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ihongjiu99
-
2 # 島主說事
二戰時德軍如果成功攻陷莫斯科,那世界將會怎樣呢?不會怎麼樣,德軍攻陷莫斯科,只能使蘇德戰爭陷於更加殘酷傷亡人數更多,二戰時間延長罷了,並不能改變德國失敗的命運。
一方面,德國閃擊蘇聯,有一個致命弱點沒有解決。
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的綜合實力是要強於德國的,無論是軍事上還是經濟上,德國都不能與蘇聯抗衡。這是因為德國經過了一戰戰敗國的洗禮,在《凡爾賽條約》制約下,德國的軍事力量受到限制,其發展空間也受到英法的監督。而同時期蘇聯卻在大踏步前進,尤其是在軍事上,不僅空海軍得到空前發展,其裝甲打擊力量尤其是炮兵的建設更是歐洲無人能及。
1939年9月1日,德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以後,隨即對波蘭發動了閃電進攻,這被視為二戰的開始,但此時的閃擊戰德國自己也沒底,到底能不能透過閃擊戰佔領整個歐洲,還需要時間來檢驗。所以,在進攻法國時,德軍採取了多路出擊的辦法,實際上,進攻法國既是作為閃擊戰效果的檢驗之戰,也是為閃擊蘇聯做必要的準備。如果我們把巴巴羅薩計劃與進攻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對比會發現,這兩個方案有很多相似之處,原因就在這裡。
1940年德軍佔領法國以後,雖然希特勒仍然認為英倫三島問題沒解決,德軍進攻蘇聯的勝算沒有太大把握,但他被前期閃擊戰勝利衝昏了頭腦,錯誤地認為蘇軍在1939年蘇芬戰爭中連芬軍都差點打不贏,面對德軍強大的閃擊戰蘇軍更是難以抵禦,加上英法樂意看到德國禍水東移,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提前發動了蘇德戰爭。
但是,德軍發動蘇德戰爭依賴於三個重要因素,一個是外交和輿論的欺騙,這個被蘇軍忽略了,德軍做得天衣無縫,使斯大林錯誤地認為德軍只有佔領了英倫三島,才會向東發展;一個是德軍有能力依靠空中和地面作戰力量快速機動,對這一點希特勒深信不疑,因為閃擊西歐的成功為他樹立了信心。第三個就是發動閃擊戰的保障條件。對這一點,德軍認識 的並不充分,雖然巴巴羅薩計劃意識到蘇聯疆域遼闊,並沒將進攻終止線劃分為整個蘇聯,但其裝甲作戰半徑和戰線太長對補給的要求問題,已經暴露無遺。
從這個層面講,佔不佔領莫斯科,只是對蘇軍計程車氣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對英美同盟國來說,莫斯科失守可能會對盟軍援助蘇聯帶來不確定性,但對蘇德戰場併產生不了太大的影響,因為斯大林和蘇聯方面已經做了遷都的準備。
另一方面,德軍進攻莫斯科時,蘇軍已經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掌握瞭如何應對閃擊戰的方式方法。
在學習蘇德戰爭史時,有些人錯誤地認為,德軍只要佔領莫斯科,蘇德戰爭就會結束,或者說只要莫斯科失守了,蘇軍就會一敗塗地。這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莫斯科戰役打響以後,斯大林就簽署了蘇聯政府機關和駐外使節遷都古比雪夫的檔案,並將軍隊指揮職能部門也轉移到後方基地,而斯大林自己之所以留在莫斯科沒走,就是起到定盤星作用,樹立莫斯科軍民打贏信心。
