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桂田心理諮詢

    “慣”孩子,一般情況下指的是溺愛孩子,每個家庭都會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程度的溺愛孩子,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增添很多的問題,抑鬱症的孩子問題的產生會有很多很多的因素,比如學校裡面的老師、同學,過分溺愛孩子是這個孩子產生抑鬱症的一個因素而已,肯定不會是問題的全部因素。

  • 2 # 媽媽解憂

    其實很多人患抑鬱症都和家長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有些甚至於完完全全就是家長造成的。

    如果孩子的家人和朋友總是習慣於逼孩子做事情,孩子的牴觸情緒就會很強。父母對孩子嘮嘮叨叨的話語,會強化已經在孩子大腦中不斷閃現的屈辱想法。

    為什麼父母這種被迫方法不但無法達到目的,而且還會造成孩子的抑鬱症。

    在物理學中有一個基本的法則,每一個行為都存在著一個相應的反作用,每當我們感到有人推我們時,不管是這個人的手放到了我們的胸口上,還是放在後背上,我們都會本能的做著抵抗,以保持我們的平衡。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會調動我們的自控能力,透過拒絕去做別人推動我們做的事情,來保持我們的尊嚴。

    這種矛盾是因為我們通常希望終止傷害自己。

    當某個人很討厭的堅持讓我們做一些事情時,雖然事實上這些事情對我們有利,但是,整個事情就會讓我們感到很鬱悶,感覺就會把我們置於一種不可能贏的境地。因為如果我們拒絕做這個人告訴我們的事情,那我們最後就會因為僅僅討厭他而打敗我們自己。相應的,如果我們照這個人告訴我們的去做,我們就會感覺到非常不情願,非常委屈。因為如果我們向那個推著我們的人讓步,我們就會有一種受人控制的感覺,這樣就會讓我們失去自我,覺得很沒有尊嚴。

    沒有人喜歡被強迫。

    舉個例子,瑪利亞是一位20歲的女孩,她有好多年一直處於一種抑鬱狀態,。他一連幾個月獨自一個人坐在房間裡看電視肥皂劇,與世隔絕。

    原因是因為他錯誤的相信,如果他到公共場合,人們就會盯著他看的,很不自在,而在家裡看肥皂劇很特別。另一部分原因,是她感到她的獨斷的母親在強迫她。

    不可否認,做點事情或許有助於情況好轉,這也意味著她向她母親屈服,因為他母親,老是告訴他要改變他的頑固性,出去做點什麼?他母親催促得越厲害,瑪麗的堅持就越堅決,哪也不去。

    人性中一個很不幸的事實是,當我們感覺有人強迫我們做什麼事情時,我們就很難去做這件事情。

    幸運的是,我們非常容易弄明白,如何對付那些老是嘮嘮叨叨干擾我們的人,總想掌控我們生活的人。

    假定我們是瑪麗,我們反覆考慮這些事情後,我們就會有多安定。

    “如果投入的去做一些事情,我們的狀態就會好起來”,我們剛作出這個決定,媽媽就來到臥室前對我們說,“別老躺在床上了,再這樣下去,你的生活就會完蛋了,快起來,看看別人都做些什麼事情,你也去做做”。

    而這個時候,儘管事實上我們已經決定去這麼做,但也會對媽媽的話產生一種反感情緒。

    “順勢而為”是一種鍛鍊方法。它將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順勢而為的本質就是先贊成孩子的做法,但是我們要提醒他,“媽媽之所以同意你的現在的做法,那是因為媽媽理解到了你的難處,而不是媽媽贊同你一直這麼做。我也有這樣的時候,我會去找朋友傾訴,看她們是否和我一樣也遇到了難題;或者對孩子說‘可以按媽媽的建議嘗試一下,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會等你的好訊息的。那麼孩子感到的不會是被迫。

  • 3 # 豪哥and嫲木

    現在社會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抑鬱呢?

