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鼎列治史
-
2 # 沉140769451
漢初的疆域並不侷限於中原地區,東起山東,西至甘肅,南至湖南,北至山西,西漢的中心在關中地區,而不是中原,主要是四大塊地區:關中、中原、荊州、齊魯。武帝朝的騎兵是文、景二帝時期大興馬政準備出來的。漢朝透過與胡人交換物資,引入大量胡馬,鼓勵民間廣泛養馬。漢地十八省之一的甘肅地區,是漢地政權歷代重要馴養軍馬的地區。漢以前,甘肅地區就是華人馴養良馬的地區,而不是從漢朝開始的。甘、陝地區是華夏民族傳說中的發源地,而非中原。
-
3 # 春風如沐695
中國自秦起,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騎兵存在,可是步兵和兵車仍然佔很大比例,而北方遊牧民族尤其是匈奴卻是騎兵盛行,機動性非常強勢。漢朝初期一直苦於匈奴的騎兵騷擾,百萬軍隊面對匈奴騎兵毫無優勢可言,朝廷基本上以和親為主要的維穩手段,但整個漢朝開始重視騎兵的儲備,鼓勵軍民養馬,給予賦稅的優惠,幾代人的努力換來了馬匹的大量存欄,世族軍民均已騎射為榮,僅長安就有20多萬的馬匹,到漢武帝時期已經有了40多萬的儲備。漢武帝著手建立強大的騎兵,從軍刀,戰甲,鞍座都是積極的改進,處於當時的最先進武裝,為了優良馬種(汗血寶馬)大宛馬不惜大軍征伐西域;形成了當時最強大的的騎兵裝備;從李廣利,李廣,衛青,直到霍去病都是以騎兵為主力的漢軍軍團,在面對匈奴騎兵只有弓箭為裝備的作戰中,漢軍取得了絕對的優勢,千里賓士,長途突襲,殺的匈奴大敗潰逃,“漠北無王庭”是戰事的結局,大漢楊威天下,震懾西域……
漢朝的騎兵延續到曹魏時仍然是西域的無敵存在,強漢由此而來。
當然,由於漢武帝的“窮兵黷武”政策,國家和百姓承受了嚴重的負擔,到武帝后期,全國“戶口減半”,甚至導致了漢朝的逐漸衰敗,這是後話……
-
4 # 玉之溪
漢朝,是繼承了秦帝國而出的。當年項羽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擊敗了章邯的刑徒軍和王離的長城軍,建立了西楚政權。他接著前後又封分了11個諸侯王,劉邦被分封為漢王,在今關中一代,這些諸侯王有軍隊有實力,後來又開始了和項羽的鬥爭,最終擊敗項羽,建立了漢朝。
漢朝的騎兵是由自己的國家養殖發展出來的,漢朝是繼承秦朝的疆域的,關中、漁陽、北平等周朝邊之地都是可以養馬的地方,漢朝並沒有丟失。漢朝初期馬匹稀少甚至至缺失,是由於連續數年戰爭損耗掉的,並不是沒有馬匹的飼養之地,而缺馬匹。
秦末的農民起義以及後來的楚漢戰爭,使得民生凋敝,漢高祖劉邦作為,都找不出顏色相同的馬來來拉車,丞相蕭何出門都是做牛拉的車,可想而知漢朝的馬匹是多麼的難找,因為戰爭,馬都打沒了。
秦朝當時由蒙括,率領30萬秦軍開拓出來的河套地區也被匈奴稱著秦末農民起義及楚漢爭霸的時間蠶食佔領,那是宜耕宜牧的寶地。
此後匈奴以此為基地不斷攻擊決掠奪漢朝疆域,漢高祖劉邦接著平叛韓王信的機會開始了驅逐匈奴的大進軍,率領32萬步兵,進行匈奴,結果在白登山被匈奴40萬騎兵,圍困在山上,情況危急,最後透過外交及賄賂手段,漢高祖劉邦終於脫落困,此生再無對匈奴的征戰念頭,他知道漢朝沒有騎兵打不過匈奴。再後來就採用道家的無為而治開始了於民休息的政策。還有就是制定政策,開始養馬運動,還鼓勵民間也養馬。
在此後的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等都遵從漢高祖劉邦的國策,與民休息政策,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繁榮的的社會史稱——文景之治,國力空前強大。國庫充盈,馬的存欄量也達到了建立強大騎兵軍團的規模。
