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知社

    姜子牙,氏呂名尚,可以說是商周之際最為知名的歷史人物。姜子牙善於兵事與謀略,被後世尊為兵家鼻祖與武聖,其不但是文王與武王之師,還是周王室最為倚重的姻親外戚勢力。姜子牙之女邑姜,嫁給周武王為妻,生有周成王與唐叔虞(晉國始封君),也就是說姜子牙還是周武王之岳丈、周成王之外公。

    周武王在克商之後,還不到四年就去世了。那麼,既然姜太公最善於兵事與謀略,又與周王室有姻親血緣關係,為何輔佐周成王的是周成王的叔叔周公旦而不是周成王的外公姜子牙呢?

    按照王室權力鬥爭的一般思維來說,尤其對未成年的君主(儲君)來說,王叔絕對堪比“狼外婆”。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悲劇劇本《哈姆雷特》,即是敘述哈姆雷特向謀權篡位的歹毒王叔復仇的故事。還有英國曆史上令人毛骨悚然的“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幼子與倫敦塔”故事,據說,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幼子--愛德華五世及其弟弟約克公爵理查被其叔叔理查三世關進了倫敦塔,並被活活釘死在塔牆裡。

    在我國曆史上,這種故事也很常見,周公輔政期間,就有諸多關於周公陰謀篡位、企圖傷害成王的流言,而周公為了躲避嫌疑,就曾被迫離開鎬京而到洛邑去避居。白居易有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雖然,周公人格高尚並沒有篡奪周成王的王位。但從流言產生上來看,也至少反應了周人對“叔父輔政”這一模式也並非那麼坦然與信任。

    而後世關於皇叔殘害年少君主(或皇子儲君)的事蹟也屢見不鮮,較為著名的有楚靈王與其侄楚郟敖故事,宋初趙光義與其侄趙德昭、趙德芳故事,明朝朱棣與其侄建文帝的故事等等。

    因而,自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就基本上杜絕了“王(皇)叔輔政”這一模式。對於我國早期的王朝,各方面制度都不太完善。君主最能信賴的人,往往只能是自己的血親與姻親。比如,漢朝鑑於秦朝滅亡的教訓(認為秦亡於孤立無援),就大封宗室同姓為諸侯。但是,漢朝卻沒有將朝政之權交給宗室同姓,而是交給了外戚(西漢兩大政治支柱--諸侯與外戚,東漢兩大政治支柱--宦官與外戚)。因為,宗室有一定的皇位繼承名分,而一旦掌握了朝政之權,將很難恪守住自己的本分。

    那為何周王朝要選擇周公輔政而不是姜子牙呢?這肯定與這兩人的能力無關,而是由周王朝所處的社會階段決定的。我們熟知的宗法制度,就是由周公確立與完善的,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而周公之所以要確立宗法制度,一是部落國家的習俗殘留,另一則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周人的權益。這就是好比某氏宗族,在宗族遇到事務時,可以請外姓人幫忙(參謀),但絕對不會將宗族事務交由外姓人作主。

    滿清在入關前,其社會狀態與周初也有一定的相似度。八旗旗主制度,就有很濃厚的部落特徵。故而,在皇太極死後,由順治的兩位叔父--多爾袞與濟爾哈朗輔政。而滿清入關之後,受到中原制度的影響,八旗旗主制度漸漸被束之高閣,宗室親王再也左右不了朝政。

    周武王去世,由周公輔政而不是姜子牙,就在於以周初的國家社會狀態,周人接受不了外姓人輔政(統治)。還是一個著名的典故叫“分陝而治”,據《左傳·隱公五年》:..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周之同姓)主之。由此也可見,周人可以接受異姓人參政、議政,但絕不會讓異姓人主政。

