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呆31387

    沒有比在史書中挑刺更有樂趣的事兒了!!!

    一,關於鮑信的問題,我們鮑信同志在參加酸棗盟誓討伐董卓的時候就已經是濟北國相了,但是在武帝紀中卻是在袁紹據冀州之後,曹操為東郡太守時表鮑信為濟北國相。

    二,關於劉闢的問題,武帝紀中,二月,太祖進軍討破之,斬闢、邵等,這哥們兒已經掛了,但是在先主傳中,汝南黃巾劉闢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很刺激了。

    三,關於鍾繇的問題,司徒鍾繇在東,識其文,曰:“此賈洪作也。我們的鐘姥爺並沒有做過司徒,做的是太尉。

    四,關於劉曄的問題,劉曄傳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將在前,大軍在後,至則克策,如曄所度。太祖還,闢曄為司空倉曹掾。曹操建安元年做司空到建安十三年做丞相前結束,去壽春則是十四年末,這時候劉曄不可能是司空倉曹掾。

    五,關於呂布的問題,夏侯惇傳二十四年,太祖軍擊破呂布軍於摩陂,呂布早在建安三年就被殺,怎麼可能在二十一年後再次被曹操於摩坡擊敗呢?難道呂布沒死,隱姓埋名投靠關羽了?

    六,關於張郃的問題,先主傳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郃及曹公所署益州 刺史趙顒等,張郃提前死亡。

    七,關於步騭的問題,騭於是條於時事在荊州界 者,諸葛瑾、陸遜、朱然、程普、潘濬、裴玄、夏侯承、衛旌、李肅、周條、石幹十一人,這時候程普早就死了。

    八,關於明帝的問題,帝崩於嘉福殿,時年三十六,明帝生年的萬年梗不需要說了。

    九,關於曹炳的問題,青龍二年,子哀王炳嗣,食邑二千五百戶。六年薨,無子,國除。青龍年號只有五年,然後就改元景初了,不知道這個六年薨是什麼情況,可能活到異次元去了。

    九為數之極,不能再過分了,不能說了…………

  • 2 # 天飛鶴

    《三國志》原文中的確有不少記錄有誤的地方,我舉兩例:

    第一個是在滿寵傳裡 :

    太和二年,領豫州刺史。三年春……秋,使曹休從廬江南入合肥,令寵向夏口。寵上疏曰:“曹休雖明果而希用兵……若入無彊口,宜深為之備。”

    這裡說滿寵也豫州刺史,是在太和二年,那麼和賈逵傳有矛盾。在賈逵傳裡明確提出,太和二年,曹叡讓賈逵督滿寵,明言說是“前將軍滿寵”,而不是“豫州刺史滿寵”。並且在《通鑑》 “太和二年,前將軍滿寵上疏請備無疆口”,也是“前將軍”而不是“豫州刺史”,這也是輔證。

    賈逵是在太和二年在任上去世,滿寵領豫州刺史一定在這以後,滿寵傳不提具體一點的時間點,也不顧及賈逵傳,直接寫太和二年,領豫州刺史,非常不妥。

    不僅如此,更大的問題是曹休進兵失利,滿寵上疏請備無彊口事,都是在太和二年,並且曹休是在太和二年九月兵敗後死去(明帝紀)。滿寵傳裡搞的太和三年,曹休還活著,這個肯定不可能了,滿寵傳裡太和三年中的“三 ”絕對錯誤的。

    雖說這裡的三年有問題,但是直接改成二也是不妥當的,因為上文已經有太和二年了,更好的方式是直接改為“其春”。

    第二個是在董卓傳裡 :

    邊章、韓約有書來,欲令朝廷必徙都。

    董卓商討遷都一事是在初平元年,但是根據 《後漢書》中董卓傳,邊章在中平三年就死了。一個在中平三年冬天就死了的人,怎麼可能在初平元年去寫信?所以這裡的邊章有問題,可能是衍字,寫多了。

  • 3 # 代牧益州閻文平

    孫霸傳弄錯母親、步騭傳弄錯卒年這些似乎都已經有人補正我就不說了。《步騭傳》還提到步騭對太子孫登列舉荊州在世名臣行狀時提到了早已作古的程普,卻沒有提呂岱;清朝史學家陳景雲指出步騭列的應該就是呂岱,不可能是程普。

    我也說一個,關於步騭家族和西陵之戰的。

    《三國志》原文:

    十【一】年卒,子協嗣,統騭所領,加撫軍將軍。協卒,子璣嗣侯。協弟闡,繼業為西陵督,加昭武將軍,封西亭侯。鳳皇元年,召為繞帳督。闡累世在西陵,卒被徵命,自以失職,又懼有讒禍,於是據城降晉。遣【璣與弟璿】詣洛陽為任,晉以闡為都督西陵諸軍事、衛將軍、儀同三司,加侍中,假節領交州牧,封宜都公;璣監江陵諸軍事、左將軍,加散騎常侍,領廬陵太守,改封江陵侯;璿給事中、宣威將軍,封都鄉侯。命車騎將軍羊祜、荊州刺史楊肇往赴救闡。孫皓使陸抗西行,祜等遁退。抗陷城,斬闡等,步氏泯滅,惟璿紹祀。

    那麼問題來了,步璣是步騭的長房長孫,怎麼會做人質?既然步璣作為人質去了洛陽,為什麼晉朝給步璣的官職都和江陵有關?為什麼城破後步璣也死了?

