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國醫民醫世界
-
2 # 久住青山Lee
好文章文理通順是肯定的,但堆砌辭藻或言之無物就像化了濃妝的女人,眼神空洞,脂粉味太膩。
我在高中的時候就和我同桌辯論過這個問題。我同桌就覺得文章辭藻華麗才是美文。這類似於魏晉時期的浮華騷賦。我覺得言之有物,而且感情充沛,哪怕文風樸實平淡也是好文。
只有在高中的時候,為了高考,老師才會鼓勵多寫華美的文章。這也導致很多大學生和後來走上社會、喜歡寫作的年輕人寫文章都是乍看美豔萬方,細思味同嚼蠟。文風浮誇,老調重彈,不過是換了個“新瓶”。當然受惠於網路的發達,多了學習和創作的機會,越來越讀的年輕讀者和寫作者能寫出華麗且才氣橫溢的文章。
文章即是心聲。成年後還喜歡華文麗詞,多是浮誇、自負之人,有才也不過是辭章之才。希望愛好寫文章的人都能腳踏實地,關心時世、有心於奉獻,而不是終日只關心一己之得失,只在乎自己被不被認可,少些懷才不遇。
所有的未被認可,多是因為自身猶有不足,而不能“顧影自憐”的認為“知音難覓”。知音是什麼?是雁聲、星辰、春雨、夏花、秋蟬、蛙鳴……是“溪頭臥剝蓮蓬”的無賴小兒,是“休將白髮唱黃雞”的青春心態。從來知音何須覓,本來就在眼開處。人中摳搜篩賞心,到末了,還是孤獨身。一個人精神足夠充實,即便離群索居也能如梭羅。
個人見解,未必然說的對,希望有所裨益於見聞者。
-
3 # 君不器
首先我想說,關於你的問題,答案是否定的。
但否定之餘,我們也要想一想,當你提起筆,構思一篇作品時,你所面臨的具體寫作框架是怎樣的。
自從唐代古文運動起,漢語言世界裡,就對好的文章有了一個清晰的定義:那就是簡潔乾淨、直達文義。直到現在,我們依然認為行文過於華麗並不是好事。
這麼說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並非所有作者都能達到語言大師的水平,無論什麼辭藻都能信手拈來而且絲絲入扣,毫無破綻,所以使用的辭藻越多,越華麗,就越容易犯錯。
其二,一個作者,寫出來的作品遣詞造句乃至引經據典過於豐富,容易使讀者讀著讀著就偏離你所要表達的主旨,這是最為得不償失的。而且長時間下去,作者自己也會以堆砌辭藻為榮,反而忘了正確的文義該怎麼表達。
有位著名的文學大師曾經說過,一本小說寫完之後,必須再從頭刪一遍,直到刪無可刪,留下的部分就是好作品。
可想而知,文學界對好作品的定義是非常明確的。
但這個原則適用於所有情況麼?
