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藤樹先生

    在初唐四傑之一、大才子王勃的傳世名篇《滕王閣序》裡面,有這樣一句話: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那麼,這句話含有怎樣的寓意?

    個人認為:

    馮唐易老

    一個人的成就取決於什麼?

    有人認為取決於出身,也有人認為取決於自身奮鬥。

    倘若取決於出身的話,唐高祖李淵的嫡長子李建成非但沒有因為自己是嫡長子討到好處,反倒因為這個出身命喪玄武門外;

    倘若認為取決於自身奮鬥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倘若前秦宰相王猛是在東晉朝廷的統治下討生活,那麼憑藉王猛的出身,東晉朝廷會封他為宰相嗎?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決定成功的因素很多,並非單一的元素,就會讓一個人實現上位。馮唐的一生就是例子。

    馮唐是漢文帝時代一位頗有才幹之人。但是,才子往往孤傲,因此馮唐在言語間開罪了漢文帝,雖然漢文帝沒有藉故打擊馮唐,但還是對馮唐採取了壓制的態度。

    漢文帝死後,漢景帝登基。漢景帝的心胸和才幹都比不上漢文帝,因此,在漢景帝這一朝代,馮唐依舊沒得到器重。

    到了漢武帝時代,大漢朝開始改變對外國策,需要馮唐這種人才,但無奈馮唐已經老邁,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雖然就在眼前,但是馮唐已經無力抓住了。

    這便是馮唐易老的故事,這個故事也說明:一個人的成就,需要才幹、性格、機會互相協調。

    李廣難封

    李廣出自將門世家,其祖先是秦朝名將李信。漢朝初年,漢朝由於國力無力限制,無法和匈奴發動大規模戰爭,因此漢朝對匈奴的態度是以防禦為主。這時候,李廣因為射箭功夫一絕,給匈奴造成巨大傷亡,導致匈奴人對他十分忌憚,由此,李廣獲得了“飛將軍”的稱號。

    按照漢朝法度,功勞積累到一定程度,可以被朝廷授予侯爵。而李廣的運氣無疑很差:很多知名度、能力不如他的人,可以年紀輕輕就獲得侯爵,甚至李廣之後的李廣利,軍事才能平庸,但因為妹妹是漢武帝的寵妃,於是漢武帝找個藉口,冊封李廣利這個草包為“海西候”,甚至,衛青的兒子出生不久,也被封為列侯。

    其實按照李廣利這種人都能封侯的標準來看,李廣完全夠資格封侯,但是,李廣這輩子沒得到冊封,因此,有了“李廣難封”這個成語。

    這可以理解為:有才能但不一定能發揮出來,懷才不遇乃人間常事。

  • 2 # 劍鋒園子

    首先,出題人恐為筆下之誤,將《滕王閣序》張冠李戴為《蘭亭集序》。《滕王閣序》裡有“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句子。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蘭亭集序》為王羲之給他們詩所寫的序文。

    《滕王閣序》為“初唐四傑”之首的著名詩人王勃的作品,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駢文中的名篇。

    其次,“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釋義

    兩句是對功高蓋世卻不被重用、更不被封爵加祿而命運多舛、時運不濟遭際的感嘆和幽憤。

    為何有這樣的感嘆?當時王勃因《檄英王雞》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他到交趾探望父親,路經洪州,恰逢重陽節,洪州都督閻伯嶼大宴賓客,大家夥兒吟詩作句,王勃即席而作《滕王閣序》,感慨自己,也感嘆世事人生。

    馮唐何人?馮唐是漢文帝時的一位大臣,以孝悌而聞名,拜為中郎署。由於他為人正直,敢於進諫,不徇私情,因而總是受到排擠,遭人嫉恨,直到漢景帝時,頭髮花白,年事已高,還只是個郎官。《史記·馮唐列傳》載:“(馮)唐以孝著,為中郎署長,事文帝。……拜唐為車騎都尉,主中尉及郡國車士。七年,景帝立,以唐為楚相,免。武帝立,求賢良,舉馮唐。唐時年九十餘,不能復為官。”

