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江三農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來臨,我們家鄉的風俗不知特別不特別,現與大家分享一下。

    我的家鄉——安徽安慶,地處吳頭楚尾,移民文化與本土文化交匯,南方與北方文化交集,是海納百川的文化風俗。

    一、飲食風俗。五月初五端午節早上吃鹹鴨蛋和小麥粉粑耙,鹹鴨蛋每年每家每戶提前一二個月醃製,為端午節作準備,麵粉粑是五月初四下午發酵蒸制,另外,近年來,安慶人端午節,開始熱衷於吃粽子。綠豆糕,是安慶人端午節送禮必不可少的,中午飯後或晚餐之後,一家人坐在一起品嚐綠豆糕。中餐吃大餐,一般出嫁之女及女婿會回孃家陪父母長輩過節,因此中餐非常豐盛,也很隆重,與過年的團圓飯有的一比。晚上吃的基本上是中午的剩菜剩飯。

    二、祭祀文化。端午節我們家鄉有插艾草的習俗,家家戶戶大門上插上艾蒿。划龍舟習俗,農曆四月二十八,龍舟下水,劃“跑水”,不是正式比賽,而是試水和訓練,以及熟悉比賽路線。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上午才是正式“龍舟競渡”,沿河兩岸人家有接龍舟的習俗,家家戶戶燃放鞭炮迎接龍舟從家門口經過,“划龍舟”有打彩、打賞、和採青的習俗,打彩、打賞是龍舟經過家門口時將一緞紅布披掛在龍頭上,打賞就是將煙、酒和紅包派發給划龍舟的人,採青就是將賞賜的紅包和商品懸掛在河邊的樹枝上,由龍舟經過時釆取,與南方舞獅採青差不多。小時候,每次觀龍舟比賽,家裡都要將炒熟的剛打下的蠶豆給我們吃。據說,解放前,划龍舟,為了打賞,採青,打彩,龍舟與龍舟之間經常相互大打出手,甚至鬧出人命!

  • 2 # 賀蘭硯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有各地的風俗,在我們家鄉,在西北農村,端午節雖稱不上什麼盛大節日,但也意義非凡,它反映了人們驅邪除病的樸素願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天我要說說家鄉的端午節,順便也回憶一下小時候的味道。

    插楊柳:端午節這一天,大人們會早早地起床,從村頭的大柳樹上砍下許多柔軟細嫩的柳枝回來,然後在每個屋門上插上綠綠的楊柳,關於為何要插楊柳?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傳說晉文公重耳蒙難流亡在外19年,赤膽忠心的大臣介子推曾隨他歷盡艱辛。後來重耳回國稱君,封賞所有隨他流亡的有功之臣,唯獨把介子推給忘了。介子推既不居功,又不願領賞,一聲不響地揹著老母親,跑到了棉山隱居了下來。後來重耳得知此事,悔之莫及。親自到棉山尋訪,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無奈,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他出山。誰知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竟抱著大樹,母子二人被活活燒死。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到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都在房簷上插上楊柳。人們把這種插在房簷上的楊柳稱為“招魂柳”。對於這樣一個傳說,小時候並不知曉,只是覺得插楊柳很好玩,覺得這個日子非比尋常,充滿著儀式感。

    帶荷包:每年端午節來臨之前,家裡的女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了,早早的準備花布頭、絲線,開始為自己心愛的孩子繡荷包了,把一針一線的愛都繡在了荷包上,手巧的媽媽們還會繡出繡球以及十二生肖裡的各種動物,真是惟妙惟肖,甚是好看。通常在荷包裡還要裝上香草,聞起來香香的。小孩子們帶上漂亮的荷包總要互相展示和炫耀一番,看誰的荷包大?誰的荷包漂亮

