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顫動的丹田

    德國曆史上就是理工科的巨人,

    對於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做的很成功,

    歷屆政府抓產業工人隊伍培養非常得力,

    國家實行一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政策,

    所以它的製造業發展一直比較高效和平穩。

  • 2 # 諶人

    謝小秘書邀;

    有人說德國人生來就是工程師,善於搗鼓鋼鐵和機械,這話不對!德國人的製造能力也是後天培養並不間斷保持的。

    德國製造工業的內涵;

    〇 完善的教學培訓,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

    〇 嚴謹,一絲不苟的工匠勞作;

    〇 百年老店,契而不捨、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鑽研,底蘊的積累。(西門子,始於1847年。賓士公司,始於1926年。)

    〇 品牌意識和專利保護(德國商標專利局始於1877年。2018年,德國專利數量居世界第四位)

    〇 百年來積累的創新技術能力、令人信服的卓越解決方案、產品的品質、安全、耐用、可靠性孜孜不倦追求。

    這些因素集大成,造就德國成為了工業製造世界頂尖強國,甚至成為了美國的老師。

    例如;德國製造了世界第一輛公交汽車,第一輛三輪汽車,第一架直升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架高空超音速無人偵察機,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柴電潛艇,第一枚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

    今天,德國擁有世界最頂尖的數控機床,沒有德國不能加工的高精密部件、零件。

    德國製造,絕對牛!

  • 3 # 紙老虎刀叨忉忉

    1、後發國家的強大隻有技術一途。

    英法瓜分地球,這已經算是一幅世界名畫了。德國,並不是傳統的歐洲國家。鐵血宰相俾斯曼縱橫捭闔。最終讓德意志的城邦和普魯士聯合起來,組成了新興資本主義國家,那還是在19世紀。到了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原因。你可以去翻翻歷史課本。就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和傳統殖民地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英國在一戰之前一直是非常強盛的,這體現在英鎊一直是國際貨幣標杆。而英國在一戰前是債權國。那時候美國還欠了英國很多錢。

    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之後,效率大大提升,但是說到工業最重要的瓶頸,則是資源。英法德資源都十分有限。英法有龐大的殖民地,英國自不必說,法國不停的發生革命和戰爭但是國力依然強盛,也是因為其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擁有龐大的殖民地。有殖民地就有資源。

    由於沒有殖民地,德國的經濟依賴大量的出口。這是生死存亡。如果不是資源型的產品出口,那麼只能是技術性產品出口。

    2、普遍認為德國製造業也經歷了廉價勞動力,先汙染後治理,以及從仿造,粗製濫造到精工的過程。這源自於1887年英國人對德國人產品質量的歧視。

    1887年8月,英國議會透過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商品必須標註“德國製造”字樣,以此將價廉質劣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產品區分開來。

    此時,1871年德國統一,各種產業融合時間太短。我們所熟知的魯爾工業區這種模式遠沒有形成,那是20世紀50、60年代開始整合的。德國產業零散、粗製濫造。而很明顯這個國家不可能迴避出口的問題。英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沒有這筆訂單,德國人也許就像波蘭,就像其他一些歐洲二流國家那樣消沉。

    3、最完美的製造業體系。每個國家適合產業不同,在於各個國家政策上側重不同,德國對於製造業的偏愛,源自於重商主義,而德國對於製造業的扶持,其實是一種政府支援。

    比如:德國政府構建產學研體系。主動研發公共專利和投入基礎研究。一般遵循誰出資,誰收益原則。而國家出資研發,則全德國企業收益。

    比如:德國的教育體系注重學生的分層。不是所有所有學生都搞學術。從四年級畢業,老師就會給學生家長建議,是去學一門技能的學校,還是繼續學術深造。那些專科學校在德國非常受到重視,這些學生依然可以透過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變為工程師。

    比如:德國行業工會制度,以及德國企業職工委員會體系。各國情況不同,美國不是很保護工人利益,雖然有工會。但是德國的企業中工人話語權較高。特別是雙董事會制度裡面的監事會,監事會在德國的權力較高。而德國職工委員會在其他國家也存在類似組織。但是在德國實行的更好。這和日本的終身僱傭制度異曲同工。那就是穩定德國的技術人員。精工,或者製藥類。是需要研發團隊長期穩定才可以出結果的。當然,工人流動性較強的美國情況並不相同,但是也存在不一樣的創新。

