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把抑鬱症說成作、矯情、幼稚。 是對心理學知識的欠缺還是中國人普遍冷漠?
10
回覆列表
  • 1 # 大魚心理諮詢工作室

    不僅是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等心理障礙,國內父母都不太會當回事(不是很清楚國外的情況),只有等到出現嚴重後果了,才開始訝異自己的孩子怎麼了,怎麼突然這樣了?。

    一是,抑鬱症這個東西,在他們的成長軌跡中,出現的不多,對於現在的他們來說,也算是個新事物。而且,這是情緒類障礙,情緒這個東西,大家都有,太普遍了,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每個人都可以在這些情緒中轉換,大家都可以,怎麼到你身上,你就做不到了呢?

    所以,很多父母把抑鬱症認為就是心情不好,情緒低落。過段時間就會好起來的,也沒有必要去認真對待。

    二是,大部分父母,都是從小 物質上沒有那麼富裕,所以,將對孩子的愛,儘可能地都體現在物質上。給孩子提供有保障的生活,他們覺得就已經夠了,因為那畢竟是他們還是小孩的時候最缺的。

    “你們現在就是生活太安逸,像我們那個時候,沒什麼吃的穿的用的,就沒你們這麼多事。”是我最不想聽父母說的話,但是我也反駁不來。

    也許他們那個時候,物質可以跟情感劃上等號,幾個孩子裡,吃的最好的就是最受寵的。但是現在,大部分人都能保障自己的生活了,那麼情感、心理上的需求就更加凸顯了,但是父母們對於“孩子患抑鬱症”這一題他們不會啊,沒有教過,也沒有經歷過。所以他們不知道要認真對待。

    三是,有一個類似的問題:“為什麼孩子和父母說自己生病時,父母會生氣。?”抑鬱症也是生病了,在父母的潛意識當中,不生病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那些經常生病的、養起來有些麻煩的孩子,被認為是“不好的孩子”,“不乖的孩子”,而有的時候會喚起了父母無能(無能為力)的感覺。於是有的時候有的父母會選擇“否認”“忽視”這個問題,就這樣逃避過去,等著子女自己捱過去。

    這個題目也不是在聲討父母,只是確實普遍存在這樣的一種情況。

    我們需要去探求為什麼,才能去改善。要知道,我們父母的經歷使得他們的表達往往集中在現實層面,缺少對心理層面的關注,無論是對他們自己,或者是對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不會,認為沒有必要,或者抗拒。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是想給孩子愛的,試著可以溝通一下,喚醒一下他們對內心的關注。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不知道等到我們這一代人的孩子為人父母的時候,會不會改變這樣的模式,會不會認真地對待子女的內心、認真對待子女的心理問題呢?

  • 2 # 壹心壹益心理服務

    壹心壹益主筆團

    回答一

    Francesca:

    很多中國父母認為抑鬱症就是想太多且是過於嬌情,認為所表現出的症狀純屬沒事找事,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結果隨著發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

    現實社會之中,尤其是心理問題不受廣泛重視的中國,當孩子被診斷為抑鬱症,很多中國父母都不把抑鬱症當回事,可以從三方面來分析。

    1.人生經歷不同導致認知上的代溝

    父母輩擁有過子女輩根本沒有的經歷,這些經歷讓他們形成了對幸福的基礎認知:物質需求的滿足。在他們看來,如今的孩子們是最幸福的一代,物質條件和生活環境都越來越好,無論如何也不會與抑鬱症扯上關係。

    2、大環境下人們缺乏對精神疾病的正確認知

    有關調查資料報告中顯示,中國的抑鬱人群已經高達9000萬,但很多人對抑鬱症不夠了解,治療也難以下手。

    據統計,我國目前抑鬱症的識別和有效治療率不到10%,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輾轉於各個非精神科就醫、檢查,甚至根本沒有就醫,間接導致了部分消極行為如自殺的發生。加之我國專業精神科醫療資源的匱乏,說明對於抑鬱症,大環境下的人們似乎不怎麼重視,父母當然也會受到大環境的影響,當孩子尋求幫助和表達自己的痛苦時會覺得孩子是“矯情”,而不會去正視抑鬱症。

    3、家長對於抑鬱症的“病恥感”