到了漢武帝時代,依靠70年來蓄積的錢糧馬匹和人口,最終重創匈奴,導致最後匈奴解體,不復存在了。
-
5 # 華豎
在漢以前,中國版圖大體侷限於中原地區,西至隴山,東至渤海,南及楚越,北到燕山。但經過秦漢以後,中國的版圖得到極大的擴充,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鼎盛時期面積達609萬平方公里。而這其中,漢朝尚武的風氣功不可沒,而在此間騎兵的建設更是甚為關鍵,至關重要。後世以至於有漢唐之所能張而皆唯畜牧之盛的說法。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耕為主的農業社會,對於馬匹的飼養與馴化相較於遊牧民族來說是落後的。中原地區屢受外族侵擾,除了外族的彪悍以外,速度快,衝擊力強的騎兵才是其最突出的因素,所以在幾千年的對抗中,農耕文明在戰爭中始終處於弱勢,頻頻被遊牧文明打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交戰雙方主要的作戰武器是戰車,如果是千乘之國那就很了不起了。在戰爭中,交戰雙方將戰車一字排開,然後衝殺,每一戰車為一個單位,有車左、車右等配置,戰車後面再配上25人的步兵,這種方式的戰爭衝擊力很強,但也有一個不夠靈活的弱點。這種武器在與外敵的交戰中,面對敵人正面衝鋒,側面突襲,往往便顯出其弱點來。到了春秋後期,趙武靈王學習穿胡服,練騎射,使中原的戰爭模式一變,在後來面對外族入侵時,表現出了較強的適應性,但騎兵仍為步兵的配合兵種。
而到了漢朝之時,經過前期長時間的征戰,馬匹成為極為精貴的資源,皇帝想要找四匹一樣毛色的馬都很困難,由於缺少馬匹有的大臣上朝只好乘牛車,可見數量之少。為了恢復馬的數量,漢朝設立了專門的官員負責馬政,在各地設立專門的馬場,並同時禁止宰殺牛馬,如此以來,漢朝的馬匹漸漸有了數量的基礎規模。
面對匈奴善騎,速度快的特點,漢朝也不斷改進戰術方法,在有了充足的馬匹以後,開始按照匈奴的一些戰術去訓練,衛青、霍去病等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績,就是採用了長途奔襲,迂迴包抄等戰術,從而將匈奴趕往了大漠深處,取得了封狼居胥的偉大功績。當然,騎兵從戰術上來說,還有重灌騎兵和輕騎兵,重灌主要用於兩軍對壘,衝鋒廝殺,而輕騎兵則用於襲擾與包抄。漢民族掌握有先進的冶煉技術,對於裝甲的使用與配備也比匈奴要齊全和先進,在武器上也有硬度和強度的優勢,這就使得漢朝的騎兵能夠在與外族的對陣中不落於人。
這種裝備上的先進,以及戰術運用上的得當,使得大漢一朝能夠不斷地開疆擴土,為中國奠定了重要的疆域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融,使得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原文明不斷向外發展,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文明。
-
6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末天下大亂,中原戰亂不休,導致河套地區為匈奴所據,南越、閩越、黔中等地相繼獨立,至漢初國土僅剩214萬平方公里 。可以說,在漢朝初年,其版圖和領土面積確實很小。那麼在漢武帝時期的騎兵部隊是不是一夜之間發展起來的呢?首先 漢武帝時期的騎兵不是一天發展的起來的,而是經過漢初幾代帝王重視努力的成果得來的。
