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黃軼軒
-
2 # 火紫微觀
小米生態鏈,是一個基於企業生態的智慧硬體孵化器。小米生態鏈投資,由小米公司輸出做產品的價值觀、方法論,對接團隊需要的、小米擁有的電商、營銷、品牌等資源,圍繞小米公司本身建立起一系列矩陣。
截止2017年4月,小米共投資了77家智慧硬體生態鏈公司,5家成為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產品包括智慧可穿戴裝置、淨水器、空氣清淨機、平衡車、插線板等。
小米的公司架構相對清晰、透明,不僅涉及到各個硬體裝置的製造、軟體研發、銷售和進出口等,還佈局了娛樂、文化傳播、支付、廣告、教育諮詢等多個領域。而實際上,小米的生態鏈更像是一個“商業帝國的版圖”。
雷軍新的戰略是將小米打造成一個可連線一切終端的大型硬體生態系統。雷軍介紹,這個生態系統的中心將由手機、電視、路由器三大產品線組成,中心不再做品類擴張,只做內容擴張。外圍則負責品類的全面擴張,小米計劃用投資的方式入股100家硬體公司,向其開放品牌和流量,以覆蓋多數智慧硬體領域。而小米衝入1000億美元市值俱樂部的目標,也正是基於此處。
小米生態鏈摸索出了一系列獨特的打法:“入資不控股,幫忙不添亂”的投資邏輯、以工程師為主的投資團隊、矩陣式全方位孵化,成為全球智慧硬體領域產品出貨量最大、佈局最廣的生態系統。
小米生態鏈投資,由小米公司輸出做產品的價值觀、方法論,對接團隊需要的、小米擁有的電商、營銷、品牌等資源,圍繞小米公司本身建立起一系列矩陣
-
3 # 楊劍勇
雲米作為小米生態鏈企業,在2018年營收規模達25.6億元,同比增長193.3%,呈現高速增長態勢,然而淨利潤則同比下滑29.8至6540萬元,上年同期人民幣9320萬元。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在我看來主要是銷售和營銷費用大幅飆漲,2018年這一塊支出同比增長298.3%至3.796億元,上年同期為9530萬元,雲米報表披露主要是員工相關費用增加,以及品牌產品相關的物流、廣告、營銷和品牌推廣費用增加導致。
飆漲的營銷費用支出帶動了雲米業績以成倍速度增長,但同樣因支出龐大從而使得毛利率由2017年的31.5%下降到28%。在研發支出相比同期增幅為104.5%至1.24億元,但研發佔總營收比例不足5%,主要來自銷售和營銷支出驚人,同比增長298%,支出佔總營收14.8%,從而帶動了整體同期大幅增長。
不得不承認,作為小米生態鏈企業,也是善於營銷,並推動業績呈現高速增長態勢,但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相關費用的大幅飆漲,從而導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這也能折射出雲米透過加速品牌和渠道建設,已降低對小米依賴。雲米披露的資料顯示,線下體驗店數量約1500家,而2017年末數量才為400家,以接近四倍的速度擴張。
對於小米培育生態鏈生產眾多覆蓋百姓方方面面的各種智慧硬體,但靚麗數字背後也存在一定的隱患,諸如絕大部分營收來自少部分產品。引用智米CEO蘇峻早前給出的資料顯示,小米2017年200億營收中,其中80%來自不到10款產品。在筆者看來,這個資料真實可信,那麼可以看出生態鏈頻繁向市場推出各種智慧裝置,如果不能為使用者創造價值,僅是為了刷存在感值得深思。
此外,生態鏈企業高度依賴於小米,諸如華米和雲米等生態鏈企業高速發展,小米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至此生態鏈企業自有品牌培育難度較大,離開小米能否活下來也值得深思。大多數生態鏈企業銷售渠道依賴於小米,這種高度依賴隱藏風險也不可能忽略,也讓有條件的生態鏈企業紛紛加大自有品牌的打造。例如華米和雲米率先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的生態鏈企業,華米自有品牌相比2017年呈現177.6%增長,由4.34億元增長至12.06億,但伴隨而來的銷售和營銷費用支出同比增長119%。
-
4 # 學寫作的喪失
在米粉的意淫裡面,小米生態鏈對於小米是跪舔的態度,離開了小米就活不下去了。
當然在最早期的生態鏈情況裡面確實是這樣的,因為初創公司完全無法在行業裡獲得流量和供應鏈資源,而小米可以為生態鏈做背書——然而現在的情況是生態鏈已經不能叫X米了,而且生態鏈也基本上也不增長了,覆蓋的領域足夠多了。
所以米粉的邏輯是什麼呢?
