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朝開文舉與武舉考試,透過選拔取得頭籌就是狀元,那麼誰的地位很高呢?
4
回覆列表
  • 1 # 硪邇的依靠i

    明朝前期和末期還沒有重文輕武,武將建功立業,地位很高。明太祖朱元璋深知軍隊的重要性。兩宋時期的慘痛教訓仍然歷歷在目,重文輕武以後造成了中原王朝的羸弱。朱元璋靠著參加農民起義一步步壯大,西攻陳友諒、東滅張士誠,最後進行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由南向北取得成功的戰爭。但是這次北伐以後,失敗的元朝殘餘勢力仍然想再次入主中原,因此國防建設不能有絲毫的放鬆。在朱元璋在位時期,明朝多次組織力量進行大規模北伐,意欲一鼓作氣徹底打垮元廷。在北伐的同時,明朝還進行了西征,最後成功的收復了雲南等地。

    在官員等級劃分上,武將也要明顯高於文官。在中央官員中,五軍都督府的五位都督都是正一品,在朱元璋取消了丞相以後,這就是最大的官職了。請注意丞相不一定非要是文官,大將軍徐達就曾任丞相。而文官最大的官職是六部尚書,只是正二品,這些文官想要升為正一品幾乎是不可能的。再看地方官職,朱元璋廢除了元朝時期一省只有一位軍政長官的弊端,他講軍政刑分開。分別設立了都指揮使、布政使和按察使,其中負責一省軍務的都指揮使是正二品和六部尚書平起平坐。而負責一省民政的布政使卻僅僅是從二品。此外只能指揮5600人的衛指揮使也是正三品,而一個知府卻僅僅是正四品。

    在朱元璋和朱棣時期,因為頻頻對外用兵,所以非常重視武將。在明朝的前期武將地位是要高於文官的,在中央和地方的很多官職,除了文官擔任以外,武將也可以擔任。特別實在邊境地區,一些負責當地防務的武將有時會兼任當地民政。不過為了防止明朝也出現藩鎮勢力,因此這種情況只出現在特別緊要的地區和危急時刻。

  • 2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明朝重文輕武,最初設定武舉的時候,也只有鄉試和會試,沒有殿試,而且武舉人比文舉人的地位要更低一點。到了崇禎皇帝這裡,發生了小小的改變,明朝狀元大多為文狀元,也就是八股取士,武狀元只有一個,而且並沒有得到重用。

  • 3 # 歷史舊時光

    我們都知道武舉制度創始於唐代。而文科科舉制度開始於隋朝,按時間算武舉就比文舉晚了。武舉的興盛應該是明清兩代。

    但是,明朝重文輕武,最初設定武舉的時候,也只有鄉試和會試,沒有殿試,而且武舉人比文舉人的地位要更低一點。

    崇禎皇帝時期,在外有女真,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的情況下,深刻體會到了武舉的重要性,選拔武舉人的時候,還親自上陣。

    說起武狀元比問文狀元地位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首先,朝廷可能就會抑制武人發展。中國曆代統治者重文輕武的思想。基本上各朝的開國皇帝都是馬上得的天下,他們可能害怕武人手握兵權,抵制朝廷。

    第二,可能與武舉考生的生源有關。在古代但凡能學的起武藝的,大部分是富家子弟。我們知道,武舉不同於科舉,沒人指點你,是很難走上正軌的。考試的生源少了,錄取率也低,在朝為官的武生同僚肯定少。

    第三,可能和朝廷的時局有關。國家有能力去開武舉,那應該是天下太平的年代。太平年間皇帝要的是經世治國的文人,對於武將需求不大,所以武狀元地位也不會太高。

    還有一點,我們都發現在朝堂之上,都是文官在給皇上出謀劃策,很少有武官獻計,武官讀書少,自然就不受其他眾多文官的待見了。

    所以,武狀元的地位一直會比文狀元的地位低。

  • 4 # 長安城不良人

    文狀元地位一直以來都比武狀元高呀。

    明朝開朝就是以武奪得天下,明朝能夠舉行科舉考試的時期都是太平盛世了吧,戰時哪裡顧得著這些。明朝這個時候國家需要的是經世治國的文人,對於武將的需求並不大,自然武狀元的地位就不如文狀元,還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馬上的天下,瞭解武將容易造反呀,在上臺後會削弱武將們的權利,抑制武將的地位。讓老百姓棄武從文,方便他的統治。而且對於民間來說耍刀弄棒起點要求很高的,成本比學文高出很多所以從根源上就有所不足。

  • 5 # 卷狸看歷史

    文狀元地位比武狀元要高的多,科舉制隋唐時期出現,到了明清達到頂峰,簡單從民眾的反應來講,明代的科舉前三甲,是要在京城轉一圈來接受民眾的歡呼聲的。甚至有豪紳榜下捉婿,因為明代透過科舉制可以說是一飛躍龍門,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編修(正七品),直接就比一般的地方縣令的品級還要高,未來都是高層的儲備人才。科舉制前幾名進士被稱作庶吉士,在明代被稱為儲相,明代內閣首輔基本都是出身庶吉士,可想而知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對於狀元的追捧。

