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鼠嘴

    端午節是個古老的節日,民間關於端午的傳說是紀念屈原。但在農村人眼中,端午的意義不只有紀念,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關乎一家大小的健康平安,所以必須重視。

    大端午指農曆五月十五,小端午是指農曆五月初五,成年人五月十五過大端午,小孩子五月初五過小端午。端午節根據新媳婦、兒童和普通農人,又有不同的送端午方式。

    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當他聽到楚國被秦國滅亡的訊息時,悲憂交加,投汩羅江自盡,以死來證明其矢志報國的忠貞之志。但是訊息傳到內地的時候,已經是農曆五月十五了,南陽人民為了紀念和憑弔屈原,就在這一天為屈原祈福,不被河鱉破壞屍體。

    南陽人民對屈原的敬重,可以從南陽人民在端午節的舉動表達出來。這個端午假日,南陽人民多會製作粽子,煮雞蛋等來撫慰沉江的英魂,表達寄託哀思。

    南陽的父母會在這一天給自己孩子製作五色絲線和香囊佩戴在身上,這個也和屈原有關,據說五色絲線是傷害屈原屍體的蛇的筋,被南陽人民抽出來了,免得它再傷害人。而佩戴香囊是讓自己孩子有一顆像屈原一樣的純潔的靈魂。

    端午節(五月初五)為五月九毒日之首。民間稱五月為“毒月”或“惡月”,五月裡逢“五六七”的九天,又稱“天地交泰九毒日”,初五為九毒日之首,其惡尤甚。初五十四二十三,又是每月的月忌日,所以民間風俗,五月忌諱是相當多,戒酒色貪慾等,最好茹素戒淫。有些老人怕小年輕不懂厲害犯忌諱,還會在五月裡將女兒接回孃家,住一整月。

    兒童過小端午(五月初五日),農村人習慣給兒童過小端午,在進入毒月前一天夜,孩子入睡後,把用五彩絲線搓成的“五束”繫於兒童手臂、腳腕、脖頸等處,早起戴榴花(石榴花),以艾葉掃手足脖頸各處,脖子上系的五束香囊裡裝艾葉、朱符等,一些人家還用雄黃末給兒童塗在耳鼻等處。《風俗通》載,這樣可以避邪,防瘟病,蟲不叮咬,保佑孩子平安。

    成年人過大端午(五月十五),家中無幼童的人家,同過大端午,五月初五日凌晨太陽未出,儘早去野外拉露水,拔艾草,回來懸掛於門戶。包粽子煮雞蛋,喝雄黃酒等。大端午比小端午簡單。

    現在把端午節定在了農曆五月初五,其實是小端午,真正的大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十五。

  • 2 # 袁載譽

    又到了一年之中粽葉飄香的季節,小時候每年家長都會提前幾天買來粽葉,糯米和紅棗,然後包上一堆餡料簡單但也健康的粽子。而家裡的老人家則會把用泥裹住的鹹鴨蛋清洗乾淨,煮熟,再切成好幾瓣,在盤子中擺出一個太陽花的形狀,好吃又好看。

    就連幼稚可愛的小孩子們都會唱著“五月五過端午”的鄉間民謠,在鄉間跑來跑去肆意玩耍,可是這些小孩子可能不知道端午節要分大小,而大端午和小端午也有不同的講究。

    小端午的講究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這個節日又被叫做龍舟節,端陽節。因為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在古代星象中是龍的飛天日,所以有傳說是南方的吳越人民為了祭奠祖先龍而專門創立的節日。後來,楚國的著名詩人屈原因為不滿當時的政治局面,在五月初五這天跳下了汨羅江投河自盡,所以楚國人民將五月初五端午節視為紀念他的節日。

    但是根據荊楚地區的各項歷史記載,端午節並不只是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而是分為大端午,小端午和末端午。荊楚地區內的各個地方過端午的時間又不一樣,習俗也有很多不同。

    民國四年的《漢口小志》中記載,五月五日稱“端陽”、“端午”、“小兒節”,在這天百姓們需要做的事情是掛艾葉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划龍舟和登山。而這些漢口的人們過完五月初五這一天還不算完,五月十五是他們的大端午,又有相關的習俗。