但是,斯大林和蘇軍統帥部並不是盲目地在打莫斯科防禦戰,按道理,1941年6月22日德軍三路閃擊蘇聯時,蘇軍北中南三路防禦都沒取得好的戰果,中路白俄羅斯防線被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迅速突破,西方面軍差點全軍覆沒,南線基輔一戰,蘇西南方面軍也損失得所剩無幾,就連北線的列寧格勒也被德軍重重包圍,可以說這個時候蘇軍已經處在一個十分危險的十字路口,如果莫斯科失守,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蘇軍在前期應對閃擊戰中損失的將近200萬紅軍並不是白損失的,他們也從中發現了閃擊戰的薄弱因素和不足,那就是戰線太長、補給困難以及兵力不足。莫斯科戰役打響以後,蘇軍並沒有急於和德軍硬碰硬,也沒有將大量預備隊放在正面戰場與德軍硬剛,原因就是在前期作戰中,蘇軍吃了這樣的虧,德軍依靠的是裝甲快速突擊,越與德軍硬碰硬,蘇軍損失就越大,而戰場反而對德軍更有利。
為了把莫斯科戰役打好,斯大林把朱可夫調來指揮防禦,採取的就是正面加強防禦,側翼放置預備隊進行牽制作戰,而在戰略戰術上採取持久戰和消耗戰,這無疑對德軍發動閃擊戰是個制約。因為氣候因素和補給因素,德軍耽擱不起,這才是德軍失利的重要原因。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閃擊蘇聯的打法比較單一,離了裝甲進攻就打不了仗,這是德軍的短板,另外就是補給困難,裝甲進攻需要燃油和彈藥,士兵進攻需要糧食和棉衣,而這些都是實打實的來不得半點虛假,所以,即使德軍佔領了莫斯科,這些短板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其結果還是一樣的。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繞不過去的事實,德軍進攻蘇聯,無論佔不佔領莫斯科,蘇聯與英美的同盟關係是要維持的,因為德軍還有個西線作戰問題,只要西線在作戰,東線就有反攻的可能。所以,莫斯科之戰只是二戰當中重要的一場戰役,改變不了整個二戰形勢,也改變不了德國失敗的命運。
-
3 # 巧克力CD
這種異想天開的問題回答也是五花八門,沒什麼對錯。我也來想象一下吧。真正的莫斯科保衛戰結果是蘇軍擊退了德軍的進攻,殲敵50萬;宣告希特勒閃電戰神話的破滅,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鬥志。如果德軍佔領了莫斯科,後果就反過來了,一是蘇軍遭受重大損失;而是蘇聯人民的戰鬥士氣也遭受打擊,因為莫斯科是蘇聯的政治中心,有極高的象徵意義。
但這都不是決定性的。說損失,蘇軍遭受過多次慘重失利,基輔保衛戰、哈爾科夫戰役、火星戰役……都沒有讓蘇軍傷筋動骨。即使德軍佔領了莫斯科,但是蘇聯絕不會陷在莫斯科和德軍拼消耗,戰爭不是決定於一城一地得失,而是儲存有生力量。所以斯大林也做了撤退的準備,比如政府機關、重要財富、工廠設施等。廣闊的國土使蘇聯有很大的迴旋餘地。德軍沒有那麼多的人力推進過遠。頂多佔領蘇聯歐洲部分。所以,一場戰役、一城的失敗最多延長點勝利的時間,結局不會有變化。
-
4 # 汪淳浩瀚
