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貝拉的小酒窩
-
2 # 最愛寶貝粉165
一週歲的寶寶剛剛開始認知啟蒙,孩子任性是完全可控階段,只需寶媽稍加註意便可調整,以下幾種方式供參考:
一.語氣溫柔而堅定的跟孩子說不。切忌對孩子大吼大叫,嚇壞孩子,說話猶猶豫豫會讓孩子認為有機可乘。
二.不能一味打壓孩子,孩子適當的要求需滿足,不能圖自己輕鬆方便,而阻止孩子做有益於身心的活動。我家寶寶在一歲的時候,總要我抱著去按燈的開關,我幾乎從不拒絕,一則可以激發他的好奇心,二則滿足了他玩耍的慾望,這樣抱著大半天真的很累,但是也很值得。
三.適當的冷處理或轉移孩子注意力。孩子有時無休止的哭鬧其實並沒有緣由,跟大人有時候想發洩一下情緒性質是一樣的,這時寶媽什麼也不用做,只是靜靜的待在孩子身邊,溫柔地注視就行了,孩子哭完啥事也沒了,或者用孩子平時鐘愛的玩具或遊戲轉移孩子注意力。
四.營造舒適開心的家庭環境,避免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強,是父母言行舉止的一面鏡子,所以寶爸寶媽自我控制能力需加強,給孩子做榜樣。一般來說,一對平靜謙和的父母養不出驕逸任性的孩子。
寶寶還小,可塑性超強,一點都不用擔心,一切會好的。
-
3 # 貝殼的成長日記
我家的寶寶一歲多,最近慢慢我發現她有很多任性的舉動,我是這麼做的你可以參考
孩子最近喜歡上了看動畫片《莎拉和乖乖鴨》,我一回家她就拉著我去給他放,尤其是晚上睡覺前喜歡看,我一般給他控制在15分鐘左右,前幾次都是我強制性的關閉,寶寶以哭鬧收場。最後發現不能這樣做,所以我想了下,每次規定好時間,給她說寶寶,你看乖乖鴨要休息了,天黑了,我們明天看好不好,剛開始孩子聽我這麼說挺不高興的,說了幾次就有效果了,昨天孩子看了一會,就給我說,乖乖鴨覺覺,然後把平板電腦遞給我了。
-
4 # 未來式教育
孩子都有這麼一個過程,慢慢來,疏導他。 自己帶孩子時間長了,也可以掌握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在孩子任性前,或者發脾氣之前,儘量要洞察到孩子的舉動,就是提前做準備,這樣好能控制孩子的行為。也不要硬碰硬,軟一點,即能達到說教的目的,又讓孩子變得平和些。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能慢慢的改善,媽媽不要太著急。
-
5 # 小籠包馬迷
首先要知道,這麼大的孩子任性,發脾氣,其實主要就是由兩種基本的感覺引發的。
第一,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很想做某件事,但總是力不從心。
這會給他帶來強烈的挫敗感,然後他會用發脾氣的方式釋放出來。
第二,他欣喜地發現自己擁有了一種新的能力,正在躍躍欲試,這時候突然某人(特別是他喜歡的大人)從上空對他大喊“停”。
我們都知道,接受一個違反本意的外在力量是非常難的,大人都是如此,何況一個幻想著自己已經長大的孩子?
因此他會憤怒,但又沒能力用語言表達這種憤怒,所以便會用行動表達——跺腳、打滾兒、扔東西和憤怒地大喊大叫……以此來發洩情緒。
那我們作為家長,除了百分百的接納和百分百的愛之外,如果想和這些一歲多的“小魔頭”和平相處的話,不妨試試下面這三個小技巧:
1、學會聰明地說“不”
相信下面這個場景大家一定都會熟悉。
寶寶在房間裡玩一個尖銳的物品,你覺得很危險,於是你朝他喊道:“不許扔!”,從他手裡把尖銳的物品奪過來。
然後,寶寶接著就會立刻大發雷霆,躺在地上打滾兒,又是踢腿,又是跺腳,哭鬧尖叫不肯起來。
如果我們想避免這種情形,可以自然地從他手裡把物品拿走,並給他一個他平時特別喜歡的玩具,並告訴他,“這個更好玩啊”,也許寶寶就不會原地“爆炸”了。
這就是雙贏:你達到了目的,而寶寶也完了玩具。
不過,如果寶寶還是念念不忘,想玩剛才的那個物品,我們還可以運用轉換情境的辦法:
比如可以帶他去另外一個房間“尋尋寶”,或者可以下樓去找其他的小夥伴們。
只要大方向對了,辦法總比困難多。
2、抓大放小
為了更輕鬆地度過寶寶愛發脾氣的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將寶寶的願望分成“大事”和“小事”兩種。
在馬路上不能亂跑,要緊緊牽著媽媽的手是大事,沒得商量,而早晨起來穿短袖還是長袖就是小事了。
即使是夏天,如果他執意要穿一件厚外套,也可以隨他去。
他覺得熱了,自然就會要求脫掉。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是需要要給孩子適度的空間,賦予他選擇的權利的,甚至很多時候還要給他失敗的機會。
因為人生註定不會一帆風順。
而一個人能從失敗中汲取經驗,並能勇敢地從失敗中站起來,這難道不是比成功更珍貴的品質嗎?
