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時光安然
-
2 # 紅塵過客甲
李世民之"玄武門兵變",乃政變。其特點,速度快,穩準狠,一箭封喉,一步到位。李世民已經殺了親兄弟,註定李淵絕對不會饒過他,李世民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一不做,二不休,索性逼宮,讓李淵下臺。如果李淵不知趣,他自己的生命安全也會受到威脅。權衡利弊,李淵十分知趣,見木已成舟,生米成飯,為了降低皇族內部的相殘,同時為了保全自己,何況李世民又是自己的親兒子,肥水不流外人田,遲早要交權,所以李淵乖乖地退位,當太皇,半個月以後,李世民成功上位!
同樣是以不合法,用暴力手段奪取皇位,朱棣與李世民相比,不可相提並論,更不可同日而語。因為他二人,所處的歷史背景,所處的條件,所處的地立,迥然不同。
-
3 # 茱萸DD
首先,李世民與朱棣的時機不同。李世民時天下初定,他也是戰功赫赫的儲位人選之一。李淵起兵反隋,封李世民為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四處征戰,更曾親身參與四場大戰,破薛舉穩定西方,收復並、汾失地,虎牢之戰收復華北等等,都為他贏得了極大的聲望。李世民為唐朝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本人又極富才智謀略,極得朝中大臣們的擁護。手中有人有兵有聲望,只缺一個官方認可而已。
朱棣,雖有發展壯大的機會,卻永遠無法得到認可。在朱元璋晚年,為保江山永固,封自己幾個兒子為藩王離開京城鎮守邊疆,這也同時意味著,朱元璋向天下宣佈,這幾人已無繼位之可能,朱棣就在此列,雖然這也是他得一發展壯大的時機。京城,朱元璋定下的江山的繼承人——皇孫朱允炆也登基了,朱元璋對這位繼承人可為十分看重仁至義盡,並未他掃清了他認為的所有障礙,獨獨算露了自己這幾個手握重兵坐擁一方的兒子。
其次,李世民與朱棣的性質與後果也不同。李世民的玄武之變,可以對外宣稱正當防衛過度,是當時的太子李建成不仁不義,謀殺親弟,李世民為自保而已。況且李建成被封為太子以後,的確對這個弟弟處處排擠。李淵身為父親也是皇帝,只剩一個皇子李世民能繼承江山,所以何時繼位,已經不重要了。
朱棣壯大之後,朱元璋已經去世了,自己的侄子也登基了。叔侄自然不比父子,況且此時侄為君,名正言順,叔為臣,先皇旨意。朱棣怎麼可能有機會名正言順的逼自己侄子退位,只能謀反去搶。
-
4 # 江南笨才
因為李世民手下有謀臣房玄齡.杜如晦,還有程咬金等武將。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府兵,在那個年代,兵只聽將領的。所以他敢造反
-
5 # 值得回憶的歷史
誠然如題目所說,只有李世民敢逼宮奪皇位,朱棣則不敢。
李世民逼宮有他的野心也有他的無奈,身在帝王家要麼成為帝王要麼成為刀下鬼。再說了,李世民在反隋的戰爭中戰功卓著,可以說李世民一人就打下了大半個唐朝,他自己就是一個戰神,不僅軍事才能很突出,他的政治智慧更是韓優秀。他在打仗的同時也不停的召集人才,,他知道仗打完了治理國家必須要有的相應的人才,這些武將肯定不行,所以他後來才能得到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國家的頂級人才,貞觀之治才能順利推行。
他的大哥李建成卻和他相比就相形見絀了,功勞沒他高,政治才能比他低,就因為年長當了個太子,他卻嫉妒心太重,看李世民功勞太高,對自己威脅太大,不停的設計陷害他,只可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終於,一場改變歷史的玄武門之變徹底的結束了他的生命,他徹底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李世民接著開始逼宮,但他沒有采取暴力的方式,他用古時很常見的習俗“跪而允父”的方式感動了他的人父親,最後李淵不得不把皇位禪讓給他。
而朱棣正好相反,明朝的建立大都是朱元璋打下來的,而他更像是受了他的恩惠,允許朱棣去建功立業,不然他也不可能得到歷練。朱元璋在時,任何人都不敢放肆,朱棣也是,而且他還有一個大哥朱標,更是一個未來的皇帝,一個好大哥,大家都服他,只可惜死的太早了,不然朱棣也沒有機會。朱允炆的即為更是讓朱棣很不爽,一個晚輩都敢踩在他們這些做叔叔的頭上,他的強行削番政策是他有了造反的理由,最後奪取了朱允炆的人皇位,他只敢等朱元璋死後去爭,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他不敢也不想。
所以,只有李世民敢逼宮逼李淵退位。
-
6 # 劉一千五
帝位一般都靠搶。不會等人家給你。不相信的可以去翻一下史書記載。別相信什麼舉賢任能,禪讓為國的鬼話。沒有誰會對皇位不動心的。皇家多子而皇位惟一,沒辦法的辦法就是靠殺伐淘汰劣勢者,托出強霸者。
李淵挖隋煬帝的牆腳,不為國出力,反而趁國家危難再踏上一腳,在太原扯旗造反,並目標明確,建了個唐的旗號。也合該隋失其鹿,鹿被他逐到了。