    系花繩:端午這一天,全家老小都要系花繩,系在手腕上、腳腕上甚至脖子上,聽大人說,帶上花繩可以避邪,一些蛇蠍蜈蚣等毒蟲也不敢近身,而且花繩要帶到陰曆的六月六才能取下。作為小孩子才不會在意那些事,男孩子沒有什麼可玩的,就互相比誰的花繩最結實,看誰的花繩最先被拽斷,大家竟玩得不亦樂乎。在那個缺衣少穿的七八十年代,在手腕上繫上花花綠綠的花繩感覺特別不一樣,能感覺到端午節特有的一種喜慶感和滿足感。如今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人們手腕上都帶著明晃晃的各種手錶、手鍊以及其他裝飾品,對端午節系花繩的事很多時候都會忽略掉。有時候偶爾會在大街上發現賣花繩的小攤小販,總會停下來看一看,但發現女兒並沒有表現出多的的好奇心來。

    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由於老家地處西北乾旱之地,乾旱少雨缺水,地上的草都長不長何況粽葉。所以我們的粽子是不包粽葉的,當然這也絲毫不影響我們對粽子的喜愛,況且我們也沒見過這種包粽葉的粽子,每年端午節這一天,天還沒亮,媽媽就早早的起了床,先用糯米煮好一鍋粽子,再開始炸油餅,等油餅炸好後,把拌了糖或蜂蜜的粽子放到油餅上,這時粽子才算做好了,而嘴饞的我們早已等不住了,口唇生津、胃腸蠕動…….顧不得細細品味,一兩個粽子已經下肚了…….那種香甜,那種美味,至今都念念不忘。如今不論在什麼時候,在超市裡都會看到各色粽子,什麼八寶的、紅棗的、豆沙的、肉的…….款式多樣、品種繁多,卻絲毫引不起食慾,看看兩個孩子也依然不感興趣……

  • 3 # 三月二十

    划龍舟,棕香千里龍王樂。

    祭屈子,魚蝦一江鬧翻騰。

    灑石灰,百蟲不侵老少安。

    摘艾草,此時藥草正當時。

    會相好,姑娘十八初長成。美哉,端午?樂哉,我的小青梅?

    一湘江晨霧

  • 4 # 一幟說說

    貴州農村的習俗一般是:

    包粽子:特別的是用稻草燒成灰和糯米混合包成的灰粽子。

    雄黃酒:端午節必備飲品。

    懸艾葉菖蒲賽龍舟:主要為黔東南、銅仁地區;尤以鎮遠最為熱鬧。

  • 5 # 熊二是個二貨

    這個我來給你說道說道。因為在秭歸每年的端午節氣氛特別濃厚。

    秭歸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端午節又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在秭歸,有端午比年大的說法,端午習俗歷史悠久。秭歸每年的陰曆五月過三個端午(端午節放假只有一個),五月初五為頭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為末端午。

    和其他地方慶祝端午的習俗相比,秭歸的端午習俗更多。我來列舉幾個除了包粽子、划龍舟以外的習俗。

    1、懸艾、洗艾葉澡。到了端午,家家戶戶都會採集或者購買一點艾葉,用紅布或者紅繩紮成一小束,然後懸掛於大門的門框旁邊,起到驅瘟疫、辟邪氣的作用。懸掛的艾葉慢慢陰乾後,也可以起到很多作用,比如驅蚊蠅、治病等。

    在端午這天,大人們會把艾葉放在鍋中熬成艾葉水,給家裡的孩子洗個艾葉澡,祈盼孩子身體健康成長。

    洗完澡後,老一輩還會在孩子額頭、手、足等處點上雄黃酒,起到防蟲防毒的作用。

    2、外嫁的姑娘回孃家。在端午節時,秭歸嫁出去的姑娘都會趕回孃家過節,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蒸鹹蛋、掛艾蒿,過個快快樂樂的端午節。

    3、舉行賽詩會。在秭歸,每年的端午一些愛好詩歌的朋友都會相聚一堂,舉行賽詩會,抒發對屈原的敬仰之情,抒發對祖國的讚美,相互之間交流溝通,其樂融融。

    4、划龍舟、祭祀屈原。秭歸每年都會舉行端午文化節,在長江邊舉行隆重的祭祀屈原的活動。首先進行祭江,誦讀公祭屈原祭文,舉行遊江招魂,扮成屈原之妹,呼喚”我哥回”,隨後往江中投放粽子等祭品。然後舉行划龍舟比賽。

