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詠歎後的行吟者

    老祖先,用他們的道法自然,解決了蜀中水患,造福桑梓,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工程已經和山川融為一體了。

    科學之美,哲學之美!!!大讚

  • 2 # 老楊狼

    秦人對大型水利工程似乎有著天然的熱愛,從鄭國渠、都江堰到靈渠,既現實了國家組織能力的強大,也閃耀著時人的智慧和能力。其結果不但便利了輸送物資兵力,加速了秦統一天下的步伐,也從另一方面,加深了民族交流、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繁榮。都江堰更是利在當時,功延至今,澤被後世,被成為“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蹟”“永恆的工程”。

    為什麼稱為永恆的工程呢?就是因為它自公元前256年修建後,一直到現在都還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一個活的工程,而不是一處遺蹟。正如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都江堰灌溉系統始建於公元前3世紀,至今仍控制著岷江的水流,灌溉著成都平原肥沃的農田。

    為什麼能成為永恆的工程呢?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 科學而先進的設計。

    秦滅蜀後,李冰被任命為蜀郡太守,為安定社會秩序,李冰非常重視治水興農,親自查勘岷江,制定了行洪、灌溉等綜合利用指導思想。史記 河渠志也有明確記載:“蜀守冰鑿離碓,闢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 具體而言,都江堰佈局科學合理,魚嘴、金剛堤、飛沙堰、寶瓶口等工程密切配合,形成一個互融共促的整體,共同起到分水、排沙、溢洪、節制等作用,並時時確保有足夠水流灌溉成都平原。

    二、歷代的維護和保養。

    都江堰有個放水節,就體現了歷朝歷代重視維修養護工程的歷史,這就是堅持歲修制度。每年的枯水季,人們會用“榪槎截流法”築成臨時圍堰,修外江時攔水入內江,修內江時攔水入外江,保證了工程的可持續發展和安全,以致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

    三、良好的管理制度及執行力。都江堰事關蜀地繁榮,事關人民福祉、事關官吏升遷,多利集於一身,制度制度和執行就比較順暢。

  • 3 # 忘了142003834

    是的,應該是從戰果末期一直使用到現在,大概2270年了,正是因為這個偉大的水利工程,才造就了史稱“水旱從人,不知饑饉,謂之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這個大糧倉,某種意義上可以講,正是因為都江堰這個蝴蝶翅膀,一定程度上影響或者確定了中國後來的歷史走向。

  • 4 # 安工才

    如今,井泉乾涸,許多河道變成了無水可流的臭水溝。江河被改造成豪華的水泥河岸,府河,也被改造成整體防滲漏的排水溝。江河是大地的經脈,大地的經脈江河不再潤澤大地,猶如人的血脈不潤澤肌膚。能不病嗎?寶瓶口劈開二十餘米的山體,工程量已經十分巨大,又匪夷所思的下鑿二十米,是古人蠢還是我們現代人蠢?我真不知道?大禹的父親鯀,用息壤修築堅固的河岸,封堵了大地的經脈,古人九年就認識到了地不潤天不和,無雨必旱,旱久必澇,所以會洪旱交替愈演愈烈。

    而現代鯀,用水泥替代息壤,修築堅固豪華的水泥河岸,甚至將河道整體防滲漏,比鯀治水封堵大地的經脈更為徹底!到處一下雨就看海,大雨過後又無水可流,那麼不如在河道底下修建管道(迴圈管道)就是河道下游的水透過水泵輸入送到河道上游,也就是水流下去透過管道迴圈到上游慢慢的流下,這樣一來避免河道乾枯,很快又會缺水,河道底下新增管道就能避免河道陷入旱災。這就是如今不以潤地為目的水利!// @我是一個不喜歡開玩笑的人: 你懂個錘子!亂球說

  • 5 # 歷史研習社

    都江堰坐落於成都平原西的岷江上(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迄今為止唯一留存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

    都江堰機構圖

    大體而言,都江堰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分水魚嘴建立在岷江中,強行將水分為兩路:一路順江而下,另一路則被迫流入寶瓶口,形成了“四六分水”的結構。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所以當枯水季節水位較低的時候,大部分江水會流入河床比較低的內江,可以保證成都平原的水源;而當洪水來臨時,水位升高又會從江面較寬的外江被排走。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從秦始皇的太爺爺秦昭襄王時期,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設計建造並開始發揮作用的都江堰,至今仍然在被使用並且發揮著作用。從公元前256年到今年,近兩千三百多年過去了,鄭國渠早已廢棄、秦長城早已消失、隋唐大運河也基本失去了航運價值,只有都江堰至今仍然矗立在滔滔岷江水之中,守護著成都平原的平安,見證了兩千年帝國的紛煙和繁華。

    都江堰風景

    當然,都江堰能夠經歷兩千年滄桑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澤被天府之國,離不開歷代政府、父母官、技術人員和百姓對其長期維護和管理。都江堰早已不完全是秦代的原貌,而是經歷了歷代的修繕和改造,但基本設計結構仍然保持著李冰父子的構想。

    

    在岷江中發現的漢代所鑄李冰像

    元朝時,四川肅政廉訪使吉當普第一次引入了鐵石結構對都江堰加以改造,用錨鐵漿砌條石結構代替了行用千年的竹籠鵝卵石結構,是都江堰歷史上的重大革新。針對經常崩塌的水岸,還細密堆築了江石,首次鑄造了重達一萬六千斤的鐵龜代替魚嘴,大大提高了都江堰的堅固程度。