    雖據《左傳》、《史記》等主流史籍,周公只是輔政,並沒有僭越王權。但據《尚書》、《禮記》等諸多文獻記載,周公並不是輔政,而是攝政,且正式踐位稱王。

    實際上,周公踐位稱王的記載可信度更高,這並非有意詆譭周公。而是當時的政治還比較純樸,遠沒有後世那麼多的花樣與做作,在周成王成年之前,由周公暫代王位也是比較合理與可信的,而這在春秋時期的魯國也可以找到例證。魯國有位國君叫魯隱公,其父魯惠公去世死時,太子允(魯桓公)還很年幼,便由魯隱公代掌國君之位。魯隱公也是正式即國君之位,但其並不貪圖國君之位,只是替其年幼的弟弟打理國家。而從這一角度(周公踐位稱王)上來看,周人接受周公稱王的難度肯定遠低於接受姜子牙稱王的難度。

  • 2 # 道一虛白

    姜子牙是軍師,武王伐紂後,功勞很大,被分封為諸侯,建立了齊國,是齊國的國君,已經不是昔日的軍師角色。

    周公是成王的叔叔,在成王眾多叔叔中,周公德行最高,七年時間幫助成王穩定政局、平定叛亂、開疆擴土、建立分封制度和禮樂制度,最後還政成王。

    周公旦是皇室宗親,姜子牙屬於大臣,相對而言,成王對周公的信任度大,而且權力交接比較容易,姜子牙是齊國國君,諸侯國君掌王權不利於周室穩定。

    姜子牙並不是沒有輔政成王,只是相對於周公輔政作用小一些,三監之亂時,姜子牙曾率齊國子民參與平叛,幫助周王室鞏固政權。

  • 3 # 北涼李義山

    好的,武王伐紂之後建立大周,三年後去世,其子成王繼位,並託孤給周公旦,命他輔助成王。但是為啥不是姜子牙而是周公旦呢?

    1、周公旦是是武王的胞弟,是成王的親叔叔,同是文王的後人,武王放心,就算周公旦篡位,也還是姬家的天下,所以他不擔心,為了國統考慮,他沒有選擇姜子牙。

    2、當時的姜子牙已經年邁,多少有點力不從心,人老了大多都會為自己考慮,武王顯然也想到了這點,不讓姜子牙輔佐,為了避免姜子牙老邁而做出一些糊塗事。

    3、周公旦的軍事才能,政治才能不低於姜子牙,他的治國策略跟統領軍隊的方法不弱姜子牙,這也是武王放心把輔政大權交給他的原因。在這方面他可以威懾住姜子牙,可以讓大周長治久安。

  • 4 # 80後當打之年

    這個就好比現在的很多家族企業,公司剛開始成立的時候,需要聘請很多打江山的優秀人才,讓公司快速健康的成長起來,當企業有了自己的市場地位,那麼那些打江山的功臣自然有去處,而老闆的下一輩接班人正式掌權之後,還是有自己的套路,就像好多老闆,關鍵位置還是更願意相信自己的親人。

  • 5 # 大樹碼頭

    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周朝處於封建時代,血緣關係起著主要的作用,本姓族人一般分封於國都周圍,外姓人會分封到偏遠地區。包括官職也是一樣,基本上本姓人佔多且世襲繼承。整體社會階層比較固化,流動性較小。

    那麼回答問題,周公是其叔叔,而姜子牙是一個外人,家天下的時代,一個外姓人不好出現在自己的團隊中起主導作用。而且在人具備其能力的情況下,更看重其品德和可靠性,周公其能力具備,且品的可靠性超強,所以放到當時的環境下,肯定是周公輔政,姜子牙配合。

  • 6 # 好風好夢好歌好地方

    周武王在滅亡了殷商三年後,就匆匆的離世了,僅僅留下了十三歲的周成王姬誦,臨終前讓周公輔佐,而為什麼沒有讓同樣有功的姜太公一同輔政?

