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吖shi了㖏

    諸葛亮被低估,沒有演義,無論周瑜陸遜還是司馬懿,誇的人不少,但都比諸葛低一級,有了演義,隨便蹦出來個都比諸葛強。呵呵,那些人分析都腦子帶著屎分析的吧,

    三國演義,諸葛綜合能力好像神附身,魏吳這些,打的艱難,然而三國志呢,貌似打的很輕鬆,結果呢?商人不是為了掙錢,土匪不是為了搶劫,諸侯不是為了統一,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刷一遍諸葛證明自己比他厲害?這些靠臉分析歷史的一窩大師,你那些牛逼人的目的,到底是前者還是後者?

    三國志,操作秀完了戰果很可笑,三國演義,諸葛有神力了,所以他們戰果沒有,成理所當然了,給他們的無能找了很好的藉口,反過來腆個臉說,諸葛不是神,他沒有神力?

    50的實力,吹成80,你滅不了,行,50你也滅不了,為啥?為啥這個50的渣渣還天天招你?為啥你去招他,到門口就回家了?

    最後總結一點,諸葛亮被誇大後的實力,你們滅不了,還算有藉口,諸葛都被“還原”的這麼無能了,你家除了精彩的過程,戰果還這麼操蛋,是因為臉不夠大,把兜不了的扔掉了?

    高估的,曹操,演義之前李世民就說過曹操能力有問題,且不說他說的含金量。問個簡單的問題,曹操打的是演義神附身的劉備一夥,還是三國志真實的劉備一夥?在魏傳那些精彩的過程之後,戰果和三國演義有絲毫出入麼?劉備一夥的神buff到底是在為誰的無能粉飾?劉備諸葛屢敗,就“剩個”蜀漢?曹操屢勝“贏得”三分魏蜀吳?孫權屢勝“贏得”那一畝三分地的“繁榮昌盛”?

    “經其野民有菜色”,太平盛世,普通百姓臉色如何,那些歷史頭銜的一窩可曾見過?拿三國亂世的野民“有菜色”,說蜀國窮?“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看樣是歌頌了吧?

  • 2 # 笑看風雲在際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對我國文化的影響和人們對三國曆史的瞭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三國演義》終究是小說,小說和真實的歷史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小說為了劇情需要,肯定會對人物和事件進行過處理,讓很多人物的形象變得與真實的人物形象有一些出入,就比如某些人的能力是很強的,但是被我們低估了,而有些人並沒有什麼能力,而又被我們誇大了。對於這些人有很多,比如蔣幹、王朗、朱然等。

    1、被低估的蔣幹

    在小說中,蔣幹是一個自作聰明的形象。在赤壁之戰的前夕,曹操讓蔣幹去說服周瑜投降,但是蔣幹且被將計就計。後來蔣幹還被周瑜玩弄,蔣幹把龐統引薦給了曹操,之後再龐統的連環計之下讓曹軍的船都被火燒掉了。這樣蔣幹實在是讓人氣憤,但是真實的他並非如此,恰恰相反他是一個人才。而且在勸說周瑜沒有成功之後,蔣幹只是和曹操說周瑜是忠義之士,說不動他,僅此而已,小說上的都不符合歷史。

    2、被低估的王朗

    在小說中,王朗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與諸葛亮在戰前互懟對罵,結果懟不過諸葛亮,從戰馬上摔下來,就這樣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但是真實的情況是,王朗是一個處理政務的好手,一直為曹家服務,而且他並沒有參戰,更不可能被諸葛亮氣死。

    3、被誇大的華雄

    我們都知道華雄打破孫堅、斬殺祖茂等英雄事蹟,在三國中的名聲還算不錯,也算得上是一個英雄。但是真實的他其實在和孫堅大戰的時候,一出場就被幹翻了,一點存在感都沒有,就是打醬油的存在。

    4、被誇大的郭嘉

    國家是曹魏的手下,是一名謀士,精讀《三國演義》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國家郭嘉獻計6條,但真實的情況是郭嘉只獻計3條。

