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厚德載物83860
-
2 # 猩紅先生
春秋雖亂,亂而有序,有才德者才堪為霸主;魏晉和五代,才叫真正的亂世,王朝政權更迭太快,英雄、梟雄、狗熊都是交替時登場,亂到迷人之眼。
-
3 # 半畝園書生
一,相同之處
1,造成分裂的原因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利鬥爭,中央政府權利逐漸弱化,地方或諸侯的權利增強,形成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乃至被滅亡的局面。
先說東周。周平王東遷後,起初尚佔有陝西東部和豫中一帶的地方,後來這些領土逐漸被其他諸侯國佔據,周所控制的僅限於洛邑四周,疆域的縮小,使周失去了號令諸侯的能力,各諸侯不再向周天子述職和納貢,周天子失去了昔日的尊嚴,已和一般小國無別,而同時,各諸侯國相互兼併,戰爭不斷,有的滅亡,有的強盛。西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替代。
再
看晉朝。西晉統一後,晉武帝(司馬炎)分封了八個同姓王,晉武帝死後,其子晉惠帝(司馬衷)即位。由於皇后賈南風乾政,從而引發了“八王之亂”。該亂造成西晉王綱解鈕,國家政權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更嚴重的後果是還引起了“五胡亂華”。在混戰期間,諸王競相招引少數族的貴族為援,從而將少數族也拖進了戰爭的泥潭。從“五胡亂華”開始,中國進入分裂時代。
最後談唐朝。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而衰,各鎮節度使開始各自為王,到了唐末,朝廷內宦官專權,再加上黃巢起義,朝廷的權利越發微弱,藩鎮割據形成,唐王朝只剩一個空架子,907年,宣武節度使(河南開封)朱溫讓唐朝最後一個皇帝李柷禪讓,唐朝滅亡,朱溫在開封建立後梁,五代十國分裂時代開始。
2,三個分裂時代共同特點是政治混亂,軍人當政,戰爭頻發,諸侯之間,各個小國之間不是互相兼併就是陰謀篡權,這一時期的國家大都是短命的。同時,這一時期的經濟遭到破壞,百姓流離失所,整個社會發展停滯不前。
3,分裂時代表現在人口上,除了第一個時代外,後兩個時代都出現了北方及中原地區向南方遷徙的移民浪潮。南遷移民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技術,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此外,雖然少數民族參與了分裂過程,但也促進了民族融合。
4,分裂時代表現在思想文化上。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雖然動盪分裂,但也少了禁錮,這時人們的思想解放,學術自由,許多知識分子發表不同的主張和觀點。春秋戰國時產生了儒家,法家等“諸子百家”,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玄學”,“清議”之風。文學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二,不同之處
1,三個分裂時代處於兩個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社會形態,分裂時間的長短也不相同。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前221)的分裂時代是分封制社會,是奴隸社會逐漸瓦解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分裂時間長達550年。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分裂時代處在中央集權的專制社會。前者分裂期從“五胡亂華”(304)開始到隋統一止(589)分裂時間286年;後者的分裂期從朱溫建後梁(907)始至宋統一止(979),分裂時間只有72年。前兩個分裂期為大分裂時代,後一個為小分裂時代。
2,分裂的主體不同。三個分裂期中,第一個分裂期的主體是漢民族,後兩個分裂期從動亂到分裂的過程,除漢民族外,都有少數民族參與其中,特別是魏晉南北朝分裂的後期,即南北朝時期,實際上是南方漢民族與北方鮮卑族的分裂。
-
4 # 鹹魚閒聊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三個分裂時代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證明,那麼這三個分裂時代究竟有何異同呢?這裡我想逐一介紹這三個時代的特點,大家從中或許能找到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首先是春秋戰國時代,它起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日漸衰微,周王在諸侯國中的威信和影響力漸弱,各諸侯國互相征伐,導致各地烽煙不斷,在這五百年的時間裡,先後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實力較大的諸侯及諸侯國,這些大的諸侯國幾乎主導了這個時代的走向,而與此同時道,法,儒,墨,縱橫等各學派也紛紛興起,他們為了主張自己的學說到處遊說各國,開壇講學,設臺辯論,在這大爭之世,伴隨著國與國之間征戰殺伐的是百家爭鳴,各種思想推陳出新,人才輩出的相對自由的學術氛圍,這種軍事上的征戰和學術上的征戰成為春秋戰國最大的特點。而與其他兩個分裂時代不同的是,這個時代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大一統”的國家觀念尚未形成,所以這個時代沒有“統一國家”的概念,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在全國設郡縣,廢分封,統一度量衡,書同文 車同軌,中央設三公九卿,“大一統”的觀念才深入人心,奠定了中國兩千年來的政治制度。可見秦始皇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