    海峽兩岸屈氏後裔還會舉行尋根問祖和祭拜活動。

    5、稻場習俗。部分農村社群還會組織小型活動,鄰里鄉親聚在一起劃旱船、跳九節鞭兒、花鼓戲等。

    在秭歸,端午習俗比較濃厚,每年的端午節期間,也是秭歸最熱鬧的時候。

  • 6 # 白髮魚潐

    我的家鄉,荊楚大地,正是楚文化發源地。每年端午劃一龍舟習俗淵遠流長。百姓每年五月初五這天清晨,一定要採割回帶露水的艾蒿插在大門邊避邪,艾蒿乾枯後又是消毒殺菌治癢良藥。兒女們都會在這一天,帶上禮品回家看望父母.長輩。名曰:送端陽。在家宴中,棕子是必不可少的食品。

  • 7 # 大樹康樂

    我們這的農村從我記事的時候就有過端午的習俗。每年在過端午節即農曆(五月五日)到來前人們就開始往大門上插艾葉,貼葫蘆等似過節的跡象。

    據說,插艾葉及貼葫蘆是有講義的。插艾是用它的氣味預防或驅走一年之中的瘟疫,貼葫蘆也是有意識的多種多樣,一般是紅紙剪的,有樣式歪的寓意"葫蘆歪不生災"有樣式正的寓意"葫蘆正不生病"等等,讀起來還挺順口的;真可以把你逗笑了。

    葫蘆又是福祿的諧音,一直以來人們常把葫蘆當做福祿壽的象徵。我們家就習慣貼剪紙圓形的對稱八葫蘆組合, 因葫蘆多就能福壽多嗎。總而言之,足以表現出人們祈盼幸福安康的願望!

    到了端午節,人們有的吃粽子,有的還給孩子們的肩膀上帶個手工藝小老虎,我想其寓意可能是虎虎生威的意思。大概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遮蔽不利因素健康快活的成長吧。

  • 8 # 種金易

    有則幽默是這麼講的:所有詩人當中最喜歡屈原了,他不但給我們留下了個節,會放假休息一天,可以吃好喝好,尤其有特色小吃“棕子",而其他詩人卻留下一大堆詩,要我們學、用心背,哈哈。

    除了吃棕子,還吃雞蛋(po子)、糖糕(糕子)、煮蒜子、肉(丸子)、包子等大大小小食品,努力湊成“十子"。粽子裡包的料也五花八門:糯米為主,根椐個人喜好,當地特產,分別有:紅棗、紅豆、花生等,兼放以下肉粖:臘肉、香腸、火褪等。

    門上或窗子上一定會插艾條和菖蒲,雄黃酒一般不多喝了,但會房前屋角灑。

    在農村,也常常把房子打掃乾淨,並在房前燃燒垃圾出濃煙,旨在讓煙燻走蚊蠅等。

    賽龍舟,划船等大型活動,只江河邊的村民偶爾會搞,其他地方較少。

    我們這裡少數地方端午節第二天(農曆初六),女婿會帶子女去岳父母家“陪節"一一哈哈有人調侃說,那估計是找個理由繼續吃好喝好。

  • 9 # 華南農小白

    又一年的端午節到了,對於這個傳統節日,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筆者也來說說家鄉的習俗與大家分享下。

    一、要說端午節最標誌性的傳統就是包粽子,吃粽子了。

    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傳出粽子的香味。粽子的做法有很多,各地做法也不盡相同,大小不一。我的家鄉做的粽子一般比較大隻,一隻有1斤大小。裡面放的陷很多,有綠豆、花生、五花肉、芝麻、芋頭等等,吃一口香氣四溢,旁觀者也會垂涎三尺。出嫁的女兒這段時間回到孃家,回家時必然會帶上幾條家鄉的米粽回家,那是濃濃的媽媽的味道!