我們知道,要發展騎兵,最主要的是要馬匹,沒有大量的戰馬,組建騎兵是不可能的。從漢朝開國之初,劉邦出征匈奴和韓王信,被圍在白馬,後透過賄賂匈奴單于,才得以回長安。漢初的主要兵種以戰車為主,而匈奴以輕騎為主,在平原地帶,騎兵的優勢更為明顯,自此,漢朝的前幾代皇帝,知道自身與匈奴的差距,都在努力的養馬,培養自己的騎兵部隊。
在漢高祖時,丞相蕭何作漢律九章,創加廄律,制定了有關養馬的法律。呂后時,又明令禁止母馬外流,以防止軍資遺敵。漢文帝即位後,晁錯建議"令民有車騎馬者,復卒三人",鼓勵民間養馬。漢文帝接受他的建議,下令用免役的辦法促使民間養馬,史稱"馬復令",民間養馬之風再興。漢景帝時,衛綰建議,"禁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史稱"馬弩關"。漢景帝又在秦邊郡牧馬苑的基礎上,"益造苑馬以廣用",擴大邊境遊牧地區軍馬牧場的規模。國家的軍馬養殖因此有了長足的進步。所以說在漢武帝之前,養馬業的重視,為後來組建騎兵部隊提供了重要的來源——戰馬。
漢朝政府的養馬政策和制度,使馬匹的數量和質量得到保證。漢武帝時期能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有賴於官馬制度的確立,漢朝為了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了飼馬的制度。
漢朝政府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僕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在諸侯國則設"僕"官,下領"廄長"及"廄丞",負責馬政。中央到地方主持馬政的機構和官吏,平時與傳驛系統相結合,戰時則向軍隊提供戰馬。到漢武帝時可供使用的戰馬有四十餘萬匹。漢武帝時期,從西域和大宛國購來許多優良的馬種,如汗血寶馬、大宛良駒,用來組建強悍的大漢鐵騎。
綜上漢武帝能組建一支強大的大漢鐵騎,一方面原因來自前幾代帝王對養馬重視和努力,二是漢朝政府養馬制度的確立,全國養馬之風興起,保證了戰馬的需求。有優良的戰馬、有衛青和霍去病等名將、加上漢武帝組建騎兵對抗匈奴的決心,就這樣令匈奴聞風喪膽的大漢鐵騎由此誕生。 -
7 # 閒論古今
西漢武帝時期的騎兵由來與發展,是經過從漢初高祖劉邦開始,70餘年的積攢而成的。
其由來,主要取決於騎手與戰馬:
騎手資源的獲取(一)堪比皇帝親軍的優質騎手資源漢武帝時期的騎手,主要取自國家西北邊陲的“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因此,漢朝的中央騎兵也被稱作“六郡騎士”,李廣、趙充國、馮奉世等西漢名將皆是出身西北六郡。而西北六郡除是騎手的來源外,其“良家子”同樣也是漢朝羽林、期門這兩支全國最重要的中央軍的主要來源。
西北邊陲的六郡之所以能有如此優異的戰士兵員,得益於其臨近漢帝國的首都長安,六郡在漢時相當富足,百姓有餘財去習武熬煉筋骨。同時其又鄰近邊陲,以漸慕華風的胡人和漢族百姓混居,漢族百姓身上有著胡族尚武的風氣,定居帝國境內的胡人也相當程度上接受了漢帝國的統治。因此,這些百姓在得到帝國減免賦役的優待後,便成為帝國最精銳的騎手資源和衛士部曲。
(二)優質騎手不足時候的預備役騎手據《漢書·匈奴傳》記載,武帝時期反擊匈奴,歷次作戰共計動用騎兵120萬人次,在多次戰役中,出動的騎兵都在10萬以上。西北六郡畢竟人力資源有限,難以應對漢武帝時期大規模的征戰。為此,漢帝國對將境內“材官”軍,進行一定程度的馬術培養,使其能夠“上馬即為騎士”,即行軍時騎馬、作戰時下馬,變成步兵進行參戰。