其次是魏晉南北朝,其實這段時期確切來說應該是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三國時期,第二階段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第三階段是南北朝時期,因為西晉統一全國到五胡十六國這段時期只有三十多年,相較於三百年的大分裂時期,這三十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這也是很多人常詬病司馬家的地方—治國無能,導致中原大地陷入五胡亂華的黑暗時代,總的來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這三個分裂時代中最黑暗的時代,漢族正統南遷,被迫偏安一隅,而北方則陷入了外族入侵,漢人被肆意殘殺踐踏的危難境地,即便到了相對穩定的南北朝時代,漢人在北方的地位依舊很低,不管是前期的北魏還是後期的北周,它們的統治者都是鮮卑族,而北齊統治者雖然是漢人,但也是推崇鮮卑文化,屬於鮮卑化的漢人,所以這段時期漢文化在北方是得不到太大發展的,而填補這段文化發展期的是佛教的大規模傳入,南北各朝代均推崇佛教文化,統治者們以不同的形式發展佛教,像開鑿於北魏的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南朝梁武帝興建佛寺,三次捨身出家等,唐朝詩人杜牧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見當時興建佛寺數量之多。所以這段時期最大的特點是,漢族及漢文化遭到打壓,但佛教興盛,而與其他兩個分裂時代最大的不同是這個時期是漢人與其他少數民族的爭鬥。
最後是五代十國,這個分裂時代持續的時間很短,而且由於唐朝遺留下來的藩鎮問題,導致這一時代雖然存在時間很短,但出現的割據政權卻是最多的(包括稱帝和未稱帝的),多到至今很多人都不能完整的說出十國是哪十國,因為從唐朝安史之亂開始,各地藩鎮節度使的權力得到極大的加強,成為集行政,軍事於一體的地方主宰,到了後期這一職位甚至可以不受朝廷任免而直接世襲了,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西夏,西夏的祖上便因軍功被唐朝封為夏州節度使,後來經過唐末五代十國的亂世,夏州政權逐漸發展壯大,最後獨立建國。所以從西夏的發展建國曆程可以看出這段時期的特點,便是藩鎮割據的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南方的那些割據政權就不說了,其性質本身就是藩鎮,而北方的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雖然史書裡承認它們是繼承前朝的正朔王朝,但依舊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所以這些政權極其不穩定,內部叛亂頻發,故這些王朝存在的時間都很短。
-
5 # 歷史系旅法師
春秋戰國,說他們分裂,其實根本就沒有統一過。
因為三皇五帝時期是部落時期,那些傳說中的上古帝王都是部落聯盟的首領,各個部落還是各幹各的。
夏商周的王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個地方部落或者地方諸侯都是獨立王國,一旦中央不夠強都會離散。
這樣下去,我們會變得和歐洲一樣在羅馬以後再也沒有集中整個歐洲的強權,逐漸分散成多個國。
但是我們沒有,因為秦始皇,文字和計量單位統一,天下集權於一人,從此華夏不是散沙,而是真正的萬里長城。
而南北朝,是因為內亂加上游牧民族的入侵,使得少數民族政權和本土士族在政治舞臺上你來我往,最後誕生了數十個朝代和地方政權,最後終結這個亂世的是由胡化漢人和漢化胡人組成的關隴八柱國集團。
而五代十國的亂世就純粹是因為軍閥混戰所致,從安史之亂到唐亡一直存在的藩鎮格局,五代十國的掌權者多是晉王李克用的兒孫和部將以及地方的節度使,是有兵者即可稱王的時代,最後終結亂世的趙匡胤就是看清楚了這一點才一直節制武將的權力,導致宋朝的重文輕武。
最後,給題主點建議,當想了解這方面歷史的時候,不要看小說或者電視劇,也不要聽我們人云亦云,最好還是看正史和正規資料。
-
6 # 鄧海春
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動亂、大分裂時期。自周平王遷都,建立東周,周王室已不復“天下共主”之勢,諸侯並起,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天下進入分裂時期;東漢末年,漢天子衰微,劉室宗親已經無法履行高祖劉邦所定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了,魏文帝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亡東漢而建立曹魏,可惜好景不長,“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而自立,曹魏亡而興西晉,然好景不長,天下再度異變,東晉內亂而南北朝起;而好不容易才統一的大唐,自滅亡後中原再度大亂,經歷五代十國,到了宋才重新統一。那這三個分裂時期,又有哪些異同呢?
