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布衣閒人10

    “財不外露”是風水用語。財不外露原指財神擺放的位置不要直接對門和人們經常走動的地方,以免財富流走或被他人帶走。財神外露,不但不能聚財,而且還會散財。

    財不外露被人們引伸為財不露白。白是指錢財(白銀)。一個人在外行走,隨便暴露隨身協帶的錢財,就會引起他人的搶奪、偷盜之心。這樣一來,不但會使自己的錢財受到損失,而且會使他人因搶奪、偷盜而成為罪人。不遵守財不露白的老話,就有可能既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他人。

    還可以引伸為“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語)。國之利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如果將國之利器隨便展示給他人,他人就有可能做到“知彼知己”,找出破解國之利器的辦法。這樣,國家就無安全可言了。保守商業密秘也是如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善於保守自己的商業密秘,讓他人隨便窺知你的經營策略,在市場競爭中你就會失去先機之利,從而給自己造成巨大損失。

    總之,財不外露不但能確保錢財的安全,而且還具有普遍的引伸意義。錢財不可隨便外露,國之利器不可隨便示人,商業經營策略不可隨便被人窺知…………。這是人們必須謹記和嚴格遵守的原則。

    僅供參考。

  • 2 # 恆者通芳

    古人說財不外露是歷來的古訓,也有財不露白一說,明代名家箴言集《增廣賢文》中有言:客不離貨,財不露白。讒言不可聽,聽之禍殃結。兄弟聽之別,朋友聽之疏,親戚聽之絕。這裡所說的財不露白,露:顯露;白:銀子的代稱。意思也就是說有錢財不能洩露給別人看。放到當今也就是提醒隨身攜帶錢財的人不應該在人前顯露,炫耀。明·海瑞《驛傳議·無策》中有言:“使客謂有此官銀也,廩糧夫馬,百計折乾。俗謂財不露白,今露白矣,孰能保群盜仗戈奪之?”後面所說,如今你顯露了錢財,還怎麼樣保證不被臺強盜們奪走呢?這裡也直言了財若外露的危害和風險!

    清代大鹽商鮑志富甲一方,身居兩淮鹽務總商,一不出行坐車,二不請戲子到家中演戲,而且家訓極嚴,要求家人子女心存良善,行事經商低調,忌為富不仁。顧炎武在《肇域志》中說,時進京趕考的學子中,不少人“短褐至骭,芒鞋跣足,以一傘自攜,而吝輿馬之費,聞之皆千萬金家也”。 簡單地說就是看似穿著簡樸,出行簡易,捨不得花錢,但個個都是富豪。在看當今華人鉅富李嘉誠生性節儉,凡事親力親為,從不耀富,言行低調,衣著不顯名牌,平日只戴普通電子手錶。在這些高人心裡,眼裡,有錢根本不值得炫耀,唯有“悶聲發大財”、“財不外露”才是硬道理。

    當然露財惹出麻煩的事也屢見不鮮,沈萬三有錢吧,明太祖朱元璋看重了你,讓你到應天府(今南京)修城牆如何,後來因犒賞三軍一事,錯拍皇帝馬腳,惹得龍顏大怒,“匹夫犒天下之軍,亂民也,宜誅之。”後因馬皇后求情才保住小命,發配雲南,最後客死他鄉。在當今社會,我們也有些有錢人,出門穿金戴銀、豪車美女、衣著名牌,吃飯奢侈浪費......家財外露,導致橫禍者有之、破財者有之、喪命者有之,家破人亡有之。

    財不外露是一種性格,也是一種傳統,它是低調、謙和的表現,古往今來,多少富人持之以恆,一生富貴平安,家族興旺;也有不少富人,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後世淒涼。所以聽古人一言,財不外露是正解。

  • 3 # 一葦渡心

    “財不外露”的心理學解讀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就是說你有財不要露出來讓別人知道。在我們的傳統生活當中、在我們的文化當中,它已經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價值觀,大家都覺得這是有道理的。我們今天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看,它的道理都在哪些方面。

    在講這個之前我們先講一個和“財不外露”有關的故事。《西遊記》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黑風山怪竊袈裟”說的是,唐僧師徒二人到了觀音院,觀音院裡的長老拿出自己的寶貝跟唐僧炫耀,這個時候孫悟空也希望把自己的寶貝拿出來。大家都知道唐僧是有一個寶貝的,就是他西行取經的時候,觀音菩薩貨賣袈裟和禪杖,唐王把它買下來送給他的御弟唐三藏,讓他去取經。其實這個袈裟就是一個寶貝,是觀音菩薩送給他的。

