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萊讀教育
-
2 # 享育
一、父母要在觀念上正確引導孩子,激發幼兒的分享意識。
有研究表明,通常樂於與他人分享的兒童往往能更好的處理社會性問題。兒童的分享行為總體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3 歲的兒童較為缺乏分享意識以及分享觀念。4歲時,兒童的分享行為隨著心理理論的逐漸成熟開始發生變化,具體表現為分享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多;由被動分享慢慢轉向主動分享。
各個階段,家長應首先為幼兒營造出一種親密的精神氛圍,使父母與幼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建立起深厚的的感情,讓幼兒在與他人交往中感到快樂。其次,要為幼兒創設較為寬鬆,能夠自由交往以及遊戲的環境,促進幼兒分享意識的產生。比如角色遊戲,父母可以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培養幼兒的分享觀念。具體而言,家長可以預先設計故事情節,然後透過讓幼兒扮演故事中的一些角色來體驗角色的情感與態度,在這個過程中讓幼兒想象自己在相似情境中的感受。透過這種遊戲的訓練,不但可以促進同伴互動,而且能夠幫助幼兒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來看問題,進而促進其分享意識的產生。
二、父母需要樹立良好的榜樣。
因為模仿是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素材。教育者在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時,首先要規範自己的行為思想,必須確保自己的言行舉止能夠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比如願意主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有物,當被他人分享物品時,要做出禮貌的迴應。
家長要從幼兒的角度出發,立足於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分享觀念。如在現實生活中,成人對於幼兒向其分享物品這一行為往往會從成人的角度出發,從而習慣性給予回贈,然而這種行為容易導致幼兒對分享行為產生錯誤的觀念,認為“即使我跟別人分享,別人也會回贈於我”,這種觀念往往使幼兒對分享行為產生錯誤的理解。
此外,幼兒長期接觸的書籍以及電子刊物也會影響幼兒的分享行為,因此,教育者在對相關讀物選擇時要注意符合幼兒的實際生活情況。
必要的是幫助幼兒將內在的分享意識逐漸轉化為外化的分享行為,幼兒對榜樣的學習由主動到被動,由模仿到創造,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要注意抓住機會,幫助幼兒體驗分享的快樂,逐漸形成並發展分享行為。
三、父母要引導幼兒體驗分享的快樂,強化幼兒的分享行為。
幼兒的任何行為都需要強化,強化在塑造並保持行為的過程起著的關鍵的作用。當家長對幼兒的分享行為保持支援、鼓勵的態度時,幼兒會將外在的他人獎勵機制逐漸內化成自我獎勵的內在機制。當相關行為再次出現時,幼兒會自動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好的,類似行為也會更為持久。
強化物以及強化手段亦是多種多樣的,如常見的強化手段有語言強化(當幼兒表達出分享意識或產生分享行為之後,家長給予積極的口頭評價)、非語言強化(家長採用肢體動作對幼兒的分享行為給予肯定)、符號強化(家長採用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如小紅花、小貼貼等方式來鞏固幼兒的分享行為)、代幣強化(當幼兒表現出分享行為之後,家長給予一定的代幣,當幼兒的代幣積累到一定的數量之後,家長可以滿足幼兒的一個願望)等等。
對於強化物的選擇往往要取決於幼兒的興趣。不同型別的幼兒適用的強化物以及強化手段不用,因此,在具體強化的過程中,家長要透過觀察、談話等方式深入瞭解寶寶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且有效的強化物及強化手段,儘量避強化效果不明顯。
-
3 # 雲兮可依
當3歲的孩子開始有“我”的意識,會開始有這樣一種意識:原來在我的世界,我和媽媽不是同一個人,我們是分開的,有些東西是我的,有些東西不是我的。有了“物權”的意識,這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智成長的表現,出現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的現象也是正常的表現。而這個階段恰恰是培養孩子分享意識的關鍵時期。
-
4 # 敏西園長
孩子不願意分享,我們的家長如何引導呢?
