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巧奪天愛A
-
2 # 王拾一
個人認為,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不要注重學習結果,而是要關注學習的連續性,也就是習慣養成。
另外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要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愛上學習,不排斥學習。
我家女兒剛滿3歲,在培訓機構學習英語,班上孩子數她最小。
跟著老師唱唱跳跳英語兒歌,她沒問題。但回家輔導認讀單詞,一個很簡單單詞,如“dog”,她反覆去讀去記憶,等你再去問,她依然啥也不會!
我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總覺得自己生了個傻子!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用尺子抽了女兒的小手。
可她真的是記不住嗎?
這個年齡的孩子,大腦正直髮育的黃金時期,記憶力強勁!
第二天,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我女兒十分準確的讀出單詞。
我有點懵,昨晚打的痛哭流涕,她都記不住。今兒沒教,她就脫口而出?
“你昨天是不是在故意氣我?”
孩子被我問迷茫了,三歲半的她怎會懂得何為“故意”?
我意識到,是自己太著急,欲速而不達。
我不再逼女兒,儘量讓她在輕鬆氛圍下學習,英語糾錯也不超過三次,不磨滅她的學習熱情。
從三歲到現在五歲半,女兒一直都在學習英語,從排斥打卡到每天主動要求打卡,從“Hello”都認讀不出來到現在通篇英語課文輕鬆認讀,從單詞默寫全錯到現在全對,她付出努力,而我付出了時間。
學習從來都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堅持的產物。
孩子心智不成熟,貪玩,專注力不夠,都是成長路上不可避免的障礙。而掃除這些障礙,光靠孩子一人之力是不夠的,還要有家長的保駕護航。
在陪伴女兒學習時,我經常會想,在她這個年齡時,我又會什麼呢?能比她強嗎?
答案是,我只知道玩泥巴和娃娃,26個字母都不認識。
我女兒曾對我說過一句話,媽媽,我不要和別人比,我要和自己比!
我驚喜她有這樣的覺悟,也佩服她做到了持續進步。
英語老師告訴我,女兒的英語程度沒有落後班上任何一個比她大1-2歲的孩子,比同機構同樣年齡的孩子要超前。
女兒開始學英語時,很多人嗤之以鼻,覺得學的太早沒用,我也曾經動搖過。
但現在,我慶幸孩子學的早。因為,表面學的是英語,實際上讓孩子養成了一勞永逸的學習意識與習慣。
她競爭意識很強,體現在幼兒園與其他興趣班上的學習,放學先完成作業,聽講認真,甚至能提醒老師遺漏的知識點。
所以,讓幼兒學英語,背古詩,認生字或是親子閱讀,不是一時興起或是追求潮流,而是家長要付出時間,持久陪伴!
不要焦慮,不要太苛求孩子,每個年齡層,每個孩子的發育是不同的。但只要你堅持陪伴,總有一天,你的寶貝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加油!
-
3 # 小米粒育兒
家長莫急!想讓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端坐下來,安靜的學習這個確實是有些奢望了!因為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啊!玩中學,才是幼兒的的主要學習方式。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來源於好奇”。所以說發現孩子的興趣,尋找孩子的好奇點,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才是王道。既然找到了癥結所在,我們就要對症下藥了嘍!
1.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觀察世界,與孩子平等對視,才可能融入到孩子的遊戲中(也才有可能見縫插針哦)
2.生活中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找到其興趣所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學習。
3.孩子的興趣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可能不會長久,很多時候都需要大人的鼓勵和肯定,才能堅持發展壯大(寶爸寶媽要練就一雙慧眼哦)
4.孩子的好奇很可能是手舞足蹈,也可能是目不轉睛,所以孩子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儘量不要打擾,就讓孩子專心“工作”吧!