  • 3 # 我要嘗試一下

    真實三國中的人物,因著羅貫中表達人物角色的需要,在《三國演義》中一部分人物被拔高(被高估)了,一部分人物被壓低(被低估)了,甚至有的事件不是那個人做的,但為了突出那個人物,而移花接木到了他身上,這是有許多例子了說的。

    那麼三國中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被拔高的有哪些?比較突出的有諸葛亮、關羽。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是劉備的軍師,能掐會算,甚至能操縱自然,是個半人半神的角色,像革命文學家魯迅說的:“孔明之智近乎妖”。

    在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借東風,他的形象就是身著八卦衣,頭戴綸巾,手搖羽扇,氣定神閒,除了借東風,他還謀劃出空城計、草船借箭等膾炙人口的妙計。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大家都看到他還才出什麼七星燈向上天借壽,結果魏延踢翻了七星燈,他借壽不成,這才死去。死前有叮囑旁人在他死後嘴裡放七粒米,想躲過死亡也沒能成功,到底還是真的死去了。

    總之,《三國演義》裡把諸葛亮塑造的是神乎其神,不像一個真實的人。

    至於關羽大家都知道他許多家喻戶曉的事蹟都是三國演義給的,如關羽斬顏良誅文丑中歷史上文丑不是關羽殺的,還有著名的溫酒斬華雄,歷史上華雄也不是關羽斬的而是孫堅斬的。

    真實歷史上的關羽名氣小於三國演義中的名氣。正是由於三國演義的突出描繪,才使得後人對其愛戴敬奉以致後來把他當成神來崇拜了。

    那麼三國中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被貶低(低估)的都有誰呢?

    主要有周瑜、蔣幹等。

    蔣幹,歷史上是一位相貌過人的名士、辯論家,是一位謙謙君子,但在在三國演義中卻被描繪成愚不可及、賊眉鼠眼的小丑了。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是一個少年英雄,“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三國演義中則被描寫成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處處想害諸葛亮的小人。

  • 4 # 昨事今史

    高順,高順是呂布帳下一員虎將,為人清白有威嚴,不好飲酒,直屬部下七百餘人,號稱千人,鎧甲兵器都精練齊整,嚴守軍紀軍備嚴整且作戰時相當勇猛,高順每次率領著部隊攻擊敵方陣營,而又很快速的攻陷敵方陣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以高順率領之部隊有為“陷陣營”之美譽。

    高順曾經對呂布做過諫言,“凡破家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雖然呂布知道高順忠心於己,可是呂布並沒有重用高順,反而對高順變得更加疏遠,憑藉和魏續有外內之親,奪取全部高順所領導的陷陣營士兵給魏續,直到要戰爭的時候,才令魏續把陷陣營還給高順,高順也從來沒有恨意。

    後來呂布城破,高順被侯成、宋憲、魏續叛將所捉拿,呂布、陳宮、張遼都被捉拿到曹操面前,曹操問高順:汝降否(汝有何言),高順拒絕投降於曹操而一言不發,曹操怒而斬之。

    也有人總喜歡拿張遼的成就來形容高順,如果高順沒死會不會比張遼的成就更高呢?可惜歷史沒有如果,高順如此忠心哪怕呂布不成大器也盡心輔佐,所以他是不會投降的,可惜了一員虎將。

  • 5 # 碎碎念歷史

    賈詡

    其實在三國曆史上,賈詡的出場次數並不多。但僅有的幾次,卻展現出了驚人的才智。每一次都可以稱之為力挽狂瀾,在關鍵時刻面對殘局而逆襲大翻盤。

    獻計李傕、郭汜

    李傕、郭汜是董卓時期的將領,聽聞董卓被呂布所殺,準備逃命。這個時候是賈詡攔住了他們,並對他們說:聽聞長安城中正在商議著打算把涼州人斬盡殺絕,而諸位閣下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能夠幸運地成功,尊奉國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遲。