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
昔日周幽王無道,為博寵姬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等到犬戎真的來犯了,再無諸侯前來救駕,西周滅亡。自周平王遷都,東周建立伊始,周天子已不是接受諸侯朝拜的“天下共主”了,周王室無力限制各路諸侯做大做強,因此百餘諸侯相互攻伐,就連第一代“盟主”齊桓公,也是假借“尊王攘夷”之名,代行天子之職。此後又經四代霸主,待到“三家分晉”,七雄爭霸時,周天子宛如一個擺設,只得坐等身死而不敢作為。
東漢末年,漢靈帝昏庸,重用奸臣,在經過黃巾之亂、何進攬權、董卓進京等事件之後,終於天下三分,魏蜀吳三足鼎立,曹操更是挾持著漢獻帝,“奉天子以令不臣”。然而曹操還是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使命,任務又交到其子曹丕手上,然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窺探帝位,其子司馬炎廢除魏元帝而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又經東晉、南北朝,及至隋唐才得以統一。
自唐滅開始,至宋建立為止,五代與十國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藩鎮割據,政權動亂的時期,五代即“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他們便是唐朝滅亡後,紛紛自立的各地藩鎮,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而其他一些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其中十個歷時較長且稱王或稱帝的政權被後世學者稱為“十國”。由此可知,五代十國與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都有相同的背景環境:天子無力控制諸侯,而諸侯亦無力取而代之,這使得國家長期處於分裂狀態。
二、雖處亂世,文明之火未嘗熄滅
此三時代雖處亂世,但後世學者卻能從不少史籍中發現,在這些社會大動盪時期,不僅農業年年增收,還是文化、政治等發展的黃金時期,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魏晉南北朝時的文化具有鮮明民族特色,五代十國保留下來的大量科技文獻,這些亂世的國君,無一不是重視農業生產,體察民情,注重文化發展,這些舉措,都為後朝統一後的政策實施提供不少建議意見。
三、割據時間之長,不少於一朝之存
三個時代還有一個共同點,便是持續時間之長,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兼併的戰爭持續兩百餘年;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五代存在五十三年,十國存在七十七年。三者持續時間之久,天下不興戰事時間之短,中原大地生靈塗炭,百姓苦戰哀戰久矣。
說完相同,再來聊聊三者之異:
一、周天子有名無實,但東周王室尚在
周平王東遷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西周還被犬戎擊破,周王室顏面大損,兩者相加便是東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責任的主要原因,然而諸侯爭霸,雖沒有把周室放在眼裡,但依然不敢輕易表達自己“取而代之”的想法,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率軍大敗晉軍,飲馬長江,向周天子的使者問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然善辯的王孫滿以“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不能過問!”打斷了楚莊王的不二之心。戰國時秦惠文王的策士張儀進言:“據寶鼎,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但最終秦惠文王還是用了司馬錯“得蜀即得楚”的建議。東周存國五百餘年,天子之名雖名存實亡,但諸侯無一人敢僭越,為何?實乃無一國能與天下為敵。而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不同,他們雖也是亂世,但是在前朝滅亡後,因為藩鎮割據才亂起來的。
二、先秦時屠戮異族,魏晉五代外族發難
先秦,至秦統一之前的時期,春秋戰國時,雖然各路諸侯征戰不斷,但對少數民族的打壓卻也沒有減少過,秦發跡於西陲,世代與西戎為敵。燕、趙廣築長城攔截南下的匈奴,更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名將李牧大敗匈奴。荊南楚國“撫徵南海,訓及諸夏”,不是屠戮,就是征服。
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乘中原動亂之際,陳兵發難,因為司馬家治國無方,出現了“五胡亂華”的現象,南北朝時,北方徹底淪為異族樂土,而漢人只能偏居南方。五代各朝雖掌握中原與關中地區,但天下大亂,契丹乘機發難,時常威脅漢人朝廷,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外族國家,如五代的後唐、後晉,契丹建立的遼等。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漢人已不再團結,被少數民族鑽了空子,漢族的地位一落千丈,竟被這些外族鄙夷。