    好多小孩子抑鬱大部分原因來自學習壓力,父母又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輔導班。

    我身為孩子的媽媽,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深有體會,那種緊迫趕天天寫作業寫到十來點。星期六星期日又是各種興趣班,孩子確實也不容易……

    現在雖然經濟條件好了,孩子吃得好穿的好。家長要求也是各方面都好,特別是獨生子的家庭,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一個孩子身上。

    其實家長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要多為孩子著想。什麼事情多聽聽孩子的想法,不要什麼事都要為他做主……。

  • 4 # 小老虎看世界0529

    應該關係不大,但是一定程度上跟寵愛可能有一定的關係,因為在抑鬱症的群體中有這樣的一類人,在生活上衣食無憂,要什麼有什麼。可是突然間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成為抑鬱症患者,這個只能說明,家長在滿足孩子的各種生活需求的時候。並沒有考慮過孩子在心靈上的需求,沒有和孩子進行溝透過。只知道無限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要什麼給什麼,提什麼要求都去滿足。

    可是從來沒有了解過孩子是不是真的很快樂,不去和孩子溝通交流一下學校的各種事情,也不知道孩子在外面到底參與著怎樣的社會生活和學校生活。不知道孩子的內心在想著怎樣的事情,孩子有什麼樣的夢想。

    也就是說,這樣的無限制的滿足並沒有帶給孩子精神上的富足,而只是在那些並不重要的物質上無度的滿足自己的孩子。當孩子在和別人對比之後,突然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空虛和無聊,甚至會發現自己的世界簡直是一無所有的。

    也就是當人們什麼都有的時候反而會變得很空虛,因為缺少了那個奮鬥的過程,所以人生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了無意義的。不像那些需用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就的人,他們知道自己如果不去主動付出的話,什麼都不會有。

    而奮鬥的過程就讓人生充滿了意義。

  • 5 # 魚媽實用育兒

    你好,我是魚媽。

    抑鬱症是否是家長“慣”出來的?

    這個也有的是,也有的不是。

    我身邊的一些人,他們一般是如下兩種情況:

    1.家長“慣”出來的

    並不是說家長有多溺愛孩子,而是一直進行誇誇教育,就算孩子不怎麼好也大誇物誇,孩子很小的時候可以這樣,鼓勵孩子去嘗試,大了之後卻沒有及時進行挫折教育,遇到什麼不如意,沒有用正確的方式教孩子接受,孩子就覺得自己特別好、特別行,結果一進入社會,一與人交往,跟平常在家、在學校完全不一樣,就抑鬱了。

    2.自我價值感低

    還有一種,跟家長也有一定關係。就是家長從小到大各種狠批,覺得這就是挫折教育,不能讓孩子驕傲,結果孩子連自信都沒了。

    還有的父母,是特別溺愛孩子,捨不得讓孩子受一點苦,稍微努力一下沒達到目的,就說算了吧,女孩子不用這麼努力等等,慢慢整個人都消沉了,不願意努力,也不求上進,又不甘心於眼前的生活,就抑鬱了。

  • 6 # 艾爾的心理學錦囊

    一般情況下不太可能。“慣”可指溺愛,也可指一種支援。“慣”的反義詞應該就是打罵了吧。

    抑鬱症是由於受到太多打擊,情緒壓抑無法發洩導致的心理疾病,那麼如果是家長愛著孩子,怎麼可能會出現抑鬱和情緒無法發洩的情況呢?

    如果家長給了孩子足夠多的支援,孩子只會健康成長。孩子的人格會更加健全,與家庭的關係也會更加和諧。當然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家長必須是用正確的方式去愛孩子。

    以愛之名的傷害

    有的人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孩子好,其實卻置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訴求於不顧,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控制孩子,他們給孩子規劃出了一條他們認為“正確”的路,並偏執的要求孩子必須按照這條路徑走,這樣以後才會“好過一些”,也會對孩子說“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這才是有毒的父母,他們其實完全否定了孩子們,這樣的愛才有可能導致抑鬱症的產生。

    溺愛會導致抑鬱症嗎?

    或許有的人覺得抑鬱症患者就是矯情,軟弱,不夠堅強,整天無病呻吟,就應該多出去歷練歷練,多經歷一些挫折和失敗,對此我想說你錯了!