    恰恰是這個決定,讓李傕、郭汜多出場了幾集,大破當時王允率領的京師,甚至有取代董卓重新把持朝政的可能。只可惜李傕太笨,天生只能當個將軍。不過這是後話。

    獻計張繡

    跟隨張繡以後,在賈詡的說服下,張繡決定荊州牧劉表聯合。從此,二人便成為曹操的心腹之患。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繡,包圍張繡據守的穰城。過了一段時間,曹操聽聞袁紹準備襲擊許都,於是立即從穰城撤退。張繡率兵尾隨追擊,劉表也派荊州軍佔據安眾,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繡夾擊曹軍,不過曹操最後出奇兵大敗張、劉聯軍。曹軍獲勝後,迅速撤退。

    張繡本來準備親自率兵追擊,賈詡勸阻說:“不可追,追必敗。”張繡不聽,強行追擊,被曹操親自斷後擊敗。賈詡這時又對張繡說:“趕快再追,一定會獲勝。”張繡說:“不聽你的建議才落到這種地步,現在已經敗了,為何要再追?”賈詡說:“形勢已經起了變化,趕快去追準能獲利。”張繡聽從賈詡建議,收集散兵,再行追擊,竟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

    得勝後,張繡問賈詡請教是怎麼回事,賈詡解釋說:“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罷了。將軍雖然擅長用兵,但絕非曹公敵手。曹軍雖然剛撤,但曹公必然親自殿後,我們的追兵雖精,但將領比不過他們,他們計程車兵還很有士氣,所以我知道將軍你必敗。曹操之所以還未盡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後方出了事,所以擊破將軍的追兵後,一定會全力撤退,留別人斷後,他留的將領雖厲害,卻比不上將軍,所以我知道將軍用敗兵也能取勝。”張繡大為佩服。

    輔佐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佔領荊州,想乘機順江東下。不過賈詡卻勸阻,說應該安撫百姓,等待時機,可惜曹操不從,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這一次如果曹操聽從賈詡,那麼可能就不會再有三國的事情了。這也是另一個賈詡有遠見和高明的地方。

    善終

    賈詡一直輔佐曹魏到死,位列三公。對於當時曹操手下的謀臣來說,已經很少有可以善終的人了。而賈詡就是其中之一。

    我一直認為賈詡可以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但他看透了亂世的兇險,人心的險惡。他並沒有雄心大志,相比之下他想要一個更加穩定和安全的生活。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賈詡是一個佛系的人,但是他同樣需要一個安身立命之所。最終歸降曹操,也確認曹操可以給他這樣一個位置。

    所以在他自己的智慧下,安靜得度過一生。

  • 6 # 蕭楓雨

    其實有很多很多!正如前幾天有人問正史中關羽厲害嗎?有人回答厲害呀,答案是:過5關嶄6將,殺顏良文丑,溫酒斬華雄!

    看來很多人已經傻傻分不清楚了,不過無所謂,高興就好!

    言歸正傳,問題問的我想是拿三國演義當參照物對比真實的了歷史!

    答案很多,隨便說一個,

    在三國志武帝紀,記載著“布到承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短短的一句話就說明了,李進曾經有打敗過呂布。

    這裡不講前因後果,只是簡單的闡述了一點,這個事情上呂布被高估了,李進?壓根就沒在三國演義中出現過!

  • 7 # 魏帝有料

    既然問到真實,那就得依照比較權威的正史《三國志》來看。原版三國演義現在在讀。

    被神化的諸葛亮。

    歷史上好多事都不是諸葛亮乾的。如下

    草船借箭

    火燒赤壁

    三氣周瑜

    火燒新野等等。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諸葛亮神到什麼程度,他透過看天上的星星,就可以判斷人的生死。一個將星隕落。啊誰誰誰又死了。張飛,關羽,鳳雛都是這麼看出來的。這段看的我是苦笑不得。生動刻畫了一個上通天文下懂地理的形象。