    4、前車之鑑,魏瑪共和國的崩潰。第一次世界大戰無人多言,因為參戰都無正邪之分,大家都是為了利益。但是德國人熱愛緊縮,不願意借債,家族累積技術的性格。來自於魏瑪共和國。也就是一戰之後,希特勒之前。這個時候德國馬克成為廢紙。這也是德國曆史上最慘痛的教訓。因為正是馬克崩潰才導致了希特勒上臺,正是希特勒上臺承諾大家麵包和黃油,才可使納粹擴張。所以,德國不喜歡借貸擴張的金融行為。金融業不發達,只能發展製造業。由於競爭,只能發展高階製造業。

    綜上:有些國家有資源,所以發達,比如中東沙特。有些國家因為小,運作比較簡單,比如新加坡,比如北歐一些國家。有些靠金融,比如美國和瑞士。有些靠製造業,比如東亞各國。德國也是靠製造業,但是和東亞各國不同在於,其幾乎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金融業有歷史教訓,網際網路行業又不匹配他職業化的教育體系。如果要新行業,他的工會是行業性的。所以,他只有不停升級製造業一種途徑。尷尬的是,製造業導致德國經濟非常依賴全球化。

  • 4 # 怪叔叔是個逗比

    德國工業製造業領域非常強大,歸根結底還是德國在工業製造業領域起步較早有一定關係。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的德國製造業技術就已經非常超前了。可見起步早,對於工業製造業發展是多麼的重要。

    另一方面,德國的工業製造業的強大還是與德國人的嚴謹細緻有一定關係。它們的工業製造廠商細緻到即使這家企業破產倒閉,它們的售後服務依然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有所保留,並且繼續為客戶提供服務,可見如此強大的製造業是建立在高質量的服務這個基礎之上的,畢竟,口碑是最重要的。

    再有,德國工業製造業之所以強還在於政府參與產業研發,德國製造的產品和加工過程除了精緻外,它們更重視創新,使得每一道加工工序都加入了很多創新的內容,德國政府在這方面提供了不少支援和幫助。不但如此,德國在培育本土產業叢集和產業網路上也下足了功夫。

    德國的產業叢集網路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現在高度專業化的水平。除了培育產業叢集,在培養技能型熟練工人上,德國也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就不得不說德國的職業培訓系統在德國工業發展方面起到的助力作用。源源不斷的位德國工業製造業輸送優質的勞動力。有了這樣的保障,德國工業製造業想不強大都難。

  • 5 # popotantan

    思維的單一性很重要。做人要簡單明瞭,不要搞複雜化。放棄儒教思想的那種類似於神一般的教育。迴歸到自然樸素的人性世界裡,漢人也可以做好當代文明的工作

  • 6 # 北京不冷東京熱

    德國前幾年推出了工業4.0,然後我們推出了《中國製造2025》,不得不說,我們有借鑑德國的這個戰略。兩國也在這個方面開啟了很多合作。

    德國工業強悍,我想是跟德國人的民族性、國家積累、人民的選擇有關係。

    前幾天剛好在一個高階花店裡。老闆說,10幾年前自己是做代理德國花盆起家,一個花盆便宜的500元,貴的4-5000。那時還是2003年,老闆說完全不愁賣,面向高階客戶,他們就注重品質。

    我說一個花盆還要什麼高技術嗎?中國難道造不出來嗎?後來老闆把中國造和德國造,都拿給我看對比了下。外觀上一看都差不多,確實細節、顏色、選材上,馬上就能看出端倪。

    中國造的花盆(當然肯定不是全部),老闆給我看的感覺比較廉價和粗糙。一些細節不像德國產品那樣那麼完美無瑕。最關鍵的是色彩,或者說配色。最能顯示人的品位和眼光的部分,老闆給我看的花盆顏色就比較廉價,大粉大綠。德國也是粉系,但粉的就是不同。我相信專業人士能理解我說的。

    以小見大。德國人性格嚴謹,這種國民性格DNA也進入到了他們的工業製造中。汽車,鋼鐵,高科技產品,德國至今在工業領域仍然佔據著世界一線。

    而且德國人還在不斷進階,以人工智慧、物聯網、大資料、資訊化、自動化等為特徵的新工業正在和已經到來。我們也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著。兩國有廣大的合作空間。

    希望中德能夠攜手,一起在工業上造福於民。

  • 7 # 氵貝佔

    發展過程誰也繞不過。不是德國和日本民族性的問題,是生存空間的問題。無資源,競爭對手強勁,想超越第一是抄,進市場賺錢。然後是青出於藍的包裝佔領市場賺大錢。然後是彎道超車。這需要積攢很久。中通也就是到了第二步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的朋友同時把劉德華和王傑的演唱會門票送給你,你會選擇看誰的?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