    由世界精神病學協會主辦的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有抑鬱傾向;同時,超過45%的網友表明患了抑鬱症時“不會去看醫生”;超過36%的人選擇去“綜合性醫院,由全科醫師診斷”;“只有不到18%的人選擇去專科精神病醫院就診”。從中可以看到很多人對於精神疾病的“躲避”心理,其中不乏對於抑鬱症的“病恥感”,那麼很多中國家長覺得自己或孩子患抑鬱症這件事被暴露會感到難堪羞恥,這就得到了解釋。

    作者介紹:Francesca,零零後,應用心理學本科在讀,喜歡觀察分析身邊事,希望心理學能得到大眾的普遍重視和應用。

    回答二

    宋楊:

    孩子是父母的無意識,孩子一定會繼承或是遺傳到父母身上的東西,父母不把抑鬱當回事,有很大成分上是“由於看不到自己,所以未能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現。也可以說是父母面對不了自己身上那些感覺不到卻存在的沉重,從而回避的表現。

    從社會變化的角度來說,父母的時代與當代青年人或青少年、兒童,明視訊記憶體有差異,也可以說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性。時代不同,那麼社會對於這一批人的潛在要求是明顯不同的。比如說當我們國家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時候,會重視經濟發展。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時候,比如現在,就開始強調重視文化與傳承這類精神層面的建構及延續。單從這個變化上來講,那麼第一批人的重心就在“麵包”上,第二批人的重心就落在“精神”上。

    抑鬱是一個精神層面或是內在層面的變化狀態,對於第一批重視“麵包”的人來說,理解相對就存在一個先在的困難。而這是一個連鎖反應,社會變化也會影響關係的形態。一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那麼第一批人花了大量的時間及精力在獲得麵包上,也沒什麼精力可以花在“精神”上。

    父母要把孩子的抑鬱症“當回事”,基於在能理解“這是什麼事”的基礎上。理解的前提是精神上的相遇,簡單來說也就是“我能體會你”,這依賴於需要投入精力在自己的內在真實(包含感覺、想法)上。重心都放在麵包上的人,相對來說體會的時間也就少了,理解就成了難事。與其說父母不把抑鬱症當回事,不如說他們鮮少體會過自己,疲於奔命得意識不到自己是怎麼回事。

    作者介紹:宋楊,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精神分析取向),壹心壹益簽約心理諮詢師,現於精神心理專科醫院心理科任職心理諮詢師。個人座右銘:痛苦是專屬於個人的航向標。

    回答三

    斐子桑:

    一方面多數父母對於抑鬱症的相關知識是一無所知的,這與上一代人的文化程度、知識水平有密切關係。甚至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還會認為抑鬱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都是“富貴病”,認為是生活條件優越了人就開始“矯情”了。

    父母對於抑鬱症瞭解的不足可以透過向他們科普相關知識來改變看法,給父母播放抑鬱症的科普影片或者帶他們一起聽抑鬱症的講座等方式都很有效。

    另一方面基於成長年代的差異,“代溝”是比較大的,父母一輩很難去代入子女的角色去感受他們承受的壓力。

    比如說青少年抑鬱症大部分與校園霸凌、家庭暴力有關,父母可能就會認為校園裡都是小孩子不會有那麼多的陰暗面,認為至多不過是孤立,其實實際狀況要比他們認為的嚴重得多,孩子之間的惡意並不比成年人之間的惡意少。

    而家庭方面父母最常見的想法就是“我們當年都是這樣長大的,你憑什麼接受不了”,實際上這個“都是這樣長大的”應該與同一個時代背景的同齡人相比較,而不能用上一代的成長方式照搬給下一代。

    關於代溝造成的誤解,可以透過父母多溝通來增進理解,交流是開啟理解之門的第一步。

    作者介紹:斐子桑,應用心理學在讀,心理科普作者。願文字和溝通能夠開啟心靈的窗,帶給更多人陽光與溫暖。

  • 3 # 好好師姐

    不認真對待的原因可能如下——

    1、不瞭解。

    不瞭解抑鬱症的常識和孩子實際需求,誤以為孩子只是脆弱、不堅強。

    2、恐懼。

    怕孩子生病帶來的病恥感或被汙名化,不能面對,也怕面對自己的內疚感和無力感。

    父母充分了解之後才可充分支援孩子。

    孩子的症狀會促進家長的成長。

  • 4 # 大提琴心聲

    非常簡單,家長們自己對什麼抑鬱症都沒有搞懂,他們怎麼會認認真真想到自己孩子生這個病的嚴重性在那裡啊?