米粉邏輯是生態鏈是小米扶持起來的,所以就必須要跪舔小米,然而生態鏈稍微起來了一點之後就會發現,小米完全給不了生態鏈什麼東西。
以前我還對米家抱點希望,覺得米家可以做點高階起來,這樣小米的流量還可以給生態鏈的高階輸血。
然而米家已經兩年了,現在有什麼高端出來嗎?
並沒有什麼高階,連爆款都歇逼了。
我跟辣辣老師在米家牌剛公佈的時候聊過,米家牌現階段可能有很多爆品,但是能夠爆的領域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每個領域都有爆款,不是每個領域的原有巨頭都是懶惰的龐然大物。
那麼米家要想做起來,或者某種程度上獨立出小米手機的影響力輻射圈的話,就只有一條路可走——高階。
小米生態鏈的高階是什麼意思呢?
小米有個生態鏈叫NUWA,是臺灣那邊一個做機器人的企業,一開始做了一個很牛逼的產品,下面是圓的可以自己站立,在家裡跑來跑去的機器人。然後跑去找小米,小米說我們生態鏈價格超過3000的都沒有好下場,於是NUWA做了個1999的機器人。
舉這個例子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3000就是小米生態鏈的侷限了,這個說法也不是,其實是小米本身的侷限——你看小米3000以上價格的手機賣得又怎麼樣呢?
既然這樣,米家也會認為自己賣東西賣得太貴賣不出去,自然也就會越來越中庸。
去年的時候我狂批了一通米家ID設計越來越懶惰,就只是白色設計一圈極簡就完事兒了,讓人視覺疲勞。後來有人告訴我,因為這樣做小米可以賣得最好,至於能不能賣得更好就沒人關心了。
為什麼呢?因為我之前沒能看透米家的本質。
米家的本質是小米手機的添頭,就是你買了個手機,順便再買點什麼——這個邏輯也是小米之家那邊過來的,實際上這個邏輯並不互補,也不成立,而且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陷:太過於依賴手機。
我們試想,如果米家從17年年底,爆款進入沉默期之後,開始嘗試做一些高階,進一步提高溢價,哪怕失敗幾個產品,但是也就突破了小米手機的流量池子,而且進一步讓米家的品牌價值提升了。
這對於米家和手機來講是雙贏的。
然而米家在爆款進入沉默期之後,選擇了更加極端的中庸策略,對於生態鏈的產品完全沒有做極致的想法,就只要做到有一個賣點,然後其他就平庸就行了。
在米粉眼裡,米家代表著高質和好看,然而這種極簡的顏值也只有米粉買賬而已,像熱水壺這種產品,純白磨砂材質用一年之後就是一個笑話。而高品質則更多體現在做工上,產品的效能其實處於一個平均值上,而且有時候會為了賣點而做賣點。
再舉個例子,米家保溫杯主打兩個賣點,第一鏡面內膽輕,第二保溫時間長(長一兩個小時),這兩個賣點對於使用者體驗的提升並沒有那麼大,反而平添了成本。
最好笑的是,做米家保溫杯的品羅後面做了一個調研發現,沒有人關心保溫杯的效能和賣點,基本都是衝著顏值去買的,打磨產品的意義並不大。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米家團隊的打磨根本就是屁都不懂,壓根不是為了打磨更好價效比更高更好用的產品去的,只是想做一個好賣的產品,做點噱頭就賣了。
當然,作為自私自利的米粉來說,可以說只有米家做這種風格,我就要挺米家。然而對於生態鏈來說這是完全沒有價值的。
米家保溫杯賣得這麼好,你知道品羅這個生態鏈嗎?賣了那麼多小米攝像頭,你知道哪個是創米做的麼?你不知道,因為米家是不可能去主動曝光生態鏈品牌的,這會讓米家失去對生態鏈的控制力。
貼米家牌確實可以給初創的生態鏈提供第一桶金,磨合好跟供應鏈的合作,往後就毫無價值了。
那麼生態鏈要想獨立做好需要什麼呢?
1.完整的品牌曝光和市場能力
2.獨立的銷售渠道
3.長遠有規劃的產品線
第一點小米生態鏈就都是殘疾的,因為他們都是藉著小米流量高速成長起來的,有一個生態鏈CEO還跟我後悔自己曾經迷信過產品就是一切,然而沒有強力的市場團隊和渠道是推不出去產品的,跟著小米做產品只能淪為一個OEM小分隊——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要出來創業呢?