二戰時德國如果成功攻陷莫斯科,那麼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斯大林將成為蘇聯版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斯大林作為蘇聯二戰時期最高統帥,在衛國戰爭期間是沒有必要堅持在戰鬥第一線的,蘇聯最高領導層也作出了斯大林帶領國家機關和工業體系整體東移到烏拉爾山脈以東,為莫斯科失守後繼續鬥爭做準備。但就在撤離前斯大林突然決定不隨國家機關撤退,而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聲勢浩大的閱兵儀式,親自坐鎮莫斯科用生命守衛這座城市。可以說斯大林已經將生死知之度外,安排了自己犧牲後蘇聯領導層的主要工作和接班人,準備用生命換取蘇聯人民對德國的抗戰信心。正是由於斯大林堅定的出現在了紅場閱兵的主席臺上,使守衛莫斯科的蘇聯軍民迸發出了超越以往的戰鬥力,最終成功粉碎了德國佔領莫斯科的圖謀。
退一萬步說,如果德國真的攻陷了莫斯科,擊斃了斯大林或者只得到了斯大林的屍體(斯大林不可能讓德華人俘虜自己,就算不會自殺也會命令身邊的警衛殺死自己。),那麼德國將面對的是陷入瘋狂的蘇聯軍民對德國不死不休的反抗和復仇。越過莫斯科以後的每前進一步都會有德華人被殺死,頑強的抵抗和愈加漫長的補給線將消耗掉德軍最後一絲戰鬥潛力,希特勒只會得到一個戰果上略等於拿破崙的成績,但之後的失敗將使德國付出遠超現實的代價。二戰之後的歐洲版圖可能就不會有民主德國這個國家,取而代之的將是蘇聯西歐行省,德國政府高層和軍隊將領將大規模接受審判,死刑人數可能要加個零,至於德國國民的傷亡可能要增加幾百萬甚至1000萬。
-
5 # 原點影片
即使當時德國攻佔了莫斯科,也不意味著德國就完全勝利,蘇聯就會完全失敗。抵抗仍然會繼續,反攻仍然會開始。德國最終還是會失敗,終究要被打回老家去!
德國之所以能很快攻入蘇聯,兵臨莫斯科,並不是蘇聯真的不行,打不過德國,而是誰備不足。在德軍進攻前,蘇聯也設法從各種渠道獲取德國將要進攻的情報,但是情報之間相互矛盾,具體入侵時間相差很大,使蘇聯政府無法判斷德軍可能進攻的時間,甚至無法判斷德軍會不會發動全面進攻!所以當德軍兵三路兵臨城下時,蘇聯倉促應戰,導至連連失利。十天之內德軍突進600公里!希特勒揚言,三個月內滅亡蘇聯!當時小日本也對中國發出這樣的狂言,估計是跟他乾爹希特勒學的!
當德國攻到莫斯科是,已是鋒芒盡失。而此時的蘇聯已緩過勁來,士氣正旺!面對德軍圍困,還在紅場舉行了盛大閱兵,士兵們從紅場直接奔赴戰場,那是怎樣的氣魄?
莫斯科保衛戰,蘇聯一舉擊退德軍74個師100萬人,使其損失人數超過50萬,裝備不計其數,隨後又發起了秋季攻勢。蘇聯由此開始了反攻,納粹德國滅亡之路也由此開始進入倒計時。
看一下蘇聯當時的動員能力和生產能力:1941年蘇聯人口1.8億,戰爭爆發後,共動員3450萬人,到戰爭結束時,蘇聯軍隊總兵力達1283萬人。戰爭期間,共生產飛機134100架,生產坦克102800輛,火炮825200門。
所以在這樣的強大國力下,就算德國當時佔領了莫斯科,也只是一城得失,對大局影響不大。結局一樣是盟軍勝利,只是時間程序可能慢一點。
-
6 # 百河起南風
戰爭的勝利即取決於戰場,也取決於國家實力,二戰中後期,德國的戰爭力量被兩線分散,實力集中不夠,西方和蘇聯都開始發力,德軍失敗是大機率結果。
即便德軍攻佔莫斯科,只要蘇軍不投降,德軍最多也只能把莫斯科變為一個戰爭堡壘。蘇軍可以收縮至西伯利亞,遠東,建立防線繼續戰鬥直至拖垮德軍。蘇聯和法國不一樣,它有大把的戰略縱身,法國缺乏領土縱身,地勢平坦開闊,交通四通八達,德軍的機械化部隊最適合這種地勢,一旦攻佔巴黎,法國就完蛋了。