    李廣又何者?李廣為漢武帝時名將,名氣要比馮唐大的多,文帝時,匈奴大舉入侵,李廣善於騎射,戰功赫赫,威震天下,為著名的“飛將軍”。但是,戰功卓著,禦敵無數,卻到死也沒有被封侯。

    其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引申之意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常常引申為才高八斗、功高蓋世卻生不逢時、不被重用,命運多舛。

    但是,在慨嘆懷才不遇、時運不濟的時候,還得反思自己何以功勳卓著而不被重用。如李廣,因打獵被喝醉了的霸陵尉喝斥,因此懷恨在心,後來,匈奴入侵,李廣藉機就將這個霸陵尉給殺了。李廣還對後輩衛青並不滿,二人不和,世人皆知。

    所以,懷才不遇、功高不受,不僅僅與時運有關,還有想想自身有什麼問題。這就是既有智商,還要有情商也。

  • 3 # 菜根漫譚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兩句詩詞,出自唐朝青年詩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兩個典故。如果簡單講,馮唐易老,形容老來難以得志。李廣難封,是指功高不被授爵,命運乖舛不濟。 如果稍微展開一點講: 一、馮唐易老。馮唐是漢文帝的大臣,由於他為人正直,敢於進諫,不徇私情,所以遭到排擠,直到頭髮花白,年事已高,也沒有得到升遷,還只是個負責皇宮侍衛的小郎官,他的同僚都是年輕人。一次,漢文帝乘車經過馮唐任職的官署,問馮唐說:老人家怎麼還在做郎官呀?老家在哪裡哪?馮唐說是代郡人。漢文帝曾經做過代王,所以與馮唐聊的很開心。馮唐藉機為犯了錯誤的將軍魏尚說情,說他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只是因為多報了殺敵6人的軍功,皇帝就將他撤職判罪,處罰太嚴。漢文帝聽了十分後悔,當天就讓馮唐拿著皇帝的節符,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讓魏尚擔任雲中郡郡守。

    二、李廣難封。李廣是漢朝的中郎將。李廣身材高大,手臂修長,擅長騎射,打起仗來行蹤飄乎不定,行動敏捷,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在做上谷太守時,他不顧性命,拚殺勇猛,力戰匈奴。雖然李廣每次都身先士卒,作戰勇敢,但他不懂戰略部署,只以勇猛勝人,如一介猛夫,自負輕敵,本來應該打勝仗的他卻打了敗仗。正因如此,李廣常年征戰都不能封侯,於是向星相占卜師王朔抱怨:“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難道我命中註定不能封侯嗎?” 李廣到了六十多歲還末能封候,他惱怒激憤,一氣之下揮刀自殺,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

  • 4 # 小慄科技

    滕王閣序。滕王閣序。滕王閣序。

    作為唯一一篇我現在還能背誦下來的駢文,這種錯誤我是不能忍的。

    下面來說說這句話到底說了啥。

    先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引經據典,王勃在這裡引用了兩個歷史人物,一個馮唐,一個李廣。

    馮唐由於一直是一個耿直boy,所以並沒有得到皇帝的重用,總是封了罷,罷了封,折騰了幾十年,90多歲了,想重用,也有心無力了。

    李廣,驍勇戰將,高大威猛。漢文帝都說他,要是生在高祖的時代,肯定能封一個萬戶侯。說明李廣生不逢時,時運不濟。其實,這只是推辭罷了。李廣不封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有勇無謀,俗話說,一介莽夫。

    王勃,一個年輕氣盛的天才毛頭小子。在《滕王閣序》裡面引用這兩個典故的意義何在?

