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
2 # 峰峰老九
清朝的咸豐帝(文宗)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權的皇帝。公元1860年,咸豐帝為逃避英、法聯軍的進攻,帶著七大姑八大姨逃到了熱河,也就是現在河北省東北部承德市的避暑山莊。次年,31歲的咸豐帝駕崩,6歲的同治帝(穆宗)即位。同治帝是個短命皇帝,19歲就翹辮子了。因同治帝無子,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后立了道光帝的孫子、咸豐帝的侄子、同治帝的堂弟載淳為帝,也就是光緒帝(德宗)。沒想到光緒帝比同治帝還倒黴,當了34年的傀儡皇帝,最後還被慈禧毒死了。
實際上,早在1898年維新變法失敗後,已經和光緒帝翻臉的慈禧就打算廢掉光緒帝,另立新君。但是立誰為新君,慈禧是有講究的,有一個硬性標準——此人必須與葉赫那拉氏有血緣關係。
當年立光緒帝,就是因為光緒帝是慈禧(葉赫那拉氏)的親外甥,光緒帝之父醇親王奕譞娶了慈禧的妹妹,生了光緒帝。基於這一點,很多條件夠格的宗室都被戀權的慈禧給刷掉了。以這條標準,溥儁(也作溥俊)被慈禧盯上了。溥儁是誰?他的父親是端郡王載漪,祖父是道光帝第五子淳親王奕誴。不過,由於嘉慶帝第四子綿忻無子,載漪過繼給了瑞親王綿忻。
載漪的嫡福晉是慈禧的弟弟桂祥之女,也就是說,溥儁是慈禧侄女的兒子,有了這層關係,慈禧就認為溥儁可靠。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慈禧以光緒帝無子為由,立溥儁為大阿哥,準備廢掉光緒帝改立溥儁,年號定為保慶。慈禧立溥儁,其實就是給自己找個背鍋俠。
當時的清朝早已不是康乾時代的清朝了,至少那時的清朝還有個大帝國的模樣。極盛時的清朝疆域廣闊,面積1300多萬平方公里。清朝的東北邊界,以黑龍江(河流)以北的外興安嶺為界。清朝北部與沙俄的邊界,差不多就是蒙古與俄羅斯的邊界。清朝的西北部約以巴爾喀什湖與沙俄為界,唐努烏梁海(今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那時還在清朝版圖內。
乾隆帝上臺後,用了六十年時間,把大清帝國的家底敗光了,再加上嘉慶帝、道光帝才幹平庸,根本無力拉住大清帝國這輛破車衝下歷史懸崖。公元1850年,道光帝剛嚥氣,廣西就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起義。天王洪秀全從金田起兵,一路北上過湖南、湖北、安徽,以清朝兩江總督駐地江寧府(江蘇南京)為都。清朝的東南財賦重地淪為戰場,這對清朝的統治造成了沉重打擊。
清朝內亂不止,列強自然要弱肉強食。英國先在1840年透過第一次鴉片戰爭割佔香港島,然後又在1860年與法國進犯京師,火燒圓明園。不過,割佔清朝地盤最多的是沙俄,沙俄利用清朝陷入內亂以及清朝統治者的愚昧,大發了一筆。1858年,俄羅斯強迫清朝割讓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河流)以北的60多萬平方公里。1860年,沙俄又佔據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1864年,沙俄強迫清朝割讓巴爾喀什湖東南約44萬平方公里。