    許許多多人只是知道“抑鬱症”,很多人還以為是一種情緒問題,過一段時間就會自己好的。無知加無識,讓許多人(孩子)得了抑鬱症後得不到及時醫治,最後釀成悲劇!

    抑鬱症是心理疾病,但是問題出在我們的大腦神經元裡缺少一種化學物質“5羥色胺”它是一種能產生愉悅情緒的神經遞質,我們人需要它來影響我們的大腦活動每一個方面:從調節情緒、精力、記憶力到塑造三觀。

    而抑鬱症患者問題就是5-羥色胺神經遞質發生了變化。5-羥色胺水平較低的人群容易發生抑鬱、衝動行為、酗酒、自殺、攻擊及暴力行為。

    女性大腦合成5-羥色胺的速率僅是男性的一半,所以婦女更容易患抑鬱症,如此我們理解為什麼婦女產後會得抑鬱症的道理了。

    60歲與30歲的人相比,大腦中5-羥色胺特異受體的數目已減少了60%。由於5-羥色胺的效力下降,隨著年齡增長,患上抑鬱症的人群可能性會加倍增加。

    適當增加一定量的5-羥色胺可以增強記憶力,減輕抑鬱心理,所以當自己感到睡眠發生了問題如:半夜不能正常安睡或者徹夜不眠連續一個星期,那麼要注意自己已經發生問題了!要主動去專業醫院檢查一下,確定自己是不是患上了輕度抑鬱症!不要拖,一般經過及時醫治服藥,我們馬上可以回覆正常和健康。如果無知無畏,那麼抑鬱症最後會導致人們殘疾,嚴重的會自殺。這個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了。

    現在孩子們學習壓力非常大,家長們一定要經常關心自己的孩子是否心理健康,要仔細觀察孩子們的喜怒哀樂,及時發現和醫治孩子們的抑鬱心理,讓他們可以避免抑鬱症帶來的毀滅性打擊。

  • 5 # 今晚沒空兒

    主要是無知造成的。現在國內對心理學的認識還處於無知階段,也就是考教師證能學一下,別的行業基本沒有觸及的,現在心理諮詢師證都取消了,考不了了,更不要說心理學細分下的犯罪心理,青少年心理還有催眠等等,有很多人會認為這很可笑,不真實,也就小說裡能看到,,,

  • 6 # 中健心理李子

    要多方位看待此問題,抑鬱的孩子不好受,家長也很難過:

    第一,家長不是不認真對待,是不知道怎麼對待,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寧願孩子的痛苦自己來承受,工作缺乏相關心理知識;

    第三,抑鬱的孩子的感受,他們非常看低自己,即使給予他們關懷和支援,他們也體會不到,無論父母做什麼;

    第四,礙於面子,父母認為孩子的抑鬱是精神病範疇,擔心周圍人指指點點。

    總之,抑鬱不可小覷,無論大人孩子,必須重視。

  • 7 # 楊靖

    世界衛生組織不完全資料統計,目前全球有3.5億人患有抑鬱問題,其中,中國既是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抑鬱症患者最多的國家,接近9000萬人深受抑鬱症的困擾。

    區別只在於:北歐人會吃藥,華人選擇忽視或者硬撐。我們始終沒有正視抑鬱症。

    中國為什麼不把抑鬱症當一回事?

    “我一定會表現像正常人一樣,發病的時候躲在角落,不然你們認為我們是‘矯情’。放心把,我一定不讓你們發現我得了抑鬱症。”

    在國內近幾十年來,抑鬱症的歷史非常複雜,在從前的認知上,和精神、心理、情緒有關的疾病是不存在的,人們甚至無法理解除了身體的病症,心理也會生病。外來物精神病學受到強烈的質疑,而且,精神疾病被看做資本主義帶來的後果。

    華人只會把自己的情緒埋藏、否認和忽略。因此,父母那一代人只知道自己身體病痛症狀如失眠、頭痛、腰痛等,將其託付於民間流傳和傳統療法,甚至會將其妖魔神化,求神拜佛乞求好轉。他們並不會直接表達自己內在的感受和情緒。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認知鴻溝已經無法跨越了。除了抑鬱症之外,很多需求、情緒表達、糾正辯論是不存在的,上一輩的他們只在乎是否被尊重和被孝敬,而這些遵從的表現就是“永遠順他們的意”。基於他們的成長經歷、教育程度和社會背景,他們對輩分、對孝順的理解,集體與個人界限的理解、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難以改變,這使得他們難以和下一代人順暢交流,不能理解他們的感受和的情緒表達方式。