    被削的周瑜。

    周瑜是個厲害到爆的人,人還長得帥。據說十七歲官拜水軍大都督。三國演義上說人家心眼小,純屬虛構。何以見得。有詩為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這些詩都是在三國演義出現之前,明朝之前的。所以真相是什麼,自然不言而喻。

    還有就是孫權,三國中著力描寫孫權厲害的文筆不多。雖說他爸和他哥都很厲害,但是就屬他被寫詩寫的最多,但是誇孫權的詩卻很多,譬如生子當如孫仲謀。親射虎,看孫郎。等等。

  • 8 # 潘不安講究史

    這種低估和高估一般來說是《三國演義》和歷史實際記載間的差別,所給人造成的感覺。雖然《三國演義》是非常優秀的歷史小說,所以即使是“七分真實,三分虛構”也是一部小說,很多人物會根據劇情的需要進行調整,有些人可能被增強,有些人可能被削弱,更有些人即被增強又被削弱,所以下面榜單中會有即被低估也被高估的人,並不奇怪。

    首先是被低估的。

    魯肅

    在三國曆史上魯肅可謂是孫權的謀主,早在建安5年,公元200年就為孫權制定了鼎足江東的計劃。

    後在劉表病故時,提出如果劉表二子與劉備齊心就安撫荊州結成同盟共抗曹操,如果劉表二子相爭,就拉攏劉備的計劃。並以弔唁劉表的名義出使荊州。

    在半路聽到劉琮已經投降曹操後,主動前往江夏會見劉備,促成了孫劉之間的聯軍。回到東吳後,又與周瑜力排眾議,力勸孫權聯劉抗曹,最後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在周瑜病危時,曾經寫信給孫權,推薦魯肅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其後魯肅代替周瑜駐守荊州,始終以大局為重,維繫孫權和劉備之間的同盟。可惜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病逝,年僅46歲。

    在後世為了突出周瑜、諸葛亮、關羽等其他人物,逐漸就被弱化為老好人的角色。

    張昭

    張昭是孫策創業期間的重臣,因為孫策對其的信任,東吳所有的事務均經過他手。在孫策病危之時,曾經託孤道:“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可以說是白帝城託孤的另一版。

    不過張昭性格剛強正直,孫權性格又與孫策不同,喜歡掌握權利,導致兩人經常政見向左,逐漸被孫權疏遠。

    到了演義作品中,張昭的形象就逐漸變成了軟弱投降派了。

    曹仁

    曹操手下曹姓第一名將,隨曹操徵袁術、陶謙、袁紹屢立戰功,赤壁之戰後守江陵,與周瑜相持一年有餘,之後棄城而走。之後在渭南大破馬超和韓遂聯軍。後又駐守樊城,在襄樊之戰中抵禦了關羽的進攻。

    曹丕繼位後,曹仁統率荊州、揚州、益州軍事,封陳侯,曹丕代漢建魏後任大將軍。可惜在濡須口慘敗給朱桓,不久死於軍中。

    而在演義中,曹仁就變成了一個平庸之間,記載較少。

    曹真

    曹操養子,統帥其精銳部隊虎豹騎,以勇猛善戰著稱,司馬懿前抵抗諸葛亮北伐的主將,被贊為“佳人”。

    可惜在演義中變成了庸才,最後還被諸葛亮一封信給氣死了。

    王朗

    曹魏時期重臣,並在校注儒家經典中非常有名氣,後世將其稱為王學。其孫女王元姬嫁給司馬昭,生晉武帝司馬炎、齊獻王司馬攸,締造了兩晉南北朝時期東海王氏和琅琊王氏的興盛。本人歷史上也是壽終正寢,諡號“成”。

    王朗一生可能都沒有見過諸葛亮,結果被羅貫中莫名其妙拉到兩軍陣前,讓諸葛亮罵一頓,最後活活氣死,也是很冤枉的。

    劉備

    劉備從中山靖王一百多個兒子的子孫,可能都有已經有數萬人了,絲毫沒有含金量的落魄宗室,逐漸獲得三分之一的天下。歷史上曹操親口說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陳登評價:“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郭嘉、賈詡、程昱等人口中的雄才,當時的梟雄。