    其實,瞭解了王勃為什麼去交趾看望父親就知道原因了。

    王勃原為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因為《檄英王雞》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小夥子年輕氣盛,肯定有怨氣的。於是,在《滕王閣序》這裡引用這兩句,來形容自己時運不濟,命運多舛。

    >>>>>>>>>>>>>>>>>我是分割線<<<<<<<<<<<<<<<<<<<

  • 5 # 老街味道

    問題:《蘭亭集序》中有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有怎樣的寓意?

    .....

    前言

    題主說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出自於王勃《滕王閣序》並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這兩個典故都有時不我與,懷才不遇的意思。

    讀書人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如果一個人嘆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的話,一定是理想與現實出現了差距。

    一、王勃的仕途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乾封元年(666年)及第僅僅十幾歲。本來少年成名前途光大,他卻因為不謹慎,作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觸怒皇帝被逐出長安 。

    咸亨二年(671年)又因為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從此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認為《滕王閣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現在越南河內西北)看望父親(那時他父親任交趾縣令),路過南昌時所作。那時的王勃前途暗淡,因此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感慨。

    二、馮唐易老

    馮唐這個人物可是大大有名,在漢書、史記中都有傳記。馮唐在漢文帝、 漢景帝、漢武帝三朝為官,期間起起落落,漢武帝準備啟用他時,老人已經90多歲了。

    馮唐易老:喻指命運不濟,或喻年歲已大但仍沒有作為。

    他的故事是詩詞中常用的典故,有晚似馮公、浩首悲馮、白首不見招、老馮公、老馮唐、薦馮唐、馮公老、馮唐已老、馮唐白首、馮唐笑、馮唐老、馮唐頭白等等詞語。

    除了滕王閣序中,最有名的用典詩文有2個例子: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

    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左思《詠史》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三、李廣難封

    李廣的故事流傳更廣,盧綸《塞下曲四首》中,專門有一首寫李廣: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李廣百戰成名,匈奴稱之為飛將軍,可惜朝裡無人,一生沒有封喉,最終還落了個自殺的下場。王維在《老將行》中評價到: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衛青是皇帝的小舅子,因此有皇帝的支援。因此王維說“由天幸”。而李廣不但沒有後臺,而且還運氣不好,所以王維說他“數奇”。

    結束語

    既然題主說到了王羲之《蘭亭集序》,就錄入《蘭亭集序》中的一段話:

    欣於所遇, 暫得於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隨事遷,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俯仰之間, 已為陳跡,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況修短隨化, 終期於盡!

    古人常有出仕、歸隱的矛盾心理,能夠實現理想自然會“欣於所遇, 快然自足”,但是終究會: 俯仰之間, 已為陳跡。

    如果像馮唐、李廣命運多舛,不如就用王羲之的話寬慰自己:況修短隨化, 終期於盡!李白不是說了嗎:

  • 6 # 一往文學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出自《滕王閣序》,並非《蘭亭集序》。《滕王閣序》是唐代王勃所作的一篇駢文,不僅對偶工整,辭藻華麗,更展示出"流走活潑的生氣和注重骨力的剛健風格"。文章用典頗多且自然恰當,因而頗顯典雅而工巧。在描繪了滕王閣壯景和宴會盛況後,借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兩個典故,抒發了年時易逝、功業難就的感慨。

    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載,馮唐頗負盛名,德才兼備,漢文帝時已不年輕,但官職卑微,不受重用。到景帝時,略有升遷,但不久被免官閒居。直到漢武帝尋求賢才, 聽到人們盛讚馮唐,才召見了他,但這時馮唐已九十歲餘,不能復為官,這就是"馮唐易老"的典故。馮唐青壯年時,正逢歷史上有名的 "文景之治",政治上還較清明, 兩位皇帝還比較勵精圖治, 但馮唐一直沒得到重用, 空有滿腹經綸, 難遂報國之心, 直到白髮皓首, 也沒得到施展的機會。而王勃寫作《滕王閣序》時,僅有25歲,正值青春年華,應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之時,按理不該有如此消沉之語。但是,在寫罷此文的一年之後,滿腹壯志的王勃就溺水而亡。也許是揮毫詩文的王勃於冥冥之中預料到了自己將死的結局,遂而含有老氣橫秋之態;王勃乃為少年奇才,未冠而仕,卻因一篇《鬥雞賦》惹得聖心不悅而被逐,後來又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再次被貶。如此年紀,就經歷這般坎坷,又怎能不傷心欲絕,才發出了"馮唐易老"的慨嘆。

