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馮老漢1
-
2 # 毛盾Vlog
這個問題有兩個前提:第一是現在的物質極大豐富;第二是老一輩的艱難困苦,言外之意就是老一輩很窮。那問題是這兩種狀態下該怎麼生活呢?是不是都要艱難困苦的生活呢?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一,先說老一輩的艱難困苦的生活吧。
那時候生活水平低,物質匱乏,窮人一旦不勞作就可能餓死街頭,甚至走上邪路,所以提倡艱難困苦的生活。正因為這種生活方式能讓底層人民和諧的生活,所以慢慢的它就變成了一種大家都弘揚的傳統精神!
二,現在物質極大豐富,還要不要艱難困苦的生活。
其實現在物質極大豐富說的是那部分奔小康的人吧,如果本身自己有條件去享受這些豐富的物質,那沒必要刻意模仿老一輩的艱難困苦生活。
我們努力創造物質和財富的最基本目的是為了活下去,如果在活下來的基礎之上還有更多的物質和財富可以支配,那就可以去進一步達到最終目的,享受生活!
時代在進步,我們的思想也要與時俱進,老一輩的東西並不一定都正確,可以參考,但不一定要效仿!
-
3 # 國哥愛生活
雖然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了,但老一代人的艱難困苦和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還不能丟掉,人只有經歷艱難困苦的生活,才能知道現在生活的美好,人只有經歷了艱難困苦的生活,才能有信心,有決心開創新的生活,這就像古代帝王的後代們,先王捨生忘死,歷盡艱辛,打下的天下,傳到後代以後,就會慢慢改變,怕吃苦了,怕聽忠言了,貪圖享受享樂了,對百姓更加殘酷了,這些接班人沒有經過戰爭中火與血的洗禮,艱苦環境中的磨練,處事沒有經驗,愛聽一些好話,奉承話,搞得自己飄飄然,重用一些奸臣,最終讓一個王朝覆滅。所以物質生活再豐富,也不能丟掉先人們的艱苦樸素作風,如果人人都喜愛錢財,貪圖享受,對底層人欺壓,那麼就太危險了。
-
4 # 梁明霞與精神分析
社會變革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生活的改變,人們也經歷了時代的沖刷和洗禮。在社會發展的程序中,每個時代都賦予了人們不同的歷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時代給了一代人選擇擔當的機會,這一代人就要給時代交出答卷。這個擔當屬於有理想有抱負的一代人,艱苦奮鬥是實現理想和抱負的必備品質。你的人生有理想嗎?
現在我講一個在中國支教的美國教師的故事。早幾年就聽過丁大衛的故事,當時就被深深地感動,也值得我們深思。他在這個物慾社會中安於清貧、堅守自己做人的良心、堅守自己理想的精神,27年在中國貧困地區支教,只為做些有益的事。丁大衛是個美國人。出生在美國克里夫蘭市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基督徒。家中共有兄弟四個。父親是全美最大的一家輪胎廠的高階行政人員,媽媽做過中學老師,後來專門在家照顧他們弟兄四人。每年一家人總要去佛羅里達或大峽谷度假,生活過的平靜而幸福。1994年,美國青年丁大衛來到中國。他到了中國廣東珠海一所最普通的郊區小學教學。這個美國青年因為做人與教學深得人的喜歡,後來當上了校長。1998年底,想到中國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衛到了甘肅蘭州。他到西北民族學院應聘當大學教師。學校給大衛定的工資是每月1200元。在他的一再要求下降到了950元。在蘭州民院的七年裡,課下的丁大衛隨和幽默,課堂上的他可是從不含糊。在民族學院外語系丁大衛的課,上課提問多,課後作業多。他每篇作業都認真修改,沒有一次敷衍。對待學生考試,丁大衛更是要求嚴格,他帶的班的英文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在此期間他就利用在民院教課之餘,每週花3天時間到東鄉來,進行了兩年的“義務助學工作”。 2002年他終於來到甘肅東鄉,為改變東鄉文盲率高狀況,全情投入教育工作。2004年大衛在一次棒球比賽上,認識了在青海外語學院當外語老師的美國姑娘Stacy,中文名字韓詩蝶,並一見鍾情。兩個人價值觀生活觀極其相似,都篤信基督教,都熱心於教育工作。結婚後兩人一起在甘肅東鄉,開始了夫唱婦隨的平凡生活。到現在,他們仍在那裡生活工作,深得人們的愛戴。他們清楚他們最需要什麼,他們做著最喜歡也最想做的事情,他們覺得很幸福。大衛說,這種幸福是大房子好車子換不來的。
人生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你準備好了嗎?
回覆列表
日子得一天一天的過,習慣一點一點的來,老一輩的勤儉節約的傳統不能一下子拋開,年輕人要學習好的傳統,老年人也要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