變數就在日本,如果莫斯科被攻佔,那必然會造成蘇軍的大量傷亡,如果日軍改變南下戰略轉而北上,蘇軍將會真正陷入兩線作戰,如果斯大林格勒被德軍控制繼而獲取高加索的石油,那結局可就不好說了。這時就要看中國戰場能拖住多少日軍了。
假設蘇聯投降,德國日本將會徹底控制了歐洲和亞洲。美國也沒有辦法了,或者會苟合。
-
7 # 情感與感悟
二戰時德軍如果成功攻陷莫斯科,世界的格局也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德國用閃電戰席捲歐洲和北非,數十個國家被德國攻陷。德國在勝力的背後,卻迎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戰爭物資和人員的消耗。
德國在二戰時期,國力強盛,工業發達,但戰爭的消耗,使德國疲憊不堪。即使如此,德國在軍事戰略上,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那就是分兵。德國出動了三路大軍,第一路大軍進攻北非。第二路大軍進攻蘇聯。第三路大軍,固守法國北部,隨時進攻英國。
蘇聯由多個加盟國組成,其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不輸德國。早期的蘇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德國打的損兵折將,還丟了很多城市,但緩過來勁的蘇聯,憑藉其強大的國力和軍事號召力,迅速組織兵力,進行反攻,最後德軍被蘇軍成功打敗,扭轉了戰局。
如果莫斯科被德軍攻下,蘇聯也不可能投降。蘇聯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莫斯科沒了,蘇聯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建力首都。蘇聯不可能因為莫斯科的丟失,而放棄抵抗的。
最重要一點就是,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己對德宣戰。
-
8 # 優己
那將導致蘇聯投降,半數以上的蘇聯加盟國被併入德國,然後德國可以利用蘇聯的資源去與美國抗衡。德國陸軍還會取道烏克蘭南下攻入中東,佔領整片中東地區以及非洲,整個世界應該除了美國外無可倖免。
莫斯科對蘇聯的重要性不僅僅是首都!蘇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而且這些民族很多是被迫加入蘇聯或者被蘇聯強制奴役的,一旦蘇聯帝國遭到毀滅性打擊,那麼就很容易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其次,斯大林政府太殘暴,造成的民心不穩,怨聲載道。這是蘇聯自己的問題。因此,一旦莫斯科被攻破,那麼就會有很多蘇聯加盟國脫離莫斯科,選擇加入德國,這就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比如,據統計就有五百多萬蘇聯人倒戈德國,幫助德國打仗。
德國本身缺資源,這是是命門所在!一旦德國擁有資源,再給德國休養生息兩三年。那麼德國絕對不可阻止。好在歷史沒有假設,和平萬歲!
-
9 # 孤獨深處36
