寶寶會兔唇,而這些明顯不科學的禁忌隨著時間已然飄遠。

    二是對人性慾望的剋制和限定,比如那些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諺語,饕餮鬼的傳說,因慾望而沾染上汙穢之物等等。

    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學說與教育孕育而生,它們將人的慾望圈起來,讓它在合理的範圍中遨遊。

    抑制“人性慾望”禁忌的“圈”除了教育之外,還有一道,那就是“法律”。

    “法律”是對於過往經驗教訓的總結和汲取,將一些不好的事例記錄在案,給予人們提示。比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

    但是我們也能從中看出些端倪,古時“法律”的執行者,宣判者,都離不開一副面孔,“以春秋之義!”

    何為“春秋之義”?簡單來說就是“禮法”,單指儒家的“禮法”,禁忌的第四方面,呼之欲出,就是對“禮儀”的恪守和服從,比如不忠不義不孝之人下十八層地獄,好人有好報,惡人自有惡人磨等等。

    最後是禁忌的第五方面,對天地萬物的總結歸納,而這一方面就比較科學了,比如身體陰陽平衡的調節,糧倉樑上的蛇不能殺,堂屋燕不能動,古人說它們是屋堂神。

    不過後來細想,糧倉上的蛇是吃老鼠的,堂前燕是傳喜的象徵,往往是好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這個道理,也可以理解成是幫忙守護莊稼的“寵物”。

    南方地區吃河豚要送灶王爺一炷香,等香熄了,魚才可以出鍋,看起來是信神,實際上是因為河豚體內的毒素在高溫下會變弱,減少對人的傷害。

    小時候,每到端午,老人們便會把生石灰撒在桌腳、床角還有房子的牆角邊,然後在大門口撒兩個相交的圓環,再加一個向外的箭頭,驅趕出淫穢之物。

    其實這些都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端午時值仲夏,天氣開始燥熱,溼氣蒸騰,五毒盡出,撒生石灰不僅可以乾燥地表,還可以驅走蟲蟻蛇蠍。

    講到這,我們也可以給“禁忌”下一個論了,它的一部分是科學的、唯物的、禮儀的,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促進意識形態的升級;可它的另一部分卻又是宗教神話的延伸,可以渭涇分明,又可以魚目混珠。

    禁忌存在的客觀基礎

    我們可以很直白地說,鬼神論就是依附於“禁忌”而形成地,起到的作用也是“禁止”和“抑制”。今人看得明白,古人肯定也有人看得明白,比如王充的《訂鬼》。

    接著向下思考,為什麼古人似乎明白卻又不明白呢?

    這和全世界的民族早期都一樣,很容易想到的是崇拜思想,對自然的崇拜,對生命的敬畏,在那個對社會改造力低下的階段,想要風調雨順只能靠天。

    還有就是心理作用,比如中國人喜歡拜乾爹乾媽,其實除了人,在民間,豬、狗、雞、樹木、石頭、水井等都能認作乾親,連神鬼也能當乾爹,舊時杭州一帶就有拜胡幹爺(無常鬼)的習俗。所以說人心叵測啊!

    除此之外,最關鍵的是教化作用,秦時的“愚黔首”管理在當時並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於是為了更好的管理漢朝推出了第一個官方的禁忌論,並推廣到民間,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便是如此,俗稱“人在做天在看”。

    後世統治者覺得這套學說可行,於是就不斷在“天人感應”的基礎上,隱性地增加禁忌以方便管理,所以時間越推後,關於鬼神禁忌的事兒越是達到了一個高潮,明清時最盛。

    餘秋雨說:“偉大的文明就應該有點神秘,中國的文化記錄過於清晰,幸好有個三星堆!”其實,神秘的不止是三星堆,還有那些藏在歷史書旯旮角落的真相,以及流散在民間的禁忌傳說。

    那些神秘的傳說有它們存在的必要,科學不是壓榨,而是一個解釋,如果科學與禁忌能對大眾起到相同的作用,那麼我們有權利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說法,無論它們是科學的還是“迷信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還是專升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