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道三郎

    文人相輕而已,都抱著寬容的心去看待,就會少些無味的計較。

    文字的搭配、情感的視角,如同菜餚的烹製,既然眾口難調,就選擇自己的口味去品嚐,對於異味,是可以選擇無視的,何苦言語攻擊?

    自古就是文無第一各成一派,怎麼就不能瀟灑一點、一定要刻薄、尖酸相待?

  • 2 # 跳跳1608

    1.站在她的角度,她的思想和她所處的環境可以理解她對唐詩的那樣怪異的解讀。

    她是個情感豐富的女人,但她的身體有殘缺,大半生所處的環境低俗閉塞狹隘,婚姻家庭又遠遠滿足不了她的精神需求X需求。

    她的供和求傾向於兩個相反的極端,過度壓抑會讓人飢渴瘋狂歇斯底里,所以難免看任何事物都往X方面想。

    正如飢餓的人滿腦子想的都是食物,是一樣的道理。

    2.如果X幻想和對詩文的歪解,不公佈於眾倒也罷了,偏偏她又曝光了她的內心世界。

    也許是壓抑的過度,曝光才能釋放,但同時也暴露了她的修養的不夠。

    她長期處於的環境,接觸的人和事,都較庸俗和粗鄙,所以直接導致她的言行蠻荒粗野無所顧忌,沒有多大的敬畏心,所以才敢如此肆意與傳統文化叫板。

    3.唐詩本是一個美好的歷史文化遺產,容不得任何人的褻瀆和玷汙,對美好的事物應該要有敬畏心,不僅僅是對美好的尊重,更是對自個的尊重。

    攻擊美好,就是美好的對敵,那必定是醜陋無疑。

    尊重他人他事,是修養是良知,也只有如此別人才尊重你!

  • 3 # 四川範子—新都

    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紛雜喧鬧的社會,總有那麼多紛擾。

    何必去爭辯什麼是是非非,誰是又誰非,轟轟烈烈爭辯一場,又中了誰人的圈套?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事,則莫若以明。

    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

    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由為高。

    世事紛紛擾擾,唯有名利權勢最讓人眼花繚亂以致失去本我。適度追求名利,本不是一件壞事,但趨炎附勢不擇手段便是一種恥辱,汙濁不堪。但是這過程中,如果立身處世不能在高一點的境界裡,就如同在塵土飛揚的空氣中拍衣裳、在泥濘不堪的水窪裡洗腳樣,很難超凡脫俗,使自己的身心安樂愉快。

    我們不可能讓紛擾停止,更不可能阻止人們遠離名利,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從心開始在這煩囂的塵世間潔身自好,保持內心的高貴。如此這般,自會如一枝青蓮,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勢力繁華不改,不過分親近,就可以保持心境的明澈;心中機巧不用於俗務人事,用於學術藝道,則清雅之至:這是一種自治自律的處世哲學和立身法則。真 正的高人,正是秉持著這種立身法則,以出世的心耕耘入世的事業,才得以讓德業跟進事業而不疏。

    何必在泥水中洗腳呢,你說呢?

  • 4 # 欲與魚語

    以我個人的意思,對於色解唐詩我們既不要群起而攻之,當然也不能聽之任之。

    為何有此說呢?首先對於唐詩的曲解,歷朝歷代多矣!我記得金庸老爺子在《連城訣》裡把唐詩劍法的調侃為“躺屍劍法”就是一例。

    其二,當前的自媒體空前強大,難免良莠不齊,有各種偏頗之處,只需帶著辯證的眼光去看即可。

    其三,詩人(抱歉,沒看過這位詩人的詩)的眼中,世界的一切都是或朦朧、或扭曲、或直白、或詩意的,所以他(她)們對事物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想法也很正常。

    當然,以我個人的理解,一個應該很有文化的詩人,將“白日依山盡”想成男女歡好之事,明顯有譁眾取寵之嫌。對於中華文化,適當的調侃可以,但一本正經的胡謅八扯就過分了。就好像說相聲的,在臺上砸掛,大家哈哈一笑,完事了,若是在現實生活裡,只怕早挨抽了。

    還有,這樣的曲解唐詩的觀念,若是散播到時下的少年兒童的腦中,想想對於自身從事的詩歌文化都缺乏基本尊重的詩人,都可以出名大賺,烏龜王八也可以上臺來講課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播發展不知會造成多大傷害,所以,文化圈應該抵制糾正這種自以為是信口胡謅的風氣。

    以上是我對此事的看法!