    首先,姜太公軍事謀慮樣樣一流,雖然在滅商的功勞中佔首位,但是他當時已經九十多了,軍政大事,哪一件不是親力親為,對於這麼高齡的老人顯然精力不夠,遇到複雜的突發情況,身體肯定吃不消,而周公當時人到壯年,年富力強,軍事能力也很出眾,即使周武王想讓姜太公輔政的話,也會被太公退讓給周公。

    其次,周公在武王諸多兄弟中,品行優秀,和武王兄弟之間關係融洽,在武王病重時,居然做出代武王受死的舉動,這樣的兄弟,不信他還信誰,可以完全放心今後由他照顧成王的方方面面,代替姬發行使父權。

    周武王姬發

    其三,周公在武王眼中是個成熟的政治家。武王在滅商後就處理商朝遺民問題上,諮詢了周公、姜太公、以及召公的意見,姜太公認為將商王族斬盡殺絕,召公認為應該有罪的殺,沒罪的釋放,而周公說,將他們安置下來,分化瓦解,武力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透過政策來安撫這些人,簡直是靈丹妙藥。武王在臨終時想將位置讓給他,雖然周朝以前有兄終弟及的傳統,但是他拒絕了,因為他上面有個哥哥管叔鮮,下面還有弟弟與蔡叔度、霍叔處,按理也輪不到自己,會引起他們不滿,後來的“三監之亂”便是這個原因;他不熱衷迷戀權力,在輔政七年後將權力全都移交給成王,實現了權力的和平的過渡,讓那些說周公想篡位的流言蜚語至此斷絕。

    最後,雖然周武王沒有讓姜太公輔政,但是在分封時,首先把齊國封給他,又給了他討伐諸侯的特權,在關係上,武王是姜太公的女婿,而成王則是他的親外孫,這樣的關係已經是達到極點了,不讓他輔政使得他可以全心全力的治理齊國,他所創立的姜氏齊國,世世代代作為周朝的屏藩,可知道武王的深謀遠慮,姜太公的殺伐決斷和周公的治國之才是保障了周朝延續七百年的不二法寶。

    孔子的心目中的聖人便是周公

  • 7 # 吉月文

    西周時期的史料較為匱乏,關於周武王死後輔政情況主要依賴的是尚書的記載。尚書本身沒有記載周武王不選擇姜太公輔政的原因。只記錄了相關的事實。

    因此,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答案的。後世的歷史學家只能根據相關的史料猜測原因。

    首先,參與輔政的是兩個人。除了周公以外,還有另外一個人也是武王的弟弟召公。從這兩個人的身份來看,姬發選擇輔政者的身份的條件之一,就是必須是宗室成員。

    其次根據尚書的相關記載,周公的輔政實際上是一種代理執政。在尚書的相關文獻記載中,他以王的身份發號施令。這種事情如果讓姜尚來做,會更加敏感。

    最後根據分封的情況來看,姜子牙封在了齊國,並有征討其他諸侯的權利。由此看周武王是希望姜子牙在外圍,與輔政的兩位大臣內外合作保護周王朝的江山。

    這些猜測並不一定與真實的歷史相符。但就目前的歷史資料而言,結論也僅限於此了。

  • 8 # 歷史簡單說

    我先說結論吧,之所以是周公旦來輔政,而不是姜子牙,最大的原因是親疏關係,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而姜子牙是周武王的大臣,那自然是由周成王的親叔叔來輔政更符合當時的禮法,那我們來看看周公與姜子牙當時的表現吧。

    周公輔政

    周文王叫姬旦,周文王還在的時候,周公旦就十分的孝順,忠厚仁愛。周武王即位後,周公就經常幫助著周武王處理很多事情。滅商的時候,周公就一直在武王的身邊,紂王死後,就是周公手執大鉞,召公手執小鉞,站在武王的兩側,向天下發布紂王的罪狀。

    武王封周公為魯公,但是不讓他到自己的封國,而繼續留在朝中輔佐自己。周武王生病,周公為武王祈福,要讓自己替武王生病,沒多久,周武王病就好了。

    周武王去世了,周成王還在襁褓裡,周公擔心天下聽說周武王死了,就會背叛周朝,於是出來輔政。管叔(周武王的弟弟)和其他的兄弟就說,周公想要對成王不利,周公就跟姜子牙和召公說:我之所以不避嫌的來輔政,就是怕天下人背叛周朝。

    這樣,我們沒必辦法向周太王,周王季,周文王成代交代,武王早逝,成王現在還幼小,我這樣做,只是為了讓周朝能平穩度過。於是讓自己繼續輔政,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到魯國去。