5.瞭解孩子的興趣喜好,給孩子有準備的學習環境,才有可能讓孩子有更深度的學習和思考。
如題主所言,孩子只在吃喝玩樂上聰明的要死,恰好說明孩子的興趣所在啊!所以千萬不要喝止,即使有不當的行為,也要耐心的加以引導,不然孩子的興趣愛好又要被消滅掉了。
一個蘋果掉在了牛頓的腦袋上引發了關於引力的思考,所以不要小看孩子的每一個動作,這很可能又是一個偉大思想的起點呢?哈哈!
-
4 # 冬日戀歌0816
有的花開的早一些,有的花開的晚一些,開的早的,不一定就比開的晚的香。保護孩子學習的興趣,順其自然,也許是最好的吧?
-
5 # 舞風靈魂2
請問您是天才嗎?不是的話,就讓他在能玩的時候儘量玩的開心,過早的教育孩子學習,對於小學二年級後明顯不一樣。
-
6 # 佟星
別急,慢慢來,有的孩子說話晚,這很正常!作為媽媽要多和孩子說話帶她玩耍,別總盯著手機,她說出來的時候要口頭表揚,順帶鼓掌
-
7 # 搖頭肉丸子
和我兒子一般大,我沒胎教、也沒逼著他學數字背古詩。
玩兒,敞開了玩兒,然後再玩兒著學,一週歲的時候他盯著紅綠燈,我就給他講它的功能,兩週歲坐電梯,他想摁那就抱著他摁,順便把1-10教會了,然後再教兩位數;他喜歡看垃圾車收垃圾,我就帶著肢體動作給他講“傾倒”的意思,“這是一個形容動作的動詞,傾、傾斜,倒、扣過來”,同樣的還有“挖掘”;吃水果或者零食的時候,我拿出來五個,然後和他講媽媽要一個,剩下的四個給你,這樣一共就是五個。等等吧。
關鍵是,教完了,不要急於和孩子確認他是不是學會了,不要讓他覺察出來他在“學習”,孩子對學習這件事有了牴觸可就麻煩了,他會了也別誇他,咱不動聲色就好。放心吧,孩子很聰明,多重複幾次他肯定能記住。
-
8 # 使用者2401074589663
遺傳你們大人的,很正常,檢查自己,但小孩還小大點會很聰明,大人才難搞了,你要孩子聰明那孩子就聰明,不是你們腦子有病嗎。孩子是笨是聰明天生的,急了沒有用,
-
9 # 清空歸零
我姑娘現在三歲出頭,倆歲多就會唱完整的歌了,比如歌唱祖國,好寶寶,寶貝寶貝,你笑起來真好看等等,因為看電腦所以一些網紅歌也會嘀咕著唱,兒歌會唱完整的還不多,會背一些簡單的詩,數數可以從1數到30的樣子,她的籍貫住哪裡房號,爸媽電話都報的出了,比如一些常識,消防,急救,匪警電話以及用途我也有教,她也說的出了[呲牙]國慶節那陣子還教她愛國,看到國旗就敬禮,她是哪國人,偉大主席毛澤東,毛澤東老家在哪裡都會說,現在就教一些動物的特徵,我就是放低身份,和她同朋友的關係相處著,聊著,玩中教她,她反而記的快,我刻意去教她倒是排斥的。
-
10 # 漢字寶寶
他聰明著呢!學什麼?沒有笨孩子,你方法不對。朋友孩子兩歲時,不會喊爸媽,流著口水,眼珠子上翻,他想起當時生產滯息,大夫說可能是個傻孑。不信命,辭了工作在家訓練孩子,智力訓練,4歲時我見到這孩子,搭的積木,十歲的聰明孩子比不上。你心放平,從智力練習上練手,拼圖,積木,畫畫,讀立翁對韻,手眼腦的諧條才能完成這一切,做這一切,快樂為目地,原則,堅持三年,智力出眾,記住,讓他參予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雙管齊生,他會說秀,他天性應該是個快樂的孩子,讀書會豐富他的腦突出,自然聰明,下一本,唐詩,宋詞,道德經,文字是有能量的,照做呀,從事二十年的教育的精華,都送給你啦!