    問出這個問題的人或許是考慮到,溺愛會讓孩子缺乏挑戰,不能有足夠多的磨練來形成堅強的意志。從而會導致孩子將來遇到一些小的挫折就會想不開,從而導致抑鬱症的產生。

    但是要知道,生命是具有適應性的,生命也有著自己的韌性,一些挫折或許當時會讓我們有著極大的挫敗感,但是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就已經適應了。這是一種成長,所以缺乏磨練的人儘管遇到挫折時會很難受,但是他們同樣也有著成長的可能性,也會逐漸克服困難。

    即使是沒有經受過太多挫折的人,他們也有著潛力與韌性。我們應該做的是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引導其成長。

    因此溺愛也不會導致抑鬱症,只要方法得當,只會讓孩子健康成長。當然溺愛也是不可取的,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平等的。

    結論

    抑鬱症不是家長慣出來的,但是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支援水平有著緊密的關係,如果孩子都不值得你愛,那你還能愛誰呢?因此對孩子好一些吧,多傾聽多理解多支援,孩子自然會度過難關,健康成長。

  • 7 # 冷森一條

    抑鬱症和家長一定有關係的,不是慣,而是基因遺傳,抑鬱症遺傳度百分之七八十。所以一半以上的抑鬱症是遺傳因素。

  • 8 # 找心理

    個人覺得抑鬱症的產生因素可能跟家長有關,但應該跟“慣”無關。“慣”意味是對孩子的溺愛,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想要什麼有什麼,更多的可能養成自私、自大的心理,形成抑鬱心理的機率比較低。那家長的哪些行為或教育方式會引發孩子抑鬱症的產生呢?

    1、1、父母高度的控制慾,對孩子的內心或真實的需求視而不見、毫不在意,嚴格要求孩子的一切按照家長的意願去做,導致年幼的孩子真實情緒情感只能不斷被壓抑、無法表達,最終導致抑鬱症的產生;

    2、父母經常吵架,夫妻關係不和諧和家庭環境不和諧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感到孤獨,性格也會越來越孤僻,不願意與人交往,長此以往很容易患有抑鬱情緒或抑鬱症;

    3、對孩子的要求過於嚴苛。適當的嚴格要求可以督促孩子,但過於嚴格的要求會讓孩子覺得壓抑,永遠無法滿足或完成父母的要求,引發抑鬱;

    4、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成為家長情緒的宣洩桶。特別是年幼的孩子,承受太多父母負面情緒,會產生自己不被愛、不受父母喜歡的體驗,進而對生活感到無望,消極等抑鬱情緒。

  • 9 # 一隻小酥餅

    為什麼會覺得抑鬱症是慣出來的呢?

    首先介紹一下抑鬱症這種疾病,抑鬱症患者大多是由於遺傳因素或生活壓力大,思慮過重。就年輕抑鬱症患者這個群體而言,原生家庭可能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

    如果原生家庭環境並不和諧或者家庭狀況並不良好,試想,一個孩子每天面對暴跳如雷酒氣熏熏的父親,一個無理取鬧或者每天以淚洗面的母親,面對對自己不管不問的雙親,那她的內心會多麼的恐懼,對家庭對婚姻的恐懼,對未來踏入社會的恐懼。

    題主說的“慣”孩子,這個慣指的是什麼的,溺愛?或者把孩子保護的很好?這個“抑鬱症是由於家長慣孩子”的意思是家裡把孩子培養的過於脆弱經不起一點挫折以至於後來去了社會受挫一蹶不振導致抑鬱?可能有極少一部分是這麼導致的,但是試想一對如此溺愛孩子的父母看見孩子受挫不會馬上把孩子抱回來塞回襁褓之中嘛。更多的絕大部分抑鬱患者應該是恰恰相反,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沒有人訴說,沒有可以依靠的人,面對社會的壓力,面對不好的言論或者挫折只能自己積壓在心底一點點的導致他不願意再接觸這個世界從心底裡發出抗拒,最後抑鬱。