    於是,我們很不幸福。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很多的心理問題,都來自於內心的不接納。已經成為事實的事情,越抗拒,越逃避,離幸福感越遠,心理的感受越差。接納事實和緩釋情緒,是心理問題的解藥。

    加入父母那一代人有人得抑鬱症,爺爺奶奶輩肯定會更加不理解他們,為他們貼上各種各樣負面的標籤:窩囊、內向、不會說話、不工作不幹活……

    現在的父母其實也是受害者,只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對待孩子們,不知道如何讓他們感受幸福。因為代際傳遞,不反思,不成長,下一代還會受到同樣的痛苦。

    yj-stu

  • 8 # 7號渡老師鍾海鏡

    1、對抑鬱症相關知識的缺乏 。很多家長都沒有接觸過心理健康基礎知識的普及,甚至這輩子就沒用過抑鬱症,我就接觸過一些這樣的父母,跟他說孩子可能抑鬱了,他問我:什麼是抑鬱。

    2、家長存在僥倖心理。覺得孩子的“抑鬱”只是一時的,過段時間就好了,很多後期發展成重度抑鬱的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3、“面子”惹的禍。我們的文化傳說是比較好面子,還有說“家醜不可外揚”,覺得還好抑鬱後是“家醜”,不敢帶去看醫生,更不敢讓親戚鄰居知道。

    4、經濟壓力。相對來說抑鬱的康復週期較長,需要投入的經濟比較多。

    綜上,根據近兩年做諮詢的觀察,抑鬱情緒人資料在不斷增加,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迫在眉睫,特別是針對父母這方面的,瞭解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和不同階段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

  • 9 # 心理學充電時間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更大的原因是:對抑鬱症知識的缺乏。

    生活中,很多人對抑鬱症並沒有清晰地概念,也沒有了解到抑鬱症的危害,即使一些孩子得了抑鬱症,父母也很少會往抑鬱症這方面想,有些即使被專業機構或者專家確診為抑鬱症,作為父母也不會太去在意,因為他們不知道抑鬱症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就像,面對一條毒蛇,你不知道它是毒蛇,你就以為和平時見得蛇一樣是無毒的,即使它咬了你一口,你也不會在意或者著急去醫院,因為你不知道它是毒蛇、不瞭解它的毒性。如果,你知道這條蛇是劇毒,那麼你就會以最快的速度去醫院,去注射對應血清。

    同樣道理,如果父母瞭解、知道抑鬱症是一種疾病,和人的軀體疾病一樣,是正常的疾病,那麼就會去重視,即使不重視,至少可以把抑鬱症當成一種病來看待,而不是我們說的“作”、“矯情”這些表現。

    如果,父母在認知當中把抑鬱症當成了病,那麼如果孩子得了抑鬱症,就知道孩子是病了,是需要照顧和關懷的,而不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健康人來說“矯情”。

    即使,父母認為這個病再怎麼丟人、再怎麼讓自己沒有“面子”,和孩子的健康相比來說,我相信父母更傾向於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我認為,一些父母不認真對待子女的抑鬱症的最大根源在於:對心理知識的不瞭解、對抑鬱症的不瞭解。而不是自己的“面子”問題,也不是沒錢治療的問題,因為對待子女的抑鬱症的態度是和金錢無關的,沒錢可以不去醫院或者找心理諮詢師治療,但並不影響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與陪伴。

  • 10 # 裡外雅堂

    為什麼很多家長不認真對待抑鬱症?就目前瞭解的情況來看,對抑鬱症的不瞭解和不願意深入瞭解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瞭解抑鬱症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學的普及度不夠。心理學剛恢復的時候,大家沒有意識到普及的重要性,現在意識到要普及了,卻有一些人不認真對待。不少人認為,只要隨便找個心理學專業畢業的就可以普及,但事實證明,普及恰恰是最難的,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涵蓋知識點,。沒有實踐經驗的畢業生最多隻能照本宣科,達不到預期效果;權威人士忙於授課,沒時間普及;某些媒體斷章取義得報道和不負責任的汙名化心理問題……都是心理學目前普及不夠的原因。由於普及度不夠,自然就有那麼些人不瞭解抑鬱症了。