    二、殺雞拜神,掛艾草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家鄉習俗是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們家家戶戶便開始殺雞拜神過端午節了,然後在端午節的當天在門口掛艾草。至於為什麼要提前一天過節。誰也不知道所以然,聽老人傳說是祖輩當時為了躲避強盜會在端午節當天下山搶盜,因而提前過節。不知道這個傳說是否真實,但反正我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習俗,我們就繼承下去。

    三、賽龍舟是家鄉過端午節的重頭戲。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小孩們的最大願望就是看賽龍舟了,吃了早餐,大家都早早來到江邊期待著激動人心的時刻。那時候的江邊絕對是萬人空巷,場面十分的壯觀。可惜今年聽不到龍舟賽的訊息,估計是受4月21日桂林龍舟事故的影響,被有關部門叫停了。安全是永恆的主題,希望大家在端午節裡無論是組織龍舟賽者、參賽者還是觀看者,都應該謹記“安全第一”的宗旨,高高興興過節,平平安安回家。

  • 10 # 常青樹

    端午節是個沉重的節日,我老家的習俗也挺多的。

    比如吃粽子,吃餃子,疊印包,採艾蒿,吃雞蛋,插楊樹枝,掛印包和葫蘆,拴五彩線,用艾葉洗臉等等。

    記得小時候,端午節到了,媽媽早早的起床包餃子,也把我們喊起來,去採艾蒿。一聽說這事,我們一骨碌爬起來,急急忙忙的就走了!因為大人說只有太陽出來之前的艾蒿才管用!我們來到山坡上,壕溝邊,細心的尋找,全然不顧露水溼透了鞋襪!忽然妹妹喊起來,“在這裡!”我們跑過去,一會功夫就採了幾大綹,原來艾蒿都是成片生長的,找到一棵就會發現很多!連跑帶顛的奔回家去,怕太陽出來呀!

    到家後,母親把艾蒿洗洗,燒一盆熱水,把艾草放進去,泡一會,然後我們都用這水去洗臉,洗手,據說是洗了就不著蚊蟲咬了,所以我們都用心的洗著……

    之後是吃餃子,吃煮雞蛋。每人分一個,這是一年中唯一的待遇!因為雞蛋都留著給最小的孩子和款待客人。還要給放豬的留幾個——家鄉每個屯都有個豬官,把各家各戶的豬集中起來統一放養,中午和晚上再趕回來。

    每到端午節這天,小豬官喊”松豬了”格外早!因為今天有盼頭——有雞蛋!只見他一手拿鞭子,一手挎個籃子,全村走一遍,籃子裡的雞蛋就滿了!都是熟的,饞得一幫孩子在後面跟著……村裡人很講究,沒有一家不給的!雞蛋少的人家哪怕大人不吃,也要省下一個給豬官!母親則每次都給兩三個的!她說人家風裡來雨裡去的也不容易!據說端午吃雞蛋是管肚子不疼的。

    之後我們還會去採楊樹枝,母親指揮著我們把疊好的印包,葫蘆拴在樹枝上,再插在屋簷上;給我們栓上五色線,戴上小荷包,小笤帚,說是辟邪的!而這些東西都是母親在燈下縫製紮成的!不知少睡了多少覺……

    如今,又快到端午節了,母親卻再也不能陪我們過節了!想想母親在時那些美好的時光,真是心酸!

    這就是我家鄉端午節的一些習俗,想起來真是值得回味的!

  • 11 # 逗比的人生666

    端午包粽子,吃粽子應該是重頭戲吧。

    端午節前幾天,家裡的老人就會去野外拔艾草和菖蒲,綁好,插自己家門上。防蚊辟邪!