    這裡邊有一段對話,就是金池長老把他的寶貝都拿出來炫耀完之後,“行者一一觀之,都是些穿花納錦,刺繡銷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們的也取出來看看。”這時候,其實悟空就起了一種鬥富的心理,因為是孫悟空嘛,他怎麼會輸於別人呢?於是他就要把自己的寶貝也拿出來,這個時候三藏法師就把行者扯住,悄悄地道“徒弟,莫要與人鬥富...”鬥富就是比比誰更富有。

    現實生活當中,就會有許多的人去鬥富。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去鬥富,就是去攀比呢?甚至我們今天說幸福這個詞,很多人的幸福都是建立在和別人比較的基礎上。所以不管是在同學會上,還是很長時間沒見面的老朋友聚會,又或者是過年過節,回鄉回家和自己的親人在一起的時候,都是會有一種鬥富的心理。

    去年春節期間有一條新聞,就是有一個在外鄉闖蕩,創業成功的人士,他賺了一些錢,本來是想顯擺一下的,結果出了醜,為什麼呢?因為他讓家裡的人買了相當多的鞭炮,在村頭那裡把鞭炮擺好等他回家,他一到村口鞭炮就響起來了,因為煙氣太大了驚動了消防人員。原來人家以為是山裡,或者村莊裡著火了,村民就打電話給了119,消防員就開著車去了,結果去了以後他的臉就丟大了,也就是說沒有換回面子,反而丟臉了。

    在這裡三藏法師制止孫悟空去鬥富。這個行為背後就把人與人之間那種心理上的安慰或者心理上的需求滿足,或者是說和別人比個高低,所以就會有鬥富。玄奘就悄悄的說“徒弟,莫要與人鬥富,你我是單身在外,只恐有錯”就是說我們師徒幾人,是孤立的,我們人生地不熟的,不是我們的地盤,你要把這個拿出來,“只恐有錯”。“只恐有錯”四個字寫得非常妙,就說明這樣的情景下,如果你鬥富的話,那麼出錯誤的機會就非常高。

    行者說“看看袈紗,有何差錯?”他還很不以為然的樣子。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唐僧實際上就是非常的有經驗了,而孫悟空顯然是對人情世故不瞭解。我們拋開深度的分析,先不要說。從人情世故這個角度上說,我們就能看出師徒二人的水平不一樣。唐僧對於人性,對人心和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比較瞭解的,因為他是修行人,他對性情是有把握的,他知道人會有哪些情緒,他知道,貪、嗔、痴、欲這些東西對人的影響性。孫悟空顯然是還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也就是說“財不外露”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它應該是對人性的瞭解,對人心的瞭解,對人格的瞭解,所以才會有這樣一個經典的價值觀念出來。

    三藏又說“你不曾理會得”就是說你怎麼不知道呢?或者是說你不知道這個道理嗎?“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見貪婪奸偽之人。’”這裡就是師父教訓徒弟,你不明白這個道理嗎?我告訴你,珍奇好玩兒之物就是非常好的寶貝,比如瑪瑙、玉石、黃金等一些珍貴的物品,不可以被那些貪婪的、奸偽的人見到,就是這些東西好不好?這些好的東西可以給誰見到呢?可以給那些善良的人、正常的人、慈悲的人見到,但是不可以給貪婪和姦偽的人見到。“倘若一經入目,必動其心”,也就是說好的東西,只要被貪婪的人見到,他必動心,“既動其心,必生其計”,既然他動了心,他就會生出計來,心生一計,他就會打你的主意。

    “汝是個畏禍的,索之而必應其求,可也;不然,則殞身滅命,皆起於此,事不小矣。”古往今來所有兇殺大案,被人殺死的或者出現的不好事情的,都是因為這樣情況引起的。唐玄奘說得這段話非常妙,“事不小矣”這四個字,和剛才“只恐有錯”,也就是說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就不是什麼小事情。

