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月黑風高103517303

    南明政權與南宋政權相比存在的時間太短了,根本不值一提。這裡面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首先北宋政權滅亡的有點突然,王朝並不沒嚴重的內亂,統治階級還比較穩定,國家軍事經濟實力還在,當金軍攻到開封城下時,各地還準備了許多勤王的軍隊,老百姓還是向著宋朝,只是宋朝的皇帝太無能太軟弱了,膽小怕死,不抵抗,坐等金軍來滅自已,死了活該只是苦了百姓。而明末內憂外患,農民起義已經多年,統治階級不停內鬥,皇帝猜疑,政治腐敗,老百姓被壓榨到沒有活路,只有起義,折騰這麼多年,國力虛弱不堪,老百姓對明朝失去了信心,李自成打到北京,崇禎已無兵可調,不同的是同樣是亡國之君,崇禎勵精圖治,寧死不屈,比宋朝的皇帝有骨氣!

    從客觀上講南明政權面對敵人和困難比南宋政權多,而國家實力不如南宋,所以支援不了多久。同樣是漢族人的政權,如果南明能支援下去,那麼其發展速度和高度肯定比滿清政權好得多,我們漢族的經濟比滿清發達,文化科技比滿清先進,但有點要承認清朝早期的政治比明朝清明,野蠻人征服文明人,那是因為有文化的腐化墮落,自私自利,喪失了鬥志。最後南明政權皇帝官僚的腐敗加內鬥加速了其滅亡!

  • 2 # 楊早講史

    1683年,隨著清朝水師大舉攻臺,延平王鄭克塽降清,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全國最後一支明朝抗清勢力也覆滅了。

    自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明朝就已經滅亡。據記載,當時明朝宗室和文武大臣大多逃往南方,還佔據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抵抗清兵。這三十九年的復明之路經歷了多次政權變更,包括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及剛結束的明鄭時期。

    (清軍入關形勢)

    崇禎帝殉國後,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定擁立明室中藩王,延續明朝,然後揮師北上恢復國土,但在具體擁立何人的問題上發生爭議。最終,福王朱由崧成為最終勝利者,建立了弘光政權。朝廷初立之時,他們希望與清軍聯合,夾擊剿殺當時的農民起義軍,然而,卻引狼入室,導致弘光帝被俘,南京失陷,明政權從此四分五裂,各地有野心的宗室紛紛自立。

    繼起的隆武帝則務實得多,知道唯有聯合農民起義軍,才能保住東南半壁江山。但是,當時明朝內部黨派鬥爭嚴重,地方勢力跋扈自雄,而且由於訊息隔絕,在紹興又建立了魯王政權,雙方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所以清軍再度南下時,先後為清軍所各個擊滅。

    之後明朝又經歷了紹武政權,然而復明運動沒有得到什麼進展。直到永曆政權建立後,廣東、四川等地的官員於1648年先後反正歸明,才出現了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極速擴張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三省一部以及東南兩省的沿海島嶼。

    (1648年11月南明疆域)

    然而,好景不長,由於永曆政權內部各派政治勢力矛盾重重,農民軍也備受排擠打擊,抗清形勢急劇往下。直到永曆七年(1652年),農民軍將領李定國提議聯合抗清,在衡陽擊斃了清朝高階將領尼堪,使清軍元氣大傷,復明運動也因此吸引了各方勢力的支援。

    (李定國)

    永曆十六年(1662年)是南明反清復明運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正月間,鄭成功收復了臺灣,而之後不久,隨著永曆帝被絞殺,鄭成功和李定國先後憂憤而死,軍隊渙散。兩年後,明朝在大陸的抵抗結束。此後,就只有東南沿海鄭成功、張煌言部和川東鄂西的夔東十三家還在堅持抗清。一年後,清軍發三路大軍會剿夔東,夔東十三家不敵。至此,明室在大陸已無寸土。直至1683年,清朝佔領了臺灣,南明三十九年的復明之路最終走到了盡頭。

    (鄭成功)

    其實,南明政權曾有過大好的反攻機會。它內有東南半壁江山,外有農民起義軍,其中,都湧現了不少英勇驍戰的將領。但由於南明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各種勢力混雜,各自為戰,不能聯合抵抗清朝。明末的東林黨與閹黨之爭一直延續到南明時期,給國事造成嚴重危害。

    作為民族矛盾激化的產物,南明也造就了許多愛國志士、民族英雄,如史可法、李定國、鄭成功等。同時,南明朝廷也鑄造發行過貨幣,如弘光朝廷鑄有“弘光通寶”、隆武朝廷鑄有“隆武通寶”、魯王朝廷鑄有“大明通寶”、永曆朝廷鑄有“永曆通寶”,其中以“永曆通寶”錢鑄造使用時間最長,前後長達37年。不僅如此,南明時期中日之間還保持著貿易往來,特別繁榮了臺灣的對外貿易往來。