    結果現在要不就被認為是隻會哭哭啼啼的偽君子,要不就被人認為是腹黑麵癱男。

    趙雲

    你沒有看錯!趙雲在歷史上是較早跟隨劉備的親信之一,劉備在公孫瓚時起趙雲就是主騎。後因兄長去世離開一段時間,在劉備投靠袁紹期間重新加入。

    從趙雲之後所負責的內容可以看出,一直是除了關張之外,劉備最信任的將領。如平定荊南四郡後,劉備讓趙雲擔任了僅有的四個郡中桂陽郡的太守。入蜀時,又命趙雲擔任留營司馬,負責管理軍事事物,相當於是把入蜀部隊的後方基地交給趙雲負責。後來被劉備任命為中護軍,這個職位雖然不高,但是權利非常大,不僅掌管禁軍,而且還主持武官的選拔和監督。

    另外認為趙雲官職一直比較低,且一直沒有封侯,連後來的黃忠都比不上。但是趙雲的實權卻是高於黃忠,如《三國志》記載在漢水之戰中:“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可見黃忠調兵需要經過趙雲。

    另外趙雲一直被人詬病唯一一次獨立帶兵就是大敗,但是在歷史上,趙雲在入蜀時就曾經獨立帶過兵:“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為,飛定巴西、德陽。”且在漢水之戰中,趙雲以數十騎與曹操所率領的大軍且戰且退,最後利用“空城計”在曹軍撤退時,以“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所以,現在一直把趙雲地位在保鏢的身份上,對趙雲是一種低估。

    諸葛亮

    當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大家一定說,諸葛亮還被低估啊,一定是搞錯了。

    並沒有搞錯,如果瞭解歷史上的諸葛亮,你會發現,從人類的角度來看,諸葛亮的確是被低估了。演義傳說中過於突出諸葛亮神話的地方,但是其作為一個真實人物的才智能力卻被低估。

    其作為政治家治理蜀中,即使千年後依然被當地人紀念。在經濟方面,他發展鍊鐵業、火井製鹽、蜀錦,使得蜀漢能夠以一州之地抗拒佔領了大半個中國的魏國。在軍事上總結出八陣圖,後世的名將馬隆、李靖、戚繼光等曾受到其軍事思想的啟發。此外還在水利、建築、文學、書法、繪畫、發明、音樂、醫藥上都有建樹。

    所以相對於歷史上的神棍諸葛亮,諸葛亮作為一個人類的貢獻被嚴重低估。

    說完被低估的,在說說被高估的。

    諸葛亮

    沒錯,還是諸葛亮。用魯迅的話來說,就是“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在演義中,諸葛亮完全成了一個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仙人物,什麼事情掐指一算就知道了。別人都是與人鬥,諸葛亮完全是與天鬥了。

    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等不是把別人的功績強加到他身上,就是子虛烏有的神話故事。

    反而給人不真實的感覺,所以這方面諸葛亮被神話了。

    趙雲

    又是一個上面提到被低估,這裡被列入高估的。

    趙雲被高估的地方,正是其武力。在正史中,趙雲曾是劉備的主騎,武力自然不會太低,但也沒有演義中七進七出那麼誇張。按照《三國志》中的評價:“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黃忠趙雲應給類似於灌嬰、夏侯嬰之類的武將。

    但在現在被提高到一呂二趙的地步,甚至還有把趙雲稱為武神的電視劇。

    呂布

    歷史上呂布武力的確是比較高,“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演義中著名的轅門射戟也是真的,但這些只是說明呂布的箭術的確很好,弓馬精湛。

    被評為武力第一就嚴重高估了,正史中唯一一次單挑記錄就是刺傷郭汜。“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此後,呂布的戰績就平平了,《三國志·武帝紀》中甚至還有“布到乘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東屯山陽”的記錄。