-
11 # 小肉丁
三歲半左右的寶貝,學東西很慢,卻很會玩兒
那麼,首先應該恭喜寶貝非常聰明。會玩兒就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任務:玩兒什麼,怎麼玩兒,能靜下心來專注於玩兒,這說明他完全可以將這股聰敏勁兒用在學習上,如果用對了方法,學習一定也會又塊又紮實。
三歲多的孩子,本來也應該多“玩兒”。不要小瞧“玩兒”的作用。這個年齡的小孩,可以透過玩兒去更好的認知世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自己思考模式。有心的家長可以透過玩兒,加入一些學習元素,讓孩子不知不覺中學習。
那麼,應該如何讓孩子更好的從“玩兒”當中,不知不覺的學習知識呢?
首先,需要家長選擇合適的玩具幫助孩子玩兒,比如:積木類的玩具可以開發空間想象力,算數能力,培養專注力。如果想學習認字寫字,不妨將競爭機制帶到學習中來,一方面合理的培養孩子好勝心,另一方面激勵孩子學習認字。
其次,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和內容,同時不要打擾玩兒中孩子。三歲多的孩子完全可以培養他自己的選擇了。可以給孩子幾個選項,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和先後順序。這樣孩子在過程中會更有成就感。
再次,家長要主動建立學習型家庭氛圍。孩子是家長的小影子,愛學習愛讀書的家庭不會培養出不愛學習的孩子。孩子有了好的習慣非常重要。
-
12 # 育兒規
“死活教不會”?!
看來,題主為了讓孩子多學點東西,下了很大功夫,而且搞得精疲力竭了。你很辛苦,我表示很同情。但你知道嗎?你把自己搞得這麼累,孩子反而會離你的期望越來越遠!
有人問那些養育出優秀孩子的父母:“你孩子這麼優秀,你平常肯定沒少下功夫,肯定很辛苦吧?”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一點都不辛苦啊,我很輕鬆啊,從來沒打過,從來沒罵過,也很少惹我生氣啊。”
是的,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是相似的,很輕鬆很愉悅;而為了孩子的事情搞得身心疲憊的父母,卻各有各的煩惱。
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你是否用對了方法。《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說:“如果育兒過程中,你感覺到很辛苦、很累,那一定是用錯了方法。”
你要知道: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父母、老師和同學們的讚美和肯定,都希望獲得成功和快樂。
那為什麼有的孩子實現了,有的孩子沒實現?很大原因,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引導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作為父母我們要檢討下:
你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你自己?為什麼你要孩子學東西快一點?
為什麼你期望孩子一教就會?
為什麼你希望孩子在吃喝玩樂上的聰明勁,放在學習上?
你考慮過這些真正的原因嗎?是為了你自己的“面子”,還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
是否你希望孩子學東西快一點,是好在親戚朋友鄰居等人面前炫耀:我兒子可聰明瞭,現在才3歲多,就會背古詩、加減乘除都會了!
是否你希望孩子一教就會,是好跟別人吹噓:你看我兒子基因多好,我只教一遍,他就會了!
是否你希望孩子把聰明勁都放在學習上,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肯定,每次去接孩子放學,都希望老師誇張你孩子一番!
如果是這樣,那你這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不是真正為了孩子好。你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犧牲孩子的未來!
因為,真正的聰明的孩子,都不是被父母“逼著學”出來的,而是自己想學!真正的那些神童,所謂的天才,都不是被“推動”的,而是被“觸動”的。
這就像,你推著一個大圓球上坡。大圓球很痛苦,因為它要反重力;你也很痛苦,因為要用上吃奶的力!