  • 5 # 白溪釣客

    【詩言志】

    不知道從何說起,是詩人還是私人?是詩人就應該浪漫、理想、客觀、寬廣、擔當。是詩人就應該有家國之念、文化之蘊。中國古代的生活詩、田園詩、豔情詩少了嗎?請聽《詩經》第一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一一《詩經•周南•關雎》

    準確說這就是一首言情詩,筆法幽美而又有動態,給人以美好感,可思美人乎?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一一王之渙《登鸛雀樓》

    釋過來:

    深秋的曠野,淡淡的夕陽依落下;

    眺望黃河吻著山河,不盡東流。

    昨宵酒醉,夢裡登梯,

    憑空一望無際,夢醒時分依然在鸛雀樓……

    在下無意批評誰!我特別要譴責一些中國現代高尚的文人們!請:讓這個女詩人在鄉間,不要打擾。

  • 6 # 秋水長天H

    詩,原來可以這麼寫。

    我一直認為詩是神聖的,是文章之精華,是文學殿堂裡的罌粟,瑰麗而有毒,說有毒是因為詩人通常有別於普羅大眾,狂放不羈。

    這不,又出了一個特立獨行的餘秀華。

    看她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我竟想起了海子的《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海子生前窮困潦倒,死後才揚名立萬,寫詩的門檻其實很高。

    餘秀華現世現報,因為網際網路傳媒,他們一起將詩歌高高的門檻敲得粉碎。

    詩,原來可以這樣寫。

    寬容餘秀華的詩歌實踐

    餘秀華的成績來之不易,付出的艱辛恐怕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她把柴米油鹽、七情六慾溶進不加裝飾的語言中,讓我們彷彿看到一個脫了褲子打鬧的村婦,激情、狂野而又自然。

    餘秀華寫的是詩,還是惡俗的語言組合?是對詩歌真誠的膜拜,還是把詩歌當名利的敲門磚?恐怕還需要時間的沉澱。

    我們權且寬容她的詩歌實踐。

    解讀唐詩,餘秀華還想得到什麼?

    唐詩是民族文化之瑰寶。

    記得小時候,老師給我們講"白日依山盡",整整講了半堂課,白曰依山盡,為什麼是"白日“?按說,夕陽西下,血色燦爛,怎麼還是“白日“呢?老師旁證博引,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祖國山河的壯麗畫卷。

    如今,餘秀華另闢蹊徑,作全新解讀,一如她的詩,“語不驚人死不休“。如果餘秀華僅是出於詩人的狂放不羈,倒情有可原。但如果是把詩歌當名利場,把解讀唐詩當敲門磚,譁眾取寵,沽名釣譽,這就極不厚道了。

    多元包容的社會,不是沒有底線的社會。我們尊重你的語言風格,也請你尊重先人的詩歌語言。如此褻瀆唐詩,也是褻瀆你頭上的那頂"詩人"的帽子。

  • 7 # 紀小歡

    我對餘秀華色解唐詩是非常不喜歡的。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能流傳下來的都是經典,我們應該懷著敬畏的心去看。這樣的色解實在是讓人無法接受。 這樣解讀唐詩,除了博眼球,還有一個就是這個詩人出名後的的狂傲無知;靠睡詩出名,本身就說明這個詩人沒有多少文化底蘊,缺乏起碼的道德修養

  • 8 # 在塵埃裡相遇

    餘秀華的詩,我讀了一些。我不會寫詩,但是我覺得餘秀華的詩起碼比我寫的好,這是毋容置疑的。

    網上熱傳餘秀華色解唐詩,我沒有讀過,也不知道寫了啥。如果真的是色解唐詩,以網友提供出的相關資訊,我想這是餘秀華的敗筆。唐詩就是唐詩,何來色解一說?況且我們每個人讀唐詩,都沒有看到情色的一面。非要色解,看到男女私情的一面,我以為這是一種狡辯。

    餘秀華是如何色解唐詩的?我沒有讀過,也就不知所云。有時候,我也在想,唐詩哪裡有情色的內容?我翻閱了諸多唐詩,怎麼也找不出男女之間的曖昧和輕浮。難道餘秀華把唐詩拆開來,非要把情色貼上去?即便如此,那也是牽強附會的很。

