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馮門中醫工作室錢園園
-
2 # 醫林一尹
根據你簡單的描述,我只是根據臨床所見大概判斷是上熱下寒,消化功能差,估計是先天不足,後天失養所造成。找中醫調理即可。
-
3 # 小兒推拿殿堂
臨床常遇到的情況多為上熱下寒。孩子上焦有火,只要身體一有風吹草動,“引火出洞”就會咽喉腫痛、口乾口臭、口腔潰瘍、胸悶煩躁頻繁發生,下焦有寒,腹痛腹瀉、手腳怕冷、尿頻、大便稀溏也層出不窮。
其實,上熱下寒多是由於機體氣機不通暢所致。機體的正常執行,都要依賴氣的升降出入,只有氣機升降出入正常,氣血才能周流不息,營養全身。清朝何夢瑤說過這樣一句話“脾胃居中,為上下升降之樞紐”。如果中焦壅堵,特別容易上熱下寒,你說的孩子有地圖舌等症狀恰恰說明了這個問題。
人體氣機如何正常運轉呢?五臟各有各自職責,脾氣向上升,胃氣向下降,脾胃起到樞紐的作用,調控全域性。肝氣隨脾氣由左向上升,膽氣則隨胃氣由右向下降,就像左右護法一樣調暢身體氣機。
人體氣機處於一個動態平衡之中,腎主水,心火向下,使腎水溫暖,腎水不至於過度寒涼。腎水上承於心,使心火不至於過度旺盛,中醫稱之為『水火既濟』,心腎相交。
如孩子脾虛或積滯,不能樞紐氣機,此時脾氣不升,胃氣不降,乃至肺氣不能向下降,火自然瘀阻在上焦,而下焦得不到溫煦則下焦寒涼,形成上熱下寒。
小兒推拿穴位調理思路:清心火,通中焦,溫下元
參考穴位:
清天河水,清心火,天河水代心經受過。
八卦、清胃、推四橫紋,行氣導滯,健脾和胃。
二馬,上三關、外勞宮,溫補腎陽,扶元固本。
寒包火怎麼調理呢?就是我們俗稱的外寒內熱,寒把熱包住了,外寒是標,內熱是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對於寒包火應先去寒,再清熱去火。這種情況可按風寒感冒兼清內熱或消食導滯手法來推。
診斷要點:流清鼻涕,畏寒怕冷,手心溼熱,舌質紅或舌苔厚或伴有食積。
小兒推拿穴位:頭面部四大手法(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揉揉耳後高骨各1分鐘),一窩風,順八卦,平肝清肺,清天河水,推四橫紋,順揉腹,上捏脊。
開天門
推坎宮
運太陽
揉耳後高骨
揉一窩風10分鐘
平肝清肺
清天河水
可以配合上捏脊。
-
4 # 潤盈益生菌
通常地圖舌都是由於缺乏維生素引起的,所以調節胃腸道,合理使用藥物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應明確寶寶有那種疾病,對症治療。但若無明顯症狀,建議食用一些益生菌作為胃腸道調理,這樣對於營養及藥物的吸收也有輔助效果。
-
5 # 藍弧營養師
地圖舌成因在醫學上有沒有明確答案,可能是缺鋅、缺維生素b、免疫低下,病毒感染等,但是有地圖舌的孩子多伴有偏食挑食、體質差容易感冒、脾胃虛弱等,所以它肯定和營養有關。
主要調理方法有:
1、由於地圖舌舌面損傷,要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比如辛辣食物、冷飲等,大點的寶寶可以時常用淡鹽水漱口。
2、飲食調整,飲食均衡多樣。
3、適當補充鋅和維生素b。
4、多吃健脾胃的食物,比如小米、山藥、薏米、扁豆、蓮子、大棗等。
5、如果經常消化不良,食慾差、大便次數多的,可以配合中成藥小兒健脾顆粒。
6、保持口腔清潔,飯後睡前刷牙漱口。
7、健脾推拿:捏脊、清補脾、揉板門、順揉腹部等。
-
6 # 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