    然後在端午節這幾天幾個姑姑會相約回孃家,然後陪著我奶奶,包粽子吃粽子,再團圓飯。

    粽子餡,從以前的豆沙餡,蜜棗餡,到現在的鹹肉餡,蛋黃餡等等。

    粽子的個頭,也從兩三人分著吃的個頭到,迷你的小粽,三四歲的娃娃也能吃掉一個兩個。

    包粽子的米,也從單一的白糯米,變化到現在有用浸泡過的烏米,或者泰國香米,甚至糯小黃米。

    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吃的品種越來越多,花樣越來越複雜,不變的是濃濃的親情,家長的味道!

  • 12 # POPSHANGHAI

    吃赤豆棕

    得說現在很多上海人喜歡上了各式各樣的粽子,像是肉粽啊,蜜棗粽啊,豆沙粽啊什麼的,不過初心還是吃都粽吧。餐桌上的經典口味,甜蜜蜜的就愛這一口。

    食五黃

    江南一帶應該都有這個習俗。吃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黃和雄黃酒。

    雄黃酒應該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一年陽氣最盛的時候,祛邪求福的時候。

    吃白和蛋

    現在不知道講不講就這個了,反正在父輩,習慣把剝了殼的雞蛋叫做“白和蛋”。

    據說端午吃白和蛋,面板會和雞蛋白一樣光潔。特別是季節變化,蛇蟲出動,人容易生病,蛋白也可以增加抵抗力。

    賽龍舟

    不止是上海,很多地方都會有賽龍舟的節日活動。

    掛艾草

    艾草代表招福。而且艾草的氣味還可以驅散蟲子。

    在老上海,人們還會將菖蒲、艾葉之類的,製成花環、佩飾,小孩和女性可以佩戴。

    賞戲劇

    對於很有戲劇文化色彩的上海來說,端午看戲也是一大享受。特別是白蛇傳、屈原等題材,端午看就特別有氛圍。

    點額頭

    上海人現在還有雄黃塗小孩額頭,驅蟲的說法。

    而且也是祈禱小孩健康成長,平安的意思。

    戴香包

    在香囊裡放入預防感冒和驅蟲的藥物,老上海人對香包應該不陌生。從前家家戶戶都縫製香包佩戴。雖然現在很少見了,但是市面上還是會推出香包,買的人還不少呢。

  • 13 # 呼市老賀

    我的家鄉位於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我對端午節的印象還是停留在小時候,說實話近些年對節日都沒什麼概念,因此對現在的端午節也就沒什麼體會。還是聊聊小時候家鄉是怎麼過端午節吧!

    對於這個節日,有兩件事兒影響特別深刻。一是栓五色線,二是吃涼糕。每到端午節臨近,母親都會準備各種顏色的花線,晚上在油燈下一條一條的搓好,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多顏色,也沒有現在這麼多的香囊。但是母親會自己用花布縫公雞,裡面塞上香香的一種叫“地茭”的草。這種草在家鄉遍地都是。端午節那天早上,母親會給我們姊妹三個每個人都栓上五色線,胳膊上,腿腕處都得繫上,說是驅瘟辟邪,保平安,而且母親一再囑咐不能自已解開,要等它自己掉落。裝有“地茭”的公雞香囊會給我們每人衣服上縫一個,特別漂亮,我想寓意應該是一樣的。

    我們老家是沒有粽子的,通常家家戶戶都會做涼糕,與其它地方的江米涼糕不同的是,我們老家用黃米,因為老家出產這個。母親通常會在前一天把各種原料泡上,然後第二天早上起來熬製,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配料也沒什麼,幾顆紅棗,幾粒冰糖。熬好後攤在自家的“淨片子”上涼涼,(這個淨片子不知道字對不對)。吃的時候,我們姊妹三個最大的樂趣就是搶紅棗,那時候是真的感覺甜!等我們吃完了,父母吃的時候,紅棗肯定是一粒都不剩了。

    除此之外,母親會採艾葉,用紅繩繫上掛到門頭上,我想這應該也是用於辟邪。那個年代,雖然不富裕,但是每個節日都很隆重,很有儀式感,在主觀上都很重視。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再買個粽子吃,已經沒了感覺,再也吃不出當初那個甜味。現在無論過什麼節,都是在朋友圈過過而已!這在內心深處多少還是有點失落!