    同樣是縣誌記載,光緒年間的《孝感縣誌》對於端午節的習俗記載又有不同了。《孝感縣誌》中說,端午節這一天人們要喝雄黃菖蒲酒,在家中貼上張天師的畫像,除了吃粽子和划龍舟這種常規操作之外,還有教鸚鵡說吉祥話,去拜訪親朋好友這些習俗。

    從我們舉出的例子來看,孝感和漢口都在湖南湖北地區,也就是古代的荊楚地區。端午節是在這一帶發源起來的傳統節日,而我認為他們過節時的習俗是最有影響力的。因為怕江中的魚蝦咬壞屈原的屍體,所以投餵用竹葉包住的糯米,久而久之就成了粽子;也因為這段時間蛇蟲漸漸多了起來,所以掛上艾草,佩戴香包,喝雄黃酒去除各種蛇蟲。

    五月初五講究很多,主流就是各地都有的吃粽子,划龍舟喝雄黃酒,其他拜訪親朋好友、教鸚鵡說吉祥話這種在我看來,應該是百姓們為了解悶而增添的娛樂專案,久而久之就被流傳了下來。

    大端午的講究

    除了大小端午,其實還有個端午叫做末端午,但是由於流傳度太低,今天我們就只來談論一下這個流傳度高一些的大端午。

    湖南湖北也就是曾經的荊楚地區基本都有過大小端午的習慣,小端午多是在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也是從五月初一持續到初五。我詢問過我湖南的同學,他告訴我這可能是因為端午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一天忙不完,所以乾脆持續幾天,也可以多開心幾天。

    但是小端午過後,哪些地方的人們也不是完全結束了這個節日,在湖南的五溪和湖北的南部地區,也就是土家族和苗族的分佈地,有過大端午的習慣。也就是說在五月初五的小端午過去之後,這些人們會再有一些慶祝儀式。

    有些地區過這個大端午,會讓當地的年輕漢子鳧水渡江展現風采,然後再喝一喝艾葉雄黃酒,驅寒辟邪。說到辟邪,其實我觀察很多地方對於大端午習俗的記載,他們都會舉行一個儀式來送走瘟神,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家庭安康,我想不管有沒有用,這些都是先輩對一個家族最美好虔誠的祝願吧。

    可能還有人會想,端午是用來紀念屈原的,那大端午是不是也一樣呢?如果不是為了紀念屈原,那這個端午節過得還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漵浦縣誌》中寫道:”俗以初五為小端午,望日為大端午。相傳伏波徵五溪蠻與五日進兵,士卒有難色。伏波曰:‘端午令節,蠻酋必醉,進可成功。今為小端陽,後當與諸將過大端陽’。“所以本來這些地區只有普通的端午節,只是一個伏波將軍為了保衛本國領土,鼓勵將士,才讓世間多了一個大端午。

    當然還有其他的傳說,比如苗族首領蘇文佐帶著苗人來到荊楚附近,路途之中死傷無數,自己也在五月十五這天壯烈犧牲,所以苗族人們在五月十五這一天將粽子放進江水中,還殺豬宰羊進行祭祀,把這一天當作端午節用來紀念自己的首領。

    這些大端午的來歷太多太雜,由於歷史太過久遠我們也無法判斷真實性,但是我們可以多多瞭解,拓寬我們的知識面。

    端午節感悟

    無論是小端午的吃粽子,掛艾葉,喝雄黃酒和賽龍舟,還是大端午的鳧水過江和慶祝祭祀,雖然講究不同,習俗也有差異,但是這些習俗都有一個明顯的相似點——需要一家人一起做。

    包粽子要一家人一起,在熱熱鬧鬧歡聲笑語之中完成;賽龍舟也要身強力壯的人去劃,力量差些的在岸邊加油鼓勁,一家老小齊上陣;慶祝祭祀這些就更不用說了,中國好幾千年的慶祝儀式,哪一次少了殺豬宰羊親人團聚?