唐高祖幸運,沒怎麼折騰就到了長安。他是老子,他幾個檯面上的兒子個個都提得起放得下,為老子登上帝位都有功勞。這哥仨就分成兩派。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一夥,守在帝京,離皇位咫尺之隔,收買了朝堂後宮一大幫人。看上去極有希望。秦王李世民,他就是漢高祖手下的韓信,天下大半都是他打下來的。但李世民不當韓倍。他要為理想而去爭取,不步韓信功高被殺的後塵。他是個強力智慧的人物。
隋朝被徹底推翻後。輪到哥兒仨上臺爭雄了。李淵年高體弱,隨時都會駕崩。雖然立了長子李建成儲君,李建成怕他的位子被秦王奪走,就暫時聯合子三弟齊王元吉。其實他二人也在暗中爭位,這點大家看得出來。李世民長期在外,南征北戰,造就了龐大的勢力集團。太子很擔心,一旦擔心就會出事。就與齊王合力來擠兌陷害李世民。兩個利益集團爭到不用刀兵,就解決不了爭端的份上。於是就有了"玄武門政變"。這次政變就是雙方預謀己久的爆發。李世民集團殺了太子齊王一邦人,並讓尉遲宮入宮告狀說太子齊王謀反,伏誅經過。並問老皇帝下一步作何打算?這分明是逼宮遜位的節奏呀。在船上的李淵沉呤良久,只好讓秦王處餘下的事情。而他連為太子齊王家屬說一句話的信心也沒有了。任憑李世民對待這兩家骨肉作踐。據說,齊王妃就入了秦王府,子侄輩成了砧板上的魚肉……
三個強手中餘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世民。他贏了,皇帝又老了,他自然就沒得選擇。李世民在同一天攬過朝政。奪位成功。不久,李淵心力憔悴,不幹了,李世民就當上皇帝。
至於朱棣。早就有野心。建文帝削藩他要反,反得早點;不削藩他也要反,反得遲點。 總之,這皇位對於皇子而言,人人都有分,不給就搶。這是規律。
李世民有勢力,又有軍隊,此時的朝中,就他了。他不逼其父,皇位照樣到手。
-
7 # 蘇綻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歷史上偉大的帝王。但是在兩人稱帝以前,李世民和朱棣的實力是完全不同的。更何況,兩人的父親,李淵和朱元璋又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人物。
李淵建立的唐朝,李世民居功至偉。由於李世民功勞巨大,李淵當上皇帝后,前後封李世民為秦王、太尉兼尚書令。而單單秦王一項,李世民就已經遠勝其他王侯,是真正的百王之王,地位僅次於皇帝和太子。但是儘管如此,李淵覺得對李世民的封賞還不夠,於是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天策上將”給李世民,並准許李世民自置百官,可以正大光明的擁有自己的勢力。因此,李世民在逼迫李淵讓出皇位以前,李世民的實力已經很強悍了,且影響力也非常巨大。由於李世民長期身處行伍,據說唐朝的武將,大多心向秦王。
朱棣的處境完全和李世民不一樣。朱棣雖然也很厲害,前期也是兵權在握。但是朱棣在當上皇帝前,他的實力並不屬於他自己,而是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上的,朱棣在靖難前的的真正實力,僅有區區數千的王府衛隊。不要說朱元璋了,即便是朱允炆這樣的懦弱帝王,只要能夠操作得當,也可以瞬間滅掉朱棣。因此,在朱允炆削藩之初,朱棣只有裝瘋賣傻,以騙朱允炆放鬆警惕。
因此,在李世民和朱棣的篡位中,朱棣只有小心翼翼的對皇帝進行反抗。而李世民,由於自身大權在握,以及李淵權力的分散,李世民自然有這個機會,也有這個膽量逼迫李淵退位了。
-
8 # 首創新視界
弄明白這件事也不難,我們從下面三方面來說說
1、李世民和朱棣他們倆的老爹完全不一樣
先說朱棣的老爹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出了名的心狠手辣,在江山的穩固,可以消滅一切有威脅的因素,不惜對功臣大開殺戒。在朱元璋在位期間並沒有多少兵權。如果朱棣這個時候敢起兵造反,朱元璋必然會大義滅親。所以他根本不敢起兵造反。
反觀李世民的老爹李淵,整個唐朝的江山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淵沒起到多大的作用,李世民在心底裡是覺得自己強於李淵的,再加上李淵和善的性格,哪怕就是李世民起兵失敗,李淵也斷然不會下令殺死自己,所以李世民敢於逼李淵退位。
2、李世民和朱棣實力不一樣
整個明朝的軍政大權都是朱元璋一把抓,在朱元璋在位期間根本沒有多少兵權,如果起兵造反那必然會失敗。即使在反建文帝的時候也是聯合了其他的藩王和一些朝廷大臣能成功奪取帝位。
而李世民大部分的能人也都在李世民的麾下效力,文臣、武將幾乎佔據了唐朝的一大半,可以說是人才雲集。而更多的開國大臣也都傾向於李世民。勢力比太子李建成強太多。最主要的是李世民手中還有著兵權,,他有足夠的實力殺掉自己的哥哥,如此大的把握下這才發動“玄武門之變”。
3、李世民和朱棣兩人面臨的環境不一樣
