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白酒行業調研員

    一日分為十二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兩個小時。比日大一號的刻度是月。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月亮定期的迴圈變化。王國維在釋讀殷商時代青銅器上的文字後指出,殷商時代已經分一月為四:自一日至七八日曰初吉,自八九日已降至十四五日曰既生霸,自十五六日以後至二十二三日曰既望,自二十三日以後至於晦日曰既死霸。可知當時已經對月亮的變化週期有了非常清楚的認識。 

      認識日和月相對容易,因為太陽和月亮的迴圈變化直接看得到,但認識季節就有一定的難度。四季中古人最先認識的是春天和秋天。這是由於對農業生產來說,春種和秋收是最重要的。甲骨文中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夏”字。“冬”字雖然有,但表達的是“終”字的意思。大概因為古人長時期熟悉了“春”和“秋”的劃分,即便“夏”“冬”被髮明後,有些古籍說起四時,依舊把春秋連起來,把四季說成“春秋冬夏”,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啊。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被命名為《春秋》,應當就和這一古老 依靠對於日、月、星的觀測,在春秋戰國以前中國古人已經建立了對日、月、四季和年的基本認識。實際上除了天文,古人還在身邊的自然變化中發現了無數時間的刻度。他們發現到了一個季節鹿會生角,到另一個季節鹿角會脫落,發現大雁、伯勞等候鳥總是按照季節飛來,又按照季節飛去,發現花開花落、雷雨風霜都是和時間的迴圈密切相關。所有這一切,後來被一點點編組到古代時間的譜系中。其中最體系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把二十四節氣的每一個節氣一分為三,並按時序分別選取三種物候編成。每一種物候都是可以作為時間變化標誌的自然現象。發展到這個階段,中國人已經透過對天文地理的觀察,完全地掌握了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這些有關時間的知識,對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意義重大。因為一旦清楚了時間迴圈的鏈條,古人就可以預先知道大自然即將發生的許多變化。人們可以按照曆法有條不紊地安排一年的生產和生活,未來由未知變成可知。古代中國人由此依循大自然變化規律生產和生活,並從中抽象出敬天順時、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觀念。這些觀念構成了我們中國文化最核心的理念,直到今天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 

  • 2 # 湯包愛吃零食

    我國古代用日晷矽表沙漏作為起始工具,把一日分成12個時辰。

    每個時辰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個小時。根據十二生肖,動物的出入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丑時:十二時辰中第2個時辰,1:00~3:00

    寅時:又稱黎明。日夜交替,大概在3:00~5:00

    卯時:是太陽剛剛露臉的時候,大概是5:00~7:00

    辰時:就是早上吃飯的時間,7:00~9:00

    巳時:接近中午的時候,9:00~11:00.

    午時: 中午11:00~1:00

    未時:大概在1:00~3:00

    申時:大概在3:00~5:00

    酉時:太陽下山的時候5:00~7:00

    戌時就是黃昏,7:00~9:00

    亥時:晚上9:00~11:00

    古人是按照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60年一個迴圈成為一個甲子

    旬是中國一種古代的傳統時間單位

    10月為一旬,每月第1日到第10日為上旬,一個月分為上中下旬

  • 3 # 陳楓子兒

    古人開始思考時間是從一天一天迴圈開始的,最早認識的參照物是‘日’,太陽是古人認識時間的第一個標誌物,從小就學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個詞,隨著古人的深入瞭解,白天和黑夜被細分,後來普遍流行的就是一日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之後四季的迴圈也被認識,四季為一年,這是古人最早最基礎開始認識時間,思考時間。

  • 4 # gaomei15

    從小我們就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西。古人是按照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60年一個迴圈成為一個甲子,旬是中國一種古代的傳統時間單位,10月為一旬,每月第1日到第10日為上旬,一個月分為上中下旬。從而也根據:子醜寅卯、晨己午未、申酉戌亥,這時間相當於現代的兩個時辰,現在只有懂《易經》《人文地理》等人才知道這時辰,用現代最通俗易懂的話,就是隻有算八字的先生才懂。

  • 5 # 有話少說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一去不復回。這是文學觀念上,對時間的認識。

    科學觀念上的認識,計時精確到“刻”。計時工具為“刻漏”,一天一百刻,相當現代鐘錶24小時。明末引進西方天文科技,改為一天96刻,換算鐘錶時,一刻等於15分鐘。

    一日分十二時辰,每個時辰相當鐘錶時2小時。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說明古人認為時間有個起點。可惜,沒有進一步研究下去,時間起於何時。

    道家《道德經》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萬物的創生應該有個時間的開始。但是,沒有探索研究下去,沒能發展為科字,而成了玄學。

    儒家《易傳》解《易經》,用“太極”解釋宇宙萬物有個開始,也沒說明太極什麼時間生的天地萬物,與道家的道一樣成了玄學。

  • 6 # 穿插游擊隊

    前兩篇講了古人計算年份的紀年法和年月日的歷法。那在一天之中,古人又是如何看時間的呢?