    劉禪

    真的是扶不起,沒有什麼大智若愚,都是想多了。

    總結:以上僅代表個人意見,感覺目前被高估或者低估嚴重的三華人物。其他還有很多人物或多或少的被低估或高估。但我感覺還是在正常範圍之內的,比如“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完全就是瞎吹了,但是除此之外他的確是曹操的“奇佐”。

    還有魏延,我本來寫了,又刪掉了。“子午谷奇謀”這個歷史上坑過無數人的餿主意現在被人吹上了天,但是從真實能力上來說,魏延的確也是劉備集團第一梯隊的名將。

  • 9 # 北門猿

    我來皮一下,相對於真實的三國,曹操被《三國演義》高估了。

    且看演義中是怎麼描述曹操的。在曹老闆出場時:

    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在演義的世界裡,度量單位用的是漢尺,一尺大約相當於今天的23.1釐米。七尺就是162釐米。由於古代生產力不足,營養不如現代,古代人平均身高也不如現代。一米六二算是正常水平了。

    在三國演義中,有比曹操高的,比如劉備高七尺五寸,張飛身高八尺,關羽身高九尺。也有和曹操一樣高的,比如陳武身高七尺,諸葛恪也是身高七尺。

    可見,在演義的世界觀中,曹操的身高屬於正常水準。雖然不高,但也不算矮。

    但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是怎樣的呢?《魏氏春秋》說:

    魏武王姿貌短小,神明英徹。

    也就是說,曹操是個矮個子。因此他的身高應該比常人要矮。

    所以我說,曹操被《三國演義》“高估”了,準確地說,是“估高”了。

    (此處應該有狗頭)

  • 10 # 江琯

    這個真實的三國,自然對應的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寫作的傾向態度很明顯,尊劉抑曹酸吳。所以,從這點上看,首先曹操一方的諸位基本上都被壓制性貶低。這曹操的人馬基本上都是貶低性的評估,即便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是心裡高興的不行不行的。而劉備一方,基本上都是悲情式英雄,從劉關張到諸葛孔明乃至於後期的姜維等人,暗暗含著英雄生不逢時的感嘆(說白了,我一直懷疑羅貫中看不起朱元璋,畢竟是張士誠部隊的殘兵敗將)。而吳華人馬,羅貫中有褒有貶,還算中肯。至於有哪些人被低估,從袁紹之將軍開始文丑、顏良等等吧,為了哄抬關羽身價,基本上都枉死了。還有趙雲,陳壽稱其有灌藤之才,我看未必,趙雲和公孫瓚混的時候,咋讓公孫瓚死的呢?何況他是公孫瓚的近身衛隊。所以一概而論,曹操的所有人馬全部被低估,劉備的人馬全部給高估。

  • 11 # 三觀粉碎機

    真實的三國,首先被高估的人就是諸葛亮;相對最被低估的人是周瑜。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幾近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從隆重對策、赤壁成名、接著是定鼎荊益、三分天下,最後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別說是在三國這段歷史中,就是放言整個中華謀士中,也幾近無人出其左右。

    但是熟悉真實三國演義的人應該知道,諸如草船借箭原本是孫權的謀略、空城計則歷史上根本沒有發生,是把種種勝利,甚至蜀漢能夠可三分天下的功勞至少一半以上都歸功到了諸葛亮身上,才會有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故事。

    所以以諸葛亮為首,被高估的人還有趙雲、馬超、黃忠、關羽、法正……實際上不用說也知道,被高估的多數為蜀漢的謀士和武將。當然你不要以為蜀漢就沒被低估的人,接下去會說。

    被低估的人裡面,首推的肯定是周瑜,這基本沒有任何依依。畢竟周瑜作為“江左風流”,赤壁之戰功勞最高的就是他這個統帥,只是很可惜光環沒諸葛亮這麼高,在小說裡被塑造成了嫉妒小人。