李世民在外征戰,機會可以說是他統一了大唐天下,但是卻沒有因此被封為太子,當然不甘心,讓別人享受自己的成果。讓他把自己數十年才掌握的兵權和追隨者全部交出去,這比殺了他還要難受。太子李建成也一直忌憚李世民的勢力,可想而知一旦李建成登基為帝,李世民必然沒什麼好下場,他為了自己的性命也必然要殺掉自己的哥哥,逼父親退位。
而朱棣面對的情況卻恰恰相反,朱元璋為了自己的江山鞏固,給了兒子們很多的兵權和領地,朱棣封在北京做燕王,權利和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再加上朱標逝世,朱元璋對朱棣是疼愛有加。朱棣和老爹的感情一直都比較好。所以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朱棣根本就不會想著造反。但是建文帝繼位之後,開始削藩,朱棣為了自己能繼續享受以前的權利和地位所以就起兵造反。
-
9 # 二十九生君
很多人都以為李世民是奪取了李淵的皇位,但是根據史料記載,並非如此,倒不如說是李淵禪位於李世民。
李世民生於公元598年,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其父採“濟世安民”之意為兒子取名為“世民”,李世民打小就聰慧過人,落落大方,擅長騎射,精通武藝。從以下四點就可以看出李世民為日後掌握國家大權早早的打下了基礎:
一.成年後。李世民經常跟隨其父李淵四處征戰,立下赫赫戰功。公元615年,李世民參加雲定興的軍隊,在雁門關打敗突厥人,營救出被圍困的隋煬帝;公元616年,李世民隨晉陽留守李淵平定了今山西省內的多次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公元617年,李世民為右元帥,率兵十萬進攻東都洛陽,在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從這裡可以看出,李世民具有戰略家的風範,能征善戰,謀略非凡。
二.李淵建立唐朝後,李世民經常出征,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加強了政權的集中統治。自618年起,李世民參與了四次大戰役,1.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剷除了來自西方的威脅;2.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北方勢力;3.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兩大割據勢力,取得了對華北的控制權;4.重創竇建德殘餘勢力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從此以後李世民在皇宮及民間威信日益升高,深得民眾擁戴。
三.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在太原起兵事成之後答應立李世民為太子,但後來李淵卻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隨後李建成看到李世民比自己威望高,就聯合李元吉處處為難、排擠李世民。李淵優柔寡斷,為日後手足相殘埋下禍根。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長安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家眷上百人,並將他們從宗籍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李世民,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
四.李世民由於謀略非凡,戰功赫赫,在公元617年就被封為秦國公,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府內謀士杜如晦、房玄齡都是當時很厲害宰相,另外將領如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都追隨李世民,宰相陳叔達、長孫無忌等還在暗中支援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時李淵已經60歲了,在當時來說已是垂垂老矣(唐朝人的平均壽命是50—55歲),再說了就只有李世民這麼一個能征善戰、深得民心兒子了,大唐的江山不能斷後啊。
公元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兒子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稱帝。
-
10 # 小行讀史