    在鐘錶還沒有普及前,古人是透過鐘鼓樓來知曉時間的。早在漢朝,我國就有了鐘鼓樓報時制度。早期的鐘鼓樓設在皇宮內,只為皇家服務。唐朝的鐘鼓樓,早晨敲鐘報時,晚上敲鼓報時,“晨鐘暮鼓”的說法就是這麼來的。

    唐朝長安城實行夜禁制度,晚上不許出來瞎逛了。所以主要街道上都設立了街鼓,跟隨著鐘鼓樓報時,以便全城都能知道夜禁的開始。暮鼓敲完,所有人都不許出來上主街了,否則就會捱揍。所以如果你穿越回唐朝,一定要趕在白天,否則你小命不保。這不是危言聳聽,唐朝真的有因為喝醉酒犯夜禁而被杖殺的例子。

    如果穿越回了宋朝,就不用擔心了,因為宋朝沒有夜禁。宋代的城市生活空前繁榮,宋人多是夜貓子。夜貓子們夜晚也需要知道春宵幾何,所以晚上也得報時。宋代夜晚負責報時工作的,一般是寺院的僧人,他們拿著鐵牌子或木魚沿街報時。古人將夜晚分為五更,每更一報時,所以報時又叫“打更”。這些僧人在天亮時還要兼職天氣預報員,順便報一下當天的天氣,非常貼心。

    元明清三朝,不光都城設立鐘鼓樓,其他大城市也有鐘鼓樓。今天西安的鐘鼓樓,很多人以為是盛唐時留下的,其實那是明朝時建造的。

    那鐘鼓樓又是如何測算出時間的呢?古人最早透過觀測太陽來測時的,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發明了測時儀器“日晷”,利用太陽照出影子的長短和方向來測算時間。古人把時間稱為光陰,所謂一寸光陰原意就是日晷上一寸影子的意思。日晷把一晝夜劃分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是兩小時。日晷最小的刻度合今天15分鐘,所以古人管15分鐘叫一刻或一刻鐘。在古代,一天是12個時辰,一個時辰是八刻鐘。

    △日晷附圖一

    △銅壺滴漏(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附圖二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照表 附圖三

    日晷在陰天和晚上就沒用了,所以古人又發明了不受天氣影響的計時器——漏刻。漏刻是往銅壺裡裝入一定量的水,讓它慢慢漏出,透過漏出水的量來確定時間,又叫“銅壺滴漏”。早期的漏刻有一個嚴重缺陷,由於水位高低不同導致的壓力差,會出現“水位高時漏得快,水位低時漏得慢”的現象,這樣計算的時間就會有較大誤差。到了東漢,科學家張衡改進了漏刻,將其設計成二級漏壺,即增加一個漏壺,讓水的高度變小,流得更勻速,減小了時間計算的誤差。後世沿用了這種方法,在宋元時期還出現了更為精確的四級漏壺。

    古代還有種更簡便的計時工具——燃香。所謂“一炷香的工夫”就是這麼來的。古代有專門用來計時的燃香,稱為“更香”,更的原意即時間的刻度。更香用燃燒速度均勻的木料製成,有的更香上還嵌有金屬珠,燃燒到固定時間時金屬珠會掉落,用以提醒時間。宋代時,這種更香隨著宋代的商船遠行海外,其準確程度讓外國人歎為觀止。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評價更香說:“吾人從未見其有大差誤,此發明可代自鳴鐘。”的確,在那個西洋鐘錶價值連城的年月裡,更香的價格的確更親民,更接地氣。明朝時,一盤更香只需3文錢,可用一晝夜。

    燃香計時是佛教傳入我國後才有的。還有很多時間量詞也與佛教有關。比如一彈指,合今天7.2秒;還有一瞬,合0.36秒;最快的是一念,合今天0.018秒。“就在這一瞬間,才發現,失去了你的容顏”——0.36秒就會失去,的確是太快了。

    明朝中葉後,西洋鐘錶作為禮物和商品進入中國。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將自鳴鐘送給萬曆皇帝,鐘錶進入中國古代宮廷。到了清朝,上層貴族和官方已經普遍使用鐘錶作為計時工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入手一個養水草景觀和群遊小魚的缸,多大尺寸的比較好?有什麼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