可是,如果我們總是把孩子緊緊握在手心,他就永遠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也無從知道失敗的滋味,更別提培養強大的抗挫折能力了。
其實細想想,只要不威脅到生命,不影響到他人,即使失敗了,又有什麼關係呢?
3、鴕鳥策略
鴕鳥策略是指,鴕鳥看到危險就把頭埋在地底下。
具體來說就是,當我們對某一件事情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時,那就忽略它,就像鴕鳥面對危險時會把頭深埋在沙礫中,裝作看不到。
這個看似消極的詞語,其實一直在被很多人不自覺地運用在生活當中,比如計算機作業系統中,當死鎖真正發生且影響系統正常執行時,我沒們都會手動干預—重新啟動。
這不是一種簡單的“妥協”,而是我們權衡利弊後的一種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當面對孩子脾氣爆炸失控的狀態時,我們也可以用這種策略,裝成鴕鳥,暫時放下和孩子之間的衝突與矛盾,而只做一個動作——那就是緊緊地抱著他。
如果他發脾氣是遇到了實際的困難,比如費了很大勁還是無法成功把釦子繫好,或拿不出卡在沙發下面的玩具時,你可以在抱著他的同時,說出他的感覺:“哦,原來你生氣是因為……”。
如果他想要完成的本身就是一項不可能或不合理的任務,比如他就要把別人的玩具帶回家,在遭到拒絕後情緒失控,你可以抱住他,然後在他耳邊重複說:“別生氣,媽媽抱著你啊,媽媽愛你。”
你會發現,孩子往往會在掙扎一兩分鐘之後,就會慢慢平靜下來。
醫學博士,全美最知名的兒科醫生西爾斯曾說過:
寶寶喜歡在熟悉和信賴的人面前發脾氣,不是他想控制你,而是你讓他覺得安全,有足夠的信任。
而且他發脾氣經常是因為他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他試圖透過發脾氣來引起注意。
在這種情形下,你幫他說出了他想說的,他會覺得你瞭解他的感受。
當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認同被接納,一切就都會慢慢好起來。
回覆列表
孩子任性,不聽話,往往是家長向孩子提出要求、拒絕、制止的時候,卻遭到孩子反抗的情況。家長就把這些情況歸結為孩子的不聽話。很多時候孩子不聽話表面看著很像孩子的問題。其實我覺得有時候很大可能是家長提出要求方式不對。
拿成人來說,假設題主在玩手機,題主愛人看了一把把手機搶過來埋怨你:回家就玩手機,啥活不幹,懶死你了。會不會煩,會不會膩歪,會不會覺得真事多?那孩子的要求被拒絕的時候,有負面情緒不應該嗎?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何對孩子要求那麼多?如果題主愛人換種方式呢?老公今天不玩手機好不好,幫幫忙行不行呀?是不是更好接受?對孩子也是一樣的。跟孩子溝通時候,當家長的習慣用權威的方式和態度跟孩子下命令。可事實是有壓迫就有反抗。誰都不喜歡被壓制的感覺,用命令壓迫的方式和孩子做溝通,孩子肯定不樂意。孩子出現反抗拒接的機率就更大。孩子就會越來越不聽話。
想讓孩子聽話,不任性,首先要做到有效溝通。有效溝通的前提就是,家長要領會孩子的意圖,然後再根據孩子的意圖進行反饋。不同的需求不同情況反饋方式也不同。說一個我常用的方法吧,我生的是兒子,我是媽媽,很多時候用女性特有的方式給孩子提要求效果出奇的好。撒嬌式:蹲下身子,拉著兒子的手,豁著老母親的臉在大庭廣眾下撒嬌,邊說話邊搖他胳膊:寶寶,不要玩搖搖車了好不好,媽媽想回家了~求你了~好不好~回家好不好~在超市裡,他想要買手槍,可以家裡有了兩把了,怎麼辦?還是這一招:哎家裡的手槍好傷心呀,小主人都不要我們了,要買新手槍了,我們怎麼辦呀?嗚嗚嗚~我兒子超級吃這一套,只要一出手,瞬間聽話那種。當然和孩子溝通方式有好多種,孩子出現不同的問題溝通方式都要調整的。沒有一種方法是萬能的。
其實孩子不聽話,任性,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常見的情況,每個孩子並非生性頑劣,家長要做到好的引導,相信會教育出聽話,懂事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