    所以與其說抑鬱症都是父母“慣出來的”不如說抑鬱症是因為父母“不管不問”而來的

  • 10 # 聰媽斐然

    抑鬱症的原因有很多,不都是“慣”出來的。

    但溺愛的確會扭曲人的心理,可能會造成抑鬱。

    有的人在原生家庭中被溺愛,父母事無鉅細都替他做。

    嬰兒學習走路,需要自己探索,父母怕他摔了,隨時跟著,扶著,他要拿什麼,父母直接給他,他要去哪裡,父母抱他過去。讓他失去了探索的機會,嬰兒會感到受挫,他會關閉探索之門。

    長大些,父母替他穿衣,喂他吃飯,把他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似乎也沒什麼不好。

    可等他成年,問題就來了。父母不能替他去工作,不能替代他談戀愛。而他習慣了依靠父母,自己沒有能力應付這些事情。

    於是,他工作不順利,戀愛沒結果,感到處處受挫,誰都對不起他。他只好退回家裡,繼續享受父母的照顧。

    但此時,父母已經無法滿足他,他不能融入社會,沒有歸屬感和成就感,他孤獨,迷茫。

    最終走向抑鬱。

  • 11 # 黃小鴨影視剪輯

    抑鬱症怎麼可能是慣出來的,一般都是家庭因素和父母影響。

    我有一個老家的親戚,家裡有好幾個姐姐有一個哥哥,她是最小的,按理說最小的應該最受疼愛,最享福才對,但是不是這樣的。

    她父母重男輕女生了好幾個姐姐以後,終於有了個哥哥,父母心疼的,簡直就是那句老話,放在手裡怕嚇著,放在嘴裡怕化了。一家人不知道怎麼心疼了,慢慢的計劃生育開始嚴格了,又懷上了我的姑姑她就是最小的了,本來是不想要的了,可是也沒辦法。她成了家裡最不受待見的一個,沒人把她放在眼裡。

    慢慢的長大以後從來沒穿一件新的衣服,都是她姐姐們穿剩下,她看著父母給哥哥買手錶,買腳踏車,她也想要,可是沒有人管,就像撿來的孩子一樣,她開始自卑,不說話,有時候她看到姐姐們漂亮的衣服,就會偷偷的剪了,她們就打她,她不幹活她的媽媽也打她,就這樣她開始孤僻,少言寡語,就說自己是個多餘的,本來就不應該生她出來。慢慢的她開始厭世,不說話,因為沒人能真正的關心過她。

    幾年後她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有一個小夥子看上她了,對她特別好,開導她,也理解她,真的找到了一個疼她愛她的人,還去醫院給她看病,醫生就說她有抑鬱症,給她拿了藥,從吃藥到她的老公全身心的愛,他已經差不多全好了。

    所以說抑鬱症不是慣出來的,是家庭因素更是父母的因素,抑鬱症的人需要的是愛

  • 12 # 國家心理治療師黃孜孜

    我有一個來訪者,姑且稱她為小甜。因為從外人看來,她的生活真是甜的在蜜罐裡。

    從出生所有人都對她極盡全力的溺愛。她剛一張口還沒有說馬上就有飯跟零食都到面前;剛一皺眉頭,所有人就去問,你怎麼了?有什麼不高興的?

    但是小甜就是在這樣的無微不至的關心下,到了12歲的時候重度抑鬱而住院。

    她不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也不知道做什麼事情能夠讓自己感覺開心快樂,整天只想要待在家裡,窩在房間裡,也不想出去見人。

    是的,針對這個問題,有一部分抑鬱症的成因,是因為生活太舒服了,周圍的人太慣著這個人了

    我們想一下,當一個人他不需要去表達,甚至他自己都不太清楚他要什麼的時候,外界馬上就開始給他提供所有的物質來滿足他,那麼這個人慢慢的他就沒有辦法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求。

