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華山劍客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乃夏朝遺民,商周時期被華夏族稱為獯鬻、獫狁,春秋時代稱戎狄,戰國時始稱匈奴。匈奴人以遊牧為業,逐水草而居,其男子亦民亦兵,精於馬術,驍勇善戰。

    公元前三世紀末,匈奴成為一個統一、強大的民族,經常南下中原搶掠。當時的秦、趙、燕三國苦於與匈奴為鄰,紛紛修建長城防禦。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派大將蒙恬率軍30萬出擊匈奴。秦末戰亂之際,冒頓殺父自立為單于,統一諸部,對中原造成嚴重威脅。

    公元前201年,鎮守北部邊境的韓王信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曾率軍親征,結果反被冒頓圍困,透過賄賂冒頓的老婆才得以突圍出去。之後漢王朝開始了與匈奴的和親政策。直到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等人率軍多次深入漠北打擊匈奴,又派張騫出使西域在政治上瓦解匈奴。

    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南下臣服於漢。北匈奴則被東漢與南匈奴聯軍擊敗,部分西迀至東歐,與當地土著結合形成匈牙利民族。南北朝期間,沒有西遷的北匈奴趁中原大亂,一度入主中原建立政權。之後,匈奴逐漸融於鮮卑、柔然和漢族之中。

    (圖片源於網路)

  • 2 # 三山明月

    要說起匈奴的淵源那可就真的太遠了早在軒轅黃帝的時候就存在了,《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北逐葷粥(xunyu)這個葷粥實際上就是匈奴的別稱也可以看做是匈奴的前身。《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的後代子孫,叫做淳維(chun wei)。那麼夏后氏又是什麼來歷呢?夏后氏,就是咱們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君主的氏稱,夏朝王族以國為氏,為夏后氏,簡稱夏。淳維,他是夏朝最後一個君王夏桀的兒子。夏朝滅亡,淳維攜帶一眾家眷,向北逃入荒漠之中,就是今天內蒙古的河套地區以及大青山一帶(一說是逃亡西伯利亞苦寒之地)。其繁衍生育的後世子孫,與當地原有的葷粥族群雜居通婚,於是就形成了新的種族,匈奴人。所以也可以說匈奴是夏朝的遺族,這個淳維就是匈奴的先祖。

    他們以遊牧為生,逐水草而居。由於匈奴整日以放牧為主不事生產到了冬天沒有牧草不能放牧,那就去搶劫吧。所以匈奴人便與中原爭奪生存權。對中原的國家安全形成了巨大的威脅。中原政權免費給匈奴起了很多名稱:商朝的時候叫鬼方,西周時叫獫狁(xianyun),戎狄。到了戰國時期他們才被稱為匈奴。秦漢時期又被稱為胡。然後匈奴東邊的鄰居烏桓和鮮卑就叫東胡。從此以後胡人就成了漢人對各個遊牧民族的統稱。

    由於胡人全民皆兵又善騎射,全是騎兵屬於機動部隊在戰國時期就相當於現在坦克了。他們行動迅速來去無蹤正如他匆匆地來,又快快地走不帶走一片雲彩只帶走搶來的財物而楊起一片塵土,中原軍隊沒有騎兵追又追不上,防也防不住,匈奴總是打一場就走搶一把就跑。盡在邊境噁心秦趙燕三國。於是,秦趙燕三國的君主想了一個辦法,在各國的邊境線上修築城牆以抵禦匈奴進犯。長城一詞就是這麼來的。

  • 3 # 無恙志

    匈奴人為什麼叫匈奴?難道真的很兇?