    所以無論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它的實質都是讓一家人好好在一起,一起去表達心中的美好祝願,一起和諧愉快地度過一個美好的假期。

    沒錯,端午節就要到了,在這一個歡快的節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準備回到家去好好陪陪家人呢?不管如何,我都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參考資料:關於清代地方誌中荊楚民間屈原形象的調查和研究——王偉

  • 3 # 阿兮隨筆

    端午節為什麼分大端午和小端午?

    在阿兮家鄉山東招遠,大端午指農曆五月初五,小端午是指農曆五月初一,成年人五月初五過大端午,小孩子五月初一過小端午。端午節根據新媳婦、兒童和普通農人,又有不同的送端午方式。下面阿兮就跟熱愛鄉村對民俗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聊一聊端午節:

    毒月的說法,端午節(五月初五)為五月九毒日之首。

    民間稱五月為“毒月”或“惡月”,五月裡逢“五六七”的九天,又稱“天地交泰九毒日”,初五為九毒日之首,其惡尤甚。初五十四二十三,又是每月的月忌日,所以民間風俗,五月忌諱是相當多,戒酒色貪慾等,最好茹素戒淫。有些老人怕小年輕不懂厲害犯忌諱,還會在五月裡將女兒接回孃家,住一整月。

    兒童過小端午(五月初一日)

    老家村人習慣給兒童過小端午,在進入毒月前一天夜,孩子入睡後,把用五彩絲線搓成的“五束”繫於兒童手臂、腳腕、脖頸等處,早起戴榴花(石榴花),以艾葉掃手足脖頸各處,脖子上系的五束香囊裡裝艾葉、朱符等,一些人家還用雄黃末給兒童塗在耳鼻等處。《風俗通》載,這樣可以避邪,防瘟病,蟲不叮咬,保佑孩子平安。

    阿兮家鄉風俗,這五色線搓成的“五束”,要在端午節後第一場雨(可以在街上衝出小河流的雨,毛毛雨不算),用剪刀剪下,扔在門外的雨水流裡,讓雨水衝到河裡,衝越遠越好,這樣就能把不好的東西都帶走了。

    不過這五束對孩子來說很新奇,最怕端午節剛戴上就開始下大雨,那不想剪又不得不剪的心情,好委屈。

    成年人過大端午(五月初五)

    家中無幼童的人家,統過大端午,五月初五日凌晨太陽未出,絕早去野外拉露水,拔艾草,回來懸掛於門戶。包粽子煮雞蛋,喝雄黃酒等。大端午比小端午簡單。

    新媳婦送端午提前在四月底

    閨女新嫁後的第一個端午節,孃家要包粽子給閨女送端午,分粽子,主要是祈願早生貴子,平平安安。新人忌諱多,自然要避開“毒月”,所以新媳婦送端午要更早,多是在四月中下旬。

  • 4 # 豫鄉文旅

    端午節為什麼分大端午和小端午?

    不要覺得奇怪,在@農民妹子一枝花的老家南陽地區,真的有過小端午和過大端午一說的。

    南陽勞動人民過的小端午節指的是紀念屈原扣馬進諫楚懷王的節日,也就是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十五,指的是紀念屈原跳江的紀念日,為什麼不是五月初五的呢?原來屈原跳江的訊息傳到內地,已經是五月十五了。

    屈原扣馬進諫楚懷王。

    屈原扣馬進諫楚懷王的故事,講的是楚懷王偏信讒言,準備西去秦國接收割地騙局,當時被屈原苦苦進諫。現在的南陽地區西峽縣還有屈原小學和屈原崗,就是幾年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是英靈的先賢,具有憂國憂民的先進思想而深受南陽人民的喜愛與崇敬,故而在農曆五月初五憑弔至今。

    五月十五大端午屈原沉江。

    屈原因為愛過心切,力諫楚懷王,而被奸臣中傷,楚懷王聽信讒言流放屈原,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當他聽到楚國被秦國滅亡的訊息時,悲憂交加,投汩羅江自盡,以死來證明其矢志報國的忠貞之志。但是訊息傳到內地的時候,已經是農曆五月十五了,南陽人民為了紀念和憑弔屈原,就在這一天為屈原祈福,不被河鱉破壞屍體。