到了1900年前後,清廷名義上還在,實際上早就成了列強的盤中餐了,列強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沙俄的勢力範圍包括黑龍江、吉林、奉天(遼寧)、內蒙古、外蒙古、新疆、直隸北部(河北、內蒙古、遼寧三省交界)、甘肅西部。德國的勢力範圍包括山東,日本的勢力範圍包括福建,英國的勢力最大,包括長江流域、淮河流域,有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江蘇、上海、河南、江西、浙江。法國的勢力範圍包括廣東、雲南,不過英國在這兩省也有很強的勢力,廣西則是法國和清廷互相爭奪的區域。清廷直接控制的不過直隸、山西、陝西大部、甘肅大部、青海和西藏。
清朝爛成這樣,剛愎自用、愚昧無能的慈禧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慈禧貪婪無能導致甲午戰爭慘敗,把光緒帝抬出來給自己善後。光緒帝維新變法是激進了點,看到光緒帝不聽話,大權在握的慈禧自然不敢把這顆定時炸彈留在身邊,急著要立保慶帝。只是讓慈禧意外的是,列強堅決反對廢黜光緒帝,慈禧怕洋人,最終還是繼續讓光緒帝當空殼子皇帝,保慶皇帝美夢破滅,花天酒地,最後潦倒而死。
慈禧不會讓光緒帝死在自己後面,這就面臨一個問題,誰來當新帝給自己背鍋。當然,新皇帝還是要符合那個標準——與葉赫那拉氏關係較近,慈禧又盯上了醇親王府。此時的醇親王載灃是老醇王奕譞的次子,長子就是光緒帝,但和光緒帝不同母。換句話說,載灃是慈禧名義上的外甥,與葉赫那拉氏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但也不遠。只是載字輩已連立同治帝和光緒帝,不能再立載字輩了,只能立和葉赫那拉氏關係較近的溥字輩,所以新君只能從載灃的兒子裡找。
載灃的長子是溥儀當時只有3歲,但已是慈禧沒有選擇的選擇。1909年,3歲的溥儀在一片淒涼中繼位。有一件野史軼聞,說溥儀登基時哭鬧不止,攝政王載灃只好安撫兒子說:“快完了!快完了!”當時就有人說:“大清朝真的快完了!”果不其然,1911年,武昌一聲炮響,帝制終結,大清朝成為歷史煙塵。
-
3 # 曹老師xixi
慈禧本沒有立溥儁,原因很多,主要有兩點,一是阻力太大,二是溥儁不爭氣,後來立溥儀的原因,也是主要兩點,一是阻力小,二是溥儀有關係,下面我簡單的說一說。
溥儁一、阻力大
戊戌政變之後,光緒帝失勢被囚禁,慈禧立了個大阿哥溥儁,計劃讓光緒禪讓,這個溥儁不僅有道光帝的血脈,還有慈禧家族的血脈,慈禧認為萬事俱備,結果不僅國外列強反對,連清室宗親,封疆大吏都反對,阻力太大,最後隨著溥儁活罪,就不了了之了。
二、不爭氣
溥儁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浪蕩少爺,在擔任大阿哥身份時,胡作非為,荒誕不羈,而且不喜歡讀書,引起了慈禧的逐漸厭惡,最後因罪被一貶再貶,流放新疆,
溥儀一、阻力小
溥儀的父親是載灃,載灃不僅在朝中頗有威望,並且還是光緒弟弟的兒子,這個身份讓溥儀立為皇帝的阻力小的很多。
二、有關係
溥儀的父親載灃的母親是慈禧的妹妹,這也是慈禧立溥儀的一個重要原因。
-
4 # 古今通史
列強已經發話要出兵西安,如果不是俄方引發英美忌憚,李鴻章連累帶急也差點騎了仙鶴的話,慈禧自己能不能活著都不好說。當時已經無法兼顧溥儁和他爹載漪,否則慈禧也不會自廢武功,毀了自己精心佈局的一盤大棋。
注:載漪本為瑞王,擬旨的時候寫錯了o(╥﹏╥)o,宣旨的時候只能當場照讀,所以就變成了端王。
“母子”積怨早在親兒子同治歸天之前,慈禧就仔細考慮過皇位繼承問題,以防萬一。她的考量一直以來都是以本家利益為主,宗室利益為次,比如她選定的後繼人選光緒帝載湉,他的生母婉貞是慈禧的親妹子,姨母也算半個媽,自己已然無後,載湉這關係算是夠親近的了。