    周公對伯禽說,我洗一次頭髮要握三次頭髮,吃一頓飯得吐三口飯,起來接待賢士,就這樣還怕天下的賢士流失,你到魯國之後也要尊敬賢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成王成年後,周公就還政於周成王,周王死後,周成王把周公葬於畢邑,就在周文王的身邊。

    姜太公的齊國

    姜子牙先後輔佐了周文王,周武王,最後幫助周武王滅掉了商朝。周武王把齊地封賞給了姜子牙,姜子牙就起身前往自己的封國。到了齊國,剛好碰到萊侯來搶齊國之地,被姜子牙打退了。

    姜子牙到了齊國之後,修內政,最後成為大國。周成王繼位的時候,因為年幼,管叔和蔡叔起來造反,周朝就下令給姜子牙說: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裡面的五等諸侯和官吏,犯了錯,你都可以征討。

    姜子牙一百餘歲,他的丁公呂伋繼位。另外得說一下,姜子牙應該叫呂尚。

  • 9 # 陌上雲白

    “家天下”的思想在作祟。

    從“禹傳子,家天下”的夏朝開始,中國進入了帝系家傳的時代,無論夏商周,皆是如此。

    公元前1067年,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商朝軍隊陣前倒戈,致使紂王自焚,商朝亡國。從起兵到商朝亡國曆時一個多月。之後,周朝取代商朝,成了華夏正統,都城是鎬京,即今天的陝西西安附近。

    周朝建立以後,周武王和周公等人一直在反思商朝,畢竟商朝滅亡的太快了,僅僅一個多月,一個龐大的王朝就轟然倒塌。他們反思的結果就是重建社會的信仰體系,否定了以神為本,而改為了以人為本。不在信仰虛無縹緲,站在雲端之上的神明瞭,對他們敬而遠之,轉而推崇道德聖人,樹立榜樣,重倫理血緣。從人神關係變成了人人關係。從信神到了敬神,而作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就是上天選擇的代上天管理人間的人,即天選之子,也就是天子。天子就是落入人間的神,愛天子即愛神,敬天子即敬神。這樣成功的把人們的注意力從天神轉移到了人的身上。從此,華夏民族沒有了神崇拜而有了人崇拜或者叫根崇拜。這是中國歷史得以儲存,使中華文明輝煌幾千年而沒出現斷層的根本原因。外族也只有接受了這種思想,才能被認可和接受,這也是中華民族有著強大融合力的根本原因。

    只是,周武王僅僅做了三年天子就駕崩了,繼位的是周武王的嫡長子,姜子牙的親外孫--周成王。由周公輔佐攝政。為什麼是周公攝政而不是姜太公輔政呢?原因很簡單:“家天下”,周天子雖然是天下共主,但終究有著“家族傳承”的思想,這個從“共和執政”也能看出來,當時周厲王被華人趕走,出來共同執政的是周公和召公的後人,都是“姬家人”。也由此可見,姜太公在周朝建國之後就被邊緣化了。所以,周武王不太可能託孤給姜太公。

    周公攝政到後來的成王親政,推行的都是他們的新信仰體系,在這個體系之下,他們有制定了“禮樂制度”,明確了血緣和世系。這對後世的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一樣。可以是中國現在的很多思想理念都是從西周開始逐步形成並深入人心的。

    所以,周武王去世,不要姜太公輔佐,也在情理之中,不算意外。

  • 10 # 郭新秀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一下分封制。西周初年,武王大封天下,將王室宗親和功臣都分封了出去。我們後來人都知道分封制有很大的問題,時事上也造成了春秋戰國的亂戰,然而在當時,分封是必然的事情。武王封功臣,這些功臣都是什麼背景?都是商朝時和周地位對等的其他諸侯國,他們隨武王伐紂,不是為了天下大義和拯救人民,而是為了土地和奴隸,所以西周建立必然要分封。整個西周可以看作是一個聯盟,周王室是盟主,其他諸侯國也是相對獨立的存在,大家都有自己的地盤,姜子牙也有自己的地盤,周王室直接管理的地方就是他自己的地盤。在那個以血緣為紐帶,宗親制的時代,讓一個外人管理自己的國家,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 11 # 福垊

    連宗室的管叔都不輪不到怎麼能輪到勳貴異姓的姜尚?更何況周公輔政不是周武王臨終所託,而是周公旦直接“欺他孤兒寡母”代王攝政當國呢?其理由有三:甲、天子沖齡,不能主政;乙、國朝新立,非常時期;丙、恐欺王幼,諸侯將亂。

    管叔、蔡叔等武王的弟弟們當時都不願意了,就連堂弟召(shao)公奭(shi)也有意見。大家都是兄弟,憑什麼你來攝政?管叔意見最大,伯邑考死後,輪到姬發即位,姬發死後,王幼攝政輪也是該我啊?就是按宗法制也輪不到你?