    哈哈,確實很兇或者說彪悍。

    匈奴人是夏朝遺民。《史記·匈奴列傳》中有過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但是很多學者對匈奴的起源意見不一致,因此到現在也不敢完全確定匈奴的族屬和語系。秦漢之前,中原人對北方的遊牧民族和西域的城邦國家都成為胡族,到了秦漢以後“胡”就主要是指匈奴。

    其中著名歷史學家方壯猷認為“匈奴”和“胡”都是突厥語、蒙古語中“人”一詞的音譯。

    而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的研究員何星亮則認為匈奴人崇拜太陽,認為太陽是天之驕子。因此認為“匈奴”和“胡”來自古突厥語、撒拉語的 “太陽”一詞。

    匈奴人的生活環境決定了他們擅長騎射,不善種植,於是屢犯邊境,搶奪糧食和城池,野蠻行徑令人髮指,其實最後還是會被文明社會同化。

  • 4 # 閒看秋風999

    這是一個好問題。

    匈奴,祖居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地區,按《史記》記載,他們披髮左衽;於公元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南匈奴進入中原地區,北匈奴在西遷後消失了。

    18世紀,法國學者約瑟夫·德·圭內斯(Joseph de Guignes)第一個提出了歐洲匈奴人(hun)和中國漢代匈奴人(咆哮的奴隸)之間是聯絡的。而hun 的派生詞Hungary(匈牙利人)就是一個證據。

    匈奴,第一次見於漢語文獻《史記·匈奴列傳》。據西方學者考證,匈奴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沒有儲存下來;現在普遍認為他們所使用的是突厥語或蒙古語。

    匈奴,應該是hun這個外來詞的音譯。不過這個hun 的詞源到底來自哪裡,就不得而知了。在古印度梵文文獻中已經有"匈奴"二字的音譯。

    另外,還有一個詞“Xwn”也可能是"匈奴"這個詞的音譯的根源。這個"Xwn"的詞是在一封信中用到的。這封信描述了當時" Xwn "人對中國北方的入侵。

    可以肯定的是,hun 以及Xwn 都是外來語。有說是梵文,有說是希臘文。而漢語中的"匈奴"則肯定是音譯。因為hun 和Xwn 都是單音節,按照漢語習慣,在"匈"後面加上"奴",表示對"異族"的蔑視。

    總之,現在西亞以及歐洲國家說突厥語的,以及匈牙利人肯定在血緣上與匈奴人有著某種聯絡。雖然在遺傳學上,沒有得到證明,但至少在詞源上應該有著某些聯絡。

  • 5 # 史之策

    中國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遊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國家。前215年秦始皇在位年間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縣。

    匈奴這個民族在很久之前就有了,顧名思義,我們都很好奇為什麼把一個民族稱作兇猛的奴隸。按史書的記載,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的末代國王夏桀的移民,在他向西遷的過程中融合了月氏,Murano,烏松,虎傑及其旁26國的白種人。其實匈奴名稱的由來,也是有一段故事的,據說匈奴名字的來源於摔跤說。

    已故學者何光嶽在書中記載,在商代卜辭中,摔跤為草原牧民的體育運動。就是如今蒙古族的摔跤運動,兇像二人摔跤之狀,在摔跤中氣勢洶洶,互相吆喝,擾攘以助威。可見匈奴原來善於摔跤而得名。

    匈奴有如此興盛的畜牧業,所以他們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生產都是和畜牧有這很大的關係的。史書記載,匈奴有著“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的習慣。“匈奴之俗,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看著就比較的殘暴。所謂鹹食肉,《漢書·匈奴傳》顏師古注曰,“言無米粟,唯食肉”也。他們所食的肉,除牧養的牲畜外,還有狩獵所獲的獵物。

    《史記·匈奴列傳》中也有一些記載,他們“射鳥鼠”,“射狐兔”,並以它們為食。匈奴狩獵業也很發達,平時他們一邊放牧,一邊“射獵禽獸”以維持自己基本的生活,有時狩獵遠至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公元前43年,入塞的呼韓邪單于欲北歸,原因之一就是“塞下禽獸盡”,射獵無所得。

    匈奴人將牲畜皮毛製成氈帳,用毛氈為牆蓋頂而成的“穹廬”(氈房、旃帳),這就是他們居住的地方了。古代時候說的“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臥”,就是講匈奴一家人(或稱一帳、一落)同居一“穹廬”。古老的陰山岩畫中就有《穹廬圖》的畫面,它類似於今日的蒙古族牧民所居住的蒙古包。