就這樣載湉四歲進宮繼位,十八歲親政,在這十四年中,慈禧大權在握,不亦樂乎,雖有磕磕絆絆,但也算安安穩穩,因為在她看來,能花錢搞定的事就不是大事。
即便在光緒帝親政後,也沒人敢忽略她的存在,因為真正的權柄還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緒帝呢,美其名曰去頤和園請安,其實就是請示上級,他自己對朝堂的控制力極其有限,支使不動罷黜不得,光緒帝還年輕,用命熬總有出頭的一天,原本這想法也算穩妥,但是變數還是不期而至。
慈禧對朝堂的控制,令維新派非常反感,總覺掣肘,不能安心變法,再加上後來慈禧的諸多舉措,比如翁同龢的罷免,榮祿任直隸總督兼職北洋大臣,安全方面也就是步軍統領的職務也交由崇禮出任,一時間京師雖大,卻已沒有維新派撲騰的餘地了,人老成精的朝臣們哪能看不出端倪,所以也就更不拿皇帝當回事了,維新派對前景的焦慮與日俱增,圍園殺後勢在必行。
對於帝黨的極力示好,袁世凱反而感到不安,剛剛還是副省級幹部,區區幾句閒聊後直接升為副部級,這在他看來這無異於強制站隊,心中惴惴不安,久久不能自已。沒過多少時日,譚嗣同就找到了袁世凱,透露了慈禧九月弒帝的計劃,希望袁世凱能夠適時進京,見到榮祿直接誅殺,然後即刻接手直隸總督一職,一半兵力圍守頤和園,一半兵力守住宮禁,大事可成。
請注意,無論有沒有袁世凱告密,慈禧都會親政誅殺維新派,慈禧下手比袁世凱告密還早。圍園殺後,當時的榮祿尚且不知,何況慈禧。
袁世凱:這鍋背了一百年,哼哼~~
安穩回宮的慈禧知道了這一切,直接將光緒帝關到了瀛臺孤島,對外假稱皇帝病重,懇求慈禧能夠再次臨朝訓政,還假惺惺的要遍尋天下名醫為光緒帝治病,無論找什麼藉口吧,也不過就是個藉口罷了,別說華人,洋鬼子都不信。
最是信任孃家人?慈禧把光緒帝恨得死死的,自己的親外甥,捧他登上皇位,恩養那麼多年,竟然聽外人的話想把自己幹掉,這還了得,只是朝中悍不畏死據理力爭的朝臣還有不少,洋鬼子也對光緒帝的遭遇深表“同情”,不惜將兵艦開進大沽口,所以慈禧雖然軟禁了光緒帝,但還沒敢直接動手殺人,但是後續的皇位人選問題,再次被擺上了案頭。
選誰好呢?最終的人選就是端王的兒子溥儁,公元1900年1月24日,朝廷下詔,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封大阿哥,史稱己亥建儲,雖稱建儲,但細讀之下不難發現,整件事中有榮祿運作的痕跡,看起來像極了是在力保光緒帝,因為大阿哥只代表皇子身份,這已經最大限度的破壞了慈禧立廢同時進行的計劃。
注:《清史稿》與《愛新覺羅宗譜》的資料相牴觸,所以未寫入正文,清史稿記錄溥儁的生母是慈禧弟弟桂祥的三女兒,而實際情況是溥儁的生母為阿拉善王女,和慈禧關係莫逆,愛屋及烏之下,慈禧也非常喜歡溥儁,最重要的是溥儁容易擺弄,言聽計從不似載湉。
“太子黨”們的計劃落空,慈禧也迫於壓力沒了主意,但是這份仇恨可是記下了,“太后及載漪內慚,日夜謀所以報” ,面對持不同意見的臣子們,收拾不動的也就忍了,能收拾的也都收拾了,但有一點太子黨還是耿耿於懷,那就是洋人對這件事的過度參與,這也是載漪後來跟八國聯軍玩命的原因,包括慈禧想和洋人死磕也是這些太子黨為了上位極力攛掇所致,慈禧事後甩鍋的行為也不是全無道理,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某些訊息可靠性等等。