嗟乎,皇帝雖稱“萬歲”,但在歷史中如唐、明、清等完成大一統的王朝,也不過存二三百年,為何?先代賢明,自憂患而起,跨馬而平天下;後輩無憂國憂民之心,滅亡於安樂之鄉。然而“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都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也出現過知人善用,勸農桑、修法度的明君,還是不能否認,在這些大分裂、大動盪的時代中,多少無辜百姓流離失所,或是男兒一去不返,或是妻離子散,亂世的教訓,吾輩應當謹記。
-
7 # 亭安讀書
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是中國古代三個最被熟知的亂世,相對於中國古代王朝更迭大多以單一的大一統王朝延續,這三段分裂時代的確有很多值得去比較的。
一、相同之處:盛世之後的亂世,由平衡到失衡狀態其實看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三個時期,都是接續一個盛世之後,開始這段亂世,然後由一個亂世之中的勢力平復戰亂,達到短暫的平衡狀態,最後又緊接一個盛世。
1、歷程:盛世—亂世—盛世的過程
如果縱貫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三個亂世階段,都是盛世—亂世—盛世的過程,由統一到分裂,再到統一的過程。
(1)春秋戰國是緊接在周朝之後的亂世,周朝作為分封制國家,對後世影響深遠。後世王朝許多祭祀、傳續等禮制,都是沿襲周朝。而春秋戰國結束後,是緊接秦朝、漢朝大一統盛世局面。
(2)魏晉南北朝是在漢朝之後的亂世,漢朝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更是巨大,漢朝之後,華夏民族逐漸被稱為“漢族”,另外漢朝在國力、疆域、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面,都有很高成就,是華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段歷史。而魏晉南北朝之後,是隋朝和唐朝,都是大一統王朝。
(3)五代十國更不用說了,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好歹還跟前面的盛世具有牽連關係,而五代十國開始的時間,就是直接替代了盛唐。而唐朝是具有世界範圍影響的,唐朝的萬國來朝,疆域空前巨大,在各個方面的成就更是不可磨滅。五代十國之後,接續的宋朝,也是具有深遠影響的王朝。
盛世之後的亂世,也是由大一統王朝到亂世紛爭的過程,而最後盛世再現,也是由分裂到統一的過程。
2、因果:起於舊王朝的弊端爆發,中樞被地方壓制,終於逐漸消融矛盾
其實看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三段歷史,之所以出現這幾段亂世和分裂的階段,都是因為前代王朝光鮮背後所暗含的弊端,在經過多方因素擴大化之後,終於再難掩蓋徹底爆發開來,導致亂世。
(1)春秋戰國的開始,是起源於周平王東遷,周王室的影響逐漸消退。而之前周王室依仗輝煌過的分封制度,讓各個諸侯國逐漸強大,有了超過周王室的實力。
(烽火戲諸侯)
因此,地方諸侯互相之間開始征伐,企圖獲得周王室本來的中樞影響力,便是春秋戰國。
(2)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實更為複雜,東漢末期的宦官、外戚勢力互相傾軋,造成地方割據勢力的揭竿而起,浩浩蕩蕩的三國時期,掩蓋了東漢後期的光輝。
三國魏蜀吳最後的贏家,是魏,其實也是晉,因而魏晉經常被當作一個階段來看。晉朝時,因為警惕魏滅亡削弱宗親的弊端,所以大封宗親,導致西晉後期地方封王“八王之亂”,徹底把西晉的底蘊消耗殆盡,緊接著被五胡亂華,之後就是浩浩蕩蕩的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的形成。(永嘉之亂)
所以,魏晉南北朝的形成,其實也是舊王朝的弊端爆發,中樞權權力制不住地方勢力,包括少數民族,導致了幾百年的亂世。
(3)五代十國是緊接唐朝之後的,形成的原因更加明顯,那就是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中樞皇權不振,地方藩鎮勢力又逐漸強盛,地方覆滅中樞也是情理之中。
藩鎮割據就是唐朝自安史之亂後的重要弊端,導致了五代十國的亂世。
地方勢力逐漸強盛,中樞又不能震懾地方,亂世遂起。
3、少數民族的參與,讓亂世更填波折
中華民族,對於民族的認知從周朝就有,周朝人自稱為華夏,自己居住的中原就是天下的中心,四方非華夏之人,便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而一直生活與中原漢民族周圍的少數民族,在三個亂世之中,也參與在了其中。
(1)春秋戰國時期,周幽王被犬戎殺掉,解開了東周的序幕,也是浩浩蕩蕩春秋戰國時期的開端。
(春秋戰國)
而相對於有定論的犬戎是少數民族,直接導致了西周滅亡之外。春秋戰國時期的幾個諸侯國中,也有相對於“中原之外”的蠻夷之國,春秋五霸的楚國,和吳越春秋中的越國,都被中原幾個諸侯國視為“蠻夷”。