  • 3 # 可食中國

    這是一個悲劇,然而又有些壯烈的政權吧

    南明指1644年3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滿人入關後明朝宗室在南方先後建立的若干個政權。

    由於清初銷燬了大量這方面的文獻,到晚清革命需要有人又杜撰了一部分故事,導致南明歷史的史料紛繁複雜,總結起來,南明政權的抵抗鬥爭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和意義是極其深遠的。

    內訌是南明政權滅亡的主要原因

    崇禎自縊前沒有指定繼承人,其三個兒子更是下落不明。南方各地明朝藩王不少,但卻誰都不服誰,導致南明內部為爭奪皇位鬥爭不斷,出現政權並立現象,始終無法組建一個統一的指揮中樞,形成強烈的號召力。這些政權與政權之間不能很好地團結協作,反而互討伐異己。

    著名的有“唐桂之爭”,直接導致了廣州的總結陷落。由於南明是依靠軍人擁立建立起來的政權,所以南明的將軍們往往都驕橫跋扈爭權奪利。最著名的就是左良玉作的“清君側”行動。左良玉作為南明軍隊實力最強的大將,為了與當朝的馬士英爭奪在朝話語權,不顧大敵當前的形勢,竟然率本部兵馬以“清君側”的名義進攻南京。此次內訌造成南明在江北的防禦土崩瓦解,清軍順勢南下。

    弘光期間史可法督師江北期間,江北四位總兵之間就鬧得水火不容,各軍內部也是離心離德,揚州很快就落入清兵手中;永曆期間孫可望排擠李定國,導致孫可望降清獻除南明所有的軍事部署,清軍進入攻佔雲南。鄭氏集團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鄭成功殺鄭聯逼反施琅等,可以說南明政權內部小規模的摩擦、內亂不勝列舉。

    很多人物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令人敬佩

    南明的軍隊是世界上在國家基本亡國後,抵抗時間最久的政權。其中很多人其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更是令人敬佩。如清軍俘獲隆武帝和曾皇后後,曾皇后縱身跳崖,隆武帝隨後也絕食而死。就連幾乎沒什麼作為的紹武帝朱聿鐭,被押時都喊出了"我若飲汝一勺水,何以見先人於地下"的話,其後也自縊而死。

    南明弘光政權大學士、兵部尚書史可法,在清軍大舉南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堅守揚州,城破被擒住後拒絕投降而被殺。

    閻應元等為代表的江陰三公拒絕剃髮,率十萬義民保衛江陰,戰鬥中漢奸將領劉良佐向城中守軍勸降。面對劉良佐的勸降,江陰軍民絲毫不為所動。閻應元更是怒道:“大明有你這樣投降的將軍,卻絕沒有投降的典史!”

    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李定國,在孫可望投清後苦撐局面,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李定國死後,部下有數千人不降,聚於阿瓦河東百里。四川夔東十三家堅持鬥爭長達21年之久,即使永曆皇帝被殺後,他們卻依然不願投降,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 4 # 書劍漂零

    南明是一個悲劇性政權,弘光不滅,清政府不會撕下偽裝,明朝廷在崇禎朝就沒有什麼威信 了,弘光失敗之後,清政府撕下偽裝,搞民族迫害的,這個民眾以朱明王朝為旗號,反抗民族壓迫為時已晚,這個時侯為時已晚了 。

    潞褔之爭,引發的不團結,實際上問題並不大,本來就沒有權威的說法情況,大家各執己見 是很正常的事情,爭持不下,尋求一個大家都能接受妥協方案,這是解決爭議最小的辦法,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皇太極死後福臨繼位,都是權力鬥爭之後,各方勢力妥協的結果,潞福之爭堅持不下,史可法提出的擁桂方案,大家都能接受,這也不失一個好辦法。

    沒想到被四鎮策立朱由崧打亂了節奏,

    但是要說這幾位因為策立軍閥化,最終降清什麼的,這也不是存在,這幾位本來就軍閥化了。

  • 5 # 吉林有色風

    南明政權?明朝滅亡後,1644年,江南的明朝官僚擁立福王朱由松建立南明弘光政權,定都南京。由於弘光皇帝昏庸無能,沉湎酒色,閹黨把持朝政,被清軍多鐸所滅。朱由松滅亡後,魯王朱以海監國紹興。唐王朱金建稱帝福州。(改元隆武)都打著抗清的旗號,但並不合力抗清,而是把主要力量用於爭奪正統帝位上。因此,不久魯王、唐王政權又相繼被清軍所滅。當年年底唐王的弟弟朱金鄂在廣州稱帝(改元紹武)。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改元永曆)。它們不能一致對外,反而互為敵國。紹武政權僅40天就被滅亡。朱由榔(永曆)政權延續到1661年被清軍所滅。朱由榔逃入緬甸,隱姓埋名。在無實力東山再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的發展比想象中快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