太子黨算是為了利益,臨時起意,但是慈禧對洋人的忿恨由來已久,要不是洋人自己何以年輕輕的就守了寡,後來在皇帝廢立的問題上洋鬼子又從中作梗,更是將康梁等人安全送去了國外不停狂吠,更讓慈禧憤怒的是英國公使的話:“其他國家固然沒有干預內政的權利,但是兩國之間如果有什麼交涉,我們英國只認定光緒這倆字,其他人我們可不認為有誰能代替,這就變相的表達了對慈禧執政合法性方面的質疑。”
諸多因素夾雜在一起,於是庚子國變、慈禧單挑十三國的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庚子國變造成端王系光速沒落洋鬼子在中國橫行,民眾對他們的忿恨甚至超過了清廷,義和團也迅速崛起,他們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燒燬了教堂並殺死大量洋人和教民,各國都強烈要求清廷能夠及時有效的進行鎮壓,但是清廷的速度實在難以讓洋人滿意,這進一步激化了清廷和列強的矛盾,八國聯軍經由天津進攻北京,最終攻克京師,造成生靈塗炭。
先是慈禧允許各國少量駐軍北京各使館保障安全,本以為按此要求無非二三百人進入北京,沒想到列強不稀罕什麼約定,直接就有一千餘人進駐,洋人的武器和戰鬥力慈禧是清楚的,這千餘人的部隊無法讓慈禧安心,洋人的越矩行為讓其更加忿恨洋人,正值此時,義和團也在主戰派和太子黨的“默許”下也湧入北京,輕車熟路的一條龍服務再次爆發,燒教堂殺洋人。
這件事的爆發始於洋人的挑釁,而非義和團,義和團還沒進京的時候,列強已經想借機讓大量部隊進駐北京,而當前期進入北京的千餘人洋人得到這個訊息後,立刻開始了對清兵和義和團的挑釁,慈禧得知訊息後一方面想息事寧人,一方面開始籌劃自保,可惜天津大部分軍隊都奉命去鎮壓義和團,防務空虛,這也為洋人攻擊北京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正式開戰後,慈禧還矇在鼓裡毫不知情。
主戰派終於佔據了上分,忿恨洋人的不止慈禧,還有溥儁的老爹端王載漪,他帶著虎神營巡邏的時候,擊斃了德國公使克林德,大戰已無法避免。
注:
①無論克林德是否被殺,八國聯軍與清廷的戰爭都會爆發,列強在此克林德事件發生的4天前就發出最後通牒並於轉天攻陷大沽口。
②慈禧所謂的“宣戰詔書”其實只屬內部動員令性質,因為當時已經開戰,並且大沽口業已失守。
天津完全失守後,慈禧才真正下定決心聯拳抗洋,而此時的李鴻章則一邊喊著遵旨北上,一邊陽奉陰違,寸步不離。對於慈禧的“亂命”東南互保應運而生,慈禧被孤立於邊緣地帶,而當時的局勢是,雖然對於東交民巷的進攻早已停止,但是各使館還在“謊報軍情”,自稱已經頂不了幾天,希望火速救援,就這樣,聯軍向北京進發,清兵大敗,慈禧又想起了李鴻章,讓他全權處理談判事宜。
大勢已不可改,慈禧倉狂前往西方打獵,可憐北京城生靈塗炭,八國聯軍燒殺捋掠,一切可能想得到的惡行他們做了個遍。
慈禧一邊逃命一邊下令榮祿等人求和,可榮祿也不傻,早就跑去了保定,於是再次下令要求李鴻章和奕劻負責議和事宜,轉天,也就是逃亡的第六天,她又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出罪己詔主動認慫,大概意思就是其他人的責任很多,他們才是罪魁禍首,但很顯然,列強並不接受這種說法,他們草擬了他們認為屬於從犯的人員名單,主犯就不用說了,就是慈禧。
如果不解決這些人,他們是不同意停戰的,而此時他們的部隊已經攻佔了保定府,進軍西安也在計劃之中,要不是俄毛對東北起了歹心,讓英美感到不安,而李鴻章又因為歲數大工作量也大難以支撐,終於病倒,所以列強們看這形勢,最終放棄了對慈禧的問責,顯然,利益是要放到怒氣前面的,自此,慈禧才算逃過一劫。