(2)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的參與更加直觀,也更被人熟悉,那就是“五胡”了。這一紛亂時期的少數民族,更是全程參與了南北朝,最後成為融合漢民族,影響後世的重要部分。
(五胡入華)
導致西晉滅亡的“五胡”,最終在中國北方建立五胡十六國,最後成功建立胡族政權。之後融合漢民族文化,更是從中誕生出後世建立隋唐盛世的重要人物。
(3)五代十國的各個割據勢力之中,也不乏許多少數民族勢力,唐朝開明的選官任官制度,讓少數民族也有了成為唐朝官吏的機會。安史之亂當中的安祿山,就本事胡族,從小跟母親生活在突厥部落中。
(燕雲十六州)
而唐亡之後的五代十國,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族,讓之後的北宋王朝也忌憚於佔據燕雲十六州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
除此之外,比如亂世之中的文學方面也具有很多相似之處,亂世之中不光出英雄, 也出思想家。春秋戰國時期的先秦文化、諸子百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魏晉風度、玄學清湯,不過五代十國時間太短,沒有像諸子百家這樣的思想產生。
二、迥異之處:參與方、主要矛盾、共尊中樞1、少數民族參與方式、程度不同
其實縱貫少數民族參與的中原亂世,雖然參與程度各不相同,但從中獲取利益的同時,讓原本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也發生了變化。
由原先的落後到參與中原爭霸,逐漸發展起來的春秋戰國;
由原先居於中原周邊虎視眈眈,矛盾不斷,到參與進來逐漸融合的魏晉南北朝;
由參與中原亂戰,謀取巨大利益,威懾中原政權的五代十國。
其實少數民族也在不同的時代,改變自己對待中原的態度和策略,不同的參與程度,讓自身逐漸從中原漢族之中謀取了不能忽視的好處。
春秋戰國,原本處於邊緣地帶的楚國、越國都曾逐鹿中原,西北蠻荒之地的秦國更是成為終結亂世的勢力;
魏晉南北朝,胡族在中原建立政權,最終融合漢民族,轉變成為正統王朝;
五代十國,趁中原亂世,謀取利益,佔據重要威懾北方土地,影響後世中原王朝更加深遠。
2、主要矛盾不同
三個不同亂世,各勢力之間主要矛盾不同:
(1)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矛盾集中在諸侯國之間。地方諸侯與周王室之間的矛盾,已經被忽略不計,因為周王室的影響太弱了。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國、兩晉時期的矛盾是割據勢力之間,而南北朝時期,矛盾集中在南北之間,是漢民族與胡民族的矛盾。
(3)五代十國時期,主要矛盾是割據勢力之間,集中在中原輪番登場的梁、唐、晉、漢、周之間。
3、是不是有共同遵從的中樞
(1)春秋戰國時期,名義上共尊周王朝,諸侯也是周王的臣屬。
(2)魏晉南北朝,三國時期尊漢室,魏晉為獨立王朝,南北朝時期南北各自認為自己是正統,沒有共同遵從的中樞。
(3)五代十國,更加了斷,五代直接是覆滅了唐朝,而共尊中樞也不過是輪番在中原登場的五個朝代,不具權威性。
三、結語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是矛盾和問題的爆發時期。相對於大一統王朝,三個亂世除了戰亂的負面影響之外,其實對於民族融合與中華文化進步形成,也具有不可磨滅的意義。
-
8 # 詩與歷史
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都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亂的分裂時代。春秋戰國是指:公元前770年西戎攻破鎬京,周平王遷都洛陽開始,到公元前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結束的一段歷史時期,共計550年,春秋戰國以公元前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前為春秋,後為戰國。魏晉南北朝是指: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立國號為魏開始到公元589年滅南方的陳朝,結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國再度統一結束。共計三百六十餘年間,分為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四個時期,共計期間共計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五代十國是指:包括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公元907唐朝滅亡,朱溫建立後梁開始,至979年趙匡胤建立宋朝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一十國剩餘政權為止,共計77年。
共同點:天下紛爭,戰亂不斷,民不聊生階級矛盾不斷累積,天下大勢合久必分