    明清兩朝,政府先後四次採用鐵石結構大修都江堰樞紐。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水利僉事施千祥用漿砌條石灌注鐵水固定的方法重修了都江堰,並用生鐵七萬斤鑄造了鐵牛魚嘴。光緒三年(1877年),當時的四川總督丁寶楨又以鐵石結構改造了都江堰體和堤壩。

    直到民國年間,四川省水利局長張沅主持都江堰大修,重新設計魚嘴,採用混凝土技術和巨形條石構築,奠定了現代魚嘴的基礎。建國之後,都江堰工程的各個關鍵部位又以混凝土加以加固和保護,原有的自動分水系統也被人工控制的水閘所代替。都江堰在現代工程技術改造下,仍然矗立在岷江上,守護著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國。

    參考文獻

    江曉原:《中國古代技術文化》

  • 6 # 殘月枕夢

    我有幸去過一次都江堰,印象非常深刻,深深地被古人的智慧折服。都江堰景區景色宜人、古色清幽、遺蹟眾多,值得一看。

    都江堰確實是從秦國用到現在的,是秦國而不是秦朝,秦朝是公元前221年建立的,而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是秦昭王時期。從那時起,都江堰就造就了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

    那麼為什都江堰一直能用到今天呢?主要得益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其設計原理(核心部分就在下圖),另一方面是歷朝歷代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視。簡述如下: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及核心組成為三部分:分流的魚嘴、洩洪排沙的飛沙堰、控制水量的寶瓶口。如下圖

    魚嘴將岷江一分為二,內江的水透過寶瓶口流向成都平原,從圖可以看出內江窄,外江寬,並且內江深,這樣豐水期時,大部分水流向了外江就減少了洪水災害。枯水期時,江面變窄,但內江深,大部分水流向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需要。

    內江不是直線二是有個彎道,內江水流又快,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離心力,會將大量的泥沙透過飛沙堰拋向外江(上圖內江左邊口就是飛沙堰),在洪水氾濫時,大量的洪水又透過飛沙堰流向了外江,這樣飛沙堰又起到了洩洪作用。

    寶瓶口很窄,它主要是為了控制流量,不讓過多的水進入,保證了成都平原不會發生洪澇災害。

  • 7 # 烏格

    據瞭解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於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初建於秦昭王末約公元256~前251,是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 8 # 浩蕩揚子江

    得益於科學合理的設計,都江堰的確使用了2千多年,從秦朝一直用到今天,最主要的是都江堰解決了淤壩這一世界難題,所以能至今仍然能使用,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中國建設於秦朝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執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

    魚嘴分水堤又稱“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其主要作用是把洶湧的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魚嘴是以竹籠裝卵石壘砌。由於它建築在岷江衝出山口呈彎道環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較枯,水流經魚嘴上面的彎道繞行,主流直衝內江,內江進水量約6成,外江進水量約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勢不再受彎道制約,主流直衝外江,內、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動顛倒:內江進水量約4成,外江進水量約6成。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決了內江灌區冬春季枯水期農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澇問題。

    飛沙堰溢洪道又稱“洩洪道”,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位;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迴歸岷江正流。飛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

    我們現在由衷地讚歎古人的智慧,在技術手段有限的情況下,發揮聰敏才智創造了中國工程史上的奇蹟。

  • 9 # 老豬的碎碎念

    先明確的回答題主,都江堰確實是從秦朝到今天一直在發揮著作用,而且今天仍然在使用,換個說法就是,現在的人們依然在享受著幾千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恩澤。筆者實地探訪了都江堰,接下來咱更深入的聊聊這個千年前的工程及它背後的故事,老樣子,下面會發送一些筆者實拍的都江堰照片給各位上眼。

    在都江堰出現之前的年景,古代蜀地(現今的成都平原)非澇即旱,有“澤國”和“赤盆”之稱,每每夏日之時,就是洪澇來臨之日。終於時光流轉到了戰國時代,在古蜀之地上誕生了一個叫做李冰的人,他日後成為了蜀郡太守,在走馬上任後,發現這裡的百姓的常年受到來自岷江水的困擾,人不能定居,田不能安心耕種,李冰經過實地科學的調查,決心傾盡畢生之力修建都江堰以根除岷江水患。讓治下的百姓的安居樂業。

    於是李冰親自確定都江堰的宏偉工程的設計計劃:先是廢除了以前錯誤開鑿的引水口,重新科學的在四川灌縣玉壘山處設計行的引水口,並且開創性的採用分水魚嘴外流內灌的方法,由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也沒有什麼大型工程機械,只能靠雙手螞蟻搬家似的一點一點的建造,僅僅是開鑿“寶瓶口”就用了八年的時間,李冰的愚公移山之志向不由的讓人唏噓不已。

    (這個是筆者實拍的都江堰魚嘴)

    (這個是飛沙堰)

    (此為寶瓶口,現在猶存)

    最終,都江堰在李冰父子二人和百姓的齊心合力下終於成功建造,它的成功標誌著人類史上用人力戰勝自然的一個豐碑。自此,成都平原開啟了古蜀華章,成為了“水旱從人,不知飢謹,時無荒年,天府之國”的新篇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身邊的酒鬼家庭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