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好多未成年孩子自殺令人心痛,各種各樣的理由。以前生活不好人堅強,現在條件好了好多人不在乎生命了。是教育出了問題?家長的問題?還是社會大環境的問題?
4
回覆列表
  • 1 # 滿分心情

    1.因為是家裡獨子,父母溺愛使得凡有所得都覺得理所應當。小小年紀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時間一長竟然無慾無求,玩什麼都沒意思了。一旦出了家門到了社會或者學校,依然我行我素,“自我”已深入骨髓。所以得不到他所想要的東西,比如:喜歡的女孩;或者遭朋友冷落孤立;甚至家長不讓玩手機都能成為他厭世的理由。

    2.性格內向又遇家遭變故,不懂得釋放。性格原本內向,不愛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是還是喜歡跟談得來的同齡人一起玩,只是少了些開朗多了些憂鬱。如果再遇到家庭變故,比如父母離婚又各自再婚,自己“寄人籬下”;比如家裡生意失敗、搬家、換學校,然後各種不適應;比如父母一方出軌,他們天天吵架,家裡雞犬不寧。更加重了他(她)對這個世界的失望,當發現自己不管做什麼都得不到友好的時候,悲劇往往就會發生了。

    3. 貧窮自卑的壓抑。貧窮不是吃的不好穿的不好,最致命的貧窮是得不到應有的公平和尊重。如果遭遇過同學的校園暴力、老師的“冷暴力”之後還能用清澈的眼神看待這個世界,那麼這樣的孩子是得多讓人心疼!可惜,還是有些孩子因為280塊錢覺得無法面對父母,就選擇了離開……

    4.學習成績優異、家庭和睦、長的漂亮、老師喜歡、親友羨慕、父母自豪。放了學去各種補習班培訓班,學鋼琴學畫畫學書法學圍棋,只為父母的口頭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你還要更努力!”“爸爸媽媽傾家蕩產也不會耽誤你的教育!”“你看人家琪琪都已經鋼琴八級了,東東也是全市英語第一了!你這個成績還差點,再加把油!爸爸媽媽陪你!”不要再像緊箍咒一樣勒的自己無法呼吸。等到繃不住的時候,就會選擇放棄!

    5.雖然不想承認,但是我個人認為還是有點關係。電視劇看的太多了!尤其是不適合未成年人看但確實是為成年人打造的電視劇。這是毒瘤!

    個人拙見,不喜勿噴!

  • 2 # 碼字員小馬

    前段時間剛剛有新聞曝出,一名10歲男孩因為家長不讓打遊戲而以自殺跳樓威脅。再早些時候,關於不堪忍受學業壓力而選擇自殺的事件也屢屢被新聞曝光。另外,不久前還有因為家長要二胎而選擇自殺的孩子。未成年人自殺現象如今又愈演愈烈的趨勢,這個事實實在令人痛心。究竟是教育出了問題?家長的問題?還是社會大環境的問題?

    如今,隨著社會生活壓力不斷增加,生活節奏加快,我們成年人明顯感受到各方面壓力的增加,就業、競爭、買房、孩子就學、養老等等。而未成年人的同樣也承受著各種壓力,來自學校、來自家長、來自自己,而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時常被忽略,他們的內心真實感受,他們的情緒,往往缺少輸出,缺少理解。因此現在很多學校,已經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在學校裡設立專門的心理諮詢室,雖然這是一大進步,但是有多少真正發揮了作用?心理課程仍然是可有可無,心理諮詢室往往形同虛設。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觀念問題,孩子的心理健康還沒有引起足夠大的重視,就像產後抑鬱症,至今還有很多人當作產婦的矯情。

    另一方面,現在關於自殺的電視、電影、新聞等等充斥生活,對孩子缺乏過濾,這些負面資訊也會對孩子造成錯誤的引導,當他們找不到合適的方法排解負面能量,這樣的錯誤引導就會成為效仿的物件。