從夏朝到西周末年中國的奴隸制社會走過了1400多年,在周朝時期達到巔峰。奴隸主與奴隸階級矛盾不斷積累,再加上統治階級腐敗,民不聊生。最終在西戎攻破鎬京,周平王東遷,周天子名存實亡。天下諸侯國開啟春秋戰國,相互征伐不斷。期間發生著名戰爭有:城濮之戰、長勺之戰、鄢陵之戰、吳越之戰、桂陵之戰、長平之戰等等。
從西漢到東漢前後400年時間封建統治,東漢末年土地兼併嚴重,農民民不聊生,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黃巾起義後東漢皇室日漸衰微,地方政權乘勢而起,割據一方,相互之間不斷征伐。經過三國短暫平衡和西晉司馬家短暫統一戰爭後後,出現五胡南下,在中原地區建立16個民族政權和西晉皇族江南建立的東晉東晉十六國時期。這一時期中原地區個國家質檢不斷進行征伐、不斷滅亡和建立新的政權,東晉也不時出兵北伐中原。隨後前秦統一中原,南下進行統一戰爭,可是在淝水之戰失利。隨後進入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期動亂主要為國家政權更迭戰爭,直到公元589年隋朝滅南陳!期間爆發的主要戰爭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淝水之戰等。
隋唐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發展的的巔峰時期,經過唐朝的繁華過後,封建社會弊端開始凸顯——土地兼併嚴重、地方政權軍事實力增強。黃巢起義後,唐朝中央政權市區對國家的控制權,各地節度使逐漸成為各地實際統治者。唐朝滅亡後朱溫佔據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其他節度使也紛紛在自己管轄範圍建立割據政權。隨後各割據勢力之間相互攻伐,火藥就是在這一時期被廣泛應用於戰爭!
戰爭中的相對穩定,文化傳承不斷
三個時期雖然戰亂不斷卻都保持著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春秋戰國前後500年戰亂時期,各主要國家都始終存在,並未出現文明斷絕。秦統一六國之後才統一齊國文字、度量衡等,使中國民族文化走向統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南下也依然保持著文化、科學發展和主旋律不變,南下少數民族帶來自己的文化特色逐漸被中原文化吸收、同化,不斷向前發展、魏晉的散文、南北朝的駢儷文都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瑰寶。五代十國時期北方中原地區政權在不到百年時間內出現五次更迭,江南地區政權則相對穩定,這一時期中國南方地區得到長足發展,經濟、文化接近北方水平。一句話說:三個時代的戰亂都沒有出現文明斷絕現象,文化傳承都穩定進行並向前發展。
戰亂結束的方式相同——改革後武力統一全國
春秋戰國動亂以秦國建立封建社會,武力統一全國結束。魏晉南北朝以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完善封建制度,發展壯大,統一全國。五代十國時期以趙匡胤建立中央禁軍,並以禁軍統一全國結束。三次改革都很好的緩解了當時的社會問題,讓國家迅速走向壯大,因此能夠武力統一全國
不同點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大爆發和國家階級矛盾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限制人民思想的禮法逐漸遭到破壞,出現齊桓公、楚莊王、晉文公等諸侯稱霸天下,周天子形同虛設,繼而民間思潮湧動。老子、孔子、墨子、孫子、等先秦諸子相繼提出自己的治國理念。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百家爭鳴文化大繁榮。戰國中後期奴隸制社會逐漸走沒落,各國紛紛採用各家學說實行變法圖強。齊國(姜齊)管仲變法、吳國,伍子胥變法、魏國李悝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等。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在秦國確立了封建制度,廢除奴隸制。是秦國迅速發展壯大根本原因,也是法家思想在諸子百家中的勝利,也是中國亂世用重典的開端。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戰爭與民族大融合
魏晉南北朝最動亂的時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西晉末年,五胡南下,攻破西安。隨後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十多個政權。對中原地區的漢族部分政權實行種族滅絕政策,於是出現北方漢族向南遷移或不斷爆發起義戰爭。再加上個少數民族之間不斷征伐,使得中原地區人口銳減。等前秦統一北方之後,實行休養生息,恢復人口。到南北朝時期,北方南下少數民族逐漸被漢化。代表就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穿漢服等改革。等隋朝統一全國,中國實現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戰爭的結果,卻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後世隋唐盛世的出現,就是民族大融合的成果!