皇國興廢。在此一戰 的思想觀念不適用於 二戰時的中蘇俄 等戰略縱深 幾千公里人口億計的大國,即使莫斯科戰役勝利 或者庫爾斯克也勝了,也改變不了 德國戰敗的命運。前期發育好了爆捶法 奧 英 等國。後期 去打那些又肉 又有輸出的。德國這種半肉ADC,也夠嗆 。更何況倆輔助也都是脆皮。又肉又有輸出的美利堅 是不會坐視蘇聯滅亡的。大英帝國也還實力未盡。所有感覺輸是肯定的。這跟 十萬滿騎入關來。大明一觸即潰完全不同。大明前期被消耗的太厲害了。
-
10 # 使用者6667911998
二戰中德國如果佔領了莫斯科,這對於蘇聯來說情況可能惡化,主要在政治和抵抗精神方面,除此而言不過是又—座大城市失守而己,蘇聯在莫斯科以東還有6千公里的戰略縱深,斯大林早以將大量工廠提早搬遷於烏拉爾等地形成工業體系,日本出於自身的考量並沒有從中國東三省配和德國對蘇聯形成東西夾擊之勢,所以此時蘇聯東部廣大地區相對是安全的,蘇聯抗擊德國仍有可為,但國內、國際形式會有所惡化也是實情,不論怎樣德國要想憑莫斯科—場戰役決定輸贏還為時尚早,戰事遠未結束,此時德國無論從人、財、物等國力來說以成強弩之未,鹿死誰於猶未可知,但蘇聯會更艱難。從蘇德兩國的版圖、人力、物力、財力來說極不對等,體量相差懸殊,所以德國利在速戰速決,不拖泥帶水的閃擊戰,打垮了體量相當的法國和波蘭,卻最終兵困莫斯科城下,就是因為蘇聯體量龐大,擁有足夠的戰略縱深,可以空間換時間。雖不及於一時,但終及於—世,在二戰時日本之於中國也是這種狀態,雖然佔領了半個中國,終於還是沒有得呈,日本偷襲美國最終結局仍是不妙,小國與大國的戰爭博奕只要沒有大的生產力的代差,其最終只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民國軍事家蔣百里在抗日戰爭前就敏銳的預言:中日戰爭無論怎樣,中國就是不投降,就是和日本打,就是不投降。其實白話了說就是拖日本,日本撮爾小國國力有限,拖的日本燈幹油盡、灰飛煙滅,拖死日本,放眼世界無論是有硝煙的戰爭還是沒硝煙的經濟戰又何嘗不是如此,蔣百里的中日戰爭預言又何嘗不是蘇德戰爭的最好註腳,其他什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過是臉上貼金的虛言,實力決定一切,雖然此消彼長,決定最終勝利的—定只會是實力即國力。
-
11 # 世界歷史唯物觀
首先一個莫斯科的得失不會影響蘇聯的抵抗意志,這是由於這個民族的性格決定的,也就是說德國無論如何打下去,都難以真正徹底佔領蘇聯。失去了中心城市,俄華人會跑進山林裡跟你打游擊,如此德國國力再強,也在蘇聯耗不起,對此可以參考蘇聯打的阿富汗戰爭。
莫斯科保衛戰時期的局勢,已經是美國開始有意限制德國法西斯的進攻腳步。美國採取的先歐政策,也就是大量的美國援助開始運往歐洲,蘇聯也獲取非常多的美國援助。整個二戰期間,美國一個國家幾乎養活了盟軍三分之一的軍隊,蘇聯士兵就是在美國的午餐肉支援下發起的反攻。
所以一個莫斯科絕不會影響戰爭大局,退一步萬步來說,就說蘇聯失去了所有的中心城市,但是隻要斯大林有一口氣在,抵抗就會進行下去。當美英穩住了步伐,那麼德國再國力上完全不能抗衡,終究是會走上滅亡的道路。也就是莫斯科就算拿下來了,希特勒也無法使得蘇聯放棄抵抗。
當年拿破崙遠征沙俄,照樣是攻下了莫斯科,但是他依舊沒有等來議和的使者,最終在沙俄的反攻之下,拿破崙迅速就敗退了。希特勒發動二戰的那一刻開始,其實就避免不了失敗,因為他嘗試改變世界秩序的做法,加深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總體戰略上來說,德國從來沒有真正獲得過優勢。
-
12 # 鴻哥iouyh福小鋪
拿破崙也攻陷過莫斯科,但取得只不過是一個虛名,很快就被趕出莫斯科,一路敗北,命運比德軍攻擊莫斯科更加悲催。
