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晴空莽莽
-
2 # 邵治冶
說到琴史,源遠流長。春秋時有《陽春白雪》,作者一說為晉國音樂家師曠;一說為齊國劉涓子。據《列子.湯問》所載,又有反映伯牙與鍾子期故事的《高山流水》。以及《碣石調幽蘭》,《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等。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三國魏,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據《晉書》記載,嵇康因不滿當時專政的司馬氏集團被害,臨刑前曾索琴彈奏此曲。現存傳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其解題是:“廣陵散曲,世有二譜,今餘所取者,隋宮所收之譜,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間有年,至宋建炎間復入於御府,經九百三十七年矣,餘以此譜為正,故取之。”全曲分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五大部,連開指共四十五段,為篇幅最長的琴曲之一。後人據各段標題,推測此即《琴操》所記的《聶政刺韓王曲》。
-
3 # 路衛兵
《廣陵散》的名稱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和曹魏時的淮南三叛有關,王凌、母丘儉、文欽和諸葛誕先後在壽春起兵,後被司馬懿父子鎮壓。壽春是淮南和揚州的治所,四人官職也都與揚州有關——文欽是揚州刺史,其他三人為都督揚州軍事,而揚州古稱廣陵,嵇康因四人“鹹散敗於廣陵,故名其曲為廣陵散”。此說出自《太平廣記》轉引的《盧氏雜說》,《盧氏雜說》則是以唐朝音律家韓皋的口吻說的。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引用了此說,但對廣陵散的“散”字提出了異議,考證“散”為曲名,跟梅花三弄的“弄”一樣,所以才有“廣陵之名散”、“廣陵之清散”的提法。這也是廣陵散名稱的另一種解釋,即風行於廣陵一帶的琴曲。沈括雖然認定“散”為曲名,但也並不排除嵇康有“藉此名以諫諷時事”的深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散”是個諧音梗。
我認為第一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廣陵散是嵇康根據古曲《聶政刺韓曲》改編的,他為什麼改名字?又為何與“廣陵”掛鉤?此中或有深意。鍾會曾誣陷嵇康想幫毌丘儉謀反,似乎也驗證了此說的正確。
關於廣陵散的曲調,《夢溪筆談》轉引《國史補》中的一個故事可作參考。說某人在看一副彈琴圖畫時斷言彈的是廣陵散,原因是“廣陵散中有數聲,他曲皆無”,亦即廣陵散中有幾個聲調是其他曲子裡沒有的。這幾個與眾不同的調調“如潑攦聲之類”。“潑”有潑水的意思,“攦”有擊打之意,“潑攦聲”大概類似用力擊水的聲音。
在《新唐書》韓皋傳中,韓皋解釋廣陵散時說“其音主商”,是以“商”音為基調的——《太平廣記》轉引《冥音錄》中也說該曲為“正商調”。“商”是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的“商”,大約相當於7音符中的“2”。韓皋說商為“金聲”,蘊含金屬鏗鏘之調,又說“商為秋,秋者天將搖落肅殺”,則還兼具秋風淒涼之感。除“商”音外,該曲還“緩其商弦,以宮同音”。“商”音轉慢接近於“宮”調,又催生新的感受。韓皋最後用10個字概括了廣陵散的核心,即“哀憤、躁蹙、憯痛、迫脅之音”。呈現的是一種糟糕、無助的悲涼痛感。
-
4 # 白sir讀書
《廣陵散》是一首古琴曲,它的命名說法不一。比較公認的是指: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音樂。“廣陵”治所在今天的江蘇揚州,“散”是先秦時期就已經廣泛流行的民間音樂。
《廣陵散》非常傳奇,是因為它和兩個人有關,一個是先秦著名刺客聶政,一個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