五代十國中央政權對加強中央集權探索
五代十國戰爭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唐朝末年土地兼併和潘鎮割據,結束的主要原因是宋太祖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制度改革。繁榮封建制度在唐朝展現出致命的缺點——地方政權與中央政權奪權!五代十國的戰爭是打破土地兼併和中央政權重新建立的戰爭。五代十國之後宋元明清各朝徹底解決地方政權權利過大問題。
戰爭的目的
春秋戰國時期,特別是春秋時期,戰爭的最大目的是為了爭奪政權的話語權。也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少出現覆滅國家的戰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取得戰爭勝利後的諸侯會盟就是最好的證明。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除了擴大統治戰爭還有民族戰爭的成分,戰爭中出現了滅族行為。這一時期冉閔建立的冉魏政權反抗漢族滅絕而頒佈的殺胡令就是當時種族滅絕的最好寫照。五代十國的戰爭目的則相對簡單,均為擴大統治的統一戰爭。戰爭目的的單純也是五代十國動亂時間較短的主要原因。
天下分久必合三次大動亂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次中國建立了當時最先進的社會制度封建社會制度;第二次動亂中國實現了民族大融合,經濟、文化、政治都實現了跳躍式發展;第三次動亂測地解決了封建社會制度存在一大隱患——地方政權管轄問題。這三次動亂最終走向一統,是中國在動亂時期的文化傳承延續。三個時期各個政權之間的文化相同,民族統一是各政權都存在的目的。因此中國社會分久必合!
-
9 # 月明如昔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分裂時期。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因此之後都承亂啟盛。
相同之處可以說相同點很多,但是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在這段時期內,思想都較為開放,比如:
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這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齊魯之地的孔子、荊楚之地的老子、中原膏腴宋國的墨子為代表的儒家、道家、墨家三大哲學體系至戰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魏晉南北朝的魏晉風度:魏晉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新興門閥士夫階層社會生存處境極為險惡,同時其人格思想行為又極為自信風流瀟灑、不滯於物、不拘禮節。士人們多獨立特行,又頗喜雅集。正是在這個時代,士大夫們創造了影響後世的文人書法標杆,奉獻了令人模範景仰的書聖,“竹林七賢”,即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禮法,常聚於林中喝酒縱歌,清靜無為,灑脫倜儻,他們代表的“魏晉風度”得到後來許多知識分子的讚賞。而王羲之著名的蘭亭集序就誕生於這一歷史時期五代十國因為時間較短,在學術思想略遜於前面兩個歷史時期,但是也誕生了眾多著名詞人,南唐後主李煜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說上承盛唐,下啟兩宋!當然相同的還有同為亂世,戰爭慘烈,之後都由明主統一等!春秋戰國之後啟秦漢、魏晉南北朝之後啟隋唐,五代十國之後啟兩宋,皆是如此!