戰馬資源的獲取(一)建設國家級養馬場漢帝國在漢初即開始動用國家資源力量,透過有效的管理制度,建設有著較為先進養馬技術的國家級養馬場。《史記》、《漢書》中的“苑馬”、“群牧所”,皆是漢帝國在各處建立的國家大型養馬場。它主要設定在長安附近及西北與河套地區,由國家專門劃出指定區域,投入專門經費,培育馬種,飼養、訓練馬匹,最後將馬調配給軍隊使用。國家對這些大型養馬場設定有專職機構來負責管理,其管理者通常由帝國的高階官員來充任。
(二)設定屬國,招徠戰士和戰馬名臣賈誼曾上書漢文帝,請求在帝國從東北的遼東至西北的隴西設定屬國,以透過歸降的匈奴等民族來制衡北部草原的匈奴帝國,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但當時由於匈奴強盛而漢帝國弱勢,故而計劃未能得到有效實施。經過帝國近20年的飛速發展,到漢文帝末期、漢武帝繼位初期,這一建議被正式得到落實。漢帝國收降了義渠等遊牧民族,這些遊牧民族的內附,使得帝國得到了眾多的牲畜和馬匹資源,這匹戰馬成為武帝時期得以大規模組建騎兵部隊的基礎。
(三)大力鼓勵民間養馬漢武帝時期對於民間養馬,給予極大地鼓勵政策。朝廷頒發“馬復令”,民間百姓養有戰馬一匹,即可以免除三人的徭役負擔。故而在和平時期,戰馬的養護成本被分攤到民間,使得帝國財政不至於因養馬而破產。而在戰爭之時,帝國從草原買馬的途徑被徹底堵絕後,能夠透過徵調或購買的方式,從帝國境內得到戰馬資源。
由此,漢武帝時期得以組建大批騎兵軍團來作戰,但經過累年的征伐,國家牧場和民間馬匹被消耗一空。所以在漢武帝統治後期,不得不又動用純步兵軍陣或騎、步混合編組軍隊,從而導致李陵、李廣利的兩次失敗。
-
8 # 蘇沉船
西漢的騎兵部隊是由歷代漢帝逐步建設,隨著國力增長擴大規模,不僅只是漢武帝自己發展得來。
漢初,劉邦為了對抗項羽的騎兵,徵召擅長騎兵戰術的秦人組成騎兵部隊,得到一支大約五千的精銳騎兵,由親信灌嬰統領。當時的漢騎兵可都是低階軍官郎中騎,比一般步兵地位都要高。
漢騎兵第一次作戰就在區域性作戰擊敗項羽的騎兵部隊,後來劉邦把這支部隊轉入韓信麾下去進攻齊國,韓信就仰仗灌嬰擊敗了項羽的大將龍且,並派遣灌嬰突襲項羽後方,並在垓下之戰後追擊項羽,在烏江把項羽逼向絕路。《史記》記載把項羽分屍的五人全都是漢騎兵軍官,可見都是漢軍中的精銳份子。
其實建設騎兵部隊不是有沒有地方養馬的問題,漢朝有的是地方可以養馬,連項羽都能建設三萬騎兵,可見只要有心建設,不愁騎兵建不起來。漢初缺少大規模騎兵是因為全國長期戰亂使經濟嚴重受損,連百姓都不夠飯吃,國家怎麼會有餘力大規模發展馬政?
但要說的是漢騎兵在劉邦時代就已經紮下根據,擁有了訓練、戰術的基礎,並如同血統一般繼承下來。很多人都知道劉邦跟匈奴、韓王信交戰,在白馬之圍吃了大虧,就以為漢軍戰鬥力不行。
實則在其中數次正面作戰中,漢騎兵就發揮強悍戰鬥力,直接把韓王信的匈奴騎兵擊潰。
《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以車騎將軍從擊反韓王信於代,至馬邑,受詔別降樓煩以北六縣,斬代左相,破胡騎於武泉北。復從擊韓信胡騎晉陽下,所將卒斬胡白題將一人。受詔並將燕﹑趙﹑齊﹑梁﹑楚車騎,擊破胡騎於硰石。至平城,為胡所圍,從還軍東垣。劉邦是因為韓王信放匈奴入雁門,失去戰略主動後被圍,但是正面打硬仗反而是漢騎兵更兇猛。且從記載中灌嬰的車騎兵還集結了燕、趙、齊、梁、楚的部隊,可謂集四方精銳組成,擁有一定擴編,估計規模有二到三萬左右。