慈禧一而再再而三的聲名一定要懲辦禍首,但也再三強調禍首不是自己,同時表示清楚自己負有管理責任,這已經是逃避責任了,如果逃避的太狠,會讓列強覺得她拒不認錯,所以多多少少給自己拉了個連帶責任,至於禍首,慈禧當時是有袒護的心思,但是列強能夠放過她就已經不錯了,再行迴護,恐怕列強又要翻臉開啟兵事,她不敢,也折騰不起了,一旦再次開戰慈禧必死無疑。
照慈禧的說法這禍首是誰呢?“誤信端王而起”,很顯然這不是純粹的甩鍋,慈禧最後所做的決定肯定少不了端王載漪的攛掇,否則替罪羊遍地都是,為什麼偏偏選上了他呢,而且這中間還有溥儁這個大阿哥一層關係,可以說這裡面有怒有護,但最終還要看洋人的意思,他們認可才行,所以載漪和溥儁她是顧不上了。
既然定下基調,朝廷大員自然“死傷一片”,單說載漪,在李鴻章的斡旋下擬斬監侯,法外開恩發配新疆永遠圈禁,他不但是主戰派,還是主戰派的派系首腦之一,這災禍是妥不過去的。
溥儁自然也不能再頂著大阿哥的名號,所以慈禧下旨撤去名號,即刻出宮,網開一面封為承恩公。
這父子倆的故事還不算完,慈禧終究還是念著曾經不錯的關係,就在載漪發配不久就赦免了載漪,為了讓爺倆衣食住用有個著落,復歸淳王本支,清廷也給一份補貼,而載漪沒有再回北京。靠慈禧的迴護,李鴻章的斡旋堪堪保住性命,他不想再回北京給慈禧找麻煩,如若面對昔日同僚,面子上也實在過不去,所以就去了老婆的孃家阿拉善,溥儁曾經去看過他,後來又回到北京。
一直到了北洋政府,因為他曾經的身份和名氣,對溥儁特殊照顧,給了一份帶薪虛職,也算湊合著活得下去,後來民國政府態勢企穩,見溥儁作用不大也就對其免職,恰逢土地也被政府變相沒收,一時間窮途末路,生存都成了問題,只能再次投親,寄人籬下的滋味哪能好受,最後鬱鬱而終。
兒子兒媳死後,載漪回到了北京這個闊別已久的家,靠親友度日,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直至去世。
溥儀繼位“理所當然”
第一著眼點當然是溥儀的年紀小容易控制,一支冰糖葫蘆幾塊點心就打發了,二是兩家套著兩層親熱,一是自己妹妹的孫子,二是溥儀的生母幼蘭也是慈禧的養女,所以溥儀成為上佳之選,至於他的父親載灃,雖然有人建議,但慈禧根本不予考慮,想都不要想。
奕劻有心讓自己的兒子得繼,所以和袁世凱勾勾搭搭暗中籌謀圖謀不軌,慈禧干政這麼多年,自有暢通的訊息渠道,連消帶打的把袁世凱調任脫離軍權,段祺瑞被調往淶水即便有事一時半會兒也回不來,而奕劻則被賦予監工皇家陵寢的光榮任務,在山溝裡安心蹲坑,一切煙消雲散。
無論是曾經的端郡王載漪還是曾經的大阿哥溥儁,都曾經是朝堂上灼手可熱的大紅人,可惜僅僅維持了23個月,最終功敗垂成,成為平生憾事,如果能夠繼位,即便最終還是個退位的下場,至少家資無數,不至為五斗米折腰吧。
凡事種種都脫離不開幕後策劃人慈禧,先是看中了這一老一少,後來哪怕溥儁年齡稍大而在所不惜非要扶正,偏偏遇上了無可逃避的大亂局,西狩後犧牲父子二人頂罪,導致這他倆同樣落個衣食無著的悲慘境地。
天壤之別的巨大反差全拜慈禧所賜,在她看來,一切都可以充當政治工具,包括感情、關係、人情,都不過是驗證可靠性的工具罷了,她想要的無非就是個能控制得住的,聽話的,不能像載湉一樣想要她老命的偽接班人。有的朋友可能還有疑惑,慈禧轉性?為什麼選個溥儁呢?年紀偏大了,反倒不容易控制,其實看看溥儁的生平和宮內外的評論就知道了,唸書那是不要想的,玩樂那是不能停的,沾玩成迷,就是把他強按在皇帝寶座上,他對政務也根本提不起絲毫興趣。
-
5 # 歷史課課代表
公元1899年,光緒皇帝膝下無子,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議政,決定立十三歲的溥儁[jùn]為皇儲,溥儁是端郡王載漪的次子,慈禧為何立溥儁為皇儲呢?
