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康而復之

    很榮幸回答問題!

    我詳細給你講一講和人體平衡有關的因素。

    1.年齡,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各類器官功能減退,就會出現反應遲鈍,平衡能力差。

    2.體重,體重越大,平衡能力相對比較差。

    3.前庭器官,內耳中的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合稱為前庭器官,是人體對自身狀態和和頭在空間位置的感受器,對於維持平衡至關重要!

    4.本體感覺,是指咱們人關節,肌肉等運動器官運動靜止時產生的感覺。

    5.小腦,是掌管平衡的重要中樞,與大腦腦幹脊髓之間相聯絡,參與軀體平衡和肌肉張力的調節!

    6.大腦的額葉,頂葉,顳葉也參與一部分的平衡管理,因為他與小腦有聯絡,出問題也會出現共濟失調。

  • 2 # 靈活的小胖醫生

    你好,

    這個人體“陀螺儀”牽涉到四種器官的複雜運作:視覺、本體感覺、內耳前庭、以及小腦。

    第一,視覺提供我們空間位置的概念,所以當我們閉起眼晴、或視力不佳時,平衡感就變差;

    第二,本體感覺則是在四肢肌肉的神經末梢,可以感覺我們自身的位置、姿勢、平衡等相關刺激,然後將訊息反射作用於肌肉組織,使運動處於協調狀態。

    第三,內耳則是包含耳蝸、半規管及前庭系統,其中耳蝸是聽覺器官,半規管及前庭則是人體的平衡系統。它可以感覺加速感,所以,即使我們閉上眼晴,坐在起飛的飛機或電梯上,雖看不到外界位置的改變,仍然可以感覺到我們在移動。

    第四,小腦則是接收來自各個器官的訊息,加以整合,再協調身體的動作,維持平衡,同時調節眼球的運動,以保持清晰視力。

    人體就是靠這些平衡器官在統合運作,才能萬事大吉。那麼暈車、暈船也是平衡系統出現矛盾的典型例子。像坐車時,除了向前的速度感,還可能左右彎、上下顛簸,感官得到的訊息太複雜,腦部處理不來,就會產生暈車感,同樣地,坐船時上下起伏與往前進的訊息,也會相互出問題,令人頭暈噁心嘔吐。

  • 3 # 不期的奮鬥歲月

    應該說大腦中沒有“陀螺儀”但有起“陀螺儀”功能的組織,就是神經突觸,相當於感測器,當我們身體不平衡的時候,使得大腦能感覺到身體哪邊重了哪邊輕了,結合生活經驗的積累,大腦便能判斷出我們身體要朝哪邊倒去了,因而能夠根據經驗做出相應的維持平衡的調整動作。這也是小孩子平衡很差容易摔倒的原因,小孩大腦還不成熟,經驗也不夠多,大腦無法快速做出判斷怎樣來維持平衡。

  • 4 # 冷知識研究所

    人體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人的任何運動可以說幾乎都是在維持身體平衡的狀態下進行的,尤其是大肌肉的活動,更需要有較好的平衡能力才能勝任。發展平衡能力有利於提高運動器官的功能和前庭器官的機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對肌肉組織與內臟器官的調節功能,保證身體活動的順利進行,提高適應複雜環境的能力和自我保護的能力,發展平衡能力一般可以透過靜態的平衡活動和動態的平衡活動來進行。例如,單腳站立,用前腳掌支撐地面站立,半蹲著等,屬於靜態的平衡活動;而走步,用前腳掌走,曲線或障礙跑,立定跳遠,在較窄的平衡板上行走,原地轉圈後停下來等等,則屬於動態的平衡活動。這些,都可以與調整素質中的其它能力要素結合起來綜合地進行培養。

    在人的顱骨內有一個小而結構十分複雜的內耳。

    主宰人的平衡能力的就是內耳中的半規管和半規管前的兩個囊狀結構。當頭部在三維空間發生位置變化時,半規管的內部組織會把這種資訊傳到大腦中樞;而那兩個囊狀結構則專門感受頭部處於靜止時的位置,以及前進、後退、升降等直線運動。神經中樞正是從內耳的這兩部分獲得人在運動時的種種資訊,從而及時做出反應,使人體保持平衡的。

    小腦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調節平衡的機制

    小腦位於大腦半球后方,覆蓋在腦橋及延髓之上,橫跨在中腦和延髓之間。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腦分化而來,小腦透過它與大腦、腦幹和脊髓之間豐富的傳入和傳出聯絡,參與軀體平衡和肌肉張力(肌緊張)的調節,以及隨意運動的協調。

  • 5 # 海門老馮

    人類大腦掌握身體平衡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主控制平衡。比如不太需要思想直接參與的溜冰、騎腳踏車時的平衡掌控;另一種是隨意控制平衡。即在思想意識參與下所控制的走路以及溜冰和騎腳踏車時的隨意轉向等的平衡控制。

    大腦中的自主控制部位在小腦。

    大腦產生位置覺的感受器在耳蝸附近的“半規管”。半規管本身具有柔性,半規管壁上佈滿著朝向不同方向的感覺神經細胞,當身體發生傾斜時,半規管隨身體運動而發生前後、上下和左右的擺動並刺激感受細胞。細胞釋放神經激素併發生氧化反應,反應時釋放出電子,生成群體性電子脈衝並送達小腦潛意識(沒有意識的)皮質。然後再從小腦皮層出來,經過神經元分路徑傳遞。一方面衝動從小腦反饋到肢體肌肉,引起肌肉收縮,取捷徑協調肢體恢復平衡。其中衝動度越大,肌肉收縮幅度就越大,反之則小。因為衝動形成於小腦兩側皮質,因而在控制身體平衡時兩側衝動可以“對著幹”(分別控制身體對側肌肉收縮),透過以互相配合,實現身體平衡。

    大腦中的隨意控制部位在額葉運動皮質。

    從小腦皮質出來的另一路神經衝動同步透過腦幹上傳到大腦運動感覺皮質,再過度到肢體運動皮質並引起視覺關注,自視覺運動中樞出來後投射至枕葉視覺皮層,從中獲得身體不平衡狀態的感覺。接下來便是到了意識控制的階段了。當自己發現身體已經朝著某個方向發生了傾斜後,在意識的引領下,做出反方向運動姿勢調整,最終以獲得身體平衡。

    大腦上有沒有類似於陀螺儀掌握平衡的定位呢?牽強附會地說,有!陀螺獲得平衡,有與空氣作用的原因;也有自身失重的原因。

    陀螺飛輪處在高速旋轉時壓迫周圍空氣獲得自身平衡。在這同時,假如陀螺又受到外力輕輕觸碰而改變自身傾斜角度的情況下,陀螺會發生部分失重。失重後陀螺又會自動停止繼續傾斜,並在藉助空氣作用力下恢復平衡。

    “結論”:陀螺自旋,飛輪壓迫空氣恢復平衡,“它對應人的自主平衡控制”;陀螺失重並藉助空氣恢復平衡,“它對應人的隨意平衡控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誠勿擾》女嘉賓們的經濟來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