一、營造家庭分享氛圍,打造分享環境。
家是溫馨的港灣,讓所有的家人都感覺幸福,爸爸媽媽在家庭中為老年人舉行生日party,如給爺爺過生日除了分享生日禮物外,家庭成員每人分享一件快樂的事情,如可以唱優美的歌曲,可以講開心的笑話,可以分享動人的故事,可以說感恩感謝肺腑之言,一個快樂與人分享,收穫兩份快樂,一個生日party因為多人分享,所以大家彼此都收穫了很多很多的快樂。家長言傳身教讓孩子在這個快樂的分享的氛圍中,不僅親眼目睹父母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沁入了尊老愛幼的優良品德,還接受了“無痕的教育”—學會分享快樂。
家裡創設一個“固定分享區”,這個分享區需要講究儀式感,家庭成員召開一個“固定分享區”開區儀式,講述這個固定分享區的作用與意義。買一個精美的動物布絨玩具立在“固定分享區域”,並用明顯的標識標明。給孩子講解,這是咱們家的固定分享區,每個人都要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放上幾件在上面展示,以便提供給家人或者客人使用或者玩耍,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重點是引導孩子,所以定期請一些小夥伴來家做客,有小主人來給小客人們講解家裡分享區的一些故事,並把自己最喜愛的玩具分享給小夥伴們玩耍,培養孩子的分享行為。
二、家庭定期舉行分享日或分享周活動。
家長跟孩子商量確定一個月中的某一週為分享周或某一日固定為分享日,幾個鄰居或幾個家庭的家長,組織孩子們在這個時間約定在某個地點,帶上自己心愛的玩具,共同交換分享互玩,增強和培養孩子的合作、參與與分享,並抓住時機進行總結與教育:分享是一種美德。每月定期舉行除了玩具、食品等分享外還可以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分享情景劇表演如:《孔融讓梨》、《做客》,歌表演《分果果》這些情景劇與兒歌表演不僅增加了親子感情,還大大的提升了孩子的合作與分享的優秀品德。
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閱讀分享社群,這也是一個很好培養孩子分享的一個好方法。
鄰居王媽媽是個積極的組織者,她的孩子5歲名叫小茜,每年暑假王媽媽都要組織小茜的5個同學,他們5個家庭一共15個人都要出去旅遊一週這一週的時間來自不同的家庭,從開始的爭、搶、打到現在的幹什麼事5個孩子都是商商量量,互相禮讓。這是大人們覺得這是最有價值和最大的收穫,大人隨時抓住契機,表揚鼓勵孩子們的合作意識,分享行為。孩子們現在越來越期盼外出旅遊的日子了。
教會孩子學會分享,教會孩子願意分享,日常中家長要創設分享環境,抓住契機進行分享教育,培養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相信你的孩子會成為一個樂於分享的人。
-
5 # 楓林晚愛寫作
小朋友不願意去分享可能是自身成長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的影響等,家長們要以身作則,從我做起,給孩子們樹立好的榜樣,
1.利用空餘時間多帶小朋友去小朋友多的地方去感受分享的樂趣
2.需要語言溝通,與小朋友分享有趣的故事,事例從中獲取一定的領悟
3.觀看小朋友分享影片,讓小朋友從中體會到分享的心得,其實有些東西還是以學習為主的,
孩子的日常行為與父母教育方式有很密切的關係,平時多多溝通交流,讓孩子充分感受家庭中的愛,慢慢的孩子也會很隨和,大度,做個小大人,讓你有意外驚喜
-
6 # 知我悅讀
不知道題主說的孩子是多大年齡,對於低幼的孩子來說,“不願分享”的行為是該階段自我意識萌芽而形成的,不必過度干預和焦慮,也不需要用道德標準去衡量判斷,在自我概念形成初期,首先滿足的就是自我的需求,如果此時橫加干涉和指責,孩子為了避免懲罰而去分享,成年後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認為自己是不重要的,形成低自尊。
一個人,首先懂得如何愛自己,才知道如何愛別人,自我概念形成初期,不需要橫加干涉。
道德發展與社會性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道德感和社會性漸漸形成,行為也會做出相應的調整,來適應道德規範的要求。起初,孩子會遇到自我滿足與社會要求之間尖銳的衝突,這是人類逐步社會化的過程。
幼兒在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中,獲得符合社會的各種行為規範、道德標準。心理學家皮亞傑把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前道德判斷階段,他律階段,自律階段。心理學家科爾伯格受皮亞傑理論的影響,提出了兒童道德發展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如下圖:
家長的引導瞭解了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家長在養育孩子時,應關注孩子的情感、行為,理解孩子。及時熱情地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並鼓勵孩子自我表達。同時,對孩子的行為也有明確的要求,獎懲分明。
父母可以這樣引導孩子成長:
1、與孩子分享情感,比如:“寶寶不給媽媽蘋果吃,媽媽很難過”,溫和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讓他意識到不分享的行為,給人帶來的傷害。
2、給孩子一個正向的引導,而不是給孩子貼上“自私”“不懂事”的標籤。
3、詢問行為的原因。
在理性、民主、溫和的家庭氛圍中,兒童的幸福感和滿足感高,情緒良好,未來在學業成就相對較好,道德成熟度高。
-
7 # 檸檬影視大全
大家好,我是檸檬老師,專注寶寶科學餵養,身心健康成長!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獨生子女,要什麼都有什麼,習慣了什麼都是我的。而小朋友又有一個特點就是“越是別人的玩具才是最好玩的”,那麼該如何引導孩子分享呢?