所以,認為漢初沒有足夠騎兵觀點不全對,漢武帝時期是不僅有騎兵,還能對漠北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漢武帝初期對漠北用兵規模也不多,通常是一萬多,經過數次試探才發動大規模作戰。漢初即便擁有足夠數量騎兵,財政也不支援對漠北用兵,主要還是錢不夠。
劉邦去逝後,經過呂雉、劉恆二代經濟政策,提升了國力,才開始擴大馬匹養殖,負責管理輿馬和馬政的職位是太僕,最初由劉邦最信任的夏侯嬰擔任這一職位,另有一個很著名的養馬者叫孫悟空,有人稱孫悟空叫孫太僕。西漢有錢以後,逐步秦國以前養馬的地區:武威、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七郡設牧師官,養馬規模逐步擴大到三十萬匹,還兼顧發展大量牛羊。
並且因為匈奴自漢初以來就在長城以內活動,經常跟漢軍有磨擦,尤其是漢文帝就曾經讓灌嬰率領步騎十萬去跟匈奴決戰,只可惜匈奴不肯迎戰,搶了邊境就逃走。但漢軍開始學習匈奴騎兵的戰法,豐富了騎兵戰術。西漢時期還沒發明馬鐙,對騎兵訓練的強度非常高,與其說馬不好養不如說兵不好練。
漢軍可以說是相容秦、趙、燕、匈奴騎兵特長而成的一種大一統精銳部隊。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飛將軍”李廣,他就是秦名將李信的後人,騎兵戰法都是世代傳承,名副其實的秦漢騎兵,儘管李廣不像衛青那樣是萬乘將才,但是李廣率軍的騎兵跟匈奴騎兵相比,甚至是一比十的戰鬥力。
漢武帝的騎兵規模又大,戰鬥力都足夠強,基礎全是劉邦、呂雉、劉恆、劉啟歷代執政者給他打下來。
戰術戰法已有體系,馬匹養殖也有一定規模,漢武帝執政時期開始加固中央集權,有效運用全國力量去發展軍事,於是乎騎兵規模就越來越大。並且改革軍事制度,進一步提升中央禁軍的戰鬥,建設屯騎、越騎、胡騎等營,專門徵集全國善戰的騎士入伍。
並且設立建章騎營,培養軍事人才,衛青、李陵、上官桀就是從這個系統培養出來的人物,後來這個建章騎更名後世著名的羽林騎。另外,還有培養步兵軍官的期門郎,後來更為後世著名的虎賁郎。霍光、蘇武、張安世都是郎官出身,有可能也來自羽林或虎賁。
總結起來,劉邦草創騎兵,漢將在歷年戰役中獲取經驗,呂雉、劉恆、劉啟投資發展、加大養馬規模。劉徹加固中央集權,收納全國財富,改革軍事制度,培養善用騎兵的軍事人才,才最終把漢騎兵的實力推向新的巔峰。建國以來六七十年發展,是真的不容易,沒有百年大計可做不到。恰好新中國至今也走了七十年,能發展到現在這樣的地步,真虧有歷代前人鋪路,營造了許多方便條件。
-
9 # 達文有話說
漢武帝的騎兵是怎麼發展而來的?答案很簡單:錢堆出來的。
翻開中國古代的歷史,中原農耕帝國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恩怨情仇,一直是一大永恆的主題,也是對中原帝國的一大考驗。處理不好與遊牧民族這層關係的帝國,輕則帶來嚴重的財政赤字,重則直接遭其侵略導致滅亡。
歷史背景白登山之後,漢朝從高祖、惠帝、呂后、文帝、景帝一直到武帝初期,對匈奴主要採取和親政策。在韜光養晦幾十年後,漢武帝認為大漢的國力相比於匈奴,終於不再甘居下風,漢朝與匈奴之間的關係迎來了巨大的轉變。
於是,漢武帝對匈奴開始“磨刀霍霍”,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部署了著名的“馬邑之謀”計劃。
