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小說,同時它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
6
回覆列表
  • 1 # 牧影計劃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發表在《新青年》月刊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值得注意的是,周作人在《魯迅的青年時代》談到:魯迅關於《狂人日記》的“吃人”思想,早年便已形成,只是缺乏一種合理的文學形式將它呈現出來。

    所以,魯迅將《狂人日記》寫成一篇日記體小說,要知道,日記小說在敘述方式上多采用第一人稱,以日記主人公所見、所聞、所感的方式敘述事件、展開情節、刻畫人物。

    《狂人日記》這篇小說,描寫的正是被迫害者“狂人”這一個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

    那麼,魯迅的《狂人日記》究竟寫了什麼?

    荒誕的吃人故事

    在《狂人日記》裡,魯迅塑造了一個“狂人”的形象。

    狂人是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他認為周圍的人都在吃人,而自己就是那個將要被吃的物件。

    由於種種原因,狂人被家人關起來,他拒絕家人送來的飯菜,拒絕被醫治,並且,狂人一直勸說周圍人不要再吃人。

    最可悲的是,狂人回憶起自己的妹妹,他突然發現,也許自己就曾在無意中吃過自己妹妹的肉,自己也曾經吃過人。

    狂人絕望的發出的呼喊: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魯迅要寫的當然不是一個簡單的吃人故事,因為,雖然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專制帝制,但是兩千餘年的封建思想並沒有得到根除,國民思維裡面仍舊保留這封建思想,而封建思想就像一個會“吃人”的怪物,荼毒著國民的思想。

    魯迅要抨擊的,其實是封建禮教。

  • 2 # 語文教師謝雨濛

    102年過去了,魯迅先生1918年發表的《狂人日記》,經歷了一個世紀的風雨考驗,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依然是無法撼動的,《狂人日記》當之無愧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

    《狂人日記》寫於1918年4月,首發於當年5月的《新青年》月刊上,也是魯迅先生,第一次以魯迅這個筆名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後收入魯迅小說集《吶喊》。《狂人日記》的發表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極其重大的事件。

    《狂人日記》透過對被迫害者“狂人”這一形象的生動描寫,塑造了被迫害者的典型人物,透過他內心的自述式的刻畫,深刻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魯迅的這篇《狂人日記》還是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具有鮮明的現代性的白話小說,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思想史上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

    一直以來,魯迅在讀者中的名望非常高,我們在上中小學的時候都是讀過,背過魯迅的文章。如今,魯迅的文章稍有變動,便會引起軒然大波,學界關於學生還要不要讀《狂人日記》,儘管有爭議,但也是因為它過於深刻,導致學生理解難度加大,或被替換成魯迅其他小說而已!縱觀當今人教版初高中教材課本,魯迅作品總共有十六篇之多,足見魯迅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會重來,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儘管如今的孩子們讀起來會顯得有些難以理解,但這些不會影響它在中國文學史,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會更加凸顯。

  • 3 # 三聯中讀

    《狂人日記》是魯迅1918年發表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也是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發表的時機比較特殊,正值“五四”運動的前夜。由於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廢,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更加複雜尖銳,一觸即發。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魯迅以他銳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筆觸,對封建制度及其上層建築表現了徹底的反抗,成就了《狂人日記》——這篇中國文學史不可取代的里程碑!

    想必很多學生朋友都有這樣的感受,初讀魯迅的《狂人日記》會非常困惑,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麼,哪怕老師講的義憤填膺、慷慨激昂,也無法激起心中的共鳴,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狂人日記》滿篇的“吃人”二字了。但是,當我們經歷了社會,再回頭去看這篇文章,卻會有不一樣的認識,感慨也多了起來。

    "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選自《狂人日記》)

    魯迅的文字一向犀利,看起來冰涼,毫無溫度可言。他借狂人之口,義無反顧地把這個“吃人”的世界撕開,撕碎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去接受這個人盡皆知卻都不肯承認的現實。這個狂人,實則是站在時代前沿喊出反抗的呼號的那個人。

    真正“吃人”的不是別的,正是封建主義所謂的“禮教”。這滿紙的“狂言”是對中國封建社會的質疑和拷問。這種封建禮教正是社會苦難的根源。

  • 4 # 蘇蘇蘇婉兒

    《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白話小說,它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立足之地是因為魯迅先生指出了封建社會“人吃人”的醜態。狂人不是一個瘋子,而是一個覺醒者,他發現了封建禮教這種吃人的制度陋習,他對這個世界超前的覺悟,讓他成為了一個特例的狂人。正如屈原“舉世皆混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狂人的對幾千年來封建禮教的覺醒,在眾人眼中就是一種瘋的表現。而魯迅先生則以這種人道主義的精神,用一個“瘋子”來揭露世事醜態

  • 5 # 王式

    《狂人日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這沒什麼疑問。但最可貴的卻是魯迅對國民性的思索。他敏銳地認識到中國的貧弱是源於文化意識。史書皇皇,無論怎樣莊嚴都掩蓋不了“吃”與"被吃"的本質。

    而覺醒者卻被冠以“狂”名且後來就"痊癒"了,這是何等的悲劇?

    自此,魯迅開始了他的"醫心"之旅。

  • 6 # 舒泉S

    我認為《狂人日記》是意識流小說的第一正規化!

    儘管當下對魯迅及其文學作品說三道四的議論不少,但我認為,魯迅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奠基石地位是不可動搖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不可否認不可替代的。

    瞭解這篇小說的創作背景沒有比讀魯迅《吶喊自序》更直接更深刻的。他在經歷了家道中落,給父親買藥,在日本求學過程中的遭遇,尤其看到日俄戰爭電影中國民的麻木,意識到拯救國家必須從喚醒國民的精神入手。他寫道:“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有了這種歷史擔當又經歷了彷徨時期,直至在新青年發表了這篇小說,魯迅向著黑暗統治發出狂人般的吶喊,向著吃人的封建禮教投去戰士的標槍。

    至於《狂人日記》小說寫法,以往都稱其為中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其實,我認為,《狂人日記》是典型的意識流小說。這篇小說先於西方意識流小說思潮,而筆法卻與意識流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是先生偉大高明之處。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的小說類作品,認為人的意識活動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 ,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

    《狂人日記》打破傳統小說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時間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絡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而是隨著“狂人”的意識活動,透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在時間、空間跳躍、多變。以“吃人”為事件中心,透過觸發物的引發、“狂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射。

    《狂人日記》通過幾篇日記直接揭示“狂人”的看似瘋癲的心理意識。而這種筆法恰恰符合魯迅對於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的無情揭露。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沒有如托爾斯泰那樣不惜在文學作品中大段大段的議論,成了小說的“硬傷”,而是將泰山壓頂的封建禮教,用狂人日記的形式巧妙地“四兩撥千斤”地扯下它的道貌岸然的偽裝,揭示出其“吃人”的本質。

    《狂人日記》作為意識流小說的中國第一正規化,我在這裡是第一次提出。以前有沒有這種提法,我沒做過研究,我想這裡沒有篇幅過多論述,希望這作為自己及各家的文學理論研究的一個課題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腰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會兩邊肌肉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