一是溥儁當時年少,一旦光緒帝駕崩,慈禧老太太可繼續垂簾聽政。
二是溥儁的媽媽是慈禧的侄女,有了這層關係,慈禧認為溥儁比較可靠。
三是端郡王載漪義和團興起時大肆鼓吹,團民刀槍不入,可保大清江山,由此,載漪深受慈禧器重,慈禧立溥儁為儲也是在拉攏載漪。
慈禧立溥儁為儲後,當時的朝廷內倒是沒什麼意見,但洋人不同意,各國公使館都持反對意見,因為此事,載漪對洋人恨之入骨,立誰為儲是我們的家室,你們洋人鹹吃蘿蔔淡操心,與你們何干?於是,載漪便計劃借義和團之手對洋人進行報復。
端郡王載漪在慈禧面前說盡了義和團的美言,義和團是忠於大清的,是好人,而且個個刀槍不入,慈禧半信半疑,載漪便請來義和團的大師兄進京表演,耍了幾個小戲法,慈禧還真的信了義和團刀槍不入。
義和團進京後,有了慈禧太后這層保護傘,在京城內大肆燒殺掠奪,京城一官員家中多年的書籍都被毀於一旦,褲衩也被搶走!
載漪給慈禧送了一份假電報,說是洋人給她的,電報的內容是讓慈禧退休,光緒重新回來掌權。其實慈禧如果稍加思考,去洋人那確認一下即可辨別真假。
慈禧一看到洋人讓自己退位,頓時火冒三丈,這時的慈禧已經不是什麼女政治家了,就一潑婦,老太太一把鼻涕一把淚,管閒事都管到我家裡來了,太欺負人了,向洋人宣戰。
最後,八國聯軍來了,清軍在哪?義和團在哪?作鳥獸賽,跑的比兔子還快。慈禧也逃到了西安。八國要求清廷查出罪魁禍首,慈禧說:不是我,載漪傳的假外交照會,光緒下令宣戰的,跟我沒關係。光緒皇帝頓時:我擦......
回到北京後,慈禧開始問罪載漪,將載漪父子發配邊疆,由此溥儁徹底離開了皇儲之位。
光緒無後,但大清不能無後,慈禧又將目光瞄準了三歲的溥儀,決定立溥儀為皇儲。
原因有二:
一是溥儀年幼,慈禧可以繼續垂簾聽政。
二是溥儀父親載灃為人忠厚老實,無太大作為,用著放心。
1908年,光緒帝病重,慈禧將三歲的溥儀接入宮中撫養,同年,光緒帝崩,沒想到的是,慈禧沒等到垂簾聽政,第二天也崩了。
-
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慈禧想廢光緒立溥儁(音jùn)和慈禧立3歲的溥儀為帝,這是不同時期發生的兩件事情,不能混為一談。
咱們先說第一件事:廢光緒立溥儁1898年,清朝發生了一件短暫卻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事情,戊戌變法。這是以光緒帝為首的維新派和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的一次交鋒,結果自然是慈禧勝了,戊戌六君子有的遠逃海外,有的慷慨就義,光緒也被軟禁了。
此時的慈禧對光緒已經非常不滿,就想把他換了。
溥儁那時14歲,他的父親是端郡王·載漪,母親是慈禧的弟弟葉赫那拉·桂祥之女,從雙方血緣上來說他最合適,慈禧就選擇了他,把他過繼給親兒子同治帝,帶回宮中撫養教導,稱為“大阿哥”。
(溥儁的照片)
慈禧準備在1900年舉行光緒禪位典禮,讓溥儁正式繼位,年號都定好了,叫“保慶”。
但是,她想得挺美,從朝廷重臣到西方各國都不同意。在大學士榮祿及慶親王奕劻等人看來,溥儁若是上位,他的父親載漪及一干黨羽必然要掌權,有損他們的即得利益;在西方各國眼裡,心向西學的光緒更容易接受西方事物,由他主政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無人支援的慈禧只好暫時作罷。
那後來為什麼沒提起呢?因為溥儁失去了資格。
他的父親載漪迷信義和團,在慈禧面前力保義和團是義民不是亂民,還有神力,慈禧信了他的話,以義和團為依靠宣戰十一國,然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和載漪父子倉皇西逃,先命載漪為軍機大臣,緩過神來就把他視為此次大難的罪魁禍首,奪了爵位,流放新疆。
溥儁因父親獲罪不宜再做“皇儲”而被廢除“大阿哥”的名號,也不要他做同治的兒子了,和父親一起流放新疆。路上他們跑了,跑到內蒙古阿拉善旗,投奔親戚羅王。
羅王的格格長得漂亮,溥儁一見動心,載漪便為兒子求娶。要說這羅王也真夠意思,明知溥儁以後沒什麼前途了,人才也不出眾,硬是壓著女兒嫁給了他。