聶政的事蹟有許多版本,在流傳過程中多次“變形”。至遲在東漢時,“聶政刺韓王”的傳說又形成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版本,聶政的形象也隨之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形”。
在據傳為東漢蔡邕所編的古琴曲集《琴操》中,詳細記述了這個已經高度變形的“聶政刺韓王”故事。
(武梁祠畫像,聶政刺韓王)
在這個故事中,聶政的父親——一位鑄劍師,受命為韓王鑄劍,結果誤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而聶政則成了遺腹子。長大後,聶政從母親口中得知父親死因,遂發誓復仇。第一次去行刺韓王,未能成功,於是聶政遁入山中。他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教會了他鼓琴。聶政打算以此為契機,藉口為韓王鼓琴,伺機行刺。
為了不被人認出,聶政“漆身為厲,吞炭變其音”,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七年之後,聶政學成下山,再赴韓都。路上他遇到自己的妻子,差點被認出來,於是聶政又返回山中,敲掉牙齒,又練琴三年,方才負琴下山。到了韓都,聶政故意在鬧市之中鼓琴,他的琴藝可能非常好,以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訊息很快傳到韓王耳中,這個喜好音樂的國王立即派人請聶政入宮鼓琴。
韓王不知道,這面目醜陋的琴師是為奪命而來,琴身之內早已暗藏利刃。當曼妙的樂音響起,韓王陷入陶醉之中時,琴聲卻戛然而止,聶政取刀刺死了韓王……
大仇得報,聶政因擔心連累其母,遂自剝面皮,毀裂身體,自殺身亡。
這個與《史記·刺客列傳》所載大異其趣的故事曾在民間廣為流傳,只是不知從何時開始,它與一首著名的古琴曲《廣陵散》聯絡了起來。此曲的內容雖然說法不一,但因其譜中有“取韓”“投劍”等小標題,所以歷來多被認為表達的內容正是“聶政刺韓王”。
關於《廣陵散》的來歷,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女士在《古琴》一書中述及,“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洛陽以西的某處夜宿時,遇到了一個鬼魂,並與之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所談內容與古琴和音樂理論有關。在這次交談的最後時刻,鬼魂彈奏了一曲《廣陵散》,並且傳授給了嵇康,但同時也要求嵇康絕不可傳於他人。
(《琴操》所載《聶政刺韓王曲》)
公元262年,40歲的嵇康因捲入官司,被處以極刑。傳說在東市行刑之前,嵇康拿出古琴彈奏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嵇康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
不知是嵇康違背了對鬼魂的承諾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廣陵散》最終並沒有煙消雲散,它詭異地傳承了下來——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廣陵散》琴譜不見蹤跡,但在明代朱權所編的《神奇秘譜》中,卻又神奇地出現。朱權聲稱,《廣陵散》“世有二本,今予所取者,隋宮中所收之譜”,此譜自“唐亡流落於民間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復入廣御府,經九百三十七年。予以此譜為正,故取之”。
現存《廣陵散》,是由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1897~1967)整理、打譜、復原的,共計四十五段,每段都有一個小標題,包含了聶政短暫人生中的各個重要片斷:取韓、含志、沉名、微行……全曲慷慨、激昂,充溢著濃厚的英雄氣和悲劇意味。
朱熹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來評價《廣陵散》的,所以他認為《廣陵散》違背君臣之道,不夠和諧。但在底層小民看來,這隱含殺氣的古曲卻成了反抗暴政的象徵。