第一,尊重孩子,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自己的玩具,1-3歲是孩子物權意識的敏感時期,對於自己的物品都會比較在意,而不願分享也是孩子的天性。分享一定要遵循“自願原則”。我帶寶寶出去的時候經常看到的一個場景,幾個孩子玩沙土,總是喜歡拿著別家小朋友的剷土工具玩,當然都是有家長陪同的,家長看到自家寶寶想玩別家小朋友玩具,就會告訴寶寶,我們先要問問哥哥(姐姐)同不同意?(這裡我補充一點,如果寶寶會表達了,家長最好不要做”代言人“,這樣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依賴,遇到問題,只會看家長,讓他自己去說,這也是一種鍛鍊)。然後沒等那個小哥哥(小姐姐)同意,小哥哥(小姐姐)的家長又開始說了,讓小弟弟(小妹妹)玩吧。這種真的不提倡,不支援的,孩子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物品是否要分享,如果孩子不願分享,請尊重孩子,不要指責孩子“小氣鬼”,“不懂事”,這種的指責或者強迫分享的行為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討厭那個小朋友而爭搶物品。
第二,讓寶寶體驗一起玩的樂趣。當孩子一個人玩的時候難免孤單,當另一個小朋友想要玩的時候,可以告訴寶寶一起玩才更有樂趣。比如一起搭積木,鏟沙土,各自分工,體驗了共同玩耍的樂趣,以後自然就不會獨享玩具了。
第三,對於孩子的分享行為,及時給予鼓勵。當孩子把自己的食物或者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的時候,一定要明確給予表揚,讓孩子意識到這種行為是正確的。
第四,爸爸媽媽要給寶寶做個好榜樣。孩子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當孩子看到父母經常分享東西幫助別人,而給大家帶來快樂後,孩子也會耳濡目染的學會。
-
8 # 可愛的嚶嚶醬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孩子開始了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也有了自己的領域,知道那些東西是自己的,那麼該如何讓孩子學會去分享自己的東西呢?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
1、不要強迫孩子分享
幼兒有自己特別珍愛的東西時,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那麼不要強迫孩子與人分享。有小夥伴來家裡時,孩子如有自己喜歡的玩具允許他提前收起來。
如果沒有,那麼就代表他的玩具都是樂意讓小朋友分享的,等小朋友真得要玩的時候,就不可以“小氣”不給別人玩。
2、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父母在引導孩子學習分享的時候,一定不要讓你的孩子與別人相比,特別是在孩子面前。會對孩子造成壞影響的。
3、告訴孩子分享可獲得更多快樂
孩子之所以不願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是失去。
父母應該理解孩子這種難以割捨的“痛苦”,讓孩子明白,分享其實不是失去,它是一種互利。
分享體現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如果孩子表現出分享,就設法肯定孩子這麼做的價值,讓孩子感覺良好,感覺自我價值得到認可。
當孩子得到別的孩子或大人的分享時候,就告之這是他人對孩子分享行為的回報,別人也同樣感到溫暖和快樂。
4、以身作則
父母要自己做好榜樣,而當孩子缺乏分享意識的時候,父母應該在旁邊及時提醒,當孩子有分享的行為後,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恰當行為予以及時的肯定。
這樣孩子的“自私自利”行為就能逐漸得到改善。
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都會分享,分享讓別人來分享自己的快樂和成功,還能分享別人的快樂和情感,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學會分享,分享可以得到快樂。
-
9 # 布丁媽媽私享會
【孩子不分享給家長丟臉?強迫的孩子,父母需要注意2點】
突然兩個家長髮生了口角,原來其中一個小女孩一個人佔了所有的廚房玩具,又來了一個小朋友也想要玩,但是那個女孩說什麼也不給。後來的那個家長跟女孩的媽媽溝通說,請分給我們一些玩具,我們也想玩。女孩的媽媽卻說等我們玩好,一會再給你們。
後來的媽媽不願意了,非常直接的說這是公共場所,所有的玩具都是大家一起玩的,怎麼能讓你女兒佔為己有!女孩的媽媽態度也很強硬,堅持要等自己孩子玩好再給其他人玩,不想強迫孩子。後來的媽媽說,你本來就應該教育孩子分享,而不是這樣縱容她霸佔東西!
