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伴酒皓月如明
-
2 # LOGO眼中的全世界
我覺得安全感這種感覺是自己賦予自己的,不管是被愛還是愛別人,首先可能需要審視自己的內心的安全感都來源的有哪些東西,有些人是因為物質上,比如大部分人的安全感來源於金錢,可能如果我有足夠的金錢我就能讓自己餘生不愁吃穿就有安全感,少部分的人因為精神上的,就比如說有些有錢人明明很有資本但是內心缺一直缺乏安全感,可能是之前的經歷被無意識的傷害到了內心的某個點,但是自己其實不知道。不管怎樣我覺得安全感是自己的問題,需要發掘自己的過往經歷到底是因為什麼讓自己沒有安全感。
-
3 # 耐得寒霜心理屋
很開心回答您的問題。
明明是被偏愛的那一個,依然找不到安全感,可能存在兩個原因:一、生命最初沒有形成很好的安全感。二、可能有段不被愛護或者與兄弟姐妹競爭的經歷。
一、生命最初沒有形成很好的安全感。在一個人成長的最早期,也就是大概是一歲之前,是個體建立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也就是自己安全感的時候。
嬰兒初生後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尤其是媽媽的良好照顧,就能獲得很大的安全感。嬰兒剛剛出生後,有強大的自戀,他依然像在媽媽肚子裡一樣,以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所以就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以為只要自己動一下念頭,他的願望就能迅速得到滿足。
這個時候,如果養育者能及時給孩子他所需要的迴應,而且還能對嬰兒採取慈愛的態度,並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嬰兒的全能自戀就不會遭到破壞,就會覺得舒適與滿足,會產生最初的安全感,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和期待。
從眾多心理學家的理論可以看出:個體的安全感是這樣產生的:父母(尤其母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客體,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如果能夠給與孩子足夠的愛,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恆、前後一致的、合理的愛,孩子就會體驗的安全感,並延伸出對與他人及世界的信任,並且感覺到自尊、自信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但如果沒有活得重要養育者的及時迴應和慈愛照顧,甚至養育者還不停地更換,就會讓孩子形成極大的不安全感,這就給孩子一生圖上了缺乏安全感的底色,可能需要這個人花費很久,甚至是一生的生命,去找尋到安全感。
二、可能有段不被愛護或者與兄弟姐妹競爭的經歷。第二種可能是你成長中也許有一段沒有被寵愛的經歷,導致你潛意識留下了不安全的印記,讓你後來即便是得到偏愛,也沒有踏實感。或者你的姐姐哥哥有一段時間生病,父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他們的照顧中,導致你被冷落,因此覺得不夠有安全感。還有可能是弟弟妹妹出現後,父母對小生命照顧過多,也會導致你本該享受的愛被剝奪,也會導致你的安全感的缺乏,這些留下潛意識的不安全感,會比較難以消除,導致你後來即便是恢復寵愛,也難以有踏實的安全感。
以上就是為什麼被偏愛,卻依然無法感到安全的原因。
-
4 # 繪心瞄fafa
關於明明是被偏愛的那個,自己仍然感到沒有安全感這個問題,也許您心有答案,只是暫時不夠力量去面對。為何這麼說?因為您說的是偏愛,這個愛是建立在別人身上,自己內在沒有建立好安全壁壘,很容易患得患失。而在這個偏愛過程中您是看到得不到這種偏愛的人如何無助,這個看到也會導致您擔憂某天失去偏愛會很無助,加重了您內在的不安全感。
我們的安全感只有自己內心建立好才能屹立不倒,不受外界影響。當自身安全感足夠時,遇事更有信心,更勇敢,更能快速調整狀態。怎樣提升內在安全感呢?
其次,用心多發現自己的優勢及認可自身能力,相信自己有能力及有信心面對一切,走好自己的路,不再討好不再自疑。安全感的建立前提必然是自己內在力量足夠強大。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老問題了,首先說說安全感。簡單說安全感就是自己的信念,內心的強大及世界的價值感。我們的安全感究竟是怎樣的來,其實是來自於你的原生家庭給予你的成長環境和愛。回到問題,已經是被偏愛了,為什麼還是沒有安全感。那我們問問自己究竟需要的是什麼,究竟在與他人關係世界中想要的是什麼。或者給我們偏愛的是不是我們想要的那個人。無論是一個人的狀態還是兩個人的狀態,只有想明白自己的需要是什麼,才會有滿足。而安全感是自己的內心,無論你處於怎樣的境遇,只要你信任這個世界(包括你自己),你便有了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