攻陷莫斯科,呵呵,那麼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或許就換成了莫斯科保衛戰,大夥犬牙交錯糾纏一塊,打得不可開交。
為何蘇聯能和德國如同武林高手一樣在攻擊凌厲的招式用光之後改為拼內功,重點是斯大林並非完全是一位瞎子和聾子,他很清楚蘇德必有一戰,工廠搬運和設定已經備有腹案。
戰爭一開始,早期失利就開始啟動備案,大量的工廠被搬運到更遠的後方,莫斯科雖然重要,但也只是這些工廠的防火牆,只要工廠仍然在運作,蘇軍仍然擁有和德軍一決勝負的能力。
而且美國的軍援也在不斷輸入,若是連工廠都被毀了,美國會毫不猶豫更加大量供應,因為德國佔領蘇聯全境,與日本聯手,狹窄的白令海峽是擋不住的。
呵呵,說實際點,德國能攻擊到莫斯科已經是能力的臨界點,繼續就是下滑趨勢,因為它的戰前準備差不多都耗光了。
這也就是希特勒為什麼在開局獲利後陷入兩難境地,他的目標有三個: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
莫斯科在三個選項當中只是一個政治目標而已,價值不大。
所以希特勒熬過莫斯科冬季,毫不猶豫選擇加強斯大林格勒軍力,原因很簡單,他需要高加索的大量石油來以戰養戰。
-
13 # 蝸牛150603
不好說,我相信戰鬥民族也不至於亡國,當年咱們的首都南京不也淪陷了,也沒亡國啊!可能戰爭會持續時間長一點罷了,邪惡終究戰勝不了正義!
-
14 # 我的瀟灑歐巴
二戰時德國如果成功攻陷莫斯科,那麼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斯大林將成為蘇聯版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斯大林作為蘇聯二戰時期最高統帥,在衛國戰爭期間是沒有必要堅持在戰鬥第一線的,蘇聯最高領導層也作出了斯大林帶領國家機關和工業體系整體東移到烏拉爾山脈以東,為莫斯科失守後繼續鬥爭做準備。但就在撤離前斯大林突然決定不隨國家機關撤退,而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聲勢浩大的閱兵儀式,親自坐鎮莫斯科用生命守衛這座城市。可以說斯大林已經將生死知之度外,安排了自己犧牲後蘇聯領導層的主要工作和接班人,準備用生命換取蘇聯人民對德國的抗戰信心。正是由於斯大林堅定的出現在了紅場閱兵的主席臺上,使守衛莫斯科的蘇聯軍民迸發出了超越以往的戰鬥力,最終成功粉碎了德國佔領莫斯科的圖謀。
退一萬步說,如果德國真的攻陷了莫斯科,擊斃了斯大林或者只得到了斯大林的屍體(斯大林不可能讓德華人俘虜自己,就算不會自殺也會命令身邊的警衛殺死自己。),那麼德國將面對的是陷入瘋狂的蘇聯軍民對德國不死不休的反抗和復仇。越過莫斯科以後的每前進一步都會有德華人被殺死,頑強的抵抗和愈加漫長的補給線將消耗掉德軍最後一絲戰鬥潛力,希特勒只會得到一個戰果上略等於拿破崙的成績,但之後的失敗將使德國付出遠超現實的代價。二戰之後的歐洲版圖可能就不會有民主德國這個國家,取而代之的將是蘇聯西歐行省,德國政府高層和軍隊將領將大規模接受審判,死刑人數可能要加個零,至於德國國民的傷亡可能要增加幾百萬甚至1000萬。
-
15 # 王司徒吃瓜
是啊,世界會怎樣呢?也許希特勒會跑去參觀克里姆林宮,然後再發表一篇“我到河北省來”的歷史性演講?
也有可能斯大林堅持到最後,城破之時他躲在陰鬱的地下室中,掏出一把仿54對著太陽穴連摳八槍?
