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漸棄
-
2 # 戈渣
有點類似蔡格尼克效應
蔡格尼克效應。是指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就像苦追一個自己喜歡的人,越是得不到,越是喜歡,反之別人喜歡你的,你視而不見,從大眾角度來出發,貌似有點犯賤[捂臉],而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側方位來說就是得不到之人的佔有慾太強,而你的佔有慾又驅使著你,提醒著你不能忘記這個你得不到的物或人,說白了就是人性的七罪的貪婪,佔有,反之你得到你想要的人或物,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腐朽,而得不到又有萬千可能,就像圍城效應一樣,上學的時候想工作,工作的時候又想上學,矛盾體說白了人就是。
有句話說的挺好,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珍惜眼前的人或物就好,把得不到的看淡一點,別那麼貪婪,別那麼佔有慾滿滿,而得不到都是好的就是自己妄想作祟,意淫滿滿,現實中未必如你妄想,意淫的夢幻理想世界完美。然而這種幻想,又是人類的通病。[呲牙]
-
3 # 星光璀燦
個人淺淺認為,人的自我意識自我感覺比較強烈,當沒有零接觸密切,可以說外在化的所謂“好”其實都是虛設!虛擬!根本不真實!有這樣的表現這是人的本能本質本性心裡自我使然!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做人做事的最根本的所在必須,自我保護。現實中的人人都看到的,見的,簡單的接觸,間接關係,間接來往,間接示好,間接間的距離忽近忽遠的美感,所折射出來的都是賞心悅目的,都是相當豁達通透及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的暖心及願意喜歡的樣子。沒有那麼多的約束心理壓力,可以不顧忌一切。自然而然很愉悅暢快不僅樂意忍讓更是想方設法不遺餘力所表現出的都是最魅力激情熱情人情味人心活力四射的一面…讓人回味無窮,妙不可言唯美爽心養眼養心,舒服舒暢流連忘返,不覺乏累樂在其中。這就是得不到的虛幻溫柔!得不到的夢裡夢幻想像!固然都是嚮往的夢境
-
4 # 心理諮詢師寬心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學術期刊《心理學評論》上發表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理論。按照他的理論,一共有五個層次的本能,分別是(1)生理上的需求(2)安全上的需求(3)感情上的需求(4)尊重的需求(5)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需求,是人的本能。當我們需求一種東西的時候,無論是以上哪方面得不到滿足,都會引起我的焦慮,讓我們念念不忘。
因此,得不到的就會進一步激發我們的需求,促使我們努力
-
5 # 談情說愛love
得不到就想得到。
這是慾望,獵奇心,佔有慾在驅使你想得到。每個人都有各種需求。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我們總是不斷的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人,自己覺得最珍貴的東西,它具有很強的驅動力。讓我們去探尋,去追求,這是自我進步和人類發展的原動力。這是好的一面,也是我們的天性,人人都有,特別是年輕人。
你認為的最好是透過比較出來,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如意,沒有得到的比自己擁有的會更好,這是一種希望,一種想法。得不到的是不是更好?甚至最好呢?不一定。喜新厭舊這也是人的本性。充滿對美好的,未知的嚮往也是很正常的。但有時這種天性也會出問題,例如你覺得別人的老婆好,我們可能會出軌,這樣會造成兩個家庭的不和諧,吵鬧,甚至惹上官司,搞得自己焦頭爛耳,陷入困境。即使你得到了,你會發現她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完美,不是最適合自己的,甚至還不如自己的老婆。
總之,什麼東西都有兩面性,用我們好奇心、佔有慾、根據我們的需求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這總是好的,用理性控制自己的一些天性,不去做有背法律法規,觸碰道德底線,把握當下,珍惜現在擁有的。可是現在擁有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我們應該努力改變現狀,讓彼此更融洽,更適合彼此。
-
6 # 耐得寒霜心理屋
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這是心理學上的著名的蔡格尼效應。
蔡格尼效應是指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這個效應是根據心理學實驗做出的。
20世紀20年代,德國心理學家Β.Β.蔡格尼克進行了一項記憶實驗。
她讓被試者做22件簡單的工作,如寫下一首你喜歡的詩、從55倒數到17、把一些顏色和形狀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線穿起來,等等。
完成每件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大體相等,一般為幾分鐘。
在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許做完,另一半在沒有做完時就受到阻止。允許做完和不允許做完的工作出現的順序是隨機排列的。
做完實驗後,在出乎被試意料的情況下,立刻讓他回憶做了22件什麼工作。
結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憶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憶43%。
這個實驗充分說明,人對未完成的事件比對已經完成的事件記憶深刻。
根據這個效應,我們可以對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做出兩方面的回答:
1.未完成情結
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人們天生有一種“未完成情結”,希望辦事有始有終,獲得圓滿,這會形成一種強大的驅動力,讓人們對沒有完成的、尤其是完成了一部分的事情印象深刻,甚至是念念不忘,一直牽掛在心上。
就是這種“未完成情結”導致我們對得不到的一直心生嚮往,認為他們美好無比,值得追求。
2. 過於理想化
得不到會一直在心中念念不忘,如果在擁有時還有比較美好的時光,那麼就會在歲月的流逝中慢慢忘掉原先客觀存在的一些不足,而在想象中擴大他們的美好面,將得不到的人與物進行理想化,讓他們在滿含遺憾的追憶裡變得越來越美,所以就會不知不覺地認為得不到的就是最好了。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得不到的永遠都是最好,只是人們對未完成事件的記憶深刻,並加以美化的結果,並不符合實際。
-
7 # 朱雀為夏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心理現象,每個人都會在不經意間表露出來,不管是對人還是對物。
在商場看上但是卻沒有買回家的衣服、遊戲裡想要卻沒有來得及下手的限量裝備,一定能讓你念念不忘一段時間;高中的時候讓你心動的白襯衫男孩,即使在長大後的某個瞬間也能突然回想起來,變成永遠的白月光。
如果非要在心理學裡找一個專有效應或名詞,大概就是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又稱為蔡格尼克效應。心理學家蔡格尼克透過實驗發現,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得不到的東西就相當於這個沒有完成的任務,會一直讓你記憶深刻,藏在記憶裡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被大腦美化加工,變得越來越好。
甚至有的時候會讓你忽略已經在你身邊的人或事物。
喜歡,但是又沒有擁有,所以對這些東西或人的印象永遠保持在最好的印象水平。
沒有接觸你就不知道這件衣服布料其實並不合身,遊戲裝備用起來並不順手,或者那個白襯衫男孩其實會抽菸喝酒斤斤計較。
所以珍惜當下吧,抓住已有的幸福。
回覆列表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簡單。
他僅僅就是因為人對已得事物不瞭解,理性低於對未知事物探索的天性時,所形成的一種心理。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一種感覺。他跟得到之後好不好,沒有關係。只是人本性裡對於未知事物的探知慾罷了。再簡單一點,它只是人的一種慾望而已。
普遍出現在心理架構不健全的青少年身上。當然也不能否認,有一些成年人甚至五六十歲的人,也會有這種心理。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吧。當你不懂愛情的時候,有句話怎麼說的?老婆總是別人的好。當你不懂孝恩的時候,我的父母為什麼不是百萬富翁?當你沒有理解父母的意義的時候,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笨?
這個社會的離婚率越來越高,拋開現實的問題,更多的還是理性思維不夠。如果不從本質上解決自己的思想問題,別說二婚就是三婚四婚,生活依然還是會出問題。
因為這歸根結底是慾望的問題。慾望無所謂好壞,結合到人的身上,我們要問的是應不應該?合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