按羅王的意思,以後就養著女兒女婿了,可溥儁非要回京城分祖上的遺產。分了一大筆錢,再加上父親和岳父給的,過了一段好日子。但這有什麼用?揮霍無度還抽上了鴉片,金山銀山也會被他敗光。
最後被羅王的兒子塔王接回家養著,塔王去世後,他老婆很看不上溥儁夫妻,溥儁憂憤而死。
(溥儀的照片)
再說第二件事:立3歲的溥儀為帝1908年12月2日,3歲的溥儀在太和殿即位。
慈禧選擇溥儀,並不是看中他年紀小好控制,那時她自知大限已至,想再像同治年間那樣垂簾聽政是萬萬不能了。
更不是看中他有什麼優點,那麼小的孩子也看不出來。
主要是看中他的身世。溥儀的父親是很有能力的載灃,母親是榮祿的女兒蘇完瓜爾佳·幼蘭。選他為帝,可以讓載灃和榮祿盡力保全大清江山。
但慈禧不知道或者不願意承認的是,大清已經腐朽到骨子裡了,又有強敵環伺,神仙下凡也無救。
總之,慈禧無論選溥儁還是溥儀,都無法讓清朝再次中興,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
7 # 喂誰在
這個題有問題!誰說慈禧要廢光緒?八國聯軍以後,誰是贏家?誰是輸家。溥儀也是在光緒死後才被立為皇帝的。在慈禧的心中光緒就是她的親兒子,沒有別人,光緒也是。這就是古人,清朝以孝治國!
回覆列表
1898年,慈禧想廢掉光緒,另外立一個皇帝。當時她想立為皇帝的人叫溥儁。這個人是個有名的浪蕩子。那麼,慈禧為什麼要立一個浪蕩子為皇帝呢?
(慈禧劇照)
慈禧是個權力慾很強的人,在光緒大婚後,按清朝祖制,再不還政於光緒,勢必會引發朝野輿論。
因此,慈禧在光緒15歲的時候,宣佈要把政權交還給皇帝。
只是,此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文武大臣又多是慈禧委任提拔,因此聽說老領導要退休,他們自然以頭搶地,哭求慈禧萬不可在這種時候撂挑子走人。
如此,慈禧才退一步,與光緒一同把持朝政。
這樣一來,所謂的“還政於皇帝”也就成了形象工程,既樹立了慈禧一心為國的高大形象,又讓她成為了繼續把持朝政的“太上皇”。
如果說在這之前,光緒和慈禧的矛盾不過是生活上的小矛盾,那麼從光緒親政後,兩人的矛盾便有了刀光劍影的兇險之氣了。
年輕的光緒想要勵精圖治,重新尋找一條強國之路。
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為首的維新派便得到了光緒的重視。
維新派的改革理論很新穎也很全面,囊括了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等方面。在光緒看來,這一切如同對舊時代的一場革命,使他熱血沸騰。因此,戊戌變法成了光緒親政後的一大政治舉措。
只是年輕人拿捏不住緩急,結果變法的節奏太快,讓王親貴族、軍人、還有士人等的利益皆受到了損害。於是,這些人便緊密地團結在了慈禧的身邊,如此便形成了“後黨”和“帝黨”的相爭。
(光緒劇照)
慈禧冷眼旁觀。反正光緒一舉一動都需要向她彙報,只是光緒想要實施的,她一概反對。
這樣一來,光緒和維新派便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思來想去,唯有除掉慈禧,戊戌變法才能走上高速公路。
維新派的譚嗣同想到在天津練兵的袁世凱。
這樣的人不可信,誰還可信?
所以,譚嗣同找到袁世凱,並將“圍園殺後”的計劃告訴了他,希望他能帶領北洋新軍為光緒分憂。
袁世凱可是個政治老油子,他深知這又將是一次加官進爵的機會,因此他面不改色,假意應承譚嗣同。待譚嗣同走後,他便密報給了直隸總督榮祿,而榮祿則連夜坐著小火車趕回了京城,並將這聳人聽聞的訊息上報給了慈禧。
慈禧聽聞,大為震驚。她想不出光緒不光想奪她的權,還想要她的命,於是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了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捕殺了維新派人士,而她則重新獨掌大權。
既然已經撕破了臉,光緒自然就不能繼續做皇帝了。
慈禧決定,再從宗室子侄裡找一個容易擺佈的人來做傀儡皇帝。
慈禧這次相中的,是端郡王載漪的次子溥儁。
溥儁的生母也是桂祥的女兒,慈禧的親侄女。
而溥儁雖然已經15歲了,卻是有名的浪蕩哥兒。他胸無點墨,成日裡只會吃喝玩樂,這哪裡能成為一個好皇帝呢!