  • 3 # 我看我亦非我

    蓋大樓,如果沒有牢固的地基,決定經不起風吹雨打。做人,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決定經不起逆境的考驗!唯有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才能解決21世紀人類的一切天災與人禍,因為,這是做人的基礎。

  • 4 # 十項荃侽

    病態診斷書——枯燥作業繁重+無休止補課+沒收玩耍時間+剝奪童年天性+家長逼迫施壓+勞困疲憊無奈+鬱悶積心+無力抗拒+學校遭遇歧視+體罰羞辱+家長言語刺激+孩子憤怒爆發=自殺抗爭所有的苛刻嚴管!治療處方=取消補課+多餘作業不寫+放假旅遊+週末玩耍+輕鬆學習+輕視成績+重在興趣。再次複診=健康恢復,無憂無慮,童年快樂,尊師懂禮,團結友愛。幾年後複診成績優秀,造化不小,興趣廣泛,考學有望!醫師印章方哥。

  • 5 # 璇81938996

    三大環境因素圍繞孩子們

    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

    一般未成年期屬於叛逆萌發期,而使一些不好的因素髮生在孩子身上時,大部分誘因根源始於家庭因素,例如父母對孩子教育問題及成長方面的關切程度。還有父母之間相處是否融洽直接影響著家庭幸福指標程度也同時影響孩子身心發展。家長需要做的理論功課可以讀點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書籍(客觀科學的分析孩子成長階段的時期表與不同表現及應對措施等諸多問題),實踐方面,要關注孩子不同階段的變化,從而正確引導,要在孩子心理得到信任感,這樣以後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外面出現任何問題會想到父母,從而第一時間找到處理問題的措施,而不會選擇外人或者自己給出不妥善處理!

    孩子教育問題,是個很大的命題!一直在革新我們的思維!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孩子也會出現各種時代的產物狀態,家長要想掌控或者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就必須要了解他們的世界, 多以引導和建議為主站在他的角度出發給出相應的方案,如果有想法的家長,希望孩子做成這樣或那樣?那就多在這樣那樣的地方去誇獎他,相信他會做的更好!

  • 6 # 夢之覺

    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強,容易受傷,加上父母不能及時溝通或者並不知道孩子已經有情緒而選擇壓抑了!

    有的孩子對自己要求很高,近乎完美,對待指責,不能接受,所以捧著,誇著孩子也要注意孩子是否能承受挫敗,因為人生也需要承擔失敗!...

    孩子的成長需要歷練,需要有彈性,家庭教育很重要!當然一個和諧的家庭是會產生一個快樂的孩子的.....

    當發現孩子生氣時拿起東西摔掉時,突然間覺得這個動作如此熟悉....父母的以身作則教育很重要!

    總之父母要多觀察,多交流,給空間,掌握孩子情緒變化的規律,適度妥協,找準機會“澆水”..為了孩子,為了這朵還未開放的“花骨朵”,也許父母的學習更加重要!學校教知識,家庭教做人..

  • 7 # 仲景我師

    未成年人自殺頻發,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對孩子溺愛,百依百順,含在嘴裡怕化了,拿在手裡把壞了。孩子在家裡是小祖宗,人人都讓著、寵著、供著。養成了孩子老子天下第一的壞脾氣。稍微批評一句就受不了。一言不合就跳樓。

    二是暴力電子遊戲,都是打打殺殺。殺個人只需點個滑鼠。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孩子就對生命產生了漠視,認為生命可以任意踐踏、濫殺。不知道生命之寶貴。

    從小不尊重生命,長大後也很難有慈悲心,情況惡劣的,別說對動物,對人類也沒有同情心。孩子經常玩打打殺殺這一類的遊戲,會養成把殺戮當兒戲的習氣。父母應該正確引導孩子,培養他們生命平等、尊重生命的價值觀。

    要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寬厚柔和地對待眾生,包括那些不期闖入我們生活的動物們,儘管有時他們的確會帶來一些麻煩,比如房間裡闖進來螞蟻等。要知道,我們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們生活的地方。如果實在不能忍受與他們共處的話,可以想辦法請他們到戶外去生活,而不是起殺心傷害他們。

    連螞蟻的生命都會愛惜的人,自然不會輕易自殺了。

  • 8 # 晨光微曉

    未成年人自殺現象頻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該怎麼解決?