  • 14 # 潮聲饒韻

    五月初五粽飄香,健兒龍舟競渡忙!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來了!在我的家鄉粵東地區自然也少不了許多傳統的文化習俗。而且有一些習俗外地人是從來沒有看到的!這些習俗也不知是從何時開始就一直留傳至今的!

    1、賽龍舟:家鄉的賽龍舟是農曆五月初五開始至初八結束,為期四天,每年約有30左右條龍舟參加比賽,比賽過程可能和全國各地大同小異,可能唯有不同的是龍頭下水前的儀式吧!初五凌晨三點左右,凡參加比賽的人員必須集中到“社裡”的“地頭宮”集體參拜“地頭老爺”,儀式由社裡“老大”主持,燒香、燒錢紙及祭品完畢,然後請出龍頭,龍頭有兩個,一個公和一個母,所有人都要依次排隊,走在最前面是社裡負責一路燃放鞭炮的人,接著就是負責一路灑“仙水”和撒“鹽米”的兩個人(仙水和鹽米是驅走邪氣的神物,誰家和紅白事的人拒絕參加),然後是兩個社裡最強壯的年輕小夥子負責扛龍頭,這些人一路上都必須要小跑,浩浩蕩蕩跑到河邊碼頭,這時的碼頭早已經站滿了人在等著下面的龍頭下水儀式,只見鑼鼓響起、鞭炮齊鳴,老大為龍頭“開目”,然後龍頭下水,岸上有幾個人往水裡和周圍撒下“龍蛋”(雙華李、桃子),岸上觀看的都會爭著搶,據說搶到龍蛋吃的人會一生平安!

    2、初五上午,每家每戶都會驅趕蚊子。不知是季節關係還是這個法術有法力效果?農村五月前的蚊子特別多,而到了初五之後蚊子就明顯減少了!人們會事先準備一根柳樹枝和一份“五土錢紙”(祭品),然後手拿著這東西在房間裡的每個角落走一圈,口中唸唸有詞:“趕蚊趕蚊群,趕到溪邊看龍船”然後把柳枝扔在溪邊上。

    3、祭拜祖先,出嫁的女兒都要回孃家吃粽子,看龍舟比賽,為自己的社裡搖旗吶喊,祈禱家裡的龍舟搶到頭標。

    4、吃龍舟粥,初五正日凌晨,社裡會煮很多粥,除了供參賽選手吃之外,社裡有小孩的家庭都可以來打粥吃,每一個小孩只許打一碗,據說體弱的小孩吃了以後身體會很快強壯起來!

    5、煮湯給體弱、吃飯不多、挑食的孩子吃,據說五月初五這一天是聖日,凡家有小孩“甘則”的、用螃蟹加“甘則籽”(像八角)煮水給小孩喝,以後小孩就會吃多,身體會強壯起來。

  • 15 # 丁媽親子時光

    我生活在北方一個偏遠的小鎮裡,端午沒有什麼習俗,唯一的風俗就是蒸涼糕。

    我小的時候家家戶戶端午節時都會蒸涼糕,提前幾天把糯米浸泡上,每天需要換兩三次水,因為夏天天熱熱,防止糯米有異味,糯米在水中浸泡幾天,蒸好的涼糕就可以放幾天。

    涼糕做法很簡單,具體如下:

    材料:浸泡好的糯米、洗乾淨的紅棗、根據個人愛好也可以加入葡萄乾、枸杞等。

    做法:

    1.取一個大盆子,鋪入一層大米,放入大棗,喜歡吃大棗的可以多放,不喜歡吃的可以少放,繼續再鋪入大米,再放入一層大棗,一直把米全部放完,喜歡的話可以在糯米的上層放入葡萄乾、枸杞等乾果;