    李廣是漢武帝時的名將, 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大小七十餘仗, 他悉數參加, 而且英勇善戰, 令匈奴聞風喪膽,"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一千古名句,所言正是這位"飛將軍"李廣。但是這樣一位傳奇名將,最終卻得不到封侯之賞,而和他同時參加對匈奴作戰的將領中, 才能和聲望遠遠不及他的數十人卻被封侯。李廣最後在一次追擊匈奴的戰鬥中迷失道路, 引咎自殺。全軍將士痛哭失聲,"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 這就是"李廣難封"的典故。

    "馮唐易老"和"李廣難封"皆為漢朝史實,都同漢武帝有關。前者是他想用馮唐而為時已晚, 後者的賞罰不明他亦是難辭其咎。如此兩件令人扼腕嘆息的故事,反映了"家天下"的封建統治者壓制人才、浪費人才和用人的主觀隨意性。他們的" 求賢""訪賢"是出於"權欲",他們"論功行賞"是施展"權術"的虛偽口號,而"聖心好惡"才是對臣下行賞貶謫的標準。這是封建社會的一大痼疾,也是造成"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根源所在。寫作《滕王閣序》的王勃,滿腹才情,卻不得聖心,又屢遭嫉害,雖與馮唐、李廣所遇世事不盡相同,壯志難酬的悲慨之心卻是一致的,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道盡不平,婉轉悲鳴,堪稱歷史絕響。

  • 7 # 好風讀書

    親,這句話是《滕王閣序》中的一句話。

    《滕王閣序》作者是王勃,“初唐四傑”之首, 少年成名。

    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

    十五歲上書當時右相劉祥道反對出兵討伐高麗。他認為:“闢地數千裡,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被贊,舉表進薦。十六歲,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

    當我們現在大部分16歲的孩子為高考奮鬥時,王勃已經擔任了一個從七品上的官職。並且很快被沛王李賢發現,做了王府侍讀。

    當時長安王公貴族盛行一種鬥雞遊戲。一次,適逢沛王李賢與弟弟英王李顯鬥雞,李賢讓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助興。

    如果文章寫得太好也是錯誤的話,那麼王勃錯了,他的文章在京城流傳著,傳到皇帝唐高宗李治手中,李治認為他挑撥兄弟關係,把他逐出王府。

    不久他也到巴蜀遊歷,歷時三年,創作了大量詩文。在蜀期間,朝中曾先後徵召過王勃,王勃都稱病辭謝。咸亨三年,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據說他去虢州是覺得那裡草藥多,他想當一名郎中。可能因為年輕氣盛,可能因為恃才放曠,也可能很多詩人本來就在官場玩不轉,他與同僚關係鬧得很僵。

    這時比某些電影情節還狗血的事情發生在王勃身上。當時有個官奴曹達犯了死罪,王勃竟然把他藏到自己府內,後來據說又害怕此事洩露,就私下殺了他。

    後來被判死刑,又遇大赦天下被釋放。但他的父親受他牽連,從雍州司戶參軍被貶為交趾令。

    交趾就是現在越南河內,王勃遇赦後首先想到去看望父親。從現在的西安到河內幾千公里,以古人的交通狀況走起來得幾個月。

    當王勃路過現在的南昌,當時的洪州時,正是重陽佳節,是當地官員工作了十天後休息的日子,又逢洪州都督閻某重修了滕王閣。閻某大宴賓客,也給路過的王勃下了請柬,因為當時王勃因自己的詩文已經圈粉無數。