-
5 # 揚州夢
廣陵散是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名曲,具有豐厚的文化意蘊。《太平廣記》:“嵇康燈下彈琴……乃彈《廣陵散》……”《晉書嵇康傳》:“康嘗遊乎洛西……因索琴彈之,而為《廣陵散》……”《永樂琴書整合》:“嵇中散神情高邁……唯《廣陵散》絕倫……”白居易《六貼》、劉敬殊《異苑》、《幽冥錄》、《東坡志林》等書籍都有記載。
廣陵散取材於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王的故事。其形成與漢代復仇的社會風氣密切相關。廣陵散流傳於秦漢之時的廣陵,也就是隋代至今的揚州。廣陵散名氣極大,源自魏晉名士嵇康,其在《琴賦》中描述道:“若次其曲所引宜,則《廣陵》、《止息》……”廣陵散蘊含悲劇之美,激昂慷慨,充滿殺伐之氣,採取了與傳統含蓄隱晦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廣陵散早已成為了風流、高潔、知音、秘傳的代名詞,在歷代文學作品中屢見不鮮。謝靈運:“悽悽明月吹,惻惻廣陵散。”庾信:“廣陵餘故曲,山陽有舊鄰。”李白:“誰傳廣陵散,但哭邙山骨。”李商隱:“枉教紫鳳無棲處,斫作秋琴彈廣陵。”賀鑄:“商歌彈,依稀廣陵清散,低眉嘆,危弦未斷,腸先斷。”蘇轍:“嵇老清彈怨廣陵,隋家水調繼哀音。”……
廣陵散後世受到尊崇,影響力不斷髮揚光大,廣陵散為廣陵增色,廣陵為廣陵散添彩。金庸《笑傲江湖》——曲洋、劉正風的絕響,還有梁羽生的《廣陵劍》都與此相關。揚州史上因為不屈抵抗而屢遭屠城,廣陵散體現了江淮兒女、中華民族的熱血,不畏強權,挑戰暴政,視死如歸,殺身成仁的英雄精神。
-
6 # 玄坤文史
《廣陵散》廣陵是今天揚州的古稱,散是指引樂曲,《廣陵散》是古代流傳在廣陵地區的古琴曲,《廣陵散》準切的譜曲時間已經不可考證,並且《廣陵散》的完善是經歷了一定的過程的。發源是在秦漢時期,到了魏晉時期才形成的定稿。
《廣陵散》是一支大型琴曲,內容常把《廣陵散》和《聶政刺韓王》聯絡到一起,《聶政刺韓王》講述的是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根據情節“刺韓”、“衝冠”、“發怒”等分為小段,全曲一共分為了45個樂段,《廣陵散》旋律激昂,能讓聽眾感受到殺伐的氣氛。
-
7 # 最愛頭子海蘭
首先,廣陵散是不是描寫聶政刺韓還存在爭議,因為確定主題的小標題其實出現的比較晚,約是南宋時期。
其次,廣陵古指揚州地區。從曲子的發源來說,有可能在該地區產生的源曲,不斷髮展後形成了現在的廣陵散。
再次,按現在認同的說法,散是個曲類的名字,但用到散的古琴曲實際只發現了廣陵散,從幽蘭卷子本後面的曲目描述來看,廣陵散原本叫廣陵止息,成為廣陵散估計也是南宋最後一次改版的時候的事。
-
8 # 瑜論新知
人們一般都知道“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的文學才華,卻不知道他精琴藝`通音律`善作曲的音樂才華,實在不在文學才華之下。然而,這樣一個奇才卻慘死在司馬昭的屠刀之下,臨邢含恨操琴,一曲《廣陵散》,表明了嵇康至死不屈服於司馬昭淫威的骨氣。
《廣陵散》是一首古曲,最早流傳在東漢末年的廣陵地區(即公安徽壽縣),故此而得名。自小喜愛音樂,弦管絲竹樣樣能行,對琴猶鐘的嵇康,十分喜愛這首樂曲,他還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樂曲進行了加工發展。關於嵇康如何學得這首古曲,有過這樣一段傳說:
有一次,嵇康去遊洛西,因天色近晚,就留宿在華陽亭。深夜,正在他彈琴消閒時,忽然闖進一個自稱“古人”的不速之客,此人與他大談音律,還奏了一曲《廣陵散》。嵇康一下就被樂曲鏗鏘有力的旋律抓住了,請求客人教授,客人答應教他,但有個條件,要他發誓不再傳別人,也不得說出是誰教授的。
這個故事雖然不太可信,但會彈《廣陵散》的人卻是事實。嵇康因彈此曲最有心得,所以歷史上就把《廣陵散》和他的名字連在一起了。至於這首曲子的內容,後世許多琴家都認為與聶政刺韓王的傳說有關。