    2.給鍋內加入適量的水,在放入“淨片子”,給糯米盆內加入少量的開水,剛沒過糯米即可,不可過多,加入水太多,大棗都會浮起來,把糯米盆放在淨片子上。

    3.大火燒開後繼續大火煮一小會兒,之後改成小火,中途如果盆內水少的話,可以再加入一次開水,加水要把握好量,太多的話,涼糕軟稀,沒有黏韌感。

    4.再大火煮一小會,之後又小火,大火小火交替,一直蒸煮1.5——2小時即可。

    5.從鍋內取出盆子,把涼糕放到陰涼處,等待自然涼。

    6.吃的時候用鏟子鏟一塊,加入白糖,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加入蜂蜜、或者桂花等。

    涼糕香糯幼滑,黏韌可口,可以消暑,糯米當中富含豐富的鈣,可以補骨健齒,富含豐富的維生素B、煙酸、礦物質,適量的吃糯米,不僅可以溫暖脾胃,還可以補中益氣。而在端午節的時候,適量的吃純糯米涼糕,還可以調節脾胃虛寒、腹脹腹瀉。

  • 16 # 蝦吃

    對於端午節家鄉的記憶,仍然是童年的片段最令人難忘。

    記得小時候愛看《新白娘子傳奇》,電視劇裡,那一年的端午節,白娘子因為喝了雄黃酒,躺在床上變成了一條粗壯的白蛇,把許仙嚇得昏死了過去。當時只覺得好玩,並沒有覺得詫異。後來看書才瞭解到,古時候五月初五正是蚊蟲、蜈蚣、蛇蠍等害蟲肆虐的時候,人們飲雄黃酒,目的在於解毒驅蛇,而白蛇娘娘喝了雄黃酒,自然抵擋不住雄黃的藥力,只好化為原型。

    當然,在端午節那一天喝雄黃酒是古人的做法。現代醫學告訴我們,雄黃是一味中藥,它能解毒,但是自身也含有毒素,所以喝雄黃酒在現代已經很少見了。

    端午還要插艾條,小時候在外婆家,端午節的前幾天外婆就在街上成把地買了許多艾條,拿回家後,像插花一樣分幾株,插在門的縫隙中間。小孩子們並不懂得這是什麼意思,只覺得艾條有股怪怪的味道,遠遠地聞它,有一絲清香,離近了聞,味道卻實在不怎麼樣。

    完成端午節的儀式,少不了吃粽子。我們這裡,最常見的都是甜粽,很少有鹹粽。外婆家擅長包帶有蜜棗的粽子,粽葉泡在水裡,把整缸水都映成了青色;糯米發白,也要放在水裡泡上很久,這樣蒸出來的粽子才會更軟更糯;蜜棗是碩大的一顆,硬邦邦的,蒸熟之後,散發著一股蜜香。除了蜜棗粽,家鄉更多的是什麼都不放的白米粽子,剝開蘸些白砂糖吃,也是一種別樣的口味。

    一隻愛吃的小肥蝦,帶你領略美食背後的趣味與文化。^_^

  • 17 # 普濟

    豫南稻鄉,跨居中國南北分界線的淮河偏南,正兒八經的南方。端午節帶著明顯的南方特色,主要表現在吃上面。 最突出的是粽子,不分南北,都有做有吃,只是內容和味道不同。第二吃就是中午正餐,和年飯一樣的豐盛和隆重。家庭主廚——當地大都是男主人——親自掌廚,精心做出最拿手的菜餚,以博得滿堂彩為達標,否則節後還要苦練。按當地習俗,正餐分燉、蒸、燒、炒、拌五大菜譜,炒菜和涼拌菜一般各四道,燉、蒸、燒菜數量根據吃飯人數,人多各四道,人少減半。第三吃是時鮮,主要是鮮桃,正上市,配鹹鴨蛋,春上麥收時下的鴨蛋,第一波最營養的。

    還有個不是吃的,也與吃有關。就是掛艾草。南方空氣潮溼,端午開始進入盛夏,瘴氣重,人就容易患得溼熱之症。自古艾草入藥,去溼毒,去瘴驅蚊蠅。鮮艾草掛在門兩邊,醒神的香味經久不散,幹了熬水給小孩子洗澡,一個夏天不長痱子,不生疔瘡。