    結合《建康實錄》,真相大白!

    “闡以累世在西陵,卒見徵命,自以為失職,懼讒,乃不應召,據城降晉,使兄子璿往洛陽為質。後主遣大將軍陸抗討擒之,夷三族。”

    做人質的只有步璿,沒有步璣!

    “遣【璣與弟璿】詣洛陽為任”應該是“遣【璣弟璿】詣洛陽為任”!

    步璣根本沒有離開西陵!

    所有問題全都得到了解釋!

  • 4 # 小黑侃大山

    小黑小的時候可喜歡看《三國演義》了,但是從來不從頭開始看起,那個時候小黑可以記得很多人物的字號是什麼,現在呢,基本忘了。後來小黑覺得《三國演義》只是演義而已,所以就買了裴松之做注的《三國志》。看過以後覺得還是《三國志》比較真實,其實也看不太懂的。

    小黑說一個《三國志》中有記錄存在錯誤的地方,隨便侃侃,大家見諒。

    《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記載建安三年的時候,曹操攻破下邳,生擒呂布後就殺掉呂布了。《魏書·諸夏侯曹傳》建安“二十四年,太祖軍(擊破呂布軍)於摩陂,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拜前將軍,督諸軍還壽春,徙屯召陵。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將軍,數月薨。“等於說建安二十四年又滅呂布一次。

  • 5 # 北門猿

    說個比較簡單的吧。

    陳壽《三國志·武帝紀》:

    十三年……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

    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范曄《後漢書·孝獻帝紀》:

    十三年……夏六月,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曹操自為丞相。

    十八年……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為魏公,加九錫。二十一年夏四月甲午,曹操自進號魏王。

    不過這個沒多大影響,因為大家其實都心知肚明是咋回事……

  • 6 # 綠茶24747127

    對於諸葛亮的一出祁山,一直有個疑惑,諸葛亮帶主力出隴右圍祁山,趙雲鄧芝帶偏軍入箕谷,以為疑兵。張頜擊敗馬謖,諸葛亮撤祁山之圍,退回漢中。趙雲軍也被曹真擊敗,由於趙雲親自斷後,輜重損失不大,諸葛亮隨後上表劉禪自貶為右將軍,並分析了一下失敗的原因,其中有一條說,大軍在祁山和箕谷均多於魏軍,但是由於自己指揮失當失敗了!這就有一個疑問,後人評說一出祁山,趙雲軍失利是由於兵少而失敗,但諸葛亮明確的說趙雲軍是在箕谷是比曹真魏軍人數要多,到底是是多還是少呢?

  • 7 # 樂物志

    三國志中有哪些記錄存在錯誤的地方?

    《三國志》作為研究中國古代史的重要史料,其歷史記載存在一些失真的地方,這與當時的政權影響和個人因素不無關係,在《三國志中》出現記載的錯誤內容主要有四種表現形式。

    一是隱諱,主要是因為政治、正統或者避諱等原因,而不能直接記載歷史時間的真相,因此就採用這種方法來求得避禍得以讓《三國志》能夠流傳下來。比如《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在建安年間擔任官職均為漢獻帝所賜,可范曄在《後漢書·孝獻帝紀》裡卻記載官職為曹操自領,而不是漢獻帝所賜。

    二是虛構,也就是在歷史史料中無中生有。

    三是誇張,其實誇張在中外的文學小說的寫作中是十分常見的。但對於史學記載來說,過於誇張的記錄手法必然會導致歷史事件的記載失真。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其中在《三國志·諸葛亮傳》“郭衝言五事”中的第三事,即今天的“空城計”,其實《三國志》中並無此事,但裴松之《三國志注》卻收錄了這件此事。

    四是附會,也就是把原本不相關聯的事情,生拉硬扯到一起去。比如《三國志·荀彧傳》寫道“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

    但即便如此,我們要肯定《三國志》作為中國古代史研究資料的重要性,在同時代的史書中並沒有過多的文字記載能夠得以流傳下來,但《三國志》卻流傳下來並被後人發現,而《三國志》之中的史學精神也應該被中華民族所吸收和糅合,方能綿延至今。

    對於正確的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美石(奇石)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