    你看監獄裡邊關的犯人,有相當多的是因為動了其心,貪婪奸偽之人,一旦動了其心就會出事。所以,經濟學家也有這樣一個心理學的演算法,就是什麼經濟的回報率會使人鋌而走險,如果是這個事情,讓他一算,很賺錢,回報率是百分之百,或者是百分之二百,他就會鋌而走險,鋌而走險,他就有可能會去殺人,就有可能去做一些傷天害理的行為。

    所以我們從犯罪心理學說社會的治理,這麼多的犯罪分子,我們不要小看這樣的一個討論,社會上很多人犯錯誤,他們其實都是可以不犯錯的。如果說沒有很多的外部刺激“動”他們的心,即使他們是貪婪之人,即使他們是奸偽之人,他們也可能不去坐牢,他們也可能不去犯罪,被他傷害的人,被他殺害的人也可能不會死。所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塑造很好的社會文化、社會環境它的價值所在。這就是“財不外露”,我們今天要去普及的社會教育。

    行者繼續說“放心,放心,都在老孫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說,急急的走了去,把個包袱解開,早有霞光迸迸;尚有兩層油紙裹定,去了紙,取出袈裟,抖開時,紅光滿室,彩氣盈庭。眾僧見了,無一個不心歡口贊。真個好袈裟!”下面的內容就是《西遊記》裡描述袈裟的詩句了。那個長老有一個什麼樣的反應呢?

    “那老和尚見了這般寶貝,果然動了奸心,走上前,對三藏跪下,眼中垂淚道‘我弟子真是沒緣!’三藏攙起到道‘老院師有何話說?’他道‘老爺這件寶貝,方才展開,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豈不是無緣!’這就是財(袈裟)入了老院主的眼,他就動了心了,動了心之後,他就心生一計。生出什麼計呢?就是說我的眼睛花了,裝可憐,我沒見過這樣的寶貝,天又晚了,我剛剛只看了一眼,我想把它借到我家,今天晚上,在我的屋子裡面,我好好的看一夜,(看一夜這個袈裟不就看沒有了嘛。)這就出事兒了!

    《西遊記》裡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被別人算計了,被別人敲詐了,被別人傷害了,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怎麼歸因呢?我們都會歸因說,這是別人不好,是算計我們的人不好,很少說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好,是不是?我們很少說是自己的行為導致了自己倒黴,我們找理由,即使不找別人的理由,也會說運氣不好。這是那個傷害我們的人不好,我們很少說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好。對不對!我們很少說是自己的行為導致了自己倒黴。我們既便是找理由。我們也會不找別人的理由,我們也要找運氣,是我的運氣太差。要不就是覺得是別人太壞,要不就是自己運氣太差,很少說自己的原因。其實這個裡邊我們說自己有沒有原因啊,自己有原因。自己應該是第幾責任人呢?

    從這個角度來說,唐僧制止孫悟空,唐僧明白這個道理,唐僧制止他,唐僧已經把自己當成了第一責任人。就是說如果發生了不好的事情就是說“事不小矣,只恐有錯”。這個錯發生了,是怨誰呀?唐僧就肯定不會歸結於金池長老——那個貪婪的人。唐僧歸為誰的錯誤啊,唐僧歸為是孫悟空的錯誤。而不是那個貪婪的人的錯誤。

    這就是修行的人,心理成長的人。或者我們今天說學心理學的人,他和一般的人不一樣的地方。 學心理學的人更多的是看心理行為和動機。就是說我們做的行為,導致了別人產生那樣的心理活動,而不是說我們就去指責別人有那樣的心理活動。應該去反思一下,反觀一下我們為什麼讓別人產生了這樣的想法。產生了這樣的一個計策來去圖我們的“袈裟”寶貝。所以這個就是和常人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要去思考。為什麼呢? 因為孫悟空的行為誘發了別人的什麼?誘發了別人的算計的心,也就是說你把別人的貪心給誘發出來了。

    從這個角度去說的話,我們多做一些什麼行為呢?多做一些誘發別人的善良之心的行為;少做一些誘發別人奸滑的行為,貪婪心的行為。那麼,如果我們每天的行為都是激活了別人的善良之心。那麼我們就是一個什麼人?我們是一個具有積極的正念正知正行的人。“正念”“正知”“正行”。

