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6月影片

    “快樂教育”快樂教育、快樂學習。

    我一直的理解是這樣的,個人想法,僅供參考。

    要讓老師教得不辛苦,學生學得很快樂,就應該:

    1、引導和培養興趣。

    2、發現和了解興趣愛好。

    3、瞭解家庭對孩子的期望。

    4、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針對以上4點,再來看如何實施。

    1、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學生不可能樣樣有興趣,但又必須在這些方面都要得到發展的。那麼我們的老師、家長就要去引導和培養孩子在這些方面的興趣。

    2、至於愛好有好的,也有壞的。好的就叫愛好吧,壞的就叫惡習了。因為孩子還小良莠不分,所以要我們的老師、家長去發現,瞭解。如果是不良習慣,需要督促孩子改掉,並且向好層面引導。

    3、老師和家長要根據孩子、家庭、環境(包括家庭環境、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等)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制定一個可行的,且透過努力可能達到的目標。

    4、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指標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按照這個思路去做,我認為,不可能出現:孩子學校推行“快樂教育”,快樂是有了,成績下來了。

    如有不對之處,儘管批評指正哦。

  • 2 # 途蟲的百味人生

    真是有些尷尬,這所學校推行“快樂教育”,快樂是有了,但學生成績下來了。往遠處想一想,當學生面對中考,高考時,考不出好的分數,考不上好的學校,那時估計學生痛苦了,家長痛苦了,老師也痛苦了。

    現在孩子讀書真的不容易,學校上課,培訓班補課,作業如山,搞得不少孩子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失去了童年。這樣的教育顯然不是快樂的,我也不喜歡。但現實就擺在那兒,說實話,中考,高考就擺在那兒,逃避不了,而單憑快樂學習的理念,恐怕很難攻克這兩座高山。

    所以教育要適度快樂,適度痛苦。適度快樂,教育之道應一張一弛。在教育這方面,我們的腳步的確太快了,心態太急了,無論如何,小學是童年時代,應當讓孩子的童年保留一份快樂的印記。適度“痛苦”,其實就是要讓孩子明白,讀書求知也是艱難的,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不可放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即便是倡導快樂學習,這些話也是沒有過時的。

    我曾經參加過一次會議,當時會議上有一位專家說,教育不應當這樣苦(這點我贊成),學校不要只盯著學生分數,老師不要只盯著學生的成績,從孩子的長遠來看,分數和成績並不是最主要的。這話聽起來那麼“有道理”,但事實上,與現實脫節,也只有專家才敢說出這樣瀟灑的話,一線老師不敢。其實讓學生在繁重的學習過程能得到放鬆很重要,同時成績和分數更重要。如果學校和老師每天能保證每個學生快樂,而覺得學生的分數和成績不重要,這,其實也是在誤人子弟。

    開心生活,努力學習,做到這一點很難,但要讓孩子去嘗試。當努力成為一種習慣,讀書或許就沒有那麼痛苦。

  • 3 # 啟蒙的智慧

    快樂教育被曲解了,很多人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孩子的家長都有片面的理解,用玩的快樂代替教育,這是一種較低層次的錯誤.然而卻有較大的範圍.所以危害並不小,這樣一來,實際上是偷換概念,快樂教育的快樂不是玩出的快樂而是學出的快樂.

    快樂教育是要讓教師教出快樂,學生學出快樂,並不是以玩的快樂取代教育和學習.教師如何教才能讓學生快樂呢/這就需要結合學生的情況,把課講得有吸引力,不這樣的話,照本宣科,上課唸書,下課走人的教師,能讓學生學得快樂嗎?

    學生學得快樂,就需要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教師的功底在此顯露的一覽無餘,再一個,在教學的設計上還要讓學生獲得成就感,這是引起學習興趣的法寶.如果學生能夠回答教師的提問,得到教師的認可,他就能獲得滿滿的成就感.教得快樂,學得高興,才是快樂教育的本質.