其實作為家長,對小孩子之間爭搶東西這件事都已經見怪不怪了。爭搶玩具基本是孩子的天性,分享其實也是天性,不是被迫的行為,我們可以透過正確引導和教育,讓孩子懂得分享。“分享”是一種社交合作的行為,在嬰幼兒時期就開始體現出來,比如八九個月大的孩子就會把他的食物分享給爸爸媽媽,這是天性。
但讓人搞不懂的是,到了幼兒時期,“分享”卻變得困難起來。其實家長們在“分享”的教育上有不同的想法,“不主動教孩子分享”“不去強迫孩子分享”這些理論是孩子還小,不懂分享,而分不分享是由孩子自己做決定的,大人不應該干涉,真的是孩子他們不懂得分享嗎?
事實上,孩子們在嬰幼兒時期表現出來的行為不就是分享嗎?他們現在不分享就是因為他們懂得了“分享”就意味著“失去”!你的孩子有沒有出現過這種現象,當他有很多很多餅乾的時候,不用你說,他就會主動把他的餅乾分給他的朋友們。
當孩子只有幾塊甚至只有一塊餅乾的時候,你要他怎麼分享?他心知肚明,如果現在他分享了他的餅乾,那就意味著他要少吃或者吃不到了。如果“分享”與“失去”無關,那麼孩子的分享行為會相對的增加!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經常容易犯一個錯誤,那就是強迫分享。舉個例子,我家孩子小的時候,小外甥經常到我家玩。因為他們家比較遠,回來一次不容易。每次到我們家玩都是小霸王,我家孩子玩什麼他就要什麼。我最常跟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你要聽話,你大了,你要給弟弟玩,你得分享!那時候我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沒看到孩子眼底的失落,沒想他雖然大,但也比小外甥大了一個月而已。
對於“分享”,我們確實可以給孩子一點權利,讓他們自己決定。當孩子拒絕分享的時候,千萬不可以用語言甚至暴力去威脅孩子,說什麼“不分享就沒人跟你玩”“你不懂分享你不是好孩子”之類的話,有的父母甚至還會親手從孩子懷裡搶走孩子不願意分享出來的東西,絲毫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
這樣一來“分享”在孩子的心中更會變成一件可怕的事情,因為“分享”不僅僅意味著“失去”,還意味著各種情感的疊加,長此以往,家長以後想讓他主動分享,那就難上加難了。
父母想要讓孩子嘗試“分享”,想要孩子學會分享,需要從孩子角度出發,需要考慮孩子的主觀念頭,這樣孩子才會更加主動、積極的進行分享。
家長理解孩子孩子分享是一個主動的行為,家長的強迫導致這件事變為被動,這樣影響孩子的實際分享信心。如果物品是孩子自己的,決定權在於孩子。
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孩子進行分享,但父母沒有任何的干涉孩子的權利,孩子不想做分享,家長也不要責怪孩子不懂事,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分享需要孩子心甘情願,分享需要家長積極正面引導,前提是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這樣分享的目的與意義才能達成,並非強迫實現。
感受分享的快樂分享是你有我有的疊加,是雙方開心的基礎,孩子沒有經歷分享或者被強迫分享得到的體驗不好,他們感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更不懂的為什麼要分享。
開頭我講過的兒童樂園的那件事,父母理應讓孩子區分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對於孩子的私人玩具,父母應該賦予孩子一些權利,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玩具,但絕不強迫。
兒童樂園裡的公共物品,父母要讓孩子懂得這些玩具是共享的,是不允許一個人把所有的玩具據為己有,當你不需要這個玩具的時候,你就需要把玩具讓出去,因為其他人也有玩的權利。
日常生活中,家庭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是,家裡買了各種吃的東西都先緊著孩子,讓他們先吃夠了,甚至可以都吃光,大人們不吃也沒關係。
久而久之,孩子也就習慣了,無論吃什麼都不會問別人要不要吃,甚至會演變成拿爸爸媽媽的東西也不打招呼。正是因為大人總是這樣“包容”孩子,孩子忘記了“分享”是一種社會互動行為。
孩子會“見風使舵”,會“察言觀色”,他們的敏感度要高於爸爸媽媽,如果家中或者在外,他們不分享得到了好處,他們會繼續這種可以嚐到甜頭的方式。