    從宋代開始重文輕武,就算同品級的武官實際上也比文官低了半籌,由此可見明代的武狀元地位雖也不低,但比起文狀元還是差了很多。

  • 6 # 小魚愛吃蝦米呦

    文武狀元在歷朝歷代都不乏偉人,而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裡,只有不失偏頗,發揮所長才能夠實現人生的圓滿。

  • 7 # 妙趣侃歷史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276年間一共出了90個狀元。官至高位的(明朝朱元璋取消丞相後)比如內閣首輔,內閣大學士一共有17位文狀元。而武狀元官居高位的只有一位,那就是左都督許泰。

    所以我認為就官職分佈來看,明朝的文狀元地位比武狀元高些。我們來分析一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

    國泰民安時,治國主要在文官

    其實在明朝初期的時候,朱元璋大boss是非常重視武將的,因為陪他打天下的都是將軍,徐達將軍甚至還擔任過右丞相一職。在他解除丞相這個職位後,他成立了五軍都督府,為正一品。文官最高為六部尚書,為正二品。

    但在朱棣篡權成功後,明朝政局變得安穩,國民安居樂業。國家中心開始由對外轉為對內,而對內國家的治理,依靠的大多是文官,對軍隊的需求不再強烈。所以武狀元不再那麼受到推崇。

    古代國家對內管理,要是通思想的引導

    思想約束的重要工具就是科舉制度,而且是文科方面的科舉制度。重視文狀元,一方面可以鼓勵百姓學習,另一方面是利用文治科舉來控制朝中局勢,杜絕發生起義叛國等事件。

    科舉制度主要是幫助統治者鞏固中央集權。文狀元思想上的引導作用,不可小覷,所以明朝中後期文狀元得到更多的重用。根據很多影視劇我們大概瞭解到,明朝對內治安的武力主要是東西廠和錦衣衛。東廠西廠的高官一般由司禮監太監擔任,不會是武狀元。

    錦衣衛不是太監,但必須是皇帝親信之人,比如武狀元許泰就任國錦衣衛指揮使。可是錦衣衛作為一個特務組織,他的官職固然不會太高,而且時常會有被皇帝懷疑的風險,也不是一個好職位。

    妙趣小總結

    明朝時,領導人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注重文臣,對武力方面的需求相對較低,所以文狀元的地位肯定是要高於武狀元的。

  • 8 # 銀河流嵐

    明未崇禎皇帝銳意求治,沒立武科,仿照文科的形式也分為三甲,欽定一甲三名,頭甲頭名安徽懷寧人王來聘為武狀元,授於副總兵,正一品。

  • 9 # 君玖渦

    一般來說,太平盛世裡,都是文狀元地位高,因為文臣治國嘛,在亂世當然是武狀元地位高,也要看當時的統治者,上位者喜歡,下位者奉行,而開國皇帝,大部分能文能武,定國安邦,或者出色的人才也是如此!明史的話,具體不怎麼了解!一般都是,打天下的時候重武,安天下的時候,重文!

  • 10 # 朝史暮想

    直接點:

    明朝總體來說,都是文狀元的地位高於武狀元。

    明代沿襲了很多宋制,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以文治武。明代的皇帝們也是明白,自己江山最大的敵人不一定來自外敵,而是來自自己的大臣。

    所以整個明朝,我們都能看出皇權專制的建設,一直在發展,最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到了明代中後期,如果你想進入內閣做輔政大臣,乃至首輔,首先你的出身必須是三甲進士。入過翰林院,庶吉士出身。官員們見面,論資排輩,也多是以某某年進士第幾名來論。但是卻從來沒聽說過武將入閣的。

    明代的武將大多是世襲的。這也造成了一個問題,很多武將都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進入文官集團。這個也理解,誰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日子過得比自己好,不用刀口舔血。所以,很多武將世家最後變成了文官集團。

    比如建國初期,朱元璋,朱棣時期因為當時還需要對北方頻繁用兵,有些戰功卓著的大將地位非凡。比如藍玉,比如朱棣時期的朱能的成國公一脈。

    還有就是武宗朱厚照時期。因為其自身尚武,且懷著一顆建立功勳的騷動的心,他極力把武將地位拉到和文官集團並列的位置。比如文武科舉,在朱厚照執政時期,武舉同樣殿試後,中第者的慶祝和封賞,儘量都和文舉看齊。並且把這種人才放到邊關錘鍊,依照能力給予官職平臺。

    所以,明代除了一些特殊時期外,基本上都是文官重於武將,文狀元的地位自然也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你不喜歡的人,你會笑臉逢迎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