    如果我們每一天很多的行為都是啟用別人的貪慾之心。比如說我是一個做生意的,我有三個層次介紹我的產品。第一個層次介紹我的產品呢,是告訴這個客戶:他穿上我這個衣服,他會產生什麼樣的美的感覺。這樣的話呢,就讓這個客戶產生了美的享受。這個產品他們購買的時候,他已經和產品建立了一種關係,就誘發激活了消費者內心的一種什麼?一種喜悅,一種幸福感。這是高水平的。

    第二個水平呢,就是我去客觀地誇獎我的產品好,讓他覺得我的產品是貨真價實的,這是比較中規中矩的。後來他就購買了產品,我讓他覺得我的產品和他的需求是有關係的。所以是比較貨真價實的。然後他就購買了,這是中間水平的。

    低階水平的是什麼呢?我讓他感覺到他佔了便宜。所以我要把這個產品呢,本來是三百塊錢的產品,我在門口掛一個牌子三千塊錢,然後裡邊再搞一個三百塊打折,他一下子就覺得佔了很大的便宜。

    那麼大家來看,如果從這三個商家這三個水平來看的話,第一個就是高水平的,就是說你是真正的在做一個服務他人,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生意。所以這是非常可取的。往往我們說的“儒商”,就是溫柔的、善良的去滿足別人的需要,獲取自己應該獲得的價值。

    那麼中間的這一個呢,就是我為別人服務,提供別人的需求,我也沒有更多的所謂的這個積極,既不消極也不積極。但是低極的那個呢,就是利用了人的貪慾,或者是啟用別人的貪慾而達到讓別人購買,從而獲得自己的利益。這樣子來看的話呢,這個層次立馬就出來了。所以這個水平就立馬出來了。 那麼第三個層次的水平就是啟用別人的利益心的。

    所以財不外露背後我們可以解讀很多很多這個部分的,那麼至少我們今天可以去明白,善良的行為和積極的行為是可以讓別人因為你的行為而獲得幸福。也同時你可以因為你的行為而使自己成為更加正直的、快樂的、善良的、幸福的人。這是非常厲害的。

    所以我們第一段我們先來說,這是一個積極的行為還是消極的行為?積極的行為消極的行為這是不一樣的。“財不外露”如果你露出來了,就是消極的行為,就不能夠外部歸因。是不是?我們很值得去反思一下,很值得反思,我們做的很多的行為,其實是有時候給我們帶來不好的結果。但是我們帶結果出現的時候,我們會去怨這個結果;我們會去不接受這個結果;我們會去抱怨他人;我們會怨命運;我們會怨什麼。但是我們很少去反思,是不是我們自己,是不是我們自己的行為出了問題。因為一開始的時候你就已經露出來了,所以後來導致了一系列的不好的結果。

    西遊記中“謀寶貝”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金池長老這個貪心的人被燒死了,這個廟宇被燒沒有了。其實這是非常大的事件,因為他本來是要燒死孫悟空和唐僧他們師徒的,但是他們沒有燒死他,因為孫悟空有辦法有法術。不管燒死誰,這都是惡的結果,都是事不小矣,都是大事情。燒死誰都是死啊,都是命沒有了,都是一條人命沒有了。所以這一個小小的炫富、鬥富、財外露的行為,而導致了一個很惡的後果。

    各位不信,請看“今日說法”或者是“道德觀察”。我們看到監獄裡面那些坐牢的、判死刑的、槍決的那些人背後,有相當一部分的案例是和這個有關係的。所以我們過去會去埋怨,人是惡的。然後就消極的就說:人都是壞的。唉呀!這個世道就這樣的,就是外歸因。而不想:你為什麼不去避開它呢。好!

    第二,我們來講第二個故事。第二個故事發生在東周列國時期。那個時期,鄭國是作為周天子的保護囯。鄭莊公還有一個弟弟叫“段”,她的母親喜歡他的弟弟,不喜歡他。為什麼他的母親喜歡他的弟弟不喜歡他呢?因為他出生的時候,他是倒著生的,就我們今天說的難產那種,他母親為了生他受盡了苦頭。所以母親在當時來說倒著生的,就是逆就不是順。所以這個人就是忤逆的,忤逆之子。就是他肯定是不好的兆頭。所以就給他起名字叫“寤生”,所以母親從小就覺得他是一個不祥的,他是不好。那麼對他就不喜歡。