    餘秀華的詩,引來話題和非議,顯然是她的成名作《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一個”睡”字打破詩由來已久的高雅和純潔,這是千百年來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寫詩的第一人。

    事實上,《穿過大半個中國來睡你》並沒有想象中的曖昧和情色,儘管開篇以直白的”睡你”和”被你睡”,無非是”兩具肉體的碰撞”等等露骨描寫,但是我看不到色情,我看到的是人性在現實中的摧毀和自我強調。

    餘秀華其它的詩,以日常生活的瑣碎,在表達作者內心的小我,詩成了詩人情緒的工具,這是餘秀華詩的侷限性。不像主流詩人和作家,我”熱愛這片土地”等等此類高大上的謳歌。但是,主流詩人的詩,我們有時候讀起來很乏味,覺得自己也可以這樣抒情,但是這樣的抒情讓現代人覺得太虛假,有種標榜和獻媚的嫌疑。

    餘秀華是不是優秀的詩人?我們無權評判。但是在當下詩壇各種梨花體,烏青體氾濫之際,餘秀華的詩讀起來,起碼有別樣的滋味。而這種滋味,會漫漫的滲透到你蒼白的日子裡,開出一朵毫不起眼的小花,為落寞和寂寥帶來一絲莫名的感觸。

  • 9 # 東亭荷柳

    一個人成名有各種方法和手段 一個農村女人能出名更不易 舒淇可以把脫下的衣服一件件再穿起來 我們也期待 餘秀華的詩也會一首首的寫出高雅 寫出優秀 寫出千古留傳 希望廣大讀者給她一些時間 給她一些寬容 必竟當代接地氣的文化人不多啦 讓惡語 唾沫再飛一會兒

  • 10 # 海闊天空詩酒花

    題主說的應該是餘秀華色解唐詩“白日依山盡”的事吧。那篇文章我沒看過,只是知道有這麼回事。個人認為,這件事很多人都反應過度了。

    1.先說餘秀華本人的水平。她是寫詩的,我雖然只看過一兩篇,並不全面瞭解她的詩作,但就我的感覺而言,餘秀華的詩是真的詩,是有水平的。不要問我什麼理由,這是一種主觀的鑑賞感覺,我不是詩歌理論家,給不出理論上的分析。不管你同意不同意,都請便。

    2.既然餘秀華的詩確實有水平,那我認為,她的身體裡確實住著一個詩人的靈魂。不知道各位如何定義詩人,在我看來,詩人肯定和一般人不一樣,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個人感受特別強烈。正因為有這種強烈的感知力,看待世界的角度才和一般人不一樣,並且能夠用一般人想不到的角度表達出來。這就是某些詩歌難懂的原因,因為一般人沒有那種感受和體驗。

    3.世界的多元和本質,需要有人幫忙從一般人看不到的角度挖掘出來。這是詩歌和詩人存在的價值。詩人和詩歌的價值,從來就不是和大眾打成一片,不要用常人的標準去看待和要求詩人。

    4.以上所說,並不代表有著強烈個人感受和表達力的詩人就高人一等,但同樣也不代表他們就低人一頭。這個世界很少有絕對的是非錯對,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原因,就如那種很“異類”的詩人,他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5.我對一些人指手畫腳好為人師的做法並不以為然,其實真正的聰明人是不會試圖去教育或者改變別人的,那種恨不得天下所有人所有事都按照自己的觀點來,否則就大動肝火的表現,說白了要麼是潛意識裡霸道至極唯我獨尊,要麼是自卑無能非常需要存在感,總之不是邪惡就是愚蠢,但似乎很多人都意識不到。指責餘秀華的人,很多也逃不掉這個窠臼。

    6.個人認為,對自己不理解的事物,平常心看待就行了。具體到這件事,我覺得反對的人都是反應過度。以餘秀華的詩歌修為,她會不知道“白日依山盡”是什麼意思嗎?故意那樣解讀,顯然就是惡搞。但凡上過幾年義務教育的人,都不會看不出這是惡搞吧?既然是惡搞,又何必當真?就像一個小孩梗著脖子跟你爭辯,一加一就是等於三而不等於二,你非要跟他爭個面紅耳赤,是你傻還是他傻?