而如果是被觸動的,就像一個大圓球自己滾下坡,大圓球很開心,並且會越滾越快;你也很輕鬆,只需要在他需要幫助時,及時幫他清除掉障礙就好了。
所以如前面所說,用對了方法,觸動了孩子“自己想學”的慾望,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努力奔跑,不用我們在後面辛苦的催促、用鞭子抽、用棍棒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講的也是這個道理。當一個人是被觸動的,追求的東西,是自己發自內心的喜歡,那麼他的成就,會遠遠高於那些“被逼著學習”的人。
比如你的“兒子三歲七個月了,學東西很慢,死活教不會”。因為你讓他學的東西,他不想學,所以學得才慢!你教的東西,他不感興趣,不上心,所以你教不會!而吃喝玩樂,在孩子眼裡,是他真正喜歡的東西,所以,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啊,所以你就覺得“他在吃喝玩樂上,聰明得要死。”
那麼,如何觸動孩子,才能讓孩子在學習上,也能像吃喝玩樂那樣聰明得要死?①、父母每次想要孩子學習某些東西時,先審視下自己:我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還是真正為了孩子好?這點真的很重要。強調一萬遍,都不為過。
昨天帶孩子上早教,下課後,自由玩耍時間。我的孩子和幾個孩子一起在球堆裡玩。邊上一個打扮時髦的媽媽,對她2歲的女兒說:“寶寶,拿一個紅色的球給媽媽。”那個女兒準確無誤的拿了一個紅色的球。然後媽媽就開始肯定孩子。
邊上一個奶奶看見了,也跟2歲多的孫子說:“來,拿一個藍色的球給奶奶。”那個小男孩正拿著球,一個個往小洞洞裡塞,玩得不亦樂乎,沒有迴應奶奶。奶奶又叫了下名字和重複了下,小男孩還是專心自己玩自己的。奶奶就開始生氣了,說道:“笨蛋,你看那個小妹妹,人家比你小,都會認顏色了,你都比人家大,還不會!笨蛋!”
這樣的家長,不勝列舉,相信很多人都見過,甚至自己都做過,但很多時候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為了面子,才對孩子有所要求,而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正為孩子好。有這些行為的父母,不妨捫心自問下:
你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有知識但沒有主見的人,還是一個即有知識又有自己主見、積極主動的人?
你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有知識 且怯懦的人,還是一個即有知識又勇敢、全力以赴追求自己夢想的人?
你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有知識但卻做啃老族,還是一個有知識又能自力更生、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拼搏的人?
如果你跟我一樣,選擇後者,那請放下自己的“面子”,不要再用我們有限的知識和眼界,去限定孩子無限的未來。
②、不急不躁,循序漸進,不要用我們成人的節奏 孩子,而要根據孩子的節奏學習3歲多的孩子, 大多數父母開始教孩子數數、認字甚至背詩了。我見過有的父母,拿個本子,然後把孩子手裡的玩具扔掉,然後跟孩子說:“來,媽媽今天教你數數。”然後孩子肯定不高興了啊,就不肯學,媽媽就開始威逼利誘,然後就是開始生氣逼迫,這樣的效果顯然是不會好的。
正確的做法是,順著孩子的節奏。比如孩子在玩玩具。那你可以就地取材,跟孩子說:“寶寶,媽媽跟你一起玩,好不好?”這時候的孩子,肯定是開心的,所以的孩子,最喜歡媽媽陪他玩了,然後你再告訴他:“好,那我們今天來玩數數遊戲。”
這樣,孩子學習的熱情就會非常的高漲,自然就學得快。而你不用生氣、不用動怒、不用逼迫孩子,是不是就很輕鬆了?
③、多帶孩子出去,讓真實的大千世界,去觸動孩子的學習慾望,而不是靠平板或者電視。我愛人的一個同事,在在孩子一兩歲時,就把孩子交給了平板和電視,下載一堆“益智遊戲”,美名其曰,鍛鍊孩子的智力發育;給孩子看《小豬佩奇》《熊出沒》,美名其曰能讓孩子學習良好的習慣。然後自己就有空忙自己的事情,追自己的劇,刷自己的抖音。
然後到了三歲多,上幼兒園了,發現很多寶寶會認很多字,自己開始緊張了,開始買一堆早教書、繪本回來,教孩子認字,然後有了跟題主一樣的煩惱:“怎麼教也教不會!”