    “穹廬”頂上設有通氣口,“廬”內有地灶,地灶作為熟食、取暖的作用,通氣口為擴散煙氣、促進“廬”內空氣流通之用。匈奴人的“穹廬”既簡便堅固,又可禦寒防暑,而且與他們遊牧遷徙的生活習慣相適應,便於拆散組合,方便實用。

    事實上匈奴的“奴”字是在後來才把它加上去的,帶有歧視的意味,《說文解字》:“奴,奴婢皆古之罪人也,地位卑賤,《周禮》曰:其奴,男子入於罪隸,女子入於舂藁,從女從又。”舂藁即舂人、藁人的統稱,舂人指祭祀時供應米麵,藁人掌供應飲食,均是供役使奔走之人。

    長期的征戰殺伐,使漢人認為匈奴人是北方最大的邊患,動盪不安的生活都是匈奴人帶來的,霍去病就說過“匈奴未滅,無以為家也”,表示對“匈奴”寇邊劫掠的憎惡和同仇敵愾、滅此朝食的決心。這就引來了眾人的不滿。因此,漢人在“匈”字後面加一“奴”字,以示鄙夷不屑。

    然而這個“匈”字又與蒙古族連上了關係,是現代蒙古人和突厥人的共同祖先,匈奴帝國是蒙古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兩者關係極為密切,記載中講到Hun是和匈有著密切的關係的,Hun是匈奴的英文名稱,而蒙古族中的“人”字的讀法就是這樣的,所以匈原本就有著人的意思。就不免有分說,匈奴,匈奴人的差距了。

  • 6 # 俺是飛狐

    完整的匈奴歷史(超詳細)

    匈奴,是hun這個外來詞的音譯。在古印度梵文文獻中已經有"匈奴"二字的音譯。

    另外,還有一個詞“Xwn”也可能是"匈奴"這個詞的音譯的根源。這個"Xwn"的詞是在一封信中用到的。這封信描述了當時" Xwn "人對中國北方的入侵。

    據文獻資料考證,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太史公司馬遷《史記》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司馬遷認為匈奴族與華夏族同源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

    唐堯和虞舜時代,除華夏族之外,在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等民族,至夏末商初,也就是公元前九世紀以前,這些少數民族被北遷的夏朝王族後裔的淳維兼併,後通稱為匈奴,古籍叫做北蠻。匈奴遊牧部族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從匈奴王族單于歷年秋季在鄂爾多斯祭祀龍神的習俗來看,匈奴原型即殷商甲骨文卜辭所記載的龍方,圖騰為黑龍。

    所以匈奴和歷代北方蒙古大漠和草原的遊牧民族一樣,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他們很可能在蒙古高原鄂爾多斯建立了國家。雖然匈奴逐水草而生,其經濟嚴重依賴氣候變化,但是經歷了幾百年或上千年,西伯利亞的一次嚴冬凍死的牲畜足以讓他們人口減半,這也是匈奴人口在鼎盛時期才150萬。

    戰國時代,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匈奴達到全盛,此時的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于,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三五十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的襲擊和擄掠。戰國時期,秦、趙、燕紛紛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雖然天下一統,但是在北方仍有戰亂,就是匈奴人不斷騷擾邊境。匈奴人頻繁騷擾秦國北部邊境,燒殺搶掠,邊境百姓不堪其擾。大將軍蒙恬接受秦始皇命令,率兵攻打匈奴,至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強大的秦朝將匈奴驅逐出黃河河套地區。

    公元前約210年左右,匈奴王冒頓單于即位之後,他統一匈奴各部,東滅東胡(中國北方遊牧民族),西驅大月氏(遊牧於今河西走廊一帶),南並白羊王、樓煩王, 北服渾庾(又作窳)、屈射、丁令、鬲昆、薪葷等部族。匈奴軍事力量強大,有“控弦之士”(騎射部隊)30餘萬,不斷襲掠西漢北部邊郡。他利用秦末天下大亂,楚漢之爭的機會,趁機重新又攻佔河套平原,他們不斷騷擾邊境,給剛剛建立的漢朝帶來了邊界危機。