    周公旦說我就是按宗法制的啊——立嫡不立賢,立貴不立長。我老四比你老三貴,貴在級別和爵位上,更何況我還比你賢能比你功勞大,貴就是證明,總之比你貴。

    姬旦為滅商立了大功,所在封國為周國,爵位是公爵。他的兒子伯禽封為魯國(河南魯山縣)。伯禽的魯國與周公的兄弟們爵位一樣——侯爵。周公離鎬京最近,乃朝廷公卿關鍵是周公身居三公之首——太傅,他不攝政誰攝政啊?

    《大戴禮記》載周武王時三公太保召(shao)公、太傅周公、太師呂尚。按排名似乎是太保居首,實則太傅居首,您看太傅居中,太師、太保靠邊站,而太師居左,左為尊,故太傅>太師>太保。《漢書》記載是太傅位在三公之上,《後漢書》說太傅乃上公。這些都有據可依的,詳細的不列了。後來的記載就是太師>太傅>太保了。

    召公說,我也是三公,雖然級別比你低點那也是三公啊!周公說,那咱倆平分吧,陝(縣)西你管,陝東我管,好不好?召公願意跟他組成黃金搭檔哥倆好。姜子牙說我也是三公,他倆說你一個外姓人就別摻和了,再說你都年紀那麼大了,玩你的四世同堂唄。

    這樣一弄管叔意見更大,召公算什麼,恁倆分!我是你親哥,還有你那麼多的親弟弟,你咋能這樣玩?再說咱倆都是一個媽,憑啥比我貴?貴是指媽不是指位!恁倆尤其是你是不是要謀王,就差說清君側了。武王剛死,兄弟內訌,外部就紛紛想復國。紂王的兒子武庚最積極,還有昔日親近商朝的方國如奄國、淮夷諸國紛紛而起。更令人震驚的是管叔和蔡叔也夥同祿父也起兵了,史稱三監之亂。周公團結大多數,孤立極少數,擒賊先擒王,先碰硬再嚇軟。後來克奄後,遷伯禽的魯至今日的曲阜。終於使周朝趨於穩定強盛,為成康之治打下了基礎。

    尚書載周公功勞:“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 12 # 燃鯉

    周公,名旦,武王發的弟弟。如果不是被電視劇奪嫡那一套觀念洗腦,而是用封建制的思維就非常容易理解。

    首先。階級差距。在封建制中,君臣階級是很明顯的。自文王到武王,周公都屬於君,而太公屬於臣子或者說是家臣。

    其次。地位或者官職差距。周公爵位上公,公爵中最高一級。而太公爵位是侯爵(齊候)。周公封地在周,所以叫周公,其封地與國號同,可見其在家族中具有類似看守祖祠宗正的地位。後其長子封在魯,魯候。

    再次。能力差距不大。封建社會(先秦以前是實打實封地建國,秦以後都是師秦法,郡縣制,中央集權)。兄終弟及很普遍,家族利益大於一切。權力可以被兄弟掌握,但不能被臣子掌握。尤其在武王伐紂中,周公也立有很大功勞,有能力有聲望,能力不比太公差。一般封國之後,封國內高度自治,除了臣屬關係外,需要定期朝貢,其他的不比天子差多少。這也是為什麼周朝800年,諸侯打來打去,沒人敢讓周天子下臺。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太公是武王岳父,成王外祖,同樣有能力有聲望。想廢掉成王,沒有那麼容易。

    所以,託孤周公是符合禮法的和歷史實際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德昌的《一一》是現實主義的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