  • 4 # 1202973657

    學習本來就是一件艱難的苦差事,在學習的過程中,記不住理解不了所學內容是“家常便飯”,同時也是一件令人心煩意亂的事情。提倡快樂教育初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仔細一琢磨完全是行不通的事情,能把苦差事變成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怎麼看都是騙人的把戲。

  • 5 # 文海話育兒

    快樂教育是近代西方科學教育思想的倡導者——斯賓塞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論。快樂教育的經驗在我國的推行,也已經有不短的時間了。

    對於快樂教育的成敗,人們眾說紛紜。一說到快樂教育,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減負,讓老師少佈置作業,使孩子有足夠的時間玩耍,足夠的時間睡眠。在快樂成長的過程中,同時把學習成績搞好。 但我所理解快樂教育不是這樣的。能從學習中得到快樂,那就得對學科有興趣。

    那麼,怎麼引導學生對學科感興趣,才是快樂教育的根本所在。比如歷史、地理這樣的學科,有經驗的老師,完全可以把它們教得有聲有色。講歷史課程就跟講故事一樣,學地理呢,則像旅遊一樣。

    老師要想辦法引導,從學生們感興趣的地方入手。這樣學生有了興趣,又感受到了快樂,還受到了教育。 我讀初中時有一位地理老師,基本就只是往黑板上抄寫學習要點,從來沒有開口為學生講解過。一門好端端、本來可以妙趣橫生的學科,就這樣被他的無趣搞砸了。一節課只知道抄呀抄,抄到下課就完事。說老實話,這樣的課,還不如自己看書呢,學生能夠考出好成績嗎?所以說,老師的引導非常重要。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雖然說得有點絕對,因為畢竟真有學生的腦袋如榆木疙瘩不開竅,但對於有些學生來說,是沒有找對學習方法。

    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有了興趣和好的方法,那事半功倍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說到減負 ,那也只是減輕學生壓力,讓學生精神放鬆,但這跟快樂沒什麼關係。無論學習什麼,一定量的、合適的作業是一定要的,透過做作業,加深對文字的印象,才能真正取得好成績,因為沒有什麼是不需要付出就能得到的。

    但前提是引導學生對學科感興趣。如果不感興趣,就算不佈置作業,學生也不會感到快樂,而只是多了一些玩耍的時間而已。我問過一位同鄉,她的兒子學習成績還不錯,問她對快樂教育怎麼看?她說,適當的壓力是一定要的。看來她也是單純把快樂教育看成是減負了。 有得便有失,有失便有得。凡事不必偏於極端。加強師資,讓有經驗的名師,多給其他教師傳授經驗。多多探討如何引導學生,佈置多少作業才比較合適,不多不少,才能讓學生得到適當的勞逸結合的同時,又能把學習成績跟上去,總之是不要把一本好經念歪了。

    親愛的家長們,你家學習成績好嗎?你對快樂教育怎麼看?

  • 6 # 金堤河

    快樂教育本來就是西方底層社會的人窮樂和的結果,這裡培養的不是西方精英階層的人,他們基本出來校門就是普通眾生,而我們所謂的一些人到了西方後,只能到這些地方看看,西方精英階層的教育機構是不會放開參觀。

  • 7 # EYEDB

    要成績來幹嘛呢?把你打100分能當飯吃?趕快轉學,去一般私校,應試教育的搞起,白天晚上的幹,只要你家娃不憨,成績提升明顯!

  • 8 # 學習力研習營

    什麼是快樂?什麼是快樂教育!快樂有淺表性快樂和深沉次快樂(發自內心深處的快樂)!每次到遊樂場或迪士尼或看場電影帶來的快樂,每次當因自己的努力獲得別人的肯定,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好的大學,找了好的工作!突然發現以前的辛苦不叫辛苦,快樂會持久!快樂有很多種,都需要,有了深沉次的快樂,其他快樂很容易得到!所謂快樂教育是什麼?最終目的是什麼?我認為快樂教育是在受教育和學習過程中透過努力而獲得的成就感,認同感,獲得感,成功感!這就是快樂教育。如果為了所謂的快樂,暫時的表面的快樂,突然發現因為貪玩忘記作業了,成績一天不如一天,突然發現成績已經不如當初基礎比自己差,智力不如己的同學的時候,並且想努力卻發現趕不回去了!這個是快樂嗎?

  • 9 # 使用者6920641771636

    只要孩子快樂就好。痛苦是一輩子,快樂是一輩子,誰不喜歡快樂?在快樂中成長,在快樂中生活是人生追完美的追求。有人說人生來就是痛苦的,那是有錢人對窮人的謊言!兒孫自有兒孫福,操心多了都痛苦。快樂一天是一天吧!