    南陽人民對屈原的敬重,可以從南陽人民在端午節的舉動表達出來。這個端午假日,南陽人民多會製作粽子,煮雞蛋等來撫慰沉江的英魂,表達寄託哀思。

    南陽的父母會在這一天給自己孩子製作五色絲線和香囊佩戴在身上,這個也和屈原有關,據說五色絲線是傷害屈原屍體的蛇的筋,被南陽人民抽出來了,免得它再傷害人。而佩戴香囊是讓自己孩子有一顆像屈原一樣的純潔的靈魂。

  • 5 # 普濟

    很多地方都有兩個端午節的風俗,民間也有很多有關“大端午”和“小端午”的動人傳說。“大端午”就不說了,基本都確定是農曆五月初五。“小端午”比較靠譜的說法有三個:①屈原投江資訊十天後才傳到的地方,五月十五過節;②屈原投江後十天才打撈起來,五月十五定為紀念日;③還有是紀念曹娥的。豫南也有大小端午,還都節日一樣的過。只不過不把五月十五叫做“小端午”,而是叫做“五月半”,以示區別於端午。節日的氣氛也少了許多,與平常沒多少區別,知道是個節日。端午節分大小,沒有什麼玄幻,表現的是一種社會教化的重視程度。自古以來,民風隨著經濟不斷變化。社會貧窮,人們容易思想統一,好教化;社會富裕了就“患不均”,思想複雜。最有效的觀念,就是儒家的“忠孝”和“明主”治天下。樹立屈原為楷模,迎合了廣大民眾對開明政治的呼聲,更是統治階級對自身的警醒。統治階級和民眾都需要,節日得以延續至今。

  • 6 # 把生活當旅行

    大端午的歷史記載至少在100年以前就有了。據清光緒年間《龍山縣誌》記載:“鄉村又以十五日為大端午,雲其俗自漢伏波始”,說的是大端午的來歷與漢朝名將、伏波將軍馬援有關。

    漢朝建武年間,60多歲的伏波將軍馬援主動向漢光武帝劉秀請纓,帶兵徵湘西,彼時正值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馬援對部下說:“湘西軍營過端午節是我們進攻的最佳時機,我們就將端午節推遲十天,待我們征服湘西,再開開心心的過個端午節。”果然,湘西守軍上下都忙著過節去,許多將士都喝高了,馬援的軍隊突然而至,毫無防範的湘西軍被打得人仰馬翻,很快就被征服了。

    到了五月十五日這天,馬援將軍命令伙伕殺豬宰羊,全軍上下一起補過一個端午節。由於這個節過得實在是太嗨了,在湘西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從此,湘西除了過五月初五的端午節,還形成了過五月十五端午節的習俗。為了區別兩個端午節,人們把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叫小端午,把五月十五的端午節稱為大端午。

    大端午的來歷據說還有另一個版本,與屈原有關。說的是屈原確是農曆五月初五在汩羅江投江自盡,但在傳播靠口、交通靠走的年代,屈原自盡的訊息傳至湘西已是農曆五月十五,所以湘西人便在農曆五月十五這一天紀念屈原,後來便把屈原投江這一天稱為“小端午”,把得到死訊這一天稱為“大端午”。

  • 7 # 密探零零發

    在我們印象中,端午節就是五月初五這一天才對,實際上這只是小端午而已,當然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的人們都是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過節,但是在湘西等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卻是在五月十五這一天過節,就是所謂大端午,為何有大端午和小端午?這其中有兩個傳說的歷史小故事。

    一是古代資訊閉塞,在屈原五月初五這一天在湖南的汨羅江投江自盡,當地的百姓知道後,當天就自發搞了一些祭祀活動,而由於古代資訊閉塞,在10天后才傳到湘西等偏遠的山區,所以湘西一帶的端午節比別的地方遲10天,後來他們就一直傳承下來,並被後人稱為“大端午”。

    二、錯過了小端午,在大端午補過端午節,並以此慶功的說法。在東漢光武帝時期,伏波將軍馬援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出兵進攻敵人,獲得大勝,但錯過了端午節,於是在五月十五這一天補過端午節,並以此作為慶功宴,於是有了大端午之說,並在當地一直流傳並繼承下來。

    總之,雖然女端午節有大端午和小端午之分,日期不同,但端午節的習俗都大同小異,都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在端午節能夠坐在一起,吃著美食,聊聊天,這就是幸福。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端午節快樂,你想家了嗎?

