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又不亂來224
-
2 # 太子華少
諸葛亮一生惟謹慎,所以才能在大大小小的戰域中獲得勝利。即使是不能獲得全勝,至少也是將損失降到最小的一種戰略。魏延提出的劍走偏鋒,兵行險招,自然不會被諸葛亮所採納,第一太過冒險勝敗難料,第二劉備白帝城託孤,可謂諸葛亮艱鉅重任,自然步步為營,如履薄冰,第三就是實力懸殊,諸葛亮和司馬懿六出祁山多次正面交鋒,長途跋涉,舉全國兵力,揮師北伐,早已精疲力盡,若再貿然出兵,全然不是唯帥之道。魏延只是一個將軍,不是統帥將領,他的使命當然是兵不厭詐,無所不用其極尋求取勝之道,所以大家立場不同,政見衝突在所難免。
-
3 # 鵬49219826
諸葛亮是個傑出的政治家,但我從來不認為他是個傑出的軍事家,我覺得魏延的軍事才能都比他好。劉備奪益州、取漢中都不帶他,以及六出祁山,未得寸土寸功就是很好的證明。而魏延一直都被劉備重用,還讓他守漢中這麼重要的地方。
-
4 # 行雲617
諸葛亮是宰相之才,做蕭何即可。可惜他每每自比管仲樂毅,世人對他的評價也沒有管仲樂毅的。諸葛亮沒有陣前爭鋒之能。客觀的說,暗渡陳倉之謀,一定要看對手,看形勢,不能想當然。韓信的時候,天下分封各國,關中地區就分為三國,暗渡一成,關中立定。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北方基本統一,關中更是一個整體,縱然能奇襲於一時,然而以曹魏的戰略縱深,恐怕這支奇兵會泥牛入海無訊息。對諸葛亮來說,這筆損失沒必要付。
-
5 # 愛尚文史
原因很簡單……
諸葛亮認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一定的風險性,沒有十全的把握。而大軍平吞隴右地區,則可以趁敵不備,出其不意的輕鬆拿下隴右諸郡,有十全的把握。故不採納魏延的計謀……
看一下“三國志”原文: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參考,《三國志·魏延傳》以上為“三國志”陳壽所記載的……
這邊沒有交代詳細的行軍路線,只說魏延想要請兵萬人,諸葛亮安從坦道,效仿當年韓信的暗度陳倉的故事,會軍於潼關。
關於“子午谷”一說,出自裴松之引注的“魏略”,且看原文:
延曰:“聞夏侯楙,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而,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抵達。如此則一舉咸陽以西可定矣。魏略所說,可以信,但不可盡信……畢竟魏略乃魏人魚豢所著,而且是私撰史本。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並未付諸實踐,只是魏延的個人想法,魏人所能參考的,大多為後期遙傳……而蜀國雖然無史官一職,卻也不乏民間史匠,或者私撰史家,這些人甚至有當面採訪魏延的機會,所以更具真實性。
陳壽的三國志中,魏延提出“異道會於潼關”,陳壽所依據的,必定出自蜀料,所以基本可以否定攻打長安一說。
實際想想都不可能,魏延領一萬軍馬,憑什麼去攻打固若金湯的漢庭舊都。
所以魏延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趁敵毫無防備,出其不意的拿下潼關,然後憑藉潼關之險,阻斷魏軍的水路支援,給諸葛亮拔取隴右爭取時間。
當然!他的行軍路線,魚豢是有研究的,只能走子午谷一條捷徑。魏延的行軍路線應該錯不了,由褒中出,穿過子午穀道,繞過長安,經過藍田附近,直插潼關。
這條路確實兇險,有失敗的可能。畢竟要繞過長安,萬一被發現了,所有計劃都會付之一炬。
很多人認為,魏延會在子午谷被伏,或者過不了子午谷。以司馬勳、曹真為例
這種說法我之前就反駁過,溫桓的北伐與諸葛亮的北伐大不相同,溫桓的北伐,發生在兩軍警覺性非常高的情況下,被伏擊屬於情理之中。而諸葛亮的北伐,是沉澱了五年之後的一次突然襲擊,在曹魏的正面戰場上,尚且毫無防備,他們又豈能料到子午穀道呢?
