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鼎列治史
-
2 # 史蠹
首先,歷史不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問題的第二句已經反駁了第一句,如果是以成敗論英雄,人們怎麼還會認為項羽是英雄?歷史上人們認可的英雄人物,很多人都不成功,比如岳飛、文天祥、戊戌六君子,都是沒有完成自己的偉大事業的,但不影響他們被後人稱為英雄。
其次,人們對項羽讚頌更多是因為人們從項羽身上看到了自己理想中的英雄氣概。
第一,幾乎戰無不勝,項羽打仗幾乎沒有猶豫退縮的時候,即使處於絕地也敢破釜沉舟,與敵人決一死戰。不論是與秦國的戰爭還是與劉邦的戰爭,幾乎沒有大敗的時候,戰績驕人。即使在垓下之圍,項羽依然能憑單槍匹馬直接斬殺劉邦數員將領。
第二,光明磊落。項羽從來不搞什麼陰謀詭計,打仗、做事、待人都是直來直去,雖然可能會傷人,但他不陰人。這樣的人讓人覺得很正面。
第三,寧死不屈。項羽一生,從來沒有投降的想法和舉動,即使在垓下被劉邦重重包圍時,項羽還是會衝殺,殺到劉邦的軍隊不敢上前,最後選擇自殺也絕不屈膝投降。
項羽幾乎完美體現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他不合適當皇帝,不適合搞政治,但確確實實是個英雄,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他沒有當過皇帝,但和劉邦並列在記錄皇帝的本紀裡,可見在漢代人們已經很敬佩項羽了。後世對他的讚頌也沒有減少過,最有名的就是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3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成王敗寇,以成敗論英雄似乎已成為歷史的定論。但項羽卻是一個例外。
楚漢相爭四年來,劉邦屢戰屢敗,但垓下一戰,韓信的車輪戰,使項羽全軍覆滅,烏江自刎,使劉邦才有了前、後漢的四百年。
但由於司馬遷《史記》的記載,高祖劉邦並不光彩,而悲壯的項羽才令人靦懷。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何等的悲壯英雄氣概!乃至千年以後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也發出了: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感慨!
但這一切掩蓋不了導致他失敗的原因:
一,秦以後的大一統已成為時代潮流。他分封十八諸侯是逆天而行。
二,項羽之仁歷稱婦人之仁,對士卒的受傷可同情落淚,但對有大功者功臣的獎賞卻吝嗇之極。
三,局面尚未穩定,卻早早東歸,去過沐猴而冠的虛榮生活去了。給劉邦留下了喘氣反擊的機會。
盛而驕,終導致了現代屢演不衰的《霸王別姬》。
霸王的前車之鑑,使共和國的領袖們早在七十年前就提出:宜將剩勇追勇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警句。
以史為鑑,前事之師,後世不忘。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及歷史經歷定會給正在崛起的中國從歷史角度上以啟迪。
-
4 # 心向青山
華人常常尊崇失敗的英雄,比如項羽,又如李廣。
在中國的傳統史書中,對項羽的讚許遠超過劉邦,李廣作為名將的地位也遠高於衛青、霍去病,這是因為史書也好,詩詞也罷,都是文人所寫。
1、文人,經常自命清高,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而失勢的英雄便成了他們謳歌的物件,詩言志,不管寫項羽也好,李廣也罷,表達的都是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和不滿。
這一傳統不能說起於太史公司馬遷,但司馬遷的影響力絕對佔了很大的作用。
司馬遷的筆下,劉邦變成了一個無賴小人,衛青霍去病則是佞幸。
於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司馬遷筆下的項羽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蓋世英雄,而李廣則是抵抗匈奴的名將,書中對項羽、李廣的故事記載生動傳奇,很多細節描寫猶如小說。
2、項羽、李廣軍事名將世家,貴族出身,而劉邦出於草莽,衛青本是奴隸。
雖說英雄不問出處,甚至陳勝也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古人對於出身還是很在意的,世家大族往往受到推崇,而白衣出身的便沒有光環在身了。
3、劉邦自身的黑點,被司馬遷及之後的文人無限放大,但項羽卻只保留了其勇猛善戰的優點。