根據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的記載,漢朝邊境小城馬邑為誘餌,引誘匈奴單于南下。漢武帝出動了30萬大軍,集結於馬邑附近試圖伏擊匈奴,另有一支偏師迂迴草原,準備切斷匈奴的退路。不料單于率10萬大軍南下時,看到沿途牲畜遍野竟然無人照料,不禁起了疑心。此時匈奴攻下了一處邊防小亭,抓獲一個地方尉吏,從他口中知道了漢朝的伏擊計劃,於是急忙北退。馬邑之謀就這樣落空了。從此匈奴與漢朝徹底翻臉,頻頻入塞侵襲漢朝。
馬邑之謀中,雖然漢朝與匈奴都沒有什麼實際的損失,卻釀成了巨大的外交事件,一舉改變了亞洲東部兩大強國間幾十年來相對和平的態勢。匈奴斷絕了和親,並開始頻頻入塞劫掠,以示對馬邑之謀的報復。而漢朝既然已經踏上了選擇戰爭的道路,漢武帝決意繼續走下去。
此後,漢朝與匈奴的戰爭,持續了幾十年的時間,將整個中原王朝和草原力量都捲入了進去。因要想打匈奴,就得發展騎兵。
打匈奴為何必須要發展騎兵?匈奴人都是騎兵作戰,馬匹的速度、衝擊力、負重和耐力都是人類的數倍,馬匹還擁有一定的智力,可以在奔跑中自動尋找合適的路徑。在萬不得已的時候,還可以作為人類的食物。更妙的是,馬匹吃草就可以維生,在北方的草原上,相當於擁有了取之不竭的能量來源。
所以在北方,馬匹就是一臺不需要加油的戰車,還能成倍提高戰士的速度和力量,簡直就相是冷兵器時代的神級武器。
因此,面對農耕民族,遊牧民族的騎兵擁有絕對的優勢。有兩個原因:
北方草原到處是牧草,是馬兒的天堂,所以,馬匹數量和質量都很高。遊牧民族的人又都從小都生活在馬匹上,騎射技術是農耕民族比不了的。
遊牧民族不需要種地生活,他們不用被束縛在土地上,可以輕易地舉家遷移。在對農耕民族的戰鬥中,遊牧民族可以把全族的戰鬥力集中在一點上,任意襲擊農耕民族的薄弱環節。在得手或者失利的時候,可以隨時撤退,不留戀一城一地的得失。在敵人窮追不捨的情況下,遊牧民族可以深入北方腹地,在廣闊的原野上和追擊者玩起捉迷藏,等到追擊者人疲馬乏、糧草絕盡的時候再殺一個回馬槍,佔盡地利的便宜。
農耕文明主要是步兵作戰,面對這樣有戰馬武力加持,又來無影去無蹤的敵人,要想取勝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砸錢。漢武帝就是砸錢,花了七八年時間養了四十五萬匹馬,建立了一支龐大的騎兵部隊。你有啥我就用錢砸啥,你的騎兵軍團厲害,我就用錢砸出一支比你數量更多的騎兵團。
就這樣,衛青、霍去病對匈奴先後取得了幾次輝煌的戰果,大漢也因此成功地拿下了河套、河西走廊等地區。可是,對於中原農耕帝國來說,養騎兵太費錢了,漢朝也因此耗盡了“文景之治”留下的財富。
漢武帝發展騎兵的成本一匹戰馬的體重一般都超過一噸,所以每天需要攝取的能量是巨大的。而且動物吃進肚子裡的食物中,會有90%的卡路里會被浪費掉,而草中的能量又十分有限,所以一匹馬每天要吃很多的草才能維持新陳代謝所需的能量平衡。
因此,遊牧民族不得不經常四處遷徙,因為一片草場的草很快會被吃光,根本養不活他們那麼多的牲畜。在長城以北,馬兒吃著幾乎無盡的天然草料,養馬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馬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就是相當於一輛腳踏車。
漢武帝要想養馬就需要有廣闊的草場,而對於古代農耕帝國來說,要養活龐大的人口,土地本來就不夠用,怎麼可能將大量土地變為草場,去養馬呢?漢武帝要發展騎兵,就必須另闢蹊徑,將草料換成精飼料。