地圖舌又被稱為遊走性舌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口腔疾患。它多發生在4~5歲幼童身上,特別是體質比較虛弱、易疲勞、營養不良的孩子更容易患上此病。地圖舌發病時沒有明顯的疼痛感。“地圖”的位置主要在舌背,有時也可出現於舌緣、舌腹、舌尖,它的形狀如絲狀乳頭、菌狀乳頭呈片狀剝脫,形成圓形、橢圓形的光滑的紅色剝脫區,菌狀乳頭有時清晰可見。它的位置和形狀的變化並不固定,也沒有一定的規律性,可能在一夜間發生改變,也有可能數週都無變化,病損消失後有再發的可能性。對身體健康沒有大的影響,舌頭活動自如,味覺也不會受到影響。
主要症狀
小兒患上地圖舌後,普遍不會有太大的痛苦,只是經常會出現食慾不振,面黃肌瘦,盜汗夜驚,便溏或便秘,易感冒等症狀。大多數患兒有時會感到舌頭麻木,少數患兒會感到舌頭有輕度燒灼感。
預防
地圖舌的發病原因並不是很明確。
一般認為小兒消化不良、腸道寄生蟲、B族維生素元素缺乏時才會患上此病。
此外,還可能與遺傳有關。
為了預防地圖舌,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提醒孩子注意保持口腔的清潔,刷牙時最好選擇軟毛牙刷。
減少食用煎炸、辛辣、生冷等刺激性的食物。
多吃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如:動物肝臟、雞蛋、牛奶、豆類及某些蔬菜,如雪裡紅、油菜、菠菜、青蒜等綠葉蔬菜。
調治
其次注意一下引起這種病症的原因,然後消除不良因素如不良刺激及口腔病灶;注意合理飲食;調節脾胃功能,預防腸道寄生蟲,並保持口腔衛生預防激發感染。對症狀明顯的患兒可區域性塗用金黴素魚肝油,口服B族維生素。如果患兒的症狀比較嚴重,也可以酌情使用抗生素來治療。
回覆列表
小兒反覆發燒、咳嗽、扁桃體腫大,口腔潰瘍,許多病人長期用藥,病情不減反增,體質每況愈下,苦不堪言,此類小兒疾病治療需從全身體質調理著手,固護正氣,勿死盯區域性用藥攻伐。如此,不治咳而咳自止,不退熱而熱自退
脾陰虛證,歷來為醫者所忽視,其治法立方亦為人所不知,以至於很多小兒之病治不得法,而久病不愈。
繆仲淳提出脾陰虛的診斷依據如下:“晝劇夜靜,屬脾氣虛”;“夜劇晝靜,屬脾陰虛”。“食少,腹脹,食後尤甚,大便溏薄,或秘結,或溏結不調,口乾唇燥,形體消瘦,面色無華,倦怠乏力,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脈細無力”。觀察發現,脾陰不足的兒童,不一定食少,甚至胃口奇好,食慾過於旺盛,但食後不易消化,以致反覆積食,這是胃陰虛火旺,消谷善飢,但脾虛不能運化,而出現胃能納,脾不能磨的現象。此類兒童,喜食肉類,病情越嚴重,越喜肉食;脾氣大,性格急躁易怒,多動不安,行動急速如風;不易入睡,或睡後翻滾不安,盜汗磨牙,下眼袋紅腫,山根色青,口唇乾紅等。
小兒脾陰不足之證,多與飲食不節、用藥不當相關。如嬰幼兒過早進食肉類,反覆積食,化火傷陰;或過食肥甘厚味、炙烤辛辣,辛燥傷陰;或過度服用抗生素、輸液,或積食反覆用藥消導通下,寒涼傷脾,以致久病,津液耗傷,導致脾陰不足;或大病後正氣不足,陰液不復;更有因誤治(不當汗而汗、不當下而下、不當燥而燥)所致者···如此種種,醫者須知。
尤其是今庚子年,五運六氣之金運太過,燥氣盛行,肝木受邪,火氣來複。內外兩感,燥傷津液,肝脾陰液耗傷而為病。開春以來的確接診不少此類患者,總結一些經驗,同諸位共同學習。我們先看幾例典型病案(病案均為網診,未記錄脈診):
一:2020,1,8,晉某,男,7歲半,河南
低熱咳嗽數日。乾咳咽癢,乏力納差,一歲時發熱咽喉膿腫,口服西藥並輸液治療後,開始反覆積食,每月必扁桃體化膿,體質瘦弱,煩躁眠差,癔症磨牙,小便黃,大便尚可,舌紅苔薄白。