    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山西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不得不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由於漢軍節節勝利,產生了麻痺輕敵的思想,當時正值寒冬天氣,天降茫茫白雪,劉邦不顧下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冒頓單于的誘兵之計。劉邦及先遣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有七天七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絡。

    後來,劉邦採用謀士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鉅額行賄,才僥倖逃出。

    "白登之圍 "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自此直至漢武帝時期,漢朝為了不與匈奴發生正面衝突,一直採用奉送禮物以及和親的方式與匈奴維持相對緩和的關係,這種"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歷經惠帝劉盈、高後呂雉、文帝劉啟、景帝劉桓至武帝劉徹初60餘年,西漢一直對匈奴採取和親和防禦戰略。

    匈奴南下的次數減少,使西漢獲得廠鞏固政權和進行戰略反擊準備的時間。西漢實行重農抑商,鼓勵生育,崇尚節儉等一系列與民“休養生息”的措施,西漢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人口也得到較大增長。

    漢武帝為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於四年春令衛青和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發起漠北之戰,。衛青率部出定襄。北進千餘至漠北,擊敗單于軍(參見衛青擊匈奴單于之戰),追擊至闐顏山(今蒙佔杭愛山南面一支)。霍去病率部出代郡 2000裡,至漠北遇左賢王,大破之(參見霍去病擊左賢王之戰),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肯特山,一說今內蒙克什克騰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帶),大勝而 歸。漠北之戰,共殲滅匈奴9萬餘。漢軍亦損兵數萬,損失馬10餘萬匹。此戰,西漢準備充分,兵力優勢,充分發揮了騎兵快速、機動的優長,較圓滿地解決了大 騎兵集團的後勤補給,保證了決戰的勝利。“是後,匈奴遠遁,而幕(漠)南無王庭”(《漢書·匈奴傳》)。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開始,匈奴受到漢朝軍隊的攻擊,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將主力撤回漠北地區,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國已經完全退出漠南地區。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韓邪向漢求親,王昭君出塞嫁與匈奴單于後,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雙方依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約定以長城為界;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人受到烏桓人的攻擊北遷前的80年間,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

    漢和帝永元四年(91年),漢軍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中亞。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

    西漢與匈奴的戰爭,是秦漢以來最大的一場民族戰爭。武帝前期,西漢由於經過長期戰爭準備,經濟力量大大超過匈奴;建立了強大騎兵;選拔使用衛青、霍去病等傑出將領,他們採取遠端奔襲、各個擊破的方針,先後取得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戰爭勝利的基礎。武帝后期,在匈奴遠 遁漠北的情況下,由於騎兵不足,遠端奔襲不能形成兵力優勢,後勤供應也得不到保障。戰略上,急於求成,分散用兵。作戰指揮上也多有失誤。匈奴採取待漢軍兵 疲後撤時集中優勢騎兵截擊的戰法,成功地挫敗西漢數次反擊。匈奴雖然取得幾次作戰勝利,但其國力和軍事實力均大大弱於西漢。

    連年戰爭,匈奴帝華人畜傷亡慘重,在遠徙漠北苦寒地區後,經濟衰敗,人畜銳減,南下襲掠又為漢城塞所阻,加上內部傾軋,其勢漸衰,終為東漢所滅。

  • 7 # 茶香書香館

    “匈奴”是活動在“趙國”北部,以“陰山”為中心的遊牧民族。

    “趙武靈王”向北擴張時,曾將“匈奴”部落收編,成為轄下的一支顧傭軍,當時“趙國”稱他們為“林胡”。

    “匈奴”應該是他們的本來稱號。如果由歷史方向追查,“匈奴”就是“春秋”時期,被稱為“戎狄”的分支。

    據“左傳”記載,“狄人”叫“晉國”的“太原”叫做“太鹵(奴)”。那麼,“匈奴”的含意很有可能是“高原”,“草原”等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漢初年,劉邦為何實行郡國並行制,而不直接實行郡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