    古代文人宴會常會作詩,從而就會作宴集序,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有名的宴集序。

    據說閻公已經安排了他的女婿作這篇序,該女婿提前寫好背會,只等宴會時默寫出來作秀了。不知道是不是這種貓膩經常搞,反正宴會上客人把筆墨紙硯推來推去謙讓著,只等推到內定的人身邊了。

    可是末座的王勃突然站起來接了紙筆揮毫寫起來,這得有多不識趣呀,氣得閻公拂袖離席,但沒過多久他主動回來了,因為文章寫得太好了。

    劃重點,下面是你的問題答案,瞭解了王勃的身世,我們理解這句話: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滕王閣序》在讚歎完美景、賢主、嘉賓,感慨自己身世。

    馮唐:西漢人,有才能卻一直不受重用。漢武帝時選求賢良,有人舉薦馮唐,可是他已九十多歲,難再做官了。蘇軾也寫過“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詞句。

    李廣:漢武帝時的名將,多年抗擊匈奴,軍功很大,卻終身沒有封侯。

    王勃是用兩個不得志的人來類比自己,有身世之悲。

  • 8 # 石丘故事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詩詞是出自“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不是《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的由來

    又名《蘭亭序》,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蘭亭(今浙江紹興),為當時的四十一位文武高官寫的詩詞作的序文,記敘了蘭亭周圍山水美景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了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的由來

    唐朝時社會上流行鬥雞,王勃在擔任沛王李賢的秘書時,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鬥雞,年輕的王勃就寫了篇討伐英王雞的《檄英王雞》,來拍沛王的馬屁。眾所周知,李氏王朝的皇位大多是兄弟同室操戈得來的,王勃的這篇文章被唐高宗李治看了後,觸動了他的敏感神經,認為王勃是在挑撥離間,於是大發雷霆,當天就下詔廢除了王勃的官職,攆出了沛王府。

    王勃狼狽離開後,在巴蜀遊玩了三年,回到長安去後無所事事,就想到交趾縣(今越南河內)去看望他當縣令的父親王福疇,路過洪州(今江西南昌)時,恰逢重陽節,受邀參加了洪州都督閻伯嶼在滕王閣舉辦的宴席,在席上王勃即興創作了這首不朽名篇《滕王閣序》(簡稱),感慨自己:“嗟呼!時運不齊,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王勃在看望了父親後,搭船經過南海途中,在海上遭遇了颱風不幸罹難,年僅26歲。(另一種說法是王勃還沒見到父親,是在去的途中罹難的)。

    說到《滕王閣序》也許很多人都忘記了,但裡面的很多詩詞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如:“漁舟晚唱,響窮彭蠡之濱”、“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特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更是流傳千古。

    其中“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意思很簡單,就是馮唐容易老,李廣難封侯。

    馮唐易老

    這個典故出自《史記.馮唐列傳》,馮唐是漢文帝時的一個大臣,由於性格直爽,敢於進諫,所以經常得罪領導,漢文帝是個明君,還不怎麼計較,但漢景帝當領導的時候就計較了,於是他被罷官趕回老家去了,馮唐的壽命很長,他活到了漢武帝時期,在匈奴犯邊時,漢武帝徵召他來當官,但那時的他已經九十多歲了,已經動不了了。

    於是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直到老死都鬱郁不得志的情形。

    李廣難封

    李廣也是漢文帝時代的一名將軍,號稱“飛將軍”,跟馮唐一樣也是活到了漢武帝時代的人。

    唐朝大詩人盧綸寫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入石稜中。”就是寫的李廣。

    李廣忠君愛國,他身強體壯,每每作戰時都身先士卒,勇猛無比,但是不懂戰略戰術,沒有大局觀,猶如一介勇夫一般只知道勇猛進攻,在單對單,少對少的小規模戰鬥中,依靠勇猛獲得了很多勝利,但在大戰役中卻是屢戰屢敗,而且李廣剛愎自用,極其自負,容不得人,有次兵敗逃難時被人呵斥了幾句,竟然在復官後招來那人給斬了,可見其心胸之狹窄。