歷史上的劉邦善於用人,豁達大度,有戰略眼光。47歲之時,劉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僅用了7年的時間,而且擊敗的還是霸王項羽,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項羽,除了勇猛善戰之外,如韓信所言,他殘暴、婦人之仁,又吝於賞賜,優點和缺點都十分明顯。
與項羽相比,劉邦更值得漢族人紀念,畢竟我們這個族名便來自於劉邦所建的漢朝。
4、歷史並非僅以成敗論英雄
其實,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常態,蚩尤,中國第一代戰神,也是一位失敗者。
關羽、岳飛,兩代武聖,也都是失敗者。
有能力的失敗者,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和無盡的想象,人們總是假設,假如他們有機會,就一定能建立更偉大的功業。
成敗能夠定結局,但許多人的光芒是遮不住的,即使失敗,依然會有人記住他們光芒萬丈的一面,並傳頌後世,項羽就是其中之一。
時至今日,原本的項羽如何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項羽成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
5 # 狼煙一九三一
這是儒生們用所謂的氣節,來為舊秩序的維護者塗粉。
明明愚不可言,儒生們卻說項羽失敗不是愚蠢,而是劉邦太狡猾。明明是項羽其私心太重,連給諸候分封的印章凌角,都被項羽用手磨平了還不捨的贈於諸王,儒生們卻說:“項羽分封,遵守禮義。”項羽稱王時,不尊重儒生,所以他在世時全都罵他。項羽死後,儒生們需要為帝王找個可以壓服帝王的對手,活死人來規勸控制帝王,他們只能找劉邦最大的對手項羽,對劉邦說:“你看你連項羽都不如,項羽不聽我們的話,所以他失敗了。你不聽我們的,你的江山也坐不穩。”儒生們明知道,戰後那些驕兵悍將,橫行不法,如不予以整治,剛打下的江山又要烽火連天,劉邦予以整治,那些為這些驕兵悍將出謀劃策的人難免受到打擊牽連,這些人串連在一起,卻說劉邦:“你連項羽也不如,不懲治將領,你是忘恩負義,光想你自已坐江山,對有功的人,對有恩於你的人你都殺了,你這是飛鳥死,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仁不義。”他們明知不懲治將鍋及天下,卻嫁禍於劉邦,他們無非是為了自已名哲保身的一個策略。
其實劉邦列項羽十大罪狀,正是出於文人之手,現在文人又用來套在劉邦頭上,無非還是想當帝師,凌架於皇帝之上。
這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卑當行為實在可惡!
故諸葛亮說:“腐儒誤國!”這句話是對的。
回覆列表
對於劉邦和項羽,我其實之前也說過,他們兩個人的風評在當時本來就是存在很大的分歧。
比如同時在項羽和劉邦麾下擔任過要職的陳平是這麼評價他們二人的: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則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節之士。《史記·陳丞相世家》
注意看上面的黑體字,甭管陳平這段話的重點是啥,但這兩句話表達的意思其實都很明白,那就是“廉節好禮”的人多喜歡追隨項羽,而“頑鈍嗜利無恥者”則多喜歡追隨劉邦。
說的再簡單點,有兩個老闆,第一個老闆給你錢確實很多,天天罵你,所以你會怎麼想?而另外一個老闆給錢雖然不多,但對你很好,所以你又會怎麼想呢?
就像陳平說的,雖然劉邦給的利益最多,而且他也確實跟隨了劉邦,但陳平也還是承認項羽這個人其實蠻不錯的,所以那些不太看重利益而看重個人品質計程車人就多會跟隨他。
因此我個人認為,對於項羽和劉邦的評價至少要分清楚一點,那就是項羽的品質和劉邦的功績這本來就是兩回事。
說白了,有的人歌頌項羽就僅僅是因為項羽的個人氣質確實更讓人喜歡,而有人歌頌劉邦則更多的是因為劉邦的偉大功績,事實上這兩點也並不矛盾。
而只有建立在這一點上,才能理解為什麼更多的人會歌頌項羽,而相比項羽來說劉邦就歌頌的少。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統治者都想做劉邦,而下層人則更希望有個項羽這樣的人能帶領他們創出一片天地。
所以既然從漢初開始就這樣了,那麼在以後民間歌頌項羽多於歌頌劉邦的人就再正常不過了。
好吧,如果單說是統治階級的話,那麼毫無疑問,就沒幾個人會說項羽好話的,基本都是清一色的歌頌劉邦。
正如宋朝時期的遼國君臣,就以改為劉姓和蕭姓來說明他們對於劉邦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