學習是建立在興趣基礎之上的,對於懵懵懂懂孩子來說,更是如此。當孩子玩了過多的遊戲,或者看了過多的動畫片,孩子就會對學習很難有興趣了。這不是孩子的錯,而是我們人類的大腦決定的。
當人感到幸福快樂時,其實是大腦分泌了多巴胺。而遊戲和動畫片,可以讓大腦很輕鬆的獲得多巴胺,於是大腦就形成了這個習慣,就不再願意再去做那些要花很多時間才能獲得多巴胺的事情了,比如閱讀、比如學習等。
所以,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多帶孩子出去,逛逛公園,當孩子玩樹葉時,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顏色的樹葉,是什麼樹;當孩子看到蝴蝶,興奮的大叫時,告訴孩子那是蝴蝶,蝴蝶有翅膀,所以會飛,蝴蝶還有很多不同的顏色;當孩子在草坪玩時,指著上面的字,告訴他:“上面寫著‘請勿踩踏草坪’,就是不能踩哦,因為小草也是有生命的,我們踩上去,小草會痛的,會枯萎的。”······
如此,讓真實的、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觸動孩子學習的慾望。這樣孩子不用你教,他就會主動問你,那是什麼,這個字怎麼寫,等等等。這樣孩子學得快,你教得也輕鬆。
育兒的真正目的,不是把我們會的東西交給孩子,把我們的人生經驗灌輸給孩子;而是要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觸動孩子的價值感、使命感。觸動,是一種高階而輕鬆的育兒方式。父母不用總是要求、監督、檢查、威逼利誘孩子。孩子們只要保持好奇心、有足夠多的肯定和信任,內在的潛力就會被觸發,就會更聰明,更有悟性,就像你期望的那樣:“學東西很快,一教就會”。而作為父母,你自然而然就會更輕鬆。
望周知。
-
13 # 素沁恬
對於三歲七個月的寶Bora說學習不是他的日常,吃喝玩樂才是他的日常,我覺得三歲多學東西早點,你想讓他學什麼呢,識字,算數,現在的階段能坐到那安安靜靜的玩遊戲或者玩玩具就很好了,沒有必要讓他學習什麼東西,並且寶寶學東西不能死記硬背或者填鴨式灌輸,要玩中學學中玩,主要培養他的學習興趣跟學習習慣,我兒子現在五歲半,開始接觸真正的學習是在四歲半的時候幼兒園放了一個月的暑假,沒人看孩子,就把他送到了跟幼兒園時間同步的一個輔導班,學習國學英語武術還有鋼琴,每次回家都會給我說學到的英語單詞,我問他是不是很喜歡英語,於是就帶他去了專門學習幼兒英語的輔導班,試課三個月,沒想到很感興趣,這是他第一次接觸真正的學習,後來我自己買了教材教他識字,還有算數,我得思想是學會學不會沒事,要有好的學習態度,如果一個字教了好幾遍記不住好了不學了,休息明天再學,寶寶每長一歲他的心智是有很大變化的,過了四歲生日你會發現寶寶不一樣,過了五歲生日又會不一樣,所以現在你不用著急,慢慢的寶寶會給你驚喜
回覆列表
不要著急,因為我兒子三歲二個多月了,還只會一個字崩,重疊的也只會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奶奶還叫不標準,我也受到好多別人的閒言碎語,甚至我公婆也常怪我沒教好,也帶去醫院檢查過,孩子不配合最後也就不了了之,因此我自己一邊著急,也一邊去查過去的歷史,也常常網上發貼諮詢,很多回復都說只要能聽懂指令,孩子什麼都基本很好就別擔心,我看過歷史名人愛因斯坦,說愛因斯坦4歲才會講話,讀書經常被勸退,說他智力不行,可誰會知道他後來成為全世界名人發明家,所以說不要太著急,好好正確引導教育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