在巴巴羅薩行動期間,德軍險些接近佔領莫斯科——他們距離這座城市的核心不到20公里,前沿部隊甚至聲稱看到了紅場的尖尖。
因此歷史諸葛亮做出瞭如此結論:如果德軍佔領莫斯科,那麼蘇德戰爭德國就贏了一大半了,蘇軍會被趕進西伯利亞的寒風中,而德軍會獲得裡海油田,最後打贏戰爭。
在我看來,指望納粹在蘇聯獲勝,其實是個比他們能佔領莫斯科更牽強的歷史錯覺。
如果德華人成功佔領並控制了莫斯科會怎樣?其實並不會怎樣,莫斯科的政治意義巨大,但實際意義並不大。這其實也是莫斯科戰役前,希特勒與他的將帥們所爭執的內容。
蘇聯仍然在烏拉爾以東擁有重要的工業基地,遠東的大量軍隊也照樣會奔赴戰場。莫斯科城對德國的軍事和戰略幫助微乎其微,佔領它什麼也無法改變,反倒還會給德軍制造大量的佔領和防禦成本。
曾經拿破崙也佔領了莫斯科,可他最終一路屁滾尿流地逃回去了;死了一個斯大林,還有許多的赫魯曉夫同志和貝利亞。
實際上,在德軍打過來之前,莫斯科已經是座有準備的“空城”,蘇聯早在戰前就大量遷移了工廠、人員和機關。而且大多數軍事和文職官員在1941年10月14日至28日期間都撤離了這座城市。
留給德國的,僅僅是必要的戰爭物資、堡壘和空屋子罷了。蘇軍準備在這座城市戰鬥到最後一刻,所以如果德軍堅持要攻克莫斯科,那他們即將面對的將不僅僅是原本歷史上,莫斯科城外的風雪和泥濘。
他們會提前遭遇斯大林格勒式的絞肉機戰爭,即便勝利,那也是慘勝,然後收穫一片啥也沒用的廢墟。
至於諸葛亮們總在碎碎唸的:“把蘇軍趕進西伯利亞的寒風,他們將在春季過半之前喪失對德攻擊能力”,這其實也是異想天開。
別忘了,歷史上的斯大林格勒,真正被後勤所拖累的恰恰是德軍自己,蘇軍的遠東部隊在12月5日投入戰鬥,他們可都是頂風冒雪一路機動過來的。
實際上,如果莫斯科真的陷落,蘇聯的計劃是沿著西伯利亞鐵路層層屯兵,建立一系列的軍鎮,然後在最艱苦的自然條件下發動反攻,奪回城市並驅逐德軍。
莫斯科是蘇聯的交通樞紐不錯,但蘇軍的確不需要啊,鐵路線在手,江山我有。
可惜漢斯們在11月的莫斯科城下就已經不行了,後續的一切都沒機會發生。
真要發生了,說不準會讓斯大林格勒那樣的圍殲提前發生,而隨著德軍被揍成狗頭,可能斯大林格勒之戰反而不會發生了。
我們假設德軍提早一年喪失掉戰略攻勢,開始轉入不斷的退守模式,那麼是不是意味著,德國會提早完蛋呢?
在真實的歷史中,1941年12月7日,日軍襲擊了珍珠港,羅斯福終於找到了掀桌子的機會,這與蘇軍莫斯科反攻僅差2天。
德軍真正差的並非打贏莫斯科這一仗,而是整體的戰略大勢存在問題。
如果他們之前選擇去攻打基輔,那麼可能的確會造成歷史的變動,但莫斯科不會,蘇聯人為城破做的準備太充足了,德軍的戰略無益於之後的戰略發展,相反世界形勢卻愈發不利於德國。
我們可以看看後來歷史上蘇聯以外的勝利:
1942年6月,美軍在中途島大勝日軍,逆轉了太平洋戰爭的攻守。
1943年5月,英美軍隊透過突尼西亞戰役,打跑了德意聯軍並佔領了北非。
德華人有什麼機會?不提蘇聯的“十次斯大林突擊”,1944年都迎來諾曼底登陸了。
所以,表面上看莫斯科是德軍的遺憾,但實際上它卻是德軍的葬身之地,是一小撮不甘心失敗的德粉們尋求心理安慰的藉口。
除了傷亡數字之外,任何事情都不會真正改變。你覺得是不是這樣呢?