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透過“弒兄殺弟”,獲得繼承皇位的絕對優勢,更是直接逼迫自己的父親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太子,今天我們就來揭秘為何李世民敢逼當時還在位的李淵退位。
李世民的功績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當時的李淵鎮守山西的太原留守,次子李世民曾經多次向李淵進言,希望自己的父親能夠起兵造反,但李淵都未採納。李世民無奈只能利用美人計,逼李淵起兵。
李淵起兵後,李世民帶兵征戰天下,瓦崗寨李密、洛陽王世充、竇建德等各路諸侯都被李世民平定,可以這樣說李唐的大部分江山是李世民辛辛苦苦打下來了的,他的功勞最大。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成功除掉大哥李建成、三弟李元吉。由於李世民的功勞太大,已經嚴重威脅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覺得李唐的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太子之位是自己的才對,所以李世民不服李建成。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當時的李淵越來越偏袒李建成。
李世民為了挽回局面,決定拿命賭一把。李世民收買玄武門守將常何,率領尉遲功、程咬金等將領在玄武門伏擊李建成,成功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得知訊息後,悲痛萬分。而後李世民逼宮,李淵無奈只能立李世民為太子,三個月後李淵退位為太上王,李世民登基稱帝。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敢於逼迫李淵退位的原因第一,李世民多年征戰,在軍中的威望甚高,而且軍隊的一些重要將領大都是跟隨李世民打天下的,李世民手握兵權。
第二,當時朝中的重臣裴寂、劉文靜等都是站在李世民這邊的,得到文官集團的支援。
第三,當時李世民已經是破罐子破摔了,如果李淵不退位,他也可以架空李淵,獨掌朝政。
綜合以上所述,李世民已經得到當時文武百官的支援,已經殺死李建成,阻擋他成為皇帝的最大障礙已經不存在了,所以他才敢逼李淵退位 -
11 # 酒騎風
李世民和朱棣是反的。
李世民是軍神,李世民打仗最喜歡乾的事情,就是梁軍對壘的時候,李世民帶著一支小隊衝入敵陣,把對方幹趴。不知道李世民會不會凌波微步,反正李世民戎馬幾十年,從來沒玩脫過。
李世民手下的武將也兇殘,程咬金、秦叔寶、尉遲恭……就說瓦崗寨的那些勢力,早期瓦崗寨在江湖上也很兇的。
所以李世民說反,誰敢說李世民不對?起兵勤王?不存在的,勤王之前想想:你的實力比宋金剛、王世充、劉周武、竇建德如何?
他們都搞不定李世民,你憑什麼?想想還是擁戴新皇帝吧。
對朱棣來說,他爸才是那個軍神。
朱元璋6歲的時候,還是個乞丐,等25歲的時候,起兵造反已經有追隨者了。大概15年以後,朱元璋就順利稱帝,並且擁有長城以南的所有地盤。
如果你是朱棣,就問你怕不怕?
所以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乖的就像是一個200斤的寶寶。他只有不斷奔跑,才能勉強追上老爺子的腳步。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敢造反?老爺子分分鐘教他做人。順便一提,朱棣剛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準備滅陳友諒。
然後朱元璋不知道抽什麼風,選了朱允炆當繼位。
朱允炆在朱棣眼裡,同樣是個寶寶。
造反無壓力啊!
回覆列表
李世民之所以敢逼李淵退位,首先是因為膽子大、勢力大,其次是功勞大、條件好。
李世民的膽子大。隋煬帝大業年間天下已經開始大亂了,反抗隋朝的起義風起雲湧。作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淵憂心不已。18歲的李世民在經過反覆考慮之後,力勸李淵起兵奪江山。在李世民反覆勸說下李淵決定起兵反隋。當時雖然反抗隋朝的起義不斷,但是作為體制內的官員,李淵還是頭一個,風險實在太大,有一次李淵就曾經被朝廷派來的使者要嚇死了。在向長安進軍過程中,有數次李淵都不想幹了,是李世民力挺才使李淵渡過難關。勸父造反,這膽子也是沒誰了。
李世民的膽子大還表現在他在征戰中經常以少勝多、不避矢石。在河西與魏刀兒的部將甄翟兒的作戰中,李世民親率500騎直衝對方中軍,大敗甄翟兒;五龍坂李世民率百騎,挑戰突厥兩萬騎兵,突厥驚為天人。李世民是歷朝歷代皇帝中領兵打仗最多的,毛澤東主席對他評價很高。
要說李世民膽子大到啥程度,玄武門之變最能說明問題。為擺脫太子李建成的排擠陷害,李世民經過周密安排,突然發動玄武門政變,一箭把李建成幹掉了,既徹底擺脫了太子黨的打壓陷害,又給李淵帶來巨大壓力。要知道李建成是太子,國家儲君,預備皇帝,稍有不慎李世民就要人頭落地,而李世民不憷皇帝,不憷太子,膽大至極!