人參5 生山藥10 蓮子肉10 生白朮5 生白扁豆10 生白芍6 麥冬8 烏梅4 荊芥4(後下) 薄荷4(後下) 防風4 知母5 桔梗4 炙甘草5 5付
二診:服藥一副熱退,藥盡咳嗽愈。上方加生雞內金8克,30付,諸症顯著好轉,服藥期間扁桃體無異常,三診去薄荷,再服30付 。現未再扁桃體膿腫,身健無恙。
按:此患兒生於2012年,木運太過,脾土受邪,素秉肝旺體質;發病於2013年三之氣,少陽主氣厥陰客氣,風火旺盛,輸液寒涼,中氣大傷,風火鬱內,久則傷陰,脾胃陰虧,虛火上炎而低熱、反覆咽喉膿腫。脾陰不足,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乏源而面黃肌瘦,乏力納差;土虛不能固木,風火旺盛,而見脾氣急躁易怒諸症。
二:2020,2,5,李某,女,6歲,遼寧
咳嗽二十餘日,加重數日。痰白難吐,咽癢,活動情緒激動咳嗽加重,素來體瘦面黃,抵抗力差,怕熱就冷,喜冷甜飲,反覆口腔潰瘍,脾氣大,食慾差,體力弱,筋不柔,睡眠差,大便前幹不消化,自幼溼疹,秋冬復發,舌質淡紅少苔。
桑葉4 人參5 生山藥10 蓮子肉10 生白朮5 生白扁豆10 生白芍5 麥冬6 烏梅4 防風5 炙甘草5 薄荷3(後下)生雞內金8 生龍骨6 黃芪5 木瓜4 5付,咳愈,囑再進30付
按:患兒自幼脾胃虛弱,土不生金,肺氣虧虛,衛外失司而頻繁外感咳嗽。中氣不足,陰火內生,則喜甜冷食,反覆口腔潰瘍,秋冬火邪內斂,失於發散則病癢疹;土虛木搖,風火旺盛則急躁眠差,風火燥化,木燥津虧而筋失柔和。
三:2020,2,2蕭某,女,9歲,福建
頻繁眨眼數月。怕熱喜冷,口渴多飲,喜肉食,脾氣急躁,頻繁上火,進食煎炸油膩則咽喉腫疼,體瘦唇乾,大便乾結,舌淡紅少苔。
黨參6 生白朮8 生山藥10 炙甘草5 生雞內金10 麥冬8 五味子3 生白芍6 生白扁豆10 當歸4 桑葉4 生地5 5付
二診:諸症好轉,牙齦潰瘍,咽乾口渴,舌淡紅少苔。加烏梅4,北沙參6,蓮子肉10,30付。體重明顯增長,餘皆正常。
此類患者,多以感冒,發熱,咳嗽,扁桃體紅腫,反覆積食不愈等主訴就診,往往多方診治,療效不佳,務必詳細問診,追尋病因、發病過程、用藥情況等。用藥健脾益胃,養陰潤燥,柔肝息風,稍佐發散鬱熱。有表證者加蘇葉、荊芥;心煩眠差者加梔子豉湯;汗多者加桑葉、五味子、龍骨;眼睛乾澀眨眼視力下降者,加當歸、熟地、生地以滋水潤木;腿疼者加熟地、木瓜;大便乾結者加麻仁白蜜湯;飲食積滯者加生雞內金、神曲,慎用消導通洩;氣短無力、抵抗力差者加玉屏風散;口乾口渴、服藥困難者加冰糖···
日常飲食宜清淡好消化,勿食冰鎮、辛辣、煎炸、燒烤、五香厚味。日常可用山藥、扁豆、蓮子、大米煮粥服,有熱者用綠豆。
繆仲淳于《神農本草經疏》中提出脾陰不足的治療法則及用藥:“宜補脾陰,兼制肝熱,甘平,酸寒,淡滲”。健脾宜柔不宜燥:生山藥、生白扁豆、蓮子肉、芡實等甘淡以養脾陰而復元氣,忌桂枝、乾薑、半夏、厚朴類辛燥傷陰;
治脾不忘調肝:以酸棗仁、白芍、木瓜、烏梅、五味子等柔肝之品,使肝氣自平而勿伐脾土;滋補五臟之陰常用黃精、生地黃、熟地、沙參、麥冬、玉竹、知母等,使諸陰得補,則脾陰自足;
補脾不忘通調:以陳皮、蘇子、茯苓、車前子、薏苡仁等,使諸藥滋而不膩,補而不滯,氣機流暢;
滋陰兼以清熱:桑葉、黃柏、梔子、薄荷等,此類藥味雖然不多,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藥味宜少,劑量宜小,忌大劑寒涼損傷脾陽。
根據病情,靈活用藥,經言無實實,無虛虛,最宜熟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