    李廣雖然名氣很大,但眼光短淺,分不清利害關係,有次打完仗後,自以為立下戰功,私下裡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將軍印,而將軍印是隻有皇帝才能授予的,李廣的這個行為觸怒了皇帝,沒有給他封賞,就這樣,李廣處處得罪人,直到後來被逼自殺時都沒有封候。

    後來人們就用“李廣難封”來形容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不被人看重。

    從明面上的意思來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都是形容懷才不遇的情形,但我們透過深入的瞭解了馮唐和李廣的所作所為後,我們不難看出,其實兩人壯志未酬的真正原因是個人性格缺陷的問題所造成的,兩人都是性格耿直,沒有大局觀之輩,雖勇猛,但無多大的本事。

    所以,我們在抱怨自己懷才不遇,不被人看重的時候,應該多想想自身的原因,也許換個角度,換種方式,我們就不會再被人不看重,不會遇到不得志,壯志未酬的情形了。

  • 9 # 李子正傳

    悟空呀,你師傅是唐僧嗎?估計你被緊箍咒搞得頭大了吧。啥ˇ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出自《蘭亭集序》,而不是王勃《滕王閣序》。這句話的意思是,馮唐同學七八十歲了上面才想起來重用他,而李廣同學戍邊一輩子也沒得加官晉爵封侯。儘管他們有才有功,但上面沒人賞識,埋沒於人眾,於基層打拼一輩子,沒法建立更大的功業,焉有不感嘆之理?如王勃這般才氣,本來想有一番作為,怎奈時運不齊,加上自己太年輕,缺乏鍛鍊,犯了錯誤,被上面人一擼到底了。

  • 10 # 紅塵彌勒

    看來題主是真的看書看雜了,啥啥都混到一起去了。就像趙本山說談話治療簡稱話療,第一個話題,母豬的產後護理……媽呀拿錯書了

    題主這也是打算給《蘭亭集序》來一次產後護理嗎?看來你這也是拿錯書了

    不知道題主看的是哪家的《蘭亭集序》,竟然還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你這是打算把王勃和王羲之攪和攪和拌一起吧?

    大哥,咱能長點心不啊?那叫《滕王閣序》,王勃寫的,和王羲之和《蘭亭集序》沒有半毛錢關係,拜託啊,你可長點心吧

    王勃雖然青蔥,倒也筆法老辣,一看就是個九歷戰陣的老江湖,那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也成為了王勃本文中最出彩之處之一。

    這句話用了兩個典故、兩個人物。一個是馮唐,關於老不徵招的話題;一個是李廣,關於至死不封侯的問題。

    先說馮唐。這個老頭兒在漢武帝爺爺輩的漢文帝時,就已經歷職郎屬,成為一名低階官員,後來因為直言敢諫險一險遭到罷黜,幸虧遇到了一個算得上明君的主子,才得以在朝中苟延殘喘。後來漢景帝終於將他休了,直到漢武帝這個孫子輩兒的坐上了皇帝位,才想起來這個持節雲中的馮唐,頒詔要他為國盡力,可惜此時的馮唐早已九十高齡以上,想要奉詔也已力不從心了。