第二點,藉助米家渠道,要被米家的中庸給氣死,藉助有品渠道,其實有品的尿性也是跟米家學的,要做自己獨立的京東和淘寶渠道,這還需要時間去積累。
就更別提線下的合作了,一月我去深圳,每一家對於線下怎麼做都抓爆了頭。
第三點,最難也是最核心的一點,在所有的市場行為之前,如果做好產品規劃,賣給誰,怎麼賣,場景是什麼,要給消費者傳達什麼樣的價值觀,要帶給消費者什麼,這些都是需要深刻的洞察力才能做到的——你滿腦子只有做產品的話,只能死路一條。
那麼以上的內容我給大家理清了最基本的邏輯。
小米能給生態鏈的已經到頂,而小米米家也無法突破自己的問題,所以小米生態鏈只剩下一個選擇——出逃。
出逃舉點例子就行了,雲米雖然早就在喊去小米化,但是線下依然對消費者說自己是小米的——就憑這一點雲米就成不了事,永遠只能嘴上說自己獨立了,實際上還是小米的小弟。
華米也喊去小米化很久了,但是一半左右的出貨還是靠小米撐——雖然這部分不賺錢,但是出貨量寫在財報上很好看啊,可不能丟了。所幸華米自己的品牌做得還行,自品牌的產品提供了絕大部分的利潤。
我覺得最慘的是綠米,依附在小米下面做,永遠只做最本分的事情,甚至現在在建設IOT的線下渠道,19年的目標是做到1000家。以綠米的能力,自己再做一套智慧家居去賣,業績立馬翻兩三倍還不止。然而綠米只是老老實實地賣智慧家居,並沒有做傷害小米生態的事情。
然而小米並不給它資源,小米之家跟綠米線下服務的通道到現在都還不通暢——小米線下是真的廢物,送上門的綠米服務商都吃不下。
接下來生態鏈可能會集體出逃,盡一切力量在吃掉小米的初期紅利前,就開始想怎麼擺脫小米的怪圈,被小米價值觀弄到現在只能老老實實給小米做東西的例子太多了。
邏輯很簡單,要在小米做爆款,就要價效比,做價效比,就做不了自己的品牌和渠道。
生態鏈出逃是我從17年就有的判斷,只是現在一切都已經坐實了而已。
價效比小米可以做,是因為小米的老闆是雷軍。
雷軍又有幾個呢?
依賴小米才能活,但脫離不了小米也是一個死。
出來創業的,心裡都是有夢想的,怎麼會在雷老闆門下做一個表面上是公司,實際上是OEM部門的下屬呢?
回覆列表
消費電子行業的從業者,在做任何新產品的時候,會去問:
小米做了這個沒?
如果小米做了,那麼就是:
小米這玩意兒定價多少?
同樣,當你想從投資人那裡拿錢去做產品的時候,投資人也是下意識問出這兩個問題。
簡單說就是,小米對某個品類的產品定義+定價,基本決定了這產品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價格基準線,和功能基準線。
價格往下,毫無疑問,大機率是山寨垃圾(別槓,我說的是大機率)。
價格往上,則看這個產品能如何去提供更好的做工、服務、功能,以及品牌溢價。
————
我們一直強調,中國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商品供給量是充裕的,但質是欠缺的。
而小米的大量產品,幾百個 SPU,剛好在壓榨供應鏈和討好消費者之間,卡在了這麼一個量和質的最佳平衡點之上。
這在改革開放過後十幾年裡,是從來沒有一個公司達成過的。
————
我對小米品牌的好感,一是基於前競爭對手的尊重。
二則是從結果來看,它利用網際網路公司的效率,設計新型的商業模式,淘汰了落後產能,滅殺了很多山寨,降低了普通消費者誤購垃圾山寨的可能性,以及用豐富的廉價可靠產品,滿足了普通人達成智慧生活的需求。
固然小米有這種那種問題和毛病,我也有很多朋友做小米生態鏈做的死去活來想噴死小米。這些不完善的地方,作為前競爭對手我太瞭解(川皇臉,沒有人比我更懂.jpg)。
但從第二點來看,放眼中國,成立10年內的科技公司,只有小米做到了,並且一直堅持繼續做。
那我為什麼不支援他,對他有好感呢?
——
利益相關:前手機行業從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