    以周瑜為首,魯肅、陸遜、甘寧、程普等,絕大多數為東吳陣營。這是因為在在《三國演義》中,東吳的存在感最底,導致了他們的人普遍被認為一般般。

    當然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還有一個嚴重被低估的人就是劉備。在小說中,劉備被塑造成一個靠主角光環,和哭哭啼啼到處收人才問鼎天下的君主。前面我們也說了,實際上最被高估的就是蜀漢的謀士和武將,而蜀漢真正能夠問鼎天下,最重要還是劉備的能力啊。

  • 12 # 父子課堂

    要說低估高估,應該是《三國演義》與三國志、資治通鑑等史實不相符的。

    第一個被低估的人就是孫權,魏漢吳三國,孫吳是存國時間最長的。辛棄疾詞雲:生子當如孫仲謀!那個經典的“草船借箭”的故事,歷史原型就是孫權,但是木船借箭,曹操孫權濡須口對峙,孫權親自駕船近曹營,曹營放箭,木船一側受箭加重將傾覆,孫權命令船調轉方向另一側受箭遂平衡,後退軍。曹操遠遠地看見舟船軍隊仍然嚴明整肅,不禁脫口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以上體現了孫權的智謀過人,蘇東坡又有詞雲:親射虎,看孫郎!這也講的是孫權,充分表現了孫權的勇猛膽略!《三國志》記載,在一次出行中,孫權的坐騎為虎所傷,他鎮定地在馬前殺死了老虎。另外要說,整個孫吳的傑出君臣,都被嚴重低估,汙名化,形象猥瑣低能,周瑜、魯肅感覺就像白痴一樣被諸葛亮玩弄;溫酒斬華雄其實是勇猛的孫堅所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吳下阿蒙呂蒙形象也不怎麼正面。

    第二個被低估的人——李典。不管是三國演義還三國系列遊戲中,李典形象都是平庸無聞。但真實的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文好學,腹有韜略。建安二十年(215年),東吳大軍圍攻合肥,張遼、樂進、李典駐守合肥,張遼打算按照教諭出城交戰。三人平常互不和睦,張遼擔心他們不同意,李典慷慨的說:"這是國家大事,要看你的計策是否好,(如果可行)我怎麼能夠因為私怨而不顧大局呢!"於是指揮部隊與張遼擊退了孫權。後來曹丕說,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張遼得到了應有的歷史評價,李典卻被嚴重低估了。

    第一個被高估的人——諸葛亮。魯迅先生說,諸葛之智近乎妖。就表明了其有很多被誇大的地方。三國演義為了突出蜀漢的正統地位,極度的美化,好多“神技”都被移花接木給了孔明。前面說了草船借箭是孫權的;空城計是曹操對呂布使用的;赤壁火攻是黃蓋最先建議的等等。

    第二個被高估的人——關羽。“關羽之義近乎偽”,先不說關公的忠義是否被誇大,單說大意失荊州這點,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夷陵大戰。整個三國的轉折點,並不是赤壁大戰,而是蜀漢的夷陵戰敗,可以說關羽的失誤,對整個戰略的影響極大。另外,和諸葛亮一樣,也有很多光輝事蹟被移花接木到了關公身上,比如“單刀赴會”主角是魯肅,“溫酒斬華雄”是孫堅等等。