顯然不是,這就是開頭我提起的“框架”問題。
很多公務員朋友或者記著朋友就會面臨這種問題:當文章用於正面宣傳時,當文章需要表達極其強烈的感情時,這時候,華麗的行文恰恰就是合適的。
總的來說,無論是簡潔流暢的行文還是華麗的行文,一篇文章若是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達感情和主題,能激發人們的思考或閱讀舒適度,那就是好文章,好作品。
最後,給你推薦一本書,也許對你會有幫助。
-
4 # 位卑不敢忘憂國auto
寫文章其實跟小學的寫作文一樣。
一般來說出入門的,比如說剛開始可以從看圖說話寫起,看圖說話呢,要說明時間,地點,人物,把這些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也都寫出來,加上自己的感悟感慨。這樣的話,一篇一二年級的看圖說話的話就算基本完成了,然後最後。
三四五年級的時候會在這個的基礎上條條框框寫清楚的基礎上,語句通順,一些一句能夠用好詞好句,好的詞藻來修飾,修飾得恰到好處。
單純好的詞藻而沒有沒有中心思想,這樣的文章是沒有靈魂的。
話說中國古代有一位秀才,他寫文章就喜歡華麗的詞藻而沒有中心思想,他老婆為了改變他這種寫作手法就特別做了一個很大很大的包子裡面就是沒包肉餡,他咬了好幾口都沒吃到肉餡問,老婆怎麼包子裡面沒有肉餡,他老婆指著包子說這跟你的文章一個樣。沒有中心思想的文章,和這個沒有線的包子一樣,吃起來味同嚼蠟。
-
5 # 百味人生smile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風格,每種風格寫好了都會是一篇好文。有的人喜歡華麗的詞藻,未嘗不可,但也不乏有人喜歡簡單直白的話語。
說的這,就不得不提楊絳先生。她寫的《我們三》,多真實多動人啊,樸實無華的語言,卻帶給了所有人最深沉的感動。
希望你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文風。
-
6 # 賞臻閣說寶
文實理通,言簡意賅,邏輯性要強,通俗易懂,中心意思表達明確而且到位,不要拖泥帶水,讓讀者看了易懂,易理解,就是好文章!
《孫子兵法》全文才6~7000字,章節文章精簡,沒有多少華麗語言修飾,卻是名芳百世的好書!
總之,本人認為,寫文章要像寫合同那樣,講究精簡。不同於寫小說、散文、詩詞歌賦等等那樣,供人閒情逸致去鑑賞,要講究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就行!
像如下照片,一眼“美”!
-
7 # 啞口無言561
華麗,如果指文章表達上用語造境上,不失為一種風格,如果與內容相匹配,當然極好。但一般寫作者只是求其文章外在的皮毛,甚至為了一兩個詞或幾句漂亮的話,就覺得文章好,其實要是以詞害意,生拉硬拽,才是行文的大忌。
自古以來,文章都求自然一說,形式與內容相得益彰。但通常很難達到自然之境,一般來說從詞語潤色入手,把詞語用服帖了,再到文意的服帖,才漸入佳境。
其實寫作的高手通常不是華麗風格的,或平淡自然,或深邃空靈。
我喜歡林語堂先生的作品,可看一下。
-
8 # 情感品讀社華麗是修飾
其實這是我們每個寫字人的困擾,就是“詞窮”。很多時候心中有一幅絕美的圖畫,但是無法用文字給讀者體現出來,這常常使我們很難過。而我的解決方式就是多讀書,多給自己進行“輸入”,然後再進行“輸出”。
樸素是內涵寫作文字樸素,但是樸素不代表枯燥。在我看來我樸素的文字,有時更能激起我的同感。因為不是天空中觸控不到的雲,更像是腳下踏踏實實的土地。所以我是追求它的。
我同樣希望自己簡單的語言可以給讀者帶來很深的體會,而不是用“華麗”譁眾取寵。
如果你喜歡我,記得關注@聞香書坊
-
9 # 妮子說養生
很多時候文字在筆尖流淌,
那是靈光一現的心語飛揚。
沒有深度的思考,語言是無法單獨成長的。
向內思考,轉化為外向語言。我們看到有些文章,鴻筆麗藻,行雲流水,但是不入人心。只感覺文美~
我想說:只有用心的、注入情感的東西才有魂,才能感染人。文字是靈魂的出口,我的每一條文字,都是我內心的呈現。
回覆列表
任何一篇好文,都必須擁有專屬於自己的思想和靈魂。
華麗的辭藻不過如夢幻泡影,永遠不可能成為經典。
所以,一部作品好不好,主要看作者是否能把自己的靈魂融入作品。
就像鑄劍大師干將莫邪,為了讓劍具備靈性,莫邪投爐助火,干將以血淬劍,所以干將莫邪劍才能成為千古靈器。
還有鑄劍大師歐冶子…等。
寫作包括其他行業概莫如是,所以才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