    與此同時,有那麼些家長不願意瞭解,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睡個覺就好了”、“小孩子有什麼抑鬱的”、“想太多了”……各種不端正得態度均有。

    當面對自己的親人,人們往往更缺乏耐心,也是一個原因。這可能是目前大陸最嚴重的家庭問題——對外極力討好,樹立自己的形象;對內缺乏耐心,互相傷害。

  • 11 # 九月長安裡

    為什麼家長普遍不認真對待子女的抑鬱症啊,首先真的中國對精神上的問題普遍都欠缺認知,導致很多父母不願意承認自己子女精神上的問題,認為那就是精神病讓人知道會很沒面子害怕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家。

    有的父母是真正的心大,他們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冷漠,而是習慣性的忽略孩子的感受,當父母跟孩子溝通不夠的時候很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變化,這就是沒有溝通的後果。他們不瞭解抑鬱症的可怕之處,用他們的行動說明了什麼叫無知者無畏。當抑鬱症嚴重的時候甚至都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然後孩子病了甚至第一反映是互相指責,尤其對敏感的孩子而言這相當於一個致命點,當孩子病了父母第一反應居然是相互推卸責任而不是關心孩子,這就是父母的失職。

    再說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這句話反過來也是一樣的。心理上的疾病是最難治癒的,不像身體的某個器官病了醫生可以給個大概好起來的時間讓人心底有個期盼跟希望,心理上醫生沒法給出這個癒合期,你沒法知道自己的孩子什麼時候好起來,也許是明天也或者是一輩子,甚至哪怕是好了誰也沒法保證會不會再犯病,這其中的變化因素太多太多,誰都沒法預測,能做到充滿希望的帶孩子治病看但是還是抱著最壞打算的父母少之又少,不是說沒有愛,而是會現實的厭倦了那樣小心翼翼照顧孩子的生活,那樣再多的愛也會被磨到沒有了。

    說實在的,扯遠一點,雖然確實是不能剝奪每個人放父母的權利,但是最可怕的就是什麼人都能成為父母,而那些沒資格當父母的人造就的或許是下一代人一生的陰影。所以既然選擇當父母將一條鮮活的生命帶到這個世界,那麼就請好好珍惜,而不是父母給子女生命子女就永遠欠父母什麼,說難聽一點,子女從來沒有求著父母將他們帶到這個世界的,命是你們要給的僅此而已。生恩不如養恩大,子女感恩的是父母的養育之情。愛他們尊重他們,而不是說父母賦予子女生命子女就要對父母言聽計從,這是錯誤的。也不是因為愛子女所以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們好你們應該聽從我的,這也是錯的。正是因為愛子女所以關心他們,瞭解他們,懂他們也尊重他們。

    希望更多父母能知道子女的幸福健康遠遠比你們得臉面要重要。

  • 12 # 壹點靈

    想要認真對待,首先要知道抑鬱症是怎麼回事。長時期以來,華人只重視身體健康,知道身體有病要去醫院看,心理狀態是從不在意的,無非是想太多,想不開。

    大家會用“神經病”來稱呼一些有精神疾病的人,當然也被用來罵人。但其實“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不一樣的,“神經病”是指一類周圍神經系統發生的器質性疾病。“精神病”指的是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

    連最基本的概念都弄不清的華人,如何能指望他們能夠認真地對待子女的抑鬱症呢?

    曾經有一個高中女生得了抑鬱症,不想去上學,天天在家流淚,奶奶帶她去找據說很靈的大仙給她算命,也沒用,後來家裡人都沒轍,父親氣不過還打了她一巴掌,想把她打“清醒”一點。最後,還是在別人的建議下,家裡人帶她去看了心理醫生,一邊吃藥,一邊兼顧做心理諮詢,慢慢才好轉過來,女生也繼續回去上學,最後也考上了大學。