    生命應該有擔起的“重”,也有放下的“輕”。但現代家庭,太多家長本身就把“輕”和“重”弄錯了,本末倒置的觀點又傳遞給了孩子。

    1.把本該讓孩子承擔的責任看得太重,以至於包辦代替。

    前些天,有一個13歲的熊孩子要推孕婦,看看他到底能不能摔倒流產,而遭到了孕婦的小姑子一頓暴打。

    其家長心疼迴應:“她還是個孩子”——13歲應該是能夠分得清善惡輕重,尊重生命的年齡了,但是家長,卻在其犯錯的時候,以“她還是個孩子”試圖把她身上的應該承擔的責任給拿掉。

    一個孩子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感覺能夠為所欲為的時候,生命輕飄飄地能飛起來,她又怎能立得穩呢?

    2.過分強調了“保護”。

    孩子總歸要長大,家長過分的強調保護,以至於對孩子太溺愛,把孩子捧上高位。

    上的去下不來,當他們面對社會現實的時候,或者任何一點點挫折和打擊的時候,不懂得如何應對,心理就容易產生巨大的落差。

    3.沒有很好地進行生命教育。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從他千千萬萬的祖先那裡傳承而來的,但家長們對於生命的這種傳承和教育卻沒有足夠的重視。

    綜上三種原因,我們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脆弱,遇到什麼事情容易以一種非常極端的方式來解決。

    而針對以上三個原因,解救辦法也就顯而易見:

    1.讓孩子從小開始適當的承擔一些責任。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哪怕打掃家裡的衛生,洗洗碗。

    2.不要過度保護。給孩子試錯和試煉的機會。

  • 9 # 青音約

    未成年人自殺現象頻發,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可能是現在生活不缺吃穿,對生活質量要求就變高了;可能是網路等資訊渠道過於通暢,人們又很容易注意到負面新聞等等。我們不知道是不是社會或教育出了問題,因為這兩者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我們來看看家長平時可以如何預防。

    一方面,家長和孩子要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勳多次強調,親子教育,最重要的是關係的問題。如果在嬰幼兒期,主要撫養人和孩子之間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兩者互動質量很高,那麼這個孩子在長大以後,對這個社會都是充滿希望的,他自己也是很樂觀的。一個內心充滿Sunny的孩子通常都會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然而現狀是,很多父母忙於工作,回到家跟孩子的溝通也僅限於學習的話題。甚至有的孩子在小時候備受寵愛,父母對其百依百順,一進小學,父母立刻換了副嘴臉,拿了好成績回家父母就笑;考試差了父母立刻責罵甚至毆打。這樣的落差,讓很多孩子出現厭學。而辱罵和體罰,常常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沒有價值,他們會覺得活著沒意義,父母只愛錢(工作太忙碌的父母)或者成績(只認分數不認人的父母),他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事實上,評價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催孩子上進的不是打罵,不是恐懼,而是父母的愛和信任。當家長沒有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親子關係無法改善時,孩子就感受不到理解和關懷。即使父母認為自己給了孩子很多的愛,孩子還是收不到。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對待自己的生命,就如同一張不及格的試卷一樣厭棄。

    另一方面,家長要給孩子適度的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是專門去找些挫折來整整孩子,特意去老山區啃窩窩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天都會經歷挫折。父母要允許孩子感受到痛苦和焦慮。比如養的寵物死了,父母不要急著立刻去買另一隻代替,而是陪著孩子靜靜地消化悲傷;比如孩子考試考差了,允許孩子在失敗裡待一會兒,不要急著振臂高呼“繼續努力”,告訴孩子,我們這次沒考到第一名(或者沒考及格),沒關係,人生經常會有這樣的時候,我們很痛苦,我們就待在痛苦裡,看看會發生什麼。帶孩子去感受各種負面情緒,不要讓孩子習慣了追求完美,放棄了跟真實的情感接觸的機會。這樣的孩子就不會被老師批評一下就要跳樓。