聶政是戰國時期的南韓人,他的父親被韓王殺害,父親死時,聶政尚在母腹。長大後聶政知道了父親被害的遭遇,決心為父復仇。他上泰山刻苦學琴,並有意改變了自己的面貌和聲音。10年後返回南韓,在離皇宮不遠的地方彈琴,行人無不駐足而聽,據說連牛馬也停步不前。這訊息轉到韓王耳裡,韓王於是召他進宮演奏。聶政趁韓王沉浸在琴聲中時,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向韓王,韓王中箭身亡,聶政終於報了殺父之仇。為了不連累母親和姐姐,聶政毀了自己的面容壯烈死去。郭沫若同志的歷史劇《棠棣之花》寫的就是這個故事。
廣陵散》所表達的情感確實與這個傳說所包含的情感有不少相通之處。樂曲中的反抗精神自然引起笑傲山林的嵇康的共鳴,他把對惡貫滿盈的路人皆知的司馬昭的痛恨全都凝聚在樂曲中。司馬昭很想利用嵇康的才華名望為自己服務,多次要他出來做官,嵇康卻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他的好友山巨源因勸過他出來做官而收到他的絕交信。司馬昭對嵇康的拒絕自然懷恨在心,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嵇康終於含冤入獄。在獄中嵇康寫下了《幽憤詩》作為自己的絕筆。
公元263年,一個秋天的上午,洛陽東門外,嵇康席地而坐,安詳地調好弦。幾聲激越的高音頓時劃破死寂的空氣,琴聲時而壓抑幽憤,時而激昂慷慨。刑場上聚集的3000太學生無不揮淚流涕,感嘆唏噓。一曲彈罷,嵇康無限感慨地說:“這《廣陵散》如今就要絕響了……”
《廣陵散》失傳了,但嵇康臨刑不懼,彈琴述志的故事被載入史冊,千古流傳。
-
9 # 不願透露姓氏的於先森
廣陵是古代揚州,散是操、引樂曲的意思
廣陵散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廣陵一代的樂曲
廣陵散又名《刺韓》《止息》
是古代很宏大的敘事曲,內容講的是春秋四大刺客聶政刺韓的故事
春秋末期南韓大臣嚴仲子與丞相韓傀(俠累)產生仇隙,嚴仲子打算刺殺韓傀,但是因韓傀位高權重不好近身,便請了聶政相助
聶政乃市井之輩,身懷絕技又忠肝義膽,嚴仲子花重金與之交往,但聶政因老母要奉養拒絕了他,三年後老母去世,聶政找到嚴仲子要報知遇之恩,便手提利劍闖入相府殺了韓傀,為了不連累姐姐,自己挖眼削鼻毀容自殺
俠累被殺,南韓打亂,韓王將聶政屍首掛在街頭,重金懸賞尋找線索,聶政的姐姐知道毀容屍體是自己弟弟,伏屍痛哭,說:“為了避免株連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因為怕死,使聶政的聲名無以流傳後世啊
聶政刺韓在當時是很有影響力的政治事件,晉﹑楚﹑齊、衛等華人皆讚賞聶政計程車為知己死的精神,以及聶榮“絕險千里,使聶政名揚天下的剛烈”
據考證,廣陵散在漢末時已經流行即《聶政刺韓王》這首曲子,司馬氏把持曹魏政權時,曹魏大臣總共策劃了三次起義,第一次是王陵起義被司馬懿平定,第二次毋丘儉起義被司馬師平定,第三次諸葛誕起義被司馬昭平定,這三次的起義地點都在壽春,而壽春當時是屬於揚州所轄,這三個人當時的職務都是揚州牧。
《聶政刺韓王》象徵著王陵等人對司馬氏父子的反抗,所以把刺韓稱之為廣陵散
內容參見《懸崖邊的名士——魏晉政治與風流》一書
-
10 # 使用者言午澤群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十大古琴曲之一。
“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是操、引樂曲的意思,《廣陵散》的標題說明這是一首流行於古代廣陵地區的琴曲。
《廣陵散》據《晉書》記載,此曲乃魏晉琴家嵇康遊玩洛西時,為一古人所贈。今所經常演奏《廣陵散》譜以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廣陵散》為最早也較為完整。全曲共45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全曲始終貫穿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深刻地刻畫了反抗精神與戰鬥意志,是中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樂曲,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晉書-嵇康傳》稱:“三國魏嵇康善彈此曲,秘不授人。後遭讒被害,臨刑索琴彈之,曰,《廣陵散》於今絕矣!”