而曹真三十日難出子午谷,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天降大雨三十日。不光曹真急難行軍,正面戰場的司馬懿,同樣受大雨阻礙,泥濘難以行進。
所以,魏延的計謀,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此……
最大的問題是繞過長安的時候,及有可能被長安城中的守軍發現。畢竟長安這個地方,是曹魏的軍事重鎮,漢庭故都之所在,警覺性勢必不會差。
一旦被發現了,魏延即全軍覆沒……
可一旦魏延順利的通過了長安,那麼潼關,魏延以一萬兵馬,而且是出其不意,在敵軍毫無防備之下,完全有可能拿下關隘。
只要拿下潼關,憑藉這一萬兵馬,閉關不出,縱使曹魏百萬雄師至,估計也得啃好長一段時間。
畢竟潼關南依秦嶺,有禁溝深谷之險;北走渭、洛,匯黃河抱關之要;西有華山為屏障,東有高峰、深崖據其險;中間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僅供一人一車通行,關門一閉,固若金湯。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全軍覆沒的可能。
諸葛亮認為,安從坦道的話,敵方隴右地區毫無防備,可以有十全的把握拿下隴右諸郡,完全沒必要去冒這個險。
只不過他失策了,僅僅三郡投降了他,其他兩郡迅速組織抵抗,堅守待援……待到明帝坐駕長安,曹真、張郃抵達隴右,一切都已經晚了。
-
6 # 談談歷史中的那些事
在三國曆史上諸葛亮北伐期間,蜀漢的名將魏延曾經提出來過效仿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讓魏延自己親率5000人馬從子午谷快速插入突擊進入長安,然後攻下長安和潼關,這時候諸葛亮在率領大部分進攻讓二軍最終會師在潼關。可以說魏延的這個計謀一旦成功那麼蜀國就可以逆轉目前被動的局面,然而諸葛亮最終還是沒有同意這個方案,或可以說他不敢試一下這個方案,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不願意或者不敢呢?我給出了這三個原因,諸葛亮性格過於謹慎、方案風險太大、打贏容易守住難。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說一下這三點。
一、諸葛亮過於謹慎根據《魏略》等史料對子午谷奇謀有如下記載: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這個是歷史上魏延對於子午谷方案作出的計劃,但是最終卻遭到了丞相諸葛亮的否決,諸葛亮對於這個方案表示出了不同意,至於諸葛亮為何不願意使用這個方案,我給出的直接原因便是諸葛亮行事“過於謹慎”的性格。而有關諸葛亮用兵的情況我想有一個人是非常瞭解的,那便是魏國的大都督司馬懿。司馬懿給過諸葛亮一個非常好的論斷:“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在用兵方面都是非常小心謹慎的,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不敢貿然的決定這也是他為什麼不會同意子午谷奇謀的原因。
二 、風險太大諸葛亮為什麼會拒絕“子午谷奇謀”的第二個原因便是這個方案存在很大的風險性。首先就是魏延在人馬上像諸葛亮提出的是精兵五千人,那麼如果加上後勤保障這一塊一起的話便應該是需要接近一萬人了,這一萬人對於當時的蜀國來說可不是小數目了,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加上劉備的夷陵之戰失敗導致蜀國的國力大減並且兵力也不充裕,所以如果此時在北伐期間調走近乎一萬人馬如果失敗了那麼此次北伐又將限於更加的被動了,所以諸葛亮為了穩紮穩打的形式最後還是選擇了拒絕這個具有很大風險性的方案。
三 、自古征戰城池,打贏容易,守住難。自古以來的征戰城池要地的,都是打贏比較容易,但是想要在打贏後守住城池便是很困難的。魏延他們此次也是一樣,假如他們真的攻下了以他們那麼一點人馬真的可以守住長安等待諸葛亮援兵的到來嗎?他的這一萬人馬在戰役成功後能夠剩下六成就已經不錯,在這麼有限的人馬來面對曹魏數十萬之重的兵力圍剿必然會進入包圍狀態,到時候不再是魏延和諸葛亮包抄而是變為魏國圍困孤軍,所以諸葛亮必然也是料到了這一點才沒有同意此次方案。
四 、結論
在整個“子午谷奇謀”的方案上諸葛亮並沒有採取魏延的方案,這一點跟諸葛亮的性格是有著極大關係的,這一仗的風險代價太大了,根據諸葛亮極具謹慎的心裡來說這不合符諸葛亮的作戰風格,況且就算成功偷襲了長安也會面臨第三點說的那樣他們能否受得住?所以在結合以上三點我們就知道了為什麼諸葛亮會拒絕掉這個方案。
過去已過去,但過去的那些事,總有奧秘值得你去探究。
回覆列表
屢戰屢勝諸葛亮當然有些驕傲了,再加上說是子午谷奇謀,畢竟沒有真正實施,誰也不知道就算按魏延的就真的有效,我們現在對過去的事的判斷尚且不能完全正確,何況當時的人呢,說是子午谷奇謀其實還是想增加諸葛亮的悲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