  • 10 # 真理的徒弟

    我們的生活都是快樂的嗎?我們的工作都是快樂的嗎?如果不是,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在教育前面加上快樂二字?當然,我並不否認學習中有趣、教育中有樂的一面。不過,學習中艱辛的勞動無論如何都是迴避不了的。

  • 11 # 小角色1979

    快樂教育就是坑。

    小孩子自制能力差。

    教育本身就是個苦差事,別說小孩子。

    就是大人一連十幾年幹同一件事,有幾個能不厭?何況自制能力差的小朋友?

    讀書就如同苦行僧十幾年修行。

  • 12 # 吳偉2361

    快樂學習是有條件的,只有進行中小學教學改革開放,創新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形成智慧學習習慣,擯棄記憶學習習慣。

    中小學教學改革,雙向選擇,想跟誰學就跟誰學。中小學教學必須改革開放,引進競爭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中小學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蓄勢教育

    改革開放四十年了,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驚人的變化和進步,唯獨中小學的教學模式似一潭死水,顯然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很多人抱怨中小學學生是“勞動模範”,超時工作 沒有節假日;睡眠不足,近視率居高不下;書沒讀多少,身體卻弱不禁風。授課老師認為一撥不如一撥,“你們是我教的最差的一屆。”學生苦水一肚子,“吃奶的力都用上了,怎麼還說我不努力呢?”家長心急如焚,求爺爺告奶奶,“為了你的學習,操碎了心。”學生累,老師累,家長累,這說明了什麼?

    中小學能不能雙向選擇,學生自主選擇老師,願意跟誰學就跟誰學。老師雙向選擇可能性不大,因為有義務教育法。在中小學中引進競爭機制會怎樣呢?適度競爭會提高效率,各行各業如此,中小學教學亦如此。據統計,目前有數萬名中小學生選擇了體制外學習,他們不參加中高考,不參加中小學的考試,結果如何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法不一,總歸是一個選擇吧。曾經有人邀請我去體制外的“私塾”授課,被我拒絕,理由是不認可不參加中高考的觀點。我認為可以不必每天去學校上學,但考試必須參加,這是社會層面的競爭,結果被社會記錄並承認。

    我傾向每位學生都參加中高考,這是難得的人生經歷,不可或缺。我的一位學生參加了高考(我要求他),在國內一流大學讀了兩年,帶著學分在美國的大學再讀兩年,畢業後立刻被美國LinkedIn公司(現為微軟)錄用,在矽谷。他比較成功,心想事成,為他驕傲。我的一個小學生,不是每天上學,最少的一學期上學天數是19天(老師的統計),別人上學時,他去了遊樂場、游泳池、圖書館……很“悠閒”,但期中期末考試都去,各科都在90分以上,數學幾乎都是滿分。今年上初中(北京一流的“附中”),分班考試成績很好,進了所謂的好班(科技班),數學提優“混進”了A班(年級前30名)。我在想:是他的小夥伴“讓著他”,還是我的教學新法效率高。段子:“豬八戒成佛是因為跟對了人。”

    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和手法說是數百年前的模式不為過(可以考證),特別是所謂奧數的教法不倫不類,搞得小學生神魂顛倒,痛苦不堪,家長談“奧”色變,社會驚慌失措,大喊取消。一件簡單的事情人為複雜化了,是故弄玄虛“撈錢”,還是另有所圖,不得而知。奧數是數學的初級部分,初一初二數學提優課中隨處可見。授課老師試圖用“生活類語言”替代“數學語言”講解數學問題,如同用中文教英語,結果能好嗎?我們二十年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得出結論:授課“語言”的偏差導致學生思維混亂,學習效率低下,形成記憶學習的習慣(記題型)。記憶學習具有“封閉性”,後患無窮,想想華人為什麼鮮有獲得諾貝爾獎?

    我們主張小學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智慧學習”的習慣(先入為主,尤為重要)。智慧學習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愉悅性,有利於今後的創新。偉人說“從娃娃抓起”,那中小學教學改革就從小學開始吧。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俊傑也。

  • 13 # 清涼一嚇一秋

    要弄清是小孩享受的是學習的快樂,還是打鬧的快樂,還是當睡蟲的快樂。模糊的概念與表述不利於探討,也沒有意義!

  • 14 # pretender59959160

    扯淡吧!學習根本就不能快樂!一樣東西往職業和專業上走就必須付出辛勤努力和汗水!必然會產生壓力和辛勞!這要是能快樂說明你心裡有問題!想多得就得多付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米和稻豆餵豬哪個營養好?