李世民的勢力大。先看看李世民的頭銜:天策上將太尉領司徒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益州道行臺尚書令雍州牧使持節涼甘瓜鄯肅會蘭河廓九州諸軍事涼州總管領十二衛大將軍中書令上柱國秦王。這裡有幾個關鍵詞:天策上將、陝東道行臺尚書令、益州道行臺尚書令、九州諸軍事、涼州總管。“行臺”是隋代之前就有的,是中央尚書檯的分支,又叫“行尚書檯”,行臺主要為處理軍務而設﹐故以兵部居首﹐又兼綜民事﹐故吏﹑戶﹑禮﹑刑﹑工並置﹐統轄地區既廣﹐位重權大(李世民登基後廢除)。“總管”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置涼州總管府,治所姑臧,唐沿隋制。其他都是不任事的虛銜。看看有多少州多少道,這些是李世民的勢力範圍,而那年李世民才22歲……
李世民連年征戰,手下網羅了一大批人才,如杜如晦、房玄齡、李靖、尉遲敬德、程知節、侯君集、秦瓊、長孫無忌、
柴紹、羅士信、史萬寶、李勣、劉弘基,等等,哪一個都是獨當一面、一時之選。而李世民的“天策府”更是其勢力的象徵。天策府又叫天策上將府,是李世民平洛陽後李淵封賞的。沒辦法,功勞太大,翻翻檔案,現有的爵位官職都不足以封賞,於是李淵就造了這麼一個“天策府”。這個天策府可不得了,一是“許自置官屬”,就是可以自己招人,還能封官,李世民手下重要人物都在天策府有職務。二是可以鑄錢,只有有原材料,想要多少有多少,花錢根本沒壓力。李世民有人有錢有地(開府洛陽,以東歸李世民安排),這就比李建成強太多了,作為太子,李建成是沒有多大自主權的,連花錢都要看皇帝臉色,別說安排人了。李世民的勢力誰也惹不起,玄武門幹掉李建成,沒人出來說話,包括李淵也只能接受現實,立李世民為太子。
李世民的功勞大。李淵起兵奪天下,可以說基本沒有盟軍,所有的人都是敵人。而李世民作為李淵軍事上的大統領,李唐立國的五次重要戰役,除了山東劉黑闥是李
建成拿下的,李世民親自組織領導了四次:由長安向西平定關中薛家父子,回馬山西平定劉武周宋金剛,向東破王世充平定河南,再破竇建德平定河北,由此奠定了李唐朝廷的格局,可以說唐朝的江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當然,李淵作為統帥,牽頭抓總,李世民就是他手裡的劍,無比鋒利的劍。
最後是李世民的條件好。李淵有22個兒子,皇后生的有四個,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玄霸,李世民排行第二。這四個人就是所謂的嫡子,都是有條件被立為太子當皇帝的。其他18個都是李淵稱帝后和別的嬪妃生的,即所謂的庶子,除非出現意外,比如嫡子都沒了,不然庶子是不可能即皇帝位的。
李淵立的太子是李建成,是兄弟中的老大。這李建成要說也是個有本事的人,攻西河,取霍邑,佔潼關,克長安,也有不少軍功,並且在輔佐李淵處理政事上也可圈可點,只是沒有李世民的功勞大,玄武
門之變被李世民殺死,全家遇害。老三是李元吉,是鐵桿太子黨,玄武門之變時被尉遲恭射死。老四李玄霸大業十年就死了。這樣一來,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的嫡子就剩下就李世民碩果僅存了。這種形勢下李淵的壓力非常大,不得已只好立李世民為太子,下詔:“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兩個月後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次年改元貞觀。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雖然也很強,文治武功堪比李世民,但很不幸(又或者說很幸運)他遇到了一個牛爹。比較之下,朱棣沒有像李世民那樣的勢力,也沒有那樣的功勞,更沒有玄武門那樣的條件,所以只好老老實實等著奪侄子的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