    其實,馮唐在漢文帝時代歲數已然不小了,何況是幾十年以後的九十高齡了呢。所以才說馮唐易老,恕不能為國盡忠竭力了。

    李廣,誰都知道這是個猛將,號為飛將軍,驍勇善戰,弓矢嫻熟,能征慣戰,在對匈奴作戰中,建立了卓著的威名。

    可就是這樣的一位飛將軍,終其一生也不得封侯拜相,也不過是做到了郡守一級。而他的部下,才能和戰績不及於他的人,都因功封侯,食邑千戶,這讓李廣感到很鬱悶,也很無奈。

    後來的李廣也是真被逼急了,在沒有徵召出征的前提下,主動請纓去與匈奴作戰,卻因為走錯了路而喪失了與大將軍衛青合圍建功的計劃,在衛青要核實他的事由時,自感顏面無光,也怕在後生晚輩面前受辱,忍不住拔劍自縊,走完了他數奇而無功的一生。

    所以,李廣難封也是一樁千古奇案。也有人說李家從此走下了神壇,無論是他的兒子還是他的孫子,命運都不好,不是被皇帝壓制,就是被霍去病一箭射翻,一生也都是無功而終。而且他的孫子李陵竟然還投降了匈奴,成為一名備受爭議的人物。

  • 11 # 吳謀

    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

    這其實是兩個典故。

    馮唐易老:

    馮唐,西漢名將,三朝員老,抗匈奴有功。但是,做了一輩子郎中署。到了九十多歲才做到“車騎都尉”。這句成語,是形容老來難以得志。

    李廣難封:

    李廣,西漢名將,也是抗匈奴名將。

    李廣是個很有傳奇色彩的將軍。匈奴稱之為“飛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的飛將就是指李廣。

    “沒石飲羽”就是由一個李廣酒後把石頭當老虎射穿的傳說,而演化出來的成語。

    但是這樣一個名將,在連年用兵、軍功易得的漢武帝時代,居然沒有博得封侯。

    這個成語,現在一般是指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這麼一解釋,基本上意思也比較明確了。

    反正是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世事無常,天道不公。

    國家都可能會滅亡,宋朝明明那麼發達,還是被蒙古所滅。和誰說理去?

  • 12 # 行在路上8

    《蘭亭集序》中有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有怎樣的寓意?答:這是題主記憶有誤,這句話出自初唐四傑少壯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國古代有四大名序,即王勃的《滕王閣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

    《滕王閣序》是王勃的優秀詩篇,有很高藝術風格和價值,語言通俗生動有趣形象,作者不惜筆墨,情景交融,濃墨重彩,描繪景物的精彩變化。從近及遠,視野開闊,給讀者展現了江南如詩如畫的美景。王勃年輕有才,起筆不凡,字字珠璣,句句生輝,段段生彩,一氣呵成。(特別是四字成語更給今人到處應用,)給後人留下寶貴的詩篇。記得上高中時,此文是老師要求必背的作品之一,當然還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馮唐容易衰老,李廣難得封候。馮唐和李廣是兩個人名。馮唐是漢文帝時一大臣,為人正直、無私,遭排擠,多次被罷官。直到九十多歲,匈奴侵犯,漢武帝廣徵賢良,有人推薦,無奈馮唐已老,有心無力,在此形容老來難以得志。李廣大家比較瞭解,西漢名將,高大威猛,英勇善戰,和匈奴作戰衝鋒在前,歷經70餘戰,被匈奴都稱為“飛將軍”,可見名氣之大。但一生拼死效忠,戰功卓著卻未️封爵。後戰鬥中,因道路迷失,憤而自殺。後來,人們常用李廣來指“功高不爵,命運乖舛”。此文王勃引用這兩個典故,有什麼寓意嗎?首先了解一下王勃,王勃年少成名,16歲科舉中第,被稱為神童。但一直仕途不順,因一篇鬥雞文《檄英王雞》惹怒了唐高宗,被逐出官府。後又恃才自傲,被人嫉妒陷害,終結仕途。27歲不幸溺水而死。王勃短短一生實在可惜,他用此文表達懷才不遇,生不逢時,一身才能,難以施展。但他才華出眾還是被稱為初唐四傑之首,令後人銘記難忘。原文太長就不佔用大家時間和陣地了。見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潔面儀可以每天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