(溥儁劇照)
不過,慈禧看中的就是這一點,要個繡花枕頭,總比找個恩養多年,卻還要取自己性命的白眼狼強。再說,繡花枕頭才更好操縱,更讓人省心。
於是,慈禧就下了懿旨,把溥儁過繼給了同治帝。不僅得賞頭品頂戴,還被立為了皇太子。
不過,一向呼風喚雨的慈禧,這次居然手段不靈了。
原來,她要廢光緒帝的做法,不光遭到了大學士榮祿等人的反對,就連洋人也非常強硬地表示,除了光緒,他們誰都不認。
慈禧很不高興,廢立皇帝,這不是自己的家事嗎?居然輪到外人插手。
溥儁的父親載漪更不高興,這不是讓他兒子不能順利登基稱帝嗎?
正好,此時由於洋人貪婪,不斷瓜分大清國的土地和財物,已經引發了激烈的民憤,其中義和團更是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與洋人對抗。
載漪便與義和團親近之極,並多次上奏慈禧,稱義和團“刀槍不入”,還能“御槍炮之法”,總之把義和團吹得有如神仙下凡。
本來就對洋人不滿的慈禧信以為真,於是在載漪的極力攛掇下,竟向11國發起宣戰詔書。
掌管虎神營的載漪,也因此被委以總理衙門大權,一下子成為集軍權、政務和外交一身的重臣。
然而,慈禧畢竟還是對義和團生疑,特別是在洋人登陸天津大沽口後。
(載漪劇照)
載漪為了能讓溥儁更有把握成為皇帝,又偽造了一份洋人的外交照令,在照令中,不僅要求慈禧歸政給光緒,而且還要代清政府收繳錢糧及接管軍隊。
這份照令果然讓慈禧氣得七竅生煙,終於鐵了心要和洋人幹。
可惜,義和團在洋槍利炮面前,不堪一擊。
再加上榮祿等人暗中指示清軍只可向天開炮,萬不可傷及洋人。
因此,洋人一路凱旋,很快就從天津打到了京城。
眼見不敵,慈禧帶著光緒一溜煙地逃到了西安。
慈禧畢竟是個老孃們兒,在她眼裡,國人都是奴才,但是洋人卻都厲害得狠。
此時,慈禧驚惶未定,一方面擔心洋人打到西安,另一方面也擔心洋人會對她不利,所以趕緊下旨,要李鴻章這個經驗豐富的補鍋匠趕緊去和洋人求和。
此外,慈禧又向天下頒佈《罪已詔》,將一切責任甩鍋給義和團及主戰的王公大臣們。
隨後,為了討洋人的歡喜,她又下了一道“嚴加剿滅義和團”的上諭。
當然,光是剿滅義和團,似乎還缺少人來擔責,所以當初極力請戰的載漪便成了“禍首”,被慈禧處以重罪,流放新疆。
已經被冊立為皇太子的溥儁,自然也受到牽連,與載漪一併流放。
好在,慈禧只是做做樣子,載漪和溥儁父子為了躲避風頭,暫時住到蒙古妻舅家裡。
隨著《辛丑條約》的簽訂,洋人在得到了極大的利好後,終於退出了京城,並且再也不提要追究慈禧為禍首的責任。
保住了權力的慈禧在起駕回鑾後,再也不敢掉廢光緒皇帝的事。只是草草地表示,溥儁為人輕浮粗莽,不宜為皇儲,因此宣佈廢除了他“大阿哥”的稱號。
1908年,光緒病重。
由於光緒無子,年事已高的慈禧雖然也病勢沉痾,但她依然認為自己還能繼續垂簾聽政。所以為了能繼續把持朝政,慈禧按老套路,將醇親王載灃3歲的兒子溥儀恩養在宮中。
不久,光緒病逝。
慈禧便下詔將溥儀過繼給同治,並繼承皇統。
只是,這次慈禧雖然挑了個滿意的兒皇帝,但是她卻在光緒去世的第二天,便跟著撒手人寰了。
(參考史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