    等到他坐了這個王位,他的母親就想辦法支援幫助他的弟弟。所以他弟弟呢,就想要怎麼樣,想要謀反,想要把他的哥哥給幹掉。他們倆弟兄之間的就發生了這樣的一個衝突。這個過程是他的母親呢,聽信了他弟弟的話就跑去求他,跟他說:“你弟弟小,你要給他封一塊地。”然後,按照當時的規矩來封一個小的就可以了,就是因為周朝的時候是周禮是非常的完善的。什麼級別應該封多大的地方。

    他母親就說:“你把那個京城封給他。”把京城封給他,那就等於說他和他哥哥要平起而坐了。所有的大臣都不同意,所有的大夫都不同意。說你這樣的話,一個國家不就等於兩個君主了嗎?這就不對了,就亂套了。他說:“我聽母親的,母親哭怎麼辦呢?母親說,我要是不封,她就不開心。”然後他為了讓母親開心,他就把京城封給了他弟弟。封給他弟弟之後呢,母親就跟他弟弟說:“你回去以後招兵買馬,多弄馬車、戰車,多招士兵。有一天你可以超過你的哥哥代替他。”

    母親就產生了這樣的一個想法,所以他弟弟就有恃無恐。回去以後等不及了,就派刺客來殺他的哥哥。沒有殺掉他的哥哥,鄭莊公沒有被殺掉,他的弟弟一看殺不掉,這個時候呢,就想另外一個方法。就跟他母親說:“其實可以讓哥哥把他的戰車借給我用,”那他媽媽又去求他的哥哥說:“你弟弟那裡沒有戰車,你要派四百輛車給他,並且派一個大將帶著這四百輛車,要每一輛車上面都有一個趕車的嘛,都要兩個,一個士兵打仗,一個趕車嘛。對吧!然後他哥哥說:“我一共才有一千輛戰車,派給他四百,我這個國家就完蛋了,別人來打我那我就廢掉了。”他媽說:“你如果不派,我就搬出宮去。”就威脅他,他就又同意了。實際上他這個過程當中的同意都是什麼?都是他的計策。

    他底下的大臣都反對,底下的大臣都說:“這樣的國君,我們不要跟著他了,一點兒出息都沒有。他媽說什麼就是什麼,他總有一天會被他弟弟殺掉的。”結果他們都不知道,他的這個國君鄭莊公很厲害,很陰險。他派去的那個將軍是安排的是自己的人。而且呢,他縱容他弟弟做所有的不義的事情。讓他弟弟做的所有不義的事情做多了之後呢,所有天下的人都在議論紛紛,都在說他弟弟不好,最後他弟弟把自己搞得很被動。等到弟弟跟他打仗的時候,他讓他底下那個將軍把他弟弟的人馬全部帶走,然後他弟弟失敗了,弟弟失敗了就自殺了。

    這個過程當中呢,他到外面走在河邊散心的時候,聽一個釣魚的老者在那裡唱,唱什麼呢?就唱說:“魚呀,魚呀,你真蠢哪。你被釣魚的人給騙了,釣魚的人何其之險惡呀。”他就去問那個漁翁說:“你怎麼不罵魚,你怎麼罵釣魚的呢?這個天下所有的人都是說魚蠢,沒有說釣魚的人。而你卻與他們不同。他說:“對呀,天下的人都說魚太貪婪、好吃,所以被人釣上來了,活該!但是有沒有想過,釣魚的人你在幹什麼呢?你在拿一個魚鉤,你上面弄上魚餌,你去勾引人家。最後讓人家被騙,讓人家起了貪心,所以把它釣上來。你還冠冕堂皇的。”其實那個釣魚的就是一個隱士就是一個隱者。這個隱者隱士呢,就等於說道出了他的內心,道出了他大哥的內心。從一開始這個事情就是一個釣魚的行為。

    當然在這個釣魚的行為當中,我們看到了幾件事情。第一,母親對小兒子的縱容。這個是不得了的,這個母親對小兒子的縱容,讓小兒子覺得他可以有恃無恐。小兒子有恃無恐之後就去做出以下犯上的行為,想要去殺他的哥哥。他一開始是不敢的,但是因為母親縱容他,所以他敢了。