同理,孩子分享得到了很多小朋友的擁護,得到了父母的稱讚,得到了周圍人的支援,無形中強化了孩子的分享意識,孩子會將分享進行到底。
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也是孩子主動表達的事情,家長適當引導不要干涉。
-
10 # 嘞個去—啥也不是
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家長和孩子相處時間最多,教育方式和態度影響孩子的言行舉止,當然有些孩子因為一些經歷所以透過一些事表現出來自己內心想法,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家長應該多少知道一些原因,是因為怕失去還是想擁有更多,家長要慢慢開導,畢竟到時候是一個大團體,不適當分享會慢慢疏遠與別人的距離
-
11 # 撿漏小郎君
強制分享。把小孩的東西搶走。敢哭就揍他。讓他知道世上有很多東西是得不到的。習慣了以後長大了才不會犯二,因為失戀或者考不好而做出過激的事。性格天生無法改變。不願意分享無法改變。但世上多是不願意卻必須做的事
-
12 # ZGRMSCYQHRC
自己做出表率,常守著寶貝面與小朋友分享東西,獲得快樂,同時經常教育寶貝要與小朋友分享,不怕當嘮叨嘴子,在引導寶貝看他們喜歡的動畫片時,對於有分享的情節也要加以引導,給出讚許和肯定,潛移默化,慢慢就好了。
-
13 # 張科芳
不要急著讓孩子去分享,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強迫他,反而適得其反。而且,也要看分享的物件值不值得去分享。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值得去分享的,我認為。自己做表率,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去教導他,學會分享。比如說,他在吃什麼好吃的東西的時候,問他,好吃嗎?給媽媽吃一點好不好。他如果一開始不肯的,那你就說,媽媽手裡也有好吃的。你這個給媽媽吃一點,媽媽也給你吃。先讓他達成交換的概念,然後再去教他分享的意識。當他做的好的事後,一定要誇他,好棒寶寶真棒。先學會跟家人分享,再學會跟朋友分享。但是我覺得,分享的物件也應該有選擇性的。要分享給,懂得感恩的人
-
14 # 兔媽猴寶
父母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給他們做好榜樣,在言語上多引導,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去教育他們,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千萬不要強制他去分享,這樣只會適得其反,給他完成不好的體驗,下次更不願意分享。
-
15 # 漂浮的麻雀
首先代入孩子的角色,思考是否是自己平時的一些事情傷到了孩子,讓孩子害怕自己,所以孩子才不願意和你分享。平時多和孩子溝通,不要用大人的口氣去和孩子聊天,要儘量和孩子當朋友,潛移默化中孩子會慢慢敞開心扉和你聊天的;孩子不願意聊的時候不要強迫他。對待孩子的教育上不要過度強硬,要懂得適當的換位思考,不要拿自己曾經的事情來說,因為時代不同,經歷的事情不同所以家長的經歷是不能運用到孩子身上的。
-
16 # 翔子的祝福
孩子在開始有物權意識的時候,會開始不願意分享,只想自己擁有,原因在於,這種自我的意識,讓他有安全感和感到愉快。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讓孩子感受到分享所得到快樂,而不是在孩子分享後,只是得到失去了自己東西的結果。
比如,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或者食物分享出去,要讓孩子同樣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讓他獲得分享的快樂和家長的鼓勵讚揚。
-
17 # 四眼美焦
像你提出的這種問題,一般上孩子12歲以上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怎麼讓孩子能和你分享他身邊發生的事。
首先不要過度的去問小孩或過度的嘮叨孩子,作為家長這個必須要控制自己,不然孩子很難開啟自己的心扉。
其次透過一些親子活動(孩子自願參加那種),和外出旅遊提升孩子對您肯定(依賴)。
最後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注意場合的用語,話術語的運用,誇獎話語等,根據孩子所做事所說話去應用。(這個是孩子很閉塞的時候)
祝家庭和和睦睦,幸福美滿!