-
11 # 尚思修善
嵇康好琴,一次嵇康夜宿月華亭,被月華亭之夜景神韻所感,夜不能寐,起坐撫琴,琴聲悠揚,直衝月華,感得月華凝結而成的靈幽前來覓聽,絃斷而終,這一幽靈現身相見。
此幽靈自稱來自於古月國之琴師,逝後為月神所攝,魂魄不散。隨之與嵇康共談音律,又索琴續絃,彈曲《廣陵散》授予嵇康,聲調絕倫,嘆為神曲,讓嵇康發誓不傳人,亦不言其姓名。這古靈真有意思,好像有誰稀罕知道你姓名一樣。
為什麼叫廣陵散呢?廣陵本是揚州的稱謂,“散”乃是詩詞歌賦的形式,有人以為這是流傳於揚州一帶的琴曲,這種認識也比較廣泛。
還有一種認識是:東漢末年的《廣陵散》就已經出現了。而東漢末年的廣陵地區是指今安徽壽縣。有人認為《廣陵散》是流傳於廣陵地區的《聶政刺韓王曲》。現如今流傳的《廣陵散》曲譜,譜中也有“刺韓”、“衝冠”、“發怒”、“報劍”等分段標題,所以歷來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曲》看作是異名同曲。
這是《廣陵散》名稱的由來,是神曲假借地名而來。
嵇康之後再無《廣陵散》但實際上《廣陵散》遠非表面層次上能夠詮釋出本來意義的曲意。因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說到《廣陵散》不得不說一下嵇康。因為這個世間只有嵇康能把此曲的真意感同身受融為一體。
《廣陵散》不是嵇康的專利,但也只有嵇康能擁有它的專利,可以說嵇康之後再無《廣陵散》。
嵇康本是性情散淡之人,偏偏又做了曹魏的中散大夫,對名利不屑,又崇任自然與自由,一生研習養生之道,人雖在世其本卻很難與世同塵、苟合,那顆心捧出來無處置放,所以他能直面生死。
後來,他悟得邙是我華夏生靈之臍,唯有死後魂歸邙山方是真正的歸宿。這期間的《廣陵散》是洗滌打掃心靈塵垢的妙帚。
因此,當年嵇康臨刑前真正的悲喜交集,手揮五絃,神馳邙山,志高畫質遠。邙山在五音中位處角音,因此這一段彈的應該是角調。
可後人不知其神曲之神韻通靈,通魂、通性,在彈這段時音轉高亢,翻做宮調,以為臨刑前嵇康心存悲壯,其實大錯特錯,嵇康魂歸故里,心坦然、淡然、怡然,像是一個嬰兒。《道德經》中所說的“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而《廣陵散》的玄妙之處在於一人彈一人聽,也就是自己彈給自己聽,是自己與自己心的交流,多一個人便多了一分雜音。這也是當年嵇康臨刑前彈《廣陵散》,三千太學生圍聽,竟無一人領會。
以至嵇康說道:“《廣陵散》從此絕矣”的千古之嘆。因此,嵇康之後再無《廣陵散》。
-
12 # 田園犬的小尾巴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根據劉東昇的《中國音樂史略》,《廣陵散》大約產生於東漢後期。據說,《廣陵散》這一曠世名曲,因聶政刺韓相而緣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絕世。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廣陵散》的各曲段分別為井裡(聶政故鄉)、取韓、亡身、含志、烈婦、沉名、投劍、峻跡、微行,與聶政刺殺韓相的整個過程大致相切合。
《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中記載,聶政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勇士。當時南韓大夫嚴仲子被相國韓傀陷害。嚴仲子花重金試圖收買聶政去刺殺韓傀。聶政原本為一市井“屠狗輩”,因要贍養老母,故拒絕了嚴仲子的厚禮。
嚴仲子說自己的仇人是韓相韓傀。他一直想請刺客去刺殺韓傀。但韓傀是南南韓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圍防衛森嚴,恐不易得手。聶政隨即答應了嚴仲子的請求。
聶政仗劍隻身前往南韓邑都。正好南韓在東孟舉行盛會,韓侯和相國都在那裡,他們身邊守衛眾多。聶政直衝上臺階刺殺韓傀,韓傀邊逃邊抱住韓哀侯。聶政再刺韓傀,同時也刺中韓哀侯,左右的人一片混亂。聶政大吼一聲衝上去,殺死了幾十人,隨後自己用劍劃破臉皮,挖出眼珠,又割腹挑腸,就此死去。《史記》中只用了簡略的語言描述了驚心動魄的刺殺場面:
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最後把劍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聶政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有人認出自己而連累嚴仲子。後聶政被暴屍於市,可無人認得他。南南韓君以百金懸賞提供線索的人。
後來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有刺客刺殺了韓相而被暴屍街頭,就懷疑是自己的弟弟聶政所為,於是聶榮立即動身到南韓去探詢究竟。聶榮到達聶政的暴屍之處後,認出了自己的弟弟。
聶榮對圍觀者說:“這是我的弟弟聶政,他受了嚴仲子重託來刺殺韓傀。為了避免株連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連累聶政的聲名啊。”然後聶榮哀慟而死。
