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上行攝
-
2 # 素月墨羽YH
反正我覺得有些人很搞笑,嘴上叫著爆米花電影要求這麼高幹嘛,那我想反問一句,既然都承認是爆米花電影了為什麼要高分?管好你的票房就是了。還有張藝謀本來是國寶級的,現在看錢不看質量有人對他評價低不很正常麼?
-
3 # 相公大人
對於色彩:看了前20分鐘,終於找到個定義:老謀子適合弄舞臺劇,顏色出彩,五顏六色,配色均勻。反觀之前的英雄也是這樣,但是英雄格局小,看上去也自然,還有《黃金甲》也是一個套路,就是顯眼,鮮豔,現眼。。。弄到《長城》上就覺得多餘,畫蛇添足,創新很好,但是超過故事原本敘述就會覺得突兀。是的,老謀子精心設計了鎧甲,但是大紅,大蘭,大金黃,大黑。。。這難道是為了滿足國外口味而設計的海陸空三軍?就像外國人吃的宮保雞丁必然是甜的放番茄醬一樣變了原本的味道,一眼就覺得水得很哪。。。
對於故事:1個多小時沒有完整的,清晰的說清楚饕餮與人類的關係。有解釋,,,是的我看到解釋了。但是很薄弱,無法信服。也就是說鋪墊不夠。強插的達蒙角色也沒有融匯到故事中。對比《絕世天劫》或者《阿凡達》,把彗星與地球的關係,阿凡達與人類的關係說得平順,合乎邏輯。
對於其他細節:女子藍色部隊一個個跳下去用矛刺饕餮,設計得悲壯,有勇氣,但也愚蠢無比,當然,,,這是為了突出效果,但是相比模仿《權力的遊戲》冰牆上斧頭的大剪刀也比這個出色。為什麼?因為比較符合邏輯!設計可以直接對下的強力弓箭不是更好麼?架子都已經伸出牆外那麼遠了,還作死往下跳幹什麼?饕餮雖然有比較強的跳躍,但是藍色部隊站的架子饕餮是怎麼都夠不到的吧。弄幾個石頭扔下去都可以搞死饕餮,為什麼要安排人往下跳。這是為了悲壯而悲壯罷了。
張涵予死的莫名其妙,也不悲壯。只是劇情到了就安排他死了。
總結幾句,國外的無論神話片還是災難片,大多人都看效果,但是其實忽略了故事的發展及描述才是非常重要的。當有了合理的故事邏輯,再加上漂亮的包裝才可以成為大片的基礎。而國內導演對於這類片子始終沒有抓到訣竅,只覺得效果到了,也就是大片了。市場對這樣的作品的答案也是非常明確的。
-
4 # 進擊的青天蘭
個人感覺,《長城》只要不叫《長城》,就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場面大,特效好,還熱鬧。長城是中華民族的像徵,包含中華民族深深的情懷,如果電影拍不出這種情懷,就無法與觀眾產生共鳴,自然會被評為爛片。
-
5 # 小李菜刀121
長城算不上大片,但可以算得上偽大片,有一些不錯的東西,但組成電影的起碼的東西都缺乏,真的折了張藝謀的招牌!不過張藝謀的商業片基本都爛片,倒是沒意外,遺憾的是曾經拍出過活著的真偉大電影的導演現在淪落到這樣的地步!讓人唏噓!
回覆列表
《長城》很好,也很不好。
作為先驅者,作為嚐鮮者,往往會飽受更多的爭議,但也不能抹殺《長城》的意義。
作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式好萊塢大片,電影無疑踏出了第一步,而且是成功的第一步。放眼中國,這一步也只有張藝謀有資格、有勇氣踏出。
《英雄》是張藝謀商業轉型的關鍵,之前是濃濃的中國鄉土人文氣息,在那個時代,反應的是當時的現狀,不管是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欣賞這樣形式的電影。因此,好評如潮,獲獎頻頻。謀女郎更是一個“紅”的象徵。
之後,開啟屬於自己的商業王國。習慣了藝術片,也需要探索商業模式。於是,張藝謀又踏出了商業第一步。
誠然,風格的突然轉變,必然遭受非議、謾罵。大場面、大製作、大數量……總之,就是能多大就有多大。但是,張藝謀是搞攝影出身的,在電影中的構圖又很好體現了其對攝影的運用自如。色彩,當然也是一個重點!
《長城》更是大製作,以前從來沒有過的製作。很多人說,看著又是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味道。無非就是一個電影版的奧運會,還是原來的張藝謀。
但是,仔細看裡面的場面,特別是饕餮的講述,你會發現,張藝謀還是最懂中國文化輸出的導演。
饕餮看著是一個怪獸,很多人好奇,長城上大怪獸,簡直可笑至極。但是,作為一部基於一定歷史背景的中式好萊塢魔幻大片,為什麼不可以在長城上大怪獸?
其實,電影講述的不是饕餮怪獸本身,而是饕餮所代表的含義。饕餮代表人類的一種貪念,一種劣性,張藝謀把山海經裡的怪獸拿出來,講述了一個最淺顯易懂的故事:人類的遭遇來自於人類本身,心乾淨了,自然不會遭受外界侵襲,人要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
而且,這也有好萊塢的背景,方眼的是全球市場。你不能跟外國人直接說中國的道理、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哲學,你得透過簡單的方式告訴他們複雜的道理。饕餮,無疑是合適的載體。
因此,以後會有更多的這種中式好萊塢模式。《長城》走出第一步,它很好。
但是,《長城》也很不好。
首先,劇情的剪輯上,很倉促,故事的銜接不是很好。坦白講,作為一部大片,不知道時間怎麼那麼短。
因此,很多問題上的交代,顯得比較突兀。
人設,這應該是最多人噴的地方。特別是景甜,對於這個迷之背景的明星,大家幾乎都否定她的演技,更有甚者,有景甜,必爛片。
果不其然,大家還是把焦點放在景甜的演技,覺得場面十分尷尬,看的時候很齣戲。當然,對於景甜和劉德華會說英文,電影也有交代了。
只是,那麼多明星,似乎都是景甜的陪客。大家看完電影,都只記得景甜一直飆英語。
文化輸出。大家覺得,《長城》不足以代表中國文化,金星也說:張藝謀這個片子不配叫長城,因為它沒有拍出本該具有的文化傳遞。
誠然,中國文化不是簡單得把火藥、孔明燈等放進去,就說是一個好的文化輸出者。關鍵你是張藝謀,電影還叫《長城》,自然更應該完整表述中國文化。
而且,“信任”的講述也很簡單粗暴,簡單兩句話就昇華直彼此的信任,這未免太過牽強了。
當然,依然是密集恐懼症版的場面,很多人都膩煩了這種模式,覺得張藝謀沒有新的東西出現了。
更有甚者,說“張藝謀已死”,就是說他拍不出早年那種好片子了。
但是,作為一部探索者,《長城》無疑是成功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只是,希望以後走這種模式的人,能更好把中國文化和西方口味更好結合,用相對大家能接受的方式,傳遞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