    7.為什麼會有人反應過度呢?我想原因可能有好幾種。有人可能是受傳統思想教育比較深,本身屬於苦大仇深型的氣質,總覺得有些什麼東西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而這些東西是什麼他也不大清楚,反正大家都說是傳統經典那就是傳統經典吧。於是動不動就是這個不容褻瀆,那個不容惡搞。其實挺無謂的,首先什麼是經典說到底都是由人定義的,帶有主觀性,其次說到對文藝作品的點評,如果作者本人不介意,旁人操什麼心呢?我就不認為王之渙會因為餘秀華的惡搞而“氣得棺材板都按不住了”,事實上也沒見王之渙的後人抗議啊。說到底,這樣的惡搞就像小孩子硬說一加一等於三,難道你會擔心如果不制止,人們就真的以為一加一等於三了?

    8.如果有人硬槓說,對,三人成虎,就是會擔心有人以為這樣的解讀是正解。那我就無語了,畢竟杞人憂天也是真實的情緒,畢竟事實上不少人確實缺少獨立思考能力,容易受別人影響。但如果這種擔心真的可以成立,真正該負責的難道不是教育機構嗎?到底要怎樣的懈怠職守,才能讓廣大群眾的文學素養低得如此令人髮指,連這種三歲小孩式的惡搞都看不出來?這鍋無論如何不該讓一個狷狂成性、率性而為的詩人來背啊。

    9.說到狷狂成性率性而為,我懷疑其實這才是餘秀華招致那麼多攻擊的真正原因。估計有人覺得別人惡搞古詩可以,餘秀華就不行。這種心態就值得玩味了,為什麼餘秀華不行呢?因為她是詩人?但詩人點評自己領域的東西不是更有資格更有自由度嗎?哪怕是用一句“文人相輕”來定義事件性質,那也沒什麼了不起,從來就沒有文人不可以相輕的說法。其實一些人不高興餘秀華的點評,原因在於“早就看你不順眼”:你這個醜女人,本來就讓我看不順眼了,居然還這麼狂,還這麼我行我素,還這麼惡搞經典,最關鍵的是,這麼低俗居然還出了名!憑什麼!這樣的人都能成功,這世界有公理嗎?——於是狂起而噴之。但這種噴有沒有道理呢?在我看來,其實更像武俠小說裡自以為是的“名門正派”對所謂“邪魔外道”的情緒性抗拒。小說大家都知道,最後證明往往是所謂名門正派又笨又愛端架子罷了。

    所以,如果要回答題主“你怎麼看”的問題,我會說餘秀華的詩不錯,她的攻擊性令人心生畏懼,但她是一個真實的人,不虛偽。至於她說了什麼,跟我沒關係。一首流傳千年的詩該如何解讀,也不是她說幾句能決定的,但她當然有惡搞的自由,只要作者不反對。反而是旁邊一眾看不慣的人,我覺得你們管得太多了,老想去批評教育別人是沒意義的,而且基本上也不會有效果。

  • 11 # 千川印月

    記得以前還有號稱用身體寫作的女作家,火極一時,現在也銷聲匿跡了。隨著時間慢慢推移,真正好的作品,好的文人,是經得起考驗的。

    這是一個詩人成名了之前,用詩來抒發內心的感情,成名了之後,以前的詩歌靈感逐漸乾枯,偶然發現發現原來這樣解讀,這樣寫(不可名狀)可以賺錢,可以有很多人關注,就開始無下限的博取眼球。

    餘秀華之所以引人關注,首先是她可以寫詩,有些確實寫得不錯。這就滿足了大眾對於文藝女性的標準,同時這個文藝女性還喜歡開黃腔。這個不得了了,太有意思了,在文藝的基礎上,又滿足了某些的不可名狀心理。

    從她的之前文字上可以看出來,餘秀華是一個有著心思細膩,敏感多愁的少女心的人,然而生長的環境是無法改變的,這就讓她不可避免的帶上環境下的粗俗習性,所以在成名以後,會逐漸暴露出來。

    譁眾取寵而已,直白些就是文化底蘊不夠,見識面有待提高。這個余姓詩人,以後還能寫出好的詩麼?

    就讓熱度慢慢散去,然後再去看。

  • 12 # 墨涵鉤沉

    “標新立異”四個字已經道盡了當今社會某些人為了出名而做出的努力,努力當然是必須的,但萬事總要有個尺度,譬如有些事情你在家裡的被窩裡怎麼做都行,技巧嫻熟、方法得當的說不定還會被人讚一聲“有情趣”,但如果拿到大街上做就會被人唾罵了,運用之妙是存乎一心的,你的心決定了你的路,好自為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輛質量好一點的皮卡大概要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