  • 13 # 清晨如風似水

    但是熟悉真實三國演義的人應該知道,以諸葛亮為首,被高估的人還有趙雲、馬超、黃忠、關羽、法正……實際上不用說也知道,被高估的多數為蜀漢的謀士和武將。當然你不要以為蜀漢就沒被低估的人,接下去會說。被低估的人裡面,首推的肯定是周瑜,這基本沒有任何依依。畢竟周瑜作為“江左風流”,赤壁之戰功勞最高的就是他這個統帥,只是很可惜光環沒諸葛亮這麼高,在小說裡被塑造成了嫉妒小人。以周瑜為首,魯肅、陸遜、甘寧、程普等,絕大多數為東吳陣營。這是因為在在《三國演義》中,東吳的存在感最底,導致了他們的人普遍被認為一般般。 當然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還有一個嚴重被低估的人就是劉備。在小說中,劉備被塑造成一個靠主角光環,和哭哭啼啼到處收人才問鼎天下的君主。前面我們也說了,實際上最被高估的就是蜀漢的謀士和武將,而蜀漢真正能夠問鼎天下,最重要還是劉備的能力啊。 這個真實的三國,自然對應的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寫作的傾向態度很明顯,尊劉抑曹酸吳。所以,從這點上看,首先曹操一方的諸位基本上都被壓制性貶低。這曹操的人馬基本上都是貶低性的評估,而吳華人馬,羅貫中有褒有貶,還算中肯。 至於有哪些人被低估,從袁紹之將軍開始文丑、顏良等等吧,為了哄抬關羽身價,基本上都枉死了。還有趙雲,陳壽稱其有灌藤之才,我看未必,趙雲和公孫瓚混的時候,咋讓公孫瓚死的呢?何況他是公孫瓚的近身衛隊。所以一概而論,曹操的所有人馬全部被低估,劉備的人馬全部給高估。 王朗,王司徒。先看看王朗的出身吧。王司徒,出生在今天的臨沂,兩漢三國時期稱為琅琊。琅琊王氏,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可以大書特書的姓氏,真正的豪門望族,典型代表人物,王羲之。生在這樣的一個家族,其接受的教育和薰陶,接觸的圈子,已經不是常人所及的了。諸葛亮祖籍琅琊諸葛氏,和王司徒是老鄉。 再看經歷。王司徒先後擔任過刺史幕僚、會稽太守,歸順曹魏以後,先後擔任軍事祭酒、御史大夫、司空、司徒,換句話說,到最後,王司徒是站在曹魏政權權利金字塔頂尖的人物之一,是帝國的核心人物。這個地位,可不是隨隨便便能得到的。再看軍事能力。早期擔任會稽太守的時候,舉兵反抗過孫策的進攻,雖然失敗被俘,但也可以看出王司徒也並非草包無能之輩。後來夷陵之戰爆發,而當時東吳尚未起兵,而且經常下雨,不利於行軍,於是王司徒持反對意見。不管這個建議對不對,反正曹丕是聽從了。最後看文學造詣。王朗算是三國時候的儒學大家了,後世把他的的思想稱為“王學”。 另外,王朗的兒子叫王肅,王肅有個女兒叫王元姬,王元姬後來嫁給了路人皆知的司馬昭,生了個兒子叫司馬炎。這麼看來,王司徒也算是晉朝開國皇帝的。。外祖祖父?三國演義中的王朗看似是個跑龍套的角色,好像他的出現就是為了給諸葛亮千里送經驗,順帶凸顯蜀漢的正義性一樣,但其實,他才是《三國演義》中文武雙全的英雄。 第十五回,孫策進攻嚴白虎,王朗欲出兵相救。他可不是像孔融一樣派個人送個信什麼的,他是自己準備拍馬舞刀去救!而且在之後的戰役中,王朗與太史慈交手數合,這裡王朗的部將周昕相助,又被黃蓋攔住。這是什麼概念?如果太史慈戰王朗真的佔有優勢,還用黃蓋截住周昕嗎?最後王朗在兩面夾擊、寡不敵眾的情況下,依然能殺出血路全身而退,他的武力或許不是一流,但絕非等閒。 文就更不用說了,一代經學大家,曹魏三公之一。如果不是諸葛亮大搞“人參公雞”,從立論與論據來看,的確是王朗更勝一籌的,他被諸葛亮氣死,也並不是因為他說不過諸葛亮,而是因為諸葛亮紅口白牙開始罵人——當年江東群儒也是這樣著了諸葛亮的道。綜上,王朗武鬥太史慈,文鬥諸葛亮,《三國演義》裡這樣的人沒有第二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如何自己在家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