-
18 # 愛孩子更要懂孩子
孩子不願意分享可能是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到了,在這個敏感期到來的時候孩子開始區分自己和世界的不同,他會慢慢把自己和世界區分開來,如何區分呢就是靠佔有,他會把所有和他有關的東西都佔為自己的,也不願意分享也不願意交換。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形成了自我的這個概念,他開始明白自我和周圍世界的區別。這個敏感期一般在孩子2歲到2歲半這個時間段,家長可以參考一下看看孩子是否進入了這個敏感期。如果是的話就不要打擾孩子,不要強行要求孩子一定要分享,讓孩子平穩的度過這個敏感期,大概2-3個月左右。當孩子的注意力不再放在一件物品的歸屬上時,說明自我意識敏感期基本過去了。如果孩子不是在這個敏感期裡,只是因為小氣或者是不合群才不願意分享的話,大人先可以增加孩子的交友面,多帶孩子到同齡人多的地方去玩玩,從分享食物和玩具入手引導孩子透過這些舉動去交更多的朋友。只要孩子因為這件事情而快樂了,那麼他肯定願意去按照你的意圖發展。首先要給予孩子愛和快樂,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
19 # 諞傳子學英語
我的孩子也是這樣!
首先:孩子為什麼不願意更你分享,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反正現在的家長都把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想要的孩子去設計,孩子是她自己,不是你,反過來說。你別設計了。你喜歡嗎?所以父子,母子關係就非常的糟糕,他們就不願意去分享了,所以搞清楚原因很關鍵;
其次:孩子也是需要有秘密的,請尊重他們,當然在父母可以控制的範圍內,違法決定不行;
最後:請有足夠大的耐心去愛她/他,花足夠的時間去陪伴,信任了。就好了!
你可以問自己,你最願意把自己的心理事告訴誰?你肯定會說,我最好的朋友,那請先做孩子的最好朋友!
-
20 # 冬天裡的雪屋
孩子在兩歲左右,會有一個物權意識,就是對自己的東西,在沒有得到自己同意的情況下,別人是不能碰的,作為家長對孩子的這個行為應該表示理解,而不是強制孩子將自己的東西拿出來和別人分享,如果孩子這次不願分享,那麼請你尊重他,只能下次分享。其實引導孩子分享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這個是我最喜歡的,你可以玩別的。
有一天,鄰居來找我家孩子玩,看見我家孩子在玩芭比娃娃就過來要,我問她,你願意給妹妹玩一下麼,她搖了搖頭說不行,這是自己喜歡的,那沒辦法了,我又問,可以讓妹妹玩你別的芭比娃娃麼,她說只要不是我手裡拿的這個,其他都可以玩,但是鄰居家的小妹妹偏要玩手裡的這個,那不行,我告訴她,這個姐姐正在玩,等她不想玩了你再玩,你先玩別的,那個小妹妹立馬躺在地上打滾,我就要我就要,她媽媽聽見了過來說,姐姐給妹妹玩一下嘛,我家小孩說,她玩別的,這個我要玩,鄰居聽了二話不說抱著走了。
有時候對於孩子的訴求合理的滿足,不合理的就要拒絕。
回覆列表
2~3歲的孩子,他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就到來了,開始逐漸形成物權意識。意識到自己與外部環境是分離的,而不是依附於成人的。
不分享不等於自私每當親朋好友帶著孩子串門時,家長總會要求孩子與他人分享玩具,若是孩子說不,便會覺得孩子很自私、不懂事。可同樣的孩子,卻會將握在手中的心愛餅乾,分享給父母,分享給自己親近的人。
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面對的小朋友都不認識,又談何與他分享呢,在孩子的認知裡是沒必要的,所以並不認為這東西不與他人分享是錯的。
佔有慾佔有慾是一種心理現象,對自己喜愛的東西會很珍惜,只允許自己觸碰,別人就算靠近一點都會不爽。
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自我意識也在慢慢不斷的增強,當他認識倒這個玩具是屬於自己的,就開始產生了佔有慾。在他們的認知裡,這是很單純簡單的一件事,我的東西就應該是我的,不存在將自己東西往外分享的理由。
登門坎效應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坎效應”對人的影響。
當孩子不願分享自己玩具時,家長不要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走,而要循循善誘。可以詢問孩子不玩的玩具分給他人好不好,告訴孩子“你不玩的玩具,別人卻很喜歡,既然這玩具在別人那能發揮他的作用,那送給有需要的人,好不好”。
家長要用商量的語氣去交流,孩子才能覺得這件東西還是自己佔主導權,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去分享,比大聲命令而被迫分享更讓孩子容易接受。
給予孩子足夠的物質滿足只有一個蘋果,要求孩子與他人分享半個;而擁有十個,拿出五個與人分享,往往後者更容易讓人接受。當孩子擁有的東西多了,便不會太過在乎與人分享後自己的得失,也就使孩子更願意與人分享。
孩子對很多人情世故都還不明白,家長不要急著給孩子打標籤,應更加耐心的引導孩子,讓孩子意識到自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