    豫南地處丘陵地帶,沒有大面積的河流水域,就沒龍舟這樣的大型遊戲活動,只能講究吃了。

  • 18 # 六甲番人

    潮人有關於端午節的詩:

    “家家插艾望消災,欲食粽球興滿懷。更喜龍舟競渡處,鑼頻鼓急槳花開。”

    1、插艾掛蒲消災:

    插艾花是潮人端午很重要的習俗,這一習俗其它地方已不多見,但潮人至今保持。插艾花是指各家門戶上插艾花或炙艾,意在“艾虎形以辟邪穢”,也就是驅瘟辟邪,這一習俗來自遠古,農曆五月初五被認為是惡月惡日,此時氣候溼熱,毒蟲出沒,瘟病流行,所以要施行巫術以驅除毒病,遠古的巫術除了咒語、巫舞、符圖外,還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黃之類藥物,後來咒語、巫舞、符圖逐漸失傳,但插艾掛蒲的習俗卻保留了下來。

    2、吃粽子:

    3、賽龍舟:

    賽龍舟也是中國漢族端午節傳統習俗,不過很多地區限於場地早已不辦活動了,但潮州人卻將賽龍舟當成非常重要的群體活動,潮汕水系發達,江河交錯,池塘遍佈,很是方便舉行龍舟比賽,潮人有詩《端午賽龍舟》:

    “端午雲開陣雨收,萬人江上賽龍舟。心隨鼓點聲聲急,忘卻屈原當日愁。”

    4、食藥膳、食真珠花菜、食草粿:

    潮汕人講究吃,而且必須按時令養生吃,夏天腸胃問題較多,所以潮汕人會透過飲食來調節身體平衡,藥膳、真珠花菜、草粿都是夏天極好的食品,藥膳且不說,真珠花菜(白花艾)和草粿都有清腸胃溼熱的功效,其中的草粿和珠三角的龜苓膏相似,但成本更加便宜,由涼粉草做成。

    5、貯龍鬚水:

    龍鬚水就是端午節這天前後下的雨水,這種水據說有靈,潮人珍惜大自然的饋贈,所以很多地方都會將龍鬚水貯蓄起來,用於沐浴,以求來年健康平安。

  • 19 # 昕瑞生態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就拿我們當地的農村來說,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粽子、門窗插菖蒲艾葉、熬艾葉水洗澡、賽龍舟等方式過端午。

    1、吃鹼水粽子是必不可少

    在我們當地農村還保留著吃鹼水粽子的習俗,雖然現在有些年輕人喜歡在粽子里加點肉、加點綠豆等,農村的很多人是直接用鹼水粽子蘸糖吃。鹼水粽子蒸熟後是金黃色,只用了鹼水浸泡糯米,沒有其他原料。雖然粽子原料簡單,但不用冰箱冷藏也能儲存十來天。

    2、每到端午節,農村家家戶戶門窗上都插了艾葉菖蒲

    菖蒲和艾葉,具有驅蟲辟邪的作用,在農村還普遍在使用這個方式過端午。菖蒲、艾葉的特殊氣味,能驅趕蚊子、蛇等其他的蟲類。據農村老人說,菖蒲、艾葉還有驅邪的作用。每到端午節,農村家家戶戶一定會在自家的門窗上插上菖蒲、艾葉,這也是農村過端午的特殊習俗。

    4、賽龍舟也是當地的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

    在我們當地有一條江河,每年的端午都會舉行賽龍舟比賽,幾個鄉鎮選拔出一些年輕力壯的年輕人,以鄉鎮為單位,鄉鎮之間相互比賽,決出前三甲,縣政府給予前三甲一定的獎勵。如今賽龍舟成為縣裡的一個文化旅遊專案,吸引大批的遊客駐足觀看。

  • 20 # 山村鄉音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華人民的傳統習俗,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端午艾蒿,它的莖葉都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淨化空氣。端午插艾和菖蒲有一定的防病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做過PPT怎做PPT?怎麼做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