    當然,還有很多要注意的,比如家長要幫助孩子遠離低俗的動畫片和網路遊戲,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不過如果家長能先做好以上這兩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防未成年人自殺。

  • 10 # 面向孩子

    抑鬱症,割腕,自殺。。。。。。這些似乎離我們很遠,其實,他就在我們身邊,時刻發生著,只是我們真的太無視他了,真正開始正視他的時候,我們已經發現這個問題很嚴重了。

    2018年12月1日,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跳樓身亡,從家裡人證實得知,張教授多年在與抑鬱症對抗。。。。。。在混沌大學的講堂裡,每一個聆聽了張教授《第一性原理與創業》的人,怎麼也都無法將他與抑鬱症聯絡起來,也無法去理解抑鬱症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強。

    2019年,2月,一大早,我最好的朋友告訴我他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困擾住了他,女兒小靜得了嚴重的抑鬱症,情況很不好,看了精神科醫生,已經在使用精神控制的藥物等等。

    這事,讓我無比的震驚和扎心。

    小靜是一個很可人的孩子,從小都很懂事,善於溝通,愛舞蹈,愛畫畫,喜歡演講,有創新精神,她怎麼就與抑鬱走到了一起了?我百思不得其解。

    為了能幫到我的朋友,從安慰的角度,我也陪同他與小靜一起在醫院的精神科,做了複查,得知孩子的抑鬱病灶,症狀,從醫生的角度看,很不樂觀,這問題後果的嚴重和情感的凝重經歷,都是我前所未有過的。

    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

    我開始了與小靜父親的長談和交流,得知,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孩子沒有錯 ,是孩子生活的家庭生態出現了嚴重的紊亂,自小,小靜的父母就離異,與爸爸一起生活,更多時間是與奶奶生活,孩子的教育就出現了多種教育的局面,爸爸有爸爸的觀點,奶奶有奶奶的觀點。。。。。。,多種聲音的出現,在孩子心智還未成熟的當下,很難決斷和評判,長輩的權威不容置疑,但自己的當下又亟待一種選擇,個人執行選擇的滯後,加之個人匹配所需基礎能力的不足,造成了個人長期的自信心不足,自責,自我不認同,消解,就成為自我人格的向內的消解。

    外向型的人,在遇到問題時,會將自己的情緒,不滿,形成向外的的一種輸出,即便對外造成某種傷害,但對內卻實現了各種焦慮的釋放;內向型的人,則恰恰相反,他的攻擊性,往往是轉向著對內的一種消耗和傷害,別無它向,小靜就是這樣型別的孩子。

    這個時候的唯一方式,就是要找到孩子唯一信賴的人,將所有對孩子的教育表達和情緒幫助,都從這個人身上去表達輸出。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完全不相信現在的醫院,它本就是一個商業體系,裡面的邏輯,我們太明白了,過分依賴醫院醫生,只會讓你變成病人,變成被反覆試驗,又不被真正關心的物件,因為醫院的醫生太忙,病人太多,誰是誰,早已弄不清了,父母除了是孩子的第一任原生教師的同時,也是孩子的第一位原生郎中,解鈴還須繫鈴人,假手於他人的取巧方便,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受到傷害。