    為什麼這個女孩家裡人願意帶她去找“大仙”,也沒想起來帶她去看醫生。因為在華人的意識裡,只有身體出了問題才會想起來去醫院,情緒問題不是問題,自我調節就行了。

    這件事發生在十年之前,對比大眾現在對抑鬱症的瞭解,那個時候認知度更低。

    這類家長雖然不瞭解抑鬱症,但是好在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還是願意配合。

    最怕的就是明明孩子問題很嚴重了,父母還在拼命地否認。

    之前有見過這樣的父母,都是大學畢業,工作能力也很強。孩子呢,原本很優秀,得了抑鬱症之後,成績直線下滑,也不想去學校,有自殺想法,並且已經開始自殘了。醫院診斷是重度抑鬱,需要住院治療,但是父母不願意,總覺得孩子只是青春期叛逆,在跟父母“作對”,尤其是媽媽,根本不願相信自己寄於高期望的孩子變成了一個“病人”。

    這樣的父母才是最可怕的,他們冒著孩子自殺的風險,也不肯承認孩子得了抑鬱症,因為承認了,也就是證明了自己教育的失敗,這是他們無法承受和麵對的。

    得了抑鬱症的孩子,本身就充滿了痛苦和絕望,而無法理解和拒絕認真對待的父母,又在孩子的脆弱的心上紮上了深深地一刀。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那個被父母打了一巴掌的孩子,哪怕最後她已經擺脫了抑鬱症,回過頭來,她還是對父親抱有怨恨。因為當時的她那麼脆弱無助,那一巴掌,讓她永遠無法釋懷。

    十年之前,抑鬱症不為普通人所知。

    十年之後,鋪天蓋地的新聞宣傳,幾乎人手一部的智慧手機,資訊獲取便捷無比,但是人們的觀念轉變了嗎?

    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重演!

  • 13 # 蹦蹦日記

    這個問題,我們要用一個開闊的心態看待。因為並不是每個家長都擁有較高的情商,高超的智慧。家長所接受到的各種各樣的教育,大多數都會折射給孩子,這是一個事實。

    我的感覺,是這麼幾個因素:家庭環境、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和自我感悟的能力、孩子的性格、社會環境。

    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在人生中,至少要佔到50%的作用。可能有的家庭環境,表面上破敗不堪,簡直不能稱之為完整的家庭。但孩子在今後的成長中,依然成為最優秀的那個人。這是因為,這種家庭環境,擁有一種獨到的,不為人知的,潛移默化的,優秀內涵。

    舉個例子說明,雖然有暴躁的家庭環境,可在暴躁之中,我們又發現,相互照顧,相互勉勵的一種情緒。

    再有不良嗜好的家庭環境,在無法自拔中,卻露出一些感動。

    好與壞本身沒有絕對的界限,是非曲直,都是相互轉換的,家庭環境也不能只從表面去判斷。

    當然,一個和諧完整的家庭,擁有著較高的情商,擁有豐厚的物質基礎,這樣的家庭,給予孩子的,是如虎添翼,當然是成功的。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和父母自我感悟的能力

    我想在這一點上,父母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父母來說,自身的教育程度,佔一半兒,父母自我感悟的能力,佔一半兒。教育程度是一個人思維能力的重要基礎,自我感悟就在於父母自身的性格。對孩子的後天培養,這一點的好壞,就是給孩子動力和阻力的區別。

    漫無邊際的抱怨,沒有結果的指責,這些是對孩子最大的阻力。

    膽識和魄力,給予孩子更多的空間,迸發自己的創造力,興趣和愛好,人生的意義。這些帶孩子的可能是最大的動力。

    孩子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猶如上天賜予的財富,這個很難口頭表達。性格決定命運,並不是空穴來風,偉大理想的性格和小貓小狗的性格,是有區別的。那麼未來的事業能沒有區別嗎?

    性格決定命運,我們不能徒手與獅子搏鬥。我們的改變,就是在同等的起跑線上,能夠獲得勝利,能夠獲得不一樣的感動。

    社會環境

    生活環境,給予一個人怎樣的生存空間,祥和安逸,擁有更多的自我時間。在社會生活中,疲於奔波什麼,這是塑造人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社會環境,其實就是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帶給孩子的有什麼,影響孩子的有什麼,培養孩子的是什麼,這些都很重要。

    總之

    有些家長不認真對待子女的抑鬱症。除了自身的認知不夠,或者說自己就這點覺悟。還有我們的環境影響,我們重視身體健康,卻忽略心理健康。我們從來認為只有食物,物質的重要性,卻忽略了精神食糧,給予人,生存的根本。因為我們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道學家的門徒,我們是活生生的,不是鐵冷的機器,無休止的運轉。

    重視心理健康的發展,全面理解心理健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魯迅先生的小說《狂人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