回覆列表
二戰時德軍如果成功攻陷莫斯科,對於蘇聯人可能會是一個沉重的心理打擊,但那又能怎麼樣呢?迎接他們的依舊是失敗。因為僅僅攻下莫斯科是沒有用的,還要靠其他戰線的協同作戰,取得綜合優勢,才能徹底瓦解蘇聯。更何況蘇聯已經做好撤離準備,大部分機關都已經撤離到後方,蘇聯會繼續戰爭,莫斯科淪陷也改變不了什麼。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似乎這場代號“颱風”的戰役要在冬季到來之前徹底摧毀莫斯科了。可是最後的結局卻是德軍大敗,損失兵力達50多萬,後撤了100多公里,要不是希特勒下了堅決不許撤退的命令,德軍可能就要全線崩潰了。
二戰前期,德國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橫掃歐洲靠得是什麼?無非就是閃電戰。而到了蘇德戰爭,德國是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北、中、南三面出擊。三面出擊使得德軍兵力已是相對分散了,已經喪失了閃電戰所希望達成的區域性優勢。
即便是德軍拿下了莫斯科,如果在其它戰略方向上沒有進展,那也是徒勞無功。接下來不管德國願意不願意,迎接它的都將是持久戰。以蘇聯的體量、地域之遼闊,加上正在一旁虎視眈眈的美國隨時可能到來的援助,德軍的最終命運可想而知。
還有,當時蘇聯的軍工企業已搬至烏拉爾山沿線,烏拉爾山以西的中東部地區還有大量的兵員,因而即使德軍佔據莫斯科,只要蘇聯不發生內亂導致投降的話,除了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蘇聯計程車氣外,對最後的結果不會有任向改變。
真實的歷史是,在莫斯科城下,德軍不僅失敗了,而且是大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1、輕敵。希特勒對蘇聯估計不足,蘇軍的戰損補充讓德軍將領往往抱怨:“蘇軍被消滅了一個師,馬上就有12個師補充上來”。反過來,希特勒對德軍戰鬥力估計過高,盲目樂觀,認為六週之內就可以打敗蘇聯,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整個戰爭。根本沒給德軍準備冬季裝備。
不巧的是41年的冬季提前來了,先是九月份的雨季讓德軍裝甲部隊吃足了苦頭,到了十月份寒流襲來,溫度頓時降到零下30多度,使德軍的戰鬥力大打折扣。雙方優勢發生了互換。
2、分兵。對德軍的八月南北分兵歷來褒貶不一、眾說紛紜。雖然基輔會戰使蘇軍損失了一個龐大的戰略機動兵團,使整個南翼的戰線瀕臨崩潰,但相對於莫斯科而言,這個犧牲是值得的,蘇軍利用近兩個月時間 ,發動莫斯科群眾,在城外建立了縱深配置的三條防線,正嚴陣以待。
德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裝甲部隊損失嚴重,銳氣大減。隨著冬天的到來,希特勒才如夢初醒,但為時已晚,他犯的戰略上的錯誤使其失去了對蘇聯唯一的,也是最後一次勝利的機會。
3、遠見。在莫斯科會戰最關鍵的時候,斯大林投入了三十多個師的生力軍—蘇聯特地為嚴寒作戰訓練的精銳的西伯利亞軍團。局勢立即得到逆轉。
這三十多個師是用來防備駐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的,其實早在蘇德戰爭前夕,蘇聯為了防範未來的德國和日本的南北夾擊,在四月份和日本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先穩住了日本。
希特勒從骨子裡瞧不起日本人,他認為日本人個子矮,不講道理,對一戰的過節還耿耿於懷。所以對後來的侵蘇戰爭,壓根就沒有和日本做好必要的戰略協調,任其與蘇聯簽訂了中立條約,其實這是一個大錯。希特勒為他的自負付出了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