    與朋友長談的一席話,朋友也幡然醒悟了很多。

    陪伴才是最長情的愛,物質金錢堆積出來的愛,都是虛妄的,冰寒的,走心的粗糙,即便頑劣,還真的管用。

    精緻,似乎是當下被人更多標榜的標籤,精緻就如提煉之後的乾貨濃縮,是嚴重有毒的,慎用為妙。

  • 11 # 心悅教育智庫

    題主您好,很榮幸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是複雜的,生理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病理因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作用。而青少年的自殺行為在遵循一般自殺成因規律的同時,但也有其特殊階段的特殊性,這與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生活環境等因素是分不開的。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青少年處於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處在複雜發展又充滿矛盾的時期。其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迅速而不平衡,例如:身體快速發育、心理逐漸成熟與缺乏深度思考、行為幼稚的矛盾;渴望外界認同的向上性與經驗不足,易受外界影響的矛盾;渴望擺脫束縛與仍然依賴家長的矛盾等。處於矛盾與挑戰漩渦中青少年,如果情緒管理、人格特質、自殺認知、抗挫能力等方面存在問題,就大大提升了自殺行為出現的可能性。

    1.情緒波動。

    就情緒而言,青少年和成人的主要區別在於,成人可以用額葉上的前額葉皮層來控制自己的情緒,而青少年的額葉活動少了很多,較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更易做出極端情緒反應。加之青少年認識水平有限,情緒管理能力不夠成熟,遇挫時沮喪洩氣,氣憤時衝動瘋狂,可能在極端情緒催化下不計後果,採取自殺方式,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面。

    2.抗挫能力。

    個別學生在遇到挫折或打擊時,為逃避現實,將自殺作為尋求解脫的手段。例如,學業的競爭壓力,同伴及師生關係緊張,親子間矛盾衝突,感情受挫,被人誤解等,均有可能導致青少年感受到挫敗,進而產生緊張、焦慮、自卑、委屈、退縮、恐懼等心理感受。面對同樣的挫折困難,有的青少年能應對自如,而有的青少年則感覺無法面對,沒有希望,產生強大的心理壓力,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3.自殺認知。

    青少年對自殺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自殺行為的選擇。有的青少年把自殺作為威脅或者報復的手段,透過自殺行為讓他人感到內疚、後悔和不安;有的青少年是把自殺當作逃避失敗或者即將產生的威脅的方式;還有的青少年缺乏對生命價值的正確認識,認為死亡既可以解決自己的痛苦,又可以解決父母和老師的痛苦,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這些錯誤的認知會引導青少年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4.精神抑鬱。

    青少年患有抑鬱症的數量逐年遞增。抑鬱症是在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因素之間的互動作用而產生,有自殺企圖或行為是抑鬱症的臨床表現之一。由於教育部門、家庭成員及青少年本身對抑鬱症缺乏瞭解或錯誤認識,將抑鬱症狀判斷為“裝傻”;不願承認、諱疾忌醫;開導開導就好了……導致患有抑鬱症的青少年沒有得到正規、科學的治療,耽誤病情,或者沒有按照遺囑服藥,而產生無法挽回的結果。

    5.社會支援。

    青少年所處的社會環境會影響和衝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例如,家庭破裂,缺乏父母關懷;父母或師長責罰使其感覺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認可;朋友間產生矛盾,失去重要友誼……重要社會支援系統的破壞,會削弱青少年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而引發自殺行為。

    同時,社會支援系統完善的青少年在遇到困境事件時,更有信心解決。而社會支援匱乏的青少年在遇到困境後不知道向誰求助,感覺自己獨自面對眾多問題,更容易產生絕望感。

    6.行為模仿

    各種書籍、電視節目、遊戲對自殺行為的不當宣傳,厭世情緒的大肆渲染,也對青少年產生誤導和行為影響,如,有的青少年模仿影視作品中主人公的自殺行為;影視明星或者偶像有自殺行為後,為了追隨他們,一些青少年會效仿;還有的青少年長期玩激戰遊戲,對生死概念淡化,覺得死了可以再生,對遊戲內容及行為的模仿也是致使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之一。

    青少年自殺行為背後的原因是多重的也是複雜的,每一個自殺者也有其獨特性的心理歷程,需要有針對性的深入瞭解與探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生兒睡眠時長一天要多少個小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