    這讓我想起80年代的時候我們中國嚴打,傳說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媽媽,她有一個兒子,兒子槍斃之前說:“媽媽過來,我再親你一下”,把媽媽身上的肉咬掉一塊,媽媽覺得很痛苦說:“為什麼你要咬我?”兒子說:“都是你害了我,如果一開始你不什麼事都縱容我,我怎麼敢去做這麼多壞事情,所有的事你都幫我擺平。”當然,那段時間很多這樣的故事。這個母親是誰縱容的呢?一個母親雖然她的兒子很孝順,在周朝周禮的制度下,人人都要孝順自己的母親,這個大哥是可以不去縱容自己的母親的,他縱容母親是在釣母親的魚,母親再去縱容自己的兒子,就是釣兒子的魚。這就是利用了人性的貪婪,這是一種釣魚的行為。如果上面那位長老的貪心和姦詐看到“袈裟”這個財,第二個故事裡段和他的哥哥鄭莊公他們之間產生的這個“財”是才華的“才”,今天我們講的財不外露是要延伸一點的,包括“才”,這個才也是不能外露的,否則有時候也會吃虧。

    這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在政府單位裡面、國企,軍隊做心理學培訓時,說發表你的感想,有很多人不會輕易表達自己,為什麼?這就是一種文化,我們有時候很難理解,但你要知道這背後有他的道理的。

    所以正是因為你促成了別人的壞,促成了別人的惡,幫助讓別人行兇,這是一個最不真誠的事情。很多人會說讓我舒服的事情我就去做,讓我舒服的人我就跟他交往,讓我不舒服的事情我就不做,讓我不舒服的人我就不跟他交往。那你要小心一點,有些人他是會讓你舒服的。他可以縱容你,他可以幫助你,他可以提攜你,滿足你,但最後你註定被他控制,成為被他釣的一條魚,這是很糟糕的。

    所以有時候我們跟不舒服的人相處,也許我們會更加的強大,更加的認真更加積極上進,我們跟一個很舒服的人相處時間長了,我們會喪失本性的。

    最後我們做一個總結,關鍵在於如果我們看到了人心和人性的美醜善惡之後,還能夠對這個世界充滿著美好的憧憬,依然對我們自己的追求初心不改,那才是最牛的;如果我們經歷了世事無常,酸甜苦辣的人生的挫折,困難,愁苦之後,依然有一腔熱情追求我們的理想,實現我們的抱負,幫助他人,這才叫真的英雄、真的君子。所以說赤子之心是在經歷之後所保留的一顆心,而不是沒有經歷保留的,沒有經歷保留的那叫純真和天真。經歷之後依然帶著一顆善良之心,這才叫赤子之心。

    我們要明白赤子之心的兩層含義,一個是最初的那顆本心,一個是經歷了滄桑變故、人性善惡、風霜雪雨,依然還保留的那顆本心,這才叫赤子之心。

    作者簡介:

    韋志中,民盟盟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督導師。從事心理諮詢與心理教育工作18年,出版心理學著作17本,發表論文60多篇。中國環保大學、廣州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員等。曾先後被人民日報、南風窗等上百家媒體採訪報道。現擔任廣州市心絲帶心理志願者協會會長、韋志中心理學網路學校校長等職務,其創辦的心理學網校有2萬多學員。

  • 4 # 命理師陳一宏

    古人講財不外露,是非常在理的。

    最早在《道德經》裡第九章老子就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老子說:這個拿著的器皿裝水啊,你想裝滿,不如別裝太滿,不然一走動,就會因晃動溢位流掉。身上總是攜帶尖銳的兵器,以為這樣才可以保護自己,其實這樣更容易引起鬥毆而使自己處於兇險之境地。家裡堂屋擺放了無數金玉貴重物品,也沒有人可以安心的守住。人若是富貴了,就產生傲慢的心,以為自己了不起,這樣也會留下禍患。

    道德經的這段話,也是說的財不外露。錢財誰人不喜歡呢?顯擺出來,別人會妒忌,也可能會生偷盜搶掠之心,那顯擺出來,就只是在誘惑別人,讓自己處於更不安的境地之中了。

    在八字裡,也有一句話是“財不外露”,說的是男人,男人八字若是財外露出來,就會產生一個現象,漏財。賺的錢,總會處於什麼原因,就又沒了,導致財來財去,守不住。

    因此,古人才說了這樣一句話:財不外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扁平足?為什麼扁平足走不了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