後人念及聶政的英勇果敢,以及臨死前仍然記掛著嚴仲子,自毀容貌使他不受牽連的氣魄和胸懷,非常感慨,因此為他創作了一首古曲,名為《廣陵散》。
-
13 # 微雨花間畫閒79726100
“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是操、引樂曲的意思,《廣陵散》的標題說明這是一首流行於古代廣陵地區的琴曲。這是中國古代的一首大型器樂作品,它萌芽於秦、漢時期,其名稱記載最早見於魏應璩《與劉孔才書》:“聽廣陵之清散”。到魏、晉時期它已逐漸成形定稿。隨後曾一度流失,後人在明代宮廷的《神奇秘譜》中發現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們今天聽到的《廣陵散》。琴曲的內容據說是講述戰國時期聶政為報嚴仲子知遇之恩,待母親去世守孝結束後,替恩人嚴仲子刺殺南韓宰相俠累的故事。
-
14 # 走路去旅行a
秋山抱病何處登,前時韋曲今廣陵。廣陵大醉不解悶,韋曲舊遊堪拊膺。佳節縱饒隨分過,流年無奈得人憎。卻驅羸馬向前去,牢落路岐非所能。
-
15 # 日日悅讀
《廣陵散》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並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南韓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南韓,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為父報仇的精神。魏晉琴家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
回覆列表
《廣陵散》 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彈奏的樂器是古琴。最早源自《聶政刺韓王曲》,東漢大儒蔡邕的《琴操》中有詳細記載。雖然描寫是戰國刺客聶政為報父仇刺殺韓王而後自殺的故事,這首曲子最早出現在漢代,可見是後人對歷史的藝術加工創作。
至於為什麼叫做廣陵散?這其實跟其發源地有很大關係。“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有樂曲之意,簡而言之就是古代揚州十分流行的琴曲。三國魏應璩詩文中最先出現有“聽廣陵之清散”,聽到的便是廣陵散。
東晉竹林七賢中,嵇康最善古琴,以《廣陵散》聞名於世,《晉書》裡記載,傳聞這首曲子是嵇康遊玩洛西時,偶遇的神秘人意外所得。
嵇康的相貌在七賢中那也是數一數二的,特別樂衷於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終日遊走于山林之間,怡然自得。額外的愛好是打鐵,將小鐵鋪建在家中日日打鐵,讓日日慕名而來拜訪之人自己饒舌去了。
嵇康曾經因為山濤自個想要退隱山林,卻推薦他去出仕做官十分惱火,自認道不同不相為謀,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意志堅定。這篇文章同時側面抨擊了司馬王朝的衰朽統治,為嵇康招來殺身之禍,司馬昭懷恨在心,捏造罪名將之入獄,並判處死刑。
行刑當日,有3000太學生請願赦免,司馬昭心硬如鐵,嵇康絲毫不懼,臨終撫了最後一曲絕唱《廣陵散》,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這關係到另一種神奇說法,說是嵇康的琴聲打動夜裡的幽靈,因而得贈《廣陵散》,並且約定“此曲不得教人”,所以嵇康才感嘆斷了傳承。
世人也以為此曲就此消失,後來在明代宮廷的《神奇秘譜》中再次發現它,這才有了今日之《廣陵散》,是否是漢晉時期的完整版我們無從得知,就這已經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的存在了,如若還有更完美的版本那真是神曲了。
關於廣陵散的另一個傳說傳說嵇康的膽子特別大,好友王伯通建了一座清新雅舍,卻時常在夜裡撞鬼,還有人因此喪生。嵇康是老莊的忠實粉絲,聽說以後不以為懼,反而興致勃勃想要去借住,然後抱著古琴彈奏打發時間。
夜裡鬼魂現身與嵇康交談,原來是虞舜時期的樂官,因奸人所害埋葬此處,王伯通把房子修在墓地之上,壓得鬼魂喘不過起來,夜裡出現是想要尋求幫助,誰料那些人都被他們嚇死了。鬼魂讓嵇康轉達王伯通,只要挖出他們的屍骨另外安葬,半年內就能平步青雲,為了表達感謝,特意將《廣陵散》授予嵇康。
王伯通得知此事後,好生安葬了那些骸骨,半年後司馬炎登基,王伯通果然得到提拔。
《廣陵散》講訴聶政刺韓王的故事,顯然不是上古樂官所能教授,除非這些樂官雖為幽魂之體,也在不斷地學習,否則這也就是一個虛構的傳說而已。
詩詞中的眾多《廣陵散》謝靈運嘆“惻惻廣陵散”;
李白問“誰傳廣陵散?”;
賀鑄見“依稀廣陵清散”;
陸游回憶"廣陵散絕還堪惜";
黃庭堅希冀“同調廣陵散”;
元代楊維楨哀“可憐廣陵散”……
《廣陵散》作為名曲,成為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的詩詞中的寵兒,也是雅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