    而當一個人還不確定自己到底哪裡不舒服,哪裡感覺到不安而外界就著急過來救火,著急讓自己“感覺好”,製造一堆的粉色泡泡時,這個人就難以體會到什麼是不開心。而沒有不開心,也就沒有所謂的開心,因為它們都是一體兩面的。

    抑鬱症很典型的症狀就是快感缺失以及對所有的事情都感覺沒有興趣

    在小甜的案例裡面,家長的這種過度過早的干預保護,導致了她不知道自己到底需求是什麼,不知道自己的開心點跟不開心點在哪裡。所以她就選擇不動了——也就是抑鬱症的特點,待著沒有任何的行動。

    那當然了,抑鬱症的成因多種多樣。也有家庭裡的雙重束縛導致的,那麼也有是因為生理上的一些神經遞質缺失或者紊亂導致的,同時還有可能是因為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影響導致的。

    但是正如小甜的案例有很大的一部分,孩子生活看似非常的美滿,各個方面條件也好,但是他們會在生活的某個階段陷入一種無意義,無快感的狀態裡,被家長慣壞了。

  • 13 # 夏天523

    我是一名抑鬱症康復者,曾經患抑鬱症將近十年的時間。

    抑鬱症是內心能量太低,負能量多,沒有正確的思想思維。

    我是十四五歲時得的抑鬱症,對於該子來說,他們價值觀人生觀的養成,很重要的那部分是來自父母。我覺得用“慣”這個詞來說抑鬱症不確切。

    我覺得父母給孩子這一生中最好的禮物是給孩子一個溫暖有愛的家,讓孩子從小在滿滿的愛和安全感裡成長,教會孩子善良,感恩,做為母親要溫柔,不要做一個強勢的媽媽,讓孩子自己去做去實踐去體會,有想法就讓孩子盡情表達,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讓孩子變得獨立自信,在適當的時候加以正確價值觀的引導。

    我覺得善良,感恩,有愛和自信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財富,會讓孩子一生受益,內心有愛的人心是強大的,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內心會是光明的,即使在陰暗的環境下他們也能看得到Sunny和希望。

    太“慣”的孩子可能會變得嬌氣,像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所以,給孩子的是愛,不是“慣”,愛不代表“慣”。

    一個心裡有愛,內心善良,懂得感恩,Sunny自信又不嬌氣的孩子,是不會輕易患上所謂的抑鬱症的。

  • 14 # 般若字醫

    僅就人際關係來看待抑鬱症,是捨本逐末,入了西方心理學的套路。華人怎能遇事馬上進入微觀解釋,忘了凡事先從大處著眼的思維方式呢?如果真有抑鬱症的話,肯定不能怪在家長身上,要先找出根本原因。

    一,別忘了老祖宗反覆強調的天、地、人三才,人處於天地之中,根本就不是孤立的。天,每年的春夏秋冬變化,是不是都被空調、冰箱、反季節疏菜搞亂了?住在高高的樓房裡不下來,是不是早就懸在空中脫離地面了?

    二,七零後以前的孩子,既有被父母慣上天的,也有被父母虐成狗的。在學校也一樣,有被校長老師捧成神的,也有被校長老師揪耳朵挨粉筆飛彈整成鬼的,總之是各種極端,但很少聽說過有什麼抑鬱症的,可見這和慣不慣無關,和虐不虐也無關。

    三,抑鬱症是西方心理學的說法,不如中國一個“陽氣不足,心氣太弱”說得準確而全面。《黃帝內經》強調春夏二季要養陽氣,具體方法如下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這兩段文言文如果不好懂,可以慢慢自己去體悟和查翻譯,此處重點要強調的是夏季是養陽氣的最重要階段,不能起床晚,不能怕見太陽,不能亂髮脾氣,現在家裡是空調,教室是空調,出門就坐車,處處不見太陽,陽氣能不弱麼?心氣能不弱麼?

    四,單純把抑鬱症歸到家長慣不慣孩子這上面,顯然不妥,還有人說是怪家長太嚴厲了呢!其實首先應改變的是生活方式問題,這方面不改變,抑鬱症的孩子很可能會越來越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枕邊人背叛,你還能原諒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