在食草的牲畜中,馬是最挑食的。什麼麥子杆、高粱杆,牛會很開心地吃,馬兒卻一口都不吃。馬喜歡吃的是豆類這種人吃的食物,這就相當於人口奪食。一匹馬一頓頂幾個人的飯量,這些豆子的種植又要消耗人力,戰馬每天還要參加大量的訓練,消耗能量更多也意味著吃得更多。裡外相加,用精飼料養一匹戰馬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長城以南養馬不光飼料消耗大,那些平時養在馬廄裡的馬兒,要想鍛鍊奔跑,還需要開闢專門的跑馬場,需要專人訓練。所以說,騎得起馬的,那都得是“開寶馬”的土豪。饒是這樣,漢武帝還是傾天下之財,養了四十五萬匹戰馬。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掛帥奇襲祁連山,殺死和俘虜了匈奴士兵共計三萬多人,擒獲了匈奴的單桓王和酋塗王等五個大王,以及他們的王母、王妻、王子共計五十九人,擒獲匈奴的相國、將軍、都尉六十三人。襲擊祁連山這一天,成了匈奴國的“哀悼日”。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匈奴發出了這樣的悲歌:“亡我祁連山,使我牲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軍拿下河西走廊後,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劉徹"夢駿馬生渥窪水中",大臣作天馬歌獻上。即刻下昭在中央王朝設苑馬寺負責馬政,在大馬營草原設定牧師苑。大馬營草原因位在河西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中部,且這裡有天然大草場和豐盛的水源,歷朝王師大軍從這裡不斷得到軍馬補充,這就是山丹軍馬場。有了山丹軍馬場(今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帝國的財政壓力才逐漸地得以緩解。
結語要知道,漢武帝養戰馬發展騎兵是為了徵匈奴。匈奴是大漢帝國在北方的國防安全隱患不假,漢武帝打他沒問題,把匈奴趕走固然是好事,但是你也得算計下收益和成本。
漢武帝跟匈奴人打的那場最大的勝仗,漢軍出動了約十四萬匹戰馬,損失了約十一萬匹。一場大勝仗都損失成這樣,那一般的戰爭還怎麼打?打完仗,人家遊牧民族回去隨便找一個牧場,養幾年,馬匹又都出來了。你漢軍回到長城內,還得花費巨資重新養馬。
更嚴重的是,深入草原作戰,後勤補給的成本更是高的嚇人。一般騎兵作戰,後面是步兵負責補給。漢武帝的幾萬騎兵遠征,要配備幾十萬的步兵補給軍團。為啥要這麼多人,因為人少了根本守不住這麼多糧草,一旦補給被切斷,前面衝鋒的騎兵也就玩完了。
問題是,這幾十萬人也要吃飯啊。所以,漢武帝是靠多支出了幾十萬人的人力與口糧來解決補給問題。古代運輸成本極高,按照司馬遷的記錄,漢朝給西南邊境運送糧食,運輸成本高達六十多倍。秦朝時從山東地區運糧到內蒙古,運輸成本高達一百九十多倍。而漢武帝北征,距離更遠、路途更艱苦,運輸成本還會更高。哪怕就按六十倍計算,這也意味著漢武帝一下子就要往大漠裡扔進去最少幾千萬人份的糧食。這個數字太恐怖了,當時全國的總人口也不過幾千萬人。
漢武帝如果能計算清這成本,在拿下河套地區以及打通河西走廊後,就應該轉攻為守了。因為這時候匈奴人已經對長安構不成威脅了。
但是,漢武帝勵志要徹底消滅匈奴以絕後患,多次組織遠征軍深入大漠。可實事是,即使你大勝了又能怎麼樣?沒幾年匈奴人又能捲土重來。
北方太大,遊牧民族善於遷徙,只要暫時避開漢軍的刀鋒,等到漢軍退兵後再找一塊肥美的草原,就可以恢復生機。因為,你漢軍不可能長期在草原駐軍。因為草原地區由於降水少的原因不能耕種,漢軍駐軍後只能像匈奴人一樣遊牧化,手握重兵居無定所,時間一長,漢軍豈不胡化?