  • 8 # 農民的小幫手

    端午節關於大端午和小端午的說法,其實是區域性的,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這個說法,比如我們當地這邊,就只過五月初五這一個端午節,沒有所謂的大小之分。

    而那些有大小之分的區域(南方的朋友是不是聽到的比較多?),小幫手搜尋了一些相關資料,發現也是有區別的,比如,從日期上來說,有些地方五月初一是小端午,五月初五是大端午,而有些地方,五月初五是小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不知道按什麼分的),從人群來分析,有些小端午是小孩過的,大端午是大人過的,也有的小端午是平常人過的,大端午是當官的過的,這些規矩當然不是大部分割槽域的,不知道這樣設定的目的是什麼。

    不過,不論是大端午還是小端午,在習俗上面看,基本是差不多的,吃粽子、划龍舟、掛艾葉等,說起端午節有大小之分,問下大家,農村大家所說的“鬼節”不知道當地都是什麼時候,有說是陰曆七月十五的,有說是陰曆十月初一的,也是時間不同,但是在其他方面沒什麼不同的,估計是當地所流傳下來的時候,因差異性就是這樣的。

    其實,端午節不論是什麼時候過,不論是大端午還是小端午,作為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大家還要傳承發揚的,從紀念屈原可以延伸出,我們要有愛國的意識,以及大家互相團結,有抵禦外來侵略的決心。

    最後問下大家,你們當地有大端午和小端午之分嗎?

  • 9 # 愛學愛吃啊輝

    在中國的不少地方,比如湖南、湖北、貴州等地,端午節是分為大端午和小端午的。五月初五是小端午,五月十五日是大端午。這是為什麼呢?就讓老黃曆帶大家瞭解,端午節為什麼分為大端午和小端午吧。

    據說屈原故鄉湖北秭歸有三個端午節:“頭端陽”農曆五月初五,“大端陽”五月十五,“末端陽”五月二十五。大湘西的辰溪、麻陽、瀘溪、沅陵、漵浦一帶,過去很少過五月初五,一般過五月半,辰溪人稱為“五月十五”(稱中秋節為“八月十五”、“八月半”)。

    為什麼那一帶的湘西人過五月十五大端午?據說原因有二:

    其一:紀念屈原。當年,屈原過鄂渚、入洞庭、溯沅水、經枉陼、至辰陽、入漵浦,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渡湘水,到了長沙附近的汨羅江,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噩耗傳到湘西,已過十來天,所以湘西一帶的端午節比別的地方遲10天。

    其二:戰爭使然。據傳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武威將軍劉尚帶兵徵湘西,全軍覆沒。在朝廷無將可使之際,年逾六旬的伏波將軍馬援主動向漢光武帝劉秀請戰(“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和“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都是馬援的名言)。

    馬援舉兵之時,正值農曆五月初五,士兵面帶難色,馬援厲聲說:“端午佳節,蠻酋必醉,進可成功。今日乃小端陽也,後將與諸將過大端陽。”當即進兵,果然守兵過端午喝得酩酊大醉,毫無防範,馬援因此勢如破竹,不幾日便降服了湘西一帶。五月十五日這天,馬援殺豬宰羊,犒勞將士。自此,湘西一帶就過五月十五大端午了。

    農曆五月十五那一天,湘西一帶的出嫁之女都要攜夫回孃家拜五月半,喝節日酒、吃粽子,還有龍船比賽可以觀看。

    辰溪、麻陽的辰河一帶,龍舟文化獨具特色,每逢農曆五月十五日左右,江中龍舟飛梭,鑼鼓震天,撓手漢子們赤著上身,只穿短褲,或仰臥船頭,或側坐船邊,兩船併攏,相互配對,在眾人吶喊助威聲中相互拼搏——掐脖子、抓胸脯、腳蹬、腳挑、挽手臂等。若將對方掐落水中,或對方自知不力而招手為止方為勝。當地人稱之為“掐龍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分辨ipad的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