不同點我個人覺得 雖然都是大分裂時期,但是戰爭慘烈程度不同還有上到諸侯軍閥,下到平民百姓人們的思想觀念也不盡相同。
戰爭慘烈程度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兼併戰爭非常慘烈,也因此太史公在自序中這樣總結春秋的滅國兼併: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可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而到了戰國,就以我們熟悉的幾個戰爭為例:陰晉之戰:五萬魏武卒大敗五十萬秦軍;丹陽藍田之戰:楚國傾國六十萬攻秦;伊闕之戰:白起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鄢郢之戰:水淹楚軍三十五萬;長平之戰:白起活埋趙軍四十萬魏晉南北朝相對來說除了淝水之戰,其他的戰爭慘烈程度是沒法和春秋戰國相比的五代十國,各國大多都是兵變居多,真正 大戰要少一些!因此戰爭激烈程度排序為: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還有上到諸侯軍閥,下到平民百姓人們的思想觀念不盡相同
春秋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約楚懷王武關相會,但是之後卻扣押楚懷王,逼其交出巫郡和黔中郡,最終楚懷王沒有同意,導致客死於秦。而民間還有崔杼弒其君和二桃殺三士,再加上各種刺客的事蹟。所以春秋戰國時期,上至諸侯,下至平民,內心皆有信念,哪怕生死也無法動搖!而魏晉南北朝 信念就開始缺失:魏蜀吳滅亡之後,亡國之君分別投降新朝;西晉懷帝投降,東晉偏安;皇族司馬氏在東晉,幾乎代代受制於士族;北朝的北齊,挑戰各種規則!五代時期相比南北朝更加缺失信念:朱溫和北齊高家有一拼;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是著名的兒皇帝;馮道歷數朝不倒。這就是三個分裂時期在思想觀念上的區別!
當然這三個大分裂時期都非常精彩,異同很多,我個人只寫出了相對重要的幾點!
-
10 # 歷史文武君
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三個分裂時代,幾乎就是中國古代王朝出現的所有大分裂,對於這三個時代,想要比較那可是真的太多了,我們舉例說幾個。
相同之處:盛世之後的產物,亂世之後再出盛世。先說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是西周分封制的產物,但是作為歷史上第三個奴隸制周朝,在西周時期是很強大的,東起海濱,西到甘肅,北達遼寧,南至長江以南,這樣,廣大的地區都歸周王室的統轄,形成了比商朝更加龐大的封建國家。但之後周平王東遷,周朝在無號令諸侯的權利。
之後的秦朝統一六國,造就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度的國家,再加上之後的漢朝,史稱秦漢盛世。
再來說魏晉南北朝,魏:代表著三國時代;晉:其實西晉做到了統一,只是在西晉後期發生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導致西晉開始失去統治全國的能力,一直到東晉和十六國;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一直到後來楊堅建立隋朝再次實現的統一,並與後來唐朝形成了當時的隋唐盛世。最後說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中央權力下降,但是的各地藩鎮勢力逐漸強大,最終取代唐朝形成的局面,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至於十國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統稱為十國,隨著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才實現統一,並開創了中國經濟史上的奇蹟朝代—宋朝。
由此總結,可以看出盛世之後出亂世,亂世過後再出盛世。
不同之處:對峙的方式不同。先說春秋戰國,春秋戰國的分裂是諸侯國之間的較量,但是當時的周王朝依舊存在。
再說魏晉南北朝,當時無論是三國時期還是東晉還是南北朝當時都是以長江為界,進行著南方與北方之間的較量。
最後說五代十國,其實就是個地方的藩鎮之爭,都已各自的地盤為中心,進行著大亂戰。
回覆列表
從古到今的歷史大的趨勢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這些時代也符合這一規律。都是在大一統之後,由於社會矛盾的激化造成分裂處於亂世之中。
貝體異同點有以下幾點:首先這三個亂世都在三個盛世之後出現的。即周朝統治期間,大漢王朝滅之後,大唐帝國滅亡後。三個盛世王朝都經歷了王朝興盛到衰落過程,都經歷輝煌之後,社會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導致失去民心,王朝就此滅亡。
其次由於前朝統治者腐敗沒落造成矛盾激化再加上各個少數民族趁機侵入,從而給社會造成更大危機。春秋時有犬戎的入侵,南北朝有五胡入侵中原地區,成為歷史上最黑暗時期。五代十國時期遼國入侵。這也是歷史的必然性具體體現。
最後是這三個時期黑暗歷史最終還是被替代,形成了三個新的盛世王朝即大漢王朝,大隋大唐王朝,大宋王朝。這一過程也體現了黑暗終被光明代替,邪氣終不壓正氣。同時也符合生產力要求,新興勢力壓倒守舊勢力。這也符合歷史向前發展規律,先進生產力代替落後生產力。這就是`所謂的歷史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