所以,漢武帝即使撒再多的錢,也無法徹底消滅匈奴。一個合格的國君,他的職責是要為國家爭取最大的利益,去選擇淨收益最大的那一種國策。
漢武帝先是將“文景之治”留下了老本折騰沒了,然後又施行貨幣壟斷、鹽鐵專營、酒榷、算緡告緡以及賣爵等財政政策大肆斂財,為的就是彌補戰爭造成的財政虧空。這樣,破壞了帝國的經濟結構,也讓大漢帝國開始走向衰落。
回覆列表
西漢從建國之初,馬匹就一直不少,這一點從一些大規模騎兵作戰的記錄中也能看出點端倪。
比如劉邦時期最早的郎中騎兵,以及平定陳豨叛亂時由車騎將軍靳歙率領的“梁、趙、齊、燕、楚”五國車騎部隊等等。
事實上早在漢文帝初年,漢軍就成立了超大規模的騎兵部隊:
是歲,匈奴大入北地,上令丞相嬰將騎八萬五千擊匈奴。《漢書·灌嬰傳》
如上所記載的丞相灌嬰所統領的八萬五千騎,這種規模的騎兵部隊在之前都是非常少見的。
就像很多人拿公卿大臣坐牛車上朝來說漢朝缺馬一般,這的確可以證明漢朝缺馬,但同時也說明了當時漢庭對於馬匹的嚴格管理,基本是優先軍用的。
而西漢時期真正全方位施行馬政之時,則是從漢景帝開始,按《漢書·食貨志》中的記載:
景帝始造苑馬以廣用。
如上記載,漢帝國從景帝開始就在有組織有計劃的興建馬場了。
再按《漢官儀》中的記載:
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置北邊、西邊,分養馬三十萬頭。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分別在北境和西境建立起了三十六所大型馬場,而後這些馬場的馬匹數量又長期保持在了三十萬匹左右。
不過話又說回來,建設這些馬場本身也是一個大工程,正如《漢儀注》中的說明:
太僕牧師諸菀三十六所,分佈北邊、西邊,以郎為菀監宦官,奴婢三萬人,養馬三十萬匹。
其中除了一些官員外,僅僅是養馬的人員“奴婢”就達三萬人,這還不算後勤人員。可想而知為了建設並維持這些馬場,漢帝國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會有多大。
當然了,也正因為之前巨大的人員資金耗費,才一舉締造了後來漢武時期的馬匹全盛階段。
如《通典》中的描述:
(武帝時)廄馬有四十萬匹。時,匈奴寇邊,起衛青、霍去病發十萬騎,並負私從馬凡十四萬匹,窮追大破匈奴。漢馬死者十餘萬匹,匈奴雖病遠去,而漢亦馬少,無以復往。於是漢久不北擊匈奴。數歲滅兩越,是時天子巡邊,親至朔方,勤兵十八萬騎,以見武節。
到漢武之時,馬匹數量基本是達到了巔峰時期,足足四十萬匹。
而這還只是漢帝國官方馬場中的馬匹數量,事實上民間豢養的馬匹數量要遠遠超過這個數字的。後期漢武帝在官方馬匹不夠的情況下,也是透過購買民間馬匹來彌補軍用。所以漢武時期整個漢帝國真正擁有的馬匹數量,從理論上講是要超過匈奴的。
不過這也只是理論上,畢竟匈奴也不弱,就像冒頓單于曾經在送往漢文帝的書信中炫耀的:
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匈奴列傳》
匈奴的戰爭潛力也是非常大的,畢竟這種草原民族空前的大一統,後世都是非常少見的,所以對於匈奴的實力也不應低估。
雖然很多人總是強調匈奴人數不過漢之一郡,但真要論起漢匈雙方的綜合國力,恐怕也並不是相差很大,甚至是非常接近的。
畢竟即使是遭遇到漢武帝時期那般的打擊,一百多年後的匈奴卻還是能夠以草原霸主的身份繼續和漢帝國爭奪西域諸國的宗主權,如此也證明了匈奴人的戰爭恢復能力是有多強。
總的來說,漢匈騎兵的質量在漢武前,還是以匈奴更加強橫;而在漢武后,漢匈就基本是達成了一個平衡,互相都有勝負,互相也都奈何不了對方。
就我個人覺得,漢武以後的雙方騎兵作戰,漢軍騎兵更適合叢集進攻(萬人以上的騎兵大作戰),而匈奴騎兵則更適合小規模滲透。所以匈奴在之後也是儘量避免大規模叢集作戰,畢竟一個衛青和一個霍去病確實是把他們打疼了。